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辛亥革命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6讲 辛亥革命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6讲 辛亥革命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第6讲辛亥革命考试要求:(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b);(2)武昌起义的爆发(b);(3)中华民国的建立(b);(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c)。

一、武昌起义——(b)1.条件(1)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

(2)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其他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纷纷建立。

(3)1905年,成立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4)同盟会发动的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5)清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为起义提供了机会。

(6)湖北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在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

2.中国同盟会的成立——(b)目的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组织基础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领导及纲领孙中山;三民主义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3.爆发: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

4.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5.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微点拨武昌起义后,各地响应。

在独立的各省中,许多新军将领出任各省都督。

这些“都督”埋下了民国初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b)1.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2.性质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是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1)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内容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确定了国民的自由和权利;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等。

(3)性质与意义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辛亥革命【含答案】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辛亥革命【含答案】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辛亥革命1.(2020年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

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

”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答案】B【解析】“光绪二十八年”是1902年,“要办路因为哪一件? 怕的是外国占路权”指的是保路运动。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川的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条件,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故C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故D项错误。

2.《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

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革命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故选B。

湖北革命军公告的针对的对象是士兵,再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主要依靠军队的力量,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国际上其他国家对此的态度,排除C;由材料“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可知,辛亥革命不能体现反帝性质,排除D。

3. (2020·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学国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

”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构架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答案】A【解析】临时政府是按照美国三权分立的原则建立的,故A说法正确;中国革命后没有建立联邦制共和国,而是中华民国,故排除B;中国根本没有成为最民主化的国家,因为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故C排除;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的袁世凯就没有西方民主观念,故排除D。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辛亥革命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辛亥革命教案

第三单元第2课辛亥革命──人教版新课程必修1导学教程高明爽【学法指导】课程标准内容: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始。

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响应,各省相继摆脱清朝统治而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呈现土崩瓦解之势。

与此同时,各省的立宪派.旧官僚相互勾结,采取各种形式进行篡权活动,使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潜伏着严重危机。

2)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历史教训是重点。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不仅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且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次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然而,从本质上讲,它又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更为重要的是,这场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这一结局出现的主观原因,在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3)1911年,孙中山领导和发动的辛亥革命以暴力推翻了帝制,代之以民国,为2132年的历史打上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

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

江总书记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在20世纪的今天,当我们满怀信心展望未来的时候,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会有更多.更深的崇拜与感激。

因此,学好这段历史,对于青年学生激发爱国之情和树立报国之志具有重要的意义。

【知识网络构建】【重难点导析】1.辛亥革命的评价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

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理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这个任务。

这次革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制度,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也没有赶走外国侵略者,废除不平等条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改变。

高考历史知识讲解 基础+重点+训练 课件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及五四运动(65张PPT)

高考历史知识讲解 基础+重点+训练 课件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及五四运动(65张PPT)
,还包括封建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的结束以辛亥革命中清帝退位为标志。封建制度
• 三五四爱国运动 • 1.背景: • (1)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 (2)一战期间,日本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妄图使中国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 (3)巴黎和会的召开,欧美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的一 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 (2)影响: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全国十几个省相
• 4.革命高潮: • (1)民国的成立: • ①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年1月1日,孙中 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 立,以五色旗为国旗。 • 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颁布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
• 3.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 变革的影响。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 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 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 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 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纪念五四运动,发
扬五四精神,应该把这些方面结合起来,为振
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 (8)太平天国的失败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的结
果。
• 二辛亥革命 • 1.革命背景: • (1)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 国的控制和掠夺。 • (2)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
• 2.酝酿准备: • (1)组织准备: • ①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了兴中会 等革命团体。 • ②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 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
• (5)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思想有变化,尤其是以洪仁
玕为代表的进步人士,大胆地提出了发展资本主
义的蓝图,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农民阶级的局限

云南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讲《辛亥革命》

云南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讲《辛亥革命》

云南省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3讲《辛亥革命》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35题;共70分)1. (2分) (2017高一下·宜昌期中) 在中国有一座城市,它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受辱,它为抗战时期日军在这里屠杀三十万中国军民而饮恨,下列事件与这个城市相关的有()①中华民国的成立②国民政府的覆灭③《天朝田亩制度》颁布④抗日战争的爆发A . ①②③④B . ①②③C . ①③④D . ②③④2. (2分)刘志琴在《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中提到:“……断发易服是清王朝最忌讳的事,清初用暴力手段强制汉人剃发留辫,又岂能在清廷的子孙中断送这一祖制。

然而正是断发易服成为点燃人民大众反清斗争的火种。

……当革命的矛头指向满清统治的时候,断发易服成为动员民众支持革命党组织有力的召唤。

”这一现象的变化最能说明()A . 政治革命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B . 革除社会旧俗阻力重重C . 断发易服带有政治色彩D . 人们的审美观念已经发生变化3. (2分)(2017·重庆模拟) “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

据此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判断下列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A .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B . 天朝惊梦──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富强梦启航──建国梦成C . 天朝惊梦──富强梦启航──专制梦醒──自强梦碎──建国梦成D . 天朝惊梦──自强梦碎──专制梦醒──建国梦成──富强梦启航4. (2分)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相比。

中国辛亥革命时期出现的人文主义思潮的鲜明特点是()A . 更关注个人的人生价值B . 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C . 更注重个人的思想解放D . 个人价值与民族独立解放相结合5. (2分)(2017·滨州模拟) 辛亥革命之后,一些知识女性认为“欲弭社会革命之惨剧,必先求社会之平等;欲求社会之平等,必先求男女之平权;欲求男女之平权,非先与女子以参政权不可。

高考历史政治文明史旧民主主义革命(包括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高考历史政治文明史旧民主主义革命(包括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1.民国成立 (1)成立: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在 南京 宣誓就职,定 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 (2)性质:是一个以
革命派
为主体的政府。
2.法令措施:移风易俗和保护 民族资本主义 发展。
第37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三 · 第 1讲
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1912 年 3 月, 参议院 制定,孙中山颁布。 (2)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 国民 全体, 国民享有人身、 选举等 权利。 ②实行三权分立,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 及 国务员 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答案] C
第22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三 · 第 1讲
3.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分兵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突 围战役, 其中北伐虽然失败了, 但仍然具有的重大意义是( A.为太平天国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根据地 B.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基础 C.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D.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在北方的统治 )
第23页
第26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三 · 第 1讲
材料三
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
但不得擅入内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惟许牧司等并 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 也。 ——引自《资政新篇》
第27页
返回导航
专题三 · 第 1讲
(1) 《天朝田亩制度》 封面上的“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新镌(镌, 雕刻。 这里指出版)”中的“癸好三年”是指哪一年?一些历史 学家认为《天朝田亩制度》是“农业空想社会主义”,请你为 这些历史学家寻找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理由。 (2)根据材料二,作者提出了哪些重要主张?这些主张的目 的何在? (3)材料三中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最新-高考历史 9—1 辛亥革命的爆发闯关训练 新人教版

最新-高考历史 9—1 辛亥革命的爆发闯关训练 新人教版

闯关式训练板块基础过关一、选择题1.下列哪一项的提出,使孙中山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设政权的问题(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平民主义答案:B解析:A、B、C三项是三民主义,具体应分析清楚三民主义之间的关系,核心内容是B项,A项内容为B项内容服务,C项内容是为了巩固B项内容,D项与三民主义无关,与题干无2.孙中山把西方政治学说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三民主义,作为其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 )A.民族主义B.民本主义C.民权主义D.民生主义答案:C解析:资产阶级革命的核心问题是政权问题,民权主义就是要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3.( )A.没有提出反封建的土地纲领B.C.没有表达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要求D.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答案:D解析:旧三民主义4.( )A.反清复明B.C.反满兴汉D.反对封建统治答案:D解析:“鞑虏”是5.孙中山先生阐述的新三民主义充分含有富民思想,其主要表现在( )A.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B.C.平均地权,节制资本D.限制小私有者答案:C解析:在新三民主义中,孙中山开始注意农民问题,并在纲领中提出“家给人足”的主张。

6.武昌起义后,列强由准备武装干涉转为“严守中立”,导致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A.B.C.D.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足以应付局面答案:C解析:这是一道分析题,题目给定了辛亥革命中列强对华政策调整的史实,旨在考查分析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辨析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的能力。

导致列强对辛亥革命态度变化的因素很多,但结合具体史实分析,决定性因素是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超出了列强的预料。

D 项发生在宣告“严守中立”后,A、B两项迷惑性不大,可以排除,正确答案是C7.在近代亚洲国家中,最早实践三权分立学说、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是( )A.日本B.C.中国D.土耳其答案:C解析:注意限制条件是“亚洲”和“最早实践三权分立学说、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分析四个选项只能选中国(辛亥革命时期)综合提升二、材料解析题8.材料一:下图是位于南京长江路292号民国时期的“总统府”,现已被建设成中国近现代史材料二:有学者说,从历史价值和政治价值上来讲,“总统府”要超过北京的故宫。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 3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二 3 第7讲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Word版含答案

第7讲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一、太平天国运动(一)背景1.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2.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

3.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

(二)过程爆发1851年年初,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定都1853年,定都天京,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全盛北伐、西征、天京突围的战斗,进入军事全盛时期转折1856年,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微的转折点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前期:《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

(1)内容: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产品归国库。

(2)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

2.后期:《资政新篇》(1859年)。

(1)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2)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教育等方面。

(3)评价: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

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未能真正推行。

(四)评价1.作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和外国侵略者。

2.教训: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洪秀全试图建立的宗教天国难以实现洪秀全出身儒生,深受儒学的影响,自称“天王”,宣扬王权天授,建立君主专制政体,推行一套封建礼制和各种封建政策,设计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向往大同之世。

这些不合时代潮流,甚至违背历史方向,带有落后性。

他试图建立的宗教天国难以实现,迟早会使人民失望。

——摘编自崔之清、胡臣友《洪秀全评传》核心论点:由于洪秀全的阶级局限性,其试图建立的宗教天国难以实现。

二、辛亥革命(一)武昌起义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严重。

《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反动卖国的本质逐渐暴露无遗。

2.条件(1)经济基础: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2)组织基础: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
专题三2辛亥革命
1.(2015·浙江文综·19)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
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考点】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思想影响
【解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故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出君
主专制已经不符合当时资本主义民主共和的时代潮流,故B项正确;杰出人物对历史发
展进程不起决定作用,故C项错误;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不是材料中反
映的主旨,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5·北京文综·16)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
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
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由材料可知,太平天国与革命党人变革发饰都是为了解决中国内部的问题,而不
是为了与西方文明对接,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变革发饰,以推翻清政府统治,革命党
人变革发饰,以“除满清之藩篱”,反满革命,二者都为了推翻清朝统治,故B项正确;
太平天国并未提倡民主自由思想,故C项错误;革命党人变革发饰并不是为了表明宗教
信仰,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5·安徽文综·16)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
“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
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
决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
- 2 -

A.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B.推动国民大革命
C.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 D.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考点】辛亥革命;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解析】据材料,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辛亥革命三十周年”则是1941年,当时处
于抗日战争时期,而且辛亥革命以求民主求民族独立为目标,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对
辛亥革命的继承,故A项正确;国民大革命发生于1924年到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
故B项错误;土地革命发生于1927年到193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实现
人民民主专政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的努力目标,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5·山东文综·19)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表2所列为1949—1978
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
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
表2
研究专题 论文数量(篇)

722

287

614

96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观念(革命史观);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解析】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受苏联史学界影响,史学研究的指导史观是阶级斗争
史观,也就是革命史观。太平天国运动,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
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也是以暴力形式进行的
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故B项错误;戊戌变
法是通过改良的方式进行到维新变法,显然与当时的史学氛围不相符合,故C项正确;
辛亥革命,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斗争,与当时的史学氛围相符合,不会是最少的,
故D项错误。
【答案】C
- 3 -

5.(2015·广东文综·38)(25分)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
材料二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
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癸卯学制 1904年颁布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
程中的两门,但份量仍很重。
壬子癸丑学制
1912—1913年颁布
取消读经讲经课

壬戊学制
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3)结合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13分)(要求:信息的提取准确,调
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
【考点】(3)“中体西用”思想;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

【解析】(3)结合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是什么,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和表格
中课程设置的变化来进行阐述即可,比如,儒学地位下降,清政府学习西方坚持“中体
西用”的思想,1904年学制中儒学地位有所下降;再比如,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快,1912
年,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取消读经讲经课;再比如,思想文化走向科学化、
理性化,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五四运动反帝爱国,1922年新学制改修身
课为公民课等。
【答案】(3)变迁:清政府学习西方进行改革,但仍坚持“中体西用”,1904年学制中儒
学地位有所下降,但份量仍很重;(5分)1912年,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倡
导民主共和,取消读经讲经课;(4分)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五四运动反
帝爱国,1922年新学制改修身课为公民课。(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