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分类标准探析
《四库全书总目》的子目源流与归类得失——以史部地理类为例

分类号
G 2 5 6
Ab s t r a c t T a k i n g t h e g e o g r a p h y c l a s s o f h i s t o r y c a t e g o r y a s a n e x a mp l e ,t h e a r t i c l e r e v i e ws s e v e r a l c o mmo n t y p e s o f b r a n c h c a t a l o g u e s e t t i l t g s a n d i t s
察古 代 目录学 史 , 通过《 总 目》 地 理类 现 有 子 目类
的研 究 , 一直是 四库 全 书研 究 领 域 的一 个 重 要 内
容 。不过 近几 十年来 学界 的主要 关 注点基 本上都
是从 高级部 类沿 革或古 代 目录学 发展 史 的宏观视 角对 总 目的分类 体 例 、 体 系 及 方 法等 问题 开展 探 讨, 鲜 少有 从子 目( 三 级类 目) 演 变过 程 的微 观视
j e c t i v e l y t h r o u g h s p e c i f i c c a s e s o n b o o k s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ma i n l y a n m i f e s t e d a 8 t h e l a c k o f d e  ̄r i p t i o n a n d i mp r o p e r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r L
o r i g i n o f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i n t h e G e n e r a l C a t a l o g u e f o r C o m p l e t e C o l l e c t i o n F o u r T r e a s u r i e s . Me a n w h i l e , i t a l s o d i s c u s s e s s o me d e f e c t s o f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o b
读书心得——论《汉书艺文志》《四库总目》《书目答问》“子部”差异

读书心得——论《汉书艺文志》《四库总目》《书目答问》“子部”差异子部在目录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汉书·艺文志》到《四库总目》,再到《书目答问》(以下简称《汉志》《总目》《答问》),目录之演变实蕴含不同的学术思想。
比对三者的子部文献,总结其体例、内容等方面的差异,研讨其学术立场与观点,具有十分突出的意义。
《汉志》成书于东汉,由班固在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基础上编纂而成,收录西汉及以前的典籍。
其中《诸子略》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共10类。
《总目》成书于清代,由乾隆皇帝主持,纪昀等编纂,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官修丛书目录。
《总目》子部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类,较之《汉志》已有巨大发展。
《答问》是张之洞为回应学生“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1]1所撰目录,为学生阅读指示门径。
该书子部在继承《总目》的基础上,新增周秦诸子,部分类目亦有变化。
一、体例比较(一)附注“解题”日趋完善“附注”是附加的说明性文字,“解题”亦有说明之功用,不仅记录书名、卷数、作者、成书时间,还介绍其内容、叙述源流。
因《汉志》《总目》《答问》成书间隔近两千年,其说明性文字亦存在较大差异。
《汉志》以“附注”的形式说明典籍。
比如:“《晏子》八篇。
名婴,谥平仲,相齐景公。
孔子称善与人交,有列传。
”介绍了晏子姓名、谥号和生平。
此外,部分“附注”也涉及典籍内容,如:“《谰言》十篇。
不知作者,陈人君法度”就指出《谰言》主要陈说国君的法令制度。
有些“附注”还带有作者班固的价值判断。
例如《河间周制》:“似河间献王所述也”。
虽然《汉志》带有“附注”的条目不多,形式也比较简单,却有开创之功。
《总目》采用“解题”的形式详细解释所收典籍。
正如四库馆臣在《凡例》中说:“每书先列作者之爵里,以论世知人,次考本书之得失,权众说之异同,以及文字增删,篇帙分合,皆详为订辨,巨细不遗,而人品学术之醇疵,国纪朝章之法戒,亦未尝不各昭彰瘅,用著劝惩。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存目补正

崇, 孝宗隆兴时陇西人。
.
16 页中. 05 下同)
影 印宋绍定刻本此书 , 前有隆兴 甲申七夕 日蒙野何荣孙
明王清一撰。前有序 , 自称“ 先天风雷侍者 ”且言 , “ 万历壬辰 , 自京师奏太后 , 请武 当山《 道藏经》 止三 回,
公岩 , 大众推充都管” 。盖道士也。 按 : 存 目丛书》 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刻 考《 影
M ic l e u c o a p r sea o n s S h lr a L s
【 e od 】 o pe ba e o rnhso Lt au t t s  ̄ o e f e se aeu c o r; K yw r C m l lrr i t u B ace  ̄ i rt e , c s e t i y nh F r e m, xl a g cl o S hl s e u ot M h i n s a
【 bt c】 hr aeos f r r o pe lrr nte or rnhso Lt aue u a e aos A sat T e r t o r snC m l ei a u ace / r r d e oa r t o r sn . r e l eo i t b yi h F B  ̄ e t t v iy fe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释家类辨证四则

[摘要]《四库全书总目》子部释家类,虽收佛书不多,但提要中存在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
通过文献资料研究,认为《总目》子部释家类中存在4个需要辨正的问题:其一、释道宣为“吴兴长城人”非“丹徒人”;其二、《四库全书》所收《广弘明集》为三十卷,非三十四卷;其三、《宋高僧传》赐绢应为“三千匹”,而非“三十匹”;其四、释迦牟尼应生于周昭王十五年,而非二十五年。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释家类广弘明集宋高僧传佛祖通载[分类号]G257《四库全书总目》(简称《总目》)二百卷,清永瑢、纪昀主编。
《总目》共收录古籍一万零二百八十九种,其中释家类典籍收录十三部,三百一十二卷;存目十二部,一百一十七卷。
历来有关释家类考证研究成果主要有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崔富章《四库提要补正》、陈垣《中国佛典史籍概论》以及研究论文《〈四库全书总目〉释家类、道家类补证》、《〈四库全书总目〉子部释家类之〈广弘明集〉条辩证》等。
这些成果在释家类研究中提出了不少保贵的意见,纠正了《总目》不少错误。
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笔者认为《总目》释家类提要中存在4个问题需要补正。
1《广弘明集》提要释道宣“丹徒人”之误释道宣,隋唐律宗的创始人,著有佛教典籍十八部,弟子千百余人,对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然而对于他的祖籍地典籍记载差异很大。
《总目》曰:“《广弘明集》三十卷,唐释道宣撰。
道宣姓钱氏,丹徒人。
隋末居终南白泉寺,又迁丰德寺、凈业寺。
”[1]《总目》关于释道宣丹徒人的说法与其它典籍记载差异很大。
关于释道宣祖籍地,典籍记载大致有3种说法,除《总目》称其丹徒人外,一种说法认为是吴兴人,唐智升《开元释教录》载:“沙门释道宣,俗姓钱氏,吴兴人也。
彭祖之后胤。
”[2]另一种说法认为是长城人,后唐景霄《四分律钞简正记》曰:“钞主法名道宣也。
道者法也,宣者遍也。
《四库全书》及其查阅方法

《四库全书》编篡的缘起 四库全书》
(二)清代的学风与统治者文化政策的转 变 清代的学术,肇始于清初学术界对宋明理 学、晚明空疏学风的批判和两汉儒经元典 的回归。
清代的“经学”
经学,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被奉为代 表学问和学术的正统。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以后,经学便成为中国古代儒家正统思 想的代表。做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定经典,经学 不仅直接影响封建社会经济基础,同时也支配着 哲学、文学、史学、艺术等社会意识形态;而经 典也由最初的五经,逐渐扩展至十三经。 清代,被称为“经学复盛的时代”。清代的经学, 是继先秦诸子学说、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 佛学和宋明理学之后,中国古代学术史上又一个 重要的发展阶段。
十三经
《周易》、《尚书》、《诗经》、《周 周易》 尚书》 诗经》 礼》、《仪礼》、《礼记》、《左传》、 仪礼》 礼记》 左传》 《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 春秋公羊传》 春秋榖梁传》 语》、《孝经》、《尔雅》、《孟子》 孝经》 尔雅》 孟子》
清代的“经学”
清初学者认为:宋儒以理释经,空疏无本而多穿凿附会, 要使学风由空衍义理转向注重实证,必须从宋明理学为立 说根基的《 说根基的《书》、《易》入手,通过实事求是的考辨、订 正、清理,恢复其原貌。因而,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以经 学为主,其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对宋代《 首先,是对宋代《易》学的反拨,廓清宋代学者对《易》 学的反拨,廓清宋代学者对《 学的种种附会。 其次,是对儒经元典进行整理和考订。与此同时,他们通 过对历代学术进行检讨和反思后,认为汉儒重小学、训诂 与名物典制的治学传统,学有所承,其说多得之实,因而 选择了以汉儒为学习仿效的楷模;而东汉古文经学家多为 小学家,他们重视以小学和名物典制之学解经的治学方法, 尤为清代学者所推尊。
四库全书总目

清朝官修图书目录
01 内容简介
03 特点 05 谬误
目录
02 分类索引 04 存目 06 评价
07 版本介绍
09 比较 011 编者简介
目录
08 研究 010 成因 012 英文简介
基本信息
《四库全书总目》简称《四库总目》或《四库提要》,共二百卷,是中国清代纪昀等人编纂的一部大型解题 书目,是中国古典目录学方法的集大成者。也是现有最大的一部传统目录书。
乾隆皇帝1.著录数量不同:《简目》不收存目提要,《总目》则包括“著录”与“存目“两大部分,而且 《简目》与《总目》二者著录的数量不尽相同,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第一,篇目归类不同。如《皇 清职贡图》9卷,《简目》入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总目》入地理类外记之属;《古今说海》142卷,《简目》 入杂家类杂编之属,《总目》入杂家类杂纂之属;第二,计卷方法不同。附卷与缺卷的计卷方法不同,是产生差 异的重要原因。第三,文字狱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初步完成之后,还发生过一次在复查中撤毁库书 11种 的事件,即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发现了李清所著《诸史异同录》和周亮工所著《读画录》中有“语涉违碍” 的地方,遂将二人著作收入四库者九种,连同清代潘桂章的《国史考异》和吴其贞的《书画记》一并撤毁。上述十 一种书在迟出的《总目》中已完全不见痕迹,而在杭本《简目》中并未删除。第四,统计失误,如小学类训沽之 属,实为127卷,而《总目》误计为122卷。
3、体例撰写提要:主要包括作者简介、历代书目著录情况、成书过程、内容评述、价值评判、常见版本等。
存目存目一、四库存 Nhomakorabea的由来所谓“存目”,根据乾隆帝三十八年五月十七日上谕,就是“止存书名,汇为总目”,也即不收其书,只在 《四库全书总目》各类著录书后列“某某类存目”,给这些书留下书名、卷数并撰写提要。对照《四库全书总目 提要》,全面分析四库存目书的内容,可知存目书之所以列为存目书,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四端:
《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的文体学价值

《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的文体学价值《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所编纂的一部包含文、史、子、集四大部类书的巨著,其中子部总共收录了七百四十四种书目,是《四库全书》中最为庞大的部分类别之一。
四库全书子部之中的书籍涵盖了儒家经典、传统文化、佛教、道教、历史文献、地理书籍等众多方面的内容,丰富而广泛,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学术和文化繁荣。
由于清代文化底蕴的多元性和学术内涵的丰富性,四库全书子部中各类书籍的文体各异,有诗、赋、文、史、传、集等诸多文体,这些文体具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韵律特点,互相交织,相得益彰,为学者研究古代文学文化提供了更为宝贵的资源。
首先,《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的诗歌文体是其文体学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是中国文化底蕴的高峰期,当时流传的诗词佳作十分丰富,其中《全唐诗》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经典文献。
而四库全书子部之中的许多书籍都收录有相关时期的诗歌作品,如《三十六计》、《左传》等,其收录的诗歌作品均有着各自的特色和风格。
例如,《三十六计》一书以三十六种计策为主线,以诙谐幽默的口吻,浅显易懂地表达了每一计策的精髓,它的诗歌部分则通过写实细腻的描写,将悬疑动作与优美韵律融为一体,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此外,《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的赋文体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赋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大致可分为骈赋和辞赋两类。
由于不同的文化底蕴和地域差异,四库全书子部的赋文体也呈现出了差异化发展。
例如,明代赵翼所写的《通书·天文光宝赋》与唐代韩愈所写的《进学解》等,均属于骈文体的范畴,其语言优美、气势恢宏,表达了作者所研究领域的深入思考和广泛知识储备,展现了古代科学家的智慧与才华。
此外,《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的散文体同样具有特别的研究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散文形式丰富多彩,并且经过了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
《四库全书》中收录的散文类图书涉及了政治、历史、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形式各异、内容丰富。
比如《新书·儒林外史》一书,作者企图正视争端和带有矛盾的现实问题,其文字明白易懂,描写了社会人物的生存境遇和内心矛盾,是研究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文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3)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引言《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文献的宝库。
其内容包括了历代文献中的经、史、子、集四大部门,涵盖了广泛的学术领域。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四库全书》的总目提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献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四库全书》的背景《四库全书》是清朝乾隆皇帝发起编修的一部文献整理工程。
乾隆皇帝命令文坛名家集资和捐赠文献,汇编成这部巨著。
全书分为纂修、编修、校定、成书四个过程,历时十年才完成。
三、《四库全书》的组成《四库全书》分为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四大部门。
3.1 经部经部是对经学经典的整理和著录,包括儒家经典、佛家经典、道家经典等。
其中包括《大学》、《论语》、《中庸》、《孟子》等重要著作。
3.2 史部史部是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和著录,包括了中国历代的史书、编年体史书、国别史书等。
例如《史记》、《资治通鉴》、《明史》等。
3.3 子部子部是对哲学、文学、政治、军事、礼仪、经济等各个领域的文献的整理和著录。
涵盖了中国古代各个领域的重要著作,如《孔子家语》、《红楼梦》、《战国策》等。
3.4 集部集部是对诗文和杂著等文学作品的整理和著录。
它包括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诗集、文集、杂著等。
其中包括了《天工开物》、《红楼梦》、《庄子》等名著。
四、《四库全书》的重要意义4.1 文献整理与保护《四库全书》的编纂和整理工作,使得大量的古代文献得以保留和传承。
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4.2 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四库全书》记录了中国古代各个学科领域的重要文献,为后人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这些文献内容丰富、翔实,可以帮助学者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的学术成就。
4.3 促进文化交流《四库全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的编纂和出版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通过研究《四库全书》,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进一步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五、总结《四库全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部宝库,记录了丰富的学术和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分类对于前代目录学 著作的扬弃以及三级类目的设置
者谓之杂编”共六类。[1]1563 2 《总目》子部杂家类分类标准探析
《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在子部杂 家类之下分出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六 个子目,形成 “部、类、属 ”三 级 分 类 体 系,共 著 录 书 籍 855部(包含存目),规模仅次于类书。《总目》对 于杂家类分类体系的建构至少受到前代三种目录学 著作的影响,即明代的《千顷堂书目》《国史经籍志》 和宋代郑樵《通志》中的图书分类思想。《总目》凡 例第四则谈到“名家、墨家、纵横家历代著录各不过 一二种,难以成帙,今从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例,并 入杂家为一门 ”。[1]31在 编 纂 《总 目 》时,编 纂 者 的 理 想既不是简单将其作为普通目录,甲乙薄记而已,也 不是一味追求考辨源流的学术性,而是希望将两者 结合,学以 致 用,因 此 在 很 多 类 别 之 下 分 出 三 级 类 目,总则第五则谈到“焦《国史经籍志》多分子目, 颇以为嫌”,而 《总 目 》分 出 三 级 子 目 的 意 图 即 “以便检寻 ”。[1]31可 见 四 库 馆 臣 已 经 注 意 到 了 目 录 著作应具有学术性和实用性的两个方面。其实关于 三级类目的划 分,早 在 宋 代 郑 樵 编 纂 《通 志 · 艺 文 略》时已有体现,他将图书分 为 类、家、种 三 级,在 《通志·校雠略 》中 阐 发 自 己 的 观 点 “总 十 二 类,百 家,四百二十二种,朱紫分矣。散四百二十二种书, 可以穷百家 之 学,敛 百 家 之 学,可 以 明 十 二 类 之 所 归”[2]。可见,《总目》在对于杂家的分类不管是在 思想上还是方法上都有对前代目录学著作成果的借 鉴吸收和创 新 变 革,最 终 形 成 了 杂 家 之 下 “以 立 说 者谓之杂学”“辩证者谓之杂考”“议论而兼叙述者 谓之杂说”“旁究物理、胪陈纤琐者谓之杂品”“类辑 旧文、涂兼众 轨 者 谓 之 杂 纂 ”“合 刻 诸 书、不 名 一 体 ·84·
傅荣贤在 《中 国 古 代 图 书 分 类 学 研 究 》一 书 中 讲分类标准 时 谈 到:“对 一 批 文 献 进 行 划 分 时 所 依 据的某种属性或特征,叫分类标准,亦称分类特征。 使用什么分类标准以及使用这些分类标准的先后次 序,直接 影 响 分 类 体 系 的 结 构,影 响 分 类 表 的 质 量。”[3]118《总目》子部杂家不仅收书数量众多,内容 庞杂,而且下 分 六 个 子 目,如 何 做 到 既 维 护 《总 目 》 总体的编纂主旨和思想又能恰如其分地统帅布局这 些文献,必定需要遵循一定的分类标准才能实现,而 透过《总目 》中 子 部 杂 家 的 小 序、按 语、书 目 提 要 等 素材,我们可以看出四库馆臣在面对内容庞杂、体裁 多样的杂家类文献时,不得不选择多种标准来对其 进行归属分类,从总体上概括为从图书的客观属性 和分类主体对图书的主观思辨两方面去考察。 2.1 按图书的客观属性进行分类 2.1.1 根据图书的内容
胡明丽:《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分类标准探析
名家之庞杂之杂学,意义相去甚远,但立类原则却是 依据图书的内容及其思想。 2.1.2 根据图书的存佚情况
《总目》从《千顷堂书目》之例,将名家、墨家、纵 横家撤类,并入杂家一门,便是根据图书在流传过程 的存佚情况。在杂家类序言中说:“衰周之际,百氏 争鸣,立说著书,各为流品,《汉志》所列备矣。或其 学不传,后无所述,或其名不美,人不肯居。故绝续 不同,不能一概。后人著录,株守旧文,于是墨家仅 《墨子》《晏 子 》二 书,名 家 仅 《公 孙 龙 子 》《尹 文 子 》 《人物志》三书,纵横家仅《鬼谷子》一书,亦别立标 题,自为支派。此拘泥门目之过也。黄虞稷《千顷堂 书目》,于寥寥不能成类者,并入杂家。”[1]1563可见,分 类原则是从图书存世篇目多寡的角度来考虑的。 2.1.3 根据文献的体裁和体例
《总目》凡例第六则讲到:“古来诸家著录,往往 循名失实,配隶乖宜”,并列举了历史上一些目录学 著作依据书籍名称,而没有对图书内容详加考核,从 而造成了分类错误。因此严格按照书籍内容对图书 进行归类,是四库馆臣贯彻始终的分类原则。杂家 类中的第一 子 目 “杂 学 ”类,便 是 遵 循 这 一 原 则,以 “立说者”谓之杂学,便是通过考察图书的内容和思 想,将其划分为一类。其序言中说“衰周之际,百氏 争鸣,立说著书,各为流品,《汉志》所列备矣。”[1]1563 可见,馆臣认 为 此 类 便 是 对 应 《汉 志 》中 的 诸 子 略, 为诸子之学,尽 管 《汉 志 》中 所 谓 吸 收 众 家 之 长,形 成一家之言的杂家,已经和此时包含墨家、纵横家、
册府说苑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8准探析
胡明丽
(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陕西西安 710119)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四库全书总目》类序、按语、书目提要等材料的分析,得出子部杂家类类目设置中所体现和贯彻的 分类思想和标准,即在依照文献内容、存佚、体裁等客观属性和分类主体对文献主观解读的两方面原则共同作用下,形成了 目前子部杂家类下六个子目的分类体系,并分别探讨了在这两方面分类标准下,形成的一些分类失当和交涉的现象。 [关键词] 《四库全书总目》 子部 杂家 分类标准 [中图分类号] G257 [文献标识码]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