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第九课辛亥革命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精品教案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中华民国的成立等史实,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难点: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以及辛亥革命有何局限性。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通过PPT播放视频《走向共和》。
导入实录:同学们,刚才老师播放的视频片段来自于电视剧《走向共和》,是革命军队和满清军队激战的画面,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视频里战斗双方阵营中出现了哪些旗帜?教师进一步引导:国旗变化是由于政权更替的关系,满清政府是怎么被推翻的?教师总结:看来大家的预习工作做的很好!没错,正是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满清王朝。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来学习今天的课程——《辛亥革命》。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孙中山筹备革命 1.革命的时代背景教师展示史料:大家请看PPT上的几则史料。
一是满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二是洋务运动后,全国各地创办企业,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三是满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实际上是糊弄人民的政治把戏。
教师提问:大家已经阅读了史料,如此卖国的满清政府还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吗?教师总结:人民的不满越来越强烈。
洋务运动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他们的思想更加开放,也渐渐对腐败透顶的清政府丧失了信心,加入了革命的浪潮。
教师提问:岌岌可危的满清政府也在积极自救,他们提出了哪些改革措施?教师总结:这些改革措施客观上也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使得革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学说为武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
小组讨论:现在请大家开展小组讨论。
大家分成三组,一组负责归纳辛亥革命的政治背景,二组负责归纳辛亥革命的思想背景,三组负责归纳辛亥革命的经济背景,时间为五分钟,讨论完后,请每组推荐一名汇报讨论的结果。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材分析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是20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是它最终结出的硕果。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2、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2、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电脑、投影仪;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一、导入新课师:南京又称金陵,自古被誉为虎踞龙盘的帝王之地,有诗为证:“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课件展示中山陵巍峨的全貌),在中山陵中葬着的就是被称为“中华民国国父”的孙中山先生,孙先生做过什么事呢?有什么功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二、新课讲授(一)革命志士的奋斗从同盟会成立到辛亥革命爆发前,革命派在国内联合会党和新军发动了十多次武装起义,规模较大的有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1907至1908年的潮州黄岗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州廉防城之役,镇南关起义、钦州马笃山起义和云南河口之役,1907年的浙皖起义,1910年的。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优质教案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出自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九课,在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
本课共有两目,分别是:“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
它们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最终爆发了武昌起义,继而中华民国才得以成立。
回顾中国二十世纪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它也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本课与前面学到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后面要学的《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内容属于运用层次。
本课教材安排了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两个子目的内容。
两项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与递进的关系,在掌握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的情况,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通过看图及视频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活动,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了解早期革命者为了赢得革命胜利的牺牲精神,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以及为民族的独立和发展做贡献的精神。
【重点与难度】1、重点:武昌起义。
2、难点:武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通过前段历史的学习,已知道了在近代化探索的道路上,各个阶级的改革变法运动都已失败。
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道了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不能救中国的历史,都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责任感思考如何才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的深渊。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签订教学设计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签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从而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辛亥革命,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辛亥革命的历史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探究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备课,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总结出辛亥革命的主要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辛亥革命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辛亥革命。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解答疑问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理解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八年级历史上第九课辛亥革命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第九课辛亥革命教案(新课标人教版)辛亥革命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革命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和武昌起义;掌握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革命党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革命史实,树立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技能目标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识图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难点:对辛亥革命意义的理解三、教学法指导表格归纳、材料分析、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辛亥革命博物馆图片讲述: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首义广场南侧,北临彭刘杨路,南抵张之洞路,东邻楚善街,西靠体育街,是首义文化区的核心建筑,与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红楼)、孙中山铜像、黄兴拜将台纪念碑、烈士祠牌坊等同处一条轴线。
这堂课就来看看辛亥革命是怎样发生的。
[讲授新课]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列表归纳武装起义的史实起义名称时间领导人结果或意义萍浏醴起义1906年冬刘道一、蔡绍南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安庆起义1907年夏徐锡麟徐锡麟死难,秋瑾被捕遇难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黄兴夺取镇南关,最后失败黄花山岗起义1910年黄兴等人虽然失败,但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2、黄花岗起义(1)学生讲述黄花岗起义的概况(2)出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3)出示材料: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9课辛亥革命【精品】

第9课辛亥革命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
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学生回答:时间领导者起义1906 刘道一、蔡绍南萍浏醴起义1907 徐锡麟、秋瑾安庆起义1907 孙中山、黄兴广西起义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
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
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
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2.教师展示图片:《湖北军政府》《黎元洪》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学生回答:说明革命潜伏者危机。
3.教师讲述: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展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4.教师强调: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教案设计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讲述: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领120名敢死队直扑两广总督衙门。
发动起义,其中有72人的遗骸葬于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因此这次起义成为黄花岗起义。
追问: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呢?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这就是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
革命志士掀起的一次又一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
二:武昌起义1、阅读课文第二框内容,回答问题:问题:1、概述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革命主力、经过和结果。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哪些?1911年10月10日晚、湖北武昌、湖北新军;经过: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补充:由于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结合课文及插图,找生讲述武昌起义成功后,全国形势如何?讲述:一夜之间,武昌城被起义军占领。
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武昌起义取得成功并不是偶然的,它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十几年来不断奋斗的结果。
武昌起义是出乎意料的爆发,也是出乎意料的取得成功,有偶然性,但是,武昌起义后不久,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份纷纷独立,就是一种必然,这是对清政府腐朽的、愚昧无知的反动统治的一种唾弃,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到11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9课辛亥革命

第9课 辛亥革命 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重点难点】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
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学生回答:时间领导者起义1906 刘道一、蔡绍南萍浏醴起义1907 徐锡麟、秋瑾安庆起义1907 孙中山、黄兴广西起义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
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
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历史上第九课辛亥革命教案(新课
标人教版)
辛亥革命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革命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和武昌起义;掌握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影响。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革命党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革命史实,树立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技能目标
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识图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对辛亥革命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法指导
表格归纳、材料分析、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辛亥革命博物馆图片
讲述:辛亥革命博物馆,是武汉市为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专题博物馆,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阅马场首义广场南侧,北临彭刘杨路,南抵张之洞路,东邻楚善街,西靠体育街,是首义文化区的核心建筑,与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红楼)、孙中山铜像、黄兴拜将台纪念碑、烈士祠牌坊等同处一条轴线。
这堂课就来看看辛亥革命是怎样发生的。
[讲授新课]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列表归纳武装起义的史实
起义名称时间领导人结果或意义
萍浏醴起义1906年冬刘道一、蔡绍南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安庆起义1907年夏
徐锡麟徐锡麟死难,秋瑾被捕遇难
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黄兴夺取镇南关,最后失败
黄花山岗起义1910年黄兴等人虽然失败,但极大地
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2、黄花岗起义
(1)学生讲述黄花岗起义的概况
(2)出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3)出示材料: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思考:黄花岗起义有什么历史意义?
(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
3、出示徐锡麟、秋瑾、黄兴等人的图片和林觉民的《与妻书》以及黄兴的绝命书。
思考:这些革命党人有什么的精神值得人们学习?
(追求真理、百折不挠,前赴后继、浴血奋斗)
二、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的原因年,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2、起义的主力
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
3、起义前的形势
10月初,共进会负责人孙武等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不慎爆炸,起义计划泄露。
清政府到处搜捕革命党人,形势非常紧迫。
展示“相关史事”
4、起义时间:1911年10月10日
5、起义过程
展示武昌起义示意图,出示起义过程:
武昌新军工程营起义(10月10日)→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占领武昌城→攻占汉口、汉阳→成立湖北军政府(10月11日),黎元洪为都督→各省纷纷响应,一半以上宣布独立
出示湖北军政府的图片和课本知识拓展
讲述辛亥革命的概念
思考:辛亥革命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1、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20世纪初,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朽没落,尤其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满清王朝已经完全沦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全国人民在斗争的失败中看到了革命是唯一的出路。
2、革命有着正确的指导思想。
旧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革命指导思想,其反帝、反封建的方针是
正确的(虽然有不彻底的成分)。
3、革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辛亥革命把革命的目标直指清王朝,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4、革命党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以孙中山、黄兴、陆皓东、林觉民等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长期不懈的努力,为辛亥革命的胜利杀开了一条血路。
革命党人为国家、为民族不惜牺牲自己的大无畏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
5、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辛亥革命爆发之前,革命党人利用报纸、杂志等媒体鼓吹革命,再加上清政府连续失败,民主革命的思想深入人心。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五、巩固总结
同盟会员齐奋起,萍浏醴响第一枪。
安庆广西黄花岗,起义虽败鼓斗志。
一九一一双十晚,革命党人武昌占。
打响起义第一枪,全国多省独立现。
脱离清朝卷全
国,武昌起义辛亥年。
六、教学反思
七、板书设计
萍浏醴起义
安庆起义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广西起义
黄花岗起义
二、武昌起义
三、辛亥革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