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案(部编本)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

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学生回答: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

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

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

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 历史上册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案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 历史上册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案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9课辛亥革命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黄花岗起义;武装起义的主力、过程、和意义;能力目标: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以及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大得大的反香反封建的资产阶袋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主义情感和不断断进取的意识。

武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评价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许多同学都看过《康熙王朝》、《天下粮仓》等历史剧,那么,主宰天下的“皇上”是在什么时候退出历史舞台的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明白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一、革命志士的奋斗师:大家还记得吗?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三民主义分别代表十六字纲领中的什么内容?生: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投影显示:“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用。

”—孙中山师:当时的中国,国家是不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不是人民所共管,利益又是不是人民共同享有? 生:不是。

师: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内有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外有帝国主义列强不断攫取在华利益,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

同盟会成立后,有了“三民主义”作为革命旗帜,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在许多地方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一目内容,看看都有哪些武装起义?1.萍浏醴起义:1906年12月,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联合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的会党和矿工发动了反清武装起义,这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起义军声势浩大,屡败清军。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加深对近现代史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辛亥革命这一课题的了解相对较为肤浅。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深入分析历史事件,掌握相关历史概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培养历史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历史意义,掌握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成果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历史实物或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准备相关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革命的原因。

然后详细讲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让学生掌握革命的发展脉络。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案

第9课辛亥革命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是经过、性质和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识图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的能力。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了解革命党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革命史实,树立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难点:对辛亥革命意义的理解三、教学方法:表格归纳、材料分析、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城内响起了激烈的枪炮声。

次日清晨,革命党人起义成功。

随后,其他各省纷纷响应,清政府的统治迅速土崩瓦解,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也寿终正寝。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革命党人进行了长期的武装斗争,付出了极大的牺牲。

(二)讲授新课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萍浏醴起义时间1906年冬领导人同盟会刘道一、蔡绍南地点江西湖南交界萍乡、浏阳、醴陵经过三万余人参加起义,奋战一个多月后失败。

刘道一等在长沙遇害意义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同盟会声望由此大振.2.安庆起义时间1907年夏领导人光复会会员徐锡麟经过:徐锡麟率领起义人员在安庆发动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铭。

起义人员与清军激战四小时,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徐锡麟死难。

革命党人秋瑾在浙江绍兴准备策应,因歹徒告密,被捕遇难。

结果起义失败3、广西起义时间1907年领导人孙中山、黄兴经过:孙中山亲赴越南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

起义军奋战七昼夜,因弹药缺乏结果失败4.广州黄花岗起义时间:1911年4月领导人:黄兴等人经过:黄兴亲率一百余名革命党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总督张鸣岐吓得爬后墙逃走。

革命党人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苦战一昼夜,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侯马市第五中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课题
第9课 辛亥革命
课型 新授课
主 备 人 李改玲 备课时间 2020.9.19 年级 八年级 授 课 人
李改玲
授课时间 2020.9.23
班次 87班 教材版本 统编教材 本节课时 1
总课时
9
学科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课标要求 内容要求
活动建议
了解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收集有关孙中山的事迹,举办
关于孙中山的故事会。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属于八上第三单元,第九课辛亥革命。

第一子目革命志士的奋斗。

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虽然都已失
败而告终,但是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迎来了革命的高潮武
昌起义。

第二子目武昌起义。

了解武昌起义的准备,经过结果及发展,最后总结归纳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
技能。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通过
图片、地图、史料等的展示,增强感性认识,提升理性思维,。

第9课 辛亥革命--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第9课  辛亥革命--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

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

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识读《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研讨历史资料,从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学会全面认识、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设置了两个子目: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

两目之间是递进关系,武昌起义之前,革命党人已经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但均以失败而告终,唯武昌起义一举成功。

武昌起义的成功有很多偶然性因素,但同时也是偶然中的必然——它是革命形势成熟的结果:一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派大力进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使新军中很多人不满清朝统治,倾向革命。

同时,革命党人领导的,尤其是同盟会成立之后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已经动摇了清朝的专制统治,同时也锤炼了革命力量。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掠夺和清政府的压榨,使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奠定了革命的群众基础。

清政府在当时已经陷入众叛亲离、四面楚歌的境地,专制王朝的末日终于来临。

武昌起义的枪声震动了旧世界,振奋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分散在各地的同盟会会员以及与同盟会有联系的各地革命组织亦不失时机地纷纷响应。

在武昌起义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自发斗争迅速发展,形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图示法、讲解法、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教师:视频、课件等。

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9课辛亥革命革命志士的奋斗武昌起义革命意义萍浏醴起义安庆、绍兴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汉三镇光复全国响应推翻帝制民主共和。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通过朗诵秋瑾女士的《如此江山》,向学生提问这首诗都包含了诗人秋瑾哪些感情色彩?诗人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由此导入本课的学习。
聆听教师朗诵,回答以下问题:这首诗都包含了诗人秋瑾哪些感情色彩?诗人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秋瑾引入,过渡到辛亥革命的背景。
一、民主人士谋革命——背景
1、政治背景:通过《时局图》以及《中国近代史》中的相关史料,了解辛亥革命的政治背景,得出民族危机更加严重,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的结论。
2、经济、阶级基础:通过《中国近代史》中的有关史料帮助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是辛亥革命发生的经济与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向学生介绍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是辛亥革命发生的思想基础。
4、组织基础:通过表格梳理并结合教师讲述,让学生知道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5、军事基础:出示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的地图,接下来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掌握萍陆醴起义、安庆绍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结果与影响等。
最后,总结辛亥革命发生的五大背景。
1、根据出示的材料,解读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分析辛亥革命的政治、经济背景。
2、自主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了解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1、通过分析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分析与实证的素养以及概括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识读地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二、惊天动地谱春秋——过程
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认识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与过程,理解辛亥革命产生的影响。
2.通过史料、图片以及地图等资料,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通过阅读史料,分析辛亥革命所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09课 辛亥革命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09课 辛亥革命

第9课辛亥革命了解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等史实。

2.认识到革命志士的不懈奋斗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最终实现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3.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让学生体会辛亥烈士愈挫愈勇的精神,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的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因而要倍加珍惜。

而且,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奋进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重点辛亥革命的经过和影响。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师:(诗歌导入)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百年前的中国,帝国主义耀武扬威的占领着我们的土地,贪婪而蛮横的掠夺着中国的财富,而统治中国的又是一个封建专制腐朽软弱的满清政府。

中国人民承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华民族处于濒临灭绝的境界。

正是这个时候,无数仁人志士用血的代价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和“振兴中华”的道路……这节课我们走近孙中山,学习辛亥革命,重温辛亥精神。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教师:请大家阅读教材,说一说革命志士掀起武装斗争的概况。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整理)教师:(补充)秋瑾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她的事迹激励着许多人走向革命。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即将被处死的事实,她挥笔写下这样的遗书:“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

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革命烈士,就义前他所留下的《与妻书》字字泣血,情感充沛,读来令人心痛不已又热血澎湃,“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表明了“为国牺牲百死而不辞”的悲壮情怀,惜哉!痛哉!二、武昌起义教师:革命志士掀起的一次又一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它们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

教师:(展示《武昌起义形势图》),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和形势图,叙述武昌起义的时间和经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 辛亥革命
❶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

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

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
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

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2.教师展示图片:《湖北军政府》《黎元洪》
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
学生回答:说明革命潜伏者危机。

3.教师讲述: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展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
4.教师强调: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5.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6.学生回答:略
7.教师总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三、课堂总结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

因此,辛亥革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其对于封建体制的冲击、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进步意识的弘扬、风俗习惯的革新都是空前的。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同盟会成立之后,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在武昌起义中取得成功。

通过教学能过让学生知晓革命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知道革命烈士为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发动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通过图片、资料的展示,诱导式教学、分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理解知识点,同时强化学生分析史料、解答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可以提高的地方,比如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英雄人物是精神,从而进行感情上的教育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