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报刊文学史料分类与价值内涵.docx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研究路径论文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研究路径论文摘要:研究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现代性的路径还有很多。
现代性之所以如此深邃,正是因为在晚清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文学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与反叛,又有对西方的借鉴与融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社会的现代变革都为文学的现代性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文学在转型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现代性与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性有着本质的差异,无论是语言、文体、叙事技巧还是图像、广告、杂志的运营模式都与西方原生的现代性不同,这种不同正是我们努力追寻和表现的中国文学自身的现代性。
关键词:晚清小说;晚清小说杂志;现代性;研究方法晚清白1902至1910年间创办的《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并称为“晚清四大小说杂志”。
从媒介形态上说,它们是近代报刊发展史上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
从发生学角度看,它们是西方传教士和中国早期具有卓越见识的知识分子通过向西方媒介的学习、借鉴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华民族特征的新型媒介,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种物质形态。
从文学意义上讲,小说与杂志的结合不仅使报刊形式丰富化、现代化,在小说从边缘文体向中心文体位移的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是中国文学近代化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文学现象。
正如著名学者陈平原所说:“近代报刊的出现,是整个晚清文学与文化变革的重要基石”,它“兼及物质与精神、文化与文学、内容与形式”的特性,使之成为考察晚清文学最理想的研究对象。
晚清四大小说杂志研究有两种路径:小说研究和杂志研究。
小说研究是指以杂志所刊载的小说文本为主,涉及作家及作品的主题意蕴、叙事技巧、情节结构、文本类型、语体形式、文本意义等的研究。
这一研究路向始于1920年代,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创新性明显不足。
杂志研究是指以传播学、期刊学、编辑出版学等学科为基础,围绕杂志形式、版式、广告、编辑思想、传播方式等展开的研究。
1990年代之前,这类研究没有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受到关注,之后随着版本学、期刊学、传播学等学科独立性增强和文化研究热潮的影响,形成了一些成果,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亟待进一步推进。
【免费】-》近现代报刊的史料价值及其保护和整理

近现代报刊的史料价值及其保护和整理倪俊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广州510110)〔摘 要〕现存中国近现代报刊数量庞大,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应进一步加强报刊文献脱酸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提高报刊文献原生性保护的水平。
同时,加强近现代报刊的影印出版、缩微复制、数字化加工,以及相关检索工具的编辑、出版,以提高近现代报刊文献的利用率。
〔关键词〕近现代报刊;史料价值;保护;整理〔中图分类号〕G25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167(2010)06-0230-081 近现代报刊存留简况根据新闻史学者的研究,中国近现代报刊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1807年(嘉庆十三年)。
1807年6月4日,葡萄牙文《消息日报》在澳门天主教圣若瑟修道院出版,这是目前可知在中国领土出版的最早的外文报刊。
1815年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为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
1833年4月,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澳门创办《杂闻篇》;8月,德国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为中国境内出版最早的近代中文报刊〔1〕。
这些早期近代报刊的面世,揭开了中国近现代报刊出版的序幕。
从1807年至1949年,140余年间中国出版了多少报刊,目前仍未有比较准确的统计。
据《中国近代报刊名录》统计,1815年至1911年间,中国和海外出版的中文报刊1753种,国内出版的外文报刊136种,共10889种〔2〕。
新编《清史·报刊表》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646种,即1911年以前近代报刊达20535种〔3〕。
民国时期,报刊的出版量比清代更是成倍增加,有学者估计,民国中文报刊总数至少达到400000种以上,其中报纸4000余种,期刊360000余种〔4〕。
仅以上述统计,近现代报刊已达420500多种。
而据《1833—1949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增订本和补充本,全国56个省市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所藏的旧中文期刊共达360400余种〔5〕。
晚清民国时期的清词总集编纂与清词史的建构

晚清民国时期的清词总集编纂与清词史的建构彭建楠【摘要】“词史”与词总集密切相关,但其学术意义至近代方逐步为治词者发掘.晚清民国时期,传统词人群体藉由编纂总集的方式对尚留余音的清词史进行回顾总结,或沿袭传统词学存词存人的理路;但也有精选之本通过点次名家勾稽清词史的发展线索,接轨于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史研究.考察清词总集对“词史”不同维度的呈现,正可见出传统词学向现代学科转型的轨迹.较之新派学者编辑词选以推衍清词及词体的“末路史”,传统学人对清词流派、分期及词体变革的探索更能体现“历史家之态度”,为今日清词研究之滥觞.【期刊名称】《云南社会科学》【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7页(P166-172)【关键词】晚清民国;清词总集;词史【作者】彭建楠【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文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3清词被视作“清代学术”的成就之一,编纂具有总结性质的清词总集,一则需网罗放佚,凸显清代词学之盛;二则需甄宗贯串,揭示词史进程及清词独异的价值。
晚清民国时期的治词者一方面延续存词存人的传统理念,又因近代学术转关的大势开始关注文学史研究范围内的词史建构,彼时的清词编纂也由是显现出传统门径与新学方法并存的局面。
同时,更为激进的文学进化思想也导致了新旧学人群体间在清词选辑与清词史研究上的分歧。
本文将探讨在词学向现代学科转型的背景下,清词总集对“词史”不同维度的呈现,进而把握近代清词的研究情况及脱胎于传统的现代词学兼容新旧的特点。
一、词史、词总集与词学转关回溯词的历史,词总集应为重要凭借之一。
从汇存词史文献的意义上说,词总集弥补了别集亡佚的遗憾,使词家词作不因书亡而俱亡;更重要的是,由选家去取之法、评泊之旨可探知词坛风会的演替。
但在近代以前,词史建构还未足引起词家的注意,词总集宗旨多在“便歌”或“传人”*参见龙榆生:《选词标准论》,《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第63页。
清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

清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清人文集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涵盖了诗、词、曲、文、小说等各种文体,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按照篇目分类对清人文集进行索引,以期为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清人文集提供参考。
一、诗歌类清人文集中的诗歌字数长短不一,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个人抒发情感、抒发时代感受、抒发国家大事等多种主题。
代表作品有郑燮的《小重山·登润州城居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纳兰容若的《浣溪沙·莫听穿林打叶声》等。
二、词曲类清人文集中的词曲是文艺界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包括了红楼梦中所唱的几十首词,深受读者喜爱。
代表作品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贾仙奎的《萧史令·忆江南》、周济的《菩萨蛮·咏梅》等。
三、文学类清人文集中的文学类作品以散文和小说为主,文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多为洛阳纸贵。
代表作品有翁同龢的《谈天语》、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
四、史传类清人文集中的史传类作品较多,包括国别史、地方史等,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代表作品有蒋士铨的《明史纪事本末》、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戴震的《太原志》等。
五、杂文类清人文集中的杂文类作品是一种具有独特文体的文学形式,思想性强,文笔多样化。
代表作品有袁枚的《随园诗话》、纪晓岚的《与简斋林氏论剑》、赵翼的《康熙大典续编》等。
通过对清人文集的分类索引,我们可以感受到清人文学的丰富多彩和独特性格。
他们游走于文学艺术和历史文化之间,用文字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风云变幻,让后人得以更深入地了解那段历史,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晚清的官报

晚清的官报一.导言清末官报,是一种由清政府各部门主办的近代形态的机关报刊。
政治上,它服务于清王朝统治的需要,但是在新闻发展史上,作为晚清报业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宣告了古代形态报刊的终结,提高了报刊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刺激了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
新闻史研究对象是新闻业的发展规律,应当从整体上涵盖各种新闻现象,找出其间的联系,而不能用情感的判断作为取舍标准,形成缺漏,否则难以准确把握规律性的东西。
许多新闻史著作中对于清末统治阶级官报活动的描述,大体上仍停留在20年代戈公振先生提供的资料上,只提及10种左右官报的名称,然后简单从政治上给予一否定性结论;有的甚至根本不涉及这一现象。
因此,官报还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有鉴于此,笔者翻检当时各类官办和民营报刊,以及后人编纂的一些资料性书刊、著述,搜寻剔抉,所获资料见有111种官报,1在当时创办的近千种报刊中,是一个不小的类别。
这一数字当已囊括行省以上级别官报的大多数。
2下文将围绕它们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期在总体描绘的基础上研究官报这一现象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统计方法上,由同一部门主办并有不间断承继关系者,如直隶学务公所的《教育杂志》、《直隶教育杂志》和《直隶教育官报》,均作为一种计算。
官方机构直接开办并委任官员经理,仅吸收商股参加者,仍包括在官报总数之内。
始商办后官办者,自改归官办之日起计为创办时间。
此外,因官报均附于某政府机构之下,由官方委派主管人员并审核稿件和垫拨官款,所以,当时有些仅接受官方津贴的报刊,时人称“半官半商”者,因其活动方式与严格意义的官报不同,故排除在官报总数之外。
二.官报的概貌及其活动方式首先,我们应当确定官报产生的时间上限和它在各阶段的活动特点。
通常的看法,是将1902年《北洋官报》的问世当作新式官报的起点。
此说不确。
官报肇始自1896年官书局出版的《官书局报》和《官书局汇报》。
3据笔者能够搜集到的资料,至《北洋官报》创办时的前6年间约有5种问世。
明清小说的史料价值

收稿日期 : 2009 02 28
玻璃 中所折射出的外贸史和中外交流史 , 之后结 合史料得 出结 论 : 一方面 , 书中的描写 , 印证了史 料文献中 所记录的情 况 , 说 明 在清代的上层贵族 社会 中 , #玻璃 ∃ 的称 呼已 经 非常 流行 , 而 #玻 璃 ∃ 制品虽然尚属珍贵 , 但也不 是极其罕见 之物。另一方 面 , 根 据 文献的记录 , 也可以判定 , !红楼梦 ∀中所说的 #玻璃 ∃ , 乃是从欧洲
[ 5] 进口的玻璃 , 或是在中国本土根据欧洲技术 仿制的玻 璃 。 根据
三 小说中所反 映的 风土 人 情、 社 会风 俗 一般 是 作者 生 活 的时 代 , 而不是故事发生的时代。我们知道 !金瓶梅 ∀ 是我国 第一部世 情小说 , 它以北宋末年为时 代背景 , 从 !水浒传 ∀中 武 松杀嫂 一 段敷演而成。以西门庆为中心 , 以 西门庆周 围的各 种形态 的人为 半径画了一个圆 , 这个 圆展现 了当时 的人情 世态 , 这 里的 当 时 并不是北宋 , 而是作者生 活的时 代 % % % 明朝。明朝 当代也 有人认 为这是一部 映射小说 , 给 !金瓶梅 ∀ 做注的明代人欣欣子在序中 说 !金瓶梅 ∀ 寄意于时俗 , 也就是说作者写的故事外表是宋朝但 内核却是明朝 , 现当代人也 几乎一致认为 !金瓶梅 ∀的背 景描写反 映的是明朝。因此 !金瓶 梅 ∀ 可以作 为我 们研究 明代 社会生 活的 史料 , 但是如果把它作为研 究宋史的材 料就大 错特错了 。清人李 汝珍著的 !镜花缘 ∀ , 共分 为两大 部分 , 前 五十回 写秀 才唐敖 等人 出海游历各国及唐小山寻父的故事 , 后五十 回写武 则天开 女试的 故事。 这部小说的社会背 景虽 属唐 代 , 但书 中大 量引 用了 唐代 以后的材料 , 书中 关于 社会生 活的 描写多 取材 于清 代 , 故书 中的
从图书馆馆刊的分类看其价值与意义
从图书馆馆刊的分类看其价值与意义图书馆馆刊就像一座宝库,它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了各个领域的知识、经验和智慧。
而这些馆刊的分类则呈现出其不同的价值与意义,让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并利用这些资源。
一、分类的价值1. 提供了多样性的内容图书馆馆刊的分类不仅包括了各个学科领域的著作,还包括了各种形式的刊物,如期刊、报纸、杂志等等。
这种多样性的内容丰富了图书馆的资源库,满足了读者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阅读和学习需求。
2. 有针对性地满足读者需求通过分类,图书馆能够更好地了解读者的需求,并对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整理和管理。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读者对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够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3. 促进了资源的交流和共享图书馆馆刊的分类可以促进不同学科领域的资源交流和共享。
当读者在一个学科领域找到所需的资源时,可能会在其他学科领域找到对自己有用的资源,这就可以通过分类将这些资源联系在一起,方便读者进行跨学科的阅读和学习。
二、分类的意义1. 便于读者找到所需的资源分类可以让读者更加容易地找到所需的资源。
当读者想要找到某个学科领域的资料时,只需要根据分类系统找到对应的分类号,再去相应的书架上即可找到所需的资源,这样可以节省读者的时间和精力。
2. 促进读者的跨学科学习通过分类,读者可以更容易地发现并获取到不同学科领域的资源,这样可以促进读者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阅读。
这种跨学科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扩大读者的知识面,还能够提高读者的综合学习能力。
3. 有助于保持文献资料的秩序和整洁4. 有利于提高馆刊资源的利用率图书馆馆刊的分类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读者跨学科学习、保持资源秩序整洁和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各个图书馆都应该重视馆刊的分类工作,不断完善分类标准和机制,为读者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
简论晚清外交史研究所用档案史料的内容特点及价值
些文字上的错误 ,加了索引。便于读者查阅使用 。 从三朝 《 筹办夷务始末》还衍生出两种重要的史料 。其
1 . 2《 筹办夷务始末》的衍生文献
一
是在蒋廷黻主持下 , 广泛搜集各类散佚 民间、 未能编入《 筹
+国家 清史 纂修 工程 “ 邦交 志 ( 下 )政策 体制 篇” 的阶段 性成 果 。
简论晚清外交史研 究所用档案史料的对容特点及价值
简论晚清外交史研究所用档案史料的 内容特点及价值术
1 .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2 . 安徽大学历史系 张震旦 尹建龙
[ 摘要 ] 档 案史料 是开 展 晚清外 交史研 究 的基本 资料 ,但 其种 类繁 多 、内容庞 杂 ,涉及 外交 类 官书 、衙 署档 案 、官 员奏议 文
史学研究 的第一前提是必须有档案等可信的史料,这是
进行总结 ,由此产生了专记此类“ 夷务” 的政府官书。咸丰皇 帝即位后不久即在大臣杜受田的建议下 ,设馆整理编纂道光 朝与“ 外夷” 进行外交往来的档案文件。当时的主持者认为 , 夷务之兴始 自 道光朝 ,而办理得失全在奏章 ,于是将当时对
集 、日记笔记等类型。对这些档案史料的整理、出版情况,内容概括、编纂特征、学术价值以及在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中需要
特 别注 意 的问题等 进行 分 f - l J  ̄ l J 类 的详细 分析 和评 价 ,有助 于促进 学 术界对 晚清 外 交档案 史料 的 了解 ,提 高 史料使 用效 率 。 [ 关键 词] 晚清 外交 官书 奏 议 日记
到 民 国年 间 ,各海关 在 处理 各种 公务 的过 程 中所形 成 的大批 公 文档 案 ,包 括各 种报 告 、咨 、呈 ,以及 大 量 的来 往 函 电。 海 关作 为 近代 中 国的政 府机 构之 一 ,它所 使用 的公文 函 电 , 也 应 属于 近代 各级 官员 文 书之列 。但 在 近代 中 国半 殖 民地半
史料的理解与运用课件
四、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 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2.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 史环境下进行研究。
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论由史出。 5.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不 取孤证)。
二、获取史料的途径
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
片史料;参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观看纪 录片的影视资料;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 获取实物资料;现场考古 (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 ); 上网搜索。
三、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研究者的立场不同;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时代的局限性等。
【例题 ❺ 】 两位学者对公元元年至 l700年世界人口 数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出现很大差异。导致两位学者对 相同时期世界人口数的统计出现差别的主要原因有( D )
①占有的资料不同
不同 ④作者的阅历不同
②研究方法不同
③客观史实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例题❻】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 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读表,回答问题。 组别 东汉 组 材料 结论
(3) 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请
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 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 三个时期的变化。
答案 (1)晚清组。 (2)①东汉组、宋代组。②考生可从增加材料或者 修改结论两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材料与结论必须相 符。
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与测试•历史
随堂讲义•第四部分 特色专题串讲
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版平台晚清民国时期文学出版情况统计与分析
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对网络文学的研究,发现其发展迅速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 题和挑战。未来发展应从版权保护、提高作品质量和提高社会认可度等方面着手。 应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创新模式和商业模式,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 总之,网络文学作为新兴的文学形式和文化产业,其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企业 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3、假设检验
假设一:开发质量越高,市场表现越好。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这一假设 得到了验证。提高开发质量有助于提升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读者。
假设二:市场推广力度越大,读者需求越高。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发现, 这一假设并未得到完全验证。在一定范围内,加大市场推广力度可以刺激读者需 求;但超过一定限度后,过度的市场推广可能引起读者反感,导致需求下降。
2、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升阅读体验和传播效果; 3、读者反馈,及时调整市场推广策略;
4、制定合理的政策与法规,保 护知识产权和规范市场秩序。
六、结论
本次演示从多个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学IP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通过 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方法,发现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开发质量不高、市场 推广不足以及读者需求不高等方面。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产学研合作、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读者反馈以及制定合理的政策与法规等建议。希望本次演示 的研究结果能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的概念逐 渐深入人心。中国传统文学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丰富的IP资源。如何 将中国传统文学转化为具有现代意义的IP,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一个备受 的问题。本次演示旨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学IP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期为相 关产业提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时期报刊文学史料分类与价值内涵晚清报刊的产生和发展为近代文学的生长嬗变构建了新的场域,梁启超提出“自报章兴,吾国之文体,为之一变”,曹聚仁认为中国文坛与报坛是血缘关系密切的“表姊妹”。
一方面,报刊的出现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文化、新理念,在激发文人创作热情的同时彰显了社会职责,另一方面,晚清文学带有古文学的蕴意又包含改革趋势,为近代社会、近代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重要助力。
这一时期,文人办报热潮的兴起与文学改革的尝试为文学创作的转变、文学作品形式与内容的创新提供了机遇,让整个报刊领域呈现出繁荣景象。
XXX财经大学包礼祥教授认为,近代中国文学史实际上也是一部近代新闻事业发展史,文学景象的繁荣或文学功能的传达不仅彰显了近代社会文化内容形式,还映射了社会诉求与理想观念的动态衍变,历史意义重大。
一、晚清时期报刊文学史料的分类概述
从《中国报刊辞典(1815—1949)》的整理分类情况来看,近代中文报刊多达千种,其中大多数刊登过文学作品,从文学体裁来看,这些文学作品主要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小说或剧本四大类。
1.近代诗歌类报刊史料近代诗歌随着旧封建主义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转变而呈现繁荣发展的盛况,梁启超在《清议报》《新民丛报》《国风报》《醒狮》《庸言》等报刊中开辟诗词专栏,实施“新学诗”到“诗界革命”的改革举措,如刊登了《壮别》等作品。
此外,当时的帝国列强通过大量刊发中西融合的诗词以达到宗教攀附的目的,如《东西洋每月统计传》《中西教会报》等。
从社会历史角度来看,
近代诗歌的起源、发展与近代社会矛盾变迁息息相关,从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反抗列强的侵蚀思想到中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封建再到“新文化”运动后的新变化,诗歌内涵的变化象征着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曲折进程与思想观念的缓慢革新。
2.近代散文类报刊史料资产阶级改良派与革命派大多以时论散文发表政Z言论,如蔡元培的《俄祸》(《俄事警闻》,1903)梁启超的《新民说》(《新民丛报》,1902—1906),鲁迅的《文化偏至论》(《XXX》,1905)等。
20世纪初是近代散文类报刊产生与发展的黄金时期,“文人论政”与“文人办报”热潮的兴起与晚清封建制度造成的社会积贫积弱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热情,大量散文如《论中国之将强》等(《时务报》,1986)、《变法》(《循环日报》,1874)鼓吹西方的先进文化、技术优势,这一时期《昭文新报》《循环日报》《汇报》《述报》不断刊发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改良派知识分子的文学作品,如梁启超、王韬、容闳、伍廷芳等人的作品。
3.近代小说类报刊史料作为近代发展规模最庞大的文学体裁,小说的形式、作用得以多元化体现,比如《官场现形记》(《世界繁华报》,1896)作为近代中国第一部报刊连载小说,引发了“谴责小说”热潮。
此外,19世纪70年代大量文学期刊涌现,如《瀛寰琐记》(1872)、《四溟琐记》(1875)、《寰宇琐记》(1876)、《游戏报》(1897)、《绣像小说》(1903)等,这些报刊发表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新中国未来记》等知名小说。
近代小说体裁为近代文体承载量的扩容奠定了基础,但受到当时政Z因素的制约,政论性文学作品极易被禁封,
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借助小说体裁实现议论、消息、说明等文学功能是近代文学的主流风尚。
4.近代戏剧类报刊史料由于戏剧以“词俚”“动人”等特征引人深思,因此近代剧小说、剧本等文学载体兴盛发展到极致,比如陈去病、柳亚子等人1904年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并发表了《革命军》《驳康书》《皇帝魂》等反封建剧小说。
随着大众文艺的兴起与中外文艺思想的传播,近代部分报刊如《申报》《XX新报》等甚至开辟专栏刊登戏剧文学作品。
晚清时期,维新派对戏剧文学给予了“虽聋得见,虽盲可闻,欲无老无幼,无上无下,人人能有国家思想而受其感化力者,舍戏剧末由”的至高评价,革命派也认为戏剧具备同化力,对社会民智的开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近代报刊文学的嬗变特征
1.多元化与世俗化衍变:从古代文学向近代文学过渡纵观近代的报刊文学发展脉络可以发现,受到近代社会的发展与不同文化启蒙意识的影响,古代文学逐步转化为近代文学,其主要嬗变特征表现在体裁形式多元化以及创作目标世俗化两大层面。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传播形式单一,大多以总集、合集、别集、口传等形式为主,发展缓慢;随着近代社会报刊传播渠道的形成,大量文学与报刊发展并形成交互依附之势,产生了一系列诸如新学诗、新民体的文学体裁与形式,从而推动了文学革命的进程,让古代文学凭借近代大众传播工具实现了报刊化发展,形成了近代出版的繁荣盛景。
这一时期,诸如“诗钟”“灯谜”等古代文学形式实现了大众化传播,而《申报》《瀛寰琐记》《海上奇书》《绣像小说》《月月小说》等报刊甚至专门开辟文学专栏,
以文学作品实现商业化经营目标。
此外,近代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受到城市市民数量激增带来的文化需求旺盛的影响,大量报刊出于读者受众与自身发展的目的不断拓展文学传播的空间,为大量作家提供了生活来源并激发其创作热情。
以近代小说为例,一方面,报刊传播为文学创作者、编辑、读者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受到读者因素的干扰,文学从时政论述转向社会生活,形成了变更故事情节、改变人物形象的世俗化发展趋势,如当时《申报》《月月小说》《四溟琐记》《新小说》等报刊上刊登的鸳鸯蝴蝶派作家的文学作品就是典型范例。
2.融合式创新: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合流”近代中国报刊文学的嬗变特征还表现在鲜明的融合式创新上,即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合流”发展。
西学东渐是近代社会鲜明的发展特征,自1854年晚清首位留学生容闳赴美留学归来,近代中国便开启了外派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以救国救民的征程,在洋务派代表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支持下,近代中国逐渐兴起“师夷长技以制夷”之风。
当时,诸如梁启超、胡适、鲁迅等近代报人代表都有海外留学的经验,这为中国文学的改革创新奠定了基础。
“文人办报”热潮兴起后,近代中国出现了一大批近代报刊如《申报》《世界繁华报》《遐迩贯珍》《万国公报》《采风报》等,主要以介绍西方文化、技术为主,这些报刊率先将西方文学传播至近代中国社会,让新文化与新理念的传播既激发创作者热情,又切实影响创作者的文学思想与表达理念。
于是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西兼具,如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