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骈文

合集下载

骈文及骈文与赋的区别

骈文及骈文与赋的区别

骈文及骈文与赋的区别骈文曾经流行于中国文坛一千八百年,有过辉煌的业绩,也遭到众多的责难,可谓誉满天下,谤满天下。

然而五四以后似乎消声匿迹了。

很少有人写作和研究,一般文学史避而不谈,即使提到亦多谥为“形式主义”、“唯美文学”,几乎毫无价值,人们渐渐把它淡忘了。

但近一二十年来,骈文逐渐又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1〕。

虽然比不上古代散文和辞赋研究之盛,总算在学术论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了。

正因为长期不受重视,研究者对骈文的认识自然难于一致,某些概念理解和使用不同,有些新的观点尚待深入。

为此,笔者不揣冒昧,拟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引起学界对骈文的关注。

一、骈文的名称究竟什么叫骈文张仁青《中国骈文发展史》罗列出二十五种,莫道才《骈文通论》归纳为十三项。

我以为,其中使用比较普遍而且比较恰当的是骈体文和四六文。

骈文是骈体文或骈俪文的简称,四六文可简化为“四六”。

有不少人把“丽辞”、“丽语”、“偶语”、“俳语”当作骈文的代词。

准确地讲,它们是指对仗、对偶,属于句式和修辞方法,并非专指骈文。

有人认为,《文心雕龙·丽辞》篇是讨论骈文的。

其实该篇主要从修辞角度立论,所举对偶句例,有诗,有赋,有文,并不属于文体论。

有人称骈文为“美文”、“贵族文学”、“庙堂文学”,那是对其性质的评估,而非科学的定义。

骈文在梁陈时叫做“今文”,唐宋时叫做“时文”,皆相对于古文而言,意思是时下流行的文体。

有的古人称之为“六朝文”,未免以偏盖全,无视当时还有非骈体文存在。

如果下定义,可否说,骈文是以对偶句为主介乎散文与韵文之间的一种美文。

这句话包括三点:一、以对偶句为主,这是骈文本质所在,舍此不成其为骈文;二、对音律的要求在散韵之间;三、讲究辞藻华丽的美学效果。

从文体角度考察,骈文、散文都是就其语言方式的大致概括,古人并没有当作具体的文章类别来使用,它们的名称出现都比较晚。

“散文”一词最早使用于南宋,与之相对的是“四六文”〔2〕。

“骈文”一词使用于清代,与之相对的是“散文”或“散体”。

被清代学者尊为骈体之祖的文章

被清代学者尊为骈体之祖的文章

被清代学者尊为骈体之祖的文章
清代学者称之为“骈体之祖”的文章,是指那些能够运用骈文的技巧,
将文辞写得优美而精练的文章。

以下是几个例子及其特点:
一、《长恨歌》
此篇文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主要描述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
爱情故事。

文章整齐划一,每句都是七言古诗,字字相连,意境深远。

二、《出师表》
此篇文章是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所写,主要是奏报出兵北伐
的事宜。

文章组织严密,用富有表现力的文言表述,令人信服。

三、《徐霞客游记》
此篇文章是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所作,描述了他三十多年来穿越
了大半个中国的精彩旅行经历。

文章语言简练,描述生动,行文流畅。

四、《论语》
此篇文章是孔子及其门徒所著,以语录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
言行的语录。

文章精炼简练,每句话都包含深意,至今还被广泛使用。

五、《红楼梦》
此篇文章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作,描写了一个宏大的官宦世家的
兴衰故事。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人物描写和细致的情节塑造,语言生动流畅,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这些例子都展示了“骈体之祖”的文笔优美、准确、并概括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和意义。

这些文章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也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借鉴和创作的示范。

骈文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骈文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骈文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文体,相较于其他文体而言,骈文在构思和表达上更加繁复,善用对偶、比拟和运用意象,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特点。

其代表作品包括《鸟瞰图》和《痛谏》等。

1.对偶:骈文在结构上常常运用对偶的手法,通过对称的语言来体现整篇文章的平衡和协调。

对偶不仅可以是词语、短语或句子的对立,还可以是意象、形象的对比。

这样的对偶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比拟:骈文善于运用比喻和比拟来形容和表达,以突出其意境和修辞效果。

比如借用自然界的景象来描绘人事物,使之更加生动形象,增加情感色彩。

3.运用意象:骈文大量使用意象来唤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和思考。

通过以一种形象或者象征的方式表达,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并揭示深层的主题和思想。

4.追求华美:骈文在结构和语言上追求华美、庄严和修辞。

其修辞手法多样,如反复使用同一表述,以增强修辞效果;反问句、排比句等等,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和说服力。

5.主题多样:骈文的主题多样,可表达情感、追求美感、倾诉思想、状况议论等等。

具体主题包括咏物、描绘景色、议论时事、表达感慨等等。

以下是两个代表性的骈文作品:1.《鸟瞰图》:该文是宋代欧阳修的一篇散文,以对偶和比喻为主要手法。

文章用足各种风景的形容词,通过对梅、柳、花、鱼等景物的描绘,展现出整个春天的美好景象。

欧阳修以繁复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详细描述了各种景物的特点和美感,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

2.《痛谏》:该文是清代郑板桥的一篇骈文。

文中以痛心疾首的态度对清朝政府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抨击,通过丰富的对比手法和意象描写,深入地剖析了社会问题的根源和恶果。

文章借助生动的比喻和对偶,给人一种烦躁不安的感觉,以此来表达他的忧虑和愤怒,使读者更加能够深入地理解和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王文濡《清代骈文评注读本》研究

王文濡《清代骈文评注读本》研究

王文濡《清代骈文评注读本》研究《清代骈文评注读本》是王文濡先生的一部重要研究成果,该书对清代骈文进行了详细的评注和阐释。

下面将从作者背景、研究内容、学术价值和影响等方面对该书进行介绍和评论。

王文濡是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和研究者,其学术造诣深厚,对中国古代文学具有独到的见解。

在《清代骈文评注读本》这本书中,他以精准的文献分析和丰富的历史背景知识,对清代的骈文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解读。

这本书主要研究了清代的骈文作品,对其中的词句、结构、思想和艺术特点进行了全面的评注。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王文濡先生揭示了清代骈文的文学风格和审美特点,并且深入探讨了与当时社会背景、文化风貌和时代命题的关系。

《清代骈文评注读本》在学术价值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该书填补了清代骈文研究的空白,为学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其次,通过对骈文作品进行深入解读,王文濡先生对清代文学发展的轨迹进行了系统梳理,为我们认识清代文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此外,该书注重对当时社会和文化背景的考察,为我们理解清代社会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文濡先生的研究工作对后世学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在《清代骈文评注读本》中对清代骈文的评注和解读方法,以及其对文学研究的深入思考,为后世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他的研究成果曾经被科研人员广泛引用,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王文濡先生的《清代骈文评注读本》是一部重要的研究成果,对清代骈文的研究和理解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通过对文本的详细评注和解读,他对清代文学发展的轨迹进行了系统梳理,为我们认识清代文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这本书对后世学者的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清代骈文

清代骈文


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乙卯,仪征盐船火,坏船
百有三十,焚及溺死者千有四百。是时盐纲皆直达 ,
东自泰州,西极于汉阳,转运半天下焉。惟仪征绾
其口。列樯蔽空,束江而立。望之隐若城郭。一夕
并命,郁为枯腊 ,烈烈厄运,可不悲邪!
▪ 于时玄冥告成,万物休息。穷阴涸凝,寒威凛 栗。黑眚拔来,阳光西匿。群饱方嬉,歌咢宴食。
尚腾哀而属路。或举族之沉波,终狐祥而无主。悲 夫!丛冢有坎,泰厉有祀。强饮强食,冯其气类。 尚群游之乐,而无为妖祟!人逢其凶也邪?天降其 酷也邪?夫何为而至于此极哉!
▪ 汪中骈文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在于他的学 问、文采,更在于他有真情实感,作品贴近 生活,能够选取独特的角度,“状难写之情, 含不尽之意”(李详《汪容甫先生赞序》)。 这类作品是保守而脱离实际的桐城派作家写 不出的。
▪ 《词选》选录唐、五代、宋词凡44家、116 首。他有感于浙派词的题材狭窄,内容枯寂, 在《词选序》中提出了"比兴寄托"的主张, 强调词作应该重视内容,"意内而言外","意 在笔先","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 "低回要眇,以喻其致";同于"诗之比兴变风 之义,骚人之歌","不徒雕琢曼词而已"。
▪ 第二,流派众多。清代骈文,千姿百态,异 彩纷呈,虽然没有什么独创,但是前代所有 的流派,无不再现于此时。如以时代分,则 有所谓魏晋派、六朝派、三唐派、宋四六派。 地域分,有常州派,仪征派。体格分,有清 俊、博丽、矜练、圆熟四派,其他分法还有, 不再举例。

▪ 第三,有明显的地域性。清代,江浙一带是文化最 发达的地区。清代骈文名家基本上集中在江浙地区。

论清代江南骈文的偏胜及其原因

论清代江南骈文的偏胜及其原因

论清代江南骈文的偏胜及其原因路海洋【摘要】清代骈文复兴,其中心在江南地区。

有清一代江南的骈文家,无论就大家、名家的数量而言,还是就各层次代表性作家的总量而言,在全国皆独占鳌头。

江南骈文在清代的崛起,有着诸多原因,其中清廷压制与引导并行的政治、文化政策,清代江南地区考证学的鼎盛和江南作家在地缘与亲缘上的紧密关联,明末陈子龙、张溥等对骈体文的重视提倡等,对于清代江南骈文的兴盛起到了直接作用。

%The parallel prose was renascent in the Qing Dynasty,and its centrality was in the Jiangnan area (the south to the Yangtze River).The number of famous writers or representative parallel prose writers at all levels in the Jiangnan area was larger than in any other area.Many factors brought about the rise of parallel prose in Jiangnan in the Qing dynasty,and four of the most direct ones are:the oppressive and guiding nature of political and cultural policy,the culmination of Jiangnan area’s textual criticism in the Qing dynasty,the close relevance of Jiangnan writers in geography and kinship,and the attention and advocating of Chen Zilong,Zhang Pu etc.in the late Ming Dynasty.【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7页(P92-98)【关键词】清代;江南骈文;偏胜;政治因素;地域文化;文学姻缘【作者】路海洋【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江苏苏州 215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清代骈文堪称复兴,谢无量谓其“高者率驾唐宋而追齐梁,远为元明所不能逮”[1]9,刘麟生则云“起衰振弊,能以骈文之真面目示人”,“殊足以跨越元明”。

【最新】十大骈文名篇

【最新】十大骈文名篇

【最新】十大骈文名篇◆中国历史上十大骈文高手骈文是中国特有的文体,有着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曾经统治过文坛几百年。

中国文学史上曾出现很多骈文高手,他们才气纵横,笔墨淋漓,佳作繁富,文名远播。

为后世留下了相当数量的骈文名篇,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名珠,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而中国人最喜欢论资排辈,讲究分个甲乙丙丁。

为了满足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好奇心,本人经过反复比较,精心甄选,挑选出中国在文坛上有影响力的,文章质量上乘、数量可观的十大骈文高手。

第一王勃,王勃,(650—676)字子安,绎州龙门人,文中子王通之孙。

六岁善文辞,未冠,应举及第。

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

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

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斥之。

勃既废,客剑南。

久之,补虢州参军。

坐事,复除名。

勃父福峙,坐勃故,左迁交趾令。

勃往交践省父。

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八,勃好读书,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急起书之,不易一字,时人谓之腹稿。

王勃能排在“初唐四杰”之首,最重要的就是骈文的成就。

王勃的骈文是骈文发展史上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他的骈文表现了初唐时期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而又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无论是用典或是意境的构筑,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王勃对六朝骈文的革新有着密切的关系。

特别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更是成了千古传诵不朽之名篇。

王益吾评此文曰:“文兴到笔落,不无机调过熟之病。

而英思壮采,如泉源之涌”。

代表作有《寒梧栖凤赋》《涧底寒松赋》《春思赋》《江曲孤凫赋》《山亭兴序》等三十多篇。

王勃的骈文对后世影响极大,现排为第一并不为过第二李商隐,李商隐:(约813 —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迁居荥阳(今属河南)。

少习骈文,游于幕府,又学道于济源玉阳山。

开成年间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调弘农尉。

宣宗朝先后入桂州、徐州、梓州幕府。

简述清代骈文

简述清代骈文

简述清代骈文㈠骈文复兴⑴清初陈维崧、毛际可倡导→中期袁枚、孔广森、吴、曾燠、李兆洛等肯定。

⑵阮元《文言说》视骈文为正统,将骈散之争推向高潮;吴的《国朝八家四六文钞》,曾燠《国朝骈体正宗》,李兆洛《骈体文钞》宏扬骈文正脉,扩大影响。

⑶陈维崧骈文如《与芝麓先生书》《苍梧诗序》等,开风气。

⑷至雍正、乾隆之际,胡天游承上启下,作品如《大夫文种庙铭》《禹陵铭》《逊国名臣赞序》等。

⑸“骈文八家”:由吴选辑袁枚、邵齐焘、刘星炜、孙星衍、吴锡麟、洪亮吉、曾燠和孔广森八人的骈文为《国朝八家四六文钞》而来。

⒈袁枚骈文流丽生动,文藻秀逸,有独抒性灵、自然活脱的特色。

⒉邵齐焘崇尚汉魏,用典较少,以文气流宕,清刚矜练为长。

⒊洪亮吉与孙星衍是常州派骈文代表,轻倩清新。

但孙才力苦弱,洪则情辞相辉如《游天台山记》《戒子书》《出关与毕侍郎笺》等。

㈡汪中(1745—1794)与洪亮吉并称“汪洪”,骈文成就最高。

内容取材现实,情感吐自肺腑,艺术“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风格遒丽富艳,渊雅醇茂,且用典属对精当妥帖,被视为清代骈文复兴的代表。

代表作《哀盐船文》。

㈢李兆洛与恽敬、张惠言合称“阳湖三家”,私淑姚鼐,主张骈散并行。

《骈体文钞》选录战国至隋代认为属骈体范围的文章774篇,分32类。

虽选有部分秦汉散文如贾谊《过秦论》、司马迁《报任安书》、诸葛亮《出师表》等,也是在溯源意义上取录,借以证明骈文与古文的亲缘关系,目的“欲合骈散为一,病当世治古文者知宗唐宋不知宗两汉”。

(《清史稿》本传)不免矫枉过正,把有些散文当作骈文看,具有扬骈抑散倾向;但对桐城派后学兼采骈文之长,重视诸子百家文章,产生启迪和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著作有《述学》6卷。《广陵通典》10卷, 《容甫遗诗》6卷。近人古直选其若干骈文作注, 名《汪容甫文笺》,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本。
▪ 特征与评价
▪ 汪中私淑顾炎武。为经世致用之学,在 哲学、史学、文学方面都有一定成就。所作 骈文,在清代骈文中被誉为格调最高。刘台 拱《遗诗题辞》评为:“钩贯经史,熔铸汉唐,宏 丽渊雅,卓然自成一家。”
▪ 第四,骈、散之争又趋激烈。骈文自唐宋两次古文 运动之后,优势地位被动摇了,又经过元明两代统 治者提倡的程朱道统相结合的韩愈、欧阳修的文统 思潮之后,骈文地位已然很低。从晚明时期骈文开 始复苏,到清代又发展起来,取得了和桐城古文平 分秋色的地位。
▪ 乾隆年间,袁枚写了《胡稚威骈体文序》、 《与友人论文第二书》、《与友人论文第二 书》等文,提出如同自然界奇偶相生,骈文 和散文不可偏废,且“骈体者,修词之尤工 者也”。阮元提出骈文是文之正宗,古文是 “直言之言,论难之语”,是笔而不是文。

亦有没者善游,操舟若神。死丧之威,从井
有仁。旋入雷渊,并为波臣。又或择音无门,投身
急濑,知蹈水之必濡,犹入险而思济。挟惊浪以雷
奔,势若隮而终坠。逃灼烂之须臾,乃同归乎死地。
积哀怨于灵台,乘精爽而为厉 。出寒流以浃辰,目
睊睊而犹视。知天属之来抚,慭流血以盈眦。诉强
死之悲心,口不言而以意。若其焚剥支离,漫漶莫
死气交缠,视面惟墨。夜漏始下,惊飙勃发。万窍 怒号,地脉荡决。大声发于空廓,而水波山立。
▪ 于斯时也,有火作焉。摩木自生,星星如血,炎 光一灼,百舫尽赤。青烟睒睒,熛若沃雪。蒸云气 以为霞,炙阴崖而焦爇。始连楫以下碇,乃焚如以 俱没。跳踯火中,明见毛发。痛謈田田,狂呼气竭。 转侧张皇,生涂未绝。倏阳焰之腾高,鼓腥风而一 吷。洎埃雾之重开,遂声销而形灭。齐千命于一瞬, 指人世以长诀。发冤气之焄蒿,合游氛而障日。行 当午而迷方,扬沙砾之嫖疾。衣缯败絮,墨查炭屑, 浮江而下,至于海不绝。
▪ 第五,形式无新变,内容狭窄。正统骈文自 宋以后,体制没有新变。清代骈文,虽然流 派多,但只是重复前人老路。内容一般为歌 颂升平,应酬交接、徜徉山水,自适皋壤。
清代骈文复兴的原因
▪ 1.古文之弊日益显露。 ▪ 宋代理学家原本否定古文,到了元代刘将孙提出古
文和道学合一,形成文统道统合一的思潮。明代宋 濂是这种思潮的倡导者,到了清代,桐城派继承此 道,形成“桐城义法”,义理的具体内容就是程朱 理学。这种思潮导致古文家不能深入生活,写出反 映生活现实的文章,也不能直抒胸臆,写出有真情 实感的作品,只能空谈性理,内容陈腐形式呆板。
▪ 在骈文创作上,他取材现实,情感上吐 自肺腑。艺术上“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 意”,悲愤抑郁,沉博绝丽。
▪ 《哀盐船文》
▪ 27岁时所作被誉为骈文中的绝作,此文 一出,轰动京师,当时主讲扬州安定书院的 杭世骏认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 本文描写扬州江面盐船失火,人声哀号、 衣絮乱飞的惨状和大火前后的氛围,对船民 的不幸遭难表示深切的同情。文笔清丽自然, 凄婉动人。
▪ 乾、嘉时期的作者,如胡天游、邵齐焘、袁 枚等人,基本上继承陈维崧的倾向,以才气 词藻取胜;但胡文比较奥衍奇肆,邵文比较 清刚矜炼,袁文比较奔放诙谐,各有特点。 如孔广森、孙星衍,则转而追求高华典雅之 致;吴锡麒、曾燠则转而追求委婉清隽之风; 他们这种风格上的变化,又使大的流派之中 存在风格不同的小流派。
尚腾哀而属路。或举族之沉波,终狐祥而无主。悲 夫!丛冢有坎,泰厉有祀。强饮强食,冯其气类。 尚群游之乐,而无为妖祟!人逢其凶也邪?天降其 酷也邪?夫何为而至于此极哉!
▪ 汪中骈文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在于他的学 问、文采,更在于他有真情实感,作品贴近 生活,能够选取独特的角度,“状难写之情, 含不尽之意”(李详《汪容甫先生赞序》)。 这类作品是保守而脱离实际的桐城派作家写 不出的。
▪ 3.朴学兴盛
▪ 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倡导经世致用之学,反对 宋儒空谈性理,注重汉唐人的注疏,开考据之风。 后来清代政治高压,文人不再谈经世,专心考据, 考据学家精于经学、史学、小学,博览汉魏六朝文, 容易引发他们对骈文的兴趣。同时桐城派用户程朱 理学,其作品难免有理学家的空疏之弊,汉学家就 以骈文来矫其弊。所以清代骈、散之争往往表现为 学术上的汉学与宋学之争。骈文大师汪中、洪亮吉 都是汉学家或者不满宋学的人。
▪ 少数作家与上述大的流派不同,他们取法魏 晋,文章四言短句较多,不拘守四六句的对 偶,肃穆古淡,善叙名理,以汪中、洪亮吉 为代表。汪中文磊落不平,而能出以闲适微 婉,余味深长,论者称其品格为最高。
▪ 清文总集,有王昶的《湖海文传》、王先谦 的《续古文辞类纂》等,沈粹芬、黄人辑的 《国朝文汇》,收1300余家的文10000余篇, 选录最富。专选骈文的,有吴鼒的《八家四 六文钞》、曾燠的《国朝骈体正宗》等。
▪ 《词选》选录唐、五代、宋词凡44家、116 首。他有感于浙派词的题材狭窄,内容枯寂, 在《词选序》中提出了"比兴寄托"的主张, 强调词作应该重视内容,"意内而言外","意 在笔先","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 "低回要眇,以喻其致";同于"诗之比兴变风 之义,骚人之歌","不徒雕琢曼词而已"。
▪ 清代骈文的总体特点
▪ 第一.作家众多。清代写作骈文的人数之多, 历史山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与之比拟。
▪ 陈耀南《清代骈文通义》第三章《举作者》 列举了95家。
▪ 清代初期骈文代表作家有陈维崧(1625~1680), 着有《湖海楼集》;毛奇龄(1623—1716),着有 《西河全集》。乾隆、嘉庆年间,写骈文的作家人 才辈出,除胡天游、汪中外,还有袁枚、邵齐焘、 刘星炜、孙星衍、吴锡麒、洪亮吉、曾燠、孔广森 等,号称骈文八大家,是清代骈文的黄金时代。而 清代后期则有王闿运、李慈铭、刘开、梅曾亮、方 履镶、周寿昌、董基诚、董祜诚、赵铭、傅桐等, 被称为晚清骈文十大家。其中王闿运、李慈铭成就 较高,然已是清代骈文的强弩之末了。
▪ 他所写《词选序》全面阐述自己词学理论: 主张尊词体,要词“与诗赋之流同类而讽 诵”,提高词的地位,倡导意内言外、比兴 寄托和“深美宏约”之致,对扭转词风和指 导风气起了积极作用。
▪ 他的《茗柯词》骋情惬意,细致生动,语言 凝练干净,无绮靡浓艳之藻,抒发怀才不遇、 飘泊无依和羁缚受制等心绪,词旨常在若隐 若现之间。
▪ 因为古文有弊端,引起部分文人的反感,于 是出现了两个结果,一是出现了一些敢于言 情直抒胸臆的作品,一是刺激了骈文的复苏。
▪ 2.统治者的提倡。
▪ 清朝统治者鼓励文人整理研究古代文献,又 鼓励文人写八股文,八股文是骈文之变种, 其中的股对即是骈偶。清代读书人考中进士 以后,如果入选翰林院当庶吉士,要靠律赋。 律赋要求对偶精切、音韵和谐、骈四俪六, 博物洽闻。读书人多为此磨砺,所以即便是 古文家也会作律赋。之刺激了骈文的复兴。
清中叶的词
▪ 清词

▪ 遗民词
▪ 阳羡词派——陈维崧等
▪ 浙西词派——朱彝尊


厉鹗

吴锡麟


郭麐(lin2)

▪ 常州派——张惠言、周济

▪ 张惠言(1761~1802)与兄弟张 琦合编《词选》(又名《宛邻词选》), 选择精严,并附当世常州词人以垂示范, 显示一个在创作和批评两方面均具特色、 以地域集结起来的词人群体的存在,因此, 《词选》成了一面开宗立派的旗帜。
▪ 所作四十多首词,数量不多,但态度严肃, “标高揭己”,实践其词学主张,有力地荡 涤淫词、鄙词、游词的词坛三弊,朱孝臧称 他为“词源疏凿手”(《彊村语业》)。但 其词作也缺少社会内容和历史精神。
清中叶的骈文
▪ 唐宋的古文运动,打击了骈文的泛滥,开拓了散文 的广阔领域,恢复了散文的传统地位。但骈、散文 并没有绝对严格的界线,骈文所以受到非难,根本 在于它“饰其词而遗其意”的形式主义倾向,并不 是这种形式本身绝对不可以应用。所以骈文虽一再 受打击,被排斥于文苑之外,它依然成为官僚文士 一种应用文形式。唐宋以来,骈文并未绝迹。明末 “复社”作家提倡并写作骈文。清初亦有不少作家 写骈文,著名的如陈维崧等。到了清中叶,出现了 更多的骈文作家,呈现“中兴”的气象,成为与 “桐城派”古文尖锐对立的一个文派。
▪ 清代骈文,在清初已经崭露头角(陈维崧、 毛奇龄、陆繁弨chao1),乾嘉时期发展至 顶峰(汪中、洪亮吉),咸丰同治以后,走
向衰落(侵略战争、太平天国战争破坏文化, 知识分子抛弃雕琢性强的骈文)。
汪中
▪ 字容甫,江都(今属江苏)人。乾隆四十二年 (1777)贡生,后绝意于仕进。汪中出身孤苦,幼年 无力求学,由寡母启蒙。后因依书商为佣,才有博 览经史百家书籍的机会。他禀性耿直,疾恶如仇, 尤其能不囿时俗,讽谕权贵,对封建礼教和传统思 想敢于立异说,标新论,因此被当世视为狂徒,使 他受到种种冷遇和迫害。汪中一生坎坷,怀才不遇, 他只得依靠当幕僚和卖文为生。
▪ 第二,流派众多。清代骈文,千姿百态,异 彩纷呈,虽然没有什么独创,但是前代所有 的流派,无不再现于此时。如以时代分,则 有所谓魏晋派、六朝派、三唐派、宋四六派。 地域分,有常州派,仪征派。体格分,有清 俊、博丽、矜练、圆熟四派,其他分法还有, 不再举例。
▪ 第三,有明显的地域性。清代,江浙一带是文化最 发达的地区。清代骈文名家基本上集中在江浙地区。
别。圜者如圈,破者如玦。积埃填窍,攦指失节。
嗟狸首之残形,聚谁何而同穴 !收然灰之一抔,辨
焚余之白骨。呜呼,哀哉!
▪ 且夫众生乘化,是云天常。妻孥环之,气绝寝 床。以死卫上,用登明堂。离而不惩,祀为国殇。 兹也无名,又非其命,天乎何辜,罹此冤横!游魂 不归,居人心绝。麦饭壶浆,临江呜咽。日堕天昏, 凄凄鬼语。守哭迍邅,心期冥遇。惟血嗣之相依 ,

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乙卯,仪征盐船火,坏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