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概述
河南开封市旅游资源介绍综述

②:是中国最早有犹太人定居的城市。北宋时,一批犹太移 民经天竺(印度)迁徙到当时繁华宋都东京,宋皇帝御旨: “归我仲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古代开封犹太人同汉、 回民族保持着和睦的关系,按照本民族习俗繁衍生息,安居 乐业,绵延700余年。由于历史、文化和自然等因素,开封 犹太人逐渐与当地民族融合,留下了一段独特令人回味悠长 的历史。
佛,给我们以心灵的震撼!
开封铁塔
• 铁塔又名“开宝 寺塔”,坐落在 开封城东北隅铁 塔公园内,始建 于北宋皇祐元年 (1049年),距 今已有近千年的 历史。因塔身全 部以褐色琉璃瓦 镶嵌,远看酷似 铁色,故称为 “铁塔”。
龙亭公园
• 位于开封城内西北隅,占地面积1300多亩。全园包括午门、 玉带桥、朝门、照壁、朝房、龙亭、北宋、皇宫宸拱门遗 址、碑亭、北门及东门等清朝万寿宫建筑群体,还有潘杨 二湖、春园、盆景园、号称中原一绝的植物造型园及长廊 水榭等园林景观。国家 AAAA 级旅游风景区龙亭,位于开 封城内南北交通中枢干线中山路北端。公元 780 年,唐德 宗李适在开封(现在龙亭所在地)建永平军节度使治所, 即藩镇衙署。随着时间的推进,五代中的后梁、后晋、后 汉、后周相继将其改为皇宫。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陈桥兵 变后,也把这里作为皇宫。金后期同样相中了这块风水宝 地。明王朝统治者更是大兴土木,修建了周藩王府。 1925 年改为龙亭公园。 1927 年,冯玉祥二次主豫时,更名中 山公园。 1953 年正式命名为龙亭公园。
双麻火烧
开封第一楼包子
开封马豫兴桶子鸡
土特产
• 汴梁西瓜、杞县酱菜、五香豆腐干、花生糕
美景如此的漂亮,小吃如此的诱人; 心动了吧?嘴馋了吧?快点背上行囊, 一堵开封的风采吧!!!
三、旅游路线设计
河南乡村振兴中的民俗认同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河南乡村振兴中的民俗认同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乡村振兴是我国当前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其中民俗认同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是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一项关键内容。
河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省,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对河南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乡村振兴中民俗认同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可以促进文化传承。
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独特文化表达,包括节日庆典、民俗习惯、艺术表演等各个方面。
通过开展民俗活动和节日庆典,可以让年轻一代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民俗认同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可以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河南拥有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节庆,如洛阳的洛阳百花节、开封的中元节,这些节庆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欣赏。
通过将民俗节庆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可以提升农村旅游的吸引力,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民俗认同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可以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农村文化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产业之一,通过利用民俗资源开展文化创意设计、民俗教育培训、手工艺制作等活动,可以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乡村经济。
河南乡村振兴中民俗认同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也可以带动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河南拥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如豫剧面具、彩陶等,这些手工艺品凝聚着传统的工艺技艺和民间智慧。
通过对这些手工艺品的保护和传承,可以推动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提升乡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河南民俗旅游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

河南民俗旅游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民俗旅游作为现今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内容丰富,需求量大,客源广泛,具有很强吸引力和竞争力,开发潜力巨大。
同时河南民俗旅游资源又存在着缺乏精品,挖掘深度不够,产品雷同严重,体验性较差和“伪民俗”文化泛滥等不利因素。
本文通过对河南民俗旅游进行SWOT分析后,提出了科学规划,特色开发,保持原味;强调游客参与,动静结合;加强宣传工作,构建区域合作的开发体系策略,为河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是对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对成习文化现象的延续,它包括了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等。
民俗旅游是以是以具体的地理范围或特定民族的民俗文化为资源,突出其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性,使游客能够更多的参与和体验当地的民族特色和生活习俗。
民俗旅游满足了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新颖性、差异性、快乐性、知识性”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民俗旅游资源内容丰富,种类繁多。
河南民俗文化以其鲜明的特色成为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充分开发河南民俗旅游资源对于河南的社会经济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河南民俗旅游SWOT分析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
SWOT分析是把组织内外环境所形成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风险(Threats)四个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找出适合本组织实际情况的经营方法和策略。
(一)河南民俗旅游优势(Strengths)分析1.民俗活动内容丰富河南的民俗文化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被继承与优化成为现代的习俗,,主要表现在生产和生活,饮食,服饰,礼仪,节日,宗教等。
如河南豫剧,开封的夜市、菊花花会、斗鸡、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洛阳的水席、牡丹花会、唐三彩、、宝丰马街书会、南阳玉雕、濮阳和周口的杂技、二月二祭龙王、三月三皇帝拜祖大典、浚县正月庙会等等,可谓是民间节会经久不衰,民间艺术享誉中外。
河南乡村振兴中的民俗认同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河南乡村振兴中的民俗认同资源的开发与运用随着农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河南省各地乡村振兴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作为中国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民俗认同资源是指乡村中代代相传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它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开发和运用民俗认同资源对于促进乡村振兴、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河南乡村振兴的现状出发,探讨民俗认同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河南乡村振兴的现状河南省地处中国中部,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随着国家农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河南省各地积极响应,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步伐。
目前,河南乡村振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村人口流失严重,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着瓶颈;乡村文化传承薄弱,民俗认同资源未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
如何挖掘和发展民俗认同资源,成为促进乡村振兴和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课题。
二、河南乡村民俗认同资源的特点河南省地处华夏文明发源地,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河南乡村民俗认同资源主要包括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民俗习俗等内容,具有以下特点:1. 丰富多彩:河南乡村民俗认同资源种类繁多,涵盖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民间习俗和传统技艺,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民间戏曲、民间舞蹈等民间艺术形式,年画、剪纸、糖画等传统技艺等。
这些资源丰富多彩,富有地方特色,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2. 古老悠久:河南乡村民俗认同资源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这些民俗资源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乡村振兴中的宝贵文化遗产。
3. 社会认同感强:河南乡村民俗认同资源承载着乡村居民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归属感,具有浓厚的社会认同感。
这些民俗资源是乡村居民的身份象征和精神纽带,对于加强社区凝聚力、促进乡村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作用。
民俗旅游资源的名词解释

民俗旅游资源的名词解释旅游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而民俗旅游则作为旅游的一种形式,为游客提供了一种了解和体验当地文化、传统和风俗的机会。
本文将解释民俗旅游资源的概念以及其重要性。
一、民俗旅游资源的定义民俗旅游资源是指在特定地区或社会群体内,以人类活动、文化传统和习俗为主要内容的旅游资源。
它包括了当地的传统工艺、婚俗、节日庆典、戏曲演出、民间乐器演奏、民间舞蹈以及民间美食等。
这些资源展示了一个地区或社会群体的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表达方式,具有丰富的旅游吸引力。
二、民俗旅游资源的特点1. 传承性:民俗旅游资源是一个地区或社会群体长期形成和传承的,它承载了人们对历史传统和文化的情感,是一种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的延伸。
2. 可持续性:民俗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它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丧失其吸引力。
相反,民俗旅游资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加珍贵,因为它代表了一种独特和不可再生的文化价值。
3. 互动性:民俗旅游资源注重游客与当地居民的互动,游客可以通过参与民俗活动来与居民交流、体验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这种互动不仅可以增加游客的旅游体验,还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4. 多样性:不同地区和社会群体的民俗旅游资源各具特色,展示了世界各地多样的文化和传统。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民俗活动、传统工艺和文化表演,游客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体验不同的文化,丰富自己的旅游体验。
三、民俗旅游资源的重要性1. 维护文化多样性:民俗旅游资源是维护和推动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力量。
通过旅游的方式,人们可以了解和尊重其他地区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同质化的发展趋势。
2. 促进经济发展:民俗旅游资源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旅游收入和就业机会。
吸引游客参与民俗活动和购买当地的传统工艺品等,对于促进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
3. 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确保其得到合理的保存和利用。
关于对河南文化的研究报告

关于对河南文化的研究报告
河南是中国的七大古文化中心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对河南文化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文化:河南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址,如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殷墟、世界文化遗产——郑州周庄遗址等。
这些遗址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中国最早的文字和社会形态,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情况。
2.艺术文化:河南在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方面有着独特的传统和风格。
其中最著名的是豫剧,它是中国五大戏曲之一,起源于河南,以唱、做、念、打表演,以河南方言为基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另外,河南的雕塑、绘画、陶瓷等艺术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值得深入研究。
3.宗教文化:河南是中国佛教和道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众多的寺庙和道观。
研究河南的宗教文化可以了解佛教、道教在当地的发展历程和影响,以及它们与其他文化元素的交流和融合。
4.民俗文化:河南的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包括传统节日、民间艺术形式、传统民居建筑等。
研究这些民俗文化可以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民间艺术传承等情况。
例如,河南的春节庙会是当地人民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民俗活动之一,研究其历史演变和内涵可以揭示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的轨迹。
总之,对河南文化的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探索其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形式,为了解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提供重要的参考。
河南著名景区的介绍

河南著名景区的介绍河南是一个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方,有很多著名的景区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
下面将介绍一些河南著名景区,让大家对这个地方有更深入的了解。
1. 郑州黄河风景区郑州黄河风景区位于郑州市境内,是中国著名的黄河游览胜地之一。
这里有壮丽的黄河大堤和宽阔的河面,游客可以乘船游览黄河,欣赏河道两岸的美景,感受黄河的壮丽与神奇。
此外,黄河风景区还有黄河博物馆和黄河游客中心,让游客了解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
2. 洛阳龙门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市,是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
这里有精美的佛像和壁画,展示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辉煌成就。
石窟中的佛像造型各异,栩栩如生,壁画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多样。
龙门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
3. 开封庙会开封庙会是中国四大庙会之一,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
开封庙会位于河南开封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这里有丰富多彩的表演和游乐项目,有传统的民俗活动和各种美食。
游客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体验中国的传统节日。
4. 登封少林寺登封少林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之一。
这里有古老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中国武术的发源地之一。
在少林寺,游客可以参观寺庙建筑、观看僧侣的功夫表演,了解佛教文化和武术文化的交融。
5. 濮阳殷墟濮阳殷墟位于河南濮阳市,是中国商代遗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这里保存着商代的古城遗址和丰富的文物,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
游客可以参观古城遗址和博物馆,了解商代的历史和文化。
6. 南阳汉画馆南阳汉画馆位于河南南阳市,是中国最大的汉画艺术馆。
这里收藏了大量的汉代画作和文物,展示了中国古代绘画的瑰宝。
游客可以欣赏到精美的汉画作品,了解汉代绘画的艺术风格和技法。
以上介绍了一些河南著名景区,每个景区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色。
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河南都有很多值得一游的地方。
希望大家能够亲自去河南旅游,亲身体验这些美景和文化。
中原经济区背景下河南民俗旅游资源发展论文

中原经济区背景下河南民俗旅游资源发展研究【摘要】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民俗与旅游逐步牵手,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旅游形式,并成为各地发展旅游所热捧的对象。
本文在对河南民俗旅游资源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提出了进一步实施的方法。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河南民俗旅游;发展一、河南民俗旅游发展现状(1)民俗文化资源丰厚,发展相对缓慢。
中原地区即河南民俗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特色鲜明、斑斓多姿,集中体现在生活习俗、交往礼俗、饮食服饰、信仰节令、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
在我省立足“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在实施“旅游立省”经济发展新战略的推动下,河南旅游业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2009年,全省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2.3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48亿元,同比增长17%和25%,全年签订28个超亿元旅游项目,合同金额145亿元,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旅游开发商落户河南,全省全年已完成旅游项目投资达120亿元。
从另一方面看,河南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设突进,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800多公里,居全国第一;郑西高速铁路的开通,把郑州、洛阳、西安和开封四大古都连成一线。
河南地处中原、四通八达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可以说,河南旅游发展已经步入发展的黄金期。
(2)缺乏深度开发,精品旅游资源较少。
河南财经学院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所所长苟自钧教授认为,原因主要在于,河南省很多的民俗资源缺乏深度策划及包装,开发层次不高,这与全省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关,许多景区仍未跨越硬件建设阶段,无暇顾及软件产品开发,作为旅游软件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民俗旅游产品抢滩市场乏力。
与此共存的是另一个令人焦虑的现状:目前,河南许多民俗文化面临着后继乏人、日渐萎缩的境地。
(3)开发潜力大。
河南不仅拥有无比丰厚的民俗文化资源,同时也是具有无限魅力的“民间文化之乡”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研究_河南民俗文化 来源网络 论文导读::河南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河南是民俗旅游资源大省。 论文关键词:河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代代相袭的生活事象。河南是民俗旅游资源大省,民俗文化因其传承性强、地域特点鲜明、内容丰富、影响广泛而成为河南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凭借此资源优势,河南的民俗旅游前景广阔。 一、河南民俗旅游资源概述 民俗旅游资源根据其存在形态和表现形式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 1.物质民俗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民居建筑、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例如郑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保留在这块土地上的商城遗址,与古罗马的竞技场和巴比伦的通天塔相比,意义不相上下还有巩义——杜甫家乡的天井式窑院;开封的小吃夜市;洛阳的水席。 2.社会民俗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村落民俗、人生礼仪民俗、社会礼仪民俗和岁时节日民俗。例如朱仙镇的木板年画;洛阳的唐三彩、牡丹花会;开封的菊花花会;少林、太极等。 3.精神民俗旅游资源,包括信仰祭祀民俗、民间艺术民俗、民间游戏娱乐民俗等。例如二月二祭龙王、三月三黄帝祭祖、浚县正月的古庙会、淮阳太昊陵祭祖庙会、宝丰县的马街书会;春节期间的耍社火;豫西的剪纸、豫北的女红、豫南正月十五点灯盏等等。 二、河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资源特点 1.传承性强。深受中原文化熏淘的河南民俗自其产生后,为人们所承袭,具有相当的稳固性,许多民俗事象不因改朝换代或社会变革而立即中止,其间没有受到外来民俗文化的强烈冲击和替代。例如西周时期在中原形成的婚仪“六礼”,逐步演化为“寻亲”、“合八字”、“订婚”、“换帖”、“传大启”、“下聘礼”、“抬嫁妆”、“完婚”、“闹房”、“回门”等固定婚俗,并延续至今。朱仙镇的木板年画从宋代传承至今;春节期间的耍社火、豫西的剪纸、豫北的女红、豫南正月十五点灯盏等,都是从古至今一直在传承着、发展着。 2.内容丰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说过,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半在河南中国论文网。 中原民俗文化在长期生产生活历史中形成许多习俗,并优化传承,集中体现在饮食、服饰、日常起居、生产活动、礼仪、信仰、节令、集会等各个方面。例如太昊陵庙会、洛阳花会、信阳茶叶节、马街书会、开封夜市等古代的民间节会至今不衰河南民俗文化,开封的盘鼓和汴绣、朱仙镇木版年画、南阳玉雕、濮阳和周口的杂技等民间艺术享誉中外。 3.影响广泛。 河南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岁时风俗,如春节祭灶、守岁、吃饺子、拜年,正月十五闹元宵,三月祭祖扫墓,五月端午节插艾叶,七月七观星,八月中秋赏月,九月重阳登高等等,大多起源于中原,并通行全国。据考古发掘,中原地区早在两万年前就有了葬仪,至周代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丧葬礼仪,并成为中国重要的礼俗。中原因其“中天下而立”,民俗文化广泛影响了周边地区乃至华夏和世界华人族群。 (二)开发现状 在河南,民俗文化资源丰厚,薄薄的一卷《清明上河图》,被全世界视为瑰宝,根源在于其承载的厚重文化以及荡漾在其间的风土人情。而曾点燃中华文明火种的中原大地,那绵延数千年的民俗风情、特产风物又岂是一纸《清明上河图》能完全涵盖的? “上自三皇五帝,下至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一位民俗专家这样描述河南民俗资源的博大精深。据调查显示,洛阳河洛大鼓、宝丰马街书会等历代传承的民俗已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民族民间保护工程;古意盎然的淮阳太昊陵庙会、浚县正月庙会等在全国都具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但是除此之外,游客很少参观河南各类庙会、社火等民俗旅游项目,“包装粗糙、内容简单、产品雷同、缺乏参与性”等“软肋”制约了其发展,大同小异的秧歌、高跷、捏面人等表演形式缺乏新意,而一些游客真正想看的地道民俗节目如笑伞、马皮舞等却被“雪藏”,难得一见,更不用说观赏大型专业的表演队伍了。 (三)存在问题 1.观赏性差,分散独立。 中原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为体现真正的民俗内涵,多是些外在的表面现象,观赏性不强;再者河南民俗文化目前处于分散、独立的状态,存在地域限制,未形成多层次的民俗文化旅游圈,因此造成了资源重复开发的现象。[1]
2.产品雷同、缺乏特色。 河南目前大多数已经开发的民俗产品具有单一观光型特征,而且产品雷同、内容简单、包装粗糙、缺少参与性。例如:员外招亲、抛绣球;踩高跷,吐火河南民俗文化,捏面人等,而真正代表河南民俗文化内涵的内容,未被开发利用,这样就阻碍了河南民俗旅游的发展。 3.挖掘深度不够,缺少民间精品。 河南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但除少数民俗文化如:洛阳河洛大鼓、宝丰马街书会、淮阳太昊陵祭祖庙会和浚县的奶奶庙会在全国具有较广泛的影响力外,其他民俗精品不多,挖掘深度不够,许多珍贵的民俗文化未被整理成真正的精品。 4.“伪民俗”现象泛滥。 “伪民俗”是指子虚乌有的民俗,即某些旅游企业或部门为了某种目的而任意编造、添加或随意拼凑、生搬硬套一些当地根本不存在的民俗风情。例如一些封建迷信被假以文化之名成了景区买点;低俗、暴露的表演被掺入地方民俗演出等等。 5.部分民俗文化后继无人,濒临灭绝[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意识的开放,很多民俗文化都出现了新的变化,特别是青年一代,受异域文化的影响,不愿意接受和发展民俗文化精华,使得一些民俗文化日渐萎缩,后继无人。例如皮影、糖人等会制作的人很少,新乡的马皮舞目前仅有一人能够完整表演。 三、河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一)挖掘、突出中原文化内涵的河南民俗旅游 中原民俗文化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河南民俗旅游的立身之本。在目前大多数民俗旅游景点日益走向庸俗化、企业化的时候,挖掘、突出文化内涵是提升民俗旅游景点品味的良好手段。 (二)树立鲜明的形象,打造民俗旅游品牌 独特性是民俗旅游资源的重要特征,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卖点,不致被替代。发展民俗旅游要突出河南的“地域特色”,吸引众多游客,满足他们的“求奇、求异、求乐、求和”的心理要求。例如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实景再现了宋代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游客进入园区就进入了宋代都城“汴梁”,展现出清明时节宋都繁华的民间景象;还有《大宋*东京梦华》的实景演出,有七百多演员参与、运用大量的科技元素制造梦幻般的意境,把人们的思绪拉回千年前繁华的大宋帝国,这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 (三)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3]
在民俗文化旅游开发问题上,要坚持“政府主导、利益带动、市场运作”的经营模式,这样可避免盲目开发、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现象。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旅游资源的整合河南民俗文化,打破地区之间的旅游壁垒及部门、行业、所有制相分割的文化资源管理体制,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同时还要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因为民俗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保护、发展民俗文化,就是在保护我民族的根脉。 (四)整合旅游资源,做大做强 1.以河南的民俗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大旅游观为指导,横向整合各地民俗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河南民俗旅游业。 祖根文化游中国论文网。联合淮阳太昊陵,新郑轩辕故里和安阳内黄二帝陵,建设祖根文化旅游区,形成常年活动的文化载体;策划大型文化活动,使祖根文化活动与节事旅游活动相结合.各地的姓氏文化节和恳亲联谊活动要通过策划提高文化档次,结合地方经济文化建设项目共享相应的常规活动载体.重点开发太昊陵和太昊文化园,黄帝故里旅游区,二帝陵园旅游区等。 武术文化游。 联合登封少林和焦作温县打造“武术文化之都”的形象,继续办好少林国际武术节、温县国际太极拳年会,提升中原武文化在国内外的影响;对武文化资源的转化不能仅停留在术的层次,还要注重武学内涵的挖掘;针对不同的市场,开展时间长短不等的武文化健身游;建设武术博物馆或武术文化苑,集中展示河南历史上各门派武术源流和特色; 中原庙会文化游。河南各县每年的庙会数量少者百余,多者盈千。如林州,年会231次,温县243次,滑县249次,新密450次,禹州609次等,无论从规模或从数量上看,这在全国都是非常惊人的。 以郑州商城民俗庙会、浚县古庙会、淮阳太昊陵朝祖庙会、新乡百泉庙会、桐柏县盘古庙会、登封中岳庙会、洛阳民俗文化庙会为主,组建全省庙会共同举办的中原庙会文化游。 例如:2009年河南省108县联手成功举办了 “春满中原”庙会大联动暨牛年商都民俗庙会,于农历腊月二十三拉开帷幕,全省有千台庙会迎新春。 “春满中原”活动以郑州商都民俗庙会、浚县庙会、淮阳庙会、马街书会等著名民间庙会为龙头,全省庙会大联动,形成春节民俗文化的大看点。 民间四大传说文化游。中国民间四大传说的故事发生地全部在河南:孟姜女和范杞梁在杞县;牛郎、织女在南阳、鲁山;白娘子、许仙在鹤壁和博爱青天河;梁山伯、祝英台在汝南,这些地方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塑造民间传说民俗游览地,串联在一起做大宣传,共同搞好民间四大传说文化游。 还有中原民间美食文化游;茶文化游;中原杂技之乡游;中原古街古镇游;民间艺术文化游等等。 2.纵向整合民俗文化资源河南民俗文化,突出一地区特色民俗文化,带动其他民俗项目,形成综合民俗旅游实力,拉长旅游时间,做到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一年四季都有看头,避免出现过去民俗旅游“上车睡觉,下车看庙”的现象。 (五)编制全省民俗旅游规划[4]
截至目前,全省还没有专门的民俗旅游规划,这与河南的民俗旅游资源大省、民俗旅游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应尽早编制全省民俗旅游规划,横向、纵向整合民俗旅游资源,盘活河南全省的民俗旅游活动,扩大河南民俗旅游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促进河南民俗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六)加强民俗旅游的宣传工作 加强对河南民俗旅游的宣传工作,借助一些知名的民俗节事向国内外推广、宣传,扩大河南民俗旅游的知名度,打造河南民俗旅游的品牌。例如正月十三的宝丰马街书会、三月三新郑黄帝故里祭祖大典、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浚县古庙会等等。 河南的民俗旅游资源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是中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只有发挥民俗旅游资源的优势,做大做强河南民俗旅游业,才能使河南民俗旅游业上到一个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薛莹.对区域旅游合作中心几个基本问题的认识[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 [2]焦金英.河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SWOT模式分析和开发体系策略[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 [3]李晶,韩雪.略论河南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策略[J]. 焦作大学报,2007,24. [4]李东成.论山东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M]. 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