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与优化选择
混凝土拌合料配比的优化方法

混凝土拌合料配比的优化方法一、背景介绍混凝土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建筑材料,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和使用寿命。
拌合料配比是影响混凝土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优化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可加工性等性能,从而提高工程质量和使用寿命。
二、优化方法1.确定混凝土性能要求在进行拌合料配比优化之前,需要确定混凝土的性能要求,包括强度等级、耐久性要求、可加工性等要求。
这有利于确定拌合料配比的目标和优化方向。
2.选择合适的材料选择合适的材料是拌合料配比优化的前提。
一般来说,水泥、砂、石子是混凝土的基本材料,同时需要添加适量的外加剂和掺合料。
选择合适的材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水泥:应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普通水泥或特种水泥,不宜使用劣质水泥或掺杂大量添加剂的水泥。
(2)砂:砂应具有一定的粒度分布和坚硬度,不宜使用过于细软或含有大量泥土的砂。
(3)石子:石子应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坚硬度,不宜使用含有大量细粉的碎石。
(4)外加剂:应根据混凝土的性能要求选择适当的外加剂,如减水剂、缓凝剂、增塑剂等。
(5)掺合料:掺合料应根据混凝土的性能要求选择适当的掺合料,如粉煤灰、矿渣粉、硅灰等。
3.确定配合比配合比是拌合料配比优化的核心。
配合比应根据混凝土的性能要求和材料的特性确定。
一般来说,配合比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灰比:水灰比是混凝土中水泥用量与水用量的比值,是影响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水灰比越小,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越好,但过低的水灰比会影响混凝土的可加工性。
(2)砂石比:砂石比是砂和石子的质量比值,是影响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砂石比应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使用要求确定,一般为1:2.5-3。
(3)掺合料用量:掺合料的用量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可加工性等性能。
应根据混凝土的性能要求和掺合料的特性确定合适的掺合料用量。
4.考虑施工条件混凝土的施工条件也会影响拌合料配比的优化。
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方法

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方法一、背景介绍混凝土是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的一种材料,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质量和寿命。
混凝土配合比是混凝土制作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它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
因此,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方法对于提高混凝土性能和降低建筑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二、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方法1. 确定混凝土的性能要求混凝土的性能要求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环境来确定的。
在确定混凝土性能要求时,必须考虑到建筑物使用的环境条件、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建筑物的结构特点等因素。
在此基础上,可以确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折强度、耐久性等性能指标。
2. 选择适合的材料混凝土的性能是由其组成材料的性能决定的。
因此,在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中,必须选择适合的材料。
一般来说,水泥、砂、石子和水是混凝土的主要原材料。
选择适合的水泥类型、砂、石子粒径和水的用量是关键。
3. 确定水泥用量水泥是混凝土中的主要结合材料,对混凝土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水泥用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成本。
在确定水泥用量时,需要考虑到混凝土的强度要求、水泥种类和品牌、砂、石子的配合比等因素。
一般来说,水泥用量应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不要过多或过少。
4. 确定砂、石子配合比在确定砂、石子配合比时,必须考虑到混凝土的强度要求和耐久性要求。
一般来说,砂、石子的粒径应该分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同时,砂、石子的用量也应该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保证混凝土的成本。
5. 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在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时,需要综合考虑混凝土的性能要求和材料的特性。
一般来说,混凝土的配合比可以根据试验数据进行优化。
优化的目标是使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等性能指标达到要求,同时控制混凝土的成本。
6. 进行试验验证在确定混凝土配合比后,需要进行试验验证。
试验验证可以通过制作混凝土试块进行,在试验验证过程中,需要进行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等性能指标的测定。
混凝土砼料配合比的选择与优化

混凝土砼料配合比的选择与优化随着建筑工程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混凝土作为一种重要的结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桥梁、水利、道路等各个领域。
在混凝土的制备过程中,砼料配合比的选择与优化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对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施工性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混凝土砼料配合比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材料性能与强度的关系在混凝土砼料配合比的选择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材料性能与混凝土强度之间的关系。
混凝土的主要成分是水泥、砂子、砾石和水,其中水泥是混凝土的胶结剂,砂子和砾石则起到填充和增强作用。
由于不同材料的性能差异,砼料配合比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例如,过多的水泥用量会使混凝土容易开裂,而过少的水泥会导致强度不足。
因此,需要根据具体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配合比,以达到预期的强度。
二、施工性与砼料配合比的关系除了材料性能和强度外,施工性也是混凝土砼料配合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施工性主要包括混凝土的流动性、凝结时间和抗坍性等。
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可以适度增加水泥和水的用量,但这样可能会导致混凝土的强度降低。
因此,在选择砼料配合比时,需要根据具体施工要求和混凝土的用途综合考量。
三、工程环境与砼料配合比的关系不同的工程环境也会对混凝土砼料配合比产生影响。
例如,在高温环境下,混凝土易于开裂,因此需采用较小的水胶比以减少内部应力。
而在低温环境下,需要使用抗冻剂来增加混凝土的抗冻性能。
此外,混凝土在海洋、酸碱等特殊环境下也需要进行特殊的砼料配合比设计,以确保混凝土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
四、经济性与砼料配合比的关系除了以上因素外,经济性也是混凝土砼料配合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材料用量和配置方式会对工程造价产生直接影响。
在确定砼料配合比时,需要综合考虑材料成本、施工工艺等因素,以实现经济合理性。
五、可持续性与砼料配合比的关系如今,可持续性在建筑工程中越来越受重视。
选择合理的砼料配合比可以减少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标准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标准一、前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混凝土工程中的重要环节。
合理的配合比设计可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能等,从而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和可靠性。
本文将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配合比设计方法、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混凝土材料的特性、要求的混凝土性能和施工条件等因素,确定适当的水灰比、骨料用量和掺合料用量等,以达到设计要求。
混凝土的强度和工作性能等与水灰比、骨料用量和掺合料用量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混凝土工程中的重要环节。
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方法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方法分为试验法和经验法两种。
1. 试验法试验法是根据混凝土材料的特性,通过对试件进行试验,确定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能等,然后根据试验结果进行配合比设计。
试验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试验类型:混凝土强度试验、混凝土耐久性试验、混凝土工作性能试验等。
(2)选择试验方法:包括试件类型、制作方法、养护方法等。
(3)测试试件:根据试验方法制作试件,进行试验。
(4)分析试验结果: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能等。
(5)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配合比设计。
2. 经验法经验法是根据历史施工经验和相关规范标准,确定混凝土配合比的方法。
经验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查阅相关规范标准:根据设计要求查阅相关规范标准,确定混凝土的等级和要求。
(2)确定水灰比:根据混凝土等级和要求,查阅相关规范标准,确定水灰比。
(3)确定骨料用量:根据水灰比和混凝土等级,查阅相关规范标准,确定骨料用量。
(4)确定掺合料用量:根据混凝土等级和要求,查阅相关规范标准,确定掺合料用量。
(5)根据确定的水灰比、骨料用量和掺合料用量等,计算混凝土配合比。
四、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常见问题,如混凝土强度不达标、混凝土裂缝、混凝土收缩等。
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与控制

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与控制混凝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中的材料,其配合比的合理优化和严密控制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
本文将从混凝土的基本构成、配合比优化的目标、优化的方法、控制的重要性、实施的过程、参数的选择、技术的应用以及配合比的未来发展等八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混凝土的基本构成混凝土是由水泥、骨料、粉状材料和掺合料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人工石材料。
水泥是混凝土的胶凝材料,骨料是混凝土的骨架,骨料与胶凝材料一同形成了混凝土的骨架结构。
二、配合比优化的目标混凝土的配合比优化的目标是在满足强度、耐久性和施工性等要求的基础上,尽量降低成本,提高材料的可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增加施工的精确性和稳定性。
三、优化的方法配合比优化的方法包括实验室试验与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式。
实验室试验可以通过调整水灰比、骨料粒径和掺合料种类等参数,来得到不同配合比下的混凝土性能数据。
理论计算则可以通过建立混凝土力学性能模型,预测不同配合比下的混凝土性能。
四、控制的重要性混凝土配合比的控制是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
合理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可以避免混凝土过度干燥或过度湿润,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同时,控制骨料粒径和掺合料种类等参数,可以调整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工作性能,提高施工的效率和稳定性。
五、实施的过程配合比的实施过程包括设计、试配、试验、评价和调整等步骤。
设计阶段需要根据工程要求和材料性能,确定初步的配合比方案。
试配阶段通过实验室试验和理论计算,得到不同配合比下的混凝土性能数据。
试验阶段对不同配合比下的混凝土进行性能测试,评价其满足工程要求的程度。
根据试验结果,调整配合比,直至满足设计要求。
六、参数的选择在配合比优化中,水灰比、骨料粒径和掺合料种类等参数的选择至关重要。
水灰比的选择应根据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要求而定,过高的水灰比会影响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过低的水灰比则会降低混凝土的流动性。
骨料粒径的选择应考虑混凝土的密实性和骨架的强度,掺合料种类的选择应根据混凝土的特殊要求来定。
混凝土配合比如何设计才能达到最佳性能

混凝土配合比如何设计才能达到最佳性能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质量和耐久性。
而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则是决定混凝土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那么,如何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才能达到最佳性能呢?这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复杂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混凝土的使用要求。
不同的建筑结构和使用环境对混凝土的性能有着不同的要求。
例如,对于承受重载的基础和桥墩,需要混凝土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久性;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如大坝,需要考虑混凝土的水化热和抗裂性能;对于处于侵蚀环境中的混凝土,如海洋工程,需要具备良好的抗侵蚀性能。
因此,在设计配合比之前,必须充分了解混凝土的使用条件和要求,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
水泥是混凝土中的重要胶凝材料,其品种和强度等级的选择对混凝土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高强度等级的水泥可以配制出高强度的混凝土,但成本也相对较高。
在满足混凝土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强度等级适中的水泥,以降低成本。
同时,还应考虑水泥的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不同品种的水泥在水化反应、凝结时间和强度发展等方面存在差异。
例如,硅酸盐水泥早期强度高,适用于对早期强度要求较高的工程;矿渣水泥和粉煤灰水泥水化热低,适用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
骨料在混凝土中起着骨架作用,其质量和级配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性能。
粗骨料的粒径、级配和强度应符合规范要求。
较大粒径的粗骨料可以降低混凝土的用水量和水泥用量,从而降低成本,但过大的粒径可能会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密实度。
细骨料的细度模数和级配也应合理选择,以保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和密实度。
此外,骨料的含泥量和有害物质含量应严格控制,否则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水是混凝土拌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用水量的多少对混凝土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过多的水会导致混凝土强度降低、收缩增大和耐久性下降;过少的水则会使混凝土拌合物过于干硬,难以施工。
因此,应根据骨料的含水率、水泥品种和外加剂的性能等因素,合理确定用水量,以保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工作性和强度。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优化指导意见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优化指导意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听着就有点让人头大,是吧?总觉得这东西那么复杂,没点儿专业知识,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
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并不那么神秘,关键是你得明白它是干嘛用的,能解决啥问题。
别着急,咱慢慢聊。
想象一下,混凝土就像是做饭,水泥、沙子、石子这些就像是咱的食材。
配合比就是告诉你,不同的食材应该加多少,才能做出最好吃的菜。
太多了就腻,太少了就没味儿,得恰到好处。
那到底怎么配?才是最合适的呢?配合比的设计啊,首先得看你需要什么样的混凝土。
比如说,今天做的是基础,明天做的是楼板。
你说,能一样吗?能一样吗?当然不一样!就像你做麻辣火锅跟做清汤火锅,选料的比例肯定得有区别。
所以,第一步,要搞清楚你混凝土的使用要求。
是要抗压强度大一点,还是要耐久性好一点,甚至是要在潮湿环境下也能挺住?搞清楚了这些,你就能找到最合适的比例,放心,搞明白了就没那么复杂。
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一步——试配。
别觉得这只是个小小的步骤,它可是决定成败的大事儿!就像做菜前得先试试盐的量,是吧?试一试,咸了淡了再调整。
混凝土也是一样,试着加点水,试着少点水,看看哪种配合最能符合需求。
千万别觉得一步到位,试出来的结果不一定就是你想要的,也不一定就是最完美的。
搞配合比就像是调味料,放多了不好,少了也不行。
水泥、沙子、石子的比例,必须要找一个黄金点,太干会裂,太湿就不结实,这可得小心。
说到这,咱们不得不提个大问题——环境的影响。
是的,环境对混凝土的影响可大了。
你想啊,外面天寒地冻的,水泥的活性就会打折扣,混凝土就没那么“给力”了。
或者,夏天太热了,混凝土一干二净,根本不容易养护,结果就变得脆弱。
这就像咱们做菜,外面太热,火候掌握不好,菜做出来也不好吃。
搞混凝土配合比也是一样,环境条件好不好,能不能控制得住温度,湿度,都是直接关系着质量的因素。
这个,得细心,得精确,得注重每一个细节。
除了环境,还得考虑你所用的原材料的性质,大家都知道,水泥、沙子、石子的品质是五花八门的。
混凝土配合比的要求2024

引言概述:混凝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材料,其配合比的要求对于混凝土的性能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混凝土配合比的要求进行详细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混凝土配合比的选择和设计。
正文内容:1.混凝土配合比的作用1.1控制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1.2确保混凝土的工作性能1.3影响混凝土的经济性和施工周期1.4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和耐久性1.5保证混凝土的可施工性和流动性2.混凝土配合比的基本要求2.1强度要求:根据工程使用条件确定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2.2施工性要求:考虑混凝土的可泵送性、坍落度和塑性变形等特性2.3耐久性要求:需要考虑混凝土在湿度、温度和化学环境等条件下的耐久性2.4经济性要求:在满足强度和耐久性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成本2.5可施工性要求:确保混凝土的浇筑和养护过程的顺利进行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关键因素3.1水胶比:决定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3.2水泥用量:控制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3.3砂浆配合比: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可施工性3.4粗骨料用量和粒径分布:调节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和工作性能3.5控制剂的添加: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如减水剂、气泡剂等4.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步骤4.1确定设计强度等级和耐久性要求4.2选择适当的水胶比和水泥用量4.3优化砂浆配合比和粗骨料用量4.4考虑特殊要求和添加控制剂4.5进行混凝土试块试验和实际工程验收5.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5.1混凝土强度低:调整水胶比或增加水泥用量5.2混凝土出现裂缝:增加控制剂或改变砂浆配合比5.3混凝土抗渗性差:调整骨料用量和颗粒分布5.4混凝土脱模困难:添加减水剂或改进施工工艺5.5混凝土流动性差:优化砂浆配合比和粗骨料用量总结:混凝土配合比的选择和设计对于混凝土的性能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详细介绍了混凝土配合比要求的作用、基本要求、关键因素、设计步骤以及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通过合理的配合比设计,可以确保混凝土达到预期的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能,提高工程质量并降低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与优化选择
发表时间:2018-07-24T12:04:58.52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4期作者:王力
[导读] 摘要: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发展程度越来越高,城市建设的发展采取原先的混凝土材料已经不能保障城市建筑的质量,要想保障城市建筑的发展,提高城市建设的水平,就需要对混凝土进行合理设计与优化选择,保障城市建设的工程质量。
运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局山西运城 044000
摘要: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发展程度越来越高,城市建设的发展采取原先的混凝土材料已经不能保障城市建筑的质量,要想保障城市建筑的发展,提高城市建设的水平,就需要对混凝土进行合理设计与优化选择,保障城市建设的工程质量。
目前最关键的步骤就是进行混凝土的配比设计,这是保障混凝土质量的关键。
文章针对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设计和质量控制措施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优化选择
引言
混凝土作为重要的建筑施工材料,多用于建设工程的重要部位,优化设计混凝土配合比,不仅对于保证工程质量和便于工程施工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从节约材料方面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
1 基本概念
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在定义上,指的就是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之间的比例关系,是混凝土工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直接影响施工的进度、质量和成本。
“假定密度法”又被称为假定容重法,是据经验资料假定混凝土表观密度为混凝土各组分用量之和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在施工中依照设计要求可确定用水量、水灰比和水泥用量等参数,假定混凝土表观密度,计算出集料总重、砂重和粗集料重,在此过程中需要以实测混合料表观密度进行校正,与绝对体积法相比计算更为简单。
2 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与优化选择
2.1 材料选择方面
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建设中使用的建筑材料品种、类型、规格以及质量标准等均需要符合工程施工要求,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过程中,对于混凝土材料中的原材料要进行合理的选择,这主要是因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为了保证混凝土材料的性能和质量强度,使其具备要求的工程属性,为建筑施工使用提供便利。
对混凝土结构特征进行分析,要求材料配置中具有和易性、耐久性和一定的强度等级,根据实验比例要求,控制合理的水灰比,砂石比例也要合理;另外对于混凝土材料中使用的不同品种的外加剂性能要综合了解,选定某个类型后,对减水剂的使用要酌量。
混凝土材料中的掺合料选用,常用的有矿粉和二级粉煤灰等,矿粉的需水量在95%左右,而二级粉煤灰的需水量在105%。
不同类型以及不同量的原材料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使用,能够产生不同的材料性能和施工效果,因而要根据实际的工程建设情况,对其材料选用进行严格的设计和研究。
2.2 用水量方面
建筑工程行业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的把控,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项目施工建设中使用大量的混凝土材料,混凝土中原材料的配合比不合理,将会严重影响混凝土的材料性质,使其强度下降,影响工程建设的质量。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对于用水量部分的管理,是混凝土材料质量控制中的一个重要管理参数,一般要求水泥在完全水化的状态下,水灰比最小控制在0.23左右,这是理论设计标准,但是在实际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水灰比值要明显大于这个理论值,这主要是为了能够防止混凝土在浇注后受气候、气温影响,毛细孔中的部分水分蒸发,给混凝土表面留下孔隙,影响材料性能以及质量。
2.3 对混凝土外加剂的研究
可以说外加剂对混凝土的总体性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选取与水泥具有良好相容性的外加剂,进而使得水泥凝结时间、坍落度的损失、密实性、不同龄期下的强度以及耐久性指标有一个显著的提升就成为选择外加剂时重点考虑的问题,在选择合适外加剂以后,另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确定外加剂的最佳掺量,过多或过少的外加剂都会使得混凝土的性能有所降低,如在使用高效减水剂时,减水剂掺量过多会导致混凝土过度缓凝或者离析现象的发生,掺量过少又会造成减水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此外,还需要对混凝土的水胶比、单位用水量、砂率进行严格控制,一般认为,水泥要想获得完全水化,所需用水量应达到水泥用量的百分之二十三左右,考虑到物理吸附作用,实际用水量应达到水泥用量的百分之四十,方可使水泥完全水化。
由于混凝土掺入高效减水剂,坍落度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可通过高效减水剂的性质和掺量来加以控制,在确定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时不能使用普通混凝土的方法进行确定。
在混凝土砂率的确定上,可根据混凝土中总胶结材料用量,粗细集料的颗粒级配及泵送要求等因素加以确定。
2.4 掺用矿物掺合料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问题
在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中,方法包括等水胶比法、超量取代法、等水灰比法、等浆体体积法等,下面将进行详细的说明。
第一是等水胶比法。
也就是简单的等量取代,掺料后水胶比与未掺料水灰比值相同,浆体体积(浆骨比)增大,会导致硬化混凝土收缩值发生变化,致使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受到影响;且粉煤灰反应速率和反应率低,若用粉煤灰简单取代水泥则会导致水灰比增大、混凝土强度下降,为维持其强度可降低水胶比,但又会导致水灰比、孔隙率较大,使得混凝土早期碳化严重,产生恶性循环。
除此之外,矿物掺合料的强度对水胶比更加敏感,因此,单纯地等水胶比掺粉煤灰是不明智的,无法发挥后者的作用,应当进行改善。
第二是超量取代法,在一定范围内以掺量代替水泥,在实际的应用中,常常仍以胶凝材料进行代替,因此可以起到增加浆体含量、减小水胶比的作用。
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因为水胶比界定差异,一些单位认为掺粉煤灰前后水灰比是固定的,胶凝材料中无需计算超量取代部分,但是实际案例中无法从所报的配合比上分析所出现的质量问题原因,或许与混凝土抗裂性改善效果差有关。
第三是等水灰比法,在实际的调研中发现,一些单位将水泥厂生产的混合水泥也称作水泥,而未将矿物掺合料算在水泥中,就可维持水灰比不变,使得用水量和水胶比降低,希望维持混凝土强度,但实际效果是水胶比过大,实际强度与标准不符。
而相关数据证实掺入粉煤灰越多,要维持水灰比不变所降低的水胶比越多。
然而计算中没有考虑粉煤灰的性质,结果不准确,水胶比过低时会影响拌合物的施工性,使得试配工作量加大,造成了混凝土体积的不稳定。
第四是等浆体体积法,水泥密度较矿物掺合料密度更大,当按质量掺入时会使得混凝土浆体体积增加,如按等浆体设计会维持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更深入的研究发现两种方法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没有较大差异,但是后者的抗渗性更高。
结束语
工程项目在施工建设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混凝土材料,混凝土材料是由多种不同的原材料按照一定的工程比例要求配合而成,对于混凝
土配合比技术的控制是施工环节中的重要控制内容,因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具有较高的要求和标准。
在实践工作中,要对工程项目建设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对混凝土材料强度以及材料配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保证设计出具有更高性价比和更为合理的混凝土材料,保证项目建设质量的同时,也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沈志超.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绿色环保建材,2017,(01):44.
[2] 朱淇.浅议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科技与企业,2014,(03):167.
[3] 王晓琴.浅谈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学之友,2012,(18):9-10.
[4] 董均刚.现代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12,(07):158-159.
[5] 罗军.浅析C5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优化C50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信息,2010,(3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