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面生态膜与龋病(二)龋病学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之三
龋病的组织病理学研究(续)龋病学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之六

本 质 中观察 到 成牙本 质 细胞 突 内有 脂 肪沉 淀 ,o— Be dce 13 ) ekr(9 1 认为 这种 脂 肪 沉 淀是 龋病 引发 的保 护反 应 , 细菌 不 能侵 入更 深层 。 使
T m s 16 ) 一 次 发 现 牙 本 质 龋 损 害 周 围 o e(89 第
o e t le a l e t e e n u a d p la e cin n c ro s p o e s ae ds u s d C n lsv l fd na n me ,d n i ,c me t m n u p r a t s i a u rc s ic s e . o cu iey,c r u n l o i r ai s o p o e si man y a d p ma l ap o e so e n r iain o h n r a i a t f h o h r t e h n t e p o e so r c s s il n r r y r c s fd mi e a z t ft e io g n cp r o e t t ah r a h rc s f i i l o t o t p o e lsso so g n c marc s Ho e e ,d sr cin o e mar e y b h ae rs c n a y p o e s r toy i fi r a i t e . t i w v r e t t ft t c s ma e te ltro e o d r r c s . u o h i
维普资讯
牙体牙髓牙周病 学杂志( hnJC nevD n)0 7 1 (0 C i o sr et20 ,7 1 )
龋病 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 ) 续
口腔内科学

口腔健康
• 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 的重要指标
• 是个人素质、气质、风度的重要指标
龋病的危害?
直接危害
牙齿形态功能 牙髓炎 根尖周炎 颌骨骨髓炎 间隙感染
间接危害
牙源性病灶
牙源性病灶
牙齿慢性细菌病变可成为病灶,病灶中的 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引起远离病灶组织 发生器质性、功能性改变。龋病作为病 灶可引起五官、心脏、关节、肾脏等病 变。
特点 无血管和细胞反应 病程进展缓慢 脱矿与再矿化交替进行
龋病病变的研究方法
LM SEM
早
层早
期
(期
PLM
牙
牙早釉釉期质,质
牙
龋
浸龋
釉
病
喹,
质
损
啉透
龋
体
)明
表
部
层
层
(
与
下
暗
脱
)
矿 ,
表
层
釉
沿早
完
质
晶期
整
TMR
晶
体釉
体 溶
C
轴
质 龋
解
进晶
行体
溶
解
TEM
龋病病变的研究方法 纳米压痕技术
龋病病变的研究方法
2、保存和恢复牙齿及牙周组织的生理 功能
龋 病 学 Cariology
研究龋病病因、病理、治疗和预防 Cariology is a science for study
the etiology、pathology、therapy and prevention of dental caries.
口腔内科学的学习要求
龋病的临床病理 Clinical Pathology of Caries
龋病PPT课件

2023/12/17
21
三、龋 病 的 分 类
继发龋(secondary caries)龋病治疗
后,由于充填物边缘或窝洞周围牙体组织破
裂,形成菌斑滞留区;或修复材料与牙体组
织不密合,形成微渗漏,都可产生龋病,称
继发龋。继发龋也可因治疗时未除净病变组
织发展而成。
2023/12/17
22
三、龋 病 的 分 类
2023/12/17
6
龋
病
一、概述 二、病因及发病过程 三、分类 四、龋病的临床特征和诊断 五、龋病的治疗 六、治疗并发症及处理
2023/12/17
7
二. 龋 病 病 因
化学细菌学说 蛋白溶解学说 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龋病病因的现代概念---三联因素
四联因素
2023/12/17
8
二. 龋 病 病 因
2023/12/17
55
五、龋病的治疗
1.治疗原则 2.保守治疗 3.充填治疗
4.常用垫底、充填材料理化性质及其选择
5.深龋的治疗 6.牙体粘结修复术 7.龋病治疗中的常见问题和处理
1.定义:龋病(dental caries, tooth decay)是牙齿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 影响下,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的疾病。
2023/12/17
4
一、 龋 病 概 念
2.龋病的临床特征:牙体硬组织即牙釉质、牙本 质和牙骨质在颜色、形态和质地等方面均发生变 化。初期龋坏的硬组织发生脱矿,牙釉质呈白垩 色。继之病变部位有色素沉着,局部呈黄褐色或 棕褐色。随着无机成分脱矿、有机成分分解的不 断进行,牙体组织疏松软化,发生缺损,形成龋 洞。牙齿一旦形成龋坏,则缺乏自身修复能力。
龋病流行病学研究报告

龋病流行病学研究报告
根据龋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报告,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发现:
1. 龋病是全球最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尤其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更加普遍。
根据报告,全球有约60-90%的儿童和近100%的成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龋病。
2. 龋病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和群体中存在明显差异。
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的人群更容易患龋病,这可能与饮食结构、口腔卫生意识和医疗资源等因素有关。
3. 龋病的主要原因是口腔中的细菌,特别是Streptococcus mutans和Lactobacillus等菌种。
这些细菌可以代谢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并产生酸,导致牙齿表面的矿物质溶解,最终形成龋洞。
4. 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是龋病的重要风险因素。
高糖饮食、频繁的零食和饮料摄入、缺乏口腔清洁和牙医定期检查等行为都会增加患龋病的风险。
5. 龋病对个体和社会经济都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龋病导致的牙齿失去、疼痛和咀嚼障碍会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而治疗龋病所需的费用也会给家庭和社会经济带来重大负担。
基于以上发现,预防龋病的关键在于加强口腔卫生教育和促进健康的饮食习惯。
此外,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清洁,使用含氟牙膏和漱口水等口腔保健产品也可以有效降低患龋病的风险。
口腔医学-龋病生态学假说

龋病生态学假说龋病的主要致病菌•变形链球菌MS是主要致龋菌,证据:•MS经常单独存在于成洞的龋病病损中•MS在动物模型中通过高糖饮食诱导了龋病形成•MS是高度产酸且耐酸细菌•MS能产生表面抗原Ⅰ/Ⅱ和非水溶性葡聚糖,提高细菌对牙面及其他细菌的黏附•文献综述证实MS在釉质龋和根面龋初始阶段起核心作用扩展性生态菌斑假说提出•实验证实龋损形成的过程中,在无龋洞阶段的生物膜菌丛中,MS数量并非一定很高•非变形产酸耐酸菌包括非变形链球菌、放线菌更多地参与了龋的形成•有学者发现,在白色斑点样病损表面覆盖有非变形链球菌、放线菌和其他非变形耐酸菌,包括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根据上述情况提出扩展性生态菌斑假说,解释菌斑细菌表型/基因型性能的动态改变和龋病发展过程中的脱矿-再矿化平衡关系内容•生物膜通过碳水化合物产酸导致龋病,其发展包括三个阶段:•动态稳定阶段:正常釉质表面的微生物菌丛主要包括非变形链球菌和放线菌,产酸温和且量少,此时釉质保持脱矿-再矿化平衡或将矿化平衡转为矿化盈余•产酸阶段:当糖供应量增加时,产酸频繁且酸量增加,非变形细菌的产酸和耐酸能力也会适应性增加;此外更多的耐酸菌株,比如低PH非变形链球菌,会选择性增加。
这一过程即酸性诱导的微生物适应性和选择性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将脱矿-再矿化平衡转变为矿化丧失,从而导致龋病的发生和进展•耐酸阶段:在严重且时间较长的酸性环境中,通过暂时性酸性损害和酸性抑制生长,使更多的耐酸细菌成为优势菌。
在此阶段,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以及非变形链球菌的耐酸菌株、放线菌、双歧杆菌、酵母菌等可能成为优势菌,微生物表型和基因型均发生改变•牙菌斑是一个动态微生物生态系统,其中非变形细菌(主要是非变形链球菌和放线菌)是保持动态稳定的主要细菌•低PH非变形细菌的酸性诱导性适应和酸性诱导性选择在菌斑去稳定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脱矿再矿化平衡从矿化盈余到矿化丧失•酸性环境确立,MS和其他耐酸细菌通过维持矿化丧失的环境以增加及促进病损发展Amphibiosis模型系统•生态学家提出的术语,是一种动态适应,为了应答一同生存的两个生物体间的环境改变•正常条件下,口腔中的细菌和宿主是共生关系,称为互利共生•当某种条件改变时,共生关系转变为寄生,对一者有利而对另一者有害龋病过程中的细菌生物膜菌斑微生物菌丛研究表明:•清洁牙面的先锋菌由高度选择性的口腔微生物菌丛组成,包括血链球菌,口腔链球菌,轻链球菌,MS检出量很少;当微生物菌丛成熟后,细菌组成由以链球菌为主转为放线菌为主,光滑牙面上成熟菌斑主要菌属为放线菌和链球菌,大多是为非变形链球菌•釉质白色斑点状病损处牙菌斑的MS含量比健康处高,但仍以非变形链球菌为主要细菌•牙本质龋洞中,MS占总菌丛大约30%;牙本质龋进展区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更为常见•表明牙齿表面微生物菌丛随着龋病病损的发展而改变,从以非变形链球菌和放线菌为主到以MS和其他非变形细菌包括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为主口腔细菌与生存和致龋相关的代谢性能•龈上菌斑中大多数细菌可以带些多种糖类,最常见的糖分解途径---EMP途径产酸•糖供应充足时,口腔链球菌包括MS、非变形链球菌和放线菌可以以细胞内多糖IPS的形式储存这些多余的糖,在糖短缺时作为能量来源产酸•非变形链球菌、放线菌、MS、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用葡萄糖培养的最终PH,MS、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产酸性和耐酸性较非变形链球菌和放线菌要高,但是非变形链球菌和放线菌最终PH也低于5.5---釉质脱矿的临界值•非变形链球菌和放线菌有细胞外糖苷酶,可以分解糖蛋白,如唾液中的粘蛋白释放糖•放线菌还有一种特殊的糖分解系统,可以利用高能量的多磷酸盐和焦磷酸盐复合物合成己糖激酶和磷酸果糖激酶,以储存能量,这些物理性质对于其在龈上菌斑中占优势地位有利龋病发展过程中,相关细菌所扮演的作用1.动态稳定阶段:非变形链球菌和放线菌为优势菌2.产酸阶段:(1)酸性诱导性适应微生物菌丛的表型改变:糖供应频繁或唾液分泌不足,菌斑PH降低,增强非变形细菌适应性产酸和耐酸能力。
龋病研究新近展

抗菌肽防龋口腔护理产品
抗菌肽是一种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小分子肽,能够杀灭多种 口腔细菌,预防龋齿和牙周病等口腔疾病。
抗菌肽防龋口腔护理产品包括抗菌肽漱口水、抗菌肽牙膏、 抗菌肽口腔喷雾等,它们能够有效地减少口腔细菌数量,提 高口腔卫生水平,预防龋齿的发生。
04
龋病治疗新技术与方法
光固化树脂充填技术
龋病的危害与流行情况
危害
龋病不仅会引起牙齿疼痛、咀嚼困难 ,还可能导致牙髓坏死、根尖周炎、 颌骨骨髓炎等严重并发症。
流行情况
龋病是全球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 特别是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病率较 高。
龋病发生的原因与机制
原因
龋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口腔卫生习惯、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等。
机制
口腔细菌在牙面上形成牙菌斑,通过代谢糖类产生酸,酸侵蚀牙齿导致龋损。
总结词
自修复、低磨损、高强度
详细描述
树脂突堤充填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龋病治疗方法,其核 心思想是在牙齿表面形成一层具有自修复功能的树脂 突堤,以阻止龋病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技术的优点在 于能够降低牙齿的磨损程度,提高修复体的强度和耐 磨性,同时自修复功能能够减少患者复诊的次数和医 生的操作时间。然而,树脂突堤充填技术的实施需要 精确控制树脂材料的性能和操作技巧,因此对医生的 技术要求较高。
龋病研究新进展
目录
• 龋病概述 • 龋病研究的新进展 • 新型龋齿预防材料与技术 • 龋病治疗新技术与方法 • 未来龋病研究展望
01
龋病概述
龋病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龋病是一种由口腔内细菌引起的 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疾病,主 要影响牙齿硬组织。
特点
龋病通常从牙冠开始,逐渐向牙 髓腔发展,最终导致牙髓坏死和 根尖周炎。
牙齿龋病的生物膜形成与转化研究

牙齿龋病的生物膜形成与转化研究牙齿龋病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广泛存在于全球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
它的形成与生物膜的形成和转化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生物膜的定义、牙齿龋病的发展过程以及生物膜形成与转化研究方面进行探讨。
1. 生物膜的定义生物膜是一种由微生物和宿主细胞共同构成的复杂结构。
它可以附着在多种不同的表面上,形成一层可观察到的黏稠物质。
生物膜中存在着多种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在生物膜中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相互之间通过分泌物、代谢产物以及基因传递等方式相互影响。
2. 牙齿龋病的发展过程牙齿龋病的发展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龋、进展龋和临床龋。
初始龋是牙齿表面的矿物质溶解,通常不会引起疼痛或其他不适。
进展龋是溶解程度加重,逐渐向牙齿内部扩展,可能引起牙齿表面的小孔。
临床龋是牙本质的溶解,可能导致牙髓炎和牙齿损坏。
3. 生物膜形成与转化研究生物膜在牙齿龋病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初始龋是由单一的菌落形成的。
这些菌落吸附在牙齿表面,并通过产生粘附物质来稳定它们与牙齿表面的结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菌落会逐渐融合形成生物膜。
生物膜中的微生物通过相互作用和信号传递,导致牙齿表面的酸性环境进一步加剧,从而加速了牙齿的溶解。
另一方面,生物膜的转化也是牙齿龋病的关键环节。
在一些研究中发现,一些特定的细菌群落在生物膜内逐渐发展,并且具有更强的牙齿附着能力。
这些细菌群落被称为致龋菌,它们通过代谢产物的产生,加剧了牙齿的酸性环境,最终导致牙齿的溶解。
因此,研究生物膜的形成和转化对于防治牙齿龋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关于生物膜的形成和转化机制的研究还存在许多未知。
研究人员通过建立模型和进行实验室研究,试图解析其中的关键环节。
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群体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信号传递等因素与生物膜的形成和转化密切相关。
进一步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牙齿龋病的发展过程,并为预防和治疗牙齿龋病提供理论依据。
龋病ppt课件

显微放射摄影
釉 质 早 期 龋
偏光显微镜
·
釉质早期龋牙齿表面扫描电镜
·
病
损
区
晶
体
A
破
坏
B
A
·
A:周缘晶体破坏 B:晶体中央溶解
釉质早期平滑面龋的病理改变:
病损呈三角形改变,尖向釉牙本质界,底向
表面:
表层
o 透明层:病损最前沿,晶体
病损体部
开始脱矿,孔隙容积1%
o 暗层:脱矿加重,孔隙容积2%~4%,
·
窝沟龋(进一步发展
)·釉质窝沟龋的病理改:病损呈三角形改变,底向釉牙本质界,尖向表面
。
成因:与釉柱排列方向一致。 注意:咬合面窝洞,口小底大。
·
表层
病损体部
暗层
透明层
·
(二)牙本质龋
·
牙本质龋(磨片,低倍镜)
·
牙本质龋(磨片,低倍镜
)
·
牙本质龋(磨片,低倍镜)
·
牙本质龋(磨片,低倍光镜)
龋
·
四联因素学说
B
F
H
T
B:细菌 F:食物 H:宿主 T:时间
龋
·
细菌和菌斑——变形链球菌
(致龋菌黏附于牙面)
食物——蔗糖
(超强的致龋能力)
宿主——易感牙
(牙的位置、形态、结构都 与龋病有关)
时间(时间的力量)
·
细菌:
变形链球菌的致龋力最强
o菌斑
是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由唾液 糖蛋白形 成 的基质和细菌构成。
3、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1955年由Schatz提出:蛋白酶将有机物分解,同 时产生螯合作用的有机酸,枸橼酸、乳酸等。 与牙中的钙盐结合形成可溶性的螯合物,导致 脱矿,使牙体组织破坏形成龋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 萍等 ( 9 9 在 S M 下 观察 了健 康 人 、 牙 18 ) E 患
周病 者 、 患龋 病者 牙 面 的 生 态 膜 , 示 龋 损 牙 面生 显
衰 亡 的现 象 。
观察 牙 面生态 膜 的结 构 , Mc ogl(93 在 光 如 D ua 16 ) l
学显 微镜 下观 察牙 面生 态膜 , 到大量 丝状 菌 和球 见 菌 。 B ye L s r( 9 8)在 扫 描 电 子 显 微 镜 od 、 et 16 e ( E 下 观察 牙面 生 态膜 , S M) 发现 大 量 丝 状 菌 、 菌 杆
和球 菌 。N w n ( 9 2 、 a l 1 7 ) 在 S M e ma 1 7 ) G l ( 9 3 也 i E
下 观察 了人牙 咬合 面生 态膜 , 到窝 沟生 态膜 的细 见 菌 多 , 列不 规则 , 系杆 菌 和丝状 菌 , 沟外 的牙 排 多 窝
收 稿 日期 :06— 4— 7 20 0 2
[ 关键词 ]牙面生态膜 ; 透人 ;扩散 ; 糖代谢 ; 酸分析 [ 中图分类 号]R 8 , 70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5— 5 3 20 )0— 5 3— 7 10 29 (0 6 l 0 4 0 [ 牙体 牙髓 牙周 病学 杂志 ,0 6 1 (0 :4 ] 20 ,6 1 )5 3
[ 摘 要] 本 文继 续 对 牙 面 生 态 膜 在 龋 病 发 病 中 的 作 用 进 行 回 顾 。 本 篇 主 要 是 牙 面 生 态 膜 的 结 构 、 微
生 物 组 成 、 学 成 分 分 析 、 态 膜 的物 质 透 人 性 与扩 散 性 、 态 膜 内 的物 质 代 谢 , 点 是 与 龋 病 发 生 密 切 相 关 的 化 生 生 重 糖 代 谢 , 对 生 态膜 内 的 碱性 物 质 代 谢 、 冲性 能 诸 方 面 作 了 追 述 。 并 缓
De tl c fm n a i ( ) na o l a d C re 2 E i s
A e iw fc re e e r h i a tc n u y r v e o a i s r s a c n l s e t r
YUE o g— ln S n —ig
确提 出光 滑牙 面生 态膜 的结构 分 为表 、 、 3层 。 中 底 底 层 薄 而均 匀 , 细 菌 , 伊 红 染 色 ; 无 嗜 中层 较 厚 , 由 许 多紧密 平行 排列 而 与牙 面呈垂 直 的丝状 菌构 成 , 中间夹杂 着 一 些 G 细 菌 ; 表层 结 构 紊 乱 , 球 菌 含 很 多 。在 T M 下可见 到牙 面生 态膜 内细菌 分 裂 和 E
a d mir b a ,c m p n n s, h m ia n y e peme bii nd di u in, ea o im fma ei l n c o i l o o e t c e c la a s s, r a lt a f so m t b ls o t ras,e p ca l h ci l y f s e ily t e a d p o ucin i c fl So a a o sc mea o im n ufe n c iiy a e as e iwe r d t n e o m, me d t fba i tb ls a d b f r g a tvt r lo r v e d, o i i
维普资讯
牙 体 牙 髓 牙 周 病 学 杂 志 ( hnJC nevD n) 06,6 1 ) C i o sr et20 1 ( 0
牙 面 生 态膜 与 龋 病 ( ) 二
龋 病 学研 究 百 年 回医学 院 , 四川 成都 6 0 4 ) 10 1
( e hn ol e fSo aooy S h a nvrt ,h n d 10 1 C ia W s C ia C lg t t g ,i u n U i sy C eg u6 0 4 , hn ) t e o m l c ei
[ btat A s c] r T i p prscni os ei fh eerhw r f ai oyi tesbet o t t c r hs ae i ot uu ve o t rsa oko r lg u jc fh s ut e n r w e c c o nh s e r u
四 、 面 生 态 膜 的结 构 、 菌 组 成 牙 细
2 0世纪 6 0年代 以前 , 们 利 用 光 学显 微 镜来 人
岳松 龄 等 ( 9 0,9 1 利 用 光 学 显 微 镜 和 透 18 1 8 )
射 电子显 微 镜 ( E 对 牙 面 生 态 膜 作 了 观察 , T M) 明
[ 上接 2 0 0 6年 第 9期 第 4 9页“ 8 牙面 生态膜 与龋 病 ( )] 一 ”
面则 主要 由球菌 组成 。N w n 17 ) e ma ( 9 9 对儿 童牙 面 生 态膜 的 观 察 , 现 其 中细 菌 与 细 菌 之 间有 糖 萼 发
( l oay ) 接 。 g c cl 连 y x
[ ywod ]dna eo l pr e it; iui ; ua e bl m;ai a a s Ke rs et cfm; e a ly df s n sgrm t oi l i m b i f o a s c n l i d ys [ h eeJun l f o srav et t ,0 6 1 ( 0 :4 ] C i s o ra o nevteD nir 2 0 ,6 1 )5 3 n C i 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