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浅谈

合集下载

律诗和绝句的平仄格律浅析

律诗和绝句的平仄格律浅析

律诗和绝句的平仄格律浅析格律诗词主要弄清楚平仄、用韵、对仗。

关于“对仗”,我在《岳麓诗韵》第六期《对联、对偶、对仗》一文中已有阐述。

很多喜爱诗词的朋友认为平仄很难弄懂,于是对学习格律诗词望而却步。

我花时间找了些资料,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整理出七律,五律,七绝,五绝,排律的平仄规则,希望对诗词爱好者尤其是初学诗词的朋友,有些益处。

七律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

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成熟于杜甫。

七言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基本句式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

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仄声韵较少。

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七律有且只有四个基本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两字是平仄称为平仄脚);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末两字是仄平称为仄平脚);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末两字是仄仄称为仄仄脚);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两字是平平称为平平脚)。

基本格式上述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说明:〇表示可平可仄)第一种格式平起首句入韵〇平〇仄仄平平,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例: 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第二种格式平起首句不入韵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〇平〇仄平平仄,〇仄平平仄仄平。

〇仄〇平平仄仄,〇平〇仄仄平平。

例: 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平仄最简单解释

平仄最简单解释

平仄最简单解释
嘿,朋友!你知道啥是平仄不?其实啊,平仄就像是音乐里的高低音。

想象一下,一首好听的歌,如果全是高音,那得多刺耳呀!要是全是低音,又会闷得慌,对吧?
平仄呢,简单说就是汉字发音的声调。

平声就好比是平稳的大路,走起来顺顺当当,像“妈、麻、马、骂”里的“妈”和“麻”。

而仄声呢,则像是小山坡,有起有伏,比如“马”和“骂”。

你看古诗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读起来是不是特别有节奏感?这就是因为平仄搭配得好呀!要是都用平声或者都用仄声,那读起来就跟念经似的,多无聊!
咱再说说写对联,上联和下联的平仄也得讲究。

就像两个人跳舞,得配合默契,你进我退,才能好看。

如果平仄乱了,那这对联就像跳错舞步的舞者,别扭极了!
所以说,平仄就是让咱们的语言变得有韵味、有节奏的小魔法。

你难道不想学会这个魔法,让自己说的话、写的东西更动听、更吸引人吗?
我觉得呀,了解平仄真的很重要,能让咱们更好地欣赏和创作优美的文学作品!。

平仄的规则

平仄的规则

平仄的规则平仄的规则一、概述平仄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指的是诗句中字音的高低起伏。

按照平仄的不同组合方式,可以形成很多不同的韵律和节奏,从而影响整个诗歌的格律和韵律。

二、基本知识1. 平仄分类平仄可以分为平声和仄声两种。

平声指的是字音发音时声调平稳,没有起伏;而仄声则是指字音发音时有明显的高低变化。

2. 平仄组合在古典诗歌中,每个字都有其所属的平声或仄声。

根据这些基本元素,可以组合出不同的平仄格律。

比如,“平平仄”、“仄平平”、“上声下去”、“去声上升”等等。

3. 平水韵与反切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特殊的韵脚方式叫做“反切”。

反切将一个韵母分成两个部分来表示,其中一个部分表示这个韵母所属的“呼”,另一个部分表示这个韵母所属的“韵”。

比如,“江”字的反切是“见庚切”,其中“见”表示“上声”,“庚”表示“平声”,所以这个字的韵脚是“上平”。

三、平仄的规则1. 古诗词中的平仄古诗词中的平仄格律非常严谨,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一般来说,每个句子都要求有一个固定的韵脚,而这个韵脚必须符合特定的平仄组合方式。

比如,“平平仄仄平”、“上声下去入”等等。

2. 平水韵中的平仄在《切韵》等古代韵书中,有一种特殊的韵脚方式叫做“平水韵”。

这种韵脚不区分平声和仄声,而是按照字母表顺序排列。

比如,“a、ia、ua、o、uo、e、ie、ve、ai、ei、ui、ao、ou、iu”等等。

在使用平水韵时,需要注意每个字所属的声调,并根据其所属的呼和韵来确定其是否为平声或仄声。

3. 平仄变化在古典诗歌中,有时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导致平仄出现变化。

比如,“平平仄仄平”中的最后一个字如果是“上声”,则会变成“平平仄仄上”。

这种情况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其变化规则。

四、总结平仄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对于整个诗歌的格律和韵律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使用平仄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变化和调整。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美动听的古典诗歌。

平仄基础知识

平仄基础知识

平仄基础知识《平仄那些事儿,有趣又实用的基础知识》嘿,大家好呀!今天咱要来聊聊这平仄基础知识。

平仄这玩意儿,那可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乍一听好像挺玄乎,其实啊,明白了就会发现超有意思!啥是平仄呢?简单来说,平声就是那种平平缓缓的音调,像大平原一样,没啥起伏。

仄声呢,就有点像山坡,有高有低。

这平仄一搭配,读起来就有了节奏感,就像一首好听的歌有了旋律。

想象一下,你读一首诗,如果全是平平平,那多没劲啊,就像白开水一样。

但要是有平仄变化,那就立马不一样了,那就是有滋有味的饮料啦!比如“床前明月光”,“床前”是平平,“明月”是仄仄,一下子就有了起伏,听起来就好听多了嘛。

你可别小看了这平仄,它可是诗词、对联的命根子呢!在诗词里,平仄的规则可严格啦,要是乱了套,那就像跳舞踩错了拍子,会被人笑话的。

比如说七言绝句,那是有固定的平仄格式的,就像给诗词穿上了一套合身的衣服,得体又好看。

有时候我就想啊,如果古人没有发明平仄,那他们的诗词读起来该有多无聊啊。

就像说话一样,平平淡淡,没有一点韵味。

还好有平仄,让那些诗变得那么美,那么有魅力。

学平仄基础知识也不难,咱可以慢慢来。

就像学走路一样,一开始可能会摇摇晃晃,但走多了就稳了。

你可以先从简单的古诗开始读起,感受一下平仄的节奏。

然后再自己试着写一写,就算写得不好也没关系,谁也不是一开始就能写得好的呀。

我就记得我刚开始学平仄的时候,那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这平平仄仄的是咋回事。

但我没放弃,我就天天读诗,慢慢就有点感觉了。

有一次我自己写了一首诗,虽然不咋地,但我可高兴了,感觉自己像个诗人了呢!总之啊,平仄基础知识是个很有趣的东西,它就像一把钥匙,能帮我们打开古诗词那扇神秘的大门,让我们领略到里面的精彩世界。

“平仄”浅谈

“平仄”浅谈

“平仄”浅谈一、平仄的概念大家都知道普通话共有四种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又叫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还有个轻声。

倒如:妈,麻,马,骂,吗。

但是诗词中所说的“四声”却与普通话的四声不同。

诗词中的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种。

二者的不同在于,普通话中没有入声发音,诗词中的入声字,在普通话中一,二,三,四声里都有。

平指平声,仄指上声、去声和入声。

明人编的《审音歌》说出了这种声调发音的特点:“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里面的难点就是入声。

二、平仄的分类我们把四声分成平仄两大类称为四声二元化。

所以我们必须正确区分平仄。

需要说明的是,有一些字的读音古今不同。

这些字一部分是多音同义,也有一部分多音多义,情况比较复杂。

如“看”字有平仄两用。

元代郑禧《赠吴氏女》两才相遇古来难,重写芳情仔细看。

—莫待后时空自悔,不如趁早舞双鸾。

这里的“看”字当平声。

但前人也有当仄声用的。

唐代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里的看都是作仄声用的。

类似这样的平仄两声字很多,比如“过”,唐代李涉《题鹤林寺僧舍》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北宋程颢《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这也是作仄声用,象这种平仄两属的字还有不少如:听,论,醒,漫,忘,望,叹,障,探漫字在这里要读平声。

大家可以在以后的赏读与写作当中,具体地学习和应用。

掌握这些知识,就可以正确地认识“平仄”。

三、声律运用在声律上,四声分成平仄两大类,就是前面说的“四声二元化”。

再用平、仄符号分别代表平声、仄声。

把它们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就可以使诗句产生抑扬顿挫的乐感。

声律相当于音乐上的相重和相间律。

下面分四点进行讲述:1、句内平仄相间2、联内句间平仄相对3、联间句间平仄相粘4、脚分明狭义上讲,声律指平仄,但广义讲也包括用韵。

诗词平仄谱大全

诗词平仄谱大全

诗词平仄谱大全一、平仄基础概念。

1. 什么是平仄。

-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声就是平,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在现代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部分归入平声,部分归入仄声)。

简单来说,一声和二声大致为平声,三声和四声大致为仄声。

就像走路,平路(平声)走得平稳,仄路(仄声)就有点起伏啦。

2. 平仄的作用。

- 平仄在诗词里就像音乐里的音符组合。

它让诗词读起来有节奏感,就像跳舞有了节拍一样。

如果把诗词比作一栋房子,平仄就是房子的框架结构,让整个诗词的建筑稳稳当当,而且富有韵律美。

二、五言绝句平仄谱。

1. 平起首句入韵式。

-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赏析:这种格式就像一个小短剧的开场,先平稳地来一句“平平仄仄平”,就像主角稳稳地登场。

然后“仄仄仄平平”给个舒缓的回应。

中间的“仄仄平平仄”有点小转折,最后又回到“平平仄仄平”,给人一种圆满的感觉。

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虽然不完全严格按照这个平仄谱(因为在古音和现代音有些差异),但大致的韵律感是很相似的。

2. 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解析:开头“平平平仄仄”就像一个小跳跃,没有直接进入那种特别平稳的状态。

然后“仄仄仄平平”又把节奏拉回来。

后面的两句和前面说的平起首句入韵式的后两句一样,整体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有起有伏。

3. 仄起首句入韵式。

-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解析:“仄仄仄平平”一上来就有一种低沉的感觉,像是在酝酿情绪。

接着“平平仄仄平”又把情绪往上提了提。

中间的“平平平仄仄”像是情节的发展,最后“仄仄仄平平”又回归到一种舒缓的状态。

4. 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赏析:这个格式一开始就很有冲击力,“仄仄平平仄”,像是故事的一个悬念。

然后“平平仄仄平”来解答一点悬念。

什么是平仄?

什么是平仄?

什么是平仄?大家好!我是诗联创作审美。

格律诗词的创作审美,离不开平仄。

初学格律诗,先要了解什么是平仄?诗句用字的组合原理是什么,有何意义?下面分享平仄常识,供大家探讨交流。

平仄是什么呢?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四声系统中的阴平(即第一声)和阳平(即第二声),诗家称之为“平”;上声(即第三声)和去声(即第四声)及古“入声字”,诗家称之为“仄”。

因此,“平仄”就是指律绝和律诗检测和阅读审美中常说的“平仄符合要求”、“平仄非常完美”、“调平仄”。

在诗联创作审美实践中,不遵守平仄规则,诗家称之为“失律”。

失律的诗,不是律绝或律诗。

杜甫的《绝句》之一:两个黄鹂鸣翠柳,仄仄平平平仄仄一行白鹭上青天。

平平仄仄仄平平窗含西岭千秋雪,平平平仄平平仄门泊东吴万里船。

平仄平平仄仄平——“白”字是古“入声字”古人作仄声读,近似于普通话上声(第三声)“bǎi” 的短促读音,而不读“bái ”。

“泊”字也是古“入声字”,应作仄声字读作“pò”,而不读“bó”,否则会被视为“出律”!那么,诗句用字平仄的组合原理是什么呢?“两两交替”,即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的汉字声律有规律地交替出现,就是律绝和律诗诗句平仄的组合原理。

在律绝和律诗阅读审美实践中,或用字创作组合诗句时,违背这一原理,出现“孤平”、“三平尾”、“三仄尾”,诗家称之为“失替”。

失替的诗不是律绝或律诗。

如上述例诗中的“一行白鹭上青天”,“一”字是古“入声字”读仄声,也可读平声。

朗诵时宜读作平声字“yī”,否则会因“孤平”而破坏诗句的“两两交替”的节奏美、声律美和音步齐整的建筑美!比较如下:一行白鹭上青天平平仄仄仄平平(正确读)仄平仄仄仄平平(孤平读)“两两交替”的平仄用字组句原理和律绝律诗平仄格式规则,能使诗句按一定的音步节奏组合,突出语言文字的节奏感和齐整的平仄建筑美,增强音步的声律美,读起来抑扬顿挫,听起来铿锵悦耳。

同时也可帮助理解和掌握律绝和律诗平仄格式,用以指导遵规创作和按律修改。

简述格律诗的平仄

简述格律诗的平仄

简述格律诗的平仄
格律诗是汉语诗歌中的一种传统形式,其韵脚和字数都有严格的要求。

而在格律诗中,平仄也是一项重要的要素。

平仄是指汉语语音中的音调,可以分为平声和仄声两种。

平声是说话时喉咙不震动的声音,如“一、二、三”;仄声则是喉咙震动的声音,如“山、水、云”。

在格律诗中,每个字都必须符合平仄规律。

一般来说,韵脚是以仄声为主,因此整句诗的平仄应该以仄声为多。

平仄的正确运用可以为格律诗增加音韵美感和意境深度,也是衡量一首格律诗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当然,在创作中,诗人也可以适当变通平仄规律,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仄”浅谈
一、平仄的概念
大家都知道普通话共有四种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又叫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还有个轻声。

倒如:妈,麻,马,骂,吗。

但是诗词中所说的“四声”却与普通话的四声不同。

诗词中的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种。

二者的不同在于,普通话中没有入声发音,诗词中的入声字,在普通话中一,二,三,四声里都有。

平指平声,仄指上声、去声和入声。

明人编的《审音歌》说出了这种声调发音的特点:“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里面的难点就是入声。

二、平仄的分类
我们把四声分成平仄两大类称为四声二元化。

所以我们必须正确区分平仄。

需要说明的是,有一些字的读音古今不同。

这些字一部分是多音同义,也有一部分多音多义,情况比较复杂。

如“看”字有平仄两用。

元代郑禧《赠吴氏女》
两才相遇古来难,重写芳情仔细看。


莫待后时空自悔,不如趁早舞双鸾。

这里的“看”字当平声。

但前人也有当仄声用的。

唐代杜牧《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
这里的看都是作仄声用的。

类似这样的平仄两声字很多,比如“过”,
唐代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北宋程颢《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这也是作仄声用,象这种平仄两属的字还有不少如:听,论,醒,漫,忘,望,叹,障,探
漫字在这里要读平声。

大家可以在以后的赏读与写作当中,具体地学习和应用。

掌握这些
知识,就可以正确地认识“平仄”。

三、声律运用
在声律上,四声分成平仄两大类,就是前面说的“四声二元化”。

再用平、仄符号分别代表平声、仄声。

把它们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就可以使诗句产生抑扬顿挫的乐感。

声律相当于音乐上的相重和相间律。

下面分四点进行讲述:
1、句内平仄相间
2、联内句间平仄相对
3、联间句间平仄相粘
4、脚分明
狭义上讲,声律指平仄,但广义讲也包括用韵。

1、句内平仄相间
近体诗的平仄声律要求首先是句内的平仄搭配,也就是句内平仄相间
过去诗词界有句话叫: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虽然不十分准确,但大体上能概括。

七言诗每句中第一,第三,第五个字可随意平仄,但第二,第四,第六个字一定要平仄相间。

比如:唐代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 —|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 —|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觉,入声)
| —| —| —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看,平声)
—| —| —|
2、联内句间平仄相对
在汉语中有一种修饰手法叫对偶,在诗词中叫对仗,也叫对对子,由两句组成,前一句为上联叫上句或出句,后一句为下联也叫下句或对句,在近体诗中,句子都是成双的,律诗的首尾两联可对仗或不对仗,中间的颔联和颈联均要对仗。

这里只把平仄的相对相粘关系细讲一下。

还以《无题》为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相对
| —| —|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相对
—| —| —|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相对
| —| —| —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相对
—| —| —|
在律诗中的平仄声律要求中,每联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对,这里指的相对并非每个字者相对,是指七言诗中的上下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相反,五言就是二,四相反即可。

例如唐代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相对
| ——|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相对
—| | —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相对
| ——|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相对
—| | —
3、联间句间平仄相粘
近体诗的另一个平仄声律要求就是联间平仄相粘,既两联相邻的句子要平仄大体相同,特别是七言二,四,六平仄相同,五言二,四平仄相同。

仍以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 —|
东风无力百花残。

—| —> 相粘
春蚕到死丝方尽,
—| —
蜡炬成灰泪始干。

| —| > 相粘
晓镜但愁云鬓改,
| —|
夜吟应觉月光寒。

—| —> 相粘
蓬山此去无多路,
—| —
青鸟殷勤为探看。

| —|
4、脚分明
在近体诗中每句最后一字称为脚,押韵句的脚称“韵脚”,不押韵的称“白脚”。

脚分明的含义有两点
其一,韵脚应平仄相同,否则为平仄通押,这在近体诗中不允许的。

其二,白脚与韵脚应平仄相反,如相同称“踩脚”这在近体诗中也是不允许的。

唐代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相信大家都看了中央电视台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乡村爱情》其中的王木生最喜欢作诗了,下面就举一个他写的诗:
发家致富是方针,小蒙是个好青年。

谁说女子不如男,不简单啊不简单。

我们先不从语言,艺术上去探讨它是不诗,就从我们刚才讲的声律也就是:
1、句内平仄相间
2、联内句间平仄相对
3、联间句间平仄相粘
4、脚分明
四、调平仄
这里有几个概念大家要清楚:
什么叫拗句?诗中凡符合规则的句子叫律句,平仄违反组全规则的句子叫拗句。

什么叫拗救?在近体诗中出现了拗句,必须采用补救使诗中的拗句符合规则,这办法就叫拗救。

也就是说在一个句子中,该用平的地方用了仄声,就在本句或者对句上适当的位置上,把该用仄声的地方改为平声,以作补偿,这样就救了拗句,仍算合律。

拗救就是给诗人更的多造句自由。

宋代方岳《梦寻梅》
具体拗救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①出句自救──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为是仄声字在句末,所以这句诗肯定是出句。

这种格式又可变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该用平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

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式。

唐代杜甫的《咏怀古迹》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尾联出句庾信平生最萧瑟,都属于这种情况。

注意:出句自救只限于这种情况。

不是任何出句都可乱随意变化的。

这条规定可以用四句口诀来帮助记忆:“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

三拗四来救,一定要记得。


②孤平拗救──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中,句末的平声字是押韵的要求,必须用的,因此不算它。

除它之外,这句就只有前面两个平声字。

这时,如果第一个字也变成了仄声,就叫做犯孤平。

那么,就必须把第三个字变成平声来进行补救。

这就叫做“孤平拗救”。

唐代李冶《明月夜留别》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③,对句救出句──“仄仄平平仄”(七律则为平平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式,又可写变成“仄仄仄平仄”(这是因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甚至变成“仄仄仄仄仄”,不过这样一来,对句就必须变成“(仄仄)平平平仄平”,即第三个字必须变成平声字。

在对句增加一个平声字来弥补出句中缺少的平声字。

所以叫“对句救出句”。

典型的例如
南宋陆游《夜泊水村》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的“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无”救“万”)即是,
唐代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烟“救”十“)也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