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环腐病的防治

合集下载

马铃薯环腐病防治方法

马铃薯环腐病防治方法

马铃薯环腐病防治方法马铃薯环腐病,听到这个名字就让人毛骨悚然,像是个不请自来的恶客。

说到马铃薯,大家都知道,这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味,炸薯条、土豆泥、马铃薯炖肉,都是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

不过,环腐病就像是个小恶魔,偷偷潜入我们的土豆园,搞得我们心神不宁。

要是让它肆意发展,别说吃土豆了,连看都得伤心。

所以,今天就来聊聊,怎么才能把这个恶魔赶走,保护我们的土豆。

预防环腐病是最重要的。

就像打仗,防御工事要先筑好。

种土豆前,选种是个关键环节。

千万别随便选择那些病株,真是得不偿失。

可以选择一些抗病性强的品种,像“早熟白皮”之类的,听起来就靠谱。

土壤的选择也不能忽视,湿气重的地方,真是个环腐病的乐园。

土壤要排水良好,种植前可以施点基肥,促进土壤的健康,这样土豆才能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根基稳固,才能抵御疾病。

土豆种下去后,水分的管理也是个大学问。

别让土豆根部泡在水里,湿得像洗澡一样,那样可就得不偿失了。

适当的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像是给土豆喝水,也要懂得分寸。

土豆长大后,保持适度的光照和通风也很重要。

通风不良,就像一个闷在屋里的小孩,心情不好,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

给土豆晒晒太阳,透透气,能让它们茁壮成长,生病的几率自然降低。

说到病虫害的防治,也不能马虎。

环腐病主要是由病菌引起的,虫子在旁边捣乱也会加重病情。

防治病虫害,可以选择一些生物农药,像是用植物提取的药剂,既环保又有效,真是一举两得。

定期巡查自己的土豆田,发现一点问题,就及时处理,别等到小问题变成大灾难,真是得不偿失。

尤其是在多雨季节,更要加倍小心,防止水分过重造成病菌滋生。

除了这些,轮作也是个不错的主意。

别每年都在同一个地方种土豆,像是每年都去同一家餐厅吃饭,总得换换口味。

轮作不仅能改善土壤质量,还能打击病菌的滋生。

可以选择一些豆类、玉米等作物进行轮作,真是个聪明的选择。

病菌在土壤中积累得越少,土豆越能健康成长,毕竟谁都不想吃到带病的土豆。

土豆环腐病危害及其防治

土豆环腐病危害及其防治

品种多样性
推广种植多个抗病品种, 以降低病原菌的适应性, 减少病害发生。
更新换代
定期更新抗病品种,以应 对病原菌的变异和克服抗 病性的丧失。
加强田间管理
01
02
Hale Waihona Puke 0304土壤消毒在种植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减少病原菌的存活数量。
轮作休耕
实行合理的轮作制度,避免连 作,降低病原菌的积累和传播
风险。
施肥管理
03
土豆环腐病的危害
对土豆产量的影响
减产严重
土豆环腐病可导致土豆植株生长缓慢 、叶片黄化、块茎腐烂等,从而显著 降低土豆的产量。
传播迅速
该病害在田间传播迅速,一旦感染, 很快会扩散至整个田块,进一步加剧 产量损失。
对土豆品质的影响
块茎畸形
受环腐病影响的土豆块茎可能发育畸形,形状不规则,表面产生裂纹或病斑。
叶片黄化
感病植株的叶片从边缘开始黄化 ,逐渐向内扩展。
矮化现象
病株生长受阻,株高明显降低,叶 片数量减少。
块茎症状
块茎表面出现褐色环状斑纹,内部 组织变为黄褐色,质地松软,易腐 烂。
土豆环腐病的分布与影响
全球分布:土豆环腐病在世界各地土 豆种植区均有发生,特别是在温带地 区。
食品安全:环腐病导致块茎腐烂,可 能产生有毒物质,对人类和动物健康 构成威胁。
环腐菌能在土豆植株内部及土壤 中存活,对不良环境抵抗力强。
发病条件及影响因素
01
02
03
气候条件
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有助于 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加 重病害发生。
土壤条件
病原菌可在土壤中存活, 连作、土壤湿度过高有利 于病害发生。
品种抗性

马铃薯环腐病病症类型

马铃薯环腐病病症类型

马铃薯环腐病病症类型
马铃薯环腐病是由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病害,它会对马铃薯作物造成严重的损害。

马铃薯环腐病的病症类型包括以下几种:
1. 叶片病症,最常见的病症类型之一,表现为叶片上出现水浸状斑点,随后逐渐扩大并变成灰绿色至黑褐色的病斑。

受感染的叶片最终会枯萎并脱落。

2. 茎部病症,茎部也是马铃薯环腐病的主要感染部位之一,病症表现为茎部出现水浸状斑点,随后变成暗褐色至黑色的腐烂斑,茎部可能会变软并最终导致植株倒伏。

3. 块茎病症,马铃薯的块茎也会受到环腐病的侵害,表现为块茎表面出现暗褐色至黑色的腐烂斑,严重感染时会导致块茎腐烂,影响产量和品质。

4. 花部病症,环腐病也会侵害马铃薯的花部,表现为花朵和花梗上出现水浸状斑点,随后变成褐色至黑色的腐烂斑,严重感染会影响种子的形成和质量。

总的来说,马铃薯环腐病的病症类型涉及到叶片、茎部、块茎和花部,不同部位的感染会对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预防和控制马铃薯环腐病需要综合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间套作物、病害监测和化学防治等方法。

马铃薯种薯环腐病形成及防治措施探讨

马铃薯种薯环腐病形成及防治措施探讨

马铃薯种薯环腐病形成及防治措施探讨马铃薯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广泛种植于各地,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马铃薯种植过程中会遭遇各种病虫害,其中种薯环腐病是比较常见的病害之一。

种薯环腐病对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和产量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因此对其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种薯环腐病形成原因1. 病原真菌感染马铃薯种薯环腐病是由真菌所引起的一种疾病,主要是由隐芽孢镰刀菌所引起。

该病原真菌在翻土和田间管理不当的情况下,就会大量增殖,并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引发种薯环腐病。

2. 土壤条件土壤含水量过高、排水不畅,以及土壤酸碱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马铃薯种薯生长的不利条件。

这些条件都容易造成种薯表面和内部的污染,从而诱发环腐病。

3. 种薯保存条件马铃薯种薯在储藏、搬运等环节中,如果受到损伤或者受到温度过高或过低的影响,都容易造成种薯感染环腐病。

二、种薯环腐病的防治措施1. 土壤管理在种薯的种植前,要进行充分的土壤消毒,清除土壤中的害虫和病原菌。

同时要保持土壤排水良好,避免过多的水分积聚在地里。

2. 种薯管理在种薯储藏和搬运的过程中,要保持种薯的完整性,避免受到损伤。

储藏种薯的环境条件要保持适宜,不能让温度过高或者过低,让种薯受到感染。

3. 合理施肥在种植马铃薯的过程中,要根据土壤测定的结果,合理施用肥料,保持土壤肥力平衡不失调,促进马铃薯的生长。

4. 合理的田间管理在马铃薯生长的过程中,要进行规范的病虫害防治管理,对可能影响产量的病害进行及时的防治,减少病害对种薯的侵害。

5. 科学种植在进行种植之前,要对地块进行合理规划,做到轮作种植,避免连作耕种,从根本上减少土壤中的病原真菌的滋生。

三、结语种薯环腐病对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种植马铃薯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环腐病的防治工作,从根本上控制病害的发生。

通过科学的土壤管理、种薯管理、合理施肥和田间管理等手段,可以有效地减少种薯环腐病的发生,保障马铃薯的良好产量和质量。

马铃薯环腐病的防治措施

马铃薯环腐病的防治措施

doi:10.19369/ki.2095—9737.2020.04.028马铃薯环腐病的防治措施郑红梅(黑龙江省植检植保站,黑龙江哈尔滨150090)摘要:马铃薯环腐病是我们最常见的马铃薯病害之一,可发生在其生长期或者储藏期,发病后会造成死苗、死株,造成田间缺苗断垄,还会造成后期植株萎蔦、死亡,在收获期导致薯块腐烂,造成严重减产。

因此,在马铃薯种植过程中要做好环腐病的防治工作,包括选用高抗品种、严格检疫、做好田间管理工作等。

关键词:马铃薯;环腐病;发病条件;发病规律;发病症状;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S435.32文献标识码:B马铃薯又可称为土豆,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还可以作为多汁类饲料使用,具有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价格低等优点$随着气候的变化,高产品种的选育,随之而来的马铃薯病虫的发生接连不断,其中马铃环腐病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病害,该病首先在我国黑龙江省发现,然后由于种薯调动传至各地。

该病在马铃薯生长期或者在储藏期都有可能发生,带菌种薯是发病初侵染源,消毒不彻底是传播的主要途径。

当马铃薯患病后表现为死亡苗、死株,造成田间缺苗断垄,还会导致后期植株萎I、死亡,块茎腐烂,会降低块茎的经济价值,影响产量,严重时甚至会造成绝产$1发病条件马铃薯环腐病发病的关键性因素是气候条件。

该病病菌会附着在种薯上越冬,这使得带菌种薯成为侵染源$另外,该菌也可以在存入种薯的容器上存活,并且生命期较长,但是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很短$收获期是该病的主要传播时期,通过接触即可传播,并且在收获、运输、入窖的过程中传染机会较多。

通常引起病菌流行的关键因素是温度,因此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该病发展迅速,一般在土壤温度为19〜23°C时利于该病发展,但是当温度超过31°C时病原菌的生长则会受到抑制,当温度低于16°C时病害发展减慢$贮藏期的温度对发病也有一定影响,在高温条件下贮藏比低温条件下贮藏发病率要高得多$马铃薯的播种期、收获期与发病也有明显关系,播种早发病重,收获早发病轻,夏播因播种晚,收获期早,一文章编号:2095—9737(2020)04—0046—02般发病都轻。

土豆环腐病体现症状及防治和治疗办法

土豆环腐病体现症状及防治和治疗办法

病害抗性基因挖掘
寻找和培育对土豆环腐病 具有抗性的品种。
绿色防治技术
探索和研究环保、高效的 防治技术,如生物防治等 。
发展前景
加强国际合作
与国际研究机构合作,共 同研究和应对土豆环腐病 的挑战病研究的投入,以推 动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推广绿色农业
积极推广绿色农业,提高 农业生产的管理水平,以 减少土豆环腐病的发生。
加强种薯管理
加强种薯管理是预防土豆环腐病的关 键措施之一。在种薯的选取和处理上 ,应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种薯应选择无病、无伤口、无烂窖的 薯块,并使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 剂进行消毒处理。种薯在贮藏前应进 行筛选,剔除病薯和受伤的薯块。
改善农业措施
改善农业措施也是预防土豆环腐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种植过程中,应加强田间 管理,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种子带菌
带菌的土豆种子在播种后,会通 过土豆的根系和匍匐茎进行传播 ,导致其他健康植株受到感染。
病土传播
如果使用带菌的土壤进行种植,病 菌会通过土壤中的水分、空气和农 具等传播媒介,感染健康的土豆植 株。
病株接触传播
相邻的病株之间,可以通过接触传 播病菌,导致病害在田间扩散。
发生原因
品种抗性
不同品种的土豆对环腐病的抗性 有差异,一些品种可能更容易受
经验教训总结
必须对种薯进行适当的处理,如 消毒、切块等,以减少环腐病的
发生和传播。
在施肥方面,应按照科学的方法 进行施肥,以保证土壤中营养元 素的平衡,减少环腐病的发生概
率。
在土豆种植过程中,应加强对环 腐病的监测和预防,及时发现并
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
06
相关研究与展望
研究进展
01

高寒地区马铃薯环腐病的防治技术

高寒地区马铃薯环腐病的防治技术

高寒地区马铃薯环腐病的防治技术马铃薯环腐病分布极广,几乎在所有栽培马铃薯的地区都有发生,特别东北地区更为严重,可使马铃薯减产20%~30%,它是很严重的细菌性病害,不仅能影响马铃薯的产量,而且还能影响马铃薯的品质,食口性差,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应加强管理,及时预防。

1分布和危害马铃薯环腐病发生于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等地区,在我国它遍及全国各省、市、县,特别东北地区尤为严重,它可引起缺苗、减产、烂窖等现象。

另外,由于环腐病的高度传染性,生产者对种薯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在种薯田内一旦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以免传给其他植株,所有被浸染马铃薯都不能做种薯。

2病源和流行2.1形态:环腐病是环腐棒杆菌属细菌,该革兰氏反应呈阳性,不产生芽孢,无荚膜,无鞭毛,不能运动,细胞大小0.4~0.6mm,大多数是楔形,也有的呈杆状,弯曲或平直。

2.2温度:此病菌生长适温20~30℃,最高31~33℃,最低1~2℃,致死温度为50℃,经10min后环腐病菌死亡。

2.3器具传染:它可以通过切刀、容器、器具进行传染,所以用之前必须进行消毒,它可在容器、机械上面存活很长时间,切刀可用40%福尔马林100倍液严格消毒。

2.4栽培条件:病菌主要在感病块茎中越冬,这些块茎收获后贮于窖内,也可在被遗留在地里的块茎中越冬,并通过自生苗传给下一年,不在土壤中越冬。

3症状环腐病属细菌维管束的病害。

地上部染病分枯斑和萎蔫两种类型,主要是萎蔫型初期,从顶端复叶开始萎蔫,叶缘稍内卷似缺水状,病情向下扩展,全株叶片开始褪绿内卷下垂,终致植株倒伏枯死。

块茎发病,切开可见维管束变为黄色,次至黑褐色,皮层内环形成弧形坏死状,故称环腐,严重感病块茎的维管束变暗,出现腐烂。

4防治措施4.1选用抗病的品种,经试验调查,“东农303”、“荷兰马铃薯”、“俄罗斯马铃薯”等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性、抗寒性,要因地制宜选用。

4.2选择适当的地块,因为栽培马铃薯是为了多收优质的块茎,而块茎拔土能力较弱又易受潮湿而腐烂,环腐病严重,所以选择地势高、土壤疏松肥沃,土层深厚,易于排灌的沙质壤土地块。

马铃薯 环腐病防控技术

马铃薯 环腐病防控技术

马铃薯环腐病防控技术马铃薯环腐病是由环腐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对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较大的威胁。

为了有效地防控马铃薯环腐病,农业科研人员和农民们一直在探索和应用各种技术手段。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马铃薯环腐病防控技术,以帮助农民朋友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马铃薯田地。

1. 良种选择:选择抗病性较强的良种马铃薯进行种植是预防环腐病的首要措施。

良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能够减少环腐病的发生和传播。

2. 轮作休闲:合理的轮作休闲可以有效地降低土壤中环腐菌的数量。

在马铃薯连作两年后,应该将田地休闲一年,种植其他作物,以减少环腐菌的滋生。

3. 深耕翻晒:在田间地头进行深耕翻晒,可以将病原菌暴露在阳光下,减少其数量。

同时,深耕还能改善土壤通气性和排水性,提高土壤的抗病能力。

4. 病害预警:监测和预警系统可以帮助农民及时发现环腐病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农民可以结合气象条件、病害历史和作物生长情况等因素,及时调整防控策略。

5. 种植密度控制:适度控制马铃薯的种植密度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过密的种植容易导致株间通风不畅,加剧环腐病的传播。

因此,在种植时应根据品种和土壤条件合理调整种植密度。

6. 施肥合理:合理施肥可以增强马铃薯的抗病能力。

在施肥时应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马铃薯的生长需求进行科学施肥,避免过量施肥或缺乏营养,从而提高马铃薯的抗病能力。

7. 病害切除:在发现马铃薯植株出现环腐病症状时,应及时将病株切除并销毁,以防止病害的进一步传播。

8. 种植区域选择:选择健康、排水良好的田块种植马铃薯,可以减少环腐病的发生。

避免在容易积水的田地种植,可降低病害的风险。

9. 农药防治:在马铃薯生长期间,可以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

但是使用农药时应按照正确的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10. 种植管理: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保持田间通风通畅,可以减少环腐病的发生。

此外,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和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有助于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环腐病的防治
摘要:阐述了马铃薯环腐病的症状、发病原因、发病条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马铃薯环腐病;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环腐病是马铃薯的一种重要病害,其田间发病率平均为20%,可引起死苗和严重萎蔫,对产量影响很大,可造成减产13%以上,严重的减产60%以上,并造成贮藏期间大批烂薯。

环腐病在自然条件下仅危害马铃薯。

1症状
环腐病是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其主要症状是引起地上部分发生萎蔫和地下部分沿块茎维管束发生环状腐烂。

1.1地上部症状因品种和环境条件不同,马铃薯环腐病症状有很大差异。

①萎蔫型:自顶端复叶开始萎蔫,叶片边缘向叶面稍纵卷,似缺水状。

初期症状在中午较明显,早晚或遇雨可恢复,以后随病情发展而不能恢复,逐渐黄化凋萎甚至枯死,但叶片不脱落。

在北方,多数在开花以后发病,发展缓慢。

在多雨年份,病株枯死较晚,比健株早死不超过15d,对产量影响不太大。

但在干旱年份,病株枯死较早,减产严重。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势发展快,严重的可引起死苗,一般使发芽延迟,生长受抑制,植株矮小,花期可出现明显的矮化和萎蔫症状,对产量影响很大。

②枯斑型:一般下部复叶的顶端小叶先发病,叶尖或叶缘褐色,叶脉间呈黄绿或灰绿色,有明显斑驳症状,同时叶尖渐枯干并向叶面纵卷。

顶端小叶出现枯斑后,其它小叶逐渐出现枯斑。

病害逐渐向上蔓延,最后遍及全株而枯死。

叶片自症状出现到枯死约15d 左右,植株自出现症状到全株枯死平均为27d。

严重的病株生长矮小,出现枯死斑后很快枯死。

病株茎基部的切面上可看到维管束变为黑褐色。

各品种常兼有萎蔫型和枯斑型两种症状类型,而以某一种为主。

1.2薯块症状薯块外部症状不明显,纵切开后可看到维管束变成黄色或褐色,重病薯维管束变色部分可连成1圈,严重时甚至皮层与髓部可以脱离。

用刀切开新鲜病薯后,用手挤压,可以看到从维管束部分挤出乳白色或黄色菌溢。

经越冬贮藏的病薯芽眼干枯变黑,甚至有的外表开裂。

如果有其它细菌或镰刀菌的进一步侵染,维管束亦可变黑并腐烂。

轻病薯出苗后形成病株,重病薯播种后有的不出芽。

2病原
马铃薯环腐病病原是棒状杆菌属的马铃薯环腐细菌,菌体短杆状,不形成荚膜和芽孢,无鞭毛,不能游动,革兰氏染色阳性。

人工培养时生长缓慢,在培养基上最快3d才能形成菌落,在有的培养基上10d才出现菌头大的菌落。

菌落白色,薄而半透明,有光泽。

环腐病细菌在培养基上不能长期存活,经1~2月,培养基干燥后即失去生存能力。

生长温度4~32℃,最适温度为20~23℃,生长最适pH范围为7~8.40。

环腐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可分为2个菌系。

本病菌对寄主的专化性较强,在自然情况下只危害马铃薯,人工接种可侵染番茄、茄子、辣椒、西瓜、菜豆、豌豆等,但这些作物各自不传病,与马铃薯之间也不传染。

3侵染循环
环腐病是一种维管束病害,带菌种薯是主要初侵染源。

采用切块播种时,切刀传病是扩大侵染的主要途径。

病菌只能从伤口侵入,并且只有接触到维管束部分才能感染。

如果用刀切过带菌的薯块,再切健薯,就可以传病,增加田间发病率。

一般在种薯带菌率只有1%的情况下,通过切刀传播,可使田间发病率达到20%以上。

病菌可以在盛放种薯的容器中存活,这些容器也是薯块感染的来源之一。

环腐病细菌在土壤中不能长期存活,前一年收获时遗留在田间的病薯不能成为次年初侵染源。

试验证明,发病地块连作并未增加发病率和危害程度;用病薯和健薯间作种植也不能发生再侵染;有时害虫危害,将病株内的细菌传带到健株上而发病,但这种再侵染的病株,即使侵染较早,也很少使薯块带病,侵染晚的则不表现症状;灌溉水或雨水可将当年早期病薯腐烂后放出的细菌传到健薯或健株根茎上,造成感染,但在一般情况下很少见。

带菌的切块或病薯萌发后,种薯内的细菌随养分和水分的流动沿维管束向上进入新芽,以后再进入茎、叶柄和叶内。

当匍匐茎长出时,病菌又从茎基沿匍匐茎的维管束进入新生薯块。

种子内不存在病菌。

病菌在维管束内破坏输导组织,阻塞养分和水分的流通,造成营养的失调,引起地上部分卷叶、矮化和萎蔫。

4发病条件
4.1品种目前栽培的品种绝大多数都感病,病株所结薯块的病薯率在不同品种间差异很大,为6.30%~43%,较抗病品种的病薯率低。

4.2土壤温度病害发生最适土温为19~23℃,16℃以下症状出现少,当土温超过31℃时,幼苗生长受到抑制,病害发生轻。

在北方,贮藏期的温度对环腐病的发生也有影响,在20℃以上高温条件下贮藏平均发病率为22.60%~28.40%。

在1~3℃低温条件下贮藏平均发病率为10.20%~12.80%。

5防治方法
5.1选用较抗病的品种如东农303、克新1号、克新13号、紫花白等。

5.2 采用无病种薯①整薯播种。

为了避免切刀传染,采用小整薯播种的办法,连续3a可大大减轻危害。

实践证明,小整薯播种比切块播种减轻发病率50%~80%,提前出苗率70%~95%,增产2~3成。

但小整薯要用上一年从大田中选择的抗病、农艺性状好的品种,在开花后收获前选择和标记健株,收获时单收单藏,或用从无病区调入的种薯。

②选用健薯,淘汰病薯。

播种前提前出窖,堆放在室内晾种或催芽晒种,促使病薯症状的发展和暴露,便于病薯的淘汰。

如“土沟薄膜法”催芽晒种,淘汰病薯效果好。

③芽(苗)栽。

应用整薯催芽,可避免切刀传染,通过选薯、选芽防病效果可达80%以上,增产20%~25%。

④利用实生苗。

由于环腐病菌不侵入种子,可以利用自交或杂交实生苗所结的薯块获得无病种薯。

⑤切刀消毒。

马铃薯环腐病主要通过切刀进行传染,所以在切薯时要做好切刀消毒。

操作时准备2把刀,1盆药水,在淘汰外表有症状的薯块基础上,先削去薯块尾部进行观察,有病的淘汰,无病的随即切种,每切一薯块换一把刀。

消毒药水可用5%石炭酸、0.10%高锰酸钾、5%食盐开水和75%酒精。

5.3药剂浸泡种薯环腐病菌存在于维管束中,一般药剂很难杀死薯块内部的病菌。

目前,以链霉素防效较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