高密度电法勘探施工指导书
高密度电法在地面塌陷勘察中的应用

高密度电法的基本原理
高密度电法是通过阵列方式布置电极,实现一次布极多次测量,从而获得更 多地下信息。该方法将多个电极排列在一条线上,通过控制电极间距和电极数量, 可以获取地层中的电阻率分布情况。通过对电阻率分布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地层 的岩性、结构和地下水位等信息。数据采集和成像处理是高密度电法的关键环节, 一般采用专门的仪器和软件进行。
在应用潜力方面,浅层地震和高密度电法不仅在滑坡体勘察中具有广泛的应 用价值,还可应用于其他地质工程领域,如矿产资源勘探、地下水工程、岩土工 程等。这两种方法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地质勘察手段,有助于提高地质工程 领域的决策水平和安全性。
感谢观看
结论
浅层地震和高密度电法在滑坡体勘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这两种方法不 仅可以在滑坡体探测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可以提供丰富的地质信息,有助于评估 滑坡体的稳定性和预测滑坡灾害。然而,每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 浅层地震勘察在复杂地形和建筑物密集的地区可能受到限制,而高密度电法在电 阻率差异较小的地质体中可能难以分辨。
结论
高密度电法在地面塌陷勘察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可行性。该方法可以有效 地探测地层中的隐伏断层和裂缝,评估地层的岩性和工程性质,为地面塌陷的预 测和评估提供依据。实际应用案例表明,高密度电法在矿区、地铁站和高速公路 等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密度电法的应用将更加 广泛和深入,成为地面塌陷勘察的重要手段。
高密度电法在地面塌陷勘察中的 应用
在地面塌陷勘察中,高密度电法具有以下优点: 1、能够有效探测地层中的隐伏断层和裂缝,揭示其分布规律和发育特征。
2、可以评估地层的岩性和工程性质,为地面塌陷的预测和评估提供依据。
3、可以结合其他物探方法,提 高勘察精度和分辨率。
高密度电法——精选推荐

⾼密度电法⾼密度电法地质14-1班姓名:杨栋学号:142009020117⾼密度电法勘探实验报告⼀、实验⽬的以及要求在实际地质勘察的⼯作中,物探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其具有使⽤⽅便、快捷、成本⼩的优点,可以迅速的获取⼯程区域的相关地层地质情况。
⾼密度电阻率法⼜是其中使⽤⾮常⼴泛的⼀种物探⽅法,是⼯程地质⼈员在今后的⼯作中经常使⽤的⼀种技术⼿段,所以我们有必要熟练的掌插⾼密度电阻率法的试验⽅法和数据解释。
本实验要求达到以下⼏点:1.学会⾼密度电法装置的布设⽅法以及测线的连接⽅式;2.掌插⾼密度电法温纳四极、偶极法两种装置的数据采集;3.学会数据的接收及转换;4.学会电法的数据处理及计算机作图⽅法;5.需要掌插的软件有:a、BTRC2004数据接收不格式转换软件;b、RES2DINV⾼密度电法处理软件。
⼆、基本原理⾼密度电阻率法是⼀种新兴阵列勘探⽅法,将多个电极,可达上百根,置于测线上,通过电极转换开关和⼯程电测仪便可实现数据的快速⾃动采集并能够进⾏现场数据处理、分析和成图。
它是结合电剖⾯和电测深的直流勘探⽅法,它是在常规电阻率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仌然以岩⼟体的电性差异的为基础,研究在施加电场的作⽤下,地下传导电流的变化规律。
但它相对传统电阻率法⽽⾔,具有观测精度⾼、数据采集量⼤、地质信息丰富、⽣产效率⾼等优点。
⼀次布极可以完成纵、横向⼆维勘探过程,既能反应地下某⼀深度沿⽔平⽅向岩⼟体的电性变化,同时⼜能提供地层岩性纵向的电性变化地质14-1班姓名:杨栋学号:142009020117 的情况,具备电剖⾯法和电测深法的综合探测能⼒。
⾼密度电阻率法的探测深度随着供电电极距的增⼤⽽增⼤,当隔离系数n主次增⼤时电极距也逐次增⼤,对地下深部介质的反应能⼒亦逐步增加。
由于岩⼟剖⾯的测点总数是固定的,因此,当极距扩⼤时,反映不同勘探深度的测点将依次减少。
通常把⾼密度电阻率法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观测电极的中点、深度为na的点位上,整条剖⾯的测量结果就表⽰成为⼀种倒三⾓梯形的电性分布及⼯作剖⾯。
高密度电法勘探概要

地的工程地质调查、坝基及桥墩选址、采空区及地裂缝探测等众多工程
勘察领域取得了明显的地质效果和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主要内容是学习高密度方法原理、野度电阻率法的基本原理
• 电阻率法勘探都是要将所测的电流或电压值换算成电阻率 值,但是只有当地面为无限的水平面,并且地下充满均匀 各向同性的导电介质的条件下才可以得到大地的真电阻率 值,在实际工作中,地形往往起伏不定,地下介质也不均 匀,各种岩石相互重叠,断层和裂隙纵横交错,或者有矿 体充填其中。这时候经过测量所得的电阻率不是目标电阻 率,我们称为视电阻率
1. 2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基本原理
1. 2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基本原理
• (1)垂向直流电测深原理
• 直流电测深法是研究指定地点岩层的电阻率随深度变化的 一种物探方法。该方法是在地面上以测点为中心,从近到 远逐渐增加观测装置距离进行测量,根据视电阻率随极距 的变化可划分不同的电性层,了解其垂向分布,计算其埋 深及厚度。
U MN s K I
1. 2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基本原理
• 视电阻率虽然不是岩石的真电阻,但却是地下电性不均匀 体和地形起伏的一种综合反映。故可利用其变化规律发现 和勘查地下目标,达到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目的。高密度 电阻率法实际上是多种排列的常规电阻率法与资料自动反 演处理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它仍然是以岩土体导电性差异 为基础的一类电法勘察,只不过电极布设一次完成,能有 效进行多种电极排列方式的测量,如温纳装置,施伦贝射 装置,偶极-偶极装置等,从而可以获得较丰富的地电结 构信息,数据的采集基本实现自动化。
1、Auto 2、Step 3、On—Line Select(1-3) 5 、 WORK2
1. 3 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测量过程
• (二)按住模式键,同时打开仪器电源开关 • 按数字键2,选中高密度电法DUK-2A,如果您要选择四 极法,请选择模式一,按模式键,再“回车”,再按数字 键1,再“回车”,再按数字键1,再“回车”,便进入设 置工作参数环境,屏幕显示如下:
第五章高密度电法

5.3 高密度电阻率的装臵及工作原理:
温纳四极(等间距的对称四极) 温纳偶极 温纳微分
I
0 1 2 3 4 5 6 7 8 9
温纳四极装置
(三电位电极装置)
U I
0 1 2 3 4 5 6 7 8 9
I
0 1 2 3 4
U
5 6 7 8 9
U
一次组合,获得三种电极排列的测量参数
三种排列测得的视电阻率关系如下:
6.3 7.7 4.6 9.4 19.0
35.75
2
42
2
38.5
7
35
2
38.5
33
2 6.4
②地表浸水区域
①输水隧洞
测线1剖面图 ①点位151~155米,深度32~34.1米处有一2~40ohm-m的明显 低阻异常体(蓝色),电阻率值圈闭且变化大,推断为水库的 输水隧洞,因其充水较多而成为良导体。②坝顶的低阻分布 (蓝色),是下雨形成的潜水区。
④地表浸水区
③浸润区 ①浸润区 ②浸润区
测线2剖面图 ①点位132~136米,深度45.5米处有一150ohm-m左右的低阻异常体 (蓝色),是浸润区。②点位78~85米,深度52.5米处有一150ohmm左右低阻异常(蓝色),是浸润区。③点位160~164.5米,深度 21.1~28.1米处有一低阻异常(蓝色),是浸润区。④点位110米处 有一低阻异常(蓝色),是下雨形成的潜水区。
测线4(剖面7)位于坝体后坡上,与测线3平行,距测线3斜距为 15.5米。起点位于测线3的6米处下方,总长177米。 测线5(剖面8)位于坝体后坡上,与测线4平行,距测线4斜距为 29.4米。起点位于测线4起点前21.5米处下方,总长177米
“电法勘探”实验指导书

“电法勘探”实验指导书欧东新、韦柳椰编著实验一WDDS-1数字电阻率仪测量均匀大地的电阻率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认识WDDS-1数字电阻率仪及掌握其使用方法。
2、掌握在水槽中测量均匀半空间视电阻率的方法。
3、掌握各种装置的视电阻率K值计算方法。
二、实验仪器及材料准备WDDS-1数字电阻率仪一台,万用表一台,电池箱一个,带鳄鱼夹导线若干,大头针若干,水槽跑极装置一套。
记录纸一张,直尺一把,铅笔,橡皮。
三、实验步骤1. WDDS-1数字电阻率仪认识及参数设置(一)熟悉仪器的面板(图1.1)。
图1.1 WDDS-1面板图1.2水槽WDDS-1测量视电阻率装置图(二)检查仪器。
(1)开机,按“↑↓”键,调节液晶屏对比度。
(2)按“电池”键,检查仪器电池电压。
当电池电压< 9.6 V 时,更换8节2号或3号1.5V 电池。
(3)按“设置”键,设定供电时间仪器默认为0.2秒(显示数字为2),实验一般选用0.5秒,输入数值5后按“确认”键。
2. 按照 图1.2 接好实验装置。
测线布置在水槽中间,测点距10cm ,一直延伸到水槽边沿。
3. 测量(以对称四极电剖面为例)。
(1)按“电源”键开机。
(2)按“排列”键输入线号 ,如:NL=01。
按“确认”键后,显示排列方式。
(3)排列方式共有9种。
按“↑↓”选择对称四极电剖面,不用按“确认”键确认。
9种排列方式如下: 1.4P-VES 四极电测深2.3P-VES 联合电测深(含三极电测深)3.4P-PRFL 对称四极电剖面4.3P-PRRL 联合剖面(含三极动源电剖面)5.RECTGL 中间梯度装置6.DIPOLE 偶极—偶极装置7.IP-BUR 井-地电法8.INPUT K 传送K 值9.5P-VES 5极纵轴电测深 (4)按“极距”输入极距号,如:NO=01,按“确认”键,显示:AB/2=XXXX,MN/2=XXXX,输入数据(单位为m )并按“确认”键,再按“停止”键,显示:K=XXXX.利用式(1-1)验算K 值。
高密度电法勘察岩土工程实例

高密度电法勘察岩土工程实例
高密度电法勘察在岩土工程中是一种常用的非破坏性检测方法。
具体来说,通过在地面上铺设电极,利用电场的作用,将电流引入地下介质中,根据介质中电阻率的不同来确定地下岩土结构的情况。
在实际的勘察工作中,高密度电法帮助地质工程师们解决了很多难题。
例如,在地质勘察中,利用高密度电法可以较快速准确地判别岩土层位;在地下隧道、桥梁基础和建筑工程等建设中,高密度电法可以帮助工程师们更好地了解地下结构情况,从而更好地规划基础建设。
另外,高密度电法在环境调查和污染地质勘查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测量地下介质的电阻率分布,地质工程师们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环境地质情况,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保护环境。
总的来说,高密度电法勘察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岩土工程检测方法,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同时,也需要注意高密度电法勘察的适用范围和不足之处,在正确使用的前提下,才能取得最优的检测效果。
高密度电法勘探施工指导书

高密度电法勘探作业指导书一、高密度电法勘探概述高密度电阻率法是以岩土导电性差异为物性基础,研究人工施加稳定电流场的作用下地中传导电流分布规律的一种电探方法;它与常规电阻率法原理相同,所不同之处在于采取的方法技术;高密度电阻率法实际上是一种阵列勘探方法,野外测量时只需将全部电极置于观测剖面的各测点上,然后利用程控电极转换器或者微机工程电测仪器便可实现数据的快速和自动采集,当将测量结果送入微机后,还可对数据进行处理并给出关于地电断面分布的各种图示结果;高密度电阻率勘探技术的运动和发展使电法勘探的智能化程度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相比传统电阻率法,高密度电法勘探具有以下特点:(1)电极布设是一次完成的,这不仅减少了因电极设置而引起的故障和干扰,而且为野外数据的快速和自动测量奠定了基础;(2)能有效地进行多种电极排列方式的扫描测量,因而可以获得较丰富的关于地电断面结构特征的地质信息;(3)野外数据采集实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不仅采集速度快,大约每一测点需2~5s,而且避免了由于手工操作所出现的错误;(4)可以对资料进行预处理并显示剖面并显示剖面曲线形态,脱机处理后还可自动绘制和打印各种成果图件;(5)与传统的电阻率法相比,成本低,效率高,信息丰富,解释方便;阵列电探的思想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就有人开始考虑实施,英国学者所设计的电测深偏置装置系统实际上就是高密度电法的最初模式;80年代中期,日本地质计测株式会社曾借助电极转换器实现了野外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数据采集,但由于整体设计的不完整性,这套设备并没有充分发挥高密度电阻率法的优越性;80年代后期至今,我国地矿部系统率先开展了高密度电阻率法及其应用技术研究,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进一步探讨并完善了方法理论及有关技术问题,研制成了几种类型的仪器,如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研制的WGMD-3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近年来该方法先后在重大场地的工程地质调查,坝基及桥墩选址,采空区及地裂缝探测等众多工程勘察领域取得了明显的地质效果和显着的社会经济效益;二、测量系统和观测装置一测量系统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勘探系统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即野外数据采集测量系统和资料处理系统或实时处理系统;目前的大部分仪器都仍然是按分离方式设计的;现以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研制的WGMD-3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为例说明;以WDJD-3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为测控主机,配以WDZJ-3多路电极转换器构成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该系统具有存储量大,测量准确、快速,操作方便等特点,并且可方便地与国内常用高密度电法处理软件配合使用,使解释工作更加方便直观;该系统可广泛应用于能源勘探与城市物探铁道与桥梁勘探,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探等方面,亦用于寻找地下水确定水库坝基和防洪大堤隐患位置等水文工程地质勘探中,还能用于地热勘探;1. 仪器的主要特点:(1)准确、高效;在保持良好重复性的前提下,测量一个552个点的断面所需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2)超大存储;在高密度方式I只存储电阻率参数可存储不小于43680次的测量值;在高密度方式II存储电阻率与电流参数可存储不小于21840次的测量值,掉电亦不丢失; (3)接地检查;在野外工作中可随时方便快捷地检查各电极接地是否良好;(4)电极排列;装置类型多达18种且可扩展;既可按固定断面电极排列有AMNB,ABMN,AMBN,AMN,MNB,A-MN-B,自电M,自电MN,充电M,充电MN扫描测量,又可按变断面连续滚动扫描测量电极排列有A-M,A-MN,AB-M,AB–MN,MN-B,A-MN,矩形A-MN-B,跨孔偶极,其中,连续滚动扫描测量可在电极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允许测量断面连接至任意长,便于长剖面追踪,使用户得以低成本高时效解决实际问题;(5)所有电极排列测量断面均可任意指定断面起测电极号,方便、灵活;2. 仪器组件:(1)WDJD-3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2)WDZJ-3多路电极转换器;(3)高级电法处理软件;二观测装置高密度电法与传统电阻率法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具有多种组合的剖面装置;以WGMD-3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为例,系统支持18种测量装置,其中,α排列、β排列、γ排列、δA 排列、δB排列、α2、自电M、自电MN、充电M、充电MN排列等适用于固定断面扫描测量,A-M、A-MN、AB-M、AB-MN、MN-B、A-MN、A-MN-B跨孔等电极排列适用于变断面连续滚动扫描测量; (1)固定断面扫描测量该测量方法在测量时以剖面线为单位进行测量,启动一次测量最少测一条剖面线,存储与显示时亦以剖面线为单位进行一个断面由若干条剖面线组成,且每条剖面线有唯一编号,简称剖面号;以排列温纳装置AMNB为例,测量某一剖面N时,AMNB相邻电极保持极距a,每测量完一点向前移动一个基本点距x,直至B极为最后一个电极止,剖面上的测点数随剖面号增大而减少,其断面上测点呈倒梯形分布,当实接电极数为60,剖面数为16,断面测点分布如图所示;图1 定断面扫描测量断面测点示意图当实接电极数给定时,任意剖面测点数由下式确定:Dn=Psum-Pa-1×n式中,n为剖面号,Dn为剖面上的测点数,Psum为实接电极数,Pa为装置电极数;(2)变断面连续滚动扫描测量该测量方法在测量时以滚动线为单位进行测量,启动一次测量最少测一条滚动线,存储与显示时则仍以剖面线为单位进行;滚动线是一条沿深度方向的直线或斜线不可视线;各测点等距分布其上,所有滚动线上相同测点号的测点构成一条剖面,不同深度的测点位于不同剖面上,一条滚动线上的测点数等于断面的剖面数;一个断面由若干条滚动线组成,且每条滚动线有唯一编号,简称滚动号;测量一条滚动线的过程称作单次滚动,即在保持供电电极与某个电极接通不动的情况下,沿测线方向电极号由小到大移动测量电极,测量电极与供电电极间距起始为一个基本点距,测量并存储当前点电阻率后,便移动一次测量电极,每次移动一个基本点距,重复上述测量移动过程直至测量点数等于剖面数为止;图为变断面连续滚动扫描测量断面测点分布示意图,图中,电极装置为A-M二极装置其它装置测点分布相同,仅水平坐标不同而已,滚动总数=15,实接电极数=18,剖面数=8,断面上测点呈平行四边形分布;由于剖面数为8,所以在18根电极布好不动的情况下,只能测量前10条滚动线,要测11~15号滚动线,则须将18根电极整体向前移动10个点距,即原11号电极位置成为1号电极,其余类推;当电极排列与实接电极数Psum确定时,最大剖面数即一条滚动线上最多测点数由下式决定:Nmax=Psum-Pa-1式中,Nmax为最大剖面数,Psum为实测电极数,Pa为装置电极数;若设定断面剖面数为NN≤max, 则在不移动电极情况下可连续测量的滚动线条数Rn由下式决定:Rn=Nmax-N-1若设定断面滚动总数为Rsum,则测量完全部滚动线须移动布置电极次数由下式决定:M=Rsum/Rn 整除或 M=Rsum/Rn+1 不整除断面总测点数=滚动线总数×剖面数;图2变断面连续滚动扫描测量断面测点分布示意图(3)典型电极排列方式【1】α排列温纳装置AMNB该装置适用于固定断面扫描测量电极排列如下图;测量断面为倒梯形;测量时AM=MN=NB 为一个电极间距ABMN逐点同时向右移动,得到第一条剖面线接着AM,MN,NB增大一个电极间距,ABMN逐点同时向右移动,得到另一条剖面线;这样不断扫描测量下去,得到倒梯形断面;【2】β排列偶极装置ABMN该装置适用于固定断面扫描;测量电极排列如下图;测量断面为倒梯形;测量时AB=BM=MN为一个电极间距ABMN逐点同时向右移动,得到第一条剖面线;接着AB,BM,MN增大一个电极间距ABMN逐点同时向右移动,得到另一条剖面线;这样不断扫描测量下去,得到倒梯形断面;【3】α2排列该装置适用于固定断面扫描测量;电极排列如下图;测量断面为倒梯形;测量时AM=MN=NB为一个电极间距,ABMN逐点同时向右移动,得到第一条剖面线;接着AM NB增大一个电极间距,MN始终为一个电极间距,ABMN逐点同时向右移动得到另一条剖面线;这样不断扫描测量下去,得到倒梯形断面;【4】自电MN排列该装置适用于固定断面扫描测量,电极排列如下图;测量断面为线形,剖面数只能设置为1;测量时MN固定相隔一个电极间距逐点向右移动,测量两个电极间的自然电位,得到一条剖面线;三、野外测量方法(1)测区和测网对于主要应用于工程及环境地质调查中的高密度电法,按地质任务所给出的测区往往是非常有限定的,我们只能在需要解决工程问题的有限范围内来选择测区和布设测网;测网布设除了建立测区的坐标系统之外,还包含了技术人员试图以多大的网度和怎样的工作模式去解决所给出的工程地质问题,在这里,经验和技巧往往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高密度电法而言,野外数据采集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地表剖面数据采集方式,一种是井中电阻率成像的数据采集方式;而后者又包含有单孔和跨孔方式两种;两种方式的应用效果,特别是后一种方式与测网的布设关系密切,实际工作中要特别引起注意;(2)装置高密度电阻率法采用的主要是电极排列方式有温纳四极排列,联合三极排列,偶极排列和微分排列;不同的测量系统基本上以这几种装置为主,但也各有特点;上述电极排列即可联合使用,也可根据需要单独使用;此外当惊醒单孔或者跨孔电阻率成像的数据采集时,二极法供收方式往往成为最经常使用的电极排列;极距取决与地质对象的埋藏深度,由于高密度电法勘探实际上是一种二维探测方法,所以在保证最大极距能够探测到主要地质对象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围岩背景也能在二维断面图中得到充分的反映;根据上述考虑,三电位电极系的极距设计为:a=nΔx,其中n为隔离系数,可由1改变到15,也可任选,Δx为点距;显然在a=1/3AB时,它与勘探深度之间存在某种系数关系;(3)导线敷设以60路电极为例,野外工作的导线敷设方式如图:图3 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野外施工布线示意图(4)测点分布高密度电阻率法由于地表电极总数是固定的,对于常规排列,随着隔离系数的增大,测点书便逐渐减少,当N 在1~15之间时,对于60路电极而言,一条剖面的测点数可由下式计算:151(603)n N n ==-∑显然,n=1,N 1=57,N 15=15,即a=15Δx 时,最下层的剖面长度L 15=15Δx;测点在断面上的分布呈倒三角形状;四、数据处理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测量系统在施工现场采集到大量关于地电断面结构特征的地质信息,并以数字的形式保存在随机存储器里;将其传入微机进行数据转换和处理,然后生成供推断解释用的各类图件;下图为高密度电阻率资料处理系统框图;对采集的原始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后可以进行二维反演;二维反演的数学实质:寻找一个地电模型,使其对应的理论计算与实测视电阻率数值在一定法则下重合最好;数学上将求解这类问题的方法称为最优化方法;用计算机对物探异常进行定量解释的最优化方法,实际上是求解多元函数极值的一种方法,最优化算法种类很多,如最速下降法梯度法、最小二乘法、单纯形法等;其中最小二乘法在电法资料解释中应用效果最好;在电法资料的定量解释中,最优化算法的基本步骤可归结为:1给出实测视电阻率离散值;2根据已知物性资料,地质资料和定性解释成果,确定地电模型,即给出地电模型初值;3通过正演计算得到地电断面的理论值;4评定理论计算数值和实测视电阻率的拟合程度,即通过计算拟合差来判定拟合程度;5若拟合差不符合要求,则修改模型参数值,并根据修改后的地电模型参数重新计算理论值;6再次评定拟合程度,反复修改地电模型参数,直到拟合差达到事先给定的精度为止;下图给出了反演的示意图:图4 反演示意图图为某测区α排列的初步反演结果,上图为原始数据的视电阻率断面图,中图为理论地电模型的视电阻率断面图,下图为理论地电模型图;图中显示反演结果经过了8次迭代,拟合误差达到了3%;。
高密度电法勘探报告

XXXXX正巷高密度电法勘探报告
部长:
审核:
编制:
地质测量部
二〇〇九年十月三十日
XXXX正巷高密度电法勘探报告
一、工作概况
4210正巷工作面设计长度1639.8米,掘进段煤厚为5.87米左右,夹1--2层矸,为黑色优质无烟煤,导电性弱。
在90—410米段的探测范围有顶板淋水、底板积水现象。
二、探测仪器及目的
本次探测采用FDG-A防爆多功能高密度电法仪,其目的是探测巷道底板下60米范围内富水性或富水异常区,以便采取相应预防措施,达到安全生产目的。
三、工艺流程
在探测范围内布置高密度探测电缆,电极间距5米,探测剖面长度315米,共布置64个电极,电极布置完毕后,利用仪器对接地电阻进行检测,对接地较差的测点利用盐水或重新打桩进行改善直至达到接地要求,然后采集视电阻率。
四、参加探测人员
XXXXXX
五、探测结果
本次勘探范围内共有低阻异常区3个:
1#异常区在40—85米,纵深1—19.8米范围内,根据现场地质地理情况分析,在该异常区范围内地势较低,局部低洼,顶板淋水较大,可能造成该段积水渗水严重,导致视电阻率偏低。
2#异常区在115—155米,纵深3.25—19.8米范围内,根据现场情况分析,在该段有一20m3水仓并且有水,可能造成底板渗水和局部地段潮湿,导致视电阻率偏低。
3#异常区在200—215米,纵深3.25—28.7米范围内,可能为富水异常区。
六、建议
建议对异常区域引起高度的重视,加强水文地质观测工作,提前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保障安全生产。
4210正巷90—410米段底板富水异常剖面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密度电法勘探作业指导书一、高密度电法勘探概述高密度电阻率法是以岩土导电性差异为物性基础,研究人工施加稳定电流场的作用下地中传导电流分布规律的一种电探方法。
它与常规电阻率法原理相同,所不同之处在于采取的方法技术。
高密度电阻率法实际上是一种阵列勘探方法,野外测量时只需将全部电极置于观测剖面的各测点上,然后利用程控电极转换器或者微机工程电测仪器便可实现数据的快速和自动采集,当将测量结果送入微机后,还可对数据进行处理并给出关于地电断面分布的各种图示结果。
高密度电阻率勘探技术的运动和发展使电法勘探的智能化程度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相比传统电阻率法,高密度电法勘探具有以下特点:(1)电极布设是一次完成的,这不仅减少了因电极设置而引起的故障和干扰,而且为野外数据的快速和自动测量奠定了基础。
(2)能有效地进行多种电极排列方式的扫描测量,因而可以获得较丰富的关于地电断面结构特征的地质信息。
(3)野外数据采集实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不仅采集速度快,(大约每一测点需2~5s),而且避免了由于手工操作所出现的错误。
(4)可以对资料进行预处理并显示剖面并显示剖面曲线形态,脱机处理后还可自动绘制和打印各种成果图件。
(5)与传统的电阻率法相比,成本低,效率高,信息丰富,解释方便。
阵列电探的思想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就有人开始考虑实施,英国学者所设计的电测深偏置装置系统实际上就是高密度电法的最初模式。
80年代中期,日本地质计测株式会社曾借助电极转换器实现了野外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数据采集,但由于整体设计的不完整性,这套设备并没有充分发挥高密度电阻率法的优越性。
80年代后期至今,我国地矿部系统率先开展了高密度电阻率法及其应用技术研究,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进一步探讨并完善了方法理论及有关技术问题,研制成了几种类型的仪器,如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研制的WGMD-3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
近年来该方法先后在重大场地的工程地质调查,坝基及桥墩选址,采空区及地裂缝探测等众多工程勘察领域取得了明显的地质效果和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测量系统和观测装置(一)测量系统高密度电阻率法的勘探系统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即野外数据采集(测量)系统和资料处理系统或实时处理系统。
目前的大部分仪器都仍然是按分离方式设计的。
现以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研制的WGMD-3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为例说明。
以WDJD-3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为测控主机,配以WDZJ-3多路电极转换器构成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
该系统具有存储量大,测量准确、快速,操作方便等特点,并且可方便地与国内常用高密度电法处理软件配合使用,使解释工作更加方便直观。
该系统可广泛应用于能源勘探与城市物探铁道与桥梁勘探,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探等方面,亦用于寻找地下水确定水库坝基和防洪大堤隐患位置等水文工程地质勘探中,还能用于地热勘探。
1. 仪器的主要特点:(1)准确、高效。
在保持良好重复性的前提下,测量一个552个点的断面所需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
(2)超大存储。
在高密度方式I(只存储电阻率参数)可存储不小于43680次的测量值;在高密度方式II(存储电阻率与电流参数)可存储不小于21840次的测量值,掉电亦不丢失。
(3)接地检查。
在野外工作中可随时方便快捷地检查各电极接地是否良好。
(4)电极排列。
装置类型多达18种且可扩展。
既可按固定断面(电极排列有AMNB,ABMN,AMBN,AMN,MNB,A-MN-B,自电M,自电MN,充电M,充电MN)扫描测量,又可按变断面连续滚动扫描测量(电极排列有A-M,A-MN,AB-M,AB–MN,MN-B,A-MN,矩形A-MN-B,跨孔偶极),其中,连续滚动扫描测量可在电极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允许测量断面连接至任意长,便于长剖面追踪,使用户得以低成本高时效解决实际问题。
(5)所有电极排列测量断面均可任意指定断面起测电极号,方便、灵活。
2. 仪器组件:(1)WDJD-3多功能数字直流激电仪;(2)WDZJ-3多路电极转换器;(3)高级电法处理软件。
(二)观测装置高密度电法与传统电阻率法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具有多种组合的剖面装置。
以WGMD-3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为例,系统支持18种测量装置,其中,α排列、β排列、γ排列、δA排列、δB排列、α2、自电M、自电MN、充电M、充电MN排列等适用于固定断面扫描测量,A-M、A-MN、AB-M、AB-MN、MN-B、A-MN、A-MN-B跨孔等电极排列适用于变断面连续滚动扫描测量。
(1)固定断面扫描测量该测量方法在测量时以剖面线为单位进行测量,启动一次测量最少测一条剖面线,存储与显示时亦以剖面线为单位进行一个断面由若干条剖面线组成,且每条剖面线有唯一编号,简称剖面号。
以排列温纳装置AMNB为例,测量某一剖面N时,AMNB相邻电极保持极距a,每测量完一点向前移动一个基本点距x,直至B极为最后一个电极止,剖面上的测点数随剖面号增大而减少,其断面上测点呈倒梯形分布,当实接电极数为60,剖面数为16,断面测点分布如图所示。
图1 定断面扫描测量断面测点示意图当实接电极数给定时,任意剖面测点数由下式确定:Dn=Psum-(Pa-1)×n式中,n为剖面号,Dn为剖面上的测点数,Psum为实接电极数,Pa为装置电极数。
(2)变断面连续滚动扫描测量该测量方法在测量时以滚动线为单位进行测量,启动一次测量最少测一条滚动线,存储与显示时则仍以剖面线为单位进行。
滚动线是一条沿深度方向的直线或斜线(不可视线)。
各测点等距分布其上,所有滚动线上相同测点号的测点构成一条剖面,不同深度的测点位于不同剖面上,一条滚动线上的测点数等于断面的剖面数。
一个断面由若干条滚动线组成,且每条滚动线有唯一编号,简称滚动号。
测量一条滚动线的过程称作单次滚动,即在保持供电电极与某个电极接通不动的情况下,沿测线方向(电极号由小到大)移动测量电极,测量电极与供电电极间距起始为一个基本点距,测量并存储当前点电阻率后,便移动一次测量电极,每次移动一个基本点距,重复上述测量移动过程直至测量点数等于剖面数为止。
图为变断面连续滚动扫描测量断面测点分布示意图,图中,电极装置为A-M二极装置(其它装置测点分布相同,仅水平坐标不同而已),滚动总数=15,实接电极数=18,剖面数=8,断面上测点呈平行四边形分布。
由于剖面数为8,所以在18根电极布好不动的情况下,只能测量前10条滚动线,要测11~15号滚动线,则须将18根电极整体向前移动10个点距,即原11号电极位置成为1号电极,其余类推。
当电极排列与实接电极数Psum确定时,最大剖面数(即一条滚动线上最多测点数)由下式决定:Nmax=Psum-(Pa-1)式中,Nmax为最大剖面数,Psum为实测电极数,Pa为装置电极数。
若设定断面剖面数为N(N≤max), 则在不移动电极情况下可连续测量的滚动线条数Rn 由下式决定:Rn=Nmax-(N-1)若设定断面滚动总数为Rsum,则测量完全部滚动线须移动布置电极次数由下式决定:M=Rsum/Rn 整除或 M=(Rsum/Rn)+1 不整除断面总测点数=滚动(线)总数×剖面数。
图2变断面连续滚动扫描测量断面测点分布示意图(3)典型电极排列方式【1】α排列(温纳装置AMNB)该装置适用于固定断面扫描测量电极排列如下图。
测量断面为倒梯形。
测量时AM=MN=NB为一个电极间距ABMN逐点同时向右移动,得到第一条剖面线接着AM,MN,NB增大一个电极间距,ABMN逐点同时向右移动,得到另一条剖面线。
这样不断扫描测量下去,得到倒梯形断面。
【2】β排列(偶极装置ABMN)该装置适用于固定断面扫描。
测量电极排列如下图。
测量断面为倒梯形。
测量时AB=BM=MN为一个电极间距ABMN逐点同时向右移动,得到第一条剖面线。
接着AB,BM,MN 增大一个电极间距ABMN逐点同时向右移动,得到另一条剖面线。
这样不断扫描测量下去,得到倒梯形断面。
【3】α2排列该装置适用于固定断面扫描测量。
电极排列如下图。
测量断面为倒梯形。
测量时AM=MN=NB为一个电极间距,ABMN逐点同时向右移动,得到第一条剖面线。
接着AM NB增大一个电极间距,MN始终为一个电极间距,ABMN逐点同时向右移动得到另一条剖面线。
这样不断扫描测量下去,得到倒梯形断面。
【4】自电MN排列该装置适用于固定断面扫描测量,电极排列如下图。
测量断面为线形,剖面数只能设置为1。
测量时MN固定相隔一个电极间距逐点向右移动,测量两个电极间的自然电位,得到一条剖面线。
三、野外测量方法(1)测区和测网对于主要应用于工程及环境地质调查中的高密度电法,按地质任务所给出的测区往往是非常有限定的,我们只能在需要解决工程问题的有限范围内来选择测区和布设测网。
测网布设除了建立测区的坐标系统之外,还包含了技术人员试图以多大的网度和怎样的工作模式去解决所给出的工程地质问题,在这里,经验和技巧往往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高密度电法而言,野外数据采集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地表剖面数据采集方式,一种是井中电阻率成像的数据采集方式。
而后者又包含有单孔和跨孔方式两种。
两种方式的应用效果,特别是后一种方式与测网的布设关系密切,实际工作中要特别引起注意。
(2)装置高密度电阻率法采用的主要是电极排列方式有温纳四极排列,联合三极排列,偶极排列和微分排列。
不同的测量系统基本上以这几种装置为主,但也各有特点。
上述电极排列即可联合使用,也可根据需要单独使用。
此外当惊醒单孔或者跨孔电阻率成像的数据采集时,二极法供收方式往往成为最经常使用的电极排列。
极距取决与地质对象的埋藏深度,由于高密度电法勘探实际上是一种二维探测方法,所以在保证最大极距能够探测到主要地质对象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围岩背景也能在二维断面图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根据上述考虑,三电位电极系的极距设计为:a=n*Δx,其中n为隔离系数,可由1改变到15,也可任选,Δx为点距。
显然在a=1/3AB时,它与勘探深度之间存在某种系数关系。
(3)导线敷设以60路电极为例,野外工作的导线敷设方式如图:图3 高密度电阻率测量系统野外施工布线示意图(4)测点分布高密度电阻率法由于地表电极总数是固定的,对于常规排列,随着隔离系数的增大,测点书便逐渐减少,当N 在1~15之间时,对于60路电极而言,一条剖面的测点数可由下式计算:151(603)n N n ==-∑显然,n=1,N 1=57,N 15=15,即a=15Δx 时,最下层的剖面长度L 15=15*Δx 。
测点在断面上的分布呈倒三角形状。
四、数据处理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测量系统在施工现场采集到大量关于地电断面结构特征的地质信息,并以数字的形式保存在随机存储器里。
将其传入微机进行数据转换和处理,然后生成供推断解释用的各类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