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歌

合集下载

清朝的古诗

清朝的古诗

清朝的古诗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文化造诣非常丰富。

在这个时期,在清朝的古诗中有许多充满着文人气息的作品。

下面是一些关于清朝的古诗的引用和相关参考内容。

1. 李渔《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清代李渔的名篇《陋室铭》,描述了一个贫瘠的山水环境中的陋室,但是住在这里的文人却能以自己的德馨来烘托出大气美感。

这首诗折射出清代文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2. 袁枚《账中咏凤凰》:凤求凰兮鸾求凤,大官小官争奔走。

琴书画携手同游,欢娱乐此千古。

左淮右江万里堤,春蚕不用家人祗。

家人祗,三代无窝兔。

袁枚是清代著名文学家和科学家,他的诗歌作品也是当时的代表之一。

这首《账中咏凤凰》以凤凰和鸾鸟寻伴为主题,表达了文人对于真爱和相伴一生的向往,并揭示了清代官员们的梦想和追求。

3. 龚自珍《己亥杂诗序》:经过多少风雨滋润,换来贪慕的鲜花凋谢。

谗言惧怕,纷纷就手。

千疮百孔,这就是我国民族。

我惶恐他时被拿捏,因此我留下这篇自述。

增加几千个千古之耻。

这是清朝著名的爱国诗人龚自珍的名篇《己亥杂诗序》。

诗中,他深情地表达了自己对民族的担忧和对国家前途的思考。

他以真情实感的笔调来抨击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国家的衰落,表达了对新的前途的期望和对民族恢复的希望。

4. 张岱《金陵晚望》:天外飞来一片祥瑞,那是我的母亲用纯洁的心灵为我亲手缝制的。

哦,我的金陵城,那么自豪和美丽,微笑着,在晚霞中闪烁和鲜亮。

《金陵晚望》是清代文学家张岱的作品,这首诗以金陵城为背景,通过对城市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5. 郑燮《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余亦能高咏,斯人共长云。

巫峡啼白鹭,洞庭迎暮猿。

涛逸蓬山静,烟归碧海悬。

朝花与人去,无复南楼春。

清朝最有名的十首诗

清朝最有名的十首诗

清朝最有名的十首诗
清朝最有名的十首诗包括:
1. 纳兰性德的《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此诗感情之真切,用字
造语之凄婉,都称为绝唱。

2. 曹雪芹的《葬花吟》:是红楼梦林黛玉葬花时所吟诵的诗,这首诗
体现了林黛玉多愁善感、怜花惜玉的情感世界,同时也展示了曹雪芹
诗思的妙处。

3. 纳兰容若的《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整首诗缠绵悱恻、感天
动地,艺术上巧妙运用前三字重叠和运用对仗的手法。

4. 《登高》:是清朝诗人杜甫所作,描绘了诗人登上高处,俯瞰四周
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自然永恒的感慨。

5. 《长相思·山一程》:是清朝诗人纳兰性德所作,表达了将士在外
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军旅生活。

6. 《己亥杂诗·其五》:表达了龚自珍辞官离京时对京城的难舍以及
不忍离去的复杂心情。

7. 《梅花》:是清朝诗人曹雪芹所作,展现了梅花的高洁、坚强,抒
发了诗人在逆境中仍保持高洁、坚贞的人品。

8. 《虞美人·银床淅沥青梧老》:是清朝词人纳兰性德所做,这首词
以一个精致的比喻表达了物是人非的哀情,寄托了词人对亡妻的哀思。

9. 《题秋江独钓图》:是清朝诗人王士祯所作,描绘了渔人独自在江
上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渔人悠闲自在的生活的向往。

10. 《己亥杂诗》:是清朝诗人龚自珍的代表作之一,其中“落红不
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诗句广为流传。

这些诗歌都是清朝文学的瑰宝,各具特色,值得一读。

清代诗歌的介绍

清代诗歌的介绍

清代诗歌的介绍1. 嘿,你知道清代诗歌吗?那可真是一座文学的宝藏啊。

就像走进了一个巨大的花园,各种各样的花朵争奇斗艳。

像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你看,他把自己比作落红,即使掉落了也要化为春泥去滋养花朵,这情怀多伟大。

2. 清代诗歌可有意思了呢。

它就像一个装满故事的大箱子。

这里面有好多诗人在诉说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拿郑燮来说吧,“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从这句诗能感觉到他像竹子一样坚韧,不管外界怎么打击,都不会屈服,这得多有骨气。

3. 清代诗歌啊,简直是一个热闹的大舞台。

诗人们就像舞台上的演员,各自展现着独特的风采。

黄景仁有句“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那种孤独和惆怅,就好像一个人在深夜里独自徘徊,心里有着说不出的苦。

4. 你可别小瞧清代诗歌哦。

它就像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不同的诗人用他们的笔触描绘出不同的景象。

比如袁枚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苔花那么小,却有着像牡丹一样开放的志向,这多鼓舞人心啊。

5. 清代诗歌就像一场盛大的音乐会呢。

诗人们是音乐家,用文字奏响不同的旋律。

王士祯“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仿佛能听到那江边的喧闹声,看到那美丽的江景,多有画面感。

6. 哇塞,清代诗歌是个神奇的世界啊。

就如同神秘的魔法森林,里面充满了惊喜。

查慎行的“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你看,那渔灯像一点萤光,风一吹就散成满河的星星,这描写太妙了。

7. 清代诗歌呀,它像一个充满回忆的老相册。

翻开它就能看到诗人们的生活点滴。

赵翼的“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他这么说不是贬低李杜,而是想表达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创新,这想法多独特。

8. 嗨,清代诗歌可是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呢。

它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

翁方纲的诗就像星星中的一颗,虽然可能没有其他大诗人那么耀眼,但也有着自己的光芒,也在为清代诗歌的天空添彩。

9. 你想走进清代诗歌的奇妙天地吗?那里面就像一个梦幻的游乐场。

清朝古诗童谣

清朝古诗童谣

清朝古诗童谣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存在时间长达267年。

在这个时代,古诗和童谣是人们流传最广的文学形式之一,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

下面是一些关于清朝古诗童谣的相关参考内容。

1. 清代古诗(1)《赴战》——乾隆帝我愿作个乾隆帝,御驾亲往赴战地。

带兵万千列阵纵,龙旗招展威震天。

手持佩剑镇乾坤,战马如风足踏云。

硬弩破甲魁天下,威武雄壮永流传。

(2)《边城夜行》——纳兰性德征马嘶寒月色幽,烽火连天敌欲攻。

血战沙场百战炮,忠勇之将永流传。

这些古诗描绘了清代皇帝和将军在战争中的英勇形象,抒发了他们对国家的深情以及为国家奋斗的决心。

2. 清代童谣(1)《金钗记》金钗银镜共照妆,美目盼香甜睡床。

贵妃娇艳脸如花,御厨宫灶赋芳香。

宝镜察幸妃休宠,侧妃弄智君眠床。

美目不了洁脂妆,螳螂捕蝉夜盼香。

这首童谣描绘了清代贵妃和宫女的生活,以及她们在宫中的地位和角色。

(2)《最痴情桃花》春天花开倾城色,桃花妖娆美一切。

谁家少女倚楼看,流年如水柔心晕。

马蹄声响花下停,红颜多情愁未禁。

情丝万缕系心间,桃花里面藏心坎。

这首童谣描述了清代女子倚楼观花的情景,抒发了她们的多情和柔软的内心。

总结来说,清朝古诗童谣在形式上继承了唐宋古诗的特点,内容上则更多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和人们的生活。

这些古诗童谣以精炼的语言描绘了各种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人们的情感和心理。

通过这些诗歌作品,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清朝时期的文学和社会风尚,也能更好地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情感。

明清诗歌优秀4篇

明清诗歌优秀4篇

明清诗歌优秀4篇明清朝代经典诗词篇一1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纳兰性德〔清代〕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这首描写爱情的《画堂春》与纳兰容若以往大多数描写爱情的词不同,以往容若的爱情词总是缠绵悱恻,动情之深处也仅仅是带着委屈、遗憾和感伤,是一种呢喃自语的絮语,是内心卑微低沉的声音。

而这一首词仿佛换了一个人,急促的爱情表白,显得苍白之余,还有些呼天抢地的悲怆。

2所见袁枚〔清代〕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

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

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

诗人曾经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3舟夜书所见查慎行〔清代〕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明清朝代经典诗词篇二1观书于谦〔明代〕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2把酒对月歌唐寅〔明代〕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

我学李白对明月,白与明月安能知!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

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

(梅花一作:桃花)3言志唐寅〔明代〕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明清朝代经典诗词篇三1核舟记魏学洢〔明代〕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清袁枚的诗

清袁枚的诗

袁枚(1716-1797)是清代文学家,以散文和诗歌著称。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被誉为“性灵派”的代表人物。

1.《临江仙·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远离天池一万里,烟花三月下扬州。

2.《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己亥杂诗·其五》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4.《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晚春》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代七律名篇

清代七律名篇

清代七律名篇摘要:一、引言二、清代七律的发展背景三、清代七律名篇介绍1.纳兰性德的《金缕衣》2.朱彝尊的《桂殿秋·思往事》3.袁枚的《马嵬坡》4.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四、清代七律的艺术特点五、总结正文:清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繁荣时期,尤其是七言律诗这一诗体,在清代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承。

本文将对清代七律名篇进行简要介绍,并分析其艺术特点。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清代七律的发展背景。

清朝时期,文人墨客们在创作诗歌时,沿袭了唐宋时期的优秀传统,同时又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

他们善于运用七言律诗这种诗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使清代七律在众多诗体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文学瑰宝。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几首清代七律名篇。

纳兰性德的《金缕衣》以富有哲理的比喻,表达了人生短暂,应及时行乐的观念。

诗中写道:“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首诗情感真挚,富有哲理,堪称清代七律的佳作。

朱彝尊的《桂殿秋·思往事》以对往事的回忆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写道:“思往事,惜芳辰。

渐秋深夜,罗裳怯露冷。

”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的景象,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诗人对往事的无尽回忆和感慨。

袁枚的《马嵬坡》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诗中写道:“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以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诗中写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政治腐败、官僚腐朽现象的强烈不满,寄托了诗人对改革的渴望。

清代七律在艺术上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注重形式美,诗人们善于运用七言律诗的格律,使诗歌在形式上具有严谨的结构和优美的韵律;二是表现手法多样,诗人们或抒发情感,或描绘景象,或讲述故事,使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三是寓意深刻,清代七律往往在短短的八句诗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清朝诗人袁枚的诗词汇总

清朝诗人袁枚的诗词汇总

【导语】袁枚,字⼦才,号简斋,晚年⾃号仓⼭居⼠、随园主⼈等。

袁枚提出的“性灵说”是清代诗坛最重要的诗歌理论之⼀。

下⾯就和⽆忧考⼀起来欣赏下清朝诗⼈袁枚的诗词,欢迎阅读!清朝诗⼈袁枚的诗词篇⼀ 《寄聪娘》作者是清代⽂学家袁枚。

其古诗全⽂如下: ⼀枝花对⾜风流,何事⼈间万户侯。

⽣把黄⾦买别离,是侬薄幸是侬愁。

【翻译】 ⼀个像花⼀样的⼥⼈⾜以让我满⾜,⼈间的万户侯⼜算得了什么呢?硬⽣⽣的为了黄⾦导致了离别,这是我的薄情也是我的愁。

《湖上杂诗》作者是清代⽂学家袁枚。

其古诗全⽂如下: 葛岭花开⼆⽉天,游⼈来往说神仙。

⽼夫⼼与游⼈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翻译】 葛岭的花都在⼆⽉开放(作者闲来⽆事,在湖滨郊游踏青),⼀路上游⼈络绎不绝,都说想做神仙,⽽我的⼼境与他们的不⼀样,我⼀点也不羡慕神仙,只羡慕那些少年。

《咏钱》作者是清代⽂学家袁枚。

其古诗全⽂如下: ⼈⽣薪⽔寻常事,动辄烦君我亦愁。

解⽤何尝⾮俊物,不谈未必定清流。

空劳姹⼥千回数,屡见铜⼭⼀⼣休。

拟把婆⼼向天奏,九州添设富民侯。

【翻译】 ⼈⽣打柴汲⽔本是平常事,动辄要钱可就使我也发愁。

懂得⽤钱何尝不是好⼈才,绝⼝不提未必就算真清流。

官⼈徒劳j 巴钱千遍万遍数,就是拥有铜⼭也能⼀夜休。

我想把这番婆⼼向天诉奏,请在普天之下多设富民侯。

《独秀峰》作者是清代⽂学家袁枚。

其古诗全⽂如下: 来龙去脉绝⽆有,突然⼀峰插南⽃。

桂林⼭⽔奇⼋九,独秀峰尤冠其⾸。

三百六级登其巅,⼀城烟⽔来眼前。

青⼭尚且直如弦,⼈⽣孤⽴何伤焉。

【翻译】 全然找不到来龙去脉,只见⼀座⾼峰突然出现,⾼可⼊云,直插南⽃。

桂林⼭⽔本来就⼗有⼋九奇绝卓异,⽽独秀峰更是。

⼏百级阶梯拾级⽽上才能到达它的峰巅,尽览全城风光,轻雾弥漫。

青⼭尚且可以矗⽴如琴弦,⼈⽣孤⽴⽆援⼜有何所谓。

《推窗》作者为清代⽂学家袁枚。

其古诗全⽂如下: 连宵风⾬恶,蓬户不轻开。

⼭似相思久,推窗扑⾯来。

【翻译】 ⼀连⼏夜狂风暴⾬,我家那柴门也不轻易打开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诗歌古典诗歌在唐已达高峰,在宋又另辟蹊径,形成唐诗、宋诗两大范型。

元明诗歌紧随其后,缺少开拓,而清诗则把中国诗歌的传统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再次发扬光大。

清诗,从内容到形式、从数量到质量,都超过元明而上追唐宋。

清代诗人不满于元诗的绮弱、明诗的复古和轻浅等弊病,在技巧上兼学唐宋诗的长处,刻意创新,并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使诗坛呈现繁荣景象。

清诗的基本特点:•1、数量巨大•徐世昌《晚晴簃(yí)诗汇》收录的诗人达6l00人•2、流派众多•清初有遗民诗人、尊唐派、宗宋派、神韵派;•清中叶有格调派、肌理派、性灵派。

•各派主张不同,诗风各异。

清初诗歌•按照前期诗人的生活道路及政治态度,大致可分为遗民诗人和入仕诗人两类。

遗民诗人:保持民族气节,对明末清初的战乱和民生疾苦铭刻在心,诗中自然流露出关注现实的重实倾向;遗民诗人诗歌的共同特点:P210坚持民族气节,揭露清兵暴行,颂扬抗清英烈,寄托故国哀思,表现百姓在明清战乱中的流离之苦和故国之痛。

诗风慷慨苍凉,激昂悲壮,表现出回归诗骚和汉魏风骨传统的趋向。

主要诗人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屈大均、吴嘉纪等。

入仕诗人:多游移于个人出处的尴尬选择中,在诗中更多表现出伤感的情怀。

入仕诗人诗歌的共同特点:P216常常为自己的政治选择而懊悔,显出思想感情的内在矛盾;艺术上能对前代诗歌兼容并蓄,创作上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以钱谦益、吴伟业为最有声望,其次是被称为“南施北宋”的施润章和宋琬。

•王士禛与“神韵说”P226“神韵说”认为作诗只取灵感到来的那一瞬间所获得的“超妙”来构成意境,不必在篇章结构上下功夫,提倡“兴会”“神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其实就是要求诗歌有一种淡远的境界和含蓄隽永的语言。

这对纠正当时只从腔调上模仿唐诗而流于空泛的诗风有一定意义,但过分强调诗歌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韵味,追求虚无缥缈的艺术形式,忽略思想内容,其局限性是很明显的。

•清中叶诗歌•清中叶,在残酷的政治高压和文化专制下,诗歌开始离开现实主义道路,向着拟古主义、形式主义方向发展。

•乾隆年间,诗坛大体沿着清初尊唐、宗宋的路子,出现了尊唐的“格调派”、宗宋的“肌理派”。

与以上两个强调“道统”的诗派截然相对,还出现了继承晚明以来主情传统的“性灵派”。

沈德潜与“格调说”P319•“格调说”强调写诗思想感情要符合封建正统观念,要写得含蓄、蕴藉、委婉;讲究格律、声韵,重视体式;提倡学古,但反对完全摹拟古人。

•“格调说”对“神韵说”空疏浅陋的弊病有所补救,可是它维护儒家“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其基本倾向属于封建正统派的诗论。

•格调,即体格声调,最早的解释包括思想内容和声律形式两方面,为明代前七子、后七子和清代沈德潜所提倡。

•前后七子的格调说是为反对明初台阁体的萎弱诗风而提出的,在当时起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由于它的实质是提倡拟古主义,所以很快就受到李贽、汤显祖、“公安三袁”等具有进步倾向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批评。

•沈德潜对前后七子十分推崇。

他称赞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力挽颓澜”,使“诗道复归于正”。

他对钱谦益贬低王世贞、李攀龙表示不满,说:“披沙大有良金在,正格终难黜两家。

”•他强调作诗者必须“学古”和“论法”,并根据“去淫滥以归雅正”的原则,在诗歌的体、格、声、调等各个方面都制定了许多规则。

•一、李梦阳、何景明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重视真情的表现;•“真诗在民间”;•重视古人诗文法度格调•二、李攀龙、王世贞与“后七子”的复古运动•“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

•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三、前后七子复古的得失及其影响(教P73)••翁方纲与“肌理说”P320•“肌理说”:所谓“肌理”,就是“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也”。

主张把思想意义(义理)与组织结构(文理)、学问材料(肌理)统一起来,认为作诗不在力求神韵,不在死守格调,也不在空谈性情,而在读书,有学问,有方法。

要求作诗必须以学问为根底,做到内容质实而形式雅丽。

这样,他把诗歌创作引向“考据入诗”的故纸堆,使诗成了令人生厌的学问诗。

••袁枚与“性灵说”P321•“性灵说”提倡作诗应抒写个人的“性情遭际”,写个人的“灵感”,直抒胸臆,有真性情,辞贵自然,强调独创。

•这种文学思想对封建正统的文学观念无疑是一个冲击,体现了一种革新精神,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是,它本身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所谓“性灵”,实质上是士大夫的情致过分注意个人生活琐事和对风花雪月的咏唱,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

•清代词•词的黄金时代是两宋,元明两代冷落萧条,入清开始中兴。

具体表现是:•1、清词数量不仅超过元明两代,而且也超过宋代,叶恭绰编选《全清词钞》共录词人3196人,词作8260多首,超过宋词两倍以上。

•2、词学理论得到很大发展,从朱彝尊的《词综》到张惠言的《词选》、•万树的《词律》出现了一大批立论精审的词学专著。

•3、清代的词作整理和编辑成就巨大。

清初“词的中兴”•1、陈维崧——“阳羡词派”的领袖P222•《迦陵词集》存词1600余首,词量之富居清代之冠。

•词作多写身世之感和感旧怀古之情;在风格上,师法辛弃疾,具有苍凉豪放的特色,但比辛词更为抑郁悲哀;师法苏轼,体现了逸怀浩气,但没有苏词的洒脱旷达。

•代表词作:《醉落魄•咏鹰》•2、朱彝尊——浙派(一称“浙西派”)词的领袖P224•填词宗法姜夔、张炎,注重字句声律,崇尚醇雅。

•咏物怀古词往往有所寄托。

•纵观朱词,大都精巧有余而沉厚不足。

•代表作品:《卖花声•雨花台》•3、纳兰性德——“国初第一词人”P225•崇尚南唐李煜,作词主情致,不事雕琢,反对模仿。

其词情调哀郁凄婉,语言清新自然,尤其爱情词低回悠渺,执着缠绵,历来为人称道。

以小令为主,偶有长调,亦见工力。

•代表作品:《长相思•山一程》、《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清中叶词P331•乾隆年间,以厉鹗为首的浙派词盛极一时,一味拟古,堆砌词藻,内容空虚,少有佳作。

•嘉庆初年,张惠言开创常州词派,词风为之一变。

•他论词主张取法《风》、《骚》强调比兴寄托。

•其词作俊逸深沉,但有时流于晦涩。

•周济:词宗周邦彦、辛弃疾、吴文英、王沂孙。

•推崇词体,重词的比兴寄托,强调•词作的政治寓意。

但其大多数正品•过于强调寄托,造成词意艰涩迷离。

•清代的散文与骈文•清代散文数量也远超前代,柯愈春编《清集簿录》收清人诗文集近16000家,《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收清人文集4575种。

•清文的质量虽不能同唐宋相比,但它具有鲜明的特征和不容忽视的价值。

最为突出者是骈文、散文争奇斗艳,制约二者消长变化的则是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与强调文学独立价值及抒情功能的观念的交锋和对峙。

•清初散文•清初散文可分两类:•1、以启蒙主义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主要从文章内容上抨击晚明散文空疏,强调文章经世致用社会功能的“学人之文”。

P210•2、以“清初三大家”的侯方域、魏禧、汪婉为代表,主要从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纤佻,倡导恢复唐宋散文传统的“文人之文”。

•其中侯方域的散文较为突出。

P214•侯方域•长于古文,尊唐宋八大家,有《壮悔堂集》。

•其散文往往能将班、马传记,韩、欧古文和传奇小说手法熔为一炉,形成一种清新奇峭的风格,体裁多样、内容广泛,而尤以传记散文见长。

•代表作:《李姬传》•歌颂了明末品行高洁、侠义美慧的秦淮名妓李香君明大义、辨是非,不阿附权贵的高尚品德,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文字简练,叙事分明,情节曲折,具有短篇小说的特点。

•魏禧•文章内容多表彰抗敌殉节的有志之士,显示出强烈的民族意识。

有凌厉雄杰、刚劲慷慨之气,叙事简洁,善于议论。

代表作:《大铁椎传》•汪琬•散文以传记见长,叙事有法,朴实流畅。

•尤其擅长碑传•清中叶散文:“桐城派”P325•“桐城派”:清代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

代表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

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

•方苞•主张“义法”。

所谓“义”,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所谓“法”,指文章的形式技巧。

要求文章“言有物”、“言有序”,文章的形式服从于内容,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语言要做到“清真雅正”和“雅洁”。

•刘大櫆•论文以“法”为主,主张写文章要模仿古人的“神(指文法高妙)、气(文章气势)”、“音节”和“字句”,把方苞的“义法”的内容具体化,在桐城派古文理论系统里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姚鼐——桐城派集大成者•提倡文章要“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

所谓“义理”就是程朱理学;“考证”就是对古代文献、文义、字句的考据;“辞章”就是写文章要讲求文采。

在美学上,提出用“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

•这些主张充实了散文的写作内容,是对方苞“义法”说的补充和发展。

同时,又发展了刘大櫆的“拟古”主张,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文章八要。

学习古人,初步是掌握形式(格、律、声、色),进而是重视精神(神、理、气、味),才能达到高的境界。

桐城派古文到了姚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姚鼐著有《惜抱轩全集》,所编《古文辞类纂》风行一时,有力地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

•阳湖派:P328•以恽敬、张惠言为代表,是“桐城派”的一个分支。

古文理论与“桐城派”基本相同,但文章较有气势,不象“桐城派”那样拘谨枯淡••清代骈文P329•骈体文在清代也颇盛行,出现了“中兴”局面。

•清初骈文作家有陈维崧、吴绮、章藻、毛奇龄等。

清中叶乾嘉年间骈文作家有胡天游、汪中、阮元、孔广森、洪亮吉等。

•在理论上,他们主张骈散并重,人称“汉魏派”。

•常州派:以洪亮吉、孙星衍为代表•“阳湖三家”——李兆洛、恽敬、张惠言•汪中成就最高•汪中•骈文不模仿古人,不堆砌辞藻,“长于讽谕”,气势浑厚,感情真挚,独具一格。

•代表作:《哀盐船文》、《广陵对》•《哀盐船文》生动地叙述了乾隆35年底仪征盐船•失火的经过,抒发了对遇难者的深切同情。

•当时,著名学者杭世骏主持扬州安定•书院,对此文颇为推崇,并作序,称•许此文“可谓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者矣”。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