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天之序十二时辰养生
养生:一天之养 顺应生机

养生:一天之养顺应生机中国的文化和中医都非常注重时间,一天养生法即十二时辰养生法:子时—胆经当令;丑时—肝经当令;寅时—肺经当令;卯时—大肠经当令;辰时—胃经当令;巳时—脾经当令;午时—心经当令;未时—小肠经当令;申时—膀胱经当令;酉时—肾经当令;戌时—心包经当令;亥时—三焦经当令。
当令,通俗讲就是值班。
因天之序养气血人体有十二经,气血按十二经走向的先后次序循行,《黄帝内经》记载的十二经走向先后次序,与十二时辰的顺序正好吻合。
经气自然之序起于肺,一天之序开始于寅,经卯、辰等至丑。
寅代表着开始,以肺经配寅时,寅时为黎明,是一天的开始,因此才有了肺经寅、大肠卯等的配属。
《针灸大成》云: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歌诀意思是说气血寅时出于中焦,上行注入肺经,卯时转注入手阳明大肠经,辰时注入足阳明胃经,所以才有“肺寅大卯胃辰宫……”的配合。
在“子午流注”观的基础上,养生家们又针对老年人的身心实际制定了“十二时辰养生法”,明代石室道人称为“二六功课”,清代医学家尤乘又叫“十二时无病法”。
中医医理讲“因天之序”,就是要因循身体这个“天”本身的运动顺序,就是东南西北,就是春夏秋冬,就是生发、生长、收敛、收藏。
违背了这个顺序,就要生病,顺应这个顺序,就健康长寿。
因此中医时间医学将十二地支作为日节律的指称。
日节律就是指人体一昼夜中阴阳消长、盛衰的情况。
起于肺经寅时(3-5时),终于肝经丑时(1-3时),每经历时两个小时(一个时辰)。
专家简介曲黎敏,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中华医道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中医文化的传播,主张中国文化之“道”只有落实到“人”的层面才有意义,主张从生命之道来解读文化和科学,认为只有当每个人都对自我的生命本能和心灵有着充分认知和反省的时候,才可能拥有对中华之道的觉悟和健康自在的人生。
她把中国古代合理的养生方法用直白通俗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告诉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改掉导致身体衰弱的坏习气,建立起良好的、符合生命本性的生活习惯。
十二时辰的养生

十二时辰的养生十二时辰的养生(子~卯)天因之序,人体生命日节律,一天当中人的养生法则。
(一)子时,夜里11点~1点。
古代大时,一个时辰为2个小时。
胆经当令,即值班1.养生机:子时是一阳出生,最黑暗的时候阳气开始生发。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
有时晚上八九点开始犯睏,到十一点反而清醒了。
这是因为阳气开始生发起来了。
任何一个脏器都关系到三个方面:“形、气、神。
”形是是物质基础。
胆切除了,胆经仍然存在。
气是经络的气的运行,生命的运动方式。
神是指形、气特别足了以后的外现。
西医说内脏,中医说内藏。
一根手指上就会有五脏。
手上有皮毛,肺主皮毛,皮肤病与肺气有关。
皮下面是肉,跟脾有关,脾主肌肉。
手指上还有血,由心所主。
骨头是肾所主,骨头是最固敛的东西。
人的活动都是由筋来连缀的,跟肝经有关。
打哈欠是胆气生发,所以打完以后精神些。
胆主决断,决断不了挠头,挠的是胆经。
2.为什么十二生肖:“鼠”为首为什么用老鼠当胆经的形象代表,因为子时阳气还特别小,像老鼠一样小。
胆为少阳,太极图的鱼眼为少阳。
3.失眠的原因与治法一种原因是心肾不交造成失眠。
心为南方,心就是火,肾为水,心火是上漂的,肾水是下行的,虚火全在上面扰头就容易睡不着。
治失眠就是要肾水上去,让心火下来。
另一种是胃不和则卧不安。
元气用在了消化食物上,阳气不能到达头上,睡不着。
治疗方法是晚上少吃。
古代甚至过午不食。
上午,天、人大阳气可以化万物,可以把食物消化掉。
晚上是一派阴霾之气,任何东西都不容易化开。
(二)丑时(夜里1~3点)肝经当令1 左肝右肺(降龙伏虎为最难)药王殿,孙思邈像,一般都是坐着老虎手上抓一条龙。
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
二龙戏珠图,中间的珠子代表生命。
青龙都是腾龙,升着的龙一定要降着头。
虎都是主降,白虎主屯的往下降,下山虎最厉害,都是抬着头。
任何东西不能只降不升。
这是否极泰来的概念。
降龙伏虎很难。
肝气是主升的,头疼很多时候是肝阳上亢,是收敛的功能即降出问题了。
十二时辰的养生_曲黎敏

十二时辰的养生_曲黎敏/v_playlist/f3134822o1p0.html一、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和意义1.《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唯一一本以帝王命名的书。
生命之学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大慈悲。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圣人为什么重医药?所谓圣人就是能够听从自己本性的人,就是能够掌控自己身体和欲望的人;如果又能够让别人听从自己,就可以由人而王。
天下即人身,人体是在所有的组织系统里最精密的自组织结构,它自己有一个和谐的机制。
古人认为人的任何思想都是从身体当中来的。
《大学》讲至善,《中庸》讲太过与不及,而所有的太过与不及都源于人身体结构内部的太过与不及。
假如肝火太盛,木(肝)生火(心),我们的心就会烦乱,做事就会很急躁。
如果肾经不足的话,我们就思维就不够。
拿破仑有一句话:人的身体结构即命运。
中医的话是人的身体结构和功能即命运。
生命医学又是人类学中最高的学问。
中国文化强调从医入道(和)道以医显。
2.可以认知自我生命活力:魄力精神意志胆识聪明a:魄在中医里涉及到它是肺的神。
肺神,肺气足了以后它的外现就叫神。
力,涉及到肾,力量从肾来。
肺和肾之魄力涉及到一个先天本能的问题,所以魄力关系到本能的问题,是学不来的。
不可以向别人学魄力。
b:精神,在中医里,肾的最基本的物质就是指精;神是心的神明。
精神在中医里是心肾相交的能力。
c:胆,是主决断的。
胆识涉及的是胆气足不足。
d:意志,意是脾(精)的外现,心之所存谓之意。
脾主运化,脾精足不是记忆性的问题,而是关联性的问题。
关联性好,就是运化,就是头脑灵活的表现。
志是肾之神,肾主收藏。
意志是人体运化能力和收藏能力的体现。
脾运化灵活,肾又能定住坚持,就是有意志力。
聪明,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木。
聪明与否,看肝肾能力。
学习《黄帝内经》,培养更多地向内观察我们人身的能力。
它是国学经典里边最为寂寞的一项。
向内看很痛苦也很难,所以自古圣贤皆寂寞。
西方是要认识自己,而中国文化是要天人合一。
十二时辰蕴含的养生法则

十二时辰蕴含的养生法则《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此文告诉我们养生之道贵在顺应天地阴阳﹑昼夜节律变化的规律,才能达到形神俱旺,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百岁而后离人世。
十二时辰十二时辰是根据太阳每昼夜绕北极运转一周,对应经过天穹的十二个方位,将昼夜的循环划分为的十二个时段,并以地支命名,称为十二时辰。
十二时辰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时辰对应着人体12条经脉,气血在寅时由肺经流注,卯时流注大肠,再依次流经胃、脾、心、小肠、膀胱、肾、胃、心包、三焦、胆,丑时流注肝经,再至肺经,如此周而复始。
因此古人常由十二时辰各自对应的昼夜阴阳变化规律进行养生,维持气血阴阳的平衡,实现通经防病之目的。
具体的十二时辰养生做法分别为:子时-晚上23点-凌晨1点夜半,胆经当令,此时能够入睡对肝胆疾病的防治和养护阳气至关重要。
丑时-凌晨1-3点鸡鸣,肝经当令。
此时有好的睡眠才能养肝,否则易出现急躁易怒、焦虑、神经衰弱,老年人易患痴呆等精神性疾病寅时-凌晨3-5点平旦,肺经当令。
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深度睡眠有助于养肺。
故肺心功能不太好的老年人不要急于起床,也不提倡过早晨练。
卯时-清晨5-7点日出,大肠经当令。
晨起醒来宜适量饮水,有助大肠传导功能正常发挥,以防出现便秘等病。
辰时-早上7-9点食时,胃经当令。
此时宜于进食早餐,选择营养并易于消化吸收食物。
巳时-上午9-11点隅中,脾经当令。
脾主四肢,此时适当运动,有助于脾的运化水谷,升清降浊。
午时-上午11-13点日中,心经当令,此时餐后午休,有助于养心安神,保证午后精力充沛。
未时-下午13-15点日昳,小肠经当令,宜在此前午餐,以利于小肠受盛化物。
申时-下午15-17点晡时,膀胱经当令。
此时宜多喝水,利于代谢产物通过小便排泄。
酉时-下午17-19点日入,肾经当令。
十二时辰养生.优秀精选PPT

午时(11∶00~13∶00)心经当令
•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心主血脉 二、心主神明
心为君主之官
• 中医认为在五脏中,心为“君主之官”, 它的重要意义就可想而知了。“心”对 五脏而言,就是天子,在最高位。
午饭后要小睡片刻
• 睡觉能达到心肾相交。特别是午间要有 一点小憩。即使睡不着,闭上眼睛养养 神,也是对身体很有好处的。
• 一般脾胃功能强的人,站立时脚趾抓地 也很牢固,因此,如果你脾胃功能不好, 不妨锻炼锻炼脚趾。站立或坐姿,双脚 放平,紧紧地贴着地面,脚趾练习抓地 和放松,相互交替,这样能对小腿上的 脾经起到很好的紧松刺激作用。
如何养脾二
• 按摩小腿也是一个很好的养脾方法。小 腿集中了脾胃经的不少穴位,比如足三 里、阴陵泉。将小腿从上到下依次按摩, 力度以能够承受为宜,有很好的健脾的 效果。
中医十二时辰养生
德州联合时 辰都会有不同的经脉“值班”,人体内 的气血也按照一定的节奏在各经脉间起 伏流注。为此,即养生要注重“因天之 序”,注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子时(23∶00~1∶00)胆经值班
• 胆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是贮藏并排泄胆汁 二是主决断.
午时(11∶00~13∶00)心经当令 大肠主津,意指大肠吸收水分,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功能,起床后宜先喝杯温开水,要小口慢饮。 我们如果偏离了它,是必然要生病的。 一定不要憋小便,否则会发生膀胱炎、尿潴留等泌尿系统疾病。 中医认为在五脏中,心为“君主之官”,它的重要意义就可想而知了。 每天5PM前要多喝水,会在养肾的重点时间段5到7PM排尿. 晨起一杯温水,可稀释血液。
• 由于膀胱经会走人的脑部,所以,古代 讲“朝而受业,夕而习复”。因为,在 午时(11∶00~13∶00)心经当令
夏季健康:12时辰养生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夏季健康:12时辰养生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人将一日划分为12个时辰,而人体也有12条经脉,12经脉又隶属于12脏腑,每一个时辰都有精气的流注。
人们若能顺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12时辰养生的核心规律,在与自然界相融的同时,也就达到了养生的目的。
【子丑寅卯时】睡眠充足蓄精祛糟子时(23时―凌晨1时):对应的经络是足少阳胆经,对应之腑为胆。
胆主少阳春升之气,具有升发之性,全身之阳气,都依靠胆来发动。
子时养生,是助其生发一身之阳气。
此时该入睡,保证睡眠充足,使胆经获得足够的能量。
丑时(凌晨1时―3时):对应的经络是足厥阴肝经,对应之脏为肝。
肝具有使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素问?五脏生成论》说“卧则血归于肝”,丑时如能进入深度睡眠,才能发挥肝藏血的作用。
因此,此时不要熬夜,因为肝脏要造血、要解毒,休息好了,才能保证肝脏的功能修复,并提高人体免疫力。
寅时(凌晨3时―5时):对应的经络是手太阴肺经,对应之脏为肺。
肺的功能是帮助心推动血液运行,主气,司呼吸,吸入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结合,化为宗气。
寅时的养生,是对肺及肺经的调养,使肺经的气血流畅。
卯时(凌晨5时―7时):对应的经络是手阳明大肠经,对应之腑为大肠。
大肠的功能是祛除糟粕,如果大肠功能不好,则累及肺,因肺与大肠相表里。
起床后,要空腹喝杯白开水,有便秘的人就可帮助排便;没有便秘的人,也要在卯时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以此维持好大肠的功能,促进毒素的排出,使皮肤保持光泽。
【辰己午未时】营养充沛神清气爽辰时(早晨7时―9时):对应的是足阳明胃经,人体胃肠吸收功能最强之时。
此时进餐,是器官吸收营养最好时期,早餐一定要注意营养,才能保证一天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且进餐后,还有利于胆汁的排空,可预防胆结石。
己时(早晨9时―11时):对应的是足太阴脾经,养生的重点是脾。
脾主运化升清,将早餐的水谷精华,通过脾运输到全身各处。
此时也是大脑最具活力之时,是一天中的第一黄金时间,老人可锻炼身体,上班族及学生工作效率、学习效率最高。
如何顺应十二个时辰养生

如何顺应十二个时辰养生黄帝内经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人要顺应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遵循人体十二经脉的活动规律来进行起居作息,达到延年益寿的养生目的。
那么,一天十二个时辰的人体经脉活动规律是怎样的呢?究竟该如何养生保健呢?别着急,周医生来一个个讲给你听。
1、子时( 23:00~1:00)子时胆经值班,此时“一阳生”,身体的阳气开始生发,这个时候适合睡觉,通过睡觉来养阳气,养阳气就是养生机,不宜熬夜、吃夜宵。
平时保健适合敲胆经,胆经从人的外眼角开始,沿着人的头部两侧,顺着人体侧面下到脚的第四趾外侧端。
还可敲打风市穴,人体站立,在大腿外侧中线,两手自然下垂指尖处便是。
2、丑时( 1:00 ~3:00)丑时肝经值班,肝主藏血,这个时候适合熟睡,以达养血的目的,不宜熬夜、生闷气、更不宜久视,因为肝开窍于目,久视伤肝。
平时保健可以按揉太冲穴,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趾跖骨结合部的凹陷处,以手指沿着拇趾与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跳动即是太冲穴。
3、寅时( 3:00 ~5:00)寅时肺经值班,肺主气,全身经脉流通需要通过气来完成,心肝脾肺肾所需气血都由肺来分配,所以肺被称为“百脉之朝会”,气血分配要进入深度睡眠才能顺利完成分配,所以此时适合深度睡眠,不宜熬夜。
平时保健可以敲肺经,肺经分布于胸及手臂内侧,因此敲打两边手臂内侧与胸前即可。
4、卯时( 5:00 ~7:00)卯时大肠经值班,大肠经为传导之官,此时大肠开始排毒,适合饮一点温水、并且按时排便,不宜喝酒。
此时保健可以按揉天枢穴,天枢穴在肚脐左右两寸各一个,可以并拢三指,肚脐向左右三指宽的地方就为天枢穴。
5、辰时(7:00 ~9:00)辰时胃经值班,胃主收纳,能腐熟水谷,所以这个时候应该吃早餐,但不要吃生冷的食物。
此时保健可以按揉足三里,足三里穴位于腿膝盖骨外侧膝盖眼往下约4指宽处。
6、巳时(9:00 ~11:00)巳时脾经值班,脾负责把胃腐熟的食物之后的气血运送到肌肉腠理,这个时候人的头脑与精神都交好,所以适合工作学习,但是不宜思虑过度,因为脾在志为思,思虑过多则伤脾。
十二时辰的经络养生(1)|胃与脾

十二时辰的经络养生(1)|胃与脾 古人将一天的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他们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二时辰养生最早出自《黄帝内经》,中医医理讲“因天之序”,意思就是我们要根据天地自然的规律对应我们自身的规律来生活,而如果违背天的运转之道,我们的身体也会出现相应的问题。 我们人体五脏六腑之气的运行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是相互对应的。人体的十二条经脉也是与十二时辰相对应,都是以一天的时间为一个循环在生生不息流动。人体的脏腑器官要达到阴阳平衡、和谐共处,才能达到养生目的。 经络是人体的生命结构,是运行气血、脏腑、全身肢节、甚至是体液之间的通道,如网状遍布全身,将人联成一个自然运作的有机整体。
十二时辰子午流注对照表 【子时】 23:00-01:00 | 胆 经 【丑时】 01:00-03:00 | 肝 经 【寅时】 03:00-05:00 | 肺 经 【卯时】 05:00-07:00 | 大肠经 【辰时】 07:00-09:00 | 胃 经 【巳时】 09:00-11:00 | 脾 经 【午时】 11:00-13:00 | 心 经 【未时】 13:00-15:00 | 小肠经 【申时】 15:00-17:00 | 膀胱经 【酉时】 17:00-19:00 | 肾 经 【戌时】 19:00-21:00 | 心包经 【亥时】 21:00-23:00 | 三焦经 就像人们时常说的,一夜不睡,十日不醒;为什么晚上11点就会想吃东西;为什么冬至要吃羊肉等偏阳等食物;为什么在冬春是养生最重要的时节......这些都是先辈们千百年来的经验和传统,借由中医的方式告诉我们,养生必须要顺应天时。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下,一天之中我们的身体是如何运作的,根据这个时间表,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辰时|胃经 早晨7:00-9:00 规律按时好好吃早餐,是养胃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胃经是人体正面很长的一条经脉,胃疼是胃经的问题,其实膝盖疼也可能源于胃病,脚面疼也是属于胃经病,这些地方都是胃经循行路线。 早上一定要在7点到9点这个时间段吃饭,不能再晚了。这个时候是天地阳气最旺的时候,所以说吃早饭是最容易消化的时候。 常常有人为了减肥不吃早饭,其实正常食用早饭并不容易发胖,一是因为胃经在运作消化;二是因为下一个时辰是脾经当令,脾是主运化的,它会把水谷精微全部有营养的东西输出到全身各个部位。如果不吃早餐,除了易发生低血糖,增加胆结石危险,百害无一利,甚至还会增加午餐,晚餐的食欲。 关于女性,还有关于胃经特别重要的一点。健康吃早餐,不仅养胃养生,更是养颜养气色。胃经,全名叫足阳明胃经,他的一个个穴位形成的经脉途径颜面,胸,腹,大腿的正面,小腿,最后延伸到脚背。而《黄帝内经》有这样一句话:“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所以,女性的衰老是始于阳明经脉的气血不足,面容憔悴,才出现的眼袋,嘴角松弛。所以,爱美的朋友们一定要注意护养胃经的气血,才是驻颜的根本之道。 另外,胃寒的人要进行保暖,早餐要吃热的食物,暖胃。早上喝一碗热腾腾的米粥或一杯热豆浆,对脾胃都会有较好的帮助。 巳时|脾经 上午9:00-11:00 脾胃是身体的根本,五行属土,如土地般厚德载物 辰时的胃经和巳时脾经,在中医里是密不可分的。脾脏属于五脏,胃腑属于六腑,五脏六腑作为身体重要的主角,担负体内气血的各种运行。充足的营养和食物的摄入,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和腐熟,脾就能开始工作,把初步消化的食物碎渣进行下一步更为精细的运化,转化成五脏六腑都能用的气血津液。拥有源源不断的能量供给,这时的大脑是最有活力,精神状态最好的时段。 “心主喜、肝主怒、肺主悲、肾主恐、脾主思。”脾在七情里主思。所以,过度思虑是伤脾的,我们会发现身边思虑过度的人总是偏消瘦,古人常说心宽体胖,思虑过重,就会影响胃口,常此以往,摄入减少,运化能力也减弱,当然越来越瘦了。脾气不足,影响脾胃,气血不足,那么不久脸色就会变得萎黄,失去红润光泽。“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所以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反应在嘴唇是红润的。所以唇白提示你可能血气不足,唇暗、唇紫提示有寒或瘀。 另外,我们通常会觉得痰多是肺部问题的表现,其实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脾把不能吸收的水分转化成痰,这是脾虚的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