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构造

合集下载

海床地质分层

海床地质分层

海床地质分层海底地质是指地球表面下海洋底部的地质构造和沉积物的形成。

海底地质分层是指海底地壳和地幔的分层结构。

通过研究海底地质分层可以了解到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演化过程,对认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地壳、地幔和岩石圈三个方面介绍海底地质分层的内容。

一、地壳的分层结构地壳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体外壳,可以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和变质岩等构成,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5千米。

而海洋地壳主要由玄武岩和辉长岩等构成,厚度较小,平均约为7千米。

海洋地壳的分层结构主要包括两个层次:表层和底层。

表层是指海洋地壳上部的一层,主要由海床沉积物组成,如淤泥、砂、泥等。

底层是指表层下面的一层,主要由海洋地壳的岩石构成。

二、地幔的分层结构地幔是地壳和核之间的一层,厚度约为2900千米。

地幔可以分为上地幔、中地幔和下地幔三个层次。

上地幔主要由含铁的镁铁橄榄石和辉石等构成,厚度约为410千米。

中地幔主要由含铁的镁铁橄榄石和辉石等构成,厚度约为410千米。

下地幔主要由含铁的镁铁橄榄石和辉石等构成,厚度约为1555千米。

三、岩石圈的分层结构岩石圈是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的一层,厚度约为70千米。

岩石圈由岩石组成,可以分为大陆岩石圈和海洋岩石圈两种。

大陆岩石圈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和变质岩等构成,厚度较大,平均约为150千米。

海洋岩石圈主要由玄武岩和辉长岩等构成,厚度较小,平均约为7千米。

总结起来,海底地质分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岩石圈三个层次。

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海洋地壳又分为表层和底层。

地幔分为上地幔、中地幔和下地幔三个层次。

岩石圈由地壳和地幔上部的岩石组成,分为大陆岩石圈和海洋岩石圈。

通过研究海底地质分层,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演化过程,对于认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干货 高中人教版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知识点归纳

地理干货  高中人教版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知识点归纳

地理干货| 高中人教版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知识点归纳海底主要地貌类型l 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依次为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l 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地区。

l 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

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l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是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地壳的诞生处,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l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的,形成六大板块。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很少发生变形,板块边界则是全球最活跃的构造带。

l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向大陆板块俯冲至地幔,洋壳在高温作用下融为岩浆。

l 板块的俯冲带动洋底下倾,陷落,形成了地球表面最洼的地方——海沟。

如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l 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

如亚洲东部的库页岛、日本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等l 在陆地上会形成海岸山脉,如北美洲西海岸的落基山脉、南美洲西海岸的安第斯山脉。

如果是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都比较坚硬,则形成高大的山脉。

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产生的。

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l 板块在进行碰撞挤压,板块边界处于消亡状态。

如果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一软一硬,在海上就会形成深海沟,;在海陆交界处会形成岛弧或弧形列岛,;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l 板块在进行碰撞挤压,板块边界处于消亡状态。

如果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一软一硬,在海上就会形成深海沟,;在海陆交界处会形成岛弧或弧形列岛,;不同海区海水温度随水深的变化规律l 海洋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太阳辐射首先到达海水表面,海水导热率又很低,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只是在表层海水以下,海水温度随水深变化不大,特别是1000米以下的水温变化很小,经常保持着低温状态。

利用海上地震勘探系统研究海底地质构造演化过程

利用海上地震勘探系统研究海底地质构造演化过程

利用海上地震勘探系统研究海底地质构造演化过程海上地震勘探系统是一种用于研究海底地质构造演化过程的高效工具。

通过利用地震勘探系统,能够深入地了解海底地貌形成的原因和演化过程,为地质学家提供重要的数据和信息。

海底地质构造演化是指海底地形、地震活动和岩石变质等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过程。

了解这些演化过程对于研究海洋生态环境、资源勘探以及地质灾害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海上地震勘探系统通过发送地震波并记录其反射、折射、散射等信息,能够获取到地壳结构、地层分布、地震活动等重要数据。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地质学家可以揭示地壳的演化历史、构造变动的原因以及地震活动的规律。

在海上地震勘探中,常用的工具是声纳测深仪、多波束测深仪和剖面仪。

声纳测深仪通过测量声波的传播速度和回波时间来计算海底地形的高程和水深。

多波束测深仪可以同时测量多个方向上的水深数据,从而提供更为精细的地形图。

而剖面仪则可以记录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路径和速度,通过分析记录的剖面数据,可以了解地质构造的变动。

利用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在海底地质构造演化的研究中可以进行以下方面的工作。

首先,可以通过分析地震波的反射和折射特征,了解地壳的结构与成分。

海底地壳的结构可以反映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和构造状态。

通过分析地震波的反射波形,可以推测出不同地质层的厚度和性质。

这对于研究海底地质演化的历史和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可以通过分析地层分布和地形特征,推测地壳演化的过程和原因。

地层分布的变化可以揭示地质事件的发生时间和地理环境的变动。

地形特征的变化可以反映岩石的侵蚀和沉积过程,进而了解地壳的演化历程。

此外,可以通过记录和分析地震活动的频率、规模和分布等信息,揭示地震活动的规律。

地震是地壳构造变动的结果,通过研究地震活动的规律,可以了解地壳变动的机制和趋势。

这对于预测地震灾害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以上的工作,利用海上地震勘探系统还可以进行资源勘探和地质灾害评估等工作。

海底地沟解释

海底地沟解释

海底地沟解释
海底地沟又称海沟,是指在海底的深海区域中,形成的地质构造。

它们通常是狭长而深的地形,局部甚至能达到数千米的深度。

这些地沟常常呈弯曲或弯折的形状,并在全球海洋地壳的构造中发挥着重要角色。

海底地沟的形成通常是由于地壳板块之间的构造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

在地球上,地壳板块以不同速度和方向运动,会引发地壳的变形、断裂和碰撞。

当两个板块发生碰撞或相互挤压时,形成的构造即为地沟。

在海底地沟中,水深逐渐增加,水压增大,温度逐渐降低,同时还伴随着海洋沉积物的堆积和火山活动。

地沟内通常沉积着大量的碎屑物质、有机物和钙质沉积物,形成海底的沉积层。

海底地沟是地球表面的重要构造,对于海洋科学、地质学和生物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不仅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还是海底矿产资源的富集区域。

同时,海底地沟还扮演着调节地球内部热量和物质循环的重要角色。

海底地形类型

海底地形类型

海底地形类型一、大洋盆地大洋盆地是海底地球表面的一种特殊地貌,是由于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地壳断裂和拗拉而形成的。

大洋盆地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等大洋中,是地球表面上最广阔的地貌类型之一。

大洋盆地的特点是深水区域较为平坦,海底地形相对较为简单。

大洋盆地的形成与板块构造理论密切相关,是地球构造和地质演化的重要证据之一。

二、海山海山是海底地球表面的一种特殊地貌,是海底山脉的一部分。

海山主要分布在大洋中,如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等。

海山的形成与地壳板块运动有关,是由于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断裂和火山喷发而形成的。

海山的特点是海底地形陡峭,海山体高度较大,通常超过海平面上方数百到数千米。

海山上常生长着珊瑚、海绵等海洋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海沟海沟是海底地球表面的一种特殊地貌,是由于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断裂而形成的。

海沟主要分布在大洋中,如太平洋海沟、秘鲁海沟和马里亚纳海沟等。

海沟的特点是海底地形陡峭,海沟的深度通常超过海平面下方数千到数万米。

海沟是地球上最深的地方,也是地球地壳运动和构造演化的重要证据之一。

海沟中生活着许多特殊的海洋生物,如深海鱼类和巨型软体动物等。

四、海岛海岛是海洋中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断裂和火山喷发而形成的陆地。

海岛主要分布在大洋中,如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等。

海岛的特点是海岛周围被海水包围,地势较为起伏,有山脉、丘陵和平原等地形。

海岛是地球上最美丽的地方之一,也是旅游胜地和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岛上常生活着特殊的动植物,如海鸟、海龟和椰子树等。

五、海底火山海底火山是海底地球表面的一种特殊地貌,是由于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火山喷发而形成的。

海底火山主要分布在大洋中,如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等。

海底火山的特点是火山喷发产生的岩浆会在海底喷涌而出,形成新的海底地形。

海底火山是地球上最活跃的火山之一,也是地球地质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

海底火山喷发会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海底地形的知识点总结

海底地形的知识点总结

海底地形的知识点总结一、海底地形的分类海底地形根据其特征和形成过程可分为陆源海底地形和海源海底地形两大类。

1.陆源海底地形陆源海底地形是指受大陆运动、河流冲积和冰川侵蚀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海底地形,主要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边缘深海盆地。

(1)大陆架大陆架是位于海岸线延伸下去的浅海地带,其宽度一般为几十到几百公里,其特点是水深变化缓慢,地势平坦。

大陆架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地带,是海底沉积物的主要分布区,也是渔业资源丰富的地区。

(2)大陆坡大陆坡是大陆架向大洋深水区过渡的陡坡地带,其特点是水深急剧增加,地形起伏大。

大陆坡是沉积物的悬移和流动的主要通道,也是一些特殊生物的栖息地。

(3)大陆边缘深海盆地大陆边缘深海盆地是大洋盆地和大陆斜坡之间的过渡地带,其特点是地形复杂,水深较深。

这些地区是地质构造活跃、地震和海啸频发的地区,也是富含矿产资源的潜在区域。

2.海源海底地形海源海底地形是指主要由海水和海底地质活动形成的海底地形,包括大洋中脊、大洋盆地、海沟和海山等。

(1)大洋中脊大洋中脊是地球上最长、最壮观的山脉,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和印度洋。

大洋中脊的形成是因为海洋地壳板块的边界上,熔岩从地壳下部向上冒出并逐渐形成新的海洋地壳。

大洋中脊的存在导致了地壳板块的扩张和推动,是地球上板块构造演化的重要标志。

(2)大洋盆地大洋盆地是大洋底部的一种特殊地形,其特点是地形平坦,水深较深。

大多数大洋盆地是由海洋地壳板块的分裂和扩张形成的,也是构造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

(3)海沟海沟是海洋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位于陆架和海山之间的深度超过6000米的狭长凹陷地形。

海沟是地球上最深的地方,有些海沟深度超过11000米,受到地壳板块之间的挤压和摩擦作用而形成。

(4)海山海山是宇航员勇敢勇往直前的特殊地质体,它是位于海洋中的一种突出的地形特征,通常高度在1000米以上。

海山的形成是因为地幔柱状上升引起地壳板块的局部隆起,也是地球上板块构造演化的重要标志。

海底两万里科学知识

海底两万里科学知识

海底两万里科学知识
1.海底深处的温度:海底深处的温度一般在4℃左右,但是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也会逐渐升高,最高可达到400℃。

2.海底地质构造:海底地质构造主要由大陆架、海底洋脊、海底洋陆架和海底洋壳组成,其中大陆架是海底地质构造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由大陆块和海洋块组成的。

3.海底沉积物:海底沉积物是海底地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主要由石英、石灰石、铁矿石、铝矿石、钙矿石、镁矿石、钛矿石、钡矿石、锰矿石、铬矿石等组成。

4.海底生物:海底生物是海底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主要包括海底动物、海底植物、海底细菌、海底浮游生物等。

5.海底活动:海底活动是指在海底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海底探测、海底矿物开采、海底科学研究、海底工程建设等。

海底地壳的构成和变化

海底地壳的构成和变化

海底地壳的构成和变化
海洋地壳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壳层,地壳是地球的外层硬壳部分,陆地和海洋地壳是地壳的两个部分。

海洋地壳是指位于海洋底部的地质构造,它的总厚度约为5到10公里。

海洋地壳主要由玄武岩和玄武质沉积物组成。

而陆地地壳则主要由更密集的花岗岩和岩石构成,厚度约为30到50公里。

海底地壳的构成主要是玄武岩和玄武质沉积物,其中玄武岩占地表面的35%以上,被认为是全球最丰富的岩石类型之一。

玄武岩是一种具有非常低的粘度和流动性的质地疏松的基性岩浆,因此其速度较快,通常不会形成大型和复杂的岩石体,而是形成长达数十公里的地幔岩浆截面,其中包含大量的玄武岩岩床。

进一步研究表明,玄武石岩床的形成与孕育在中洋脊的新生岩浆有关,而中洋脊则是全球各天然岩浆活动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对地球地壳的形成和变化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海底地壳的变化主要有两种类型:断层区和岩浆区。

海底地壳经常遭受断层和走滑型断裂的影响,这些断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逆断层和走滑断层。

逆断层是指岩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导致地壳形成折叠,而走滑断层则是指两块岩石在相同方向上运动,导致地壳上的岩层没有折叠的现象。

海底地壳的变化也是由岩浆区造成的。

特别是,中洋脊上新生岩浆的活动会在海底地壳上形成火山和熔岩,由此形成新的海底地壳。

在过去的数百万年中,海底地壳的大量日历和熔岩喷发,以及断层和地震运动的影响,导致了海底地壳的持续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着海洋的环境和海洋生态,还对全球气候和天气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海底地壳的认识和研究也越来越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印度洋和大西洋中脊轴部,一般有中央裂谷 垂直于洋中脊,有转换断层和海槽
在太平洋内,因中脊偏居东侧且边 坡平缓,呈倒“L”字型展布,故称 东太平洋海隆。
印大度西洋洋中中脊脊也的大峰致是位 于锯大齿洋形中的部,,分但布歧在分 三大支西,洋呈中“间入,”大字致型 展与布东西两岸平行, 呈“S”形纵贯南北。
1 大陆架
大陆边缘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呈一自陆向海自然延伸和 缓倾的浅水平台。其范围自低潮线起到洋底向海方向坡 度迅速变陡处(称为大陆坡折线或大陆架外缘)为止。
2 大陆坡
大陆架外缘向大洋更深部分下倾直到深海盆地 或海沟为止的斜坡地带。
3 大陆隆
介于大陆坡末端与深海平原之间的缓坡地带。 有的文献曾称为大陆基。中国有些学者将其 作为大陆坡的一个二级海底地貌单元。
海底扩张说主要内容
1 岩石圈浮在软流圈之上漂移。 2 地幔中存在热物质上升引起的对流。 3 来自地幔上升的岩浆从洋脊涌出,冷却后形成洋 壳,洋壳不断向两侧扩张。 4 洋壳(岩石圈)运动至海沟处向下插入地幔。 5 下插的岩石圈熔融消失,形成岩浆,从海沟靠大 陆一侧上升,形成大陆边缘火山带或岛弧火山带。火 山带的岩石类型主要为安山岩,称为安山岩带。
海底扩张说
证实海底扩张假说的工作:洋壳年龄
1968年“格罗玛—挑战者号”深海钻探船在各大 洋取得数万米岩芯。由于玄武岩已变质,不能用同位 素定年,但可以用大洋沉积物底部的化石定年。结果 发现离洋脊越远,洋壳年代越老,对称分布,最老不 超过侏罗纪。证实了洋壳在洋脊增生,在海沟消亡的 推断。
洋中脊
海底扩张说不能解释的问题
组成物质主要是沉积物,系陆架和陆坡上的 物质受重力崩塌、滑坡及蚀流搬运、堆积而 成。大陆隆地带也是深海扇从海底峡谷向外 扩展的地带。
4 边缘海沟
指的是海底呈长条形,深度很大( 一般超过6000米 ) , 位于板块分界处的负地形单元。
5 岛弧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大陆板块受 挤上拱隆起形成弧状的长串岛屿。
岛 弧
6 弧后盆地
在岛弧与大陆之间以及岛弧与岛弧之间的海 域称为边缘海,其中的深水盆地往往具有洋 壳结构,深达 数千米。因位 于岛弧后方 (即陆侧),又 叫弧后盆地。
7 大洋盆地
又称深海盆地。大洋中特别平坦的部分。底部坡 度为1/1000~1/10000。地壳厚度6~8公里左右, 属大洋型地壳。
2004; 里弼东 ,人类对海底地貌的认识和利用,海洋测绘,1999;
王述功; 刘忠臣,三大洋中脊的重力异常及构造意义 ,海洋学报,1997; 唐锋,大西洋裂谷探秘 ,科学大观园,2005; 叶尚夫 ,以日本海沟为例探讨我国东部大陆边缘中生代褶皱造山带的存
在与消失 ,东海海洋,1987;
海底扩张的底界 大西洋虽有发育完整的洋脊系统,但缺少地壳消减的
海沟。
1968年,板块构造学说提出。板块活动造成了 多种多样的海底地貌。
2
大洋地形与地貌
洋底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两者以莫霍面 为界面。
地壳:沉积岩层、玄武岩层、大洋层
上地幔:上层为刚硬的岩石层 下层为柔软的软流层(板块运动的基础)
盆地中平均堆积厚度为1公里。沉积物来源于大 陆架,由浊流通过大陆坡堆积于大洋盆地中最低 部位。
8 大洋隆起
大洋隆起具备复杂的形态,有的为块状山,有的为 线装山脉。
9 洋中脊
又称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 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
它全长6.5×104km,顶部水深大都在2~3km,高 出盆底1~3km,有的露出海面成为岛屿,宽数百 至数千千米不等,面积占洋底面积的32.8%,是世 界上规模最巨大的环球山系。
A.三大主题:
深部生物圈和洋底的海洋(估计有2/3的微生物生活在深海洋底之下, 有前景)
环境变化、过程与结果(揭示气候变化的原理,预测人类的生存环境) 固体地球循环和地球动力学(目标是钻穿地壳,进入上地幔)
B.海底观测科学
海洋科学研究的瓶颈在于观测的局限性 筹建新的观测系统,观测平台向海底移动,从海底向上观测水层,向下
转换断层
大西洋底地貌
大洋中脊 (中央裂谷和转换断层)
3
板块活动与大洋的演化
大洋边缘的形成
大洋板块的扩张作用、剪切作用和俯冲作用,可形成三种不 同性质的大洋边缘
离散边缘——稳定的没有构造活动痕迹、被厚沉积物覆 盖,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等地形。 形成过程:大陆板块裂谷扩张→形成隆起→裂谷带 形成→海底扩张→边缘的沉积 例:大西洋
地质动态,2006; 中国大洋钻探船建造的初步设想,海 洋 地 质 与 第 四 纪 地 质,2010; 安可霞,大陆漂移假说与板块构造学说,中学政史地,2006; 李汝雯 ,美国《海底地名》的“术语与定义”,中国地名,2001;
刘国清. 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尚待深入. 世界科学, 1986 ; 劳秋元,周祖翼. 固体地球科学研究展望. 地球科学进展, 1995; 孙晓猛; 简平,滇川西部金沙江古特提斯洋的威尔逊旋回,地质评论,
走滑边缘——相当于转换断层,其两侧板块互相剪切滑 动,通常既没有板块的生长,也没有板块的消亡。分布 相对较少
汇聚边缘——以强烈火山地震构造和深海沟为特征,太 平洋边缘,岛弧-海沟型和安第斯型
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距今1.3亿年前,新的地幔物 质对流,岩浆上升侵入大陆 上部,使大陆向上隆起,并 产生无数的裂隙
加积楔
软流圈
安第斯型板块俯冲 带——不发育岛弧
固体地球循环
板块最初运动始于洋中脊,热对流将地幔物质带至地表洋中 脊部位,冷却后便成为新生的洋底,并从大洋中脊向两侧作水平 扩张。在其到达大陆边缘后,因受到大陆板块的阻挠而发生碰撞, 部分物质拼贴于大陆边缘,使大陆沿侧向增生长大;部分物质俯 冲下插,最后重新熔融于地幔中而完成一次循环。
Wilson旋回:一次完整的板块扩张-
闭合循环或旋回称作Wilson旋回。
a.扩张初始阶段: b.扩张发展阶段: c.扩张萎缩并转向
收敛阶段: d.俯冲阶段:
e.闭合阶段:
实例:(其主要阶段在现实中均可找到对应构造区域)。
a.扩张初始阶段:大陆板块还没有完全拉开,故尚未形成洋 壳,如东非裂谷;
b.扩张发展阶段:这时已经出现洋壳且在继续扩大,如红海 海盆;
B.巨大火成活动区的发展过程:接近中部和深部火成地壳,研究地 幔柱的高频变化历史,准确的预测巨大火成活动。
C.固体地球循环和地球动力学:了解地球磁场的大小和方向随时间 的变化。
D.洋中脊的动力学过程 E.地震发生带 F.俯冲带
该计划有科学与技术两个层面,中国目前多关注于科学层面, 需发挥海陆结合、多学科协作的优势,加大技术层面(生命 科学和高新技术)的开发。
观测地壳,通过光纤电缆与陆上联网,进行实时长期的连续观测
C.扩大目标范围,不以大洋为限
钻探范围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浅水大陆架,与大陆钻探联手,共同解决地 质问题
该计划涉及的海底构造研究热点
A.张裂大陆边缘的演化:对共轭边缘的陆-洋过渡带进行钻探,对 正在活动的边缘进行原地测量和长期观测,以了解岩石圈的形变是 如何过渡到正常的海底扩张的。
距今7000—8000万年,地 壳断开处,岩块下陷,形成 裂谷带
距今6000—7000万年, 地幔加速对流,裂谷扩 张,形成初期的海洋, 上升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海洋地壳
洋壳不断扩张生长,海 底扩张形成宽广的洋盆, 大洋边缘沉积物不断累 积
大陆板块 岩石圈
边缘海
岛弧
海沟
软流圈
日本海沟处的板块俯冲作用-岛弧海沟型
c.扩张萎缩并转向收敛阶段:如大西洋
d.俯冲阶段: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之间的碰撞、俯冲,如太 平洋西岸的岛弧—海沟带
e.闭合阶段:俯冲结束,洋壳消亡。此阶段可形成高大的山 系,如亚洲和印度板块接合带上的喜马拉雅山脉就是这样形 成的。
4
展望
海底构造的深入研究
国际大洋钻探计划(IODP)——初始科学计划 (2003-2013)
谢谢
参考文献
吴时国,喻普之,海底构造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6.8; 张秀清,当代地球构造的理论与方法,自然科学版,1995; 李三忠,侯方辉等,洋中脊、地幔柱、 地幔柱、 海沟与海沟、洋中脊相互作用,
海洋地质动态 ,2004; A 扎班巴尔科, 阔纽霍夫,从大地构造观点看世界大洋大陆坡的油气远景,海洋
海底构造
内容
1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大洋地形与地貌
3 板块运动与大洋的演化
4
展望
1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 说
海底扩张说
二战期间及战后,出于军事和资源的目的,人类 对深海进行了大规模调查,获得了大量新发现。1960 至1962年,赫斯和迪茨综合了当时已经发现的事实, 首先提出了海底扩张假说,在随后的几年里,新的发 现使海底扩张假说得到了证实。到1970年,海底扩张 说被普遍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