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豆的种植与管理
大豆种植管理方法

大豆种植管理方法1. 地块选择与准备- 选择适宜的土地:大豆喜欢排水良好、肥沃的土壤,因此选择含有大量有机质的土壤较好。
- 清理地块:清除杂草和其他杂质,确保大豆种植区域的整洁。
- 土壤调理:根据土壤检测结果,适时施肥和改良土壤质量,提高大豆的生长条件。
2. 品种选择与育苗- 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和市场需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大豆品种。
- 购买高质量的种子,并进行种子处理,如抗病毒处理、浸种等。
- 选择适宜的育苗方法和介质,控制育苗环境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条件。
3. 种植和管理- 播种前准备: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制定合理的播种日期和种植密度。
- 播种方法:采用机械播种或手工播种,确保种子的均匀分布和适当覆土。
- 灌溉管理: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避免过度灌溉或缺水。
- 除草与病虫害防治:及时除草,采取物理和生物防治方法控制病虫害,并定期进行病虫害的监测和预防。
- 施肥管理:根据生长期需求,进行合理施肥,包括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补充。
- 生长环境调控:根据大豆生长的需要,控制温度、光照和湿度等环境条件,提高生长效果。
4. 收获和贮存- 收获时间:根据大豆的生长周期以及地区的气候条件,确定合适的收获时间。
- 收获方法:采用机械收割或手工收割,确保大豆的完整性和质量。
- 贮存管理:清理并干燥大豆,装入适当的中储存,并定期检查和消除害虫和霉菌。
5. 病虫害防治的常见方法- 病害防治:合理轮作、留种和间断种植,定期进行病害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
- 虫害防治:合理使用农药,选择对目标虫害有效、同时对环境和人体危害较小的药剂,避免频繁使用同一种药剂。
- 生物防治:引入天敌和寄生虫,利用害虫的天敌控制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以上是大豆种植的一些基本管理方法,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大豆种植及病虫害防治

大豆种植及病虫害防治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油料和蛋白质作物之一。
在我国,大豆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大豆的种植和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严重影响了产量和品质。
合理的病虫害防治对于大豆的种植来说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大豆的种植及病虫害防治的角度进行阐述。
一、大豆的种植1. 土壤选择:大豆适合生长在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中。
土壤的PH值应在6.0-7.0之间,有机质含量应达到2%以上。
大豆不耐寒,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因此适合在温暖的季节进行种植。
2. 种子选择:选择健康的种子进行种植是大豆种植的第一步。
种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作物的生长状况和产量,因此要选择外观圆润、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进行播种。
3. 种植密度:一般情况下,大豆的种植密度为每亩8-10万株左右。
过高或过低的种植密度都会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要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品种来合理确定种植密度。
4. 施肥管理:大豆在生长过程中需求养分比较多,因此需要进行合理的施肥管理。
在大豆的生长初期,宜施用氮、磷、钾等基础肥料,有助于促进大豆的生长;在大豆生长中后期,可以施用含有丰富的钾元素的肥料,有助于增强大豆的抗倒伏性,提高产量。
5. 灌溉管理:大豆在生长期需要充足的水分,因此要进行合理的灌溉管理。
尤其是在开花期和结果期,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有助于促进大豆的开花结果。
6. 茬口管理:大豆生长过程中的茬口管理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有一定的作用。
及时清除残茬和杂草,有助于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1. 病害防治(1) 炭疽病炭疽病是大豆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主要表现为叶片和茎部出现黑褐色病斑,严重时会导致叶片干枯甚至大豆株失收。
炭疽病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采用抗病品种、清理茬口、合理施肥和及时喷洒杀菌剂等措施。
(2) 疫霉病(3) 菌核病豆蛉是大豆生长过程中的常见害虫,主要以豆荚、豆籽为食,严重时会导致大豆产量下降。
大豆栽培的关键环节与管理策略

大豆栽培的关键环节与管理策略大豆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其种植和管理技术对于保证高产和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大豆栽培的关键环节和有效的管理策略,以帮助农民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一、土壤准备土壤是大豆生长和发育的基础,因此,良好的土壤准备是大豆栽培的第一步。
首先,进行土壤测试以确定土壤的养分含量和pH值。
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合理施用有机肥和矿物肥料,以平衡土壤中的养分。
其次,进行翻耕和松土,以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渗透性。
最后,进行除草和除病虫害的处理,以减少对大豆生长的不利影响。
二、良种选择良种选择是大豆栽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优良的品种具有抗病虫害能力强、适应性广、产量高等特点。
农民应该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良大豆品种。
此外,应注意选择具有抗逆性强的品种,以应对不同的气候和环境变化。
三、适时播种适时播种是保证大豆正常生长和发育的关键。
大豆喜欢温暖和湿润的气候,所以播种时间的选择很重要。
一般而言,大豆的最佳播种时间是在土壤温度达到10至15摄氏度且无霜期开始的时候。
过早或过晚的播种时间都会影响大豆的生长和产量,因此,农民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合理安排大豆的播种时间。
四、合理间作与轮作大豆的间作和轮作对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大豆与一些作物如玉米、小麦等的间作可以减轻连作障碍,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此外,轮作可以增加土壤的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大豆的生长和产量提高。
五、科学管理大豆的科学管理是保证大豆健康生长和高产的关键。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良好的灌溉管理:大豆喜欢湿润但不积水的环境,因此,合理的灌溉对于大豆生长至关重要。
农民应根据大豆的生长阶段和土壤湿度合理浇水,避免过度或不足的灌溉。
2. 及时除草:杂草是大豆生长的竞争对手,会影响大豆的养分吸收和生长。
因此,及时除草是确保大豆正常生长和高产的措施之一。
3. 病虫害防治:大豆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扰,如大豆蚜虫、纹枯病等。
为了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农民应定期巡查大豆田,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大豆种植技术及田间管理方法

大豆种植技术及田间管理方法一、大豆种植技术大豆是一种重要的粮油作物,其种植技术直接影响着其产量和质量。
下面是大豆种植的一些基本技术要点:1.土壤选择:大豆对土壤的适应性广泛,但最适宜的土壤是富含有机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
2.种子选择:选择健壮、无病虫害的种子,并且要注意购买正规渠道的品种。
3.播种时间:一般在春季将最后一次霜期过后的10-15天内播种,具体时间根据当地气候和品种来确定。
4.播种方法:大豆可以直播或育苗后移栽。
直播时,每亩种量一般为25-30公斤;育苗后移栽时,每亩种量一般为15-20公斤。
5.施肥:大豆对氮肥和磷肥的需求较高,一般施肥比例为每亩纯氮2-3公斤,磷肥3-4公斤。
具体施肥量还需根据土壤肥力和需求进行调整。
6.灌溉:大豆对水分需求较大,尤其是在生长期间,要保持土壤湿润,但要避免过度湿润。
7.病虫害防治:大豆常见的病虫害有豆疥病、豆霜病、豆蚜等,防治措施可采用合理的轮作、合理使用农药等。
8.采收时间:大豆一般在干燥度达到20-23%时采收,采收后及时干燥储存,以防霉变。
除了基本的种植技术外,合理的田间管理也是大豆高产的重要环节。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田间管理方法:1.杂草防治:大豆生长期间要及时除草,以减少对大豆的竞争,可以手工除草或农药除草。
2.营养管理:根据大豆的生长特点和需求,合理施肥,及时补充所需养分。
3.病虫害防治:密切观察大豆的生长状态,发现病虫害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以免造成严重损害。
4.病害监测:定期监测病害情况,选择耐病品种或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5.灌溉管理:根据土壤湿度和气候情况,合理掌握灌溉量,确保土壤湿度适宜。
6.生长调控:采用适当的修剪和促长方法控制大豆的生长,保持株型整齐,有利于通风和病虫害的防治。
7.管理技术示范:组织农民观摩学习,引导农民科学种植,提高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
总之,大豆种植技术的正确掌握以及田间管理的有效实施,对于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大豆栽培技巧与养护要点

大豆栽培技巧与养护要点大豆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营养价值,对人类的健康十分有益。
然而,要获得高产高质的大豆,农民需要掌握一些栽培技巧与养护要点。
本文将从选种、土壤管理、水分控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详细介绍大豆栽培的技巧与养护要点。
一、选种1. 选择品种:根据种植区的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的大豆品种。
不同的品种在气候适应性、抗病虫害能力等方面有所差异,因此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品种对于产量和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2. 购买优质种子:购买来自正规种子公司的优质种子,确保品种的纯度和健康度。
注意检查种子是否经过科学处理,以确保种子的萌发率和发芽力。
二、土壤管理1. 土壤肥力调查:在种植前进行土壤肥力检测,了解土壤的氮、磷、钾含量以及酸碱度等指标,有针对性地施肥。
同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土壤改良,如深耕松土、有机质添加等,以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2. 合理施肥:根据大豆的生长需求,在播种前、种子发芽期和各个生长阶段进行适量的追肥。
合理配比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确保大豆在各生长阶段的养分供给。
3. 注意土壤酸碱度:大豆对土壤酸碱度有一定的要求。
如土壤过酸或过碱,都会对大豆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在种植前需进行土壤酸碱度检测,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
三、水分控制1. 合理灌溉:大豆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适量的水分供应,但过多或过少的水分都会对大豆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灌溉,确保土壤湿度适宜,避免过度积水或干旱情况的发生。
2. 技术灌溉:利用现代灌溉技术,如点滴灌溉、微喷灌溉等,提高灌溉水分利用率,减少水分的浪费,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四、病虫害防治1. 防治病害:大豆生长期间容易受到多种病害的侵袭,如霜霉病、大豆轮斑病等。
选择抗病种植材料、轮作、间套种植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害的发生,如发病严重可适当使用农药进行防治。
2. 防治虫害:大豆的主要害虫有刺吸口害虫、贻贝蛾等。
采用防虫网、黄板诱捕、生物防治等手段控制害虫的繁殖和扩散,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
大豆的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

大豆的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种植面积广泛,产量高。
大豆不仅可以作为食物和饲料,还可以提取大豆油和大豆蛋白等工业原料。
大豆的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一直是大豆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大豆生产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以大豆的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为主题,分享一些相关知识和经验。
一、大豆的高产栽培1. 土壤选择和改良大豆对土壤要求不高,但尤其喜爱砂质壤土或壤土,排水良好的土壤更有利于大豆的生长。
在种植大豆前,应对土壤进行充分的翻耕和松土,以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
可以适当施入有机肥料,提高土壤的肥力。
2. 适时播种大豆的生长季节多在夏秋季节,一般在4月份至6月份为大豆的最佳播种时间。
选择适宜的气温和湿度,可以更好地促进大豆的生长和发育,提升产量。
3. 合理密植大豆种植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大豆的产量。
通常情况下,大豆的最佳密植度为30万株/公顷,这样可以保证大豆植株之间的距离合适,有利于植株的茎秆生长和气象条件。
4. 科学施肥在大豆生长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追肥是非常必要的。
通常可以在大豆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进行追肥,比如播种后7-10天可以进行一次基肥施用,利用速效肥料,为大豆提供必要的养分。
还可以根据大豆的生长状况和土壤情况进行磷钾肥的追施。
5. 适时灌溉大豆对水分需求较大,特别是在生长期阶段,要确保土壤的水分充足。
应根据大豆的生长状况和气候条件,适时地进行灌溉,以保证大豆生长发育的正常需求。
6. 追求高产品种在大豆种植中,选择高产优质的品种非常重要。
通过选育、引种或者杂交等方法,从而获得高产性和优质性的大豆品种。
还需要关注大豆的抗性,对于不同地区的病虫害情况具有适应能力的品种能够更好地提高大豆的产量。
二、病虫害防治1. 大豆露蜗牛大豆露蜗牛是大豆生长中的一大害虫,喜欢在植株上吸食叶片汁液,严重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
可以在大豆生长期间适时地进行灭蜗处理,喷洒专用的杀蜗剂,或者采取物理方法进行清除。
大豆种植技术与管理

大豆种植技术与管理一、前言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
大豆种植技术和管理对于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大豆种植前期准备、大豆品种选择、大豆种子处理、大豆播种技术、大豆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详细介绍大豆种植技术与管理。
二、大豆种植前期准备1. 土壤选择选择适宜的土壤是保证大豆生长发育的关键。
一般来说,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肥力较高的土地进行种植。
同时,应避免选择酸性土壤或者盐碱地进行种植。
2. 土壤改良在选定适宜的土地后,需要对土壤进行改良。
可采用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改良。
在施用有机肥料时,应注意控制施肥量,避免过度施用导致污染环境。
3. 土地整理在进行实际播种前,需要对土地进行整理。
可采用犁耕、耙耕等方式对土地进行松散化处理,以便于大豆的生长发育和根系的生长。
三、大豆品种选择在进行大豆种植前,需要选择适宜的大豆品种。
一般来说,应选择适合当地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品种。
同时,还要考虑到该品种的产量、抗性等因素。
四、大豆种子处理1. 种子消毒在进行实际播种前,需要对大豆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可采用药剂浸泡或者高温蒸汽消毒等方式进行处理。
2. 种子浸泡在进行播种前,还需要对大豆种子进行浸泡处理。
可采用水浸泡或者药剂浸泡等方式进行处理。
水浸泡时间一般为6-8小时,药剂浸泡时间一般为24小时左右。
五、大豆播种技术1. 播期选择在选择播期时,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温度等因素综合考虑。
一般来说,在春季土壤温度达到10℃以上时即可开始播种。
2. 播法选择在进行大豆播种时,可采用直播或者穴播等方式进行。
直播适用于平整土地,穴播适用于不平整的土地。
3. 播种密度在进行大豆播种时,应根据当地土壤肥力和品种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适当的播种密度。
一般来说,每亩播种量为150-200斤左右。
六、大豆田间管理1. 施肥管理在大豆生长期间,应根据当地土壤肥力和大豆生长发育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进行适当的施肥管理。
大豆种植管理技术

大豆种植管理技术大豆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其种植管理技术对于提高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大豆的种植前准备、种子选择、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大豆种植管理技术。
一、种植前准备1. 土壤准备: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PH值适宜的地块进行种植。
在种植前进行土壤检测,根据结果施加合适的有机肥和无机肥,以提供充足的养分供应。
2. 翻耕和平整:在播种前进行翻耕,将土壤杂草和残留物彻底翻under,然后用耙子或平整机将土壤表面平整,以便种子的均匀播种和根系的生长。
3. 清除杂草:在种植前清除杂草是非常重要的,杂草会竞争养分和水分,并给大豆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可以手工除草或者使用除草剂进行喷洒,但要注意使用剂量和防止污染。
二、种子选择1. 种子质量:选择具有良好发芽率和萌发能力的种子,避免使用老化、病虫害感染或者低萌发能力的种子。
可以购买经过检验的优质种子或自行进行种子处理。
2. 种子处理:可以对种子进行适当的处理,如浸泡种子在适宜的浸泡液中进行消毒和激发,或者进行种子涂覆以增加抗病能力和提高萌发率。
三、田间管理1. 播种时间: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非常重要,一般大豆的最佳播种时间为春季,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生长期,合理选择播种时间,以避免寒害或高温对大豆的不利影响。
2. 播种密度:根据土壤类型、大豆品种和种子质量,确定合适的播种密度。
一般来说,大豆的密度控制在每亩4-6万株之间。
3. 施肥管理: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和大豆的生长需求,进行合理的施肥。
分阶段施肥,早期注重氮肥和磷肥的供应,中后期注重钾肥的补充。
4. 灌溉管理:大豆对水分的需求较大,特别是在开花和结荚期间。
根据土壤湿度和降雨情况,合理安排灌溉,避免干旱或积水对大豆生长的不利影响。
5. 害虫防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害虫监测和防治。
可以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或者物理防治等方法,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注意安全和环保。
6. 病害防治:及时发现并防治大豆的病害,可以采取轮作、合理施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等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大豆的种植
1.1选择适宜的品种。
要根据种植目的和用途以及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来确定不同类型的品种,如果种植的目的是食用新鲜毛豆,应该选择荚宽且厚、品质风味好的早熟品种。
如果是用以加工豆制品为目的的,应选择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的晚熟品种。
1.2大豆种子的处理。
采用种衣剂包衣,或者用生根粉、菌肥、微肥等进行拌种,以消除种子受到病虫害威胁的可能性,促进种子早发芽,早出苗。
种衣剂包衣或肥料拌种,要根据当地的病虫害情况和土壤条件进行。
1.3选择种植地块。
大豆种植对土壤条件和茬口的要求比较高,土壤肥力好、耕层深、地势平的地块种植大豆比较理想,而前茬最好是玉米或小麦。
1.4深耕深松整地。
整地主要是对土壤进行深耕、深松,翻耕深度应在15~20厘米左右,为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和抗旱耐涝的能力,应利用深松旋耕机对土壤进行深松、耙平、起垄。
1.5适时提早播种。
当地的自然条件、大豆品种和种植制度等是确定大豆播种期的主要因素。
黑龙江地区一般5月中下旬即可播种,应适时早播,使播种期尽量缩短。
为使植株分布均匀,可使用播种机进行点播,垄作大豆应做到窄行密植。
播种要在晴天或土壤水分适当时进行,如果在雨后或土壤水分过大时播种,会使豆种因过多地吸入水分发生膨胀而影响发芽,导致根腐死苗。
1.6科学合理施肥。
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土壤肥力等情况对肥料施用的时间及用量进行确定。
施肥一般分为基肥、种肥和追肥三种。
基肥应作为施肥重点,占施肥总量约60%的有机肥配合化肥作为基肥深施于土壤下16~18厘米。
其余40%作为种肥施用在大豆种下4厘米。
追肥可采用叶面肥,在大豆初花期到落花期之间,根据植株的长势情况,采取喷施的方法进行。
2.大豆的田间管理
2.1大豆的苗期管理。
苗期管理主要是进行查苗、补苗和间苗三种作业。
在大豆出苗以后,要针对田间严重缺苗,出现缺垄和断垄等问题进行补苗,保证苗齐、苗壮。
补苗的方法是进行补种或幼苗移栽,移栽后要适当浇水。
为有利于幼苗成活,移栽作业应避开光照强烈、炎热的中午,可选择傍晚或阴天的情况下进行。
为切实提高大豆单产,还必须对大豆进行间苗作业。
间苗主要针对密度过大的豆苗和疙瘩苗,可在播种后10~15天进行,通过间苗形成合理的疏密度与整齐度,使幼苗光照充足、通风良好、充满活力,为获得高产创造条件。
2.2大豆田中耕培土管理。
大豆在幼苗期时,由于其生长比较缓慢,而且群体小,容易生出杂草,因此,在间苗作业后要及时中耕培土,清除杂草。
大豆中耕深度应随着根系生长的不同状态,采取先从浅至深,然后再到浅的方式进行。
中耕培土在大豆的整个生育期间要进行3~4次。
通常在幼苗出土并展开子叶后,就要进行第一次中耕培土。
当豆苗生长到10~13厘米高时,要进行第二次中耕培土。
大豆开花前,要进行第三次中耕培土。
中耕培土通过向大豆根部聚拢土壤,可起到耐旱防涝、抗倒伏的作用。
2.3大豆开花结荚期的管理。
这一阶段管理主要是促使大豆植株早开花、多开花,避免花荚脱落和增加豆荚数量。
应根据植株的长势情况,采取保控结合的方式进行管理。
针对高产田,应进行适当控制,封垄的时间不能过早,以使植株的叶面积达到最大,以提高叶片在光合作用中的利用率。
在封垄前,要继续做好除草工作,根据植株长势适当施肥及灌水。
应选择在植株初花期的时候进行追肥,不可在壮苗时进行追肥,避免植株贪青徒长,磷肥可在花荚期进行追施。
如果叶片变成深绿色,而且中午的时候出现萎蔫状态,要进行田间灌水,补充水分营养。
盛花末期时,要对
浅谈大豆的种植与管理
杨成宇
(哈尔滨市双城区周家街道办事处,黑龙江 哈尔滨 150113)
摘 要:大豆是我国种植面积非常大的农作物,而黑龙江因得天独厚的土壤和气候优势,成为大豆种植的主要区域,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大豆种植和管理进行阐述。
关键词:大豆;种植;管理
文章编号:ISSN2096-0743/2019-13-0059
(下转第61页)
肥和种肥相结合的方式,再加上基肥施肥方式,可以起到良好的养护效果。
在基肥一体化的方式应用中,有效控制了玉米生长过程中的肥料施加量,提升了肥料的利用效果。
常规状况下,相较于后期生长中的施肥量,基肥使用量一般会减少肥料的10%左右。
2.3研究推广新肥料、新技术和新方法
立足玉米生产种植的需求,加强对新肥料、施肥新技术及施肥新方法等方面的示范与推广工作,转变传统的施肥的方式,推广高效新型肥料产品,如水溶性肥料、缓释肥料、液体肥料、叶面肥、生物有机肥料、土壤调理剂等,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动肥料产业转型升级。
结合高标准粮田建设,开展农作物高产高效施肥技术研究,速效与缓效、大量与中微量元素、有机与无机、养分形态与功能融合的新产品及装备研发。
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因地制宜,推广机械化肥深施、新型机械分层施肥、种肥同播、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秸秆还田率,降低劳动强度与投入成本,提高经济与生态效益。
3.结束语
将玉米减施增效技术积极应用在玉米生长过程之中,将能够起到良好的生长效果,通过总量控制技术、配方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玉米保持着健康的生长状态,逐步提升其产量和质量。
结合玉米的生长种植状况,选择合适的减施增效技术。
参考文献:
[1]乔新法,夏景云,张芳英.实施化肥减量行动计划 确
保农产品质量安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5(9):19-
20.
[2]郑林德.绿肥茬水稻氮化肥减量试验研究[J].上海农业科
技,2016(2):36- 37.
[3]陈杰来 黄为民.潜山县水稻种植化肥减量增效试验示
范总结[J].基层农技推广,2018(2):89-90.
大豆植株进行打尖作业,可防止植株过高生长,发生倒伏问题。
2.4大豆促成熟施肥管理。
在施好基肥、种肥及适当追肥的基础上,可根据大豆长势和土壤肥料营养是否充足的情况,选择在大豆开花初期与结荚期进行叶面肥喷施,以补充营养所需,增加大豆的结荚量和籽粒重量,促进大豆正常成熟,以防止受到早霜的危害。
可采用尿素加磷酸二氢钾兑水溶解进行叶面喷施,如果土壤中缺素,可适量增加微肥。
2.5大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在大豆植株开花至结荚期内,要重点针对大豆病虫害进行防治。
大豆常见的病虫害主要有根腐病、立枯病、灰斑病、蚜虫、食心虫、孢囊线虫等。
防治大豆病虫害应重点采用农业的办法、物理的办法和生物的办法,如选择抗病品种,实行土地轮作,减少重迎茬等,尽量少使用化学药剂防治。
针对大豆根腐病和孢囊线虫等,可根据土壤条件采用种衣剂包衣和药物拌种等方法来防治。
针对蚜虫、食心虫等的防治,可采取熏蒸的方法防治,必要时可使用农药防治。
2.6大豆的化学除草管理。
在播种前后及花荚期,分别喷施一次除草剂,在开花末期至结荚期,喷施化学调控剂。
要选择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化学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要控制农药施用量。
2.7大豆的收获。
大豆成熟后要及时收获并进行晾晒,在水分降到13%以下时脱粒入库存储。
3.结语
大豆的种植与管理是一门科学,需认真加以重视并按技术要求进行操作。
限于篇幅,本文只是简单地对大豆的种植及管理技术进行了介绍,希望为大豆高产提供帮助。
(上接第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