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对《四库全书总目》中的陈维崧及“清初骈文三大家”的认识

合集下载

论《四库全书总目》的古文观

论《四库全书总目》的古文观

文化论《四库全书总目》的古文观文/郭英德清乾隆年间朝廷组织、馆臣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学批评 内容。

由于《总目》由总纂官纪昀“笔削考核,一手删 定”,因此《总目》的文学批评无疑渗透着纪昀个人的文 学思想。

但更重要的是,《总目》“实是钦定之书”,而 且凝聚着四库馆臣的集体智慧,集屮体现了清代前、中期 以朝廷为代表的主流文学思想和意识形态。

近十多年,学界对《总目》的骈文观多有研究,精 义纷呈,但对《总y》的古文观却未见系统论述,仅在探 讨纪昀与《总目》的文学思想、文学批评时略有涉及。

其 实,《总目》对“古文”的基本性质和形态特征的论述相 当丰富,且颇为精彩,足以从一个侧面揭示清前、中期以 朝廷为代表的主流文学思想,及其所根基的文化传统和所 宣扬的核心价值观,因此值得我们深入考察。

“古文”的基本性质《总目》中“古文”一词,用例数以百计,核其大 要,可以归结为二义:第一,“古文”指上古时期的一种 文字类型,在小学语境中与“籀文”“小篆”等并举,在 经学语境中与“今文”对举;第二,“古文”指中唐以后 渐趋成熟的一种文体类型,在文学语境中与“诗”连称,在散文语境中与“时文”“骈体”“语录”等对举。

《总目》运用第二义的“古文",有时称为“古文 间”,如卷一八一清法若真《黄山诗留》提要:“若真诗 古文词少宗李贺,晚乃归心少陵,不屑栉比宇句,依倚门 户,惟其意所欲为,不古不今,自成一格。

”或称为“古体 散文”,如卷一七三《御制文初集、二集》提要:“惟我皇 上心契道源,学搜文海,题咏繁富,亘古所无。

而古体散 文,亦迥超艺苑<”(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519页)。

本文集中论述在散文语境中与“时文”“骈体”“语 录”等对举的“古文”。

《总目》虽然从未直接阐释何 谓“古文”或何为“古文”,但是在与“时文”“骈 体”“语录”等文体的比较中,却深刻地揭示了“古文”的基本性质。

浅析《四库全书总目》中小说家类的特点

浅析《四库全书总目》中小说家类的特点

浅析《四库全书总目》中小说家类的特点《四库全书》历时十四年编成,收录了符合清朝正统思想的中国历史上的几乎全部的保留图书,同时又编纂了《四库全书总目》(又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将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对《四库全书》中收入和未收入的书籍进行了提要编写。

《四库全书总目》收录小说五卷,共319 部,对小说家的的著录是详备严谨的,不仅标明著作的底本、作者的生平官爵、成书年代、版本系统、题材内容,而且介绍了其成就、价值及其不足之处,具有独特的特点。

一、《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小说观发生了质的变化《四库全书总目》编成之前,封建正统文人,对小说褒贬不一,基本上是轻视态度,他们往往从史学的角度出发将小说看作史学的附庸。

而《四库全书总目》则提出小说既要作史书的参证,又要保持其独立的属性,不能用史书的标准来要求它。

《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小说,特别是杂事小说,可以与史书相参证,“补正史之阙”。

“小说与杂史最易混淆,诸家著录,亦往往牵混。

今以述朝政军国者入杂史;其参以里巷闲谈、词章细故者,则均隶此门”,由此可见杂事小说与小说在功能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四库全书总目》将过去小说家类中议论成分比较多的书转到杂家类,使小说担负起更为纯粹的叙事功能,它又将一些过去杂史类中的一些书转到小说家类,明确了小说的补史功能。

通过清理小说与杂家及史书的关系,小说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二、《四库全书总目》对于小说的分类不同与前代中国古代对于小说的分类,主要有三种。

最早的是刘知几的分类,他将小说分为偏记、小录、逸事、琐言、郡书、家史、别传、杂记、地理书、都邑簿等十类,他从史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小说与史学同属记事体。

明代胡应麟静小说分为六大类: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辨订和箴规,这种分类方法是文学视野上的结果。

《四库全书总目》中将小说分为三类,一类是以《西京杂记》和《世说新语》为代表的杂记,一类是以《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为代表的异闻,最后一类是以《博物志》和《述异记》为代表的琐语。

清人骈文创作中的尊体意识——以陈维崧、汪中为例

清人骈文创作中的尊体意识——以陈维崧、汪中为例

一、清人骈文尊体意识的提出有清一代,骈文取得了巨大成就。

钱锺书云“骈文入清而大盛,超宋迈唐”①,这表现在清人骈文理论与创作两方面。

骈文批评的演进,由《文心雕龙·丽辞》中的不自觉到宋代王铚《四六话》、谢伋《四六谈麈》、杨渊道《云庄四六余话》、王应麟《辞学指南》等对骈文自觉批评,再到清代孙梅《四六丛话》集骈文批评之大成,以及孙德谦《六朝丽指》、钱基博《骈文通义》等继承与发展,前人对骈文的认知与批评可谓层层推进,并于《四六丛话》那里臻于巅峰②。

清人骈文创作,可分为初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

清初骈文以陈维崧、吴绮、章藻功为三大家,又以陈维崧为最。

陈氏身体力行,步追六朝骈体,大量创作骈文,但开风气,一洗宋四六之弊,正是“新桐初引”。

清中期(嘉道时期)骈文号称复兴,骈文名家辈出,以《八家四六文钞》所录袁枚、邵齐焘、刘星炜、孔广森、吴锡麟、曾燠、孙星衍、洪亮吉八人及未录的彭兆荪、胡天游、汪中等三人为最,有“国朝骈体正宗”之称③。

诸大家之中,时至今日,影响最大者,当属汪中与洪亮吉二人而已。

洪亮吉乃常州学派之中坚,意在沟通骈散,行文中奇偶并行,明白可读;汪中为扬州“《文选》派”代表人物,宗《文选》,取法六朝,颇可于其骈文作品中体味。

清后期有王先谦辑评《十家四六文钞》,选列刘开、董基诚、董佑诚、方履、梅曾亮、傅桐、周寿昌、王闿运、赵铭、李慈铭等十人,时称清末骈文十大家,其中以王闿运为最。

后期因阳湖派的兴起及桐城派、骈文派论争的消歇,在骈文创作上已然走上了调和之路。

可以看出,在清代前、中期的骈文创作以及在《四六丛话》④的理论构建中,都有着明显的尊体意识,即以六朝骈文品格为上⑤。

张之洞《国朝著述诸家姓名总略》中“骈体文家”便指出:“国朝工此体者甚多,兹约举体格高而尤著者,胡天游、邵、汪、洪为最。

”[1]1093并进而阐发:“诸家流别不一,有汉魏体、有晋宋体、有齐梁至初唐体。

然亦间有出入,不复分列。

至中晚唐体、北宋体,各有独至之处,特诸家无崇尚之者。

《四库全书总目》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四库全书总目》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四库全书总目》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四库全书总目》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目录书。

读《四库全书总目》小札-2019年文档

读《四库全书总目》小札-2019年文档

读《四库全书总目》小札一.《四库全书总目》论“才知”关系在《四库全书总目?集部?诗文评类》提要中,四库馆臣指出了文学批评中的两种现象:“才者能知”与“知不及才”。

不烦一一列举如次。

[1]1.其论“才者能知”者:①《石林诗话》(均指四库提要,下同):“然梦得诗文,实南北宋间之巨擘。

其所评论,往往深中?U会,终非他家听声之见随人以为是非者比。

”②《蛩溪诗话》:“然彻本工诗,故能不失风人之旨,非务以语录为宗,使比兴之义都绝者也。

”③《诚斋诗话》:“万里本以诗名,故所论往往中理。

”④《后村诗话》:“盖克庄于诗为专门,而德秀于诗则未能深解,宜其方枘而圆凿也。

”⑤《修辞鉴衡》:“构在当时,实以文章名世,宜是编所录,具有鉴裁矣。

”⑥《颐山诗话》:“盘亦能诗,王士祯《池北偶谈》尝载其数篇,深许其工。

故其评论古人,多中?U 会。

盖深知其甘苦,而后可定其是非,天下事类如是也。

”⑦《容斋四六丛谈》:“所论较王?《四六话》、谢?场端牧?麈谈》[2]特为精核。

盖迈初习词科,晚更内制,于骈偶之文用力独深,故不同于剿说也。

”⑧《余冬诗话》:“夫以讲学之见论文,已不能得文外之致,至以讲学之见论诗,益去之千里矣,则何如不作诗文,更为务本也。

”(按,此条从反面立论。

)2.其论“知不及才”者:①《解颐新语》:“然?P诗有名于当时,而此书乃多谬陋。

大抵皆袭旧文,了无精识,好大言而实皆肤词。

”②《蠖斋诗话》:“闰章诗深婉蕴藉,世推作手,而诗话乃多可议。

”四库馆臣指出两种相反现象,而其《颐山诗话》提要中明言“盖深知其甘苦,而后可定其是非,天下事类如是也”,则其倾向明矣。

盖馆臣以为“才者能知”可称公理,又对“知不及才”者颇致不满。

二.“才者能知”论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往往由作家“客串”,故曾存在一种“才者能知”的论调。

最早或可追溯到曹植《与杨德祖书》:“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有龙渊之利,乃可以议于割断。

刘季绪才不逮于作者,而好诋诃文章,掎摭利病。

《四库全书总目》骈文批评论

《四库全书总目》骈文批评论

Ә文㊀学㊀㊀收稿日期:2019-08-19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18CF190)作者简介:吴亚娜(1985-)ꎬ女ꎬ满族ꎬ河北承德人ꎬ四川美术学院通识学院副教授ꎬ文学博士ꎬ主要从事古代文学㊁古代书画理论研究ꎮ«四库全书总目»骈文批评论吴亚娜(四川美术学院通识学院ꎬ重庆㊀401331)摘㊀要:«四库全书总目»是在乾嘉时期骈文复兴的语境中编纂而成的ꎬ呈现出推尊骈体的文学观念ꎮ«总目»以通变的观念审视骈文的发展ꎬ认为骈散同源ꎬ以 骈文 代替 四六 的称谓ꎬ推举梁代骈文ꎮ«总目»肯定骈文的应用价值ꎬ认为骈文与古文同具言志寄情的功能ꎮ«总目»崇尚雅正ꎬ形成对骈文典雅瑰丽风格的偏尚ꎮ«总目»骈文批评ꎬ影响了后世骈文文集的编纂与后世的骈文批评ꎬ进一步推动了骈散的交融与骈文的尊体运动ꎮ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ꎻ骈文ꎻ语境ꎻ乾嘉ꎻ尊体中图分类号:I207.2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684(2020)02-0051-06㊀㊀骈文在六朝名曰今体ꎬ在唐宋称作四六ꎬ在清则被尊为骈文㊁骈体ꎮ乾嘉骈文承袭晚明骈文的复兴之波ꎬ依托乾嘉学派厚重征实的学术根柢ꎬ集萃封建王朝的文化精髓ꎬ取得 超唐迈宋 [1]1的成就ꎬ其 深闳博丽的时代风格ꎬ足以与六朝前后辉映 [2]6ꎮ«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作为乾嘉学术的结晶ꎬ不仅收录了大量的骈文专著ꎬ亦对骈文的历史沿革㊁文体特点㊁思想内容㊁风格特征加以批评ꎬ体现出四库馆臣对骈文的推尊ꎮ目前ꎬ从四库学的视角出发ꎬ对骈文展开研究的论著尚少ꎬ从清代尊骈的文化语境出发ꎬ探究«总目»骈文批评的论著更为寥寥ꎮ①然则«总目»编纂时的骈文语境如何?这种语境对«总目»的骈文批评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总目»骈文批评与其他朝代的骈文批评相比具有怎样的特点?«总目»骈文批评对后世骈文批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此是本文关注的问题ꎮ一㊁语境还原:乾嘉骈文复兴与«总目»骈文批评对一种文化现象进行批评ꎬ不仅需剖析文化的征貌ꎬ亦需考察文化语境ꎮ骈文盛于六朝ꎬ虽在唐初遭遇史臣的打压ꎬ却仍洪波流衍ꎮ宋朝的古文运动与诗文革新运动ꎬ让骈文走向衰落ꎬ文体地位日趋卑下ꎮ洪迈即有 四六骈俪ꎬ于文章家为至浅 [3]283的卑骈思想ꎮ明朝屡令 凡诰谕务简古ꎬ毋用四六文 [4]卷1ꎬ遂使骈文为 大雅所羞称 [5]卷7ꎮ清初古文主盟壇坫ꎬ 古文三大家 之一的侯方域ꎬ少喜骈文ꎬ即壮悔之ꎬ名其堂为 壮悔堂 以自警ꎮ桐城派方苞主张文以载道ꎬ认为四六 以言乎文ꎬ固甚远也 [6]890ꎬ把四六逐出文苑ꎮ清朝重文尚儒ꎬ康熙言明 文者ꎬ载道之器 [7]188ꎮ康熙十八年(1679)ꎬ 国家以博学宏词徵召天下士ꎮ其文尚台阁ꎬ或者以为非骈体不为功 [8]863ꎬ遂使清代学风一洗明末空疏而转向沉博ꎬ延及乾嘉时期ꎬ形成文学的征实繁盛之貌ꎮ如袁枚所言 散行可蹈空ꎬ而骈文必征典 [9]226ꎬ此时骈文以其征实的书卷气ꎬ契合乾嘉时期崇实尚才的审美风尚ꎬ呈现复兴之势ꎮ清人 以理论的自觉性和系统性著称ꎬ对传统古文㊁骈文等做了系统深刻的总结 [10]ꎬ打破骈文在宋元明时期被轻视㊁理论缺位的尴尬局面ꎬ形成乾嘉骈文的复兴之貌ꎮ首先ꎬ乾嘉时期骈文作家与作品的数量非常可观ꎮ昝亮统计清代骈文作家数量当在2000人以上ꎬ骈文作品数量逾万篇ꎮ[11]颜建华亦指出清代骈文集有近200种ꎬ仅乾嘉时期的骈文家就有201人[12]5ꎬ遍布朝野ꎮ从以邵齐焘㊁汪中等为代表的崇尚藻丽的六朝派ꎬ到以胡天游㊁吴锡麒等为代表的甚喜富博的三唐派ꎬ再到以袁枚等为代表的尤重气势的两宋派ꎬ乾嘉骈文呈现出体派竞流㊁兼容并包之貌ꎮ其次ꎬ乾嘉时期还树立了尊骈的文体意识ꎮ康熙八年(1669)ꎬ黄始«听嘤堂四六新书»将古文比作 日星川岳 ꎬ视骈文为 云霞雨露 ꎬ认为二者在体类功能上互补ꎬ 不可不并传也 [13]517ꎮ随着征实之风的发展ꎬ乾隆年间出现 今古骈散ꎬ殊体诡制ꎬ道通为一 [14]440的骈文尊体观ꎮ孙原湘叹道: 自乾隆中叶以后ꎬ通儒上材ꎬ咸修贾郑之学ꎬ束韩柳诸家之文不观ꎮ [15]357与此同时ꎬ乾嘉学人尤重骈文的意格㊁骨格与气格ꎮ吴宽呼吁 文有风骨ꎬ骈体尤尚 [16]序ꎬ275ꎬ邵齐焘持 简质清刚 [14]504说ꎬ刘星炜主张 清转华妙 [17]思补堂文集题辞ꎬ608说ꎬ蒋士铨倡 气静机圆㊁词匀色称 [18]卷首说ꎬ都着力发掘骈文自身的美学特质来丰富骈文的表现畛域ꎮ乾嘉骈文的审美风尚及尚实征典的文化诉求ꎬ影响了四库馆臣的骈文审美观ꎮ四库总纂官纪昀素喜骈文ꎬ曰 方山与太常ꎬ骈偶吾兼悦 [19]485ꎮ其于乾隆十二年(1747)的顺天乡试中ꎬ因 俪语冠场 [20]113ꎬ被擢为第一ꎮ纪昀于«总目»倾尽心血ꎬ 自古论者对于批评用力之勤盖无过纪氏者 [21]548ꎮ其在纂修«总目»的过程中ꎬ难免会从个人的文学审美视角出发ꎬ对骈文加以关注ꎮ四库馆中亦不乏骈文名家ꎮ吴鼒«国朝八家四六文钞»就有洪亮吉㊁孔广森两位馆臣ꎮ据颜建华统计ꎬ乾嘉时期的骈文家中ꎬ曾入四库馆者有:江藩㊁王念孙㊁洪亮吉㊁凌廷堪㊁邵晋涵㊁李兆洛㊁纪昀㊁金兆燕㊁吴锡麒㊁孙志祖等人ꎮ他们的骈文审美观定会影响«总目»的骈文观ꎮ因此«总目»对清代骈文的发展脉络有着清晰的认知: 为四六之文者ꎬ陈维崧一派以博丽为宗ꎬ其弊也肤廓ꎮ吴绮一派以秀润为宗ꎬ其弊也甜熟ꎮ章藻功一派以工切细巧为宗ꎬ其弊也刻镂纤小ꎮ [22]1682此外ꎬ乾隆帝亦喜骈文ꎬ多次阐说骈散不别之理: 骈句固属文体之病ꎮ然若唐之魏郑公㊁陆宣公ꎬ其文亦多骈句ꎬ而辞达理诣ꎬ足为世用ꎬ则骈又奚病? [23]卷首序ꎬ9乾隆对骈文的喜爱亦会影响馆臣的文学观ꎬ使馆臣更宽容地看待骈散之间的差别ꎮ以此为指导ꎬ«总目»在子部叙录8部ꎬ集部叙录16部骈文论著ꎮ②考嵇璜«续文献通考 经籍考»著录的骈文著作ꎬ除徐应秋«骈字凭霄»㊁李日华«四六类编»外ꎬ«总目»全部加以收录ꎮ«总目»还著录4部清人骈文著作ꎮ其中四库本的王迈«臞轩集»中已著录其骈文启札ꎬ然别集类存目仍著录其«臞轩四六»ꎬ言其是 从集中钞出别行ꎬ偶然独存者也 [22]1398ꎮ馆臣不唯著录陈维崧«陈检讨四六»ꎬ于其«四六金针»ꎬ馆臣虽认为此书 颇为浅陋ꎬ必非维崧之笔 [22]1805ꎬ仍将其列入诗文评类存目ꎬ足见馆臣对骈文的重视ꎮ馆臣注意到«播芳大全» 皆录宋代之文ꎬ骈体居十之六七 [22]1698ꎬ还注意到南宋理学家叶适也曾编纂«四六丛珠»ꎬ见录于«千顷堂书目»ꎮ[22]1755此外ꎬ唯«总目»在集部提要中亦对骈文史进行了梳理ꎬ对骈文的文体特征加以解读ꎬ呈现出一种兼融骈散的文体观ꎮ二㊁批评考察:«总目»骈文批评文学批评包含着批评者对文体的认知ꎬ对文学本质规律的思辨ꎬ对作家作品的评价ꎬ以及对文学史的审视ꎮ馆臣在提要中不仅有对骈文文体特征的认知ꎬ亦有对骈文表意功能与美学风格的评定ꎬ契合了乾嘉骈文复兴的文学风尚ꎮ(一)辨体论文体是指 一定的话语秩序所形成的文本体式ꎬ它折射出作家㊁批评家独特的精神结构㊁体验方式㊁思维方式和其它社会历史㊁文化精神 [24]1ꎮ«总目»以乾嘉骈散兼容的文学生态环境为基点ꎬ对骈文的文体特征展开辨析ꎮ首先ꎬ提要以通变眼光审视骈文的发展ꎬ认为骈文 源出古文ꎬ承流递变ꎮ犹四言之诗至汉而为五言ꎬ至六朝而有对句ꎬ至唐而遂为近体ꎮ面目各别ꎬ神理不殊ꎬ其原本风雅则一也 [22]1719ꎬ将骈文溯源至古文的风雅之脉ꎬ从源头上为骈文正名ꎮ蔡世远«古文雅正»兼收骈散ꎬ而为«总目»所肯定: 此集有李谔«论文体书»㊁张说«宋公遗爱碑颂»诸篇ꎬ似乎稍滥ꎮ不知散体之变骈体ꎬ犹古诗之变律诗ꎮ [22]1732考康熙御选的«古文渊鉴»秉承 择其辞义精纯㊁可以鼓吹六经者 要皆归于古雅 [25]2的选文标准ꎬ并未从文体上对古文加以限制ꎮ且提要所说的«论文体书»与«宋公遗爱碑颂»这两篇骈文亦分别见录于«古文渊鉴»的第二十八与三十一卷ꎮ由此馆臣肯定«古文雅正»不分骈散的编纂体例ꎬ亦是对圣意的一种拥护ꎮ其次ꎬ馆臣每将四六与骈文并称ꎬ以骈体㊁骈文代四六ꎬ打破有宋以来称骈文为四六的学界惯例ꎬ表现出对骈文的推尊ꎮ如«两晋南北集珍»提要曰: 维崧以四六擅名ꎮ此书采南北朝故实ꎬ各加标目ꎬ盖即以备骈体采掇之用ꎮ [22]582«两京遗编»提要亦强调 «文心雕龙»纯为四六骈体 [22]1236ꎬ明确将骈文与四六并用ꎬ指向同一范畴ꎮ馆臣称«壶山四六» 属对亲切ꎬ工於剪裁ꎬ当南宋骈体之中ꎬ尚为佳手 [22]1397ꎬ称方岳«秋崖集» 以骈体为尤工ꎬ可与刘克庄相为伯仲 [22]1404ꎬ评价清冯如京 文亦平正ꎬ唯骈体不为擅长 [22]1653ꎬ对其不善骈文表达出惋惜之情ꎮ此如何诗海所云: 清人的骈文正名ꎬ就是在骈文创作复兴的背景下ꎬ通过正名㊁辨体ꎬ为骈文争取地位ꎬ为复兴骈文廓清障碍ꎮ [26]再次ꎬ«总目»为骈文正名ꎬ还体现在对梁代骈文的推举上ꎮ自唐韩柳㊁宋欧苏倡导古文运动之后ꎬ骈文就被视为俳优ꎬ为人轻视ꎮ«贞观政要 文史»载太宗之言: 如梁武帝父子ꎬ及陈后主㊁隋炀帝ꎬ亦大有文集ꎬ而所为多不法ꎬ宗社皆须臾倾覆ꎮ [27]376此将文风与国运联系起来ꎬ将六朝骈文视为有伤教化的亡国之音ꎮ而«总目»却将梁朝视为骈文的极盛之时ꎬ声明其与古文一样不可偏废: 古文至梁而绝ꎬ骈体乃以梁为极盛ꎮ 四六既不能废ꎬ则梁代诸家ꎬ亦未可屏斥矣ꎮ [22]1722提要以通变观ꎬ将骈文视为古文变体ꎬ文章正声ꎬ反拨了将骈文视为俳优之文的观念ꎮ提要以庾信为 四六宗匠 [22]1276ꎬ以徐陵为 一代文宗 [22]1276ꎬ打破了后世视徐陵㊁庾信为 亡国之音 [28]2782的鄙薄之论ꎬ肯定了骈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ꎮ从«初次进呈存目»㊁«简明目录»㊁阁本书目再到«总目»定稿ꎬ«总目»作为官方文化思想的代表ꎬ其内容受圣意的影响而不断修改ꎬ对骈文的重视程度也在加深ꎮ以«四六标准»提要为例ꎬ成书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的«简明目录»只简单介绍了作者㊁文集内容ꎬ云其 唯以四六为专门ꎬ大抵以流丽稳贴为宗ꎬ无复唐以来浑厚之气ꎬ亦世变为之也 [29]689ꎬ而成书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的«总目»则详细地介绍了四六笺启从六代至于南宋的发展历程ꎮ[22]1396«简明目录»对«四六法海»的评价只有短短50多字ꎬ而«总目»则有约650字ꎬ详述骈文发展的历史沿革ꎬ并明言 俾读者知四六之文ꎬ运意遣词ꎬ与古文不异 [22]1719ꎮ(二)功用论以往学界认为ꎬ由中唐延及北宋的古文运动肩负着思想领域振兴儒学㊁文学畛域载道言志的使命ꎬ而骈文则被斥为 淫巧浮伪之言 [30]281ꎬ解构儒道ꎬ其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ꎬ在公文与日常应用文书中苟延残喘ꎮ郑振铎先生更认为骈文 受了古文作家们最大的攻击ꎬ以至于销声匿迹 [31]371ꎮ然则ꎬ四库馆臣在乾嘉骈文复兴的语境中ꎬ会如何看待骈文的功能与作用呢?首先ꎬ从内容上看ꎬ«总目»认为骈文 原本风雅 运意遣词ꎬ与古文不异 [22]1719ꎮ徐铉执掌文翰40余年ꎬ以 布尧言于万邦ꎬ称汉德于殊域 [32]134为念ꎬ所作皆为骈文ꎮ馆臣称其骈文«吴王李煜墓志铭» 立言有体 ꎬ并激赏其 东邻构祸ꎬ南箕扇疑ꎮ投杼致慈亲之惑ꎬ乞火无邻妇之词ꎮ始劳因垒之师ꎬ终后涂山之会 [22]1305的骈言警句ꎬ肯定骈文与古文同具言志寄情的功能ꎮ«总目»亦注重对骈文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挖掘ꎮ在靖康二年(1127)ꎬ金人攻克汴京ꎬ掳徽㊁钦二宗与六宫北上ꎬ辅佐张邦昌的伪楚政权以奴役宋人之时ꎮ适逢张邦昌迎孟太后ꎬ欲立赵构为君ꎬ遂让汪藻以孟太后的名义写下骈文告词«皇太后告天下手书»[33]148ꎮ其败国失君的哀痛与抵御强敌的激愤鼓荡于心ꎬ倾泻于辞ꎬ情深理切ꎮ提要评价汪藻此文 颇足以资讽诵 [22]1347ꎬ即溯源了风骚的美刺传统ꎬ彰显了骈文的载道功能ꎮ«总目»亦激赏周南针对秦桧的不耻行径而撰写的«秦桧降爵易谥敕»ꎬ并赞其 兵于五材ꎬ谁能去之ꎮ臣无二心ꎬ天之制也 数语ꎬ 织组之工ꎬ脍炙人口 [22]1387ꎬ肯定其针砭时政之功ꎮ提要称刘跂: 其辨冤时«上执政启»所云 晚岁离骚ꎬ魂竟招于异域ꎮ平生精爽ꎬ梦犹托于古人 者ꎬ吕本中«诗话»及王铚«四六话»亦俱极推其隶事之工ꎮ即以文章而论ꎬ亦北宋末年卓然一作者矣ꎮ [22]1337肯定其骈文的佐史之功ꎮ«总目»赞王安中骈文 雅丽 ꎬ称引其 万里邱坟ꎬ草木牛羊之践履ꎮ百年乡社ꎬ室家风雨之飘摇 [22]1345等担忧社稷㊁情思深挚的骈句ꎮ«北海集»提要称綦崇礼«草秦桧罢政制» 直著其恶ꎬ致桧再相后奏索其稿ꎬ几蹈危祸ꎮ史所云盖非溢美矣 [22]1355ꎬ褒奖其骈文的载志讽刺之功ꎮ馆臣不唯强调骈文的蕴情表意之功ꎬ于 小道 之词曲ꎬ亦挖掘其表意之功ꎮ提要称辛弃疾词 慷慨纵横ꎬ 于翦红刻翠之外ꎬ屹然别立一宗 [22]1817ꎬ就意在肯定其词作的家国之感ꎮ可见ꎬ馆臣意在从官方的权力视角ꎬ对文学的审美趣味加以规约ꎮ馆臣还秉承儒家正统思想ꎬ力斥佛老ꎬ对骈文的思想性作出规范: 光庭骈偶之文ꎬ词颇赡丽ꎬ而多涉其教中荒诞之说ꎬ不能悉轨于正ꎮ [22]1305反映出馆臣对儒家雅正文学观念的推举ꎮ王铚«四六话»与谢伋«四六谈麈»是骈文理论史上的双璧ꎮ而馆臣认为«四六谈麈» 以命意遣词分工拙 的分类方式比王铚«四六话» 所见较深 [22]1786ꎬ彰显馆臣对骈文思想内蕴的重视ꎮ其次ꎬ从功用上看ꎬ提要还肯定了骈文应用范围之广ꎮ提要称启文 至宋而岁时通候㊁仕宦迁除㊁吉凶庆吊ꎬ无一事不用启ꎬ无一人不用启ꎮ其启必以四六ꎮ遂于四六之内别有专门 ꎬ指出骈文在南宋时发展为文章之 别派 ꎮ[22]1396此论是较为公允的ꎮ正因为宋四六的应用之广ꎬ启文在南宋一朝渐发展为专门之学ꎮ随着宋代印刷术的普及ꎬ南宋一朝更出现了大量的骈文专著ꎮ吕祖谦«宋文鉴»与齐贤㊁叶棻«圣宋名贤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中ꎬ其甄选的骈文分别达到全集的三分之一与三分之二ꎮ[34]296对此曾枣庄先生叹道 不仅宋人例用四六的制诏表启ꎬ而且宋人例用散体的奏议㊁书信㊁论说㊁序跋㊁杂记ꎬ几乎都用四六ꎬ甚至连墓志铭也多用四六 [35]303ꎮ(三)文风论中国古代的风格批评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诸子和经籍史传中ꎬ在喜好评价人物的魏晋时期ꎬ则初步形成了风格学ꎮ[36]2乾嘉时期风格学以«总目»为代表: 潘勖«九锡»之文ꎬ阮籍«劝进»之笺ꎬ名教有乖ꎬ而简牍并列ꎬ君子恒讥焉ꎮ是雅而不正也ꎮ至真德秀«文章正宗»㊁金履祥«濂洛风雅»ꎬ其持论一准于理ꎮ而藏弆之家ꎬ但充插架 岂非正而未雅欤? [22]1732此彰显出清代官方雅正的文学审美视角ꎮ由此ꎬ馆臣将乾嘉学派考据尚实的学风与官方崇尚雅正的审美观念结合起来ꎬ多以典雅㊁瑰丽为标尺来品鸷骈文的优劣ꎮ«总目»肯定陆云 文藻丽密ꎬ词旨深雅 [22]1273ꎬ评庾信之作 皆华实相扶ꎬ情文兼指 [22]1276ꎮ馆臣评价笺启之文在 南渡之始ꎬ古法犹存ꎮ孙觌㊁汪藻诸人ꎬ名篇不乏ꎮ迨刘晚出ꎬ唯以流丽稳贴为宗ꎬ无复前人之典重 [22]1396ꎬ梳理了笺启之文的流变ꎬ显露出尊尚北宋骈文典重风格的倾向ꎮ«橘山四六»提要云: 北宋四六ꎬ大都以典重渊雅为宗ꎮ南渡末流ꎬ渐流纤弱ꎮ [22]1387表达了对北宋骈文典雅风格的肯定ꎮ«总目»认为北宋以迄南渡时期的骈文多典雅精工ꎬ如胡宿 所为朝廷大制作ꎬ典重赡丽ꎬ追踪六朝 [22]1310ꎬ王禹偁 应制骈偶之文ꎬ亦多宏丽典赡ꎬ不愧一时作手 [22]1307ꎬ沈括 四六表启ꎬ尤凝重不佻ꎬ有古作者之遗范 [22]1333ꎬ王安中骈文 尤为雅丽 [22]1345ꎬ卫博骈文 大都工稳流丽ꎬ有汪藻㊁孙觌之余风ꎬ非应酬牵率者可比 [22]1373ꎬ«格斋四六» 典雅流丽ꎬ亦复斐然可观 [22]1371ꎬ翟汝文骈文则呈现出 雅驯妥贴 根柢深厚 措词雄健 [22]1348之格ꎮ概因对典雅浑成风格的推崇ꎬ提要会对宋末文坛 体格稍卑ꎮ往往好博务新ꎬ转伤繁冗 [22]1387的骈文风格流露出不满ꎬ并感叹宋末启札类骈文 多喜配合经史成语ꎬ凑泊生硬ꎬ又喜参文句ꎬ往往冗长萎弱ꎬ唐以前旧格荡然 [22]1407ꎬ展现出对骈文浑成典雅风格的审美诉求ꎮ对于清初骈文ꎬ馆臣云: 维崧导源於庾信ꎬ气脉雄厚如李梦阳之学杜ꎮ绮追步於李商隐ꎬ风格雅秀ꎬ如何景明之近中唐ꎮ藻功刻意雕镌ꎬ纯为宋格ꎬ则三袁㊁钟㊁谭之流亚ꎮ平心而论ꎬ要当以维崧为冠ꎮ [22]1524提要褒举陈维崧骈文ꎬ赞其骈文气脉雄厚ꎬ有六朝旧格ꎮ馆臣言胡松«唐宋元名表» 挽颓波而归之雅 [22]1717ꎮ这种对典雅风格的官方强调ꎬ很大程度上引导了清代骈文风格的转向ꎮ三㊁流波余响:«总目»骈文批评对后世的影响文学批评不仅能在共时角度反映评论者的文学审美观念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ꎬ亦能从历时的角度纵观文学发展变化的历程与审美迁变的轨迹ꎬ从而起到文学风向标的作用ꎮ作为官修目录学巨著ꎬ«总目»的骈文观念影响了后世的骈文创作与批评ꎮ首先ꎬ«总目»甄录的骈文文集对后世的影响深远ꎮ彭元瑞«宋四六选自序»曰: 借祕书于四库ꎬ揽别集者百家ꎬ凡骈四俪六之章ꎬ为拔十得五之选ꎮ [37]446表达出对四库馆臣收集与整理骈文工作的肯定ꎮ嵇璜«续通志 艺文略»中著录的骈文亦沿用文渊阁著录的书目ꎮ[38]576提要称蔡世远«古文雅正» 兼收俪偶ꎬ正世远深明文章正变之故 [22]1732ꎬ影响了后世的骈文选本ꎮ李兆洛在道光十七年(1837)至扬州时ꎬ 值文汇阁«四库全书»移藏天宁寺ꎬ因入观ꎬ钞«异域录»等书还 [39]438ꎬ翻阅了大量的四库书籍ꎮ道光元年(1821)ꎬ李兆洛刊刻«骈体文钞»ꎬ将李斯㊁司马相如㊁司马迁等人的散文选入ꎬ贯彻了提要融通骈散之意ꎬ加速了嘉庆以来骈文散化的转向ꎮ其次ꎬ«总目»对历代骈文的评价ꎬ亦影响了后世的骈文批评ꎮ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引用四库提要对«四六丛珠汇选»的评述ꎬ表达出对«总目»权威性的肯定ꎮ[40]665秦瀛«己未词科录»节录«总目»对«陈检讨四六»的评价ꎬ推陈维崧骈文为清初骈文之冠ꎮ[41]卷2孙梅«四六丛话»称«四库简明目录» 集千古之大成ꎬ树艺林之标准 [42]11ꎬ他将四六溯源«骚»«选»ꎬ主张以意行文㊁不拘骈散ꎬ指明道咸以来文章骈散交融的走向ꎮ[43]173-209这些观念都与«总目»一脉相承ꎮ各地方志亦对提要的骈文观加以援引ꎬ如李楁«(民国)杭州府志»引用«南塘四六»提要和«橘山四六»提要的评价ꎮ«总目»对徐陵㊁庾信骈文的批评ꎬ也成为后代骈文批评的参照范本ꎬ如钱基博«骈文通义»㊁刘麟生«中国骈文史»㊁姜书阁«骈文史论»等著作在评价徐陵㊁庾信骈文时ꎬ都援引提要之语ꎮ再次ꎬ提要将骈文置于与散文相同的文体高度ꎬ推动了骈散的交融与骈文的尊体运动ꎮ嘉庆年间ꎬ曾燠的«国朝骈体正宗»以正宗为骈文正名: 古文丧真ꎬ反逊骈体ꎬ骈体脱俗ꎬ即是古文ꎮ迹似两歧ꎬ道当一贯ꎮ [44]序ꎬ1其骈散不分的选文方式因袭了«总目»骈散相通的思想ꎮ且曾燠编纂«南北朝文钞»ꎬ 留意六朝偶体ꎬ欲复俳俗ꎬ归诸古音 [45]542ꎬ其推尊六朝骈文的思想与提要一脉相承ꎮ«总目»之后ꎬ提及骈文者基本都用骈体或骈文ꎮ据昝亮«清代骈文研究»[11]和洪伟㊁曹虹«清代骈文总集编纂述要»[46]224-256统计ꎬ康雍年间ꎬ有骈文选本13种ꎬ以四六命名的有李渔«四六初征»等12种ꎬ此时四六之名占绝对优势ꎮ乾嘉年间ꎬ骈文选本15种ꎬ以四六命名的有蒋士铨«评选四六法海»等6种ꎬ以骈文命名的有曾燠«国朝骈体正宗»等6种ꎬ此时骈文之称已然兴起ꎮ道光至宣统年间ꎬ有骈文选本20种ꎬ以骈文命名者有林昌彝«近代骈体文»等16种ꎬ以四六命名者仅有王以宽«清四六大观»等3种ꎬ此时骈文之名已主盟壇坫ꎮ在这场由四六向骈文的文体演进史中ꎬ«总目»作为官方的文化意志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功用ꎮ乾嘉之后ꎬ融合骈散逐渐成为理论界的普遍声音和创作上的指导原则[47]ꎬ甚至有高倡 骈散合一乃为骈文正格 [48]8451者ꎬ此都受到«总目»尊骈思想的影响ꎮ文学批评是批评者介入社会的一种重要方式ꎬ具有意识形态的导向作用ꎮ«总目»能破除宋元以来学界对骈文的轻视ꎬ将骈文置于散文发展史的独立视域中加以审视ꎬ看到骈文自身的文体特性及其与古文运动兼容互渗的文体特点ꎬ卓具史的视野ꎮ这比近代多从骈散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出发展开对骈文的研究更具借鉴意义ꎮ通过对«总目»骈文批评的思考ꎬ我们能透过馆臣之眼审视乾嘉时期官方的骈文观念ꎬ推进骈文批评的研究进程ꎮ[责任编辑:蒋玉斌]注释:①㊀目前只有吕双伟«‹四库全书总目›的骈文批评观»一文ꎬ梳理了«总目»的骈文批评观ꎮ参见吕双伟«清代骈文理论研究»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ꎬ第90-101页ꎮ②㊀«总目»子部骈文论著有:明王志庆«古俪府»㊁宋杨万里«四六膏馥»㊁佚名«启劄渊海»㊁明王明嶅«四六丛珠汇选»㊁明游日章«骈语雕龙»㊁明徐应秋«骈字凭霄»㊁明何伟然«四六霞肆»㊁清周池«骈语类鉴»ꎮ«总目»集部骈文论著有:宋王子俊«格斋四六»㊁宋李廷忠«橘山四六»㊁宋李刘«四六标准»㊁宋方大琮«壶山四六»㊁清陈维崧«陈检讨 四六»㊁宋赵汝谈«南塘四六»㊁宋王迈«臞轩四六»㊁宋危昭德«巽斋四六»㊁清陆繁弨«善卷堂四六»㊁明王志坚«四六法海»㊁佚名«群公四六续集»㊁明陈翼飞«文俪»㊁宋王铚«四六话»㊁宋谢伋«四六谈麈»㊁宋洪迈«容斋四六从谈»㊁清陈维崧«四六金针»ꎮ参考文献:[1]㊀朱洪国.中国骈文选[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ꎬ1996.[2]㊀蒋寅.清代文学论稿[M].南京:凤凰出版社ꎬ2009.[3]㊀[宋]洪迈.容斋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2015.[4]㊀[明]邓元锡.皇明书[M].明万历间刻本.[5]㊀[清]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M].清光绪二年(1876)传忠书局刻本.[6]㊀[清]苏惇元.方苞年谱[M]//方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1983.[7]㊀[清]康熙.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ꎬ1986.[8]㊀[清]毛际可.陈其年文集序[M]//清文海:第21册.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ꎬ2010.[9]㊀[清]袁枚.袁枚全集新编[M].王英志ꎬ编校.南京:浙江古籍出版社ꎬ2015.[10]吴承学.清代文章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文学遗产ꎬ2006(1):18-21.[11]昝亮.清代骈文研究[D].杭州:杭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ꎬ1997.[12]颜建华.清代乾嘉骈文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ꎬ2011.[13][清]黄始.听嘤堂四六新书[M]//四库禁毁书丛刊 集部:第135册.北京:北京出版社ꎬ2000.[14][清]邵齐焘.玉芝堂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81册.济南:齐鲁书社ꎬ1997.[15][清]孙原湘.天真阁集[M]//续修四库全书:第158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2002.[16][清]金兆燕.棕亭古文钞[M]//续修四库全书:第144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2002.[17][清]吴鼒.吴学士诗文集[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4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2010.[18][清]蒋士铨.评选四六法海[M].上海:鸿文书局ꎬ1936.[19][清]纪昀.纪晓岚文集:第1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ꎬ1995.[20][清]朱珪.知足斋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ꎬ1985.。

陈维崧与清代骈文复兴

陈维崧与清代骈文复兴

陈维崧与清代骈文复兴【摘要】陈维崧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其“入题-叙事-自述-明旨”的迦陵范式对骈文结构模式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陈创造出的骈文新结构“对话体”骈序,在骈文史上具有开创性。

在骈文批评方面。

陈推尊骈体,取法徐庾,强调“博”和“真”,追求“自标兴会”。

陈编选的《今文选》为后学提供了摹习骈文的范本。

陈维崧集在康熙年间有三种版本行世,其作品被诸多骈文选本收录,《国朝骈体正宗》的编纂正式确立陈维崧在清代骈文史上的地位。

陈也被公认为是清代骈文复兴的首要功臣。

【关键词】陈维崧;迦陵范式;骈文复兴;《今文选》;《国朝骈体正宗》清初文坛承接晚明追逐骈俪的风气。

涌现出一批著名的骈文家和优秀的骈文作品,为清代骈文复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谢无量云:“清初之为骈文者,其影响被于一代,不为小也”,肯定了清初骈文的重要价值。

在众多骈文作者中,陈维崧堪称清初第一大家,《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三《陈检讨集提要》云:“平心而论,要当以维崧为冠。

”和陈维崧同期的友人汪琬评价道:“陈处士(维崧),排偶之文,芊绵凄恻,几于凌徐扳庾。

予致书王十一日:‘唐以前,某所不知,盖自开宝后七百余年,无此等作矣。

’”王十一即王士禛,汪琬对当时作家很少肯定,却对陈维崧骈文推崇备至,认为陈可与唐以后历代著名骈文家相比肩。

陈康祺也称:“国朝骈体自以陈检讨为开山。

”(《郎潜纪闻初笔》卷八)民国学者刘麟生曰:“迦陵才气奔放,实为清初第一人。

”清代被认为是骈文的复兴期,而清初又是清代骈文的发端期,陈维崧则是这一开端中的首要代表。

以下就他的骈文的独特成就、骈文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其骈文的文学地位等问题,从三方面加以探讨。

一、“迦陵范式”与“对话体”骈序陈维崧一生创作了大量骈文,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王兆鹏先生在研究创作模式时曾引入“范式”概念,指“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所建立或遵从的一种审美规范、一种惯例性的艺术表现的范型”。

陈维崧的骈文创作具有独特的结构模型和审美追求,可称作“迦陵范式”。

实学思潮与《四库全书总目》的小说观

实学思潮与《四库全书总目》的小说观

实学思潮与《四库全书总目》的小说观张泓【摘要】In The catalogue of si ku quan shu, novels are listed under the category of Zi and the viewpoints on novels are reflected in two aspects. Firstly, the position of novels had a much lower position in the catalogue, lower than historical records, episodes, and even classics. Secondly, novels must have social functions, namely, to exhort and inspire, broaden knowledge and provide inform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real learning philosophy, The catalogue of si ku quan shu chose to carry forward the novel concepts of Ban Gu in Han dynasty, deserting the novel concepts of Liu Zhiji and Hu Yinglin. The catalogue pointed out that despite the lower social position, novels should still play their roles in serving the country as well as educating the people. This novel concept ensured the unity of the style of the novel, but emphasized the social value of the novel and ignored its aesthetic value.%《四库全书总目》把小说列入子部,其小说观体现为两个方面:首先,小说的地位很低,既低于史,也低于集,当然更低于经;其次,小说要有社会功用,即能寓劝戒、广见闻、资考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对《四库全书总目》中的陈维崧及“清初骈文三大家”的认识
陈维崧是清初骈文大家,《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据庶吉士祝堃家藏本收录其骈文专集《陈检讨·四六》,而《四库全书总目》此书提要中对陈维崧的评价,奠定了后世评价的基调,也初步形成了后世对清初骈文格局的认知。

笔者因本专业“集部研读”课程作业的缘故,曾撰约两万字之《陈检讨·四六》提要疏证,故撰此文,谈谈关于《四库》中的陈维崧及“清初骈文三大家”的一些问题,以期可惠清初骈文相关研究者,并望方家指正。

《陈检讨·四六》提要节录如下:
国朝陈维崧撰,程师恭注。

维崧有《两晋南北史集珍》,已著录。

国朝以四六名者,初有维崧及吴绮,次则章藻功《思绮堂集》亦颇见称于世。

然绮才地稍弱于维崧,藻功欲以新巧胜二家,又遁为别调。

譬诸明代之诗,维崧导源于庾信,气脉雄厚,如李梦阳之学杜;绮追步于李商隐,风格雅秀,如何景明之近中唐;藻功刻意雕镌,纯爲宋格,则三袁、钟、谭之流亚。

平心而论,要当以维崧为冠。

徒以传诵者太广,摹拟者太众,论者遂以肤廓为疑,如明代之诟北地。

实则才力富健,风骨浑成,在诸家之中,独不失六朝、四杰之旧格。

要不能以挦撦玉溪,归咎于三十六体也。

……特以四六之文,非注难明,而师恭捃摭故实,尚有足资考证者,故并存之,以备参稽焉。

其他有关《四库》对陈维崧及“清初骈文三大家”评价的辅助材料还有《四库》陈维崧《两晋南北史集珍》提要、《四库》吴绮《林蕙堂集》提要等,查阅方便,这里便不大篇幅摘录了。

梳理归纳《四库》视野中的陈维崧及“清初骈文三大家”,主要可见如下一些问题:
其一,清初骈文大家及其派别、地位。

清初骈文三大家中,一般以为陈维崧、吴绮为三唐一派,即将两人归于多崇尚唐代骈文、以之为楷模的一派,这一派的骈文往往博雅清丽,雄奥生动。

而章藻功为宋四六一派,即醉心于模仿宋代骈文的一派,求清空流转、质实直率。

故《四库》将章藻功与陈维崧、吴绮二家分说,而藻功又较二家后出,另辟蹊径,“纯用宋格”,故《四库》曰“欲以新巧胜二家”
云云。

而陈维崧和吴绮虽都源于徐陵和庾信(《四库》吴绮《林蕙堂集》提要),又相交深厚,互有“当世两人”的瑜亮意识,本应该有着相似的风格特征,然而两人在骈文创作中又融入了不同的文学传统,因而同源异趣,故论者常将同派二人再作对比,一较高低。

在这里,《四库》认为吴绮稍不如陈维崧;整体上看,《四库》以为清初散文当以陈维崧为冠,吴绮、章藻功可以肩随。

有清至今的普遍看法亦与《四库》相似,即陈维崧当为清初骈文第一大家,二家并称则陈维崧、吴绮,三家并称则陈维崧、吴绮、章藻功。

其二,陈维崧为清初骈文之冠之原因。

核心期刊写作发表请Q2368354987
对偶和用典是骈文的两个最重要的要素,既需要学识,也体现着才力。

陈维崧用典似乎随意驱遣,了不费力,而且所用之典本身似乎并不特别,但在组合两个典故以形成对仗时,每每给人以新奇之感。

如《半茧园赋》之“何如巢父,巢中得偃息之乡;岂若壶公,壶内有栖迟之地”,以壶公对巢父,对极工又有意趣;《续臞庵集序》之“居虽异县,难忘者城北徐公;生幸同名,差别者小冠子夏”,以小冠子夏对城北徐公,也是极佳。

《四库》提到陈维崧编撰《两晋南北史集珍》,可一窥其对典故、对仗极其重视之一斑,他专门为此做了大量的资料准备,故其对仗新奇、用典灵活之妙,绝非偶然。

提要的最后还说道,四库馆臣虽以为程师恭所注《陈检讨·四六》非善本,“往往失其本旨”,但因陈维崧之骈文征引典故极其广博奇巧,若无注释,常常难懂难明,故程注仍有“足资考证”的价值,即使非善本,亦“并存之,以备参稽”,此亦可从侧面反映陈维崧过人之才力。

前面说到,《四库》云吴绮才地稍弱于维崧,即陈维崧骈文成就与吴绮相当,均至清初至高地位,而略胜吴绮一筹。

但个中缘由除上面所说的两点反映外,《四库》其实并未详说,
愚在此补充已以为之如下几个原因:一、陈维崧取法前贤,转益多师,尤其擅长赋、启、序等文体,其赋学庾信、王勃,其启效庾肩吾、李商隐,其序拟徐陵,六朝三唐诸家诗文在其笔下任意驱遣、挥洒自如,故其骈文浑融雄肆、博伟沉绝;二、陈维崧骈文不仅雄健博伟、豪迈俊爽,且雄而能丽,博丽而不失之平冗,兼徐庾之沉厚与四杰之高华,又因其身世而擅书兴亡之感,除雄健外又时有多重风采,较吴绮之秀逸更显才气过人,亦更符合当时的文学品味;三、陈维崧骈文之句式丰富多变,如同是祭文,其俪体文集中有五篇用四言体齐整匀美,另外三篇却参差错落、长短有致,使其文章有夭矫跳荡之姿,除此之外,陈维崧还常以散行之气运偶句,文气顺调,大气自然;四、陈维崧对仗新奇,用典灵活,佳典、趣对频频,其文后才力,非常人能及。

其三,《四库》对陈维崧评价看似自相矛盾处之解读。

如上文所说,整体上看,《四库》以为清初散文当以陈维崧为冠。

《四库》在《陈检讨·四六》提要处批评论者“徒以传诵者太广,摹拟者太衆”“遂以肤廓为疑”,却又在评邵齐焘《玉芝堂集》时说“陈维崧一派以博丽为宗,其弊也肤廓”,看似相互矛盾,其实是不相妨的。

《四库》在此大致是说:就陈维崧本人而言,“才力富健,风骨浑成”,以雄健博丽之风猛烈地冲击着清初的文坛,至有“上掩徐庾,远轶王骆”(胡献征《陈迦陵文集序》)之评,后人纷纷“模拟相寻”(毛际可《汪蓉洲骈体》序),的确称得上是清初骈文之冠。

然而,瑜中难免微瑕,陈维崧自己也很清楚自己骈文创作的不足之处。

如其在《与陈际叔书》中分析自己的情性及作文短弊:“仆才质疏放,姿制诞逸,颇致蓝田狷忿之讥,时从平子情况之诮。

间有侯芭嗜奇之癖,时多吴质好伎之累。

”“才质疏放”故多类同俗熟,“姿制诞逸”故拙陋粗劣,“嗜奇”故偏怪,“好伎”故滑巧,且用典古奥之处,往往非注难明。

陈维崧本人尚且如此,而陈维崧一出,应者云集,才力往往难以与维崧匹敌,故强作博丽之文,更难免流于空泛,故《四库》曰“维崧一派”“其弊也肤廓”云云。

此后进之失,非维崧之失也,便如后人撏撦玉溪不当,非玉溪之失也。

最后,关于《四库》对“请初骈文三大家”之一章藻功评价的问题。

自《四库》以“新巧”“别调”给章氏骈文定性以后,章藻功及其《思绮堂文集》的影响力便日渐衰弱,以至后世许多重要骈文选本如光绪间姚燮辑《皇朝骈文类苑》、曾燠辑《国朝骈体正宗》,对章氏骈文都避而不录;民国以来的学者继承前人,也都对章藻功略而不论。

然而,就文学史地位而言,章藻功在清初虽不能与陈维崧同日而语,也不及吴绮,但毕竟是与陈维崧、吴绮并称的骈文三大名家之一,如今对章藻功的认识与章氏骈文的实际成就以及其在清代骈文史上的地位是不相符合的。

这种不易察觉、已使我们形成偏见的误导,是我们在借鉴《四库》对清初骈文以及其他时期文学的评价时应该要注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