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一)
水资源优化配置

水资源优化配置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以及环境的变化,水资源短缺和分布不均的问题日益凸显。
在这种情况下,水资源优化配置成为了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水资源优化配置,简单来说,就是在特定的区域和时间范围内,根据水资源的供给和需求情况,通过合理的规划、调配和管理,使得水资源能够得到最合理、最高效的利用。
这一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水资源的自然分布、用水需求的类型和规模、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本和效益、生态环境保护等。
首先,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水资源的自然分布是不均衡的。
有些地区水资源丰富,而有些地区则极度缺水。
比如,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充沛,河网密布,水资源相对充足;而北方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
这种自然分布的不均衡,给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缓解这种不均衡,我们需要建设大规模的调水工程,将水资源从丰富的地区输送到短缺的地区。
例如,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我国为了优化水资源配置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
通过南水北调,将长江水引向北方地区,有效缓解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其次,用水需求的类型和规模也是影响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对水资源的需求有着很大的差异。
农业用水通常占比较大,但农业用水的效率相对较低;工业用水对水质和水量的要求较高,但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可以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生活用水则与人口数量和生活水平密切相关。
因此,在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时,需要根据不同用水需求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合理分配水资源。
比如,在水资源短缺的地区,可以适当压缩农业用水规模,鼓励发展节水型农业;同时,加大对工业节水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工业用水的效率;对于生活用水,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节水意识,推广节水器具的使用。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成本和效益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西北地区水资源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地 区的 多数 湖泊都 是或 曾经是 河流 的尾 间或 盆 地 最低 洼 的部 位 ,进 入这 类 湖 泊的径 流 , 除 蒸 发 以 外 ,再 无 其 他 出路 。 因此 ,绝 大 多数内 陆河湖 泊 ,都 演化 成矿化 度较 高的咸 水 或矿化 度很 高的 盐湖 。例 如新疆 的 l9个 3 湖 泊中 只有 3个淡水 湖。其 中博 斯腾湖 是西 北 内陆河 地 区最大 的吞吐 型淡水 湖 。还 有一 些 湖泊 ,由于农 业灌 溉加速 了湖 泊的干 涸与 萎 缩 ,例 如 新疆 的 罗布 泊 、台 特 马 湖 、艾 比 湖 、 乌 伦 古 湖 、玛 纳斯 湖 、博 斯 腾 湖 , 青海 的哈 拉湖 ,内蒙 古额 旗的居 延海 等。其 北地 区的 自然生 态环境 发 生了重 人变 化 ,从 中新 疆的 博斯腾 湖通 过加 强管理 ,又逐 渐恢 而导致水 资源 与生态环境 产生 大 问题 。 复 了水 位 , 降低 了湖 水 矿 化 度 。 2 1 水 土流 失严 重 , 加 了对水资 源的 . 增 内陆河地 区湖泊萎缩 和 成化 ,减少 了水 需 求并且 降低 了水体 质量 资源 储量 , 降低水 资源 调节能 力 , 增加 了水资 新 中 国成 立以 来 ,黄 t高原地 区治理 水 源开发利 用的困难 。 - . 土 流 失面积 l 6万 k ,由十边 治理 边破 坏 , m: 2 4 湖库淤 积严 重 ,减 弱水利 工程 对 . 水 土流 失面积 有增 无减 ,水土 流失程 度在 加 水 资源的 调配能 力 剧 。据水利 部 l9 年遥 感普查 , 90 黄土 高原 水 由于西北 地 区水 土流 失严 重 ,导 致 湖库 土 流失面 积 由解放 初期的 4 .万 k 扩大 到 大 量淤 积 。据统 计 ,15 ~l9 年 ,黄河 上 33 m2 90 98 4 . k ,其 中侵 蚀模 数大 干 5 0/ m 中游支 流水库 淤积 泥沙 13't 相 当干淤 积 54万 m0 0tk 4l , L 的 强度 以上 侵蚀 面积 由解放 初期 的 1 . 6万 库 容 1 m3 5 亿 的大型 水库 10 0 多座 。 量泥 沙 大 k 扩 大到 1 . 万 k m 92 m ,增加 了 2 %。严 进 入湖库 , 2 占据一 定库容 , 低了 已建工程 对 降 重的 水土 流失降 低 了土 壤 肥力 ,加剧 了干旱 水 资源的 调蓄 能 力, 甚至 导致 水库报 废 , 小 减 发展 , 增加 水 资源的需 求 。 同时 , 大量泥 沙进 了 人 类对 水资 源在 年 内年 际 间的 调配 能 力 , 入河 道 , 塞河道 湖庠 其携 带的 大量氮 、 、 不 利于 水 资源 的合 理有 效利 用 。 淤 磷 钾肥进 入水 体 , 剧 了湖库的 富营 养化 大量 加 2. 森林 、草场 消 失退 化 ,土 地 沙化 5 泥沙进 入水 体 , 对水 质造成 不 良影响 , 还 增加 严重 , 资源 涵养 能力 降低 水 了工业 、 生活 取用 时的 困难 , 提高 了水处 理成 西 北地 区有较 多 的森林 和大 量草场 ,是 本。 我 国主 要牧 业 基地 。 由干 人 类活 动 的影 响 , 22 河 道断流 ,导 致河流 下游 区水环 境 特别 是2 世纪 中叶以 来 , 着人 口的增长 , . 0 随 自 条件 恶化 然资 源开 发规模 失控和 利 用方式 不当等 负面 随着 河流 上 中游 水资 源开 发利 用量的 增 效应 的加剧 , 土地 沙化 , 天然 草场 退化等 恶化 加 ,西北地 区大 部分 中小河 流的 中下游 已成 趋 势 明显 。 中在 青海省 , 0 其 2 世纪 5 年 代至 0 为 季节河 , 仅在 洪水 期作 为行洪 河道 , 一些 内 8 年 代 , 地沙化 以平 均每 年 6 7 k 的 0 土 .万 m2 陆河 的过 水河长 逐渐 缩短 , 下游流量 减 少 。 速 度扩 展 长 期重 采轻造 和过 量樵 采 , 仅使 中 不 由此 导致 这些河 流的 中下游 地 区出现 了一 系 青 藏高 原东 部 山地 森林 大幅 度消减 ,出现大 列环 境问题 , 例如绿 洲消 失 、 化 增加 、 泊 面 积荒 山 , 使柴 达木 、 沙 湖 也 青海 湖周等 地的植 被 萎缩 等 , 而使 这些地 区水 资源 条件恶 化 , 从 给 履 盖 率 剧 减 。
个人简历 (2)

个人简历于法稳,男,1969年7月生,山东鄄城人。
管理学博士,现任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生态经济与环境研究室副主任。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
教育经历:1995。
9~1998。
7 西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生态经济学方向博士研究生,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1991。
9~1993.7 西南师范大学生物系生态学专业研究生,获理学硕士学位.1987.9~1991。
7 曲阜师范大学物理系物理教育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2007.8~2008。
8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环境科学与林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2000.8~至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
1998.9~2000.7 中国农业大学可持续农业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3.7~1995.9,山东省菏泽市环境保护局工作。
培训情况:1.2003年8月,参加了由国家林业局、WWF主办的“森林认证高级研讨班”.2.2003年10月,参加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国际贸易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主办的“贸易、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培训研讨会”.3.2003年10月、11月,在北京与意大利的威尼斯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意大利环境与领土部主办的“生态管理:战略与决策”高级培训班。
4.2004年3月、8月,参加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举办的“生产力计量与分析”高级培训班。
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农业研究。
研究方向:资源、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学理论与方法。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经济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持和参加的课题:(一)主持的课题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集水型生态农业与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研究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西北地区水资源管理问题研究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鼓励自然资源集约利用的技术经济政策研究——以水资源为例4.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西部大开发中的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第2主持人)5.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黄河流域大型灌区不同管理方式的效益比较分析—-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为例6.福特基金会资助课题:社区林业群众参与的中国案例研究(第2主持人)(二)参加的课题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植物种群生态适应机理研究2。
2西北地区水资源问题及农业灌溉节水_田小强

(3)严格管理,实现水资源持续利用。 西北地区多部门管水,事权划分不清,造成 水资源无序开发。要以流域为单元,完善管 理机构,强化管理职能,依法对水资源统一 规划,统一管理。建立运转高效、机构协调、 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的水资源管理调度行 政体系,建立完善配套水量调度工程监控 体系,建立先进实用功能齐全的水资源管 理调度决策支持体系,建立水资源总量控 制和定额管理体系,完善建立水利、环保部 门联合治污机制,保证水资源公平、合理、 科学地调配,使水质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 标,生态系统得到一定改善和恢复,以水资
在田间以平整土地、精耕细作、培肥地力 为主,改进地面灌溉技术,实行小畦灌溉,推行 标准沟、畦灌、膜上灌等常规节水灌溉技术,努 力提高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建立土壤墒情测 报系统,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果;使用化学保 水剂、抗旱剂及旱地龙等生物措施,实施作物 非充分灌溉制度,促进生物节水。
4 西北地区农业节水的总体规划
49/ 50
SHAANXI SHUILI 2013.2
管理Βιβλιοθήκη 陕 西 水 利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可 持续发展。
3 加强农业节水是缓解西北地区缺 水的重要途径
西 北 地 区 农 业 是 第 一 用 水 大 户 ,2010 年农业有效灌溉面积超过 1.0 亿亩,占用水 总量的 80%以上。农业节水是水资源高效 利用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农业节水 进程,建立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农 业节水工程和技术体系。农业节水要以提 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促进 农 业 种 植 结 构 调 整 、增 加 农 民 收 入 ,积 极 发 展和推广先进农业用水优化配置、高效输 配 水 、田 间 灌 水 、生 物 节 水 与 农 艺 节 水 等 先 进农业节水技术。 3.1 加快实施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改造
水资源保护与西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反思 焦会琦 张国昀 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 【期刊】柴达木开发研究

柴达木开发研究20111西北地区包括新疆、青海、宁夏、甘肃、陕西的全部和内蒙古的西部地区,这里地广人稀,矿产资源丰富,但是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西北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保护,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西北社会经济的长期良性发展。
一西北地区富含有色金属、石油、煤碳、天然气等自然资源,是我国工业原料的主产区。
以此为依托,西北地区建立了一些大型的重工业基地,主要是钢铁、工矿、有色金属、机械工业、石化等,这些重工业基地的建立和发展,对西北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以高耗水产业为主,长期发展使本就缺乏的水资源快速减少,未来更有可能成为西北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我国领土面积辽阔,淡水资源拥有总量据世界第四,但由于人口总量太多,人均拥有淡水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分布极不平衡。
全国有300个城市缺水,日缺水量在1600万吨以上,每年因缺水造成的工业产值损失近千亿元。
西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缺乏的区域,单位面积水资源拥有量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4。
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小于400毫米,年蒸发量则超过1000毫米。
西北地区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也极为不均,而且与人口和经济的分布很不匹配,相当部分水资源在高山上,开发利用的难度比较大。
以新疆为例,其西北部50%国土面积的水资源量占全疆水资源总量的93%,而其东南部50%国土面积的水资源量仅为7%。
同时,水资源的年内分布很不均衡,夏秋多,冬春少。
此外,西北的光热条件较好且气候干旱,生态用水需求量大。
根据国际公认的标准:陕西(1238立方米/人)属于人均水资源量2000立方米以下中度缺水地区,宁夏(187立方米/人)属于500立方米以下的极度缺水地区。
西北其余大部分地区都属重度缺水地区。
近几十年来,西北地区干旱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如罗布泊的消失,青海湖水位的持续下降,慕士塔峰、博格达峰、祁连山冰川的退缩,新疆阿尔泰、伊梨地区、河西走廊草甸面积的大幅度减少等等。
水资源配置优化方案

水资源配置优化方案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人类的生存、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平衡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优化方案,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水资源配置现状及问题分析(一)水资源分布不均我国地域辽阔,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衡。
南方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而北方地区尤其是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
这种分布不均导致了一些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而另一些地区则面临水资源匮乏的困境。
(二)用水结构不合理在用水方面,农业用水占比较大,但灌溉方式相对粗放,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工业用水中,高耗水行业仍占有一定比例,且部分企业节水意识淡薄,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不高;生活用水中,居民节水习惯尚未完全养成,存在一定的浪费现象。
(三)水资源污染和浪费一些地区的水资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降低了水资源的可利用量。
同时,水资源在开发、利用和输送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浪费情况,如管道渗漏、不合理的调水等。
(四)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水资源管理涉及多个部门,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够健全,导致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难以形成合力。
此外,水资源的价格机制未能充分反映其稀缺性,难以有效激励节约用水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水资源配置优化的目标和原则(一)优化目标1、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3、保护水资源的生态环境功能,维护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优化原则1、公平性原则确保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群体在水资源利用上享有公平的机会和权利,特别是要保障居民生活用水的基本需求。
2、效益最大化原则以最小的水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3、可持续性原则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实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保障水资源的长期稳定供应。
南水北调西线总体方案

2.生态环境效益:工程实施将改善受水区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有利于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3.社会影响:工程实施将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增强水资源支撑能力,为我国北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南水北调西线总体方案
第1篇
南水北调西线总体方案
一、项目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缓解这一状况,国家决定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将长江、汉江水资源调配至黄河流域,为北方地区提供稳定的水源保障。
3.社会影响风险:包括移民安置、土地利用、水资源分配等方面的问题。
防范措施:依法依规做好移民安置工作,合理补偿受损利益,确保社会稳定。
本方案旨在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提供总体指导,具体实施过程中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在依法依规、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设,为我国北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2.输水区:主要包括黄河流域,工程采用隧洞、渡槽、管道等输送方式,将水源从水源区输送到受水区。
3.受水区:主要包括黄河流域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省份,工程通过新建水库、渠道等设施,将输水区的水资源合理调配至受水区。
四、主要工程内容
1.水源区工程:
(1)新建水库:在长江上游和汉江流域新建水库,提高水源地水资源调控能力。
二、项目目标
1.合理调配水资源,缓解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问题。
2.提高北方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
西北地区水资源生态安全保障研究进展

西
农
பைடு நூலகம்
业
科
学
西 北 地 区水 资 源 生 态 安 全 保 障研 究 进 展
文 彦 君
( 宝鸡文理 学院 灾 害监 测 与机 理模 拟 陕西省 重 点 实验 室 , 陕西 宝鸡 7 1 1 ) 2 0 3
摘 要 : 资 源 生 态 安 全 保 障 的 研 究 可 为 西北 地 区 生 态 环境 和社 会 经 济 的 可 持 续 发 展提 供 科 学依 据 。 通 过 文 水 献 综 述 , 顾 了西 北 地 区水 资 源 生 态安 全 的理 论 研 究 背 景 , 结 了 西 北 地 区 生 态安 全 保 障 的 思 路 、 本 原 则 , 回 总 基 以及 相 应 的 节水 措 施 、 资 源 开 发 利 用措 施 、 资 源管 理 与 调 配措 施 和 流 域 生 态安 全保 障措 施 。 水 水
施应 遵循 如下 原则 : () 1 强化 水 资 源统 一 理 和综 合协 调 。协 调 一管 流域 水资 源管 理 和行 政 区水 资 源 管理 的关 系 , 协 调上 下游 及各 个产 业部 门 的水 资源 利用 的协调 与 补偿 , 进行 水 资源 总量控 制 。 () 重 市 场 机 制 和 法 律 行 政 手 段 的 运 用 。 2注
空分 布不均 ; 水 效率 低 与过 度利 用 并 存 ; 湖 萎 用 河
缩 , 下水位 下 降 ; 污染 E益 突 出等 。恶劣 水 资 地 水 t
通 过水 资源税 和 水 价促 进 水 资 源 合 理配 置 , 用 利
法律 行政 等综 合手 段解 决水 资源生 态服 务功 能与
源条 件是西北 地 区 生态环 境 脆 弱 、 济 文化 落 后 、 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一)《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是中国工程院向国务院提供的一个咨询项目,于200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后启动。
中国工程院组织了有关学科的35位院士、近300位院外专家和西北6省、自治区的130多位有关领导、专家参加,组成了项目综合组和9个课题组。
一年多来,在各方面的支持下,组织大量人员进行了多层次的现场考察,在反复研讨的基础上,形成了项目综合报告。
一、西北地区的现状和问题(一)自然环境格局。
本项目研究范围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古6省、自治区范围内的内陆河流域(包括新疆的国际河流)和黄河流域,报告中统称为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土地总面积345万平方公里,根据自然环境的不同,可划分为三大片:贺兰山以西的内陆干旱区(简称内陆干旱区);贺兰山以东的半干旱草原区(简称半干旱草原区);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黄河流域(简称黄河流域区)。
(二)社会经济的现状和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有巨大发展,从总体上说,为全面实现小康奠定了初步基础。
当前主要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二是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
(三)水资源概况。
1.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西北地区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1635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总量的5.84。
2.人均水资源量。
2000年西北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781立方米,为全国当年人均水资源量的80.5。
其中:宁夏黄河流域217立方米,陕西渭河流域326立方米,青海湟水河流域618立方米,甘肃河西走廊的石羊河流域761立方米,均大大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成为严重缺水的地区。
3.用水量和耗水量。
2000年全区总用水量81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89.3。
扣除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回归水量后,2000年全区净耗水总量547亿立方米,耗水率(耗水量与用水量之比)为62.8。
4.用水效率。
虽然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但却存在着人均用水量高、农田灌溉用水定额高、单位GDP用水量高的问题。
农田平均每亩实灌定额617立方米,比全国平均高40;万元GDP用水1736立方米,比全国平均高1.85倍。
5.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用水量与水资源总量之比)。
目前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平均为20,西北地区为53.3。
其中甘肃的河西走廊各河、新疆的塔里木河和天山北坡各河都超过70,有的甚至超过100。
(四)生态环境的主要危机——土地荒漠化。
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在长期历史演变中出现种种问题,如干旱缺水、河湖干涸、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等。
研究认为,生态环境的主要危机综合表现为土地荒漠化。
1.土地荒漠化的界定。
《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公布的数据表明,1999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7.4万平方公里,其中在本项目研究范围的约218.3万平方公里。
研究认为,为了有针对性地指导实际工作,应着重研究在现代气候条件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有耕地、草地、林地退化的情况。
在西北地区,应主要研究在干旱化的气候背景条件下,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和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两种原因引起而又有条件治理的荒漠化土地,据此粗略估计,本区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在60万平方公里左右。
2.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引起的土地荒漠化。
(1)在内陆干旱区,由于河流上中游用水过多,造成下游河湖干涸,荒漠扩大。
(2)在沙漠边缘地区,由于超采地下水,植被枯萎,造成土地沙化。
(3)在大中型灌区,由于灌溉不当,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
3.由于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引起的土地荒漠化。
(1)草原牧区由于严重超载过牧,造成大面积退化甚至沙化。
(2)在农牧交错区,由于滥垦、滥牧、滥樵、滥采,造成大面积土地退化甚至沙化。
(3)在农区,由于不合理的种植结构和耕作制度,造成一些地方的土地退化甚至沙化。
(4)在有些山区,由于滥伐滥垦,造成林地的退化。
(5)在黄土高原区,由于边治理、边破坏,土壤侵蚀总面积仍有所增加。
4.土地荒漠化是沙尘暴加重的重要原因。
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从自然规律的角度看,沙尘暴是不可能被消灭的。
但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了一些地方的地表覆盖,助长或促进了沙尘暴的发生和发展。
沙尘暴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我国沙尘暴高发区的下垫面除地质历史形成的因素外,都属于土地荒漠化的范围。
因此,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的扩大是我国近年来沙尘暴强度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要立足于全面保护沙尘暴源地的生态环境,大力防治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不能寄希望于一些局部性的应急措施。
(五)城镇工矿区的生态环境危机——水环境污染。
据2002年资料,西北地区的污染情况可分为严重污染、中度污染和尚未明显污染3种类型。
严重污染地区和中度污染地区相加,其人口已占总人口的79.1,其中渭河流域已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区域之一。
内陆河流域没有排污入海的出路,黄河流域的排污不但危害当地,而且威胁黄河中下游的水环境安全。
二、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一)生态环境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人类占用了过多的自然资源。
20世纪以来,人口从大约1400万增至接近1亿人。
在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下。
为了供养不断增长的人口,不得不依靠破坏性地掠夺自然资源(包括污染自然资源),从而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方针的现实可行性。
生态环境的人口容量是相对的。
在生产力提高、资源消耗逐步减少的条件下,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可以扩大环境的人口容量。
西北地区的问题在于,在人口增加和经济规模增长的过程中,生产力水平没有相应提高,生产方式仍限于传统、粗放的外延型,特别是没有抓住水资源这个制约因素,相应地提高用水效率。
只要认真解决这个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在西北地区是现实可行的。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方针的主要内容。
必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要统筹全局,合理安排生态环境建设。
二要坚决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经济与社会。
三要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相应地合理配置水资源。
同时,还需实施适当的人口政策,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
三、合理安排生态环境建设(一)生态环境演变的历史背景。
西北地区的干旱化趋势和地理环境的格局,是在2000多万年前,由于青藏高原的逐步隆起而形成的。
在西北地区,人类大规模改造自然的活动开始于2000多年前。
经过秦汉、隋唐和清代3个鼎盛时期,西北地区经济和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
但在“屯垦戍边”和“移民实边”的政策下,大力推进农耕文化,使贺兰山以东自然条件适宜于牧业的草原、草地,发展成为今天农区、牧区和农牧交错区的格局。
在气候自然波动的背景下,不合理的农垦破坏了草原、草地的植被。
黄土高原在变牧区为农区的过程中,天然植被也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更加严峻。
在贺兰山以西的内陆河流域,一些地区在河流中游修建平原水库,基本控制了河流的径流,虽然发展了灌溉,但平原水库建成之日,往往就是下游断流之时。
在牧区生产发展中,片面追求牧畜头数的增长,使草原超载退化。
在传统的农牧交错区和牧区,进一步大规模地开荒种地,使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
(二)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和基本目标。
1.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
生态环境建设的含义很广泛,可理解为一切旨在保护、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行动的总称。
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是要限制或取消那些引起生态系统退化的各种干扰,充分利用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达到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在西北地区,首先要防止对现有生态环境的继续破坏,并尽可能恢复重建已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达到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并能保持相对稳定和良性发展的程度。
如果不顺应自然规律,仅凭人们的主观愿望,去建设一个不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人为的新的生态大系统,则往往事与愿违,不仅收不到预期效果,而且不能持久延续,系统将最终崩溃。
当然,对于一个人工绿洲、一个城镇、或一个小地区来说,可以建设一个有别于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新的子系统,但是这些人工子系统的建设必须以不破坏天然生态大系统的整体性为原则。
当前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仍存在一些误区。
其中较普遍的误解是,简单地以为生态环境建设就是绿化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
调查中看到,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一些不适合种树的地方,也都在费尽心力地植树造林,年年植树不见树,或多年后仍是一片小老头树,有的地方为了植树造林而超采地下水,“绿了一条线,黄了一大片”。
这种简单化的认识和做法,都应予以改正和防止。
2.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目标。
防止荒漠化土地的继续扩大,下大力气治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荒漠化土地,以及不属于荒漠化范围内的退化土地,同时防治水环境的污染。
3.生态环境建设的分区。
根据生态类型组合特点与治理目标,将西北地区划分为8个生态环境建设区。
(1)干旱荒漠—绿洲生态环境建设区。
(2)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区。
(3)长城沿线—阴山山麓生态环境建设区。
即农牧交错带。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区。
(5)黄河沿岸平原生态环境建设区。
(6)渭河平原生态环境建设区。
(7)青藏高原黄河河源区。
(8)山地生态环境建设区。
(三)合理的植被建设布局。
西北地区各生态环境建设区的天然植被类型由温带半湿润向极干旱地区推移,依次为森林、草原和荒漠。
本区内森林分布不多,主要在黄土高原的土石山区、内陆盆地周围的高山以及河流两侧的冲积地带上,具有巨大的水源涵养及防止土地荒漠化的作用,非常珍贵,天然林保护工程非常必要。
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干旱和半干旱区,应明确规定以灌、草为主(干旱区以灌为主,半干旱区以草为主)的植被建设方向,并应充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四)天然河湖的保护与恢复。
内陆河流的下游,延伸到沙漠的腹地。
河流两岸由地下水支持的天然绿洲,以及河流终端的湖泊、湿地和周边植被,都起着分隔和限制沙漠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考虑到现实的水资源情况,在坚决保持现有河湖格局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地增加入湖水量,将20世纪60年代以后消失和萎缩的湖泊,加以不同程度地恢复,从而恢复河流的原有长度,并恢复河湖水质。
具体建议:(1)准噶尔盆地:使西端的艾比湖水面恢复到接近原有水面,中部的玛纳斯河延伸到玛纳斯湖,要坚决制止地下水的超采。
(2)塔里木盆地:适当恢复塔里木河终端台特玛湖的水面。
(3)河西走廊:适当恢复黑河终端东居延海的水面;使疏勒河目前的终端西大湖不再萎缩,下游的地下水位不再下降;争取适当恢复石羊河终端的青土湖。
(4)柴达木盆地:保持目前的河湖格局不再萎缩。
(5)青海湖:争取湖水位逐渐稳定。
(6)渭河:逐步解决中、下游河道的严重污染和淤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