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七节 饲料调制剂
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教案

牧草栽培及草地学教案xx大学xx校区动物科学系草业教研室xx二00八年2月25日牧草栽培及草地学教案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本课程是研究牧草的栽培技术、加工调制和经营组织的科学。
就饲草生产本学科的性质而言,属于植物性生产的范畴,在种植业中居重要地位,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其应用而言,饲草生产直接服务于畜牧业,是畜牧生产中所不可缺少的环节,是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科学专业、草业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
课程的任务是运用现代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技术,深刻揭示牧草在各种因素作用下的生长发育规律,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丰产潜力,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优质、高产、高效的饲料,并通过科学的加工调制,提高饲草的利用率。
二、基本要求(一)理论知识方面1、牧草的起源、分布和分类;2、牧草的特征特性;3、牧草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4、主要牧草的生产性能和栽培技术;5、牧草的利用途径和加工原理(青贮)。
(二)能力技能方面1、掌握主要牧草栽培的全程技术;2、掌握青贮的一般技术和操作方法;3、掌握饲草料均衡供应技术。
三、教学说明及学时分配(一)使用教材:本课程选用《饲草生产学》(董宽虎主编,第一版)为教材。
实验指导书采用西南大学荣昌校区草业教研室编写的《牧草栽培及草地学实习指导》(二)学时分配:本课程共45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9学时,实验学时16学时。
讲授纲要第一章绪论(6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基本概念(1学时)2、牧草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学时)3、国内外牧草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1学时)4、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内容(1学时)5、前景展望(1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饲草的概念2、了解饲草生产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基本概念难点:牧草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1、饲草的概念2、饲草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国内外饲草地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4、饲草生产学的性质、任务和内容5、前景展望第二章农学基础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牧草的生长发育(2学时)6学时)(第二节牧草的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2学时)第三节牧草生长发育与土壤的关系(1学时)第四节牧草生长发育与肥料的关系(1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牧草生长发育的生理基础2、理解牧草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周期性特征,和不同发育阶段的特点3、掌握牧草生长发育和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牧草生长发育的规律难点:牧草生长发育和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第一节牧草与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一、植物器官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二、植物的生长与发育第二节牧草的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一、光照二、温度三、水分四、空气五、矿质营养元素第三节牧草生长发育与土壤的关系一、土壤组成二、土壤的主要性状第四节牧草生长发育与肥料的关系一、肥料的种类及特性二、施肥的原则及方法第三章种子与播种(6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牧草种子的特点(2学时)2、牧草种子的贮藏方法(2学时)3、牧草种子的播种技术(2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种子的概念和牧草种子的特点2、种子的品质要求3、了解一般种子处理方法4、掌握牧草播种技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种子的品质要求难点:牧草播种技术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一)牧草种子的特点1、种子的涵义2、种子的特点(二)牧草种子的贮藏方法1、普通贮藏法2、密封贮藏法3、低温除湿贮藏法(三)牧草种子的播种技术1、种子的品质要求2、种子的处理3、播种第四章牧草品种选择及繁殖方式(4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种与品种的区别(0.5学时)2、牧草品种的选择(0.5学时)3、品种的繁殖方式(0.5学时)4、牧草引种(1学时)5、杂种优势(0.5学时)6、田间试验(1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牧草品种选择的方法2、熟悉牧草繁殖技术3、田间试验技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牧草品种选择的方法难点:田间试验技术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一)种与品种的区别(二)牧草品种选择方法:单株选择法、混合选择法、改良混合选择法(三)品种的繁殖方式1、原种生产2、原种的繁殖3、加速繁殖的方法四、牧草引种(一)引种的概念(二)引种的原理(三)引种的程序五、杂种优势六、田间试验(一)田间试验的任务(二)田间试验的基本要求(三)田间试验遵循的三个原则(四)试验地的选择(五)试验设计第五章主要牧草栽培及利用(10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黑麦草(1学时)2、苇状羊茅、玉米(1学时)3、鸭茅(1学时)4、狼尾草(1学时)5、牛鞭草(1学时)6、苏丹草(1学时)7、三叶草属牧草(1学时)8、毛苕子(1学时)9、紫云英(1学时)10、紫花苜蓿(1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主要牧草的的植物学特征2、了解主要牧草生物学特性3、掌握主要牧草栽培技术4、掌握主要牧草利用方式和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多花黑麦草、狼尾草、牛鞭草、三叶草属牧草、紫云英的生物学特性难点:多花黑麦草、狼尾草、牛鞭草、三叶草属牧草、紫云英的栽培技术、利用方式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第一节黑麦草属牧草多花黑麦草第二节苇状羊茅、玉米第三节鸭茅第四节狼尾草第五节牛鞭草第六节苏丹草第七节三叶草属牧草白三叶、红三叶第八节毛苕子第九节紫云英第十节紫花苜蓿第六章牧草混播技术(4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混播的优越性:(0.5学时)2、牧草混播的原理(1学时)3、混播牧草的原则(1学时)4、混播牧草播种量的确定(1学时)5、混播牧草的方法(0.5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牧草混播的优越性及其原理2、掌握混播牧草组合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难点:混播牧草播种量的确定重点:混播牧草的方法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一)牧草混播的优越性1、产量高而稳定2、改善牧草品质3、便于收获和调制4、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5、减轻杂草的危害(二)牧草混播的原理1、形态学互补原理2、生长发育特性3、营养互补原理4、生态学原理(三)混播牧草的原则1、混播牧草的选择原则2、混播牧草组合比例(四)混播牧草播种量的确定1、按单播量计算混播牧草播种量2、根据利用年限确定播种量(五)混播牧草的方法第七章间作、套作、复种和休闲(4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复种(1学时)2、轮作(1学时)3、间作(0.5学时)4、套作(0.5学时)5、连作(0.5学时)6、休闲(0.5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南方牧草的套作以及粮草间作、轮作方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牧草的间作、套作、轮作方式难点:掌握南方农区粮草间作、套作、轮作技术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1、复种2、间作3、套作4、轮作5、连作6、休闲第八章青贮饲料及其调制(5学时)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节青贮的意义(0.5学时)第二节常规青贮发酵的基本原理(0.5学时)第三节影响青贮饲料品质的因素(1学时)第四节青贮饲料调制技术(1学时)第五节添加剂青贮(1学时)第六节青贮饲料的品质鉴定及饲用技术(0.5学时)第七节干草及其调制(0.5学时)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牧草青贮原理2、掌握牧草青贮的一般方法3、掌握青贮品质鉴定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青贮的一般方法难点:青贮品质鉴定四、教学方法和教具:讲授;多媒体课件五、讲授内容第一节青贮的意义(一)青贮饲料和青贮的目的(二)青贮饲料在畜牧业生产上的意义第二节常规青贮发酵的基本原理(一)青贮发酵过程(二)青贮发酵和微生物第三节影响青贮饲料品质的因素(一)青贮原料(二)调制技术方面的因素(三)影响发酵的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第四节青贮饲料调制技术(一)常规青贮(二)半干青贮技术(三)草捆青贮第五节添加剂青贮(一)发酵促进剂)(二)发酵抑制剂(三)好气性变质抑制剂(四)营养性添加剂第六节青贮饲料的品质鉴定及饲用技术(一)青贮饲料品质鉴定法(二)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和饲用技术第七节干草及其调制(一)干草的优点(二)干制的原理(三)干制方法主要参考书:1.陈宝书主编.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高洪汶,马明荣.菊苣开花及种子形成规律的研究.草业科学,1993(3):62~643.高野信雄.青贮饲料大全.酪农事情社,19704.韩建国主编.牧草种子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5.洪绂曾,任继周主编.草业与西部大开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6.洪绂曾,任继周主编.现代草业科学进展.中国国际草业发展大会论文集.草业科学编辑部出版,2002.5增刊7.贾慎修主编.中国饲用植物志(第一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78.缪应庭主编.饲料生产学(北方本).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9.内蒙古农牧学院主编.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10.南京农学院主编.饲料生产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011.潘衍庆等.中国热带作物栽培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2.苏加楷等.优良牧草栽培技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313.孙吉雄主编.草地培育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4.王栋编著.牧草学通论,上,下篇.畜牧兽医图书出版社,195015.王栋原著.任继周等修订.牧草学各论(新一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6.肖文一,陈德新,吴渠来.饲用植物栽培与利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117.张秀芬,饲草饲料加工与贮藏.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2。
貉饲料的调制与饲喂技术

貉饲料的调制与饲喂技术【摘要】本文介绍了质量饲料的调制与饲喂技术,旨在提高动物饲养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了解质量饲料的重要性和研究背景,引入了对质量饲料配方设计、生产工艺、储存和保管、饲喂技术以及效果评估的详细讨论。
在强调了提高质量饲料使用效率的重要性,倡导发展更加科学的饲料调制与饲喂技术,同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质量饲料的关键因素,从而为动物饲养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质量饲料、调制、饲喂技术、配方设计、生产工艺、储存、保管、效果评估、使用效率、科学、未来研究方向、饲料、动物营养1. 引言1.1 了解质量饲料的重要性质量饲料在畜牧养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饲料是动物生长发育和生产的必需品,直接影响着动物的生长速度、健康状况和生产性能。
了解质量饲料的重要性显得尤为重要。
质量饲料能够满足动物的生长发育需求,提高养殖效益。
合理搭配的饲料能够保证动物获得均衡的营养,促进其健康成长,减少疾病发生率,提高生产性能,增加养殖收益。
质量饲料能够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设计和生产工艺能够有效利用原材料资源,降低饲料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率,增加企业盈利。
质量饲料有助于提高畜禽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良好的饲料质量不仅能够提高动物产品的营养价值和味道,还可以减少残留药物和抗生素,保障食品安全,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了解质量饲料的重要性对于养殖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重视饲料的质量,才能确保动物健康生长,养殖业持续发展。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在畜牧业和养殖业发展的过程中,饲料作为动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一直备受关注。
质量饲料的调制与饲喂技术,直接影响着养殖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饲料的质量对动物的健康状况、生长速度、生产性能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和需求的增长,如何提高饲料的质量,增加养殖业的产出已成为重要课题。
研究背景及意义在于探讨如何通过优化饲料的配方设计、改进饲料的生产工艺、有效储存和保管饲料以及科学的饲喂技术,来提高饲料的使用效率,减少成本,增加产出。
饲料添加剂第四章第二节酶制剂与微生态制剂2

2、作用机制
调整动物消化道内环境,恢复和维持正常微生物区系平衡, 保证动物消化机能正常和健康,充分发挥动物的消化与生 产潜力
产生非特异免疫调节因子,增加动物免疫力 合成消化酶,增强消化力 合成维生素和菌体蛋白,未知生长因子
非消化酶(或外源性酶):动物体内不能合成的酶,多来源于微生物, 主要用于消化畜禽自身不能消化的物质或降解抗营养因子或有害物质 等。主要包括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植酸酶、果胶酶、半乳糖苷酶 等
• 按作用底物分 消化碳水化合物的酶 植酸酶 蛋白酶 脂肪酶
1、消化碳水化合物的酶
• 植物性能量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通常在60%以上。饲 料中的碳水化合物中有易消化的淀粉,也有难消化的非淀 粉多糖(NSP)。因此,这类酶包括淀粉酶和非淀粉多糖 (NSP)酶。非淀粉多糖酶又包括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 果胶酶。半纤维素酶主要包括木聚糖酶、甘露聚糖酶、阿 拉伯聚糖酶和半乳聚糖酶;纤维素酶包括C1酶、Cx酶和
第四章 非营养性添加剂
第二节 饲用酶制剂
饲用酶制剂是将一种或多种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 的酶与载体和稀释剂采用一定的加工工艺生产的 一种饲料添加剂
一、酶制剂的分类
• 按制造工艺分 单一酶制剂(如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 复合酶(即几种酶的复配) (1)以蛋白酶、淀粉酶为主的饲用复合酶,主要补充动物内源酶的不足
一、微生态制剂
• 定义:在微生态学理论指导下,调整微生态失调,保持微生 态平衡,提高宿主健康水平的正常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和选择 性促进宿主正常菌群生长的物质
• 分类:根据物质组成分类可分为:益生素、益生元、合生元
(一)益生素
1、定义:益生素是一类活的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动物采食 后在胃肠道特定部位有足够数量的菌株能够粘附、定植和 生长,通过直接和间接对胃肠道病原微生物起抑制作用, 从而改善胃肠道微生态平衡,对动物生长和健康起作用
四饲料酸化剂

2024/3/11
2
(四)酸化与日粮离子平衡和体内酸碱平衡 (五)酸化促进了体内中间代谢 某些有机酸是能量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可
直接参与代谢,提供能量。如柠檬酸、延胡索 酸是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是易于利用的能 源;乳酸、丙酸等也可参与代谢。
2024/3/11
3
➢ (六)复合酸化剂的作用机制
2024/3/11
20
二、饲料抗氧化剂
饲料中含有多种易被氧化的营养成分,比如, 不饱和脂肪酸、微量元素和微生素易被空气 中的氧氧化、破坏,使饲料营养价值下降, 适口性变差,甚至产生有害于人和动物的物 质,因此,在饲料工业中,必须解决饲料在 贮存过程中这方面存在的问题。
2024/3/11
21
(一)概念与作用机理
饲料抗氧化剂(Feeding Antioxidants)
指凡是能够阻止或延迟饲料氧化,提高饲
料稳定性和延长贮存期的物质。作为有效
的抗氧化剂,化学上要符合以下两个标准:
一是与自由基的反应速度比其它物质—
—油脂、维生素等要快;二是应形成在
正常储存条件下稳定的产物。此外,毒性
极低,使用剂量低,成本低,畜禽摄入后
2024/3/11
19
⒏乳酸、乳酸钙和乳酸亚铁 乳酸又 名丙醇酸,为无色透明或带黄色的 糖浆状液体,无臭,味微酸,有吸 湿性,或与水、乙醇、丙酮或乙醚 以任意比混合。
⒐双乙酸钠 双乙酸钠是一种新开发 的食品饲料防腐剂,是乙酸钠和乙 酸的分子复合物。为白色结晶粉末, 含乙酸39.0%,有较强的乙酸味, 易溶于水,具有高效、无毒、不致 癌、无残留、适口性好等优点。
14
丙酸可抑制饲料中霉菌的生长,降低饲料中 霉菌数量,防止微生物产生毒素,从而延长 饲料贮存期。丙酸主要通过其游离羧基(COOH)破坏微生物细胞膜或细胞内酶,使酶 蛋白失活而不能参与催化作用,阻碍微生物 正常新陈代谢。
《家畜饲养管理学》

家畜饲养管理学(2797)自学考试大纲一、本课程性质与设置的目的(一)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家畜饲养管理学是涉及动物科学方面较广的学科,是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的基础课。
主要特点是: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较多,基本理论强,要求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
涉及内容广,只能在掌握动物营养、动物遗传、动物育种、动物繁殖和动物环境工程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家畜和家禽的生长发育规律、营养需要和饲养管理特点,掌握主要生产环节的基本技能。
因此,学习方法必须循序渐进,先理论后实践,逐步掌握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技能,最后融会贯通。
(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任务与作用家畜饲养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动物生产的原理与技术的综合性课程,是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其任务是研究动物生产过程中营养物质的来源和需要量、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应用;优良畜禽繁殖技术及其适宜的环境条件、以及主要生产环节的饲养管理特点。
对自学者要按照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课程的要求进行水平合格考试。
目的是检测课程考核者是否达到课程合格水平,是否掌握家畜饲养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畜禽生产中各主要环节的基本技能和饲养管理特点。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应考者掌握动物营养学、遗传育种学和繁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各种畜禽的生理特点和饲养管理要点,解决畜牧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利用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进行科学研究和畜牧业生产。
(四)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家畜饲养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以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涉及的家畜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动物学、动物生物化学、家畜生理学和生物统计学为基础的专业课程。
学习本课程应具备的基础知识是:1、普通化学;2、数学;3、动物学重点是:1、营养物质的功能及其不同畜禽营养需要特点。
2、畜禽生长发育规律和生产性能的评定。
3、生产性能与环境的关系。
难点是:不同畜禽饲养管理的特点。
疑点是:单胃动物与反刍动物消化和代谢的异同点。
饲料加工技术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二、青干草、草粉、草块(草饼)的调制技 术
•1 . 青 干 草 •干 燥 方 法 :
①田间干燥法 ②草架干燥法 ③化学制剂干燥法 ④人工干燥法
第21页/共86页
• 品质评定 ① 标准含水量应为15%~17% ② 基本颜色应为绿色 ③ 清新芳香的气味 ④ 植物学营养成分损失少 ⑤ 叶片多
(三)生物方法
利用乳酸菌、纤维分解菌、酵母菌等一些有益微生物和酶在适宜的条件下, 使其生长繁殖,分解饲料中难以被家畜消化利用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同时可增加 一些菌体蛋白质、维生素及对家畜有益的物质,软化饲料,改善味道,提高适口 性和营养价值.
第19页/共86页
常见的生物方法:
•自 然 发 酵 •加 精 料 发 酵 •人 工 瘤 胃 发 酵 •秸 秆 微 贮
第32页/共86页
第三节 青贮饲料调制
• 青贮饲料:把青饲料填入密闭的青贮窖(或壕塔)中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 而调制成的饲料
• 特点:柔软多汁、气味芳香、营养丰富、容易贮藏、可供冬春季家畜饲用。
第33页/共86页
一、青贮饲料的优越性
• 1.有效地保存青绿植物的营养成分 • 2.保持原料青绿时的鲜嫩汁液 • 3.扩大饲料资源 • 4.保存饲料经济而安全的方法 • 5.青贮可以消灭害虫及杂草
5.青贮注意事项
• 一、原料要有较高的含糖量。 • 二、原料水分含量要适当。 • 三、创造无氧的环境。 • 四、青贮原料要适时收割,切短、压实、封严。 • 五、注意经常检查,保证不透气、不漏水。
第43页/共86页
(二)特种青贮饲料的调制
• 1.低水分青贮法 • 2.混合青贮法 • 3.添加剂青贮法
(1)硫酸亚铁浸泡法 (2)碱处理法 • 2.加热处理 • 3.微生物发酵去毒法
《饲料添加剂》课件

确保饲料安全
通过添加防霉剂、抗菌剂 等,可以防止饲料霉变、 腐败,确保饲料的安全性 。
饲料添加剂的发展历程
01
起步阶段
20世纪50年代,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饲料添加剂开始起步,主要
使用抗生素等简单添加剂。
02 03
发展阶段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养殖业的需求增加,饲料 添加剂品种不断增加,营养性添加剂和非营养性添加剂得到了广泛应用 。
规范阶段
21世纪初,随着食品安全和环保意识的提高,各国政府开始加强对饲料 添加剂的管理和规范,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标准,确保饲料添加剂的安 全、有效、环保。
02
常见饲料添加剂种类
营养性添加剂
维生素添加剂
提供动物生长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A、D、E等,提高动 物生长性能和免疫力。
矿物质添加剂
补充动物生长所需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如钙、磷、铁、锌等, 促进骨骼发育和维持生理机能。
饲料添加剂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理使用与注意事项
合理使用原则
在饲料中添加饲料添加剂时应遵循科学、经济、安全的原则,确保动物健康和食品安全 。
使用注意事项
在使用饲料添加剂时应严格按照推荐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避免超量或滥用。同时,应 关注饲料添加剂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产生负面效应。
储存和运输要求
饲料添加剂的储存和运输应遵循相关规定,防止受潮、霉变和污染。
分类
根据作用和用途,饲料添加剂可分为 营养性添加剂和非营养性添加剂。营 养性添加剂主要补充饲料中的营养成 分,非营养性添加剂则主要改善饲料 的品质和安全性。
饲料添加剂的作用
01
02
03
提高饲料利用率
通过添加酶制剂、酸化剂 等,可以促进饲料中营养 成分的消化吸收,提高饲 料的利用率。
饲料学课件第7章饲料添加剂

目录
• 饲料添加剂概述 • 营养性添加剂 • 非营养性添加剂 • 安全与法规 • 饲料添加剂的应用案例
01
饲料添加剂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饲料添加剂是指在饲料加工、制作、使用过程中添加的少量或微量物质,用于补充饲料营养成分、提高饲料利 用率、预防动物疾病、改善动物生产性能等。
毒理学评价
对饲料添加剂进行毒理学评价, 包括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 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以评估其 潜在的毒性作用。
残留问题
关注饲料添加剂在动物产品中的 残留问题,通过制定残留限量标 准来控制添加剂的使用,确保残 留量不超标。
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与使用规范
生产许可制度
建立饲料添加剂的生产许可制度,确保生产 过程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从源头上保证饲 料添加剂的质量和安全。
蛋氨酸
是动物合成胆碱、肉碱、肌酸 等必需物质的原料。
苏氨酸
是动物合成生长激素等必需物 质的原料。
色氨酸
是动物合成烟酸、色氨酸等必 需物质的原料。
03
非营养性添加剂
生长促进剂
总结词
生长促进剂是一类能够促进动物生长速度的饲料添加剂,主要通过调节机体代 谢、提高饲料转化率等方式发挥作用。
详细描述
生长促进剂主要包括抗生素、合成抗菌剂、激素等。这些物质能够抑制病原菌 的生长繁殖,减少动物疾病的发生,同时促进动物生长,提高养殖效益。
抗氧化剂主要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E、类胡萝卜素等天然抗 氧化剂和合成抗氧化剂。这些物质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 减少氧化应激对动物机体的损害,提高动物的健康水平和抗 病能力。
04
安全与法规
饲料添加剂的安全评价
安全性评估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非营养性添加剂(饲料调制剂-黏结剂)
3、常用黏结剂的特性 (1)α -淀粉——也称熟淀粉。亲水性强,遇水膨胀, 黏、弹性好,是鱼、虾配合饲料的优质黏结剂,也是鳗 鱼饵料的首选黏结剂。α -淀粉的黏弹性以马铃薯α -淀 粉为最佳,其次是木薯α -淀粉。黏性因生产工艺差异很 大,贮放3个月后其黏性和弹性明显下降。鳗鱼饵料中 α -淀粉量不宜超过22%,对虾则为8%一10%。 (2)海藻酸钠——亦称褐藻胶。无毒,无味。有很强 的亲水性,吸水后体积膨胀近10倍。黏性强,易与蛋白 质、淀粉、明胶等饲料组分共溶相聚,但长时间高温会 降低黏度。海藻酸钠是目前鱼、虾饵料中应用较普遍的 黏结剂,但价格较贵。实际应用时常与其他黏结剂(如 α -淀粉)合用,饵料中添加量一般为1%左右。
第四章 非营养性添加剂(饲料调制剂-青贮饲料调制剂)
图4-3
不同青贮饲料添加剂的作用方式
第四章 非营养性添加剂(饲料调制剂-青贮饲料调制剂) 2、添加剂在青贮饲料调制中的应用 (1)乳酸菌——青贮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乳酸菌能否迅速而大量地繁殖。在青贮时加入乳酸菌菌 种,可以促进乳酸菌繁衍,使乳酸菌尽快达到足够数量, 产生大量乳酸,降低pH,从而抵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动, 减少干物质损失,获得理想的青贮饲料。
第四章
非营养性添加剂(饲料调制剂-粗饲料调制剂)
1、粗饲料调制添加剂作用机理 (1)破坏木质素与碳水化合物之间的酯键,打断木质 素与半纤维素的结合,破坏木质素一半纤维素一纤维 素的复合结构,使纤维素与半纤维素被解放出来,被 微生物及酶分解利用。 (2)秸秆用碱或氨处理,木质化纤维膨胀,增大了空 隙度,提高了渗透性。秸秆表面积和持水力一般都能 提高2~3倍,消化酶更容易与之接触,干物质消化率 平均提高6%一15%。可以使秸秆质地柔软,气味糊香, 适口性大大增强。秸秆经氨化处理后含氮量增加1~ 1.5倍。
第四章 非营养性添加剂(饲料调制剂-青贮饲料调制剂) 青贮料中添加保存剂的建议量(%) 化学制剂 苯甲酸 山梨酸 焦硫酸钠 玉米 0.2~0.25 0.2~0.25 0.3~0.35 杂草类 0.3~0.35 0.3~0.35 0.35 0.45 ~ 豆科植物 0.4 0.4 0.45 0.50 ~
第四章
非营养性添加剂(饲料调制剂-粗饲料调制剂)
②秸秆微贮饲料的制作方法 a、菌种复活 b、菌液配制 c、秸秆切短 d、装窖 e、封窖 f、发酵初期提供一定营养物质,提高微贮饲料质量。 g、水分控制,理想的微贮饲料含水量在60%一70%。 h、及时加盖土防止漏气,窖(池)的周围应挖排水沟。
第四章
非营养性添加剂(饲料调制剂-黏结剂)
4、黏结剂的应用 畜禽饲料原料中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等物质 经过一定的处理(温度和压力等)能产生一定的黏度, 满足颗粒成形与耐久性的要求,一般不需另加黏结剂。 只有在原料中粗纤维含量较高,而淀粉等含量很少, 才添加适量的黏结剂。鱼、虾在水中摄食,饲料要求 在水中一定时间不松散,以便鱼、虾摄食和防止营养 物质的散落和流失。饲料在水中的溃散、流失会造成 水质污染,影响鱼、虾的健康和正常生长,特别是在 较高的温度情况下,高密度、连续性养殖尤其重要。 黏结剂对鱼、虾饵料生产非常重要。
第四章
非营养性添加剂(饲料调制剂-抗结块剂)
美国使用的天然与合成抗结块剂
中 2%以下
项目
Attapulgite粘 土 (一种美 国活性白土)
应用说明
成品饲料中2%以下, 也用作液态饲料补 充物的悬浮助剂, 用量为补充物的1.5 以下
硬脂 二氧化硅 酸钙
与以下饲料组分共用: BHT,限量2%以下; 丙酸钠,限量1%以下; 尿素,限量1%以下;维 生素,限量3%以下;成 品饲料,限量2%以下
第四章 非营养性添加剂(饲料调制剂-青贮饲料调制剂) (3)抑制不良发酵的添加剂——使用最早的一类青贮 饲料添加剂。最初使用无机酸(如硫酸和盐酸),后来使 用有机酸(如甲酸、丙酸等)和甲醛。甲酸能降低pH,对 抑制不良发酵十分有效。青贮时添加甲酸,营养物质的 损失可降低1/2—2/3,饲料利用率提高15%~20%。 添加量一般为每吨青贮料中添加95%的甲酸2.8kg。 (4)防腐添加剂——防腐剂不能改善发酵过程,但能 有效地防止饲料变质。常用的有丙酸、山梨酸、苯甲酸、 氨、硝酸钠、甲酸钠等。据报道,有些植物组织(如落 叶松针叶)含有植物杀菌素,有较好的防腐效果,又没 有毒性。
(一)黏结剂 饲料黏结剂又称为颗粒饲料制粒剂,是饲料生产过 程中,为了使饲料成形而加入的一类物质。黏结剂主要 用于畜禽及水产的颗粒饲料生产中,在反刍动物饲料舔 砖生产中也常应用。
第四章
非营养性添加剂(饲料调制剂-黏结剂)
1、黏结剂的种类 (1)天然黏结剂——有淀粉、植物胶、动物胶、糖 蜜、膨润土、海藻酸钠、木质素磺酸钠、酪蛋白 酸钠、明胶等。 (2)人工合成的黏结剂——有羟甲基纤维素(钠盐)、 聚丙烯酸钠、聚丙烯醇等。
第四章
非营养性添加剂(饲料调制剂-粗饲料调制剂)
2、常用的粗饲料调制剂 (1)氢氧化钠(苛性钠)4%氢氧化钠溶液处理的秸秆 喂绵羊,采食量可提高48%;干物质消化率由38%增加 到54%;氮在体内每日沉积量可提高77.8%。 (2)氧化钙(生石灰)——小麦秸秆经石灰水溶液碱化 处理后,粗纤维消化率提高20%~25%,采食量提高20 %~45%。100kg,幼牛每天可提高增重100~150g,乳 牛多产奶1—1.5kg。
第四章
非营养性添加剂(饲料调制剂-青贮饲料调制剂)
(2)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有足够的乳酸菌,还必须创 造有利于其繁衍的适宜环境。除了保持密闭环境之外,乳 酸菌还需要一定浓度的糖分作为营养,当青贮原料中可溶 性糖分含量低于2%(干物质中10%)时,就有必要加入一 些可溶性糖(如糖蜜)以利发酵。常用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 源包括:糖蜜、粉碎的谷物、葡萄糖。乳酸菌只能利用葡 萄糖、果糖等单糖,不能利用淀粉和纤维。淀粉酶和纤维 素酶能分解淀粉和纤维形成单糖,增加乳酸发酵底物量。 一般添加量为0.05%(鲜样基础)左右。
第四章
非营养性添加剂(饲料调制剂-粗饲料调制剂)
(四)粗饲料调制剂 在草食畜禽日粮中,粗饲料占很大比例,特别是 秸秆,一般占草食畜禽日粮的60%~80%,但它们的 蛋白质含量低,粗纤维、木质素含量高,不易消化, 适口性差。粗饲料调制添加剂是指对秸秆进行化学处 理时加入的一类化学制品,通过化学处理可以提高草 食畜禽对秸秆的采食量和营养消化利用率。
第四章
非营养性添加剂(饲料调制剂)
饲料调制剂 饲料调制剂指饲料加工过程中为改善饲料性状(饲 料的形状、饲料的混合程度、饲料的软化状态等)而添 加的物质,包括颗粒饲料加工过程中所用的黏结剂、 矿物质添加剂中防止结块而保证混合的均匀度的防结 块剂、青贮饲料调制剂和粗饲料调制剂等。
第四章
非营养性添加剂(饲料调制剂-黏结剂)
膨润土和膨润土 钠 硅藻土 高岭土 蒙脱土粘土 叶蜡石
成品饲料中2%以 下 总日粮的2%以下 成品饲料中2.5% 以下 成品饲料中2%以 下 成品饲料中2%以 下
硅酸 钠铝 球土
成品饲料中2%以下 成品饲料中2.5%以 下
第四章 非营养性添加剂(饲料调制剂-青贮饲料调制剂)
(三)青贮饲料调制剂 青贮饲料调制剂是一类加在青饲料中防止青饲料霉变、 酸败、腐烂,以保障青饲料良好的适口性和营养价值的物 质。青贮饲料在草食家畜生产中,特别是奶牛、奶山羊及 肉牛日粮中成为不可缺少的常规饲料。
第四章
非营养性添加剂(饲料调制剂-黏结剂)
(3)琼脂——亦称洋菜胶。其黏度受温度、pH和电解质的 影响。不溶于冷水,在25℃时形成胶溶液。在鱼、虾 饵料中使用,多用于微粒饵料,用量为0.5%一2%。 (4)阿拉伯胶——一种被广泛使用价廉的植物胶。在水中 的溶解度极大,黏度高。但黏度受温度、pH和其他添 加物的影响大,随温度上升而黏度减小,电解质还影 响其溶液的均匀度。 (5)羧甲基纤维素钠——黏度受放置时间影响不大,但 受温度影响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pH 4~11时,黏 度较好,pH 7时最高。主要用于鱼的湿性颗粒,一般 饵料中添加量不超过2%。
常见的抗结块剂 1、亚铁氰化钾——属低毒。在我国只限用于食盐抗结 块剂,最大限量为5mg/kg。 2、二氧化硅——价格低,最为常用。 3、硅酸盐——包括硅酸钙、硅酸钠、硅酸镁、硅酸铝 钠等。 4、天然矿物——沸石、膨润土及钠盐、硅藻土等。 5、硬脂酸盐——硬脂酸钙、硬脂酸钾、硬脂酸钠等。 各种结块剂在配合饲料中用量一般不超过2%。
第四章
非营养性添加剂(饲料调制剂-抗结块剂)
(二)抗结块剂 抗结块剂的功能是使饲料和添加剂保持良好的流 散性,防止结块。有的抗结块剂具有润滑作用,可阻 止物料在制粒机上集结,并可改善预混料的均匀度。 抗结块剂要求吸水性差,流动性好,对各种动物无毒、 无害,安全可靠。
第四章
非营养性添加剂(饲料调制剂-抗结块剂)
第四章
非营养性添加剂(饲料调制剂-黏结剂)
2、黏结剂的作用 (1)将饲料原料黏合在一起,确保畜禽、鱼类能从配 合饲料中获得全面的营养; (2)减少饲料的崩解及营养成分的散失,减少饲料的 浪费和水质的污染; (3)饲料成型,提高适口性,促进鱼和畜禽的采食; (4)减少饲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粉尘和粉化现象; (5)减少饲料中活性微量组分在加工、贮存过程中的 损失; (6)提高设备的生产能力,延长机器部件的使用寿 命。
第四章
非营养性添加剂(饲料调制剂-黏结剂)
(6)羧甲基纤维素——黏度较高,对药品、热、光十分 稳定,但在80℃以上温度下,黏性会逐渐消失。饵 料中添加量一般不超过2%。 (7)丙烯酸钠——鱼、虾饵料中常用的黏结剂。制粒效 果好。作为鱼类饲料的颗粒黏结剂,使用时可直接 加入饲料中,用量为0.1%一2%。 (8)膨润土和膨润土钠——多用于畜、禽颗粒饲料,以 加强颗粒的耐久性,增加制粒产量,并可延长压模 寿命。其用量要求不超过配合饲料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