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词的发展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音乐史之明清时代

中国古代音乐史之明清时代

中国古代音乐史之明清时代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渐趋衰落时期。

明代中叶以后,社会已经具有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萌芽,为市民音乐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音乐文化的发展更具有世俗化的特点。

一.戏曲音乐戏曲音乐在明代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戏曲音乐的繁荣,使明清音乐文化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水平(一)四大声腔的兴起宋元时期北方盛行的杂剧,其地位被南方的南戏所代替。

它吸取了北曲的音乐成分。

在音乐方面形成了南北合流的想象。

南曲结合地方方言形成了不同的声腔,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海盐腔、余姚腔、戈阳腔、昆山腔。

1.海盐腔海盐腔因形成于浙江海盐而得名。

1465年---1487年在当地盛行。

海盐腔为曲牌联套结构。

行当分为生、旦、净、末。

南戏中共有三种职能;(1)开场时介绍剧情梗概和剧本主题。

(2)滑稽调笑。

(3)扮演社会地位低下的次要人物。

2.余姚腔余姚腔形成于浙江余姚一带。

为曲牌联逃体。

要就行于民余姚腔形成于浙江余姚一带。

为曲牌联逃体。

主要就行于民间。

明末以后,余姚腔衰落。

3. 戈阳腔戈阳腔,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结合,吸收北曲唱腔,逐渐演变成了戈阳腔。

它的唱腔结构,也属于曲牌联套体。

戈阳腔的流行,子元末明初至中叶,遍布于安徽、福建等地,成为活跃于民间的主要戏曲声腔之一。

4.昆山腔元末明初已经形成。

是明代戏曲声腔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南曲声腔。

其产生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形成期;与当地语言和民间音乐结合,音乐家的改进产生了昆山腔。

2)发展期;在保持原来昆山腔风格的同时,改革。

建立了昆山体系,水磨调。

改革后的昆山腔,在音乐风格上,轻柔婉转。

在伴奏方面,以笛为主等多种乐器组成的乐队形式。

(二)乱弹的兴起与花雅之争乱弹是指昆山腔之外的各种地方戏曲。

包括京腔、秦腔、梆子腔等戏曲声腔。

当时的戏曲舞台,发生了花雅对峙的局面。

(三)乱弹声腔系统的发展明清时期戏曲音乐的发展,形成了四大声腔系统。

1 。

高腔系统由明代戈阳腔演变,派生的诸声腔。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一、诗经-楚辞-汉赋-魏晋南北朝民歌-汉魏元朝文人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格律诗-宋词-元曲-现代诗。

二、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摘自赵缺《无咎诗三百序》。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

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

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后世将两者统称为诗歌。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

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

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

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

三、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上古——口头歌谣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中国古诗演变过程

中国古诗演变过程

中国古诗演变过程
中国古诗的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风雅文化,那时的古诗以民歌和祭祀歌曲为基础,形式简单直接,表达了人们的生活和情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革,中国古诗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演变阶段:
1. 唐宋时期的发展:唐代被誉为古诗的黄金时期,出现了李白、杜甫等伟大的诗人,他们的作品以壮丽的形象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时代动乱和社会冲突的关注。

宋代则强调写实与抒情相结合,发展了婉约诗派,以苏轼、杨万里等为代表。

2. 元明清时期的转变:元代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转折点,诗歌形式开始多样化,戏曲艺术也对古诗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代继承了元代的特点,加上文人的新颖思想和对时代的关注,出现了王阳明等思想家的诗歌作品。

清代以词为主流,明清两代的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呈现出更丰富多样的特点。

3. 近现代的发展:自19世纪以来,受西方启蒙思想和文艺运
动的影响,中国古诗开始融入了新的思潮和风格。

近现代的诗人,如鲁迅、徐志摩、胡适等,从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到对个人情感的表达,开创了新的创作方向。

同时,近现代的古诗也开始使用白话文和现代诗形式,使中国古诗具有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表现方式。

总的来说,中国古诗的演变过程跟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发展,从简单直接的风雅诗到复杂多样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和拓展了古诗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

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

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中国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发展和演变。

下面将为您介绍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重要阶段。

1. 古代诗歌(先秦时期至唐代)中国古代诗歌起源于先秦时期,最早的诗歌作品可以追溯到《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了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民间诗歌。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诗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尤其是在唐代。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王之涣等,他们的作品成为了中国诗歌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宋元词和诗(宋代至元代)宋代是中国词的黄金时期,词是一种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题的短诗体。

词在宋代达到了高峰,代表作家如苏轼、辛弃疾等,他们的作品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元代继承了宋代的词人传统,但也有所创新,以杨万里、郑光祖等为代表的元代词人注重自然描写和社会批判。

3. 明清诗词(明代至清代)明代的诗歌注重文人雅致和宫廷风格,代表作家有文徵明、于谦等。

清代的诗歌则更加注重现实生活和个人情感的表达,代表作家有袁枚、纳兰性德等。

明清时期的词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创作水平,代表作家有杨慎、纳兰性德等。

4. 近代诗歌(清末至民国时期)清末民初是中国现代诗歌的起点,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诗歌开始出现了现代主义的倾向。

代表诗人如鲁迅、郭沫若、徐志摩等,他们的作品探索了新的诗歌形式和主题,对中国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当代诗歌(1949年至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在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中,诗人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代表作家如毛泽东、艾青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诗歌迎来了多元化的发展,不仅有继续传承传统的作家,如北岛、余光中等,也有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的作家,如海子、杨炼等。

总体而言,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丰富多样,不断演变和创新。

从古代的诗经到现代的多元化创作,中国诗歌一直承载着诗人对社会、人生和情感的思考和表达,为中华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中国古诗词发展史

中国古诗词发展史

中国古诗词发展史简介综述中国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从古至今,中国古诗词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期和社会背景导致了不同风格的古诗词产生,它们揭示了古代文化、历史和思想的演变,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思想、情感、生活和审美观念等方面。

以下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一、背景中国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了多元文化的精华,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时至今日仍然受到广泛的关注和传承。

二、调研过程1.古代民间诗歌的形成据相关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民间诗歌形式为歌谣和祭祀歌,这些诗歌大多是口传心授,没有文字记录。

这些诗歌大多是关于生活和故事传说的,体现了古代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情趣。

2.先秦时期的诗歌到了先秦时期,文人开始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诗经》和《楚辞》等诗集成为代表,其中《诗经》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后代的文化和诗歌创作影响极大。

3.唐诗的鼎盛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古诗发展的鼎盛时期,唐诗家们以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为代表的文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这些诗歌代表了唐代诗歌的高峰。

4.宋词的发展宋代(公元960-1279年)是词的发展时期,陆游、苏东坡、辛弃疾等人的词被视为中国词体的代表,宋词具有婉约清新、韵律优美等特点,深受后代词人和读者的喜爱。

5.元明清时期的发展元代(公元1279-1368年)以“辛弃疾”等人的词为代表,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词作品;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冰心、杨万里、陆游等人则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到了清代(公元1644-1912年),纳兰性德、李清照、文征明等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三、各时期的诗词1、先秦时期的古诗词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出现,但主要流行的是民间的歌谣和祭祀歌。

此时的诗歌大多没有文字记录,只能在后来的文献中找到。

中国最早的诗集是《诗经》,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里程碑之一,被誉为“中国诗歌的圣经”。

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顺序

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顺序

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顺序自古以来,诗歌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国的诗歌就已经开始发展,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诗歌。

本文将从先秦时期开始,介绍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顺序。

一、先秦诗歌先秦时期,诗歌主要是用来歌颂神灵、赞美君王和纪念英雄的。

这些诗歌大多数是口头传承的,没有真正的文字记录。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文献,收录了许多先秦时期的诗歌。

二、汉代诗歌汉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武帝时期的“九辩”诗歌运动是其中的重要事件。

九辩诗歌主张诗歌应该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这对后来的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的诗歌也开始有了文字记录,许多著名的诗人如司马相如、刘向等都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作。

三、魏晋南北朝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开始追求艺术性和个性化,兴起了“琴赋”、“绝句”、“律诗”等不同的诗歌形式。

其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等文学作品,不仅在诗歌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唐诗被誉为“诗歌之盛世”。

唐代的诗人数量众多,其中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人的诗歌被后人称为“唐诗三百首”,成为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唐代的诗歌形式也非常多样化,有五言、七言、律诗等多种形式。

五、宋代诗歌宋代诗歌的特点是注重叙事和抒情,同时也注重诗歌的音韵美和修辞技巧。

宋代的诗歌形式主要有绝句、律诗和词等。

其中,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著名诗人的诗歌作品被后人称为“宋词三百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六、元代诗歌元代诗歌的发展主要是在较为困难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

元代的诗人主要以南宋遗民为主,他们的诗歌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元代的诗歌形式主要有绝句、律诗等。

七、明清诗歌明清时期,诗歌的发展受到了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明代的诗歌形式主要有绝句、律诗和词等,而清代的诗歌则主要是律诗和词。

清代诗词的时代背景探析

清代诗词的时代背景探析

清代诗词的时代背景探析1. 引言1.1 概述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从1644年开始,持续了近300年,涵盖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多个朝代。

在这个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加强,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与此同时,清代也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发展时期之一,其作品丰富多样、风格各异。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采取三个主要部分来探讨清代诗词的时代背景。

首先将介绍清代社会政治环境和文化思潮演变对于诗词创作的影响;接着将讨论文人士大夫阶层在清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将探究清代诗词的题材和风格特点,并通过名家及其代表作品欣赏来突出。

1.3 目的本篇长文旨在深入分析清代诗词创作背后的时代背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时期创作出来的精彩之作。

通过对社会政治环境、文化思潮演变以及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地位和作用的探讨,读者将能够更好地把握清代诗词的发展脉络和创作动力。

此外,通过对清代诗词题材和风格特点的分析,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其独特之处并欣赏到其中蕴含的美学价值。

(注意:由于输入限制,请确保以上内容不超过200个字)2. 清代诗词的背景2.1 社会政治环境清代,始于1644年明朝灭亡,终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清代初期的社会政治环境呈现出了明显的变化。

作为满洲人的清朝入主中原,国家形势发生重大变革。

满族统治者在执掌政权后,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然而,满清在推行各项政策时也面临着来自汉族士绅和民众的不满和反抗。

在社会结构方面,清朝采用了封建制度,并将自己视为正统中国王朝的延续。

整个社会分为四个等级:贵族、士人、农民和手工业者。

这种等级制度使得文人士大夫阶层成为社会中最有声望和权力的群体之一。

2.2 文化思潮演变清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

在此期间,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衰落,西方文化快速传入,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思想上,中国经历了从封建专制到启蒙思潮的过渡阶段。

诗歌的发展史

诗歌的发展史

诗歌的发展史发展顺序:诗经——楚辞——乐府——赋——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新诗。

发展历程如下:1、历史演变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了适合本民族语言的诗歌形式。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中最早的诗作于西周初期,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时期中叶。

到了战国时期,在南方的楚国华夏族和百越族语言逐渐融合,其诗歌集《楚辞》突破了《诗经》的一些形式限制,更能体现南方语言的特点。

2、汉代的古体诗汉代时乐府诗形成。

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代社会的歌词。

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

三国时期以建安文学为代表的诗歌作品吸收了乐府诗的营养,为后来的格律更严谨的近体诗奠定了基础。

3、唐宋的近体诗到了唐代,中国诗歌出现了四句的绝句和八句的律诗。

律诗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对仗都有规定。

绝句的规定稍微松一些。

另外,在宋代达到顶峰的词也是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

词的格式要依从一些固定的词牌,以便于配以乐曲演唱。

4、后期发展自元代开始,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逐渐过去,文学创作逐渐转移到戏曲、小说等其他形式。

5、明代的“复古”与革新明代初期,诗歌复兴,代表作家刘基、高启。

明朝中期,台阁体、前七子、后七子相继兴起,作品多为歌功颂德、复古、学习古人等。

明后期诗歌成就不高。

明朝词、曲成就不高。

6、清代的虚假“中兴”清朝诗歌作品、作者数量巨大,滥作之多,触目惊心,代表人物,乾隆帝。

后期有龚自珍等人,诗作不佳。

清代词作较多,有朱彝尊、纳兰性德等,作品很多,号称中兴。

然缺少佳作,内容无聊,境界不高。

7、近现代的虚大与危机近代诗歌初,沿习古制,但产生了黄遵宪等怪胎。

词作有王国维等,然作品不佳。

新文化运动之后,新诗兴起,即现代诗。

民国现代诗除新月派外,多是自由诗,格调不高、不押韵、内容贫乏、矫揉造作。

新中国建立以后,诗歌创作一度陷于停滞。

1978年后,十年内朦胧诗大为盛行,代表人物北岛等。

20世纪开始以后,网络诗歌兴起,虽然水平错落,但是佳作频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词的发展演变清代词的发展演变经过元明两代的沉寂,词在清代出现了“中兴”。

清代词人之众,词作之多,超过以往各个朝代。

清词总集,据今人陈乃乾《清名家词》初编,已刊印著名词人专集一百种;叶恭焯编选的《全清词钞》,入选词人三千一百九十六人,超过两宋词人两倍之上,仅顺治、康熙两朝就有词人二千多家,词作五万多首。

这些词在质量上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使清词在整个词史上成为光辉的总结。

一.清代前期的词清初词由明末清初的陈子龙揭开帷幕,其《湘真词》抒写抗清复明之志和黍离亡国的哀思,突破闺房儿女的纤弱靡曼。

“上接风骚,得倚声之正。

”接着是遗民词,以王夫之、屈大均、今释澹对、吴伟业等人为代表。

他们的词或写怀念故明,或记抗清复国,或咏物言志,表示不仕两朝的气节,或以古喻今,寄托回天无力的悲愤,词坛风气进一步向现实迈进。

清代前期的词,流派纷呈,主要有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词派,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和独树一帜的满族词人纳兰性德。

陈维崧、朱彝尊和纳兰性德号称清初三大家。

陈维崧是明末四公子陈贞慧之子,学有家传,才华富丽,兼工诗文,尤以骈文称一代名手。

中年以后开始填词,著《迦陵词》三十卷,所作一千八百多首,为历代词人之冠。

他的词作内容丰富,无所不能入词。

他尊词体,以词比肩“经”、“史”,屏弃“小道”与“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继承《诗经》和白居易“新乐府”精神,词作描写现实,大胆反映民间疾苦与明末清初的国事,有“词史”之称。

把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写进词中,这是一个创举,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提高了词的社会地位。

陈维崧以感慨身世、怀古伤今的抒情之作最具特色,壮志难酬、感伤故国之情于悲愤苦涩里盘旋曲折。

陈维崧词师法苏轼,辛弃疾,尤其受到辛弃疾的影响最大,风格豪放,气魄极大。

他的词以豪放为主,兼有清真娴雅之作。

陈庭焯说他的词:“情词兼胜,骨韵都高,几和苏、辛、周、姜为一手。

”(《白雨斋词话》)但由于写得太多,难免有些应酬敷衍、粗制滥造之作。

当时在陈维崧周围还汇聚了一些与之风格相近的词人,他们相互唱和,并编有词选,一时也颇有声势,形成为阳羡词派。

但他们对建立宗派并不积极,随着清朝统一全国并走向强盛,阳羡词派悲壮健举、萧骚凄怨之声,渐成难合形势要求的“别调”,故影响不大,很快趋于式微。

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顺应太平,以醇正高雅的盛世之音,绵亘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朱彝尊认为明词专学《花间集》、《草堂诗余》,有气格卑弱、语言浮薄之弊,乃特地标榜南宋,以姜夔、张炎为宗。

他认为词的最高标准是张炎在《词源》中所说的“清空”境界,他要求避滑避俗,用力淘洗,使词具有古雅峭拔的格调和疏淡清远的意境。

他还选辑唐至元人词为《词综》,借以推行他的主张。

这一主张被不少人尤其是浙西词家所接受而翕然成风,遂有浙西词派之称。

朱彝尊本人的词作,有一部分是怀古、咏史之作,颇有苍凉之感。

他身逢易代,故国沧桑,提倡:“假闺房儿女之言,通之于《离骚》、变雅之义”,织进时代的悲哀与亡国的感慨,将磊落不平之气和吊古伤今之情,化为歌儿檀板。

所以他的词作中时见愤激,哀怨沉郁。

但这类词缺乏激昂雄壮的情调,而且在朱彝尊的词中也不是主要的。

他推崇南宋亡国前后的一群词人,而他们的特点正是用精雅的语言形式构造清空虚渺的意境,作为逃脱现实的心灵寄托,这里有时代、处境和心理的相似之处。

朱彝尊词还有一部分是描写男女爱情的,大都写得婉转细柔,时有哀艳之笔。

文字平易清新,可以领略到孤诣锤炼的功力。

清初独成一家的词人是纳兰性德。

从表面上看,纳兰性德是一介贵公子,官至一等侍卫,深受康熙宠信,他的生活经历也相当平静,除了前妻的亡故和几次出使边陲,无多周折。

但他是一个极其敏感的人,内心世界非常丰富。

他厌倦随驾扈从的仕宦生涯,也厌恶官场上、满州贵族甚至皇族之间的勾心斗角,产生了“临履之忧”的恐惧和志向难酬的苦闷,日夕读《左传》、《离骚》以自我排遣。

他的词绝少接触现实社会,大多抒写个人生活的各种闲愁和哀怨,如命运无常,人生如梦,相思之情,离别之恨,花月之感,悼亡之情等。

他既无意于音律,也不讲求形式和派别,他的词作,语言是白描的,风格是自然朴素的,内容是真切的,情绪是感伤凄婉的。

他的词风如李煜一样凄婉哀伤,运笔如行云流水,纯任感情在笔端流淌。

王国维说他:“从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人间词话》)况周颐甚至把他推为“国初第一词人”(《蕙风词话》),评价很高。

纳兰性德的词情致缠绵,婉丽凄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因此流传极广,曾出现“家家争唱饮水词”(曹寅语)的情况。

只是情词低沉,过于感伤。

他的朋友顾贞观说:“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忍卒读。

”二.清代中期的词浙派词的势力从清初一直延伸到清中叶,厉鹗继朱彝尊成为其支柱。

厉鹗论词,推衍朱彝尊“醇雅”说,向往“清空”的境界,认为清婉深秀胜于慷慨豪放,以“远而文,淡而秀,缠绵而不失其正”为“骋雅人之能事”(《群雅词集序》)。

他的词作以纪游、写景及咏物为多,擅长山光水色的描写,选取的意象大抵华丽而幽冷,多孤寂的情调。

音律和文辞都很工丽。

当时人对他的词评价很高:“樊榭词生香异色,无半点烟火气。

如入空山,如闻流泉,真沐浴于白石、梅谿而出之者。

”(《清词综》)这正是他词的特点,也是他词的弱点。

包括朱彝尊、厉鹗在内的浙派词人,取材的范围都比较狭窄,境界也比较窳弱,他们又喜欢写咏物词以表现音律与辞藻之长,这些特点本身容易造成内容和风格的重复,在才力不足的词人手里,更容易走向枯寂、琐碎。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浙派词人如吴锡麒、郭麟等先后试图通过对浙派传统理论的变通以求挽救其衰落,但并未造成很大的影响,嘉庆年间,张惠言以治经方式说词,别树一帜与浙派对立,它更难以与之抗衡了。

张惠言是一位经学家,并以词和散文著名,是当时“常州词派”和古文中“阳湖派”的首领。

他反对把词作为“小道”,力图提高词在诗坛的地位,使词与风骚同科。

他强调词必须以比兴寄托为主,反对琐屑饾饤之习;主张“意内言外”、“意在把先”。

为了矫正阳羡派的粗犷,浙派的轻弱,提倡词要“深美闳约”(《词选序》)、厚重质实。

要求“以国风、离骚之情趣,铸温、韦、周、辛之面目。

”为了宣扬这些主张,张惠言还编辑《词选》,共选唐宋词人四十四位,共一百一十六首词。

而序文特加称许的,在唐为温庭筠,在宋为张先、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王沂孙、张炎。

他最推崇温庭筠,原因是在他看来,温词中种种美人香草的辞面都只是比兴,内中隐有深微的大义。

他之所以选了苏、辛,主要是选其含蓄委婉之作。

这样,张惠言把词的正格规定为一种通过比兴手法表达“贤人君子幽约怨俳不能自言之情,低回要眇以喻其致”并讲究文辞之“深美闳约”(《词选序》)。

这种带有经学气息的词学理论,看起来似乎可以纠正浙派词的某些弊病,其实他所指引的路径更为狭窄,在感情的表现方面也更为收敛和隐晦。

而且,过分强调比兴寄托,对前人词的解释开穿凿附会之风。

张惠言作词态度严谨,他的词作只有四十六首,但文字简洁,少用华丽的辞藻和典故,抒情写物,细致生动。

如[木兰花慢]《杨花》借杨花形象,寄寓词人怀才不遇、着伤飘零的感伤。

他的[风流子]《出关见桃花》、[木兰花慢]《游丝同舍弟翰风作》、[水调歌头]《春日赋示杨生子掞》五首,都写得委婉盘旋而又能微言寄讽,词旨在若隐若现之间。

常州词派由张惠言开山,其后真正进一步推衍常州派理论而有重大影响的,是稍后的周济。

周济论词,在张惠言词论的基础上,也有所修正。

首先,张惠言提出词与风、骚相近,具有同样的价值,这掀起了词史上所谓的“尊体运动”。

周济更提出“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介存斋论词杂著》),进一步强调了词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其次,周济也讲词的比兴寄托,但在阐明词“非寄托不入”之时,又认为词“专寄托不出”(《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要求超然于事象之上,使“灵气往来”(《介存斋论词杂著》》)。

这样就避免了把词中的意象、文辞变得隐晦难懂;再次,周济以周邦彦、辛弃疾、王沂孙、吴文英四家为学词的楷模,主张“问涂碧山(王沂孙),历梦窗(吴文英)‘稼轩(辛弃疾),以还清真(周邦彦)之浑化。

”在他的倡导下,学周邦彦、吴文英成为时尚。

这既纠正了浙派的浅滑甜熟,也使常州派真正地风靡开来,影响广泛而深远,笼盖了清后期的词坛。

三.清代后期的词清代后期的词人、词作数量之多,超过了清前期和中期。

至于流派,乃更为纷繁。

除了人多势重的常州派继续主盟词坛外,清初的阳羡派、浙西派仍有余响。

追随纳兰的词人,亦有相当大的声势。

更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后期的词人面临更加危险窘迫的国势,不少人通过词作来表现时代精神,或谴责清廷的丧权辱国,或轸念民生疾苦,或要求改革旧的社会制度,或倡言民族革命,从而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

这个时期,承接常州派余绪,而又不完全墨守常州派衣钵的著名词人有王鹏运、郑文焯、朱孝臧、况周颐等,他们被称为晚清四大词人。

王鹏运是常州派的后期领袖,文廷式、朱孝臧、况周颐等人都受过他的指教。

在理论上他提倡“重、拙、大”之说,力尊词体,崇尚格律,使常州派理论发扬光大。

王鹏运的词早年多写身世之感,戊戌变法前后,写了不少感慨国事、轸念民生之作,透露出伤感的情调。

风格苍凉悲壮,近似辛弃疾。

朱孝臧词风近似姜夔、吴文英,能破除浙西派、常州派的偏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早年所写之词,颇多感怀时事之作,如表达对戊戌变法中六君子之一刘光第的悼念,对庚子事变的愤慨,对光绪和珍妃不幸遭遇的同情等,苍劲沉着,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不过,朱孝臧的词作多闪烁其辞,不易理解,词语有时也伤于雕刻,不大自然。

郑文焯词最精音律,词风近姜夔、周邦彦,内容多表现作为一个遗老对于故国覆亡的痛切。

况周颐致力于词前后达五十年,曾阐释王鹏运“重、拙、大”之说为《蕙风词话》五卷。

论词在强调寄托的同时,还突出“性灵”,提出“以吾言写吾心,即吾词”,认为“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以必佳”。

这些见解,都有相当的深度。

他的词有不少感时伤世、悲愤沉郁的内容,特别是在甲午战争期间,词作反映现实的苦难,风格沉郁顿挫。

晚清四大词人之外,这一时期文廷式的词作较多地反映了现实的内容,更富有时代感。

文廷式是一个支持光绪皇帝变革、反对中日和议而被革职的爱国志士,戊戌变法失败后被迫流亡日本,回国后抑郁以终。

他的词作学苏轼、辛弃疾,多激昂慷慨之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