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地震解释-构造解释
地震科普知识 ppt课件

19
5. 地震的类型
引起地球表面振动的原因很多,根
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它是由地下深处岩层错动、 破裂所造成。据统计,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 震总数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它是由火山作用,如岩浆活 动、气体爆炸等引起。
3.塌陷地震:它是由地下岩洞、矿井塌陷 而引起。
4.诱发地震:它是由水库蓄水、油田注水 等引发产生。
2020/10/28
21
地震的类型
根据震源深度的不同,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称为浅源地震。全世 界85%以上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70至300千米的称为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千米以上的称为深源地震。 目前记录到的最深的地震大约为720千米。深源地震一般不 会造成破坏和灾害。
极震区——是指震中附近振动最强烈,破坏比也最严重 的地区。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1震5 中 距。
地震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1.震源和震源深度
震源是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震源深度 是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面的距离。
2.震中、震中距和极震区
震中: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震
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及其
要认识地震就得先了解地球的 内部结构和它的活动规律。
2020/10/28
10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由表 及里可分为:
地壳、地幔、 地核三个圈层。
2020/10/28
11
活动规律
由于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分布是不均
匀的,因而造成了地球内部物质不停地做缓
慢运动,在这些巨大力量的长期作用下,有些岩 石会发生倾斜、变形,当地球内部的能量积 累到足够大时,一些本身比较脆弱或有些轻微 裂隙的岩层就会在这种力量下产生剧烈的震 动,这样地震就发生了。
地震资料二维解释

C、结合构造,分析断层 切割关系, 研究断层对构造的控制
作用;利用构造运动的期次确定断层的切割关系。
一般情况下新断层切割老断层。
二维解释
D 、断层的级别: 结合地质、构造发育史定断层的级别;
主要根据地震剖面上断距,两侧对置的层位,波阻特征等。
一级断层:控制盆地的沉积,断到基底。盆地可研究生油层系、 资源量。 二级断层:控制构造带。构造带可以研究生储盖、生油构造。
二维解释
如上图所示: 当资料不清时,断层掉向不清,断层面的方向不同, 高垒和地堑不同的结果。断层至关重要。
二维解释
断层解释
A、定准断点 :根据波阻错断,水平剖面上有绕射波和断面波。 B、平面组合 :考虑断层的空间延伸关系,平面上可以连接, 但平面上不一定能过去;所以要多次反复平面 剖面对比。
模型验证 、多种信息综合研究等方面。
二维解释
(一)、准备工作 1 、野外, 了解野外工作方法、施工因素、井深、药量、基准面、 排列长度、组合个数…。(涉及到处理方法、解释精度) 2 、处理,了解处理的主要流程及处理效果。保幅、修饰和去噪手
段。
3 、钻井,收集钻井资料及钻井报告。
4 、地质,收集已有的邻区的地质、地震资料及成果报告。
二维解释
2、闭合差校正 二维资料普遍存在闭合差,因此除了上述各种之
外,还要作闭合差校正。 这一步是在做好相位、频率、振幅一致性处 理的基础上进行的。 闭合差校正的关键是选好基准面 (或参考层),多次反复计算和 修改校正量。 在一般解释系统上都有闭合差校正的功能,所选择的基 准面断层越少越好,越靠近目的层越好;所以这是一个边解释边进行 闭合差校正的交互迭带过程。
另外,还要了解目的层埋深、岩性、储集性,明确生储盖组合及 凹陷的构造格局、储层分布状况。如塔里木东河砂岩,岩性变化、 尖灭,华北地区找沙河街组的沙1、沙2、沙3段,小断块等。
地震讲义2-地震解释基本方法-层位解读

三、 多次波
图2-17
几个重要的多次反射波类型示意图
图2-18 海底多次波引起的构造地层假象
第四节弯曲界面反射波
一、凸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二、凹界面反射波的特点
(1)平缓向斜型
(2)聚集型
(3)回转型
图2-19 凸界面地质模型与地震模型的关系
2-20 水平叠加的凸界面时间剖面
地质模型 地震模型 图2-21 凹界面模型与地震模型的关系
a .在地层水平的简单情况下,绕射波同相轴极小点位置指
示断点位置;绕射波极小点与反射波相切;地层倾斜时,切点 不在极小点。 b.剖面线与断层走向斜交时,绕射波变缓。 c.绕射同相轴对应地下岩性尖灭点,断点,经偏移处理 后绕射波收敛于一点。用绕射波的时距曲线极小点的特征,可 准确的确定地下断点,尖灭点或不整合面突起点的真实位置。 d.绕射波较强时,有时在地震记录上严重的掩盖和干扰 真反射 波,可以通过组合、多次覆盖和叠加消除。
图2-22 凹界面地质模型与理论地震记录剖面
第五节地震解释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假象
盐构造的速度变化:刺穿盐体引起的速度上拱假背形构造
图2-24 深部盐体引起的速度下拉假向形构造
图2-25 泥构造引起的假象
图2-26 逆冲片体引起假象: 高速地层逆掩产生假背形构造
第三章 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一、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概论
图2-3 岩性、地震子波和地震响应之间的关系
图2-4 合成记录与地震剖面地层对比
三、 确定反射标准层的代号 和对比标记
Txy,
x—反射界面编号或层位
Y –层位内次一级细分层好
第二节 时间剖面的对比
一、反射波对比的基本原则
1.相位相同 2.波形相似3.振幅增强 4.连续性
三维地震的精细构造解释方法及应用

2010年第5期0引言当前常用的地震解释(包括交互工作站解释实质上是三维资料的二维平面解释,从三维数据体中沿主测线inline和联络线crossline抽取若干个剖面进行解释。
这样不仅使大量的地震资料未能有效利用,而且成果精度较低,难以发现小的构造和地层特征,造成小断层和小构造的漏失,大大降低了对地下地质体的认识精度,同时也降低了三维地震的应用效果。
利用常规的地震解释技术,将不能很好的进行小断层的解释,甚至会出现假断层的现象[1]。
随着三维勘探技术的迅速发展,三维地震勘探的资料解释方法和技术也向着更真实、更准确、更清晰地反映地下地层各种地质信息的方向突飞猛进。
目前,在三维地震勘探中发展最快的是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技术,该技术不仅提高地震资料解释的准确性而且能够提供较准确的钻探井位,利用先进的解释软件打破常规的三维资料二维解释,充分利用三维数据信息,获得更精细的构造形态。
因此,三维地震精细解释技术受到高度重视。
1三维地震勘探的精细解释技术1.1小断层的正演模拟对地质模型进行波场正演计算可以模拟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以明确地质体地震记录的特征,同时也能提供地下地质体地震波岩石物理响应特性,为正确研究地下地质环境提供地震波波场证据,以便对解释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设计一个三层介质的地质模型进行正演模拟实验,图1(a是小断层的地质模型。
模型参数:煤的断距为5m,煤层厚度为8m,煤层速度为2000m/s,围岩地层速度自上而下分别为1800m/s、3200m/s、3200m/s;图1(b为小断层正演模拟的地震响应。
根据正演模拟后的地震响应分析,断距为5m的小断层,地震剖面有一定的变化,为后期的地震资料解释工作提供了依据。
(a地质模型(b地震响应图1正演模拟doi:10.3969/j.issn.1672-9943.2010.05.005能源技术与管理三维地震的精细构造解释方法及应用秦晶晶1,李德春1,程慧慧1,王空前2(1.中国矿业大学资源学院,江苏徐州221008;2.中国矿业大学力建学院,江苏徐州221008[摘要]论述了几种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小断层的应用方法,为了确保解释的精度,利用数值模拟进行正演模拟试验,为做好三维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提供了物质基础。
地震剖面解释要知道的内容

第一章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第一节地震波的基本特征?一、波的类型二、地震波的特征?第二节地震剖面特点与地震资料处理流程?一、地震剖面的一般概念?二、地震资料处理流程简介?第三节偏移现象和偏移归位?一、时间剖面的偏移现象?二、偏移叠加原理?三、偏移叠加、叠加偏移和叠前偏移四、二维偏移和三维偏移?第四节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一、子波的概念?二、地震子波与分辨能力的关系?三、垂直分辨率?四、水平分辨率?第五节影响地震波传播的地质因素一、表层地震地质条件?二、地下地震地质条件??第二章地震解释的基本方法第一节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一、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的对应关系?二、地震反射标准层具备的条件?三、确定反射标准层的方法?四、确定反射标准层的代号和对比标?第二节时间剖面的对比?一、反射波对比的基本原则?二、实际对比方法?第三节与复杂地质现象有关的异常波一、绕射波?二、断面波三、多次波?四、伴随波?第四节弯曲界面反射波?一、凸界面反射波的特点二、凹界面反射波的特点?第五节地震解释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假象?一、表层变化引起的假象?二、速度变化引起的假象??第三章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第一节地震构造解释概论?一、构造解释流程?二、资料准备?三、构造解释内容简介?第二节断层解释?一、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一般标志?二、断层模型的剖面特征?三、几种典型断层和断裂系的解释?第三节断层基本要素的确定与组合?一、断层基本要素的确定?二、断层组合的一般规律?第四节典型构造解释一、披覆构造)?二、挤压褶皱与高陡构造?三、底辟构造?四、流体底辟构造?五、花状构造第五节不整合面的解释?一、不整合的一般概念?二、不整合面的反射特征?三、几种典型的不整合面剖面特征?第六节深度剖面绘制?一、平均速度法?二、曲射线法三、值的求法第七节地震构造图的绘制一、地震构造图的基本概念?二、绘制构造图过程与步骤?三、等值线图的勾绘四、绘制构造图?五、构造图的解释?六、利用构造图绘制地层等厚图??第四章三维地震和垂直地震资料的解释第一节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一、三维地震数据体的特点二、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释三、等时切片的解释?第二节人机联作解释技术一、人机联作解释及其特点?二、人机联作解释系统配置?三、解释工作流程第三节垂直地震剖面解释一、垂直地震剖面基本原理与观测方法二、垂直地震剖面特点三、垂直地震剖面的解释和应用??第五章地震波速度资料解释与应用第一节影响地震波速度的因素与分布规律一、影响速度的一般因素二、地震波速度与多孔介质流体性质关系?三、几种与油气关系密切的岩层速度特征?四、速度分布规律?第二节几种速度概念与叠加速度谱的解释一、速度的概念?二、叠加速度谱的解释第三节层速度估算砂泥岩百分比和储层参数一、利用层速度估算砂泥岩百分比二、利用层速度估算储层参数?第四节利用层速度预测地层压力一、概述?二、图板法三、经验公式法?第六章地震资料的沉积解释第一节地震资料的沉积解释概述?一、地震资料地层、岩性解释发展概况?二、地震资料的沉积解释内容?第二节地震层序分析?一、沉积层序与地层层序二、层序的年代地层学意义三、地震反射的地层学意义?四、地震层序的划分第三节地震相分析?一、地震相分析的概念?二、地震相参数?三、地震相图的编制第四节典型的地震相模式一、大陆边缘地震相模式二、断陷湖盆地震相模式?第四节层序地层分析方法?一、概述二、有关的基本概念?三、层序分析一般方法?第七章地震资料在储层和油气预测中的应用第一节地震储层预测技术?一、地震反演技术?二、属性分析技术?第二节地震属性在储层研究中的应用?一、几种地震信息与岩石物性和油气的关系?二、地震属性的应用与实例分析?第三节地震资料在含油性检测中的应用一、地震剖面上直接检测油气?二、应用属性技术检测油气?第四节 AVO技术分析与应用一、AVO技术分析二、应用AVO技术检测含气层??第八章地震资料在油藏监测中的应用第一节地震监测的岩石物理学基础?一、随时间变化的油藏特征二、与地震监测有关的岩石物理特征三、用于油藏监测地震特征?第二节地震监测技术?一、时移地震二、微地震技术第三节地震监测资料的解释应用一、时移三维地震油藏监测解释应用二、井中地震油藏监测解释应用?三、微地震检测的应用主要参考文献。
03地震资料解释基础-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2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1 地震构造图的基本概念
3.构造图比例尺和等值线距的选择 等值线距是指构造图中相邻等值线间的差值, 对等深线来说,就是每隔多少米划一根等深线。对 t0时间线来说,就是每隔多少毫秒划一根等时线。
等值线距越小,反映得越精细。因此等值线距 选择的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反映构造的详细程度,并 照顾到图面的清晰度。 一般来说应考虑到资料的好坏程度和地层倾角 的陡缓。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1 地震构造图的基本概念
3.构造图比例尺和等值线距的选择 构造图的精度反映在作图比例尺和等值线距的 大小上。
比例尺越大,构造图反映得越精细,因此,在 作图时选择比例尺,应根据测线的疏密,地质任务 的要求,地质情况的复杂程度,资料的质量好坏等 因素考虑。 在构造复杂、资料较好的情况下,应选用较大 的比例尺;在构造简单或资料较差的情况下,则宜 选用较小的比例尺。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1 地震构造图的基本概念
1.构造图的分类 根据等值线参数的不同,地震构造图可分 为两大类:等t0图和等深度构造图。 等t0图可由时间剖面的数据直接绘制,在 地质构造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可以反映构造的基 本形态。但其位置有偏移。 由于地震勘探中界面的深度有法线深度、 视铅直深度和真深度的区别,所以深度构造图 也相应有三种。
(3)标数据。把所取的数据标注在平面图相应的 位置上,在测线交点处,各条测线的数据都应写上。 同样,尖灭超覆等数据也要标注齐全。
1000ms
2.6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2.6.2 地震构造图的绘制
(4)标注断点。在断 距不大的情况下一般只标注 断层上盘位置(但也有上、 下盘位置都标注的,特别是 在断距较大时)。除标出断 点位置外,还应注明落差大 小。(落差即为上下盘间的 垂直距离,如右图则是A与B 两点的垂直距离)。应注在 断点符号的上角,此外还需 标注断点处标准层的深度值, 标法见右图。
三维地震解释

2 用水平切片直 接做构造图。
三、三维 地震的地 震相解释:
1 层振幅 切片的解 释或者说 提取目的 层振幅, 由振幅 异 常带解释 微相、砂 体展布。
1.什么情况下所做的构造图才能实现既做了空 校又使用了变速? 2.一个三维构造圈闭图和二维圈闭图一般会有 哪些差地震相与二维地震相
无菲尼尔带现象
2.三维地震 可消除侧反 射影响,因 而背斜圈闭 形态与大小 比较真实。 不像二维地 震由于侧反 射影响,背 斜往往变宽, 变大,尤其 是低幅度背 斜的失真明 显。
3.三维地震在纵、横两个方向上密集设置测点,测点距 一般20-100m,常见为50×50或50×75m,因而在地下 每20-37.5m获得一个信息,使水平分辩率显著提高。
章三维地震资料的解释
三维地震的六个特点:真归位后交点闭 合、无侧反射、水平分辨率高,具水 平切片和层振幅显示功能、人机联作 解释、彩色显示
三维地震的构造解释
一、三维地震 资料的特点
1.与二维相比, 三维可以做到真 正的空间归位, 因此三维偏移资 料上无闭合差, 剖面上的背斜、 断层等形态、大 小、位置也较准 确。
6.
解释常在工作站上进行。工作站一般包括图象处理机,辅助图象存 储器,数据输入装置和 显示终端。配备的软件包括许多专用的模块。 国内市场上常用的是Landmark工作站,Geoquest工作站,Bouma工 作站等。具软硬件系统成套,由多家石油公司生产销售。
解释过程一般分八个步骤 (1).通过数字化桌输入测点的坐标位置数据,或用 键盘输入。 (2).通过数据化桌输入时间剖面或深度剖面每道的
4.为什么说三维偏移剖面上断层、背斜高点的 形态、大小、位置较准确,而不是最准确呢?
1.陆基孟,地震勘探原理,石油大学出版社,1993年。 2.钱绍瑚,地震勘探,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89年。 3. Blach, A.H., et al.. Seismic amplitude anomalies associated with thick first Leo sandstone lens,eastern Powder River Basin,Wyoming, Geophysics,1981,46( 11):1519-1527. 4.Brown,A. Interpretafion of three dimentional seismic data,AAPG Memoir.42 1986;5 th edition, 1999. 5. Nelson Jr, H R; F J Hiltormani, C H F Gardner. Instruction to interactive 3D interterpretation; Oil and Gas Journal, 1981 Oct.5.106-139. 6. Gerhardstein A C and A Brown. Interactive interpretation of seismic d ata, 52nd annual interpretational SEG Meeting, SEG1982.
地震资料解释

沿横轴方向上均匀分布的每条小细线上的波形代表共中心点处叠加道记录,从浅到深有一系列的波组。剖面最左端的第1道代表满叠加次数的第1个共中心点叠加道记录。最右端的道代表满叠加次数的最后一个共中心点叠加道记录。剖面上总共显示多少个叠加道记录就说明有多少个CDP点。所以在剖面时间线零线上边标有CDP序号,而且还标有桩号。
6.沿测线闭合圈对比(剖面的闭合)
剖面间的闭合不能用二维偏移剖面,只有利用三维地震资料,才能使其闭合。
7.利用偏移剖面进行对比
剖面间的对比:有助于对剖面作地质解释和作构造图等工作。
利用地质规律进行对比 在一个工区内,地质构造特征及地质结构都遵循一定的地质规律,它们必然反映在时间剖面上,抓住其规律对剖面的对比解释有好处。这需要解释人员有较强的地质理论基础和经验。
角度不整合:在0.5s左右存在角度不整合
(二)、超复和退复
超复和退复发育于盆地边缘的斜坡带,也是不整合的一种表现形式。 1.超复 在海侵时,地层沉积范围不断扩大,盆地边缘地带的新地层会依次超越覆盖在下面较老地层之上。在时间剖面上表现为几组反射波互不平行,逐渐靠拢,在超复点处出现同相轴的分叉、合并现象。超复不整合面上的地层反射波相位,依次被下部地层反射波所代替。 2.退复 当海退时,沉积物分布范围逐渐减小,上覆新地层沉积范围不断向盆地中心退缩。在时间剖面上,上覆新地层的反射波逐步被下面老地层的反射波所替代。
(一)、不整合
不整合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沉积间断。它对油、气的聚集有密切关系,对地震地层学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不整合分为平行不整合与角度不整合两种。 1.平行不整合(假整合) 老地层主要受上升运动影响,呈水平状态出露地表,遭受较长时期的外力作用破坏之后,又受下降运动影响而沉降,继续接受新的沉积,因而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其间存在侵蚀面,这种现象称之为平行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在时间剖面上不容易识别,但不整合面受到剥蚀而凸凹不平,往往产生绕射波,并且由于波阻抗差变化大,使不整合面上的反射波振幅和波形变化也较大,因此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去辨认平行不整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被走滑断裂分开成两个独立的部分,向上变缓,向外倾斜。
负花状构造一般与张扭性走滑断裂伴生,在走滑
断裂上部形成向形构造。
3)走滑带内部构造和夹块
(3)走滑构造的平面标志
1)线性延伸或带状展布
2)走滑带两侧地质界线的水平错开
3)斜列的盖层褶皱
(4)基底卷入的走滑构造
基底卷入的走滑构造中的 盆地基底与沉积盖层一起 发生走滑构造变形。
• 走滑断层位移过程中也会进一步引起两盘 断块或走滑断层上覆地层的变形,所有这
些与这些变形与位移矢量近水平的剪切作
用有关的构造变形统称为走滑构造
(2)走滑构造的剖面标志
–1)海豚效应和丝带效应 –2)花状构造
–3)走滑带内部构造和夹块
1)海豚效应和丝带效应
海豚效应(dolphin effect): 断面倾斜方向相同条件下,在一 个横切面上表现为正断层,在另 一个横切面上表现为逆断层。 丝带效应(ribbon effect): 断面倾向的摆动现象。
1)海豚效应和丝带效应
2)花状构造
正花状构造和负花状构造
花状构造是与走滑断裂相对水平运动相伴生的构造样式。根据 其在剖面上的特征可分为正花状构造和负花状构造。走滑断裂是指
地壳在扭应力或剪切应力场作用下,断层两盘在力偶作用下作相对 水平运动产生的断裂。
正花状构造一般与压扭性走滑断裂伴生,在走滑断裂上部 形成背形构造;背形构造不是一个连续的背斜曲面,其两翼分
• 在大陆伸展半地堑斜坡上、被动大陆边缘、大型 三角洲、大陆斜坡等不同的构造环境中都可能发 育薄皮伸展构造。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从陆向洋依次为:1)伸展构造区、泥岩底辟区,内 褶皱冲断带,滑脱褶皱区、外褶皱冲断带(Corredor,2005)。
滑脱 褶皱区 外褶皱冲断带 内褶 皱冲 断带 泥岩 底辟区
•
•
基底卷入的走滑构造并不 意味着主干走滑断层一定 要从基底岩层切入到盖层 岩层中。通常盆地基底岩 层中发育主干走滑断层, 主干走滑断层可以向上直 接切割所有盖层岩层,也 可以在基底顶面或盖层岩 层内部尖灭。
基底走滑断层与盖层之间 也可以产生滑脱,但是这 种滑脱并未破坏基底与盖 层在走滑构造变形方面的 统一性。
• (5)基底卷入的走滑构造
(1)走滑断层与走滑构造的概念
走滑断层是指两盘断块体
以相对走滑位移为主要运动 特征的断层
按照库仑—摩尔破裂准则
和安德森断层模式,走滑断
层形成时的应力状态是主压
应力轴和主张应力轴为水平 方向、中间应力轴为垂直方
向,走滑断层角度一般为
90°±。
(1)走滑断层与走滑构造的概念
•
(5)薄皮走滑断层
• 通常与薄皮收缩构造、薄皮伸展构造共生
左旋走滑断层 右旋走滑断层
(1)走滑断层与走滑构造的概念
• 按照安德森断层模式,在σ2直立、σ1和σ3水平 的应力状态下的两个共轭破裂面分别相当于左旋 走滑断层和右旋走滑断层。因此,走滑断层相当 于位移矢量近水平的剪切破裂
(1)走滑断层与走滑构造的概念
• 断层的两盘相对位移矢量通常是斜向的,当走滑 断层位移矢量中有较大的倾向位移分量时可分别 称为“正走滑断层”(倾向位移分量为正断层)或 “逆走滑断层”(倾向位移分量为逆断层)
断层倾 斜线 断层倾斜线 正断层 右旋走滑 左旋走滑 正断层 正断层
右旋 断层 走向 线
走滑
断层
逆断 层
左旋走 滑断层
正左旋 走滑断层 左旋 断层走向线 滑断层 逆左旋 走滑断层 左旋走滑 逆断层
正右旋 走滑断层 右旋 走滑断层 逆右旋 走滑断层 逆断层右旋走滑 逆断层
正断 层
(1)走滑断层与走滑构造的概念
3.4 典型构造样式的地震识别
3.4.1 构造样式的概念与意义
3.4.2 水平收缩构造
3.4.3 水平伸展构造 3.4.4 水平走滑构造
3.4.5 垂直升降构造
3.4.4 水平走滑构造
• (1)走滑断层与走滑构造的概念 • (2)走滑构造的剖面特征 • (3)走滑构造的平面特征 • (4)薄皮走滑构造
伸展构造区
伸展与拆离
伸展与拆离
2)基底卷入(厚皮)伸展构造的主要构造样式
非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控制的地堑
旋转平面式正断层控制的掀斜半地堑
铲式正断层控制的滚动半地堑
坡坪式正断层控制的复杂半地堑
同向调节断层
反向调节断层
正双重构造
铲式扇
课外练习2
铲式正断层系统
盖层滑脱还是基底卷入?
共轭状
这是滚动背斜吗?
断层形态与构造鼻
5 4 3 2 1 盆地基底面 断鼻构造
断鼻构造
凸起
(a)
(b)
正断层牵引构造
(3)伸展构造的主要构造样式
1)盖层滑脱(薄皮)伸展构造的主要构造样式
• 薄皮伸展构造是指主要由沉积盖层卷入伸展变形 的构造。 • 铲式正断层系统和多米诺断层系统是薄皮伸展构 造的两种主要构造样式。在剖面上,铲式正断层 和旋转平面式正断层一般是在盖层中的软弱岩层 (泥岩、盐岩等)中消失,或在盆地基底顶面的 不整合面上滑脱。 • 往往与重力滑动构造和底辟构造相共生。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第9课
王英民 2012年
(2)正断层的相关褶皱
1. 铲式正断层与滚动背斜构造
2. 断层形态与构造鼻
铲式正断层与滚动背斜构造
• 背斜转折端形态与铲式正断层形态相关,背斜 轴面自下而上向断层面方向迁移
6 5
5 4 3 2 1
4 3 2
盆地基底面
1
薄皮铲式正断层-滚动背斜பைடு நூலகம்统
练习
三角洲前缘推进形成的铲式正断层及滚动背斜
• 位移矢量向左的断层称为右旋走滑断层(righ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right-slip fault)或右旋平移断层 (dextre),位移矢量向右的断层称为左旋走滑断层 (lef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left-slip fault)或左旋平 移断层(senes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