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研究(过去、现在和未来)思维导图
吴本日本史思维导图读书笔记

吴本日本史思维导图读书笔记吴本日本史虽然因为时代因素,一些观点过老,并且因着力于中日关系,遭“中日关系史”之诟病,但内容之完善,篇目之深广,是许多著作无法企及的,可以说,吴的日本史无疑是中国在研究日本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第一卷:古代卷一、原始社会本章无特别之处,原始社会日本与其他文明近似,只是因为地处海岛,所以在技术上传播上值得一书。
二、奴隶社会由大和到飞鸟时代,这是日本的转折点。
三、大化改新持统天皇(大海人之妻)定都藤原京。
大宝律令四、奈良时代五、平安时代藤原氏的兴衰:https:///p/2434717939?red_tag=288806773 8平家系谱:六、镰仓时代镰仓幕府机构镰仓时代镰仓时代的二头政治,公家力量:https:///p/4374215800?red_tag=321993261 5六、室町幕府七、室町末代八、安土桃山九、德川前期十、德川中期十一、德川后期德川吉宗:https:///note/507079870/ 十二、幕府与倒幕运动第二卷:近代卷第一篇:资本主义形成时期一、明治维新二、明治资产阶级改革残酷的剥削三、明治初期外交与叛乱四、自由民主运动兴衰与天皇制确立五、日本资本主义的形成第二篇:帝国主义时期六、军事封建帝国主义明治与大正时期内阁:明治时期1、第1次伊藤内阁(1885年12月22日—1888年4月30日)伊藤博文2、黑田内阁(1888年4月30日—1889年12月24日)黑田清隆3、第1次山县内阁(1889年12月24日—1891年5月6日)山县有朋4、第1次松方内阁(1891年5月6日—1892年8月8日)松方正义5、第2次伊藤内阁(1892年8月8日—1896年9月18日)伊藤博文6、第2次松方内阁(1896年9月18日—1898年1月12日)松方正义进步党7、第3次伊藤内阁(1898年1月12日—1898年6月30日)伊藤博文8、第1次大隈内阁(1898年6月30日—1898年11月8日)大隈重信宪政党9、第2次山县内阁(1898年11月8日—1900年10月19日)山县有朋 10、第4次伊藤内阁(1900年10月19日—1901年6月2日)伊藤博文立宪政友会11、第1次桂内阁(1901年6月2日—1906年1月7日)桂太郎 12、第1次西园寺内阁(1906年1月7日—1908年7月14日)西园寺公望立宪政友会13、第2次桂内阁(1908年7月14日—1911年8月30日)桂太郎立宪政友会 14、第2次西园寺内阁(1911年8月30日—1912年12月21日)西园寺公望立宪政友会大正时期15、第3次桂内阁(1912年12月21日—1913年2月20日)桂太郎16、第1次山本内阁(1913年2月20日—1914年4月16日)山本权兵卫立宪政友会17、第2次大隈内阁(1914年4月16日—1916年10月9日)大隈重信立宪政友会 18、寺内内阁(1916年10月9日—1918年9月29日)寺内正毅19、原内阁(1918年9月29日—1921年11月13日)原敬立宪政友会20、高桥内阁(1921年11月13日—1922年6月12日)高桥是清立宪政友会21、加藤友三郎内阁(1922年6月12日—1923年9月2日)加藤友三郎立宪政友会22、第2次山本内阁(1923年9月2日—1924年1月7日)山本权兵卫革新俱乐部23、清浦内阁(1924年1月7日—1924年6月11日)清浦奎吾24、加藤高明内阁(1924年6月11日—1926年1月30日)加藤高明宪政会・立宪政友会・革新俱乐部 25、第1次若槻内阁(1926年1月30日—1927年4月20日)若槻礼次郎宪政会七、明治大正时期的文化八、一战后的日本九、政党内阁时期十、九一八事变与天皇专制十一、全面侵华与法西斯专制十二、两次大战间的日本科技文化十三、太平洋战争与日本法西斯政权的覆灭昭和时期内阁:26、田中义一内阁(1927年4月20日—1929年7月2日)田中义一立宪政友会27、滨口内阁(1929年7月2日—1931年4月14日)滨口雄幸立宪政友会28、第2次若槻内阁(1931年4月14日—1931年12月13日)若槻礼次郎立宪政友会29、犬养内阁(1931年12月13日—1932年5月26日)犬养毅立宪政友会 30、斋藤内阁(1932年5月26日—1934年7月8日)斋藤实 31、冈田内阁(1934年7月8日—1936年3月9日)冈田启介32、广田内阁(1936年3月9日—1937年2月2日)广田弘毅33、林内阁(1937年2月2日—1937年6月4日)林铣十郎34、第1次近卫内阁(1937年6月4日—1939年1月5日)近卫文麿35、平沼内阁(1939年1月5日—1939年8月30日)平沼骐一郎 36、阿部内阁(1939年8月30日—1940年1月16日)阿部信行37、米内内阁(1940年1月16日—1940年7月22日)米内光政38、第2次近卫内阁(1940年7月22日—1941年7月18日)近卫文麿39、第3次近卫内阁(1941年7月18日—1941年10月18日)近卫文麿 40、东条内阁(1941年10月18日—1944年7月22日)东条英机大政翼赞会41、小矶内阁(1944年7月22日—1945年4月7日)小矶国昭大政翼赞会 42、铃木贯太郎内阁(1945年4月7日—1945年8月17日)铃木贯太郎大政翼赞会 43、东久迩宫内阁(1945年8月17日—1945年10月9日)东久迩宫稔彦44、币原内阁(1945年10月9日—1946年5月22日)币原喜重郎日本进步党・日本自由党45、第1次吉田内阁(1946年5月22日—1947年5月24日)吉田茂日本自由党・日本进步党《日本国宪法》于1947年5月3日第1次吉田内阁的时候实施。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九年级历史上册思维导图

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古代日本6世纪前的日本1~2世纪时,日本有100多个小国,其中30多个曾与汉朝发生过“通使”关系5世纪时,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最高统治者成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大化改新背景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直接影响日本,强烈刺激大和的统治者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政变,扶持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时间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管理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攽给公民,六年一放,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武士和武士集团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组成庄园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的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年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的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长达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天皇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国家大权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武士集团长期统治,逐渐形成武土道精神。
这种价值观对日本民间社会也逐渐产生了影响阿拉伯帝国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时间:6世纪末7世纪初地点:阿拉伯半岛背景:半岛居民处于游牧时代,部落之间为争夺水源与牧场,相互仇杀;半岛盛行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创教人:穆罕默德教义: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传教,宣扬安拉是独一真神,凡信奉安拉者死后可升入天堂,否则堕入地狱经典:《古兰经》622年,他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
初中地理《日本》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日本适用年级七年级所需时间三课时(课内2课时,课外1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本节是在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这后走进的第一个国家。
因此,本课从内容上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应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一节教材具有国家地理起始课的功能,应起到说明国家地理学习目的和方法的作用,学好它又为今后学习其他国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了让学生学会比较全面的分析一个国家的特征,本节教材中“目”的数量是本章中最多的,比较全面的介绍了日本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地图和数据分析出日本的国情以及根据其国情说出日本经济发展的策略。
2.能运用地图说出日本工业带的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其分布原因。
3.能说出日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
4.能说出日本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等方面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
2、运用板快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3、通过对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的学习,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日本经济依赖性强的分析,懂得看待问题要一分为二的辨证思想。
2.初步树立发展经济要保护世界环境的人地观。
3.通过学习日本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发展经济方式,对从化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有所理解并能学以致用。
对应课标(说明:学科课程标准对本单元学习的要求)(1)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3)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4)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5)举例说出某一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6)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7)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至少一个方面的概况;(8)用实例说明一个国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南画的形成:中国文人画东传日本初期研究

该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和框架。通过深 入探讨中国文人画与日本南画之间的关联,以及两者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影响, 为后续章节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该章节详细介绍了中国文人画的起源、发展历程、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通 过对文人画的深入剖析,为理解其东传日本后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参照。
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文人画的源起、特点和艺术价值。文人画作为中国绘画的重要流派,强调的 是画家的文学修养、笔墨情趣以及个性表达。这一画派的画家多为文人或具有文学素养的士人, 他们以笔墨为工具,抒发胸臆,寄托情怀。在文人画的传播过程中,日本成为了重要的接受地之 一。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文人画如何影响日本南画的形成。南画,也称为“南宗画”,是日本绘画的 重要流派之一。本书通过对比分析南画与中国文人画的风格、技法和理念,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密 切。尤其是在南画的早期阶段,中国文人画的影响尤为显著,为日本南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 础。
同时,我也了解到文人画在传入日本后所产生的影响。日本的南画就是受到 中国文人画的影响而形成的。南画的形成不仅丰富了日本的绘画艺术,还促进了 中日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我惊叹于这种文化的传播力量,它能够跨越国界,让不 同国家的文化相互融合、碰撞,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
当然,我也意识到文人画的传承和发展并不容易。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 发展,文人画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 保护这种文化遗产,通过各种方式将其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文人画 的魅力。
南画的形成:中国文人画东传日本 初期研究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日本经济发展史

同时,我也被日本人民在经济发展中所展现出的勤奋、创新和团结精神所感动。 无论是在封建社会中努力变革的先驱者,还是在战后废墟上重建家园的人们, 他们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了日本经济的不断发展。
当然,书中也提到了日本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随着人口老龄 化和少子化趋势的加剧,日本的劳动力市场和经济结构都面临巨大挑战。但正 是这些问题和挑战,也促使日本不断进行经济创新和改革,以适应新的发展环 境。
《日本经济发展史》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日本的经济。这本书不 仅让我了解了日本经济的过去和现在,更让我对日本经济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我相信,在勤劳、智慧的日本人民的不懈努力下,日本的经济发展将继续书写 新的辉煌篇章。
目录分析
《日本经济发展史》是一本全面介绍日本经济发展的著作,通过对其目录的分 析,我们可以了解这本书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对外投资逐渐成为其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日本通过对 外投资扩大了市场份额,获取了更多的资源和市场机会,同时也带动了本国经 济的发展。这也启示我们,对外投资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促 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日本经济发展史》这本书的精彩摘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通过 深入挖掘这些摘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日本经济发展的历程和成功因素,为 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从目录的编排来看,这本书采用了按照时间顺序和主题分类相结合的方式。全 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古代、近代和现代。每个部分都有其对应的章节, 章节的标题也直接反映了该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例如,在古代部分,作者通 过“律令国家的形成”和“武士统治与幕藩体制”等章节,阐述了日本在这一 时期的经济形态和特点。
书中详细描述了日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以及影响其经济发展的各种 因素。从封建社会的庄园经济,到明治维新后的资本主义经济,再到战后的复 兴与高速增长,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独特的经济政策和制度。通过阅读这本书, 我深刻认识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并不仅仅是经济数字的增长,更是其背后 制度、文化、政策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
初中地理《走近国家——日本》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走近国家——日本适用年七年级级所需时课内共用2课时,每周3课时,课外共用1课时间主题单元学习概述本单元是学生在认识大洲,了解地区之后走近的第一个国家。
因此,本课从内容上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应用,学好它又为今后学习其他国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让学生学会比较全面地分析一个国家的特征,本单元中“目”的数量是本章中最多的,比较全面的介绍了日本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自然地理主要从位置,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分析;人文地理主要从历史,经济(工业和农业)、居民和城市等方面来分析。
在教学时特别注意利用地图,从形象思维入手,逐步推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本节内容分成两个专题,专题一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专题二日本的人文地理特征。
预期学习成果:充分利用课前、课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并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学习研究能力,提升学生从各种图片、地图、媒体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列表归纳某一国家各要素的特点。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 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2. 根据地图和其它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3. 运用地图和其它资料,联系日本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4. 根据地图归纳日本交通的特点。
5. 根据资料说出日本的东西融合的文化特点和人口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6. 举例说出日本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搜集日本地形图中的信息和根据资料,初步学会分析一个国家的自然地理方法并能积极的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和防震意识,树立国际意识,增强主人翁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对应课标自然地理特征:●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人文地理特征●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根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
《看日本 直击日本现状 套装共4册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为什么允 许“预算 提前执 行?”
04
从“俺们 村”选出 议员的选 举制度
05
无法改变 制度的致 命矛盾
06
“无用之 物”地方 议会,有 存在的意 义吗?
01
在海外, “无报酬” 的议员也 属正常
02
由各地提 出“旗舰 企划”
03
让都道府 县成为 “增长的 引擎”
04
学习德国 地方分权 (州)的 竞争力
05
自民党 《宪法修 正草案》 的缺陷
06
中央部厅 才是浪费 的象征
01
必要的是 “日本人 数据库”
02
只有一套 系统也就 足够
03
选举、政 府机关和 医院都能 “零窗口”
04
沿用世界 上效率最 低最糟糕 的系统
05
值得关注 的爱沙尼 亚的“e 化政府”
06
国家就连 银行账号 交易也能 掌握
独身子女加速了 “低欲望”化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看日本 直击日本 现状 套装共4册 》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经济
企业
社会
家庭
世界
政策
欲望
日本
日本人
国家 政府
阶层
问题
安倍
经济学
地方
制度
对策
下流社会
目录
01 上海译文出版社简介
02
日本第一:对美国的 启示
03 日本新中产阶级
低欲望社会:“丧失
04 大志时代”的新·国富 论
03
“零加班 费”的制 度是多管 闲事
04
“地方创 生”的压 轴策略, 也是费解 的愚蠢 策...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国别史·日本 (附思维导图)

中考专题复习国别史·日本一、古代史日本(一)5世纪初,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二)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1、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颁给公民,每隔6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2、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三)幕府统治1、日本庄园经济: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
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组成庄园。
大庄园还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
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2、幕府统治:(1)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
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了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2)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一套展现武士阶层道德与行为规范的武士道。
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二、近现代史上的日本(一)明治维新(1868年):1、根本原因:幕府的封建专制阻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2、外部原因:1853年美国入侵(即黑船事件),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
3、领导阶级: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
领导人:明治天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