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
遇见知音的唯美句子

遇见知音的唯美句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心得体会、策划方案、祝福语、经典语录、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normative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ersonal experiences, planning plans, blessings, classic quote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遇见知音的唯美句子遇见知音的唯美句子热门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句子都不陌生吧,在不同类型的文章里,不同位置的句子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古代知音的4个故事

古代知音的4个故事
古代知音是指彼此情投意合、互相欣赏的朋友。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很多描写知音之间的动人故事。
以下是四个关于古代知音的故事:
1.柳宗元和王之涣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和王之涣是知音之间的典范。
两人都是文学巨擘,对彼此的文学才华非常欣赏。
有一次,柳宗元送给王之涣一件宝石,王之涣回赠给柳宗元一篇《登鹳雀楼》。
这个故事说明了两个人彼此欣赏、互相赠送礼物,并且用自己的才华来回报对方。
2.陶渊明和鲍照
陶渊明和鲍照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两位文学巨匠。
两人虽然相隔甚远,但都喜欢写诗和信件,经常通过书信往来,表达彼此的情谊。
有一次,陶渊明写信给鲍照,询问他为什么少写一些诗。
鲍照回信说自己患了病,身体不好,写诗的时间少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两个人彼此关心,互相倾听,保持着深厚的友谊。
3.李白和杜甫
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位大家,他们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思想迥异,但两人却互相欣赏。
有一次,杜甫向李白讨教诗歌的创作技巧,李白也毫不保留地与杜甫分享自己的经验。
这个故事说明了两个人虽然风格不同,但依然能够互相尊重和学习。
4.朱熹和张栻
南宋理学家朱熹和张栻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两位巨匠,两人都是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们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两人有时意见不合,但他们依然彼此欣赏,经常交换意见。
这个故事说明了即使在学术上存在分歧,彼此欣赏和交流仍然是很重要的。
关于知音的诗句(精选50句)

知音的诗句关于知音的诗句(精选50句)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诗句吧,诗句语言言简义丰,具有凝练和跳跃的特点。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诗句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知音的诗句(精选50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乐莫乐兮新相知。
——战国·屈原2、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
——《遇旧友》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4、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
——《放言》5、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
——唐·李白6、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7、朋友,以义合者。
——宋·朱熹8、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易·系辞上》9、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
——《淮南子》10、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赠汪伦》11、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
——《雁门集》12、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春秋·孟子13、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羌村·其一》14、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一贫一富,乃知交态。
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史记》15、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曲选·争报恩》16、布衣之交不可忘。
——唐·李延寿17、于患难风豪杰。
——清·魏禧18、知己一壶酒,岁月几多愁。
19、知己一壶酒,朋友三杯茶。
20、酒与知己,闲情小酌半日许。
21、酒逢知己千杯醇,茶遇知音万众香。
22、知己一壸酒,人生几度春。
23、我有一壶酒,足以醉逍遥,我有一知己,足以诉衷肠,足以慰风尘。
24、酒逢知己醉,茶遇知音香。
25、两人对饮是小酌,有人作伴佐酒,虽然少了些清净,却多出点温度。
26、酒与知己,闲情小酌半日许,及至微醉、不失雅致,也别有一番风趣。
27、酒与月散发着诗意,话语间谈论的是人生。
28、知己与酒,无惧时光。
关于知音的名言名句

关于知音的名言名句知音是人生中难得的珍宝,他们的鼓励和支持能够让我们感觉到温暖和力量。
以下是关于知音的一些名言名句,用以表达对知音的感激和赞美。
1. "知音者,心意相通。
" 这句话表达了知音之间默契和心灵相通的关系,知音能够理解并共享我们的内心世界,与我们情感相通。
2. "知己知音,笑语盈盈。
" 这是一句形象地描绘了知音之间友谊和欢乐的句子,知音之间的交流总是充满着欢声笑语。
3. "说知音者,言者也;知知音者,听者也。
" 这句话强调了知音之间互相倾听和理解的重要性,真正的知己不仅会表达自己,也懂得倾听。
4. "知音难觅,一生难寻。
" 这是形容真正的知音不易得到的句子,要找到一个能够与自己心灵相通的知音是一生的追求。
5. "弦断有谁听?金石可破,知音难觅。
" 这句诗描写了无人倾听时的孤寂,知音的稀缺和宝贵。
6.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这句古诗表达了知音之间距离和地域的无碍,心灵的相通使得即使在遥远的地方,感觉亲如邻人。
7. "知音能赋有诗意的音符,响遍整个生命乐章。
" 这句话强调了知音的重要性,他们不仅能够给予我们力量,还能让我们的生命充满诗意。
8. "知音若是琴声灵,如何不在心中听。
" 这句诗写出了知音能够触动我们内心的共鸣和感动,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存在。
9. "知音愈是朴实无华,愈能触动我们内心的琴弦。
" 这句话强调了真正的知音不需要炫耀和夸张,他们朴实的内心能够触动我们最真实的情感。
10. "知音如水,润物无声。
" 这句话用“水”来形容知音的特点,他们默默地给予我们支持和帮助,却不张扬。
11. "知音如磁,相互吸引。
" 这句话用“磁”来比喻知音的相互吸引力,真正的知音总能够在彼此间找到共鸣和互相吸引。
古代十大知音的故事

古代十大知音的故事古代中国有许多著名的知音,有谈笑风生的知音,有献身于社会公益的知音,也有精英们心灵交流的知音。
今天我们就要探讨古代十大著名的知音,让大家一起了解一下他们的故事。
其中的首位知音当属司马迁,他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诗人,他发明了楚辞,有两部著名的巨著《史记》和《楚辞》。
他的《楚辞》是古代最受尊敬的文学作品之一,他写的诗句简洁而又有节奏,内容深入人心。
司马迁最终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著名知音”之一。
其次,李白也是古代著名知音之一,他被誉为“诗圣”,他留下了许多隽永的古典之作,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奇迹,他的诗歌美妙动人,其中的豪放的表达深深打动着读者。
他长期以来被普遍认为古代十大知音之一。
紧接着的是曹操,他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在他的领导下,三国时期的蜀汉成功解决了西晋的问题。
他曾发明过许多新型的军械,并改变了古老的战术,他也是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他是古代十大知音之一。
接下来,还有一位著名的知音,那就是苏轼,他是唐朝最著名的官员,他也是诗人和书法家。
他写的诗极富想象力和艺术性,深受世人推崇。
他也是古代十大知音之一。
在他之后就是唐代知名的“七子”,它是一群有百家争鸣的学者,他们被称为“七子”,因为他们中只有七位被誉为中国最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们的著作深受后人尊敬,他们是古代十大知音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苏东坡,他是宋朝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诗歌富有节奏感和优美结构,而且非常有趣,令人印象深刻,他也是古代十大知音之一。
此外,还有李商隐,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动人而又深刻,其表达技巧十分精妙,令人津津乐道。
他也是古代十大知音之一,其作品被尊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著作。
再后来的是孙思邈,他也是古代十大知音之一,他是宋代医学家,他的研究才华横溢,他著有许多著作,其中包括内科学和泰始本草经。
他一生致力于医学研究,令人敬佩,他也是古代十大知音之一。
最后,还有黄公望,他是古代十大知音之一,他是宋代农学家,他著有许多关于农学方面的著作,他主张人们注重农业生产,他被认为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农学家之一,也是古代十大知音之一。
形容知音的诗句

关于形容知音的诗句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形容知音的诗句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形容知音的诗句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希。
——汉乐府《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一再叹,慷慨有馀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希。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二、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唐·孟浩然《留别王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孤独,还掩故园扉。
三、欲取鸣琴弹,慨无知音赏。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消响。
欲取鸣琴弹,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霄劳幻想。
四、诗情冷淡知音少,独喜江皋得见君。
——唐·李中《吉水县依韵酬华松秀才见寄》官况萧条在水村,吏归无事好论文。
枕欹独听残春雨,梦去空寻五老云。
竹径每怜和藓步,禽声偏爱隔花闻。
诗情冷淡知音少,独喜江皋得见君。
五、情知此事少知音,自是先生枉专心。
——唐·李山甫《赠弹琴李处士》情知此事少知音,自是先生枉专心。
世上几时曾好古,人前何必更沾襟。
致身不似笙竽巧,动听宁如郑卫淫。
三尺焦桐七条线,子期师旷两沈沈。
二.描写知音的诗句高山流水觅知音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抚鼓琴题诗后 [唐]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席间咏琴客 [唐]崔珏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唯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
旅中怀孙路 [唐]贯休暮尘微雨收,蝉急楚乡秋。
一片月出海,几家人上楼。
砌香残果落,汀草宿烟浮。
唯有知音者,相思歌白头。
知音者诚希 [唐]韩愈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
行行天未晓,携酒踏明月。
长安书怀呈知己 [唐]项斯江湖归不易,京邑计长贫。
有关知音的故事50字

有关知音的故事50字
在我们的生活中,知音一词时常被提及,它代表着一种难能可贵的情感联系。
所谓知音,就是那些能够理解我们内心世界、与我们产生共鸣的人。
他们如同生命中的宝藏,值得我们去珍惜和呵护。
在我国历史上,关于知音的故事流传甚广。
例如古琴家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就充分体现了知音的可贵。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则能领悟琴声中的意境。
当俞伯牙弹奏《高山流水》时,钟子期能够感受到其中的高山流水,赞叹不已。
然而,命运无常,钟子期不幸早逝。
俞伯牙悲痛欲绝,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于是将心爱的琴砸毁在江中。
这个故事传颂千古,成为了知音的代名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去寻找和培养自己的知音呢?首先,我们要懂得倾听,倾听他人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
其次,我们要善于表达,勇于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倾诉给他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那些能够与我们产生共鸣的人,便是我们的知音。
最后,我们要学会感恩,珍惜身边每一个关心和支持我们的人。
知音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他们能在我们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让我们充满信心;在我们犹豫不决时给予建议,让我们明确方向。
有了知音的陪伴,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人生变得更加精彩。
总之,知音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知音的唯美描写句子摘抄(精选两篇)

知音的唯美描写句子摘抄(篇一)1. 在那裡,有一个人陪着你,听你唱尽人生百态。
2. 知音就像一缕清风,轻轻拂过心灵的琴弦。
3. 聆听知音的声音,仿佛融入了世界的美好。
4. 知音如一抹温暖的阳光,温煦着心灵的寂寞。
5. 唯美的描写让知音的存在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6. 知音是灵魂的伙伴,守望心底最深的秘密。
7. 漫步在知音的文字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梦境。
8. 知音的陪伴让岁月的沉淀柔化了一切的疲惫。
9. 唯有知音才能解读内心的声音,传递情感的涟漪。
10. 知音是情感的化身,用笔尖唤起心灵的共鸣。
11. 它们的路径交错,却能相互倾听心底的真实。
12. 知音的笔触如沁人心脾的清茶,带来一份宁静和恬淡。
13. 每一句知音的话语,都如花朵绽放,释放着美的气息。
14. 知音是情感的舞台,让每个瞬间都变得丰盛而深沉。
15. 它们仿佛是缘起于天地间的某次相遇,才诞生了这份深情。
16. 知音的存在,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深处的宁静与惬意。
17. 知音的音符如悦耳的乐曲,引领我们走进美的世界。
18. 知音是情感的倾听者,让我们在文字中找到安慰。
19. 它们就像灵魂的使者,跨越时空与我们相遇。
20. 知音如一湾清泉,解渴了生命里的苦闷和疲倦。
21. 每一句知音的句子都是一串如诗如画的珍珠,串联起心灵的世界。
22. 知音如光芒般闪耀,照亮了黑暗中的每一个角落。
23. 它们是灵魂的寄托,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
24. 知音的描绘如丝丝细雨,洗涤了心灵的尘埃。
25. 它们仿佛是彩虹的颜色,渲染了心境的美好与多彩。
26. 知音的篇章如翩翩的蝴蝶,飞舞在文字的花园。
27. 它们如风雨交织的琴弦,奏出美妙的和谐乐章。
28. 知音如寂静的湖泊,映照出心灵的宁静和纯净。
29. 它们是灵魂的旅程,带领我们穿越时光的迷雾。
30. 知音的词句如花朵绽放,让人沉醉于花海之中。
31. 它们仿佛是星光的闪烁,点亮心灵的星空。
32. 知音的语言如晨曦的微光,照亮了人生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知音 刘勰 一、焦点问题 1、“知音”何以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和创作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 2、《知音》篇何以成为一篇优美的骈体文论? 二、背景材料 文本:《文心雕龙》共50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4个主要部分。被后人誉为“体大思精”之作。全面论述文学及文章学的道理,集大成又颇有独到创见。 其体系宏大、结构严密,在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中是空前绝后的。 作者:书中 刘勰与佛结缘甚深。佛学宏深的理论思维和严密的逻辑能力深刻地影响到了《文心雕龙》的创作。 轶事:刘勰巧扮卖书郎,向沈约推介《文心雕龙》。 三、文本解析 形式:1、说理严密而又不失优美的文风 2、文学作品批评和鉴赏的关键在于知音:知音难逢,文学鉴赏中的知音就更难寻。 解决之道,一在博观,二在“六观” 译文: 刘晓林译《文心雕龙》知音第四十八 译文:刘勰文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及陈思论才,亦深排孔璋,敬礼请润色,叹以为美谈;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意亦见矣。故魏文称∶“文人相轻”,非虚谈也。至如君卿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谘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彼实博徒,轻言负诮,况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者,班、曹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酱瓿之议,岂多叹哉! 刘晓林译 正确的评论太难了!(公允的)评论实在是难以知料,(优秀的)评论家也不易遇见,千年能出一两位吧!自古以来的评论家,大多轻视同时代的人而仰慕前代人。像(《鬼谷子》中)所说:“整天在眼前的并不任用,老远听到声名却不胜思慕。”啊!从前(韩非子的)《储说》刚传出来,(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刚写成,秦始皇和汉武帝深恨不能和他们相见(以为是古贤所著而非同代);相见了,(结果)却是韩非下狱、司马相如被冷落,这难道不显然可以看出是同代人的轻视吗?至于班固和傅毅,文采不分上下,但班固讥笑傅毅说:“(傅毅)写起文章来就没完没了。”到了曹植评论作别的才士,也贬低陈琳;丁廙请他润色文章,他就称赞丁廙并把此做为(丁廙)的优点来(与他人)谈论;刘修喜好批评别人,曹植就把刘修比作(战国时齐国善辩的)田巴。曹植的偏见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魏文帝曹丕说“文人互相轻视”,不是虚妄的话啊。还有(西汉末年的辩士)楼护因有口才,便居然荒唐得想要评论文章,就说:“司马迁著书曾向东方朔请教;于是桓谭等人都来嘲笑楼护。楼护实在是轻贱之人,因乱说而被人讥笑;何况作为一个文人学者,怎么能(就更不能)随便乱发议论呢?所以细察深究,以古人为贵而轻视今人的,秦始皇和汉武帝就是(这样的人)啊!才华实在是卓而抬高自己、压低别人的,班固和曹植就是(这样的人)啊!毫无文才而误信传说、不明真相的,楼护就是(这样的人)啊!。刘歆担心扬雄的《太玄经》会被后人用来做酱坛盖子(而不屑一顾),难道是多余的慨叹吗 品读: 千古文人,知音难遇 为什么知音难求?原因有三点:一是贵古贱今二是崇己仰人三是信伪迷真 译文: 刘勰文 夫麟凤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然鲁臣以麟为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形器易征,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 刘晓林译 麒麟、凤凰和獐、野鸡的差别极大;珠玉和碎石也不是一般的悬殊;阳光下显得清晰可见,目光正视就能够辨别它们的形态。然而鲁国的官吏把麒麟当作獐,楚国人把野鸡当做凤凰,魏国的百姓把美玉做为怪异的石头(来看),(相反)宋国人把燕国的碎石块做为宝珠。具体的器物本很好验证,就错误到这种地步;文章中的思想情感非常不容易体察,谁敢说简单的就可以做出分辨呢? 刘勰文 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刘晓林译 文学作品十分复杂,内容与形式交织复加,通晓者大多各有偏爱,人没有样样全面的。性情激昂的人遇见激昂的声调就打起拍子来,喜欢含蓄的人读到细密的作品(神思)就会紧跟着远去;有点小聪明的人看到靡丽的文章就心动,爱好新奇的人听到怪异的事物就觉得爱听。符合合于自己口味的作品就称赏,不符合的就(感觉)没劲而不加理会;各自以片面的理解,想来品衡千变万化的文章,这就是所谓的(一个人只知道)向东望去,(永远)看不到西边的墙啊! 品论:“知音”本指识解音律者,亦可指知交好友,这里则比喻鉴赏文学,是“借喻法”。 译文:刘勰文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 刘晓林译 (人)只有习练过大量乐曲后才能懂得音乐,看过众多宝剑后才能懂得剑器;所以全面评价作品的方法,就是必须先广泛地观察。见了高峰就更能看清小山丘,识得沧海巨浪就更知道田间沟渠。在轻重上没有私心,在爱憎上没有偏见,然后才能(做到)对道理评判象秤一样(公平),品察文词象镜子一样(清楚)。因此,要查考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先从六个方面观察:第一是看采用体裁,第二是看遣词造句,第三是看继承创新,第四是表现手法,第五是看用典意义,第六是看韵律(美感)。这种方法如能实行,那么作品的好坏就可以看出来了。 刘勰文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了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然而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扬》,宋玉所以伤《白雪》也。昔屈平有言∶“文质疏内,众不知余之异采。”见异唯知音耳。扬雄自称∶“心好沉博绝丽之文。”其不事浮浅,亦可知矣。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书亦国华,玩绎方美;知音君子,其垂意焉。 刘晓林译 写作是(作者的)内心有所触动才阐发文词;赏读者(却是)先看(作品)文词再深入到作者的内心。顺着波流方向追溯到源头,即使(过程)隐微但一定可以(发现)显豁。年代久远而不能见到作者,但细品读作品就可以窥视作者的内心。哪里是写就的作品太深奥,只恐怕自己见解太肤浅啊。那一门心思放在山水之间的(琴者),用琴声(自然)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情怀,何况形成文字流于笔下,文理(包括心理)怎能隐藏呢?所以读者内心显照文理,就像眼睛显照事物的外形一样:视觉很好就没有什么形态不能辨别;内心聪慧就没有什么道理不能明白。然而世俗的认识上不清的人,(常)抛弃深刻的作品而欣赏浅薄的作品。这就是庄子讥笑(人们只爱听庸俗)的《折杨》,宋玉慨叹高雅的《白雪》(不被人欣赏)的原因啊。从前屈原说过:“温文质朴而不假修饰且不善于表达,(所以)人们不知道我的出众才华。”发现出众才能的,只有知音啊。扬雄自我评论“内心喜欢深刻、博大、绝顶华丽的文章”,他不创作泛泛浅陋的作品,也就(由此)可知了。只要是见解深刻、能看出作品涵义的人,就必能(在欣赏杰作)时得到内心的愉悦;就像春天登台所见可以使众人舒畅,音乐与美味留住过客一样。听说兰花是全国最香的花,(人们喜爱)佩在身上显得妩媚且弥漫着芬芳;文学书籍也是国家的菁华,品玩才懂得其中的美妙。知音君子,希望特别注意(上述)这些。 品论:1、若想“知音可逢”首先要提高批评者的自我修养 2、再借由合理的批评手段,经由作品外在艺术形式,进入作家感情世界 3、“六观”作为批文入情的步骤与手段,即可应用于文学批评,也可用在作文教学方面。 译文: 刘勰文 赞曰∶洪锺万钧,夔旷所定。良书盈箧,妙鉴乃订。 流郑淫人,无或失听。独有此律,不谬蹊径。 刘晓林译 综论:三十万斤重的大钟,(只有)舜时的乐官夔和春秋时晋国的乐师师旷才能定造。好书满箱,(必须)依靠卓越的鉴评来裁定。郑国的音乐流荡会使人误入歧途,千万不要被它迷惑听觉(而不知对错)。惟有(遵守)这(正统的)规则,才不致走错道路。 品论:骈文的形式来写理论文章,犹如带着镣铐跳舞。但本文文畅理顺,词采斐然,堪称典范。 四、文本风格 1、文章层次清楚,逻辑关系显豁 2、善于利用骈体的特长——对偶 3、句式多变,不拘泥于对偶 4、篇中穿插警策之句与适当的清辞丽藻。 五、思考讨论 1、就此篇分析骈体文有哪些特点?为什么说他是在“带着镣铐跳舞”? 2、除了“导读”指出的内容,刘勰对提高鉴赏力还有哪些主张? 扩展阅读
《知音》是《文心雕龙》的重要篇章之一。据有关学者统计,从1962年至2005年,研究《知音》的论文,中国大陆地区一百四十篇,台港地区十六篇。[1]这些篇章虽不乏精辟的见解,但主要是把它作为“文学批评”或“文学鉴赏”专论来研究的,在某种程度上“游离”了《知音》“教人如何成为作者的知音”的篇旨。而论述《知音》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关系的,笔者仅见到台湾学者王更生的《文心雕龙新论·拾贰文心雕龙在国文教学上的适应性·七从深究鉴赏方面看》一节谈到。[2]因此,从“阅读”的本位视角来研讨《文心雕龙·知音》,将“澄明”被“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所“遮蔽”的阅读理论,使之服务于今天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以达到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文心雕龙·知音》的性质 《文心雕龙·知音》的性质,历来说法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