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的角度去理解心理的实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从哲学的角度浅谈心理的实质

摘要:心理实质的问题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心理学界对心理实质问题的研究历史,再从哲学的角度对“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地反映。”这一论断进行再思考,最后,笔者就本学期带着“我是谁”的疑问学习阅读心理学相关书籍的感想启示进行分享,是从哲学的角度阐述心理学学习的浅薄收获。

关键词:心理的实质;哲学角度;人格;自尊

引言

为什么人脑可以记忆思考?为什么人会有七情六欲?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按照一种内在规律发展变化的?这就涉及人的心理实质问题。

心理的实质是心理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而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传统上是从心——物关系和心——身关系,这两个问题入手思考的。也正因为心理学的不同流派对二者关系的不同看法,导致了心理学者们对心理实质问题的争论,从而使心理实质观对立、分隔。

在此,我们从心——物和心——身关系两个维度来看看国内外学者们对心理实质这个问题的探讨。

一、中西方学者对心理实质的探讨

(一)西方心理学者对心理实质问题的探讨

1.西方心理学者关于心——物关系的看法

心——物关系的问题实际上是探讨的是人的心理和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即研究人如何认识外界的客观事物的。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心理学者们分成了唯心和唯物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取向,又在两种取向中分成了一元论和二元论两种分支。“唯心一元论”支持者认为:人的心理是所有一切存在的根源,所有的事物都是人的心理构成的结果,代表学说有“灵魂说”、“心脏说”等早期心理实质理论;而“唯心二元论”则承认除了心理之外还存在一个外在的世界,但认为外在世界的存在只因心理的存在而有意义,代表学说有“机能主义”“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等学派;与之相反的“唯物一元论”是指人的心理完全由外界客观事物所决定的,任何心理现象和过程都受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西方的行为主义特别是激进行为主义是此类思想的代表;而“唯物二元论”在坚持客观事物对人的心理作用的同时还强调了人的心理对于外部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作用,信息(认知)加工心理学是其代表理论。

2. 西方心理学者关于心——身关系的看法

心——身关系的问题实际上是从心——物关系中派生出来的,它主要探讨的是人的心理与身体之间的关系,即研究染得心理和生理两种机能之间的关系。与心——物关系问题相似,是心理决定生理机能还是生理机能决定心理,这也存在唯心与唯物、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区分。西方的心理学流派在心——身问题上大多支持唯心论,二元论的观点。

(二)我国心理学者对心理实质问题的探讨

长期以来,围绕着心——物关系和心——身关系这两个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者进行了尖锐激烈的争论。唯心主义者认为,心理是世界的本源,是第一性的,而物质是第二性的,是由心理派生出来的,断言心理产生的源泉在于主体的灵魂。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有一种神秘的至高无上的主观意识的客观精神,它是世界的本源,世界上的各种事物都是由它产生的。

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者恰恰相反,他们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心理是高级物质的一种属性,是身体一定部分的机能。即物质是第一性的,而心理是第二性的,由于缺乏辩证的观点,不懂心理的社会性及其发展的规律,还不能正确地理解人的心理实质。

直到近代科学的发展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出现,才对人的心理实质作了科学的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心理是物质发展至高级阶段的反映形式,心理的反映是以实践活动为基础。这一科学观点,指明了心理的实质。

我国对心理实质的研究自建国以来一直受前苏联心理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绝大多数心理学工作者都坚持反映论的心理实质观,现行的心理学教科书对心理实质的定义也是:“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地反映。”这个观点恰好表达了中国心理学界对心——物关系和心——身关系的认知。

二、关于心理实质的再思考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高级形式。自然科学成果揭示,脑的形成约经历了10亿年,从最初的感应性到简单的反射,再到现在的抽象思维的高度智慧。而这“高度智慧”并不仅仅依靠脑的静态结构构成,更重要的是其瞬息变化的动态生理活动过程,即脑是怎样把外界的物质形式转化为主观映像的。

据神经生理学家揭示,脑中每一秒种都在进行约10万个化学反应以及复杂的电生理变化。脑的结构和机能的主要作用在于对外界事物和现象的揭露,这种揭露过程就是由分析器的外周末端,经传入神经到达脑末端所实现的两点接通的神经过程。此过程在生理学上称为大脑两半球对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过程;在心理学上,是外界刺激影响到脑的结果;从内容上看,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因此,揭示心理实质, 不仅要承认心理是脑的机能, 更重要的是在于对脑产生心理的内在复杂机制的理解。毕竟,我们不能避开对脑,这一最基本物质运动基础的了解而跳跃到对此物质运动所产生的更高级更复杂的现象的了解。

(二)心理是一种反映

“心理是一种反映”,这就涉及一个争论,即人的心理是天生的,还是对后天的一种反映。随着现代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我们逐渐意识到:人的心理不是先天的,也不是纯粹的后天,而是先天与后天的辩证统一。

心理活动复杂多样,许多心理活动确实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也有一些心理活动不属于反映范畴。如:单纯性消化生理机制出现的饥饿反应;单纯性机体水缺乏出现的渴反应;在心理活动中体现各种认知活动的智力因素;给个性心理带上鲜明个性色彩的气质因素及以人的一些内在本能活动为重要内容的潜意识因素……这些重要心理因素或多或少都包含了某种先天遗传的成分。

因此,我们认为“人的心理是一种反映”,这一命题具有片面性,人的某些心理是来自先天的遗传而不仅仅纯粹是对他所处的客观现实的反映。

(三)心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客观世界”指的是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世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一命题把心理的产生全归于个体所存在的客观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但是,随着科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我们发现:心理并不仅是对客观外界环境的反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在另一重要方面, 也是对人类机体内部环境的反映。

我们认为不能简单地理解“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不是对此命题的否定,而是强调、完善与扩大了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命题。首先,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归根结底是对“物质”的反映,而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物质世界,故对机体内部环境的反映,也是对“物质”的反映;其次,我们这里所谓的人类机体内部环境中的“先天性”实质上也是来自于“物质”,来自于后天的实践活动。从整个人类几千年乃至几万年的心理发展形成来看,从初始的简单的感应到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以及高级的抽象思维,这一步步的大发展,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