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敬 梓 的 生 平
关于吴烺生平的一点注记

家, 家族 中的 进 士 、 人 、 举 贡生 、 才 , 秀 以及 达 官 不下
数十人 , 一度声势煊赫[ , 7 且具有 深厚 的家学传统。 ]
吴娘 的父 亲吴 敬 梓 , 存 大 志 , 心 做着 科 举 传 家 之梦 ,
平 事迹 。 以往 关 于 吴 娘 的生 平 资料 , 多 来 源 于吴 敬 梓 大
因此 , 考察吴娘的生平事迹与成就 , 分析其学术
思 想来 源 , 对于研 究 清 代 的 学术 史 也 可 提供 一 些 新
的线索 。
的传 记资 料 , 中所 记或语 焉 不详 , 其 或有 所疏 漏 。实 际 上 , 和 他 的父 亲 吴 敬 梓 的诗 文及 其 友 人 为 其 吴娘
《 吴敬梓年谱》 中也说他是一 个“ 大算学家”2, L 但对 J
于 吴娘 的具体 工作 , 未 见评 述 。清 代 考 证 学 家平 却
却接 连考 场 失意 , 又难 以挽 回家 道衰败 之势 , 于是绝
意仕进, 广交名流 , 专心治经 , 写下不朽之作《 儒林 外史》 。清代经 学 研究 自顾 炎 武 (6 3 6 2 开 11—18 ) 山 , 乾 隆 (7 6 19 ) 嘉 庆 (76 80 时 期 至 13— 7 5 、 19 —12 )
全椒县志中称吴娘官宁武府同知金陵通传中称其以中书出为山西同知程晋芳在为吴敬梓写的传记中也只提到吴娘官宁武府同知仅在清史稿的许如兰传中提到时同县山西宁武同知吴娘受梅文鼎学于刘湘煌如兰因并习梅氏历算jo这是吴娘曾在山西宁武府任职的惟一明确记载
维普资讯
西北大学学报 ( 内然科学版 ) 20 0 8年 2月 , 3 第 8卷第 1 ,e .2 0 , o.8 N . 期 F b ,0 8 V 13 . o 1 Junl f ot et nvrt ( a r c neE io ) o ra o r w s U iesy N t a Si c dt n N h i ul e i
范进中举经典教学课件

注意读音:
1、作 揖( yī) 9、 相 公(xiàng) 17啐(cuì)
2、带 挈(qiè) 10、报 帖 ( tiě ) 18斋公(zhāi) 3、行 事(háng) 11、避 讳 ( huì ) 4、长 亲(zhǎng) 12、赊 欠 ( shē ) 19醉醺醺(xūn)
5、腆 着(tiǎn) 13、绾 发 ( wǎn ) 20癞蛤蟆(lài )
作者介绍
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 人,安徽全椒人。代表作《儒林外史》。
附生平:吴出生于一个科甲鼎胜的缙绅世家,其曾祖
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 名探花。由于家族的影响,吴少时曾热中于科举,早年入 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 而遭黜落。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 唯一追求。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特 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 吴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吴由愤世嫉俗激发为
张静斋的目的是为了结交新贵,巩固和扩大自 己的权势,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官僚之 间结党营私之风盛行。其性格道貌岸然,老 奸巨滑。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态度对比
项目
中举前
中举后
对范进的称呼
现世宝
老爷 贤婿老爷
说话的态度 训斥 狗血喷头
恭维 奉承 讨好千恩万谢
所带的礼品 一副大肠 一瓶酒 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6、星 宿(xiù ) 7、兀 自(wù ) 8、轩 敞(xuān)
14、桑 梓 ( zǐ ) 21阎王(yán ) 15、侥 幸 (jiǎo) 16、攥 紧 ( zuàn )22 嗑(hé)
词语解释:
作揖: 拱手行礼。 倒运: 事情不顺利,倒霉。 狗血喷头: 形容骂得很凶。 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觉。 商酌: 商量斟酌。
吴敬梓具有生父与嗣父的新证

吴敬梓具有生父与嗣父的新证孟醒仁孟凡经吴敬梓的父亲是谁?大谜不解,实为昊学研究之不幸。
从清朝至民国,关于吴敬梓的父亲,一说为吴雯延,一说为吴霖起,没有定论。
陈美林同志提出的吴敬梓的生父为吴雯延、嗣父为吴霖起之说①却得到了部分专家学者的首肯。
笔者在撰写《吴敬梓年谱》时,尽管对陈文的分析、论证感到不够确切和全面,但在昊敬梓具有生父、嗣父双重身份这一点上,我们还是赞同了这种说法。
之后,刘世德同志撰文考订,肯定“吴敬梓的父亲只是吴霖起无疑。
”②通观陈、刘两说,我们认为,陈说结论正确、但论据不足,论证失当,难以令人征信;刘说只考证了问题的一面,而忽视了间题的另一面。
可是,若进一步考察吴敬梓家世生平、社会实践及其著作,“一父”之说,仍存在着诸多矛盾和症结,无以解说。
今提出几个新的具体而又实际的问题,论证吴敬梓确有生父与嗣父,并非捕风捉影之臆断。
一、吴霖起是吴敬梓生父的质疑1、吴霖起生理本有缺陷,不能生育。
这个间题,提得太唐突了吗?不然。
请看:(l)吴霖起名下一男一女:吴敬梓同长他七岁的姐姐金孺人。
据《金孺人墓志铭》载:“节妇金孺人,姓吴氏。
全椒人也。
自幼以文学雯延之女,子于从父赣榆县教谕霖起。
”③显然,吴霖起之女是过继吴雯延的,且是“自幼”过继。
这有两种情况:一是雯延之女过继给霖起是在吴敬梓降生之前,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一个颇有遗产的无嗣之家,为何偏要先过继一女?封建道德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怕断香火是一面,继承遗产又是一面,且更为要紧。
二是在敬梓诞生之后过继,雯延之女仍在幼年,但我们还是要间:霖起既能生男,何以不能生女?何须急促过继一女?两者结合起来看,敬梓若为霖起亲生,那么,不论过继雯延之女是在敬梓出生之前或之后,均难自圆其说,倒是敬梓并非霖起亲生,即敬梓与他姐姐先后或同时出嗣吴霖起,才合情理。
这样说,是牵强附会吗?不然。
大家注意到没有:生敬梓也好,抱雯延之女也好,其时霖起夫妇已是几多年纪?(2)敬梓的曾祖吴国对卒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终年65岁④。
清代文学1

第三章 清代文章
二 清初其他散文作家 侯方域:体裁广泛,内容多样 《朋党论》《李姬传》 魏禧:善于议论的个性与明理致用的风格 《大铁椎传》 汪琬:纯正的风格
第一部 清代小说
主要参考书目
张俊《清代小说史》,“中国小说史丛书”,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李汉秋、胡益民《清代小说》,“中国古代文 学知识丛书”,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二)思想内容
“孤愤”之书
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 书”(《聊斋自志》)
暴露现实社会政治黑暗,同情人民反抗斗争 《促织》 《席方平》 《梦狼》 《窦氏》 抨击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危害,希望整肃文场 《司文郎》 《贾奉雉》 《叶生》
异史氏曰: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 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 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怳,天地异 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 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志想,则瞬息而 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忽然而飞骑传 人,报条无我,此时神色猝变,嗒然若死,则似饵毒之蝇, 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 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 不已,而投之浊流。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 “且夫”、“尝谓”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 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 从新另抱矣。
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的特点
第一章 清代诗歌
《再过露筋祠》 翠羽明铛尚俨然,湖云祠树碧于烟。行人
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
《寄陈伯玑金陵》 东风作意吹白柳,绿到芜城第几桥?欲折
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发掘教材·读一读 1.阅读图片“《盛世滋生图》(局部)”(见教材P84)
信息解读:《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 图》,作者徐扬,形象地反映了当年苏州物产 富饶、工商繁荣、人文荟萃、景色秀丽的气象, 是研究“乾隆盛世”的形象资料,具有极大的 历史价值。
2.阅读图片“清光绪刊本《红楼梦图咏》”(见教材P85)
(2)陆王心学往往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实行,以达到圣贤境界。 ③评价:强调__主__观__能__动__性__,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 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3)李贽:提倡__个__性__自__由___,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反对孔孟权威,反对儒家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信息解读:《红楼梦图咏》共四十八幅,是《红楼梦》的 插图作品。图中林黛玉柳眉杏眼,樱桃小口,为典型的传 统古典美人形象,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刻画了“病态” 身躯。虽然出自木刻,但刻工优秀,体现了作品的神韵和 清代版画的高超技艺。
探究一 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革 史论要点
1.王守仁 (1)思想主张 ①提出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 ②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强调“知行合一”。 (2)意义:有利于激励人们奋发立志,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③ 经济 清、 朝文 中化 期和 :社 曹会 雪生 芹活 的的 长多 篇个 小侧 说面 《,_红_是_楼_古_梦__典_》__现生__实动__主地__义再___现文了学当的时高政峰治。、
吴敬梓简介

吴敬梓简介
家族背景
吴敬梓家族世代为地方世族,“家声科第从来美”,曾祖吴国对是顺治年间的探花。
祖父吴旦是个监生,伯叔祖吴晟、吴昺皆进士及第,“一时名公巨卿多出其门”。
少年才子
吴敬梓十三岁丧母,十四岁随父至赣榆任所。
少时有文名,他“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他的学习态度是认真刻苦的,头脑又聪颖,很快就打好了学识的功底,所谓“用力于学,已有初基”,“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
败家之子
吴敬梓的父亲吴霖起留下了二万多两银钱的巨额遗产,可是敬梓“素不习治生,性富豪上”“倾酒歌呼,穷日夜”,“生性豁达,急朋友之急”,族人之间有“夺产之变”,“兄弟参商,宗族诟谇”,视之为败家子,“乡里传为子弟戒”。
穷困潦倒
乾隆元年(1736年),安徽巡抚赵国麟、江宁巡导唐时琳,和学台郑江力荐他前去参加博学鸿词科廷试,他因消渴加剧拒绝,堂兄吴檠、友人程廷祚则落选而归。
晚年生活困顿,要靠卖文和朋友接济度日,“囊无一钱守,腹作千雷鸣”,以至以书易米。
每年一到冬天,气温苦寒,与朋友在晚上到城外绕行,歌吟啸呼,称之为“暖足”。
醉酒辞世
乾隆十九年(1754年),吴敬梓54岁那一年,到江苏扬州访友痛饮,微醉之中,反复朗诵唐人张祜的《纵游淮南》一诗,主要是去投靠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十月二十八日(1754年12月11日),与自北京南下的王又曾在舟中痛饮销寒。
归来之后,酒酣耳热,痰涌气促,救治不及,顷刻辞世。
时为一月十一日。
当时守在床边的只有幼子吴鏊。
生前好友金兆燕和王又曾协助料理丧事,其时,吴敬梓一贫如洗,“可怜犹剩典衣钱”,卢见曾替他购棺装殓,遗柩得以归葬金陵清凉山下。
76范进中举

鲁西悲 迅毁据 语灭把 。给有 人 价吴 看值 的敬 东梓
——
学习目标: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 二、从范进中举前后看人们对他态 度、行为等的变化,从而提示封建 社会被扭曲的人际关系。
绍作 者 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年又号文林 山人,安徽全椒人,清代讽刺小说家,出身于没落的 官僚地主家庭。青年时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 江宁。安徽巡抚欲荐他应博学鸿词试,以病不赴。晚 年益贫困,卒于扬州。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所作 《儒林外史》,根据切身体验,从多方面描绘士大夫 的精神面貌,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批判, 成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又有《文木山 房集》。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 《儒林外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 小说,共55回。全书通过对封建科 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 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故事情节虽 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 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 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中功名富 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 习气,深刻地接露和强烈地抨击了 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 黑暗,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 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 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主题思想
范进中举前后状况的变化,反 映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 运的主宰,以及在这种制度下人与 人之间的势利关系和世态的炎凉。
面对科举制度,古人感慨良多,请同学们一 齐来读一读。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应是子规啼不到,故乡虽好不思归。 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
第五章《儒林外史》.

李汉秋“功名富贵”主题说 周中明“公心讽世”主题说 傅继馥“儒林痛史”主题说 陈美林“反映知识分子生活”主题说
就其题材内容而言,《儒林外史》是一部反映知识 分子生活的长篇小说。它描写了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 生活与命运,并旁及当时的官僚制度、人伦关系以及 整个社会风尚。就其思想而言,《儒林外史》始终把 “功名富贵”作为全书的核心问题,由此入手来展示 知识分子的命运,批判社会的黑暗。
在小说中,“功名富贵”成为一块试金石
《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作为全书的中心问题,并不 等于其主题是批判功名富贵
夫曰“外史”,原不自居正史之列也;曰“儒 林”,迥异玄虚荒渺之谈也。其书以功名富贵为 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 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 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 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吴敬梓虽然生活在历史上号称的“康雍乾盛
世”,而若从历史的角度作本质的观察,却恰如
《儒林外史》同时期的著名作品《红楼梦》所说
的是到了末世,至少是到了封建社会发生重大变
化的前夕。总之,无论从整个社会,还是从吴氏
家族,都是由盛而衰的非常时期。而这样的生平,
显然给他的人生与思想带来重大的影响。
到了晚年,他甚至到了日常生活都无法维持的地
吴氏为全椒的名门望族,祖上曾经极为显赫。 在吴敬梓曾祖时代,兄弟五人,四个是进士,其 中进入鼎甲第三名即探花的正是吴敬梓的曾祖父。 吴敬梓的祖父辈三人,一名为举人;而曾祖父的 另一房中则又有两名进士,而且其中一名是榜眼。 一个家族,两代出六名进士是极为罕见的。因此, 吴敬梓对此追念不已,在他的词《乳燕飞》中自 豪地说道:“家声科第从来美”。
步,于是“以书易米”;“冬日苦寒”,遂邀约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採用了「雖云長篇,頗同短制」的 獨創性結構。 沒有貫串全書的主要角色、主要線索、 中心人物,卻能環繞反對科舉制度這一 點,安排近兩百個人物,逐個逐批出現, 又逐個逐批隱退,巧妙地安排了各類人 物和故事,較有利於廣泛地反映社會生 活。因全書缺少主幹,這種結構是較鬆 散的,但和所反映的內容卻很和諧。
4.語言明快、形象、精煉。作者常善於用三 言兩語,描出人物的形象。 如第二回如此描寫夏總甲說:「兩隻紅眼邊, 一副鍋鐵臉,幾根黃鬍子,老戴著瓦楞帽, 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簍一般,手裏拿著一根 趕驢的鞭子,走進門來;和眾人拱一拱手, 一屁股就坐在上席。」這些精彩的語言,就 把一個小土豪的形象描繪得很逼真。除此, 其擅用各種各種語言刻畫人物恰到好處,如 成語、諺語、歇後語、文言語等。
他回到浙江,住在會稽九里山,種了許多梅花, 以畫梅聞名。從王冕的畫來看,他的梅花,有孤 傲倔強的性格,蒼老有力的主生長的 姿態,細的梅枝完全用寫書法的線條寫出,非常 流暢準確,梅花以細線勾勒,細看時,花瓣有粗 細頓挫,傳達出一種三度空間的向度,除了勾勒 以外,梅花外圍以淡墨渲染,更顯得萬花如玉。 王冕的畫上多有題詩,把畫的內容賦予象徵。 「和靖門前雪作堆,多年積得滿身苔,疏華個個 團冰玉,羌笛吹他不下來。」詩句中歌頌梅花的 孤傲倔強,也似乎暗示了受蒙古族的壓迫欺辱文 人的尊嚴與不屈服。
三十三歲:他索性將全椒的老屋賣了,遷居 南京秦淮河畔,一面憑弔古人,抒寫懷抱; 一面寫文章攻擊時弊。此期間,由於放棄仕
進之路,處境日益潦倒,窮得經常靠著賣書、 售文和朋友救濟過活, 三十六歲時,安徽巡撫趙國麟薦舉他應博學 鴻詞考試,他以病辭,從此也不再應科舉考 試。 四十歲時,為了倡捐修復泰伯祠,甚至賣掉 最後一點財產——全椒老屋。
貌,深刻抨擊這個制度的弊害、罪惡。 如貪官污吏湯知縣、王惠和土豪劣紳,便是 醉心科舉、裝滿八股的皮囊。「斗方名士」 牛玉圃、景蘭江等,趨炎附勢,也是這種制 度下產生的怪物。通過上述的人物,反映出 封建社會後期吏治腐敗,道德敗壞,和封建 禮教的虛偽、殘酷。
2.通過一批正面人物,表現作者的理想:
書中有反對科舉、蔑視功名的清高正直的知識 分子,如王冕、杜少卿、沈瓊枝(新型女性)等。 又有四個「市井奇人」季遐中、王太、蓋寬、荊 元,靠自己的手藝自食其力,以琴棋詩畫自娛, 過著頗有藝術風味的獨立生活。
寫好八股文,所以明末清初的大學者顧炎武曾說: 「八股之害,甚於焚書。」 八股文的限制太嚴,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而八 股文的題目始終脫離不了經書的樊籬,讀書人竭 盡一生精力鑽研八股文的寫法,完全不顧人情世 事,一但真正出來作官,缺乏足夠的知識來應付 民間大小事情,只好委任幕僚師爺及下級官吏決 策事宜,使得吏治日漸敗壞,政治上不了軌道。
同時在和那批官僚、紳士、名流、 清客的長期周旋中,也逐漸看透 了他們卑污的靈魂,特別是由富 到貧的生活變化,使他飽嘗了世 態炎涼,對現實有比較清醒的認 識,從而厭棄功名富貴。並提出 “如何父師訓,專儲制舉才”的 疑問。
晚期:吳敬梓的生計更為艱難,靠賣書和朋友
的接濟過活。在冬夜無火禦寒時,往往邀朋友 繞城堞數十裏而歸,謂之“暖足”。 例如:程麗山是吳敬梓的好朋友,常常擔心吳 敬梓沒有錢生活。有一次,他讓兒子送三斗米 及二千錢給吳敬梓。當吳敬梓看到送來的食物 及錢時,他很興奮,因為他已經兩天沒有進食 了,於是吳敬梓接受了二千錢後,立刻準備酒 菜,邀一群窮朋友大吃大喝,大肆聊天,一點 都不擔心往後的生活。
《儒林外史》 的楔子
塑造了元末詩人王冕的形象來“敷陳大義”,“隱括全 文”,並作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標準。 王冕出身田家,天文地理經史上的大學問無不精通;而 又安於貧賤,以賣畫為生,不與權貴相與。作者通過他 的嘴,抨擊了科舉制度,“這個法卻定的不好,將來讀 書人既有此一條榮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輕了”。
三、藝術成就
1.達到了現實主義諷刺藝術的高度成就。
書中的諷刺,極具特色。作者愛憎明確,態度 嚴肅,以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程度,對不同 的人物進行諷刺。如對嚴監生兄弟是強烈的憎 恨,無情的鞭撻;對王玉輝是又憐憫,又批評; 對馬二先生是又嘲諷,又同情,均各取得了準 確有力的諷刺效果。
2.善於採用典型情節來塑造典型形象。 作者善於巧妙地集中、安排日常事件,使之 深入淺出,構成典型情節以塑造典型形象。 如范進中舉前後和婁家公子三訪楊執中便是 好例。又善於讓人物自相矛盾,以揭露醜態, 如王仁、王德的言語與行動的矛盾;選取突 出性格特徵的細節,如嚴監生臨死因房間裡 點了兩根燈草的小油燈,不肯斷氣等。這樣 的誇張性精美細節,寓意極深。
吳敬梓的生平
科舉世家的叛逆者: 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一字文木, 安徽全椒縣人,他出身的那個大官僚地主 家庭,在明清之際有過五十年光景的“家 門鼎盛” 。
先祖們
曾祖:吳國對,是順治年間的探花,
“一時名公巨卿多出其門”(方尊《文木 山房集序》),祖輩也多顯達。 父親:吳霖起,家道開始衰微。吳霖起 是康熙年間拔貢,做過江蘇贛榆縣教諭。 為人方正恬淡,不慕名利,對吳敬梓的 思想有一定影響。
五十歲以前 :懷著憤世嫉俗心情完成了
《儒林外史》。 五十一歲時,乾隆南巡,別人夾道拜迎, 他卻“企腳高臥向栩床”,表示了一種 鄙薄的態度。 五十四歲時,在揚州結束了他窮愁潦倒 的一生。
總評其一生
交友:“失計辭鄉土,論文樂友朋”的
生活中,使他有可能從程廷祚、樊聖謨 等朋友中,接觸到清初進步的哲學思想 (注:程廷祚是清代進步的思想家,為李 學派的首領之一李恭的傳人。)。 早年也熱中科舉,曾考取秀才,但後來 由於科舉的不得意 。
比、大結等八個部分 。 起承轉合有一定的規矩。除了最初三段和末 一段可以採取散文形式外,中間四段都要用 排偶的句子。 有字數上的限制:明洪武三年經義限五百字, 四書義限三百字、清順治二年訂為四百五十 字、康熙時訂為五百五十字,又增至六百字、 乾隆四十三年則限七百字一篇。
八股文之害
習八股文者,多廢書不讀,只是花時間研究如何
舉功名之路,簡直易如反掌,但其認識 到八股文實際上對於讀書人並無法增加 學識,相反的只是皇帝用來愚民、箝制 人民思想的政策而已。他痛恨這種惡制 度,因此他決心不從科舉裡求功名,且 對於當時社會上的種種醜態與罪惡,見 得多看得透,表現在他的儒林外史裡。
二、思想價值:
1.展現封建科舉制度下各類被諷刺的文士面
《儒林外史》
精湛獨特的 諷刺藝術
總評
此書創作於清初以「八股文」取士制度
對社會的毒害愈來愈深時期。 是中國古典小說中最著名的長篇諷刺小 說,其運用諷刺文學的手法,向古代社 會的科舉制度與禮教,作了深刻的批評, 在中國文學史上,初次建立起來古典諷 刺文學的豐碑。
一、寫作背景:
吳敬梓出身於清初八股世家,想要走科
八股文:明清兩代科舉取士的 專門文體
名稱:
1. 「股」是排偶的意思;中間有八排文 字互為對仗,所以稱為「八股文」。 2. 「四書文」:考試時的題目,都從 「四書」裡出來。 3. 「制藝」:因為這種文體是朝廷法定 的體制。 4. 「時文」:這是當時相對於古文而言。
八股文的結構:
破題、承題、起講、提比、虛比、中比、後
生平
年幼:聰穎,才識過人,少時曾隨父宦遊大江南北。 二十三歲時:其嗣父吳霖起因丟官抑鬱而終,他繼承 了一筆祖業,但由於不擅理財,又生性豪邁、樂善好 施,不到十年光景,數萬家產已花個殆盡,程晉芳 《文木先生傳》說:「素不習治生,性復豪上,遇貧 即施,偕文士輩往還,傾酒歌呼窮月夜,不數年而產
盡矣。」吳敬梓也因此成了落魄公子,鄰里戒惕子弟 的對象,「田廬賣盡,鄉里傳為子弟戒」(吳敬梓 〈減字木蘭花注〉)。 二十九歲時參加滁州科考,因「文章大好人大怪」 (金兩銘〈和作〉)而遭斥責,同年秋天參加鄉試, 也飲恨落第。
在作者看來,文士們只有象王冕那樣講求“文行出處”, 才能免于“功名富貴”的牢籠,堪稱“品地最上一層”。 這在當時是具有一定的批判意義的。
王冕
王冕,生於元成宗大德七年﹝1287﹞,卒於元
順帝至正十九年﹝1359﹞,他曾參加過科舉考 試但沒有考取,也曾攻讀古代兵法,似乎也無 所成,大半生在隱居中度過,成為元代畫墨梅 的名家。 王冕在蘇州和南京都住過,詩和畫都受到當時 人的重視,也靠賣畫為生,後來甚至被元朝的 禮部尚書泰不花邀請到北京大都,做為客卿, 似乎是他再度可以入仕做官的機會,但是仍為 他所拒絕。
閑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
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有心豔功名富貴
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傲人者; 有假託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 笑者;終乃以辭卻功名富貴,品地最上一層為 中流砥柱。 這段話說明瞭小說的主題。作品正是以反對科 舉和功名富貴為中心並旁及當時官僚制度、人 倫關係以至整個社會風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