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旅游基地项目简介】民俗文化与旅游论文
民俗文化旅游论文

民俗文化旅游论文在民俗文化旅游方面,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民俗文化旅游将传统的民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让游客亲身体验和参与其中,从而增加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本论文将探讨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现状以及发展前景。
一、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1.促进文化传承:通过民俗文化旅游,传统的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游客可以亲身参与传统的民俗活动,如舞狮、舞龙等,了解和学习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也能够激发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促进经济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不仅能够吸引游客,也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旅游酒店、餐饮、手工艺品等。
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也能够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3.丰富旅游产品:通过民俗文化旅游,旅游产品得到了丰富和拓展。
传统的民俗文化为旅游景区提供了独特的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这不仅能够提升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能够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二、民俗文化旅游的现状目前,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在一些地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如云南的泸水、贵州的黄果树等,都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同时,一些传统的节日、庙会等也成为了民俗文化旅游的热点。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景区管理混乱、商业化程度过高、传统文化的保护不够等。
三、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前景1.加强景区管理: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的民俗文化,需要加强对景区的管理和规划。
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保护好景区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遗产,同时加强对游客的引导和教育,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
2.提高旅游设施建设:对于一些民俗文化旅游景区而言,提高旅游设施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增加停车场、卫生间、休息区等,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和舒适度。
同时,加大投入,提高旅游设施的品质和水平,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范文参考论文(2)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范文参考论文(2)民俗文化论文篇3谈民俗文化旅游摘要:旅游作为一种行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近年来,民俗旅游极为盛行,特别是民俗文化旅游更得到青睐。
各民族的民间文化、风土人情、礼俗时尚等会让旅游者耳目一新,兴趣盎然。
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热点。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民俗学与旅游学都是十九世纪兴起的社会科学。
现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开发旅游资源,千方百计地大力发展旅游事业,日益兴盛的旅游业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部分。
然而最近几年内,民俗旅游十分盛行,其中又数民俗文化旅游得到最多的关注与青睐。
旅游作为一种行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裕了,自然要提高精神生活的品味。
出门旅游能满足人们某种物质和精神上享受,但能否吸引旅游者,就要看能不能向旅游者提供感兴趣,长见识,长知识的旅游环境,使他们能够得到精神上和文化上的享受。
在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项目中,更多的旅游者除了对自然景观、名胜古迹、历史文物等感兴趣外,各民族的民间文化、风土人情、礼俗时尚等更会让他们耳目一新,兴趣盎然。
因此,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热点。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一个地方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下来的历史产物,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是人民群众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所谓的民间文化包括的方面十分广泛与丰富,比如民间歌舞、服饰、居住、节日、饮食、游戏竞技等等。
民俗旅游是指我们离开从小到大一直生活的地方,去异地体验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的文化旅游行程。
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
人们往往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从而了解了当地的民俗风情、体会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审美情趣,以满足自己的“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
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26%的访华外国游客的主要目的是游览中国的名胜古迹,然而既然有56.7%的外国游客的的主要目标是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
民俗文化旅游概述

民俗文化旅游概述民俗文化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
从概念中得出民俗文化旅游是引导旅游者对民族文化进行审美观光的旅游活动,有特定的旅游目标市场。
首先具备民族地域性的特点,可以是身份不同的异质文化特色,也可以是不同地域的同民族特色,显示出深厚的民族地域性;其次具有审美观赏价值,这也是旅游者开展旅游活动的初衷;最后具有民族文化内涵,是一个民族内在的文化底蕴,同时显现的历史文化价值就值得我们开发民俗文化特色旅游活动,让旅游者亲身体验特定区域的民俗事项活动。
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信仰、民间科学技术、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语言、民间艺术、民间游戏娱乐等内容。
而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最核心的要素之一,民俗作为民间传承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文化与民俗的结合就成为现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
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娱乐、精神等方面的需求。
例如满族入主中原之后兴起的旗袍,如今已成为展示东方女性美的标志性服饰,充分体现了审美的需求。
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每年举行那达慕大会,设立摔跤、赛马、射箭等比赛项目,充分体现了娱乐性。
民俗文化与旅游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在游览过程中讲解的宗教祭祀、岁时节日、神话传说、民间娱乐等,都是游览内容的丰富,增加旅游者游览的兴趣,进而达到理解民俗文化内涵的目的。
中外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对比1外国民俗文化旅游蓬勃发展。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民俗文化旅游都已经发展起来了。
象突尼斯根据西方游客喜欢猎奇的心理,利用本国土着居民的村落古迹、山洞住宅、民族服饰和车马游玩等民俗文化来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的旅游大国。
美国波士顿的“活人博物馆”,通过依照当年格式建造的房屋棚圈、碉堡、果园组成的“移民村”,并有十六世纪的英国移民在劳作娱乐,身着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展示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种,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舞蹈,再现几百年前欧洲抵美移民的生活劳动和风俗习惯。
中国民俗文化村之旅作文(通用17篇)

中国民俗文化村之旅作文(通用17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
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民俗文化村之旅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民俗文化村之旅作文1今天是大年初二,晴空万里,万里无云。
妈妈带着我去中国民俗文化村游玩。
走近民俗村,就看到一个大招牌“中国民俗文化村”七个大字一目了然地耸立在那里。
中国民俗文化村是国内第一个荟萃各民族的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民居建筑于一园的大型文化游览区,它从不同角度反映我国多民族的民俗文化。
游客在园内可经看到云南石林、海南椰林、千手千眼观音、民俗音乐喷泉。
首先,我和妈妈来到了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人民居住的地方。
蒙古包是用布做成的,它的顶是圆形的,建筑得比较矮,连我这样的小孩进去时还必须弯下腰来。
蒙古包内设备非常简单,在蒙古包的中央,摆放着一张小方桌,在桌子的四周,摆放着几把小椅子,在每张椅子前,都有一杯香浓的奶茶,让人们品尝。
墙壁上,挂着蒙古族人民打猎用的弓和箭,还有他们非常喜欢的乐器马头琴。
我和妈妈坐下来,一边品尝着香浓的奶茶,一边欣赏着蒙古包,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接着,我和妈妈来到了摩梭人的木楞房。
那里的摩梭族人民为旅客们讲解了摩梭族独特的母系社会。
在母系社会,家里男人们每天晚上都要到自己心爱的`女人家去过夜,早上再回到家,这叫做走婚。
男人和母亲家族生活在一起。
就算男女双方结了婚,男女双方也不能生活在一起,也必须生活在各自母亲家里。
如果这两个人生了孩子,这个孩子便留在女方家里,由他的母亲和舅舅照顾,而孩子的父亲却回家照顾他姐姐或妹妹的孩子。
我们边走边聊,看见了苗寨,布依寨……,还有乐器,草鞋,蓑衣等等,每一个寨子都有自己的特色,看得我眼花缭乱。
最后我们坐船游览翠湖码头,绿绿的湖水,还有几只水鸭嘎嘎的叫着。
我们在船上欣赏满湖风光。
时间过得可真快,不一会儿,便6:30分了,天色已经很晚了。
传统文化民俗村游览

传统文化民俗村游览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体系,而民俗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传承的习俗与风情。
在如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人们逐渐对传统文化和民俗的热情有所回升。
因此,参观传统文化民俗村成为一种受欢迎的活动。
本文将带您领略传统文化民俗村游览的魅力。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传统文化民俗村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与地域特色吸引了许多游客。
它们通常采用传统的建筑风格,展示了当地的文化传承和民俗习俗。
这些民俗村还会举办各种传统节庆活动,为游客提供一个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
第二部分:参观活动在传统文化民俗村游览中,游客可以参观各种不同的场所和活动。
他们可以参观传统民居,了解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方式。
游客还可以参观传统手工艺品工作坊,亲自学习和体验传统手工艺的技巧。
在这些工作坊里,游客可以亲手制作传统的工艺品,例如陶器、织物和剪纸等。
此外,游客还可以欣赏传统表演,如舞蹈和音乐演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三部分:品尝当地美食传统文化民俗村往往也是美食的集聚地。
游客可以品尝到地道的传统美食,如特色的传统糕点、传统羊肉汤等。
这些美食的制作方法通常都是经过世代相传,口感与别致的风味让人难以忘怀。
品尝当地美食不仅可以满足味蕾,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地文化和传统。
第四部分:参与互动活动传统文化民俗村游览不仅仅是观赏和品尝,还提供了各种互动活动供游客参与。
游客可以参加传统文化课程,学习传统舞蹈、传统音乐等技能。
他们还可以参加传统文化游戏比赛,例如踢毽子、跳绳等。
这些互动活动不仅增加了乐趣,还可以与其他游客一起交流和互动,增进了人际关系。
第五部分:传统文化的意义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是一个国家的骄傲。
传统文化民俗村游览不仅提供了一次愉快的旅行,还传承和弘扬了传统文化。
通过游览和参与各种活动,游客能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意义。
这些活动也帮助年轻一代更好地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使其得到更广泛的认知和尊重。
关于民俗旅游的论文[1]
![关于民俗旅游的论文[1]](https://img.taocdn.com/s3/m/7b9f1d717fd5360cba1adb3a.png)
【摘要】民俗文化作为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地区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分析法)分析了南宁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优劣势、机会以及威胁,从而认识南宁的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明白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对拓展南宁旅游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南宁;民俗文化;旅游开发;SWOT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对中国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重新认识与重视,旅游业迎来一个新的增长点——民俗文化旅游。
所谓民俗是指一个民族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婚恋、生丧、交通以及生产等方面,民间所特有,并广泛流行的爱好、风尚、传统和禁忌。
而民俗文化旅游则是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活动。
民俗作为无形文化资源,在现代旅游中的价值正日益展现出来,民俗文化旅游目前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之一。
2003年,广西制定了迈向旅游先进省区的发展规划,横县、上林、马山、隆安、宾阳五县划归南宁,南宁市也提出了“把南宁市建设成富有壮民族特色、南国园林化、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
民俗文化作为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是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地区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南宁民俗旅游资源的了解和分析,加快民俗旅游的产品化,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1 旅游开发优势(S)1.1 南宁的区位优势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处于中国华南、西南和东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是环北部湾沿岸的重要经济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
南宁具有“两近两沿”的特点。
“两近”:一是近海,距钦州港、防城港、北海港等港口最远的也就204公里;二是近边,距中越边境的东兴市、凭祥市不超过230公里。
“两沿”:一是沿线,湘桂、黔桂、黎湛和南昆铁路在南宁交汇,是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二是沿江,邕江是西江的支流,而西江又是珠江的干流,西江二期整治工程完工后,1000吨级内河船舶可以从南宁直达港澳。
民俗旅游论文

1 前言1.1 研究背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旅游业发展在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有效供给、扩大国际交流、拉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几年来,旅游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发展最快的行业部门之一。
我国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的旅游大国,各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人文旅游资源,吸引力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13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健康较快发展。
国内旅游市场继续较快增长,入境旅游市场小幅下降,出境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增长。
大力发展旅游业,能够极大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催化裂解作用。
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已成为各地独特的旅游资源。
随着政府对民俗旅游的重视提高,我国民俗旅游业也迅速发展。
同时伴随着民俗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也被带动着。
民俗旅游发展主要是利用本地区本民族所特有的,加以开发和利用来吸引顾客,比如特色建筑、当地节日、民风民俗、特色食品等。
可以说,民俗旅游的各项投入相对比较少,而收益却比较快。
近年来,很多地区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旅游活动,不仅带动了当地的区域经济的发展,更为经济贸易、商业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市场1。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猎民村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到当地政治、经济、开发观念、管理滞后的影响,对旅游资源缺乏有效的开发利用,导致猎民村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一方面,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综合经济效益低;另一方面,旅游业基础薄弱、旅游产品知名度较低。
跨入新世纪,从猎民村旅游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怎样利用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发挥自身资源的相对优势,充分整合旅游发展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提高竞争力,提高区域竞争力,是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新问题。
通过对猎民村民俗1张玲,蔡洁,赵毅:《论民俗旅游及营销策略》,载《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1页。
民俗文化旅游论文

民俗文化旅游之张掖城区的古建筑关键字:张掖古建民俗文化丝路文化张掖大佛寺万寿寺木塔镇远楼西来寺·家乡概述张掖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
古称“甘州”,即甘肃省名“甘”字由来地。
面积40874平方千米,人口131万。
以汉族为主,另有回族、裕固族、蒙古族等26个少数民族。
辖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六个县区。
是甘肃省商品粮基地,盛产小麦、玉米、水稻、豆类、油料、瓜果、蔬菜,工业有煤炭、机械、纺织、酿造等10余个部门。
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美誉。
土特产品有元葱、苹果梨、乌江米、红枣、发菜、丝路春酒等。
张掖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是新亚欧大陆桥的要道,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之美誉。
东邻武威和金昌,西连酒泉和嘉峪关,南与青海省毗邻,北和内蒙古自治区接壤。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21年)置张掖郡,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
北朝西魏改为甘州。
隋恢复郡制。
唐初设州。
元置甘州路。
明设甘州卫。
清为甘州府。
1927年置张掖县,1985年撤县设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
张掖饮食以面食为主。
比较富有地方特色的有搓鱼面、糍耳子、羊肉粉皮面筋、香饭、小饭、煎血肠、羊头汤、鱼儿粉、灰豆汤、油糕儿、梗粉、凉粉、凉糕儿、臊面、孙炒炮、鸡肉垫卷子、山丹油果子以及糊饽、豆腐脑儿等。
肉食类中除手抓羊肉和清汤羊肉外,腊羊肉也久享盛名。
酒有黄酒、南酒、烧酒,当地素有“无酒不成礼”之俗。
在位于张掖市民主东街的甘州小吃一条街上,你可以品尝到当地的各种美味小吃。
小吃街一般从清晨六时开张到翌日凌晨三、四点收摊。
整个街道两边是一字排开的小吃摊,花样繁多,价格低廉,在小吃街两端还有拔地而起的仿古牌楼,古朴别致,再现了昔日张掖风貌。
·张掖大佛寺大佛寺创建于古夏崇永安元年(1098年),就是公元1098年,踞现在已有900多年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文化旅游基地项目简介】民俗文化与旅游论文
葛根敖包民俗文化旅游基地项目一、项目名称:葛根敖包民俗文化旅游基地扩建项目二、行业类别:文化旅游三、项目简介:项目建设地点地处**大草原腹地,这里几千年来就是蒙古民族生息、繁衍和活动的地区,历史文化悠久,所以,搞草原生态旅游条件极好,建设民俗文化旅游基本也有非常丰富的可供开发的文化资源,而且地区特色、民族特点都很突出。
这次扩建,投资不大,却能给基地带来较大经济效益,年服务收入将达到1200.00万元、利润109.84万元,可在较短时间内收回投资;
而且增加就业,增加当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繁荣活跃交通、餐饮、旅店、零售等服务业。
当前旅游已成为时尚,草原生态游、民俗文化游更是许多游客的首选。
近年葛根敖包民俗文化旅游基地游客不断增加,年接待规模已达3~4万人次,预计完成扩建后,加强市场推广力度,旅游人次可达到年6万人次。
葛根敖包民俗文化旅游基地一直坚持以“大草原风光、蒙古族风情”为主题,以民俗文化为核心打造旅游精品,现在基地的基础建设已初具规模,旅游服务设施也比较完善,已成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在这个雄厚的基础上搞扩建,完全有把握把基地打造成文化旅游精品。
葛根敖包旅游公司现资产达1357.46万元,是当地仅有的1处2A级旅游景点,这次扩建,将使其规模、挡次、水平都上一个新台阶,竞争实力更强,在当地同行业中起到较大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文化旅游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四、建设内容以完善和更新基地部分设施(备)为主,购置民族服饰30件(套)、灯光音响设备、摄影摄像设备、培训和演练用多媒体等设备各1套、葛根殿壁画修饰和内部设施更新、维修停车场12000m2、大门景区(壁风墙、门楼)1处、监控和收银设备1套。
5、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估算650万元。
6、效益预测:项目建成后,使旅游服务规模达到年接待中外游客6万人次,年服务收入1200万元。
7、前期工作:以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设计出基地规划效果渲染图。
8、合作方式:合作、合资9、联系单位:
/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