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叙事一轮复习

合集下载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小说复习:叙述视角、叙述人称知识清单与练习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小说复习:叙述视角、叙述人称知识清单与练习

【知识体系建构】小说叙事艺术一、人称和视角(第一二三人称、全知视角、有限视角、特殊视角)二、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三、情节安排技巧(悬念、抑扬、伏笔、照应、对比、衬托、铺垫、线索、突转等)四、某一篇章独特的叙事技巧(历史/回忆与现实的交织、场景集中、某种描写特别突出如心理描写或侧面描写或对话,由……切入、蒙太奇等)五、基于文体特征的艺术特色(散文化、诗化、故事与新编等)一.叙述角度也称叙述视角,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

(1)全知视角(上帝视角、全知叙述者、零视角)叙述者无所不知,可以不出现,也可以使用第三人称。

效果是叙述全面、灵活。

叙述者拥有全知全能的禀赋,不但通晓事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而且可以来往于故事的任何空间;可以进入任何人物的内心,洞悉一切不管是人物自己已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的内心活动。

同时,叙述者总是把他自己插进读者和故事之间,把他对事件、人物、背景的感触、分析和议论自由地介入到作品中。

这样,作者完全是通过叙述者的叙述把故事传达给读者的。

(2)有限视角(角色叙述者、限知视角)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中的傻子视角、儿童视角等。

小说的叙述者以角色的形式参与到小说中去,比如故事中的某个人物,他始终是作品中事件的参与者或见证人,他只是在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他的叙述视野被限制在人物自己的感官世界——他作为观察者所能发现、感受到的东西。

(3)儿童视角儿童视角要求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

之所以要用儿童视角,是因为儿童视角有着许多成人视角无法达到的优越。

总结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②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③儿童丰富的想象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④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⑤儿童视听下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⑥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

2025届一轮复习之小说复习策略

2025届一轮复习之小说复习策略

体裁
特点
2024 新课标Ⅱ 《千里江山图》(孙甘露):探讨和展现革
①选文凸显文学性,注

命者坚定的信念和牺牲精神。
小说 重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
新课标I 《给儿子》(陈村):用与儿子谈心的方式,
表达对昔日乡村生活的怀念
小说
2023年新课标Ⅱ 《社戏》(节选)(沈从文):通过对社戏习俗 小说
新高考文学性文本阅读 的选文以中国现当代名 家作品为主,文质兼美, 融深邃的思想内涵和丰
赞扬脚踏实地、公而忘私的实干精神

《小步舞》
时代变革
反映人情世态,纪念革命运动

《到梨花屯去》 改革开放
弘扬不忘初心、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
2020

《越野滑雪》
现实磨难
思考青年的成长

《书匠》
时代发展
弘扬普通人守正精益的书匠精神
新高考II
《大师》
时代变革
展现普通人人品高于棋品的美德
2021

《秦琼卖马》
选材稳定,凸显核心价值
时间
卷别
题目
题材背景
主题
2017

《天嚣》
大灾大难
凸显实现军民团结、民族和谐的互助精神
2018

《赵一曼女士》 革命战争
展现烈士坚贞的民族气节、高尚人格

《有声电影》
时代发展
展现市民面对现实生活的众生百态

《微纪元》
大灾大难
展现人类不因渺小而卑微的伟大精神
2019

《理水》
发展建设
选择题:考查容量大,考点覆盖广
2019-2021年全国卷、新高考卷小说阅读选择题考查(基础性、综合性)

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小说阅读之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

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小说阅读之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
以林黛玉之眼看贾府 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林黛玉进贾府》
特别提示: (2)视角并不是唯一的,可多个叙述视角交织转换(故事套故事、听他人讲故事)。多个叙述视角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但穿插起来可以使叙述立体化、更自由、有变化,能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和主题。举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二段 《林黛玉进贾府》
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水浒传》作为大部头著作,用的是全知视角,可这一段叙述显然是6以李小二的视角(事件的旁观者)出发的。明末小说批评家金圣叹在这一段后批道:“‘看时’二字妙,是李小二眼中事。一个小二看来是军官,一个小二看来是走卒,先看他跟着,却又看他一齐坐下,写得狐疑之极,妙妙。”他不仅看出了视角的变换,而且注意到这种变换对故事中情绪氛围变化的影响。这种改变很好,李小二不是当事人,但他对事情并非漠不关心。林冲是他的恩人,所以凡可能和林冲有利害关系的事情,他都关心、敏感。别人不注意的,他注意到了。酒店进出几个人,本来是平常事,但李小二眼中看出了可疑,这样,增强了阅读效果,并且利于设置悬念。
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十分讲究如何讲述故事,叙事的切入角度、视角变化、方式、技巧以及节奏等腾挪跌宕之处甚多。近几年高考对小说叙述特征的考查逐渐成为热点,涉及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叙述方式、叙述腔调、叙述顺序、叙述节奏、叙述联结、叙述结构等多个方面。 命题角度或着眼于整体分析“小说是如何叙述故事的”“小说在叙事上有何特点”,或着眼于“叙述结构”“叙述人称(须全面掌握小说叙述特征的常规角度,熟悉相关题型及答题技法。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赏析小说叙述艺术+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赏析小说叙述艺术+课件

3.限制视角.外视角
叙述者<人物。
特点:叙述者仅仅在人物的后面向 读者叙述人物的行为和语言,最为突出 的特点是极富戏剧性和客观演示性,有 悬念又耐人寻味。
这种叙述视角是“全知全能”视角 的根本相反,因为叙述者对其所叙述 的一切不仅不全知,反而比所有人物 知道的还要少。
亨利那家供应快餐的小饭馆的门一 开,就进来了两个人。他们挨着柜台 坐下。
历史与现实、历史与文学 真实与虚构、真实与荒诞 交叉式 叙事与写景、魔幻与现实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
叙事技巧
设悬念、巧突转、后照应、 做铺垫、埋伏笔
一.叙述视角
叙述者>人物。叙述者全知全觉。
1.全知视角 (零视角)
特点:叙述者并无固定视角,像一个全知全能 的上帝,洞察一切。叙述者可以从任何角度观察 事件,描写不同时空场景,透视任何人物的内 心,对故事的发展和每个人的命运走向了如指 掌。
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我死去的第一天。 我准备走去时觉得缺少了什么,站在飘扬的雪花里思忖片刻,想起来了,是黑纱。没有人会来悼念 我,只能自己悼念自己。 我进去时一个身穿破旧蓝色衣服戴着破旧白手套的骨瘦如柴的人迎面走来,我觉得他的脸上只有骨 头,没有皮肉。 他看着我五官转移之后的脸轻声说:“您来了。”
二.叙述人称
名称 第一 人称
作用 ①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感情; ②让读者认为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便于抒发情感和进行心理描写
第二 ①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直接对话和抒情,增加亲切感,增强感染力; 人称 ②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③使读者快速融入角色 第三 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人称 ②叙述显得比较客观公正,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叙述
6.特殊叙述:动物视角

2025高考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小说:小说的情节与结构

2025高考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小说:小说的情节与结构

2025一轮复-文学类文本小说:小说的情节与结构【考点梳理】【情节结构手法】一、整体(一)一波三折式:一般用于全篇,多次横生波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二)首尾呼应式:一般用于全篇,开头与结尾有情节的照应使结构紧密、完整。

(三)抑扬式:一般用于全篇,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造成落差,使人物特征更鲜明突出,形象更丰满,增加文章波澜曲折之美和吸引力(四)线索1.定义小说的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结构全文的脉络,其目的是用来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因此它与结构或层次、情节一道成为作品谋篇布局的重要环节。

2.类型线索的类型主要通过情节与场景,以及所有选材或组织的材料等来反映。

具体在作品中,通常会以人物、事物、事件、地点、时间、感情流动的状况等来分类。

3.结构(1)单线型结构这类作品的情节单纯,线索明晰,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中心人物展开情节,这是最简单也最常用的一种线型结构。

尤其因为篇幅短小,常用于中、短篇小说中,甚至长篇小说用得也相对较多。

从人物上说,这种结构一般有一两个主要人物;从情节安排上也只有一条线索。

情节的发展过程是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直至尾声,链条式展开,环环相扣。

(2)双线型结构构成小说情节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双线必须是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

如小说《药》中的“双线”——革命者夏瑜的英勇斗争(暗线)与华老栓一家的悲惨遭遇(明线),由“人血馒头”相互连接,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3)多线型结构多线型结构是三条以上线索互相交叉、盘根错节构成的一种结构。

其特点是作品中需独自表现的相对平列的人物众多,或是各自代表着一种势力,但又不可或缺。

如《水浒传》中的108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只是有的人物是随故事情节的发展交织出现的,而省略了部分章节。

这种结构一般比较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

不过,虽然几条线索看似无缘,但最终都会因围绕主题思想的要求而走到一起,或是集中于矛盾冲突的爆发,最终的结局往往都会联系在一起。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小说的叙事艺术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小说的叙事艺术

《祝福》中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作用: 1.表现祥林嫂的贫穷、驯顺、处境艰难。 2.暗示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精神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以至精神枯 竭至精神枯竭、濒于死亡。
时间(叙述频率、叙述节奏)
• 节奏是叙事类作品产生特有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具体指的是叙述
过程中起伏变化所产生的话语的音乐感和跌宕美。 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 。平铺直叙、波澜不惊的叙述是没有意味的。叙述需要详略得当,详细的东 西需要放慢节奏,而简略的东西只需一笔带过。空白点和省略可以加快叙述 的节奏。
• 重复:强调和突出某种特殊的意义 ; 表现主题
重复中的变化:推进故事、塑造人物、
如:《老人与海》中鲨鱼的五次进攻
重复中的变化:鲨鱼的数量越来越多,老人的工具越来越简陋,体力越来越衰 弱,大马林鱼被咬掉的体积越来越.....
作用:
以鲨鱼接连不断的进攻,表现老人处境的艰难;在力量的悬殊对比中,凸显老 人的坚毅和勇气。
如:《三国演义》如三让徐州、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七擒 孟获、六出祁山、九伐中原; 《牲畜林》朱阿一次又一次举枪,旁人一次有一次的劝阻; 《活着》一次又一次的苦难; 《桥边的老人》一次又一次说动物; 《祝福》阿毛的故事:我真傻真的
时间(叙述频率、叙述节奏)
• 频率:叙述手法之重复与变化。
视角补充
女性视角:以女性敏锐的观察力,情感更加细腻,引人入胜。以其母
性情感笔触,表达对弱者的同情,怜悯的情怀。或以女性口吻表达对强 权的反抗,对自由的渴望。塑造了xxx女性形象,以其xxx的心理,展示 心路历程,推动情节的发展。
动物视角:以动物的眼光看世界,给读者一种崭新的体验,更有情趣
;更客观冷静真实;动物展示出的心理活动,往往与人的心理活动交替 进行,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动物非人类,可见生活中的事物被漠视的 程度之严重,引人深思;突出了作者要真正表达的主题思想。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小说复习:小说情节叙述顺序和视角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小说复习:小说情节叙述顺序和视角
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 说--情节
掌握小说叙述技巧的必要性
1.教学实际中,重在讲什么? 忽视谁来讲?怎么讲? 2.新高考方向的要求: 学会欣赏,还要学会创作。 3.小说叙述技巧的变化:现代小说叙述技巧的融入与创新。
二、叙事方式与叙事腔调
1.常见叙事方式
类别
释义
效果
对话体小说是基本上以人物对
小说叙事艺术 叙述方式(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小说叙述艺术) 叙述节奏:快慢;详略;张弛
叙述频率: 重复甚至多次 情节结构安排的技巧:(常规、特殊)见讲解 特殊的表现手法:见讲解
小说的叙述技巧
谁来讲故事
叙述者是谁
叙述者是谁?(谁 ?=作者?× ) 作 者 故事的创造者,是写作主体;是真实的人 叙述者 讲故事的人,叙述主体;是作者创造出来的
③塑造了×××女性形象,以其×××的心理,展示其心路历程,推动 情节的发展。
(3)动物视角叙事的好处 ①以动物的眼光看世界,给读者一种崭新的体验,更有情趣,更加 客观、冷静、真实。 ②动物展示出的心理活动,往往与人的心理活动交替进行,从而推 动情节的发展。 ③动物非人类,可见生活中的事物被漠视的程度之严重,引人深思。 ④突出了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我 菲尔(节选)》
儿童
第三人称/ 全知视角
不受时空限制,灵活 自由,全时空地叙事, 便于揭示人物的内心

①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第一人称 客观性。 / 有 限 视 ②以孩子的视角展现社 角 ( 主 人 会环境与人物内心。 公视角) ③表现了大卫的“心灵
成长”。
微积累 特殊视角的好处
(1)儿童视角叙事的好处 儿童的特点是天真有趣,调皮可爱,善良纯洁,好奇心、想象力强。 采用儿童视角,更能增加故事的真实感,更能客观地表现世界,直抵人 心或生活的本质,而且展现的儿童世界便于与成人世界相对比衬托,有 利于形成温暖、活泼的表达风格。 (2)女性视角叙事的好处 ①以女性敏锐的观察力,情感更加细腻,引人入胜。 ②以其母性情感笔触,表达对弱者同情、怜悯的情怀;或以女性口 吻表达对强权的反抗,对自由的渴望。

22 小说的叙述顺序、叙述节奏-备战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重难点专项突破(新高考通用)

22 小说的叙述顺序、叙述节奏-备战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重难点专项突破(新高考通用)
突出文章的中心。
也叫追叙,指在文中对前面所说 代 的的 “补, 地人 藏叙是 方或 ”实中再事 去际心把进若上事这行干是件些一片在的片些段叙有段简,述机“单到时组亮的后,成”补面故部 出充适意分 来交 当。 ,对使 有伏上结 助,文构 于造内完 更成容整 好叙进, 地事行行 表的补文 达波充跌 主澜交宕 题。代起 。,
使读者恍然大悟。
类别 平叙
释义
作用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
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 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 叙一件,也可以将几件事情进行 交叉地叙述,常称为"花开两朵,
条理清楚,便于弄清事情 的来龙去脉。拓展作品容
量。
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
类别 插叙 补叙
教考衔接
莫泊桑名篇《项链》中,在“借项链”之前,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展示玛蒂尔德的生 活现状和梦想之间的落差,大篇幅的描述旨在强化玛蒂尔德性格的基础:比较多地 (非常)注重对外在的物质条件的追求(虚荣)。但是这一大段描写,就故事进展时 间本身而言,基本上是处于停滞状态的。这是典型的“慢”。接着小说描写主人公在 宴会前的种种表现:发愁礼服,关于饰品的对话,向朋友借项链;然后写主人公宴会 上的风光,丢项链的焦躁,找项链;最后写十年可怕的穷苦生活以及美好容颜的消失, 还完债后与弗莱思节夫人见面,并得知项链是假的这些情节。整个故事以一种越来越 快的叙事速度进行,最终平和地收尾。在加速的过程中,玛蒂尔德的风光和苦难总体 上以一种更加加速的方式进行。
大厅上摆设了桌子,大大小小都围在桌上吃年饭。没有在家的人,也设有座位,杯前也放着一 副杯箬。天井中柴堆还只是烧着,来喜在那里照料。
叙述顺序·模拟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 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 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 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
任务活动:


活动1 理解叙事方面必备知识


活动2 把握叙事特征和效果,答好叙事题
活动1
理解叙事方面必备知识
知识梳理
知识理解
1.叙事人称与视角 (1) 第 一 人 称 叙 述 ( 小 说 中 的 “ 我 ”) , 使 小 说 显 得 真__实___亲__切_ , 拉 近 _与__读__者__的__感__情___,同时便于_抒__发__感__情___,但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 例如《__祝__福__》__就使用了第一人称叙述。 (2)第三人称叙述,能突破叙述者的所见所闻,不受__时__空__限制,自由、灵活 地反映社会生活。例如,《林__黛__玉__进__贾__府__》就使用了这种叙述方式。 (3)叙述视角按叙述人在作品中的位置可分为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全知视角 一般以__第__三__人称为主,有限视角往往以__第__一__人__称__“我”的角度去叙述事 件的过程。有时还采用主视角与副视角相结合的叙事方式。《祝福》一文, 祥林嫂在鲁镇的故事,由“我”叙述,这是_主__视角;离开鲁镇的故事,由 _卫_老__婆__子__来介绍,这是副视角。
微积累
插叙与补叙的区别 插叙,是在记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 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的叙述方式。它是小说常用的 叙述方法。插叙的作用:一是补充交代内容情节,使结构完整,内容丰富; 二是衬托、表现人物形象;三是为后文做铺垫;四是突出文章的中心。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所说的人或事 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章的关 键之处。补叙一般放在文末,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来历、性格等作补充介绍。 运用补叙,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表现人物,使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 意料的效果。
我目不转睛地瞧着他。
“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
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
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
(有删改)
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
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
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
2.综合题型 (1)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 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 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他们呢?” “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 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
肯,脸上一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
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 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 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微积累
“叙述者”七问,问出别样的理解 近几年,无论是高考还是平时大市模考,在小说叙事方面都格外关注小说的“叙 述者”,可以说是个热点。小说的“叙述者”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谁在叙述故事(叙 述人称),二是“他”站在什么角度叙述故事(叙述视角)。如果能就此展开思考、追问, 那么我们对小说的理解也会更深刻。这对“叙述者”展开的连续“七问”就是: ①借谁的口在讲述这个故事? ②通过哪个人物的眼光在观察作品中的人和事? ③他与小说世界的关系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 ④他处在情节发展的中心还是边缘? ⑤他给整篇小说带来什么样的情调和气氛? ⑥这个讲述者与观察者在故事进程中是否发生过变化? ⑦作者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或几个视点切入?
(2)作者在叙述“我”渡湖的过程中,借渡夫之口诉说他的儿子被抓走,儿 媳改嫁的情节,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方式?有何作用?
答案 插叙。作用:①使小说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使渡夫独自一人 守船摆渡的故事更加合情合理; ②照应前文渡夫凄苦的生活境况和辛苦的摆渡生活,为下文渡夫说要努力 挣钱的情节做铺垫; ③使渡夫的形象更加丰满、真实,表明他有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包袱, 是个苦难深重的人,但又不失人生的旷达; ④扩宽了渡夫的人生经历,使小说的内容更加丰富,表现了渡夫的苦难生 活,使主题更加沉重和深刻。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啰。”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 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 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 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
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 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 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 人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 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 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 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
2.叙事顺序(方法) 根据你的理解,填出下面表格中所缺内容。
叙述方法
作用
顺叙
按_时__间__(_空__间__) 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插叙 补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_情__节___或_结__局___先行提 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着 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进行必要的_补__充__说__明___,使 情节更加_完__整___,结构更加_严__密___,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也叫追叙,指在文中_对__前__面__说__的__人__或__事__进行一些简单的补充 交代,是中心事情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点题型
1.单一题型 (1)作品是用第几人称叙述故事的?这种叙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答案 第一人称。效果:①使故事情节的叙述杂而不乱,增强了叙述的 真实性,让读者认为所描述的找渡船、乘渡船的过程是作者亲历的; ②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第一人称能自由地表达出作者对渡夫等普通百 姓人生遭遇的深切同情; ③给人以真实生动之感,引发读者思考。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行文构思的妙处。解答本题应从全文的角度去看。 快速地读完这篇短篇小说后,我们不难发现文章的叙述视角以“我”为 主,叙述方式以对话为主。文章讲述了一个凄惨的故事,但并不影响文 章的诗意。
(2)作品为什么以渡夫的任情高歌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①艺术结构上,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最后以歌声结尾,余韵悠 长,耐人寻味; ②情感表现上,以渡夫的无表情代替哭泣,以任情高歌代替诉苦,强化了表 现苦难的力度; 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渡夫的洒脱豪放,也反衬他的现实痛苦之深,使渡夫 的形象更加丰满; 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到表现渡夫追求自由生活的信念,深 化了作品的主题。
3.叙事腔调 (1)叙事腔调,是指叙述人流露出的情感态度、_年__龄__、_性__别___、_身__份__等个性 特征。如鲁迅的冷峻、巴金的激情等。叙述者无论是站在前台还是幕后,都 或多或少地带着作者的影子和烙印。作家的腔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有些 小说中,有的作家可以将自己惯用的腔调隐藏起来,换成文中_人__物___的口吻 来说话。 (2)叙事腔调有两种主要方式,一是讲述,它是传统小说惯用的手法,它还没 有脱离最初讲故事的雏形,如小说《_装__在__套__子__里__的__人_》(或《__林__黛__玉__进__贾__府__》 等)。自福楼拜开创现实主义小说开始,现代小说逐渐向“显示”靠拢,小说 变得越来越客观,作者的意图也越来越含蓄收敛。如小说《_桥__边__的__老__人___》。
解析 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特点及其艺术效果。小说的结尾宁静且富有诗意, 分析艺术效果要考虑到其在结构安排、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
点拨关键
1.单一题型与综合题型的提问特点 (1)单一题型提问方式 ①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视角(或人称)?这样的叙述视角(或人称)有怎样 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 ②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样的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 品简要分析。 ③作品以对话形式叙述渡夫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④小说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题型标志:均有关于叙事特点方面的专业术语。
返回
活动2
把握叙事特征和效果,答好叙事题
(2014·全国Ⅰ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古渡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