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声感人赋第十段赏析【清代】吴敬梓骈体文
合集下载
冬日可爱赋第十段赏析【清代】汪绂骈体文

精美图片
作者简介
• 汪绂,[清](一六九二-一七五九)初名烜,字灿人,号双池,又号重生。徽 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博综儒经,以宋五子为归。著述颇富。晚年之闽中, 馆枫岭、浦城间。少时家贫,佣于江西景德镇为画碗之役。所绘山水、人物、 花鸟,精细适异聚工,惜无款识,人罕知之。对《六经》及天文、地理、乐律、 阵法等皆有研究,皆以宋五子之学为归。著有《易经诠义》十五卷,《尚书诠 义》十二卷,《诗经诠义》十五卷,《四书诠义》十五卷,《诗韵析》六卷, 《春秋集传》十六卷,《礼记章句》十卷,《或问》四卷,《参读礼志疑》二 卷,《乐经律吕通解》五卷,《乐经或问》三卷,《孝经章句》一卷。乾隆二 十四年卒。卒年六十八。
骈体文
冬日可爱赋 第十段
清代 汪绂
作品赏析
• 冬季,是四季之一,传统是以二十四节气“立冬”作为冬 季的开始,“立冬”意味着风雨、湿度、光照、气温等, 处于转折点上,开始从秋季向冬季气候过渡。冬,即“终 也、万物收藏也”,立冬后万物开始闭藏。“四立”划分 四季反映了气候、物候等多方面特征。现在划分四季常根 据气温变化划分,采用的是近代学者张宝堃的“候平均气 温”法,按候平均气温法划分的四季,日平均气温连续五 天等于或低于10摄氏度以下算是入冬。
• 汪绂家贫自学,在景德镇为烧窑者画碗。后至福建浦城,以教读为生,声名渐 著,浙闽赣三省之士皆知之。以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之 学为宗旨,涉猎极广,精深不足。于不同学派见解,比之为奸色淫声。有《双 池文集》,其余所撰不下三十种。
THANK YOU!
光天猗歟化日,頓忘慘裂之摧其慶,黃綿之密,既幸旴旦之相依,猶恐桑 榆之易入其恈恈,而僎憓之情,有不待相謀,而共識者,殆猶父母念人子
之心,偶依違焉,而憂虞見色。
新城赋第十段赏析【南宋】周紫芝骈体文

• 据《太平寰宇记》卷103载,宣州原领县十,今六:宣城、泾县、南陵、宁国、 旌德、太平。宋《国朝会要》载“乾道三年,今领县六治宣州。” 四县割出: 当涂(建太平州)、广德(置军)、溧水(入昇州)、溧阳(入昇州)。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周紫芝(1082—1155年),字少隐,号竹坡老人,又号二妙老人、蝇馆主人、 静寄老翁、浣花老人、乌有先生、妙香寮老人、陵阳老子。出生于宣城的一个 士子家庭,少居陵阳山。先生孩提时代入乡校,学科举文。由于他更爱前人优 秀篇章,往往“为之废业”。青年时期以后,长期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 日子。《太仓稊米集》(以下简称本集)卷十四《秀淮亭晚眺时往无为》: “未得三吴去,东来且过淮。要须烦晓浪,聊为洗风霾。飘泊从人笑,穷愁费 力排。平生临水意,老去若为怀。”数十年东奔西走,难得安宁。曾两次以乡 贡身份赴礼部试(一次在宋徽宗政和七年,另一次时间不详),不第。至宋高 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始以廷对第三同学究出生,调安丰军霍邱税,不赴。 监户部曲院,判武林丞。绍兴十五年(1145年)五月为礼、兵两部架阁。绍兴 十七年 (1147年)十二月以承奉郎为枢密院编修官,旋进右宣教郎兼实录院 编修官。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五月出知兴国军,十二月到任。三年后,秩 满乞祠,贫不能归宣城,客居庐山。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卒,享年七十四 岁。
作品赏析
• 宣州地处皖南山区与长江下游平原的结合部,为太湖之源、黄浦江之源和钱塘 江之源,东连天目,南倚黄山,北临长江,西靠九华,域内襟山带水,敬亭山 和柏视山、水西山、龙须山四座山峰峦叠翠,环顾宣州城四周;青戈江和水阳 江两水相依流经宣州,沟通地区水路贸易;南漪湖、太平湖和青龙湖三湖星罗 棋布于宣州境内,水产丰富;史载宣州州境“卷一百三江南西道一,宣州州境, 东西四百六十里,南北五百二十里。” 与江宁府、平江府及临安等地接境, 筑有多条官道与民道直达,从古至今宣州就以地利之便、交通畅达、商品集散、 成为江南通都大邑。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周紫芝(1082—1155年),字少隐,号竹坡老人,又号二妙老人、蝇馆主人、 静寄老翁、浣花老人、乌有先生、妙香寮老人、陵阳老子。出生于宣城的一个 士子家庭,少居陵阳山。先生孩提时代入乡校,学科举文。由于他更爱前人优 秀篇章,往往“为之废业”。青年时期以后,长期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 日子。《太仓稊米集》(以下简称本集)卷十四《秀淮亭晚眺时往无为》: “未得三吴去,东来且过淮。要须烦晓浪,聊为洗风霾。飘泊从人笑,穷愁费 力排。平生临水意,老去若为怀。”数十年东奔西走,难得安宁。曾两次以乡 贡身份赴礼部试(一次在宋徽宗政和七年,另一次时间不详),不第。至宋高 宗绍兴十二年(1142年)始以廷对第三同学究出生,调安丰军霍邱税,不赴。 监户部曲院,判武林丞。绍兴十五年(1145年)五月为礼、兵两部架阁。绍兴 十七年 (1147年)十二月以承奉郎为枢密院编修官,旋进右宣教郎兼实录院 编修官。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五月出知兴国军,十二月到任。三年后,秩 满乞祠,贫不能归宣城,客居庐山。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卒,享年七十四 岁。
作品赏析
• 宣州地处皖南山区与长江下游平原的结合部,为太湖之源、黄浦江之源和钱塘 江之源,东连天目,南倚黄山,北临长江,西靠九华,域内襟山带水,敬亭山 和柏视山、水西山、龙须山四座山峰峦叠翠,环顾宣州城四周;青戈江和水阳 江两水相依流经宣州,沟通地区水路贸易;南漪湖、太平湖和青龙湖三湖星罗 棋布于宣州境内,水产丰富;史载宣州州境“卷一百三江南西道一,宣州州境, 东西四百六十里,南北五百二十里。” 与江宁府、平江府及临安等地接境, 筑有多条官道与民道直达,从古至今宣州就以地利之便、交通畅达、商品集散、 成为江南通都大邑。
疗鹤赋第十段赏析【明代】汤显祖骈体文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江西临川人,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中 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
• 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万历十一年 (1583年)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 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一 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 (1598年)愤而弃官归里。家居期间,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指望“朝廷有威风 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升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 作。
• 嘉靖、隆庆之际,国家内库册籍混乱,主管宦官从中贪污盗窃,无 法计算。王好问奏请皇上进行清理,查出隐漏军器二万二千多件。 又上书皇上:取消阉人(太监)任监军(监督军事)的规章,并列 举阉人任监军的弊害。同时又劝进当朝,进行政事改革数件。
作品赏析
万历十九年(1591年),汤显祖在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的任上,上了一篇《论辅臣科臣疏》,严词弹劾 首辅申时行和科臣杨文举、胡汝宁,揭露他们窃盗威柄、贪赃枉法、刻掠饥民的罪行,疏文对万历登基 二十年的政治都作了抨击。疏文一出,神宗大怒,一道圣旨就把汤显祖放逐到雷州半岛的徐闻县为典史 。一年后遇赦,内迁浙江遂昌知县。在遂昌,他“去钳剭(杀戮),罢桁杨(加在脚上或颈上以拘系囚犯 的刑具),减科条,省期会”,建射堂,修书院。有时下乡劝农,常年则与青衿子秀切磋文字。这种古循 吏的作风,终于使浙中这块僻瘠之地大为改观,桑麻牛畜都兴旺起来。也许汤显祖是把这里当作他的理 想王国了,在上述善政之外,竟然擅自放监狱中的囚犯回家过年,元宵节让他们上街观灯,为实施自己 的政治主张一无顾忌。这使他的政敌终于抓住了把柄,待考核官员的时机一到,他们就出来暗语中伤。 汤显祖自然知道有人想赶走他。 • 王好问深恶为讨好皇上,而谎奏祥瑞(迷信活动)之言行。如对陇西山有白鹿口衔灵芝、榆次出现“天 书”等尔,概加斥责,不予转奏。其在职期间,经常谈论军国大计,主张:“圣治、止行幸、肃戎政、 隆大典、一政体、饰礼仪、励新政、慎恤典、重孝思、陈时议、勤圣学等。”是时,王侍御(好问)之 名,尽人皆知。其前后续任大理少卿、太仆、通政使、工部侍郎,刑、户两部侍郎、旋又升任南京右都 御史、户部尚书。在任期间,时逢江南饥荒。南京米价暴涨,好问发放仓粟以平米价。闻知朝廷要诏赈 江南饥民,好问不待旨令到达,即发放赈粮,救济灾民。好问本“知止不殆”之见,曾四次奏疏皇上请 求辞退,终被批准。归家后数月病逝。赐祭葬,赠太子少保衔。 • 好问虽官居显位,而衣食检朴,为官清正,家无积蓄。一生好学,平居手不释卷,著作甚多,其名著有 《春煦轩集》三十六卷,盛行当世。
圣人无名赋第十段赏析【北宋】王禹偁骈体文

作品赏析
• 【论语正义】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王曰:“泰伯,周太 王之长子。次弟仲雍,少弟季历。季历贤,又生圣子文王昌,昌必有天下,故泰伯以天下三让於王季。 其让隐,故无得而称言之者,所以为至德也。”
• 正义曰:郑注云:“泰伯,周太王之长子。次子仲雍,次子季历。泰伯见季历贤,又生文王,有圣人表, 故欲立之,而未有命。太王疾,泰作因适吴、越采药,太王殁而不返,季历为丧主,一让也。季历赴之, 不来奔丧,二让也。免丧之后,遂断髪文身,三让也。三让之美,皆隐蔽不著,故人无德而称焉。”案: 《左僖五年传》:“太伯,虞仲,太王之昭也。太伯不从,是以不嗣。”虞仲即仲雍。不从者,谓不从 太王命立己为嗣也。《史记周本纪》:“古公有长子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 让季历。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此文即郑氏所略本 也。
THANK YOU!
国学 骈体文
圣人无名赋
第十段
北宋 王禹偁
作品赏析
• 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庄子在《逍遥游》中表达的一种境界。庄子说:“若夫乘 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 名。”就是必须能够“乘天地之正”(顺着天地的法则,亦即自然规律),“御六气之辩(驾 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各种变化)以游无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才是无所待, 才是逍遥游。 什么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庄子说:只有那些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和精神 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以及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
雖在思紀,列以無能。今我后尚黄老以君臨,闡清淨而化下,抑徽號於睿 聖,扇玄風於華夏。有以見聖無名兮神無功,信大人之造也!
蕉阴赋第十段赏析【清代】李慈铭骈体文

作品赏析
• 芭蕉是一种很有文艺气质的植物,历代文人画师,或托物起兴,或泼墨写意, 期以舒解离愁、寻觅慰籍。李易安的《添字丑奴儿》有词云:“窗前谁种芭蕉 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清。”而朱耷的《芭蕉竹石 图》,则取法自然,笔墨简炼,清新悦志。
• 唐代徐夤《蕉叶》“绿绮新裁织女机,摆风摇日影离披”,把它比作“绿绮”; 宋代张镃《菩萨蛮·芭蕉》“潇洒绿衣长”,把它比作“绿衣”;宋代王洋《和 陈长卿赋芭蕉二首》“长恐天寒凭日暮,不将翠袖染缁尘”,将它比作“翠 袖”。芭蕉叶面硕大,风中芭蕉犹如飘扬的翠旗,“雨障单盖侧,风偃半旗 开”。(宋·宋祁《芭蕉》)“只应青帝行春罢,闲依东墙卓翠旗。”(唐·徐 夤宅金渊阁分题得渊字》),“凤翅摇寒碧,虚庭暑不侵” (宋·姚孝锡《芭蕉》)。最有情趣的是展而未展的蕉叶。唐代钱珝《未展芭 蕉》日:“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 拆看。”未展蕉叶好像“一缄书札”,更像少女犹卷芳心。
国学 骈体文
蕉阴赋
第十段
清代 黄宗羲
作品赏析
• 芭蕉的叶子硕大,芭蕉又常常在夏天最为繁盛,雨打芭蕉就成为一种景致,一种美妙的组合。所以,芭蕉就成为了雨 特别是夏雨的信使。
• “早蛩啼复歇灯灭又明。隔窗知夜雨蕉先有声。”——白居易《夜雨》 • 这首试写于作者谪居江州之时,后两句写的是隔着窗户听到芭蕉发出的声音知道夜里下起了雨,隐约透露出作者的孤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李慈铭(1830~1894年)晚清官员,著名文史学家。初名模,字式 侯,后改今名,字爱伯,号莼客,室名越缦堂,晚年自署越缦老人。 会稽(今浙江绍兴)西郭霞川村人。光绪六年进士,官至山西道监 察御史。数上封事,不避权要。日记三十余年不断,读书心得无不 收录。学识渊博,承乾嘉汉学之余绪,治经学、史学,蔚然可观, 被称为“旧文学的殿军”。
绣屏赋第十段赏析【清代】高景芳骈体文

国学 骈体文
绣屏赋
闺房里面的屏风。 • 高景芳生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父高琦官居浙闽总 督,
雅好诗书,母亦能诗文,兄弟皆擅诗,弟钦、钰通过科 举 入仕。她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女时便表现出不凡的才 情。红雪轩稿记载,高景芳其父为建昌太守,从“其子高天爵 袭爵、荫官至建昌知府”...闺中所作《绣屏赋》已是很成 熟的作品,后来赋一直是她热心写作的文体。
THANK YOU!
作品赏析
• 《红楼梦》中黛玉和宝玉在罗汉床上一同坐着闲聊,已属非常亲密 的举动。盥洗盆架和屏风屏风现在不需要了,但在古代女子闺房中 属于常设布置,而盥洗盆今天和卫生间合在了一起,在古代女子是 在自己的屋子里洗漱的。花瓶&花架&字画花瓶、花架、墙上字画等, 这个现在一般都和书房合在了一起。记得十几二十年前,很多女孩 子(包括男孩子)的房间墙上都会贴满大大小小的明星、字画的画 像,别有一番风味,然而随着今天墙画壁纸的流行,这些已经慢慢 淡出了历史的舞台,闺房中已不多见。而学习针织女工、弹琴就不 细说了,总体来说,古代女子的闺房几乎可以承载女子“待字闺中” 的一切生活,虽然听起来很美妙、很温馨,但实际上这何尝不是另 一种束缚呢?试想一个人的十几年,尤其是最美好的豆蔻年华,都 在一个小屋子中垂垂等待,宛如焚琴煮鹤。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高景芳(1681―?),字远芬,汉军正红旗人,归张宗仁。《红雪 轩稿》张宗仁序曰:“余年十九,即受知于今大司空武原陈夫 子……越二年,就婚渤海……戊戌(1718年)秋,病初起,沦茗相 对,忽以汇成之稿六卷示余。且谓余曰:‘二十年绣余病后之绪言, 具在于是。’”由此上推,则其应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成婚。 景芳《七思》提到“承欢十八年”、“笄年归侯门”,可以推断她 应是18岁出阁,生年为康熙二十年(1681年)。其诗文集刊刻于康 熙五十八年(1719年),弟钦于同年所作序跋中均未提到其姊亡故, 可知景芳的卒年应在此后。
思赋第十段赏析【清代】李雯骈体文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李雯(1607—1647年),字舒章,江南青浦(今上海)人。 少与陈子龙、宋征舆齐名,合称“云间三子”。明崇祯十 五年(1642年)举人。清军入关时,李雯正在京城,因而 被清朝政府羁留,并被推荐授官为内阁中书舍人,充顺天 乡试同考官。顺治三年(1646年)南归葬父,第二年在返 京途中染病,后不治而亡。著有《蓼斋集》四十七卷、 《蓼斋后集》五卷。
国学 骈体文
思赋
第十段
清代 李 雯
作品赏析
• 游子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族群,基本上大多数读书人都在某个时间 段内当过游子,通常说的是那些出门在外的人,简单的说就是离家出走的人。 离家出走在古代属于比较神圣的事情,男人们离家出走,大多是行走江湖游历 四方,或是长途跋涉进京赶考,是男人们要出去建功立业,是要做兼济天下的 事情。而女人们离家出走,则多半是很多难以启齿的理由。因此,对于中国历 史而言,离家出走的神圣感,是就男人而言的。
• 李白二十多岁时候就离开巴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长安城里赢得自己最早的名声,天子呼来不上 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的游子生涯是豪迈壮阔的,就算是在游历中不幸溺水身亡,也是为的捞月如 此浪漫的事情。和李白不同的是杜甫,前半生的杜甫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到晚年了越走越 远,越走越乱,越走越没落,就变得不再那么恣肆,而是”风急天高猿啸哀“了。杜甫的这种游子心态, 与大家所认为的游子更相似,也更是最为真实的游子人生。中国历史上要赶上李白那种无所无谓的状态, 游子中是没有几个的,就算宋朝同属豪迈派的苏东坡,在屡遭贬斥,也曾发出幽怨的感叹。
• 这种悲剧性的意象经汉唐辞赋诗人们的演绎,则更加广为流传,成为一种板上钉钉的判断。但其实游子 们最早的记载中,是没有如此悲伤感怀的,那时候的游子们要是准备出门,乡里乡亲多半还会眼巴巴的 守望着这个游子的衣锦还乡和赈济乡里。游子们出门都是带着目的的,春秋战国时代的游子们,诸如张 仪苏秦等,驰骋列国,纵横捭阖,在列国朝堂高谈阔论,终赢得高官厚禄、锦绣前程。这样的游子,即 便身在异乡为异客,也自氤氲着拔剑向天的气魄,即便有悲,也是悲壮,而非悲伤。诸如老子孔子等, 周游列国,传播思想,在君王面前受万般敬仰,却因君王陷于权力的诱惑,终至他们浪荡江湖,难登高 位。后来的游子们,也就将老子孔子的这种不得意,自比其身,游子的悲,则变成了怀才不遇。
台城赋第十段赏析【清代】管同骈体文

呜乎梁室。疇得疇失,遂绝餱糧。如彼首阳,是 豈可不。大傷哉!予闻而悲之。
……………………………………………………… ………………………………………………………
据元代张铉《至正金陵新志》记载:“台城,一曰苑城,本吴后苑城。晋成帝咸和中,新宫成, 名建康宫,即世所谓台城也。在上元县东北五里,周八里,濠阔五丈,深七尺。今胭脂井南至宣 阳楼基二里,即古台城之地,尽为军营及居民蔬圃。”清代南京人徐上添《金陵四十八景》图中, “北湖烟柳”所画的就是“玄武湖畔台城上的垂柳和烟景”,这也让更多人认定,鸡鸣寺后面的 这段城墙就是“台城遗址”。
THANK YOU!
国学 骈体文
台城赋
第十段
清代 管 同
作品赏析
• 台城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北极阁北麓、玄武湖以南,是从解放门向西延伸出的一段明城墙,这段城墙下设 有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这段城墙以条石为城基,城基之上用明初烧制的城砖包砌,长253.15米、高 20.16米(其中条石城基高7.36米、城砖部分高18米),西端宽9.8米,东端宽10.3米。
• 现实中的台城,是玄武湖南岸、鸡鸣寺北麓一段不长的城墙。它东端与明城城解放门相接,西端与北极阁所在山岗 相连并中断,墙南为南朝首刹鸡鸣寺,墙北是烟波浩淼的玄武湖,城墙全长253.15米,总高20.16米,下以条石为基、 高7.36米、基石上的城砖高12.8米。现实中的台城,只是朱元璋修建的明城垣的一段废城墙,它既非历史上的台城, 也与历史上的台城没有任何关系。《上江两县志》就曾记载:“鸡鸣寺后之城,乃是明扩建都城时所造。”
• 历史上的台城,原本是东吴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在此基础上将其改建为尚书台,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十一月 建成。而以尚书台为主体的台省(中央政府)就在当时皇帝办公、居住的禁城之内,故禁城又被称作“台城”。洪迈 在《容斋续笔·台城少城》曾记载“晋宋间谓朝廷禁省为台,故称禁城为台城。”从东晋到南朝结束二百多年,台城一 直是朝廷台省和皇宫所在地,其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后宫。陈亮在《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曾经这样描述台城的 区位:“台城在钟阜之侧,其地据高临下,东环平冈以为固,西城石头以为重,带玄武湖以为险,拥秦淮、清溪以为 阻。”台城现在的遗址,原来的说法是在现今北京东路以南、珠江路以北的范围内。但最先的考古发现认为,应在东 至六朝博物馆的汉府街、西靠长江路九号的邓府巷、南到游府西街小学、北接鸡鸣寺的广大区域内。六朝时期,台城 的规模很大,东晋宫内大小殿宇曾有三千五百多间,南朝四代更是重楼四起、殿阁栉比,是东晋和南朝诸代的统治中 心,又是“六朝金粉”的集中之地。历史上的台城屡遭破坏,第一次是太清二年(公元548年)的“侯景之乱”,其 在围攻台城时,引水淹城、纵兵抢掠、无恶不作,城中许多建筑被破坏,台殿所藏图书被烧毁。第二次是三年后王僧 辩所率梁军收复台城时,“王师之酷,甚于侯景”。第三次是隋炀帝兴兵灭陈后,将建康“城瘭宫阙荡平耕垦”。第 四次是五代十国的杨吴,先后三次在台城旧址上修筑金陵城,台城被彻底废弃,“六代竞豪华”的台城遗迹也从此湮 没。
……………………………………………………… ………………………………………………………
据元代张铉《至正金陵新志》记载:“台城,一曰苑城,本吴后苑城。晋成帝咸和中,新宫成, 名建康宫,即世所谓台城也。在上元县东北五里,周八里,濠阔五丈,深七尺。今胭脂井南至宣 阳楼基二里,即古台城之地,尽为军营及居民蔬圃。”清代南京人徐上添《金陵四十八景》图中, “北湖烟柳”所画的就是“玄武湖畔台城上的垂柳和烟景”,这也让更多人认定,鸡鸣寺后面的 这段城墙就是“台城遗址”。
THANK YOU!
国学 骈体文
台城赋
第十段
清代 管 同
作品赏析
• 台城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北极阁北麓、玄武湖以南,是从解放门向西延伸出的一段明城墙,这段城墙下设 有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这段城墙以条石为城基,城基之上用明初烧制的城砖包砌,长253.15米、高 20.16米(其中条石城基高7.36米、城砖部分高18米),西端宽9.8米,东端宽10.3米。
• 现实中的台城,是玄武湖南岸、鸡鸣寺北麓一段不长的城墙。它东端与明城城解放门相接,西端与北极阁所在山岗 相连并中断,墙南为南朝首刹鸡鸣寺,墙北是烟波浩淼的玄武湖,城墙全长253.15米,总高20.16米,下以条石为基、 高7.36米、基石上的城砖高12.8米。现实中的台城,只是朱元璋修建的明城垣的一段废城墙,它既非历史上的台城, 也与历史上的台城没有任何关系。《上江两县志》就曾记载:“鸡鸣寺后之城,乃是明扩建都城时所造。”
• 历史上的台城,原本是东吴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在此基础上将其改建为尚书台,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十一月 建成。而以尚书台为主体的台省(中央政府)就在当时皇帝办公、居住的禁城之内,故禁城又被称作“台城”。洪迈 在《容斋续笔·台城少城》曾记载“晋宋间谓朝廷禁省为台,故称禁城为台城。”从东晋到南朝结束二百多年,台城一 直是朝廷台省和皇宫所在地,其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后宫。陈亮在《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曾经这样描述台城的 区位:“台城在钟阜之侧,其地据高临下,东环平冈以为固,西城石头以为重,带玄武湖以为险,拥秦淮、清溪以为 阻。”台城现在的遗址,原来的说法是在现今北京东路以南、珠江路以北的范围内。但最先的考古发现认为,应在东 至六朝博物馆的汉府街、西靠长江路九号的邓府巷、南到游府西街小学、北接鸡鸣寺的广大区域内。六朝时期,台城 的规模很大,东晋宫内大小殿宇曾有三千五百多间,南朝四代更是重楼四起、殿阁栉比,是东晋和南朝诸代的统治中 心,又是“六朝金粉”的集中之地。历史上的台城屡遭破坏,第一次是太清二年(公元548年)的“侯景之乱”,其 在围攻台城时,引水淹城、纵兵抢掠、无恶不作,城中许多建筑被破坏,台殿所藏图书被烧毁。第二次是三年后王僧 辩所率梁军收复台城时,“王师之酷,甚于侯景”。第三次是隋炀帝兴兵灭陈后,将建康“城瘭宫阙荡平耕垦”。第 四次是五代十国的杨吴,先后三次在台城旧址上修筑金陵城,台城被彻底废弃,“六代竞豪华”的台城遗迹也从此湮 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群书治要·礼记·乐记》:“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凡正声感人 而正气应之,正气成象而和乐兴焉! ”。这句话,上边这半句告诉我们,不正不和的这个声音 叫奸声,不正不和的声音也可以说是乱世亡国之音。逆气是什么意思?逆气是说过乐、过哀、 过怨和盛怒的这样之气。如果你看逆气成象,就是我们王凤仪老先生所说的,“怒恨怨恼烦, 五个毒药丸,吃了半颗就得病,吃了一颗就要命”。我们听著不正不和的音乐,我们的逆气就 会上升,逆气上升之后,当逆气成为现实的时候,你看我们这个淫乐的思想一产生,这个淫乐 就会成于淫情,淫情又因淫乐感动而欲放,所以一发而不可收拾。但是如果我们,你看“正声 感人,而顺气应之”,就是中正之乐,也就是至信至情的音乐,它就会让我们产生顺气,顺气 与正声相结合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成为一个和乐的音乐,就可以形成和乐的音乐。当我们唱著 这些和乐的音乐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也会健康。
• 此事震动了京城,此后,再无人敢犯禁了。五色棒也成了不避豪强,执法严明的标志。唐韦应 物《示从子河南慰班》诗咏叹“立政思悬棒,谋身类独藩”,便出于这一典实。后来,颜料店 以五色为幌,将其附会于悬棒执法,虽非神话,却也是藉博合民心而扩大招徕的广告效
• 每年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云南蒙古族儿童要抱五色线,以避灾除病。笃信五色丝之类具有避 害除邪作用的观念由来,首先与古人对红、蓝、黄、白、黑五种“正色”的观念有关,认为 “五色成文而不乱(《礼记,乐记》),是一种质地纯正、凛然不可侵犯的象征。其次,五色观 念又正好与古人对五方五帝之颜色表征的认识相一致。两种观念结合,使五色丝之类具备了借 助五方天帝神力的意义。再次,《汉书·郊祀志》说秦汉时方士又以“化色五仓之术”为长生 不老之道。颜师古注引李奇的解释:“思身中有五色,腹中有五仓神;五色存则不死,五仓存 则不饥。”就是说,五色比之类驱恶除邪,还有祛病益寿的功能。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吴敬梓(1701年-1754年12月11日),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 椒人,祖籍浙江温州。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 老人”,又因自家乡移居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 印”)。清代小说家。
• 吴敬梓出身缙绅世家,幼年聪颖,善于记诵。早年生活豪纵,初入 学为生员,后屡困科场,家业衰落,经历世态炎凉之苦。乾隆初荐 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晚年研究经学,穷困以终。精熟《文选》, 工诗词散文,诗赋援笔立成。著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 (今存四十三则)。
• 《六韩·五音》:“宫、商、角、徵、羽,此其正声也。”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尔乃理 正声,奏妙曲,扬《白雪》,发《清角》。”《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二年》:“窃以律吕 旋宫之法,既定以管,又制十二鐘準为十二正声。以律计,自倍半。”雅正的诗篇。 唐 白居 易 《编集拙诗一十五卷赠元九李二十》诗:“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作赏析
•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20岁时举孝廉,不久任洛阳城北部尉。当时这一带社会秩 序混乱,夜间随意进出城门者比比皆是,曹操上任后,造许多五色棒悬于城门左右两边,各十 余条,并明令: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
• 这五色棒染五正色:赤、青、黄、白、黑,以五正色喻正气、法律,以压邪气。五色棒一悬出, 社会秩序顿时好转,又过了几个月,灵帝宠臣黄门蹇硕的叔父依仗侄儿的权势,对曹操的禁令 毫不理会,照样夜间出行。曹操知道后,立即将他捉住处以死刑。
国学 骈体文
正声感人赋
第十段
清代 吴敬梓
作品赏析
• 《荀子·乐论》:“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极谏》:“百戏散乐,本非 正声,此谓淫风,不可不改。” 章炳麟 《辨诗》:“ 隋 世 龟兹 乐盛行閭閈, 文帝 尚云 ‘无復正声,不祥之大’。”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 人。”
THANK YOU!
維暢中而動外,斯激濁而揚清。於是太和之氣,出而相 值,貞臣思奮,賢士益飭,為國之良,為邦之直。
……………………………………………………… ………………………………………………………
《群书治要·礼记·乐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 政通矣”。我们看这句话,这个音是由人心产生的,这个情又是从人心发出来的,然后我们的声 音又是由情产生的。所以治世之音,就是世道太平的音乐,它就会充满了安适与欢乐,其社会, 也就是它的政治,也都是和谐的。乱世之音,也就是世道比较混乱的时候,它的音乐产生了怨恨 与愤怒,那个社会也是伦常乖舛的。这个乖当成错误或者是颠倒来讲。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是说亡国的音乐让我们产生了哀伤愁思,所以百姓也会困苦无望。声音是与政治相通的。
• 此事震动了京城,此后,再无人敢犯禁了。五色棒也成了不避豪强,执法严明的标志。唐韦应 物《示从子河南慰班》诗咏叹“立政思悬棒,谋身类独藩”,便出于这一典实。后来,颜料店 以五色为幌,将其附会于悬棒执法,虽非神话,却也是藉博合民心而扩大招徕的广告效
• 每年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云南蒙古族儿童要抱五色线,以避灾除病。笃信五色丝之类具有避 害除邪作用的观念由来,首先与古人对红、蓝、黄、白、黑五种“正色”的观念有关,认为 “五色成文而不乱(《礼记,乐记》),是一种质地纯正、凛然不可侵犯的象征。其次,五色观 念又正好与古人对五方五帝之颜色表征的认识相一致。两种观念结合,使五色丝之类具备了借 助五方天帝神力的意义。再次,《汉书·郊祀志》说秦汉时方士又以“化色五仓之术”为长生 不老之道。颜师古注引李奇的解释:“思身中有五色,腹中有五仓神;五色存则不死,五仓存 则不饥。”就是说,五色比之类驱恶除邪,还有祛病益寿的功能。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吴敬梓(1701年-1754年12月11日),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 椒人,祖籍浙江温州。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 老人”,又因自家乡移居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 印”)。清代小说家。
• 吴敬梓出身缙绅世家,幼年聪颖,善于记诵。早年生活豪纵,初入 学为生员,后屡困科场,家业衰落,经历世态炎凉之苦。乾隆初荐 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晚年研究经学,穷困以终。精熟《文选》, 工诗词散文,诗赋援笔立成。著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 (今存四十三则)。
• 《六韩·五音》:“宫、商、角、徵、羽,此其正声也。”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尔乃理 正声,奏妙曲,扬《白雪》,发《清角》。”《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二年》:“窃以律吕 旋宫之法,既定以管,又制十二鐘準为十二正声。以律计,自倍半。”雅正的诗篇。 唐 白居 易 《编集拙诗一十五卷赠元九李二十》诗:“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作赏析
•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曹操20岁时举孝廉,不久任洛阳城北部尉。当时这一带社会秩 序混乱,夜间随意进出城门者比比皆是,曹操上任后,造许多五色棒悬于城门左右两边,各十 余条,并明令: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
• 这五色棒染五正色:赤、青、黄、白、黑,以五正色喻正气、法律,以压邪气。五色棒一悬出, 社会秩序顿时好转,又过了几个月,灵帝宠臣黄门蹇硕的叔父依仗侄儿的权势,对曹操的禁令 毫不理会,照样夜间出行。曹操知道后,立即将他捉住处以死刑。
国学 骈体文
正声感人赋
第十段
清代 吴敬梓
作品赏析
• 《荀子·乐论》:“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极谏》:“百戏散乐,本非 正声,此谓淫风,不可不改。” 章炳麟 《辨诗》:“ 隋 世 龟兹 乐盛行閭閈, 文帝 尚云 ‘无復正声,不祥之大’。”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 人。”
THANK YOU!
維暢中而動外,斯激濁而揚清。於是太和之氣,出而相 值,貞臣思奮,賢士益飭,為國之良,為邦之直。
……………………………………………………… ………………………………………………………
《群书治要·礼记·乐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 政通矣”。我们看这句话,这个音是由人心产生的,这个情又是从人心发出来的,然后我们的声 音又是由情产生的。所以治世之音,就是世道太平的音乐,它就会充满了安适与欢乐,其社会, 也就是它的政治,也都是和谐的。乱世之音,也就是世道比较混乱的时候,它的音乐产生了怨恨 与愤怒,那个社会也是伦常乖舛的。这个乖当成错误或者是颠倒来讲。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是说亡国的音乐让我们产生了哀伤愁思,所以百姓也会困苦无望。声音是与政治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