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盐船文
哀盐船文

• 清代骈文复兴的代表。 清代骈文复兴的代表。 • 代表作品《哀盐船文》。 代表作品《哀盐船文》
• 描写一场特大火灾。 描写一场特大火灾。 • 汪中目睹了这场惨不忍睹的浩劫,此 汪中目睹了这场惨不忍睹的浩劫, 文以志哀悼。 文以志哀悼。
明清盐业实行统销, 明清盐业实行统销,由列名 纲册的盐商赴盐场运销。 纲册的盐商赴盐场运销。此 指运盐船。 指运盐船。
黑夜 刚来
• 群饱方嬉,歌咢宴食。死气交缠,视 群饱方嬉, 宴食。死气交缠, 面惟墨 夜漏始下, 勃发。 面惟墨。夜漏始下,惊飙勃发。万窍 怒号,地脉荡决。大声发于空廓, 怒号,地脉荡决。大声发于空廓,而 水波山立。 水波山立。
暴风 晦色 指长江震荡涌溢。 指长江震荡涌溢
shǎn光焰 shǎn光焰 闪烁貌 。
放声大哭
Zhǔ, Zhǔ,连续
墓穴
彷徨, 彷徨,徘徊无依之意。
• 或举族之沉波,终狐祥而无主。悲夫! 或举族之沉波, 狐祥而无主 悲夫! 而无主。 丛冢有坎 泰历有祀 强饮强食, 有祀, 丛冢有坎,泰历有祀,强饮强食,冯 其气类。尚群游之乐,而无为妖祟。 其气类。尚群游之乐,而无为妖祟。
死而无后的鬼
piāo疾 piāo疾: 轻捷 。
衣服碎片。 衣服碎片。 缯,丝织 品总称。 品总称。
下井救 人。此 指涉险 救人。 救人。
lài,湍 i 急的水流
水族
• 亦有没者善游,操舟若神,死丧之威, 亦有没者善游,操舟若神,死丧之威, 从井有仁,旋入雷渊,并为波臣 波臣。 从井有仁,旋入雷渊,并为波臣。又 择音无门,投身急濑 或择音无门,投身急濑。知蹈水之必 犹入险而思济 濡,犹入险而思济。
一致, 冯,凭。类,一致,投合 。
• 人逢其凶也邪?天降其酷也邪?夫何 人逢其凶也邪?天降其酷也邪? 为而至于此极哉! 为而至于此极哉!
王引之《汪容甫先生行状》阅读答案原文及翻译

2017江苏高考文言文翻译:王引之《汪容甫先生行状》阅读答案原文及翻译王引之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
少孤,好学。
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
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
仪征盐船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
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弨,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译文】:汪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士。
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
非常贫困没有钱买书,就帮助书商在街上卖书,趁机把经史百家的经典书籍都读遍了,而且他有过目不忘的才能。
二十岁时候,应提学的邀请参加考试,写了《射雁赋》得了第一,被补为附学生,诗古文辞每天都得到进步。
仪征的盐船遭遇大火,被烧死的人无法计算,先生写了《哀盐船文》,编修杭世骏写了序文,认为先生写的文章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因此在世上名声大显。
当世的学识渊博的儒生像朱筠、卢弨,看到先生写的文章,都惊叹、赞赏,认为他是奇才。
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
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
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其见重如此。
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往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
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
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
【译文】:汪先生二十九岁的时候,开始专门研习经书,侍郎谢墉担任江左提学,特地录取先生为拔贡生。
每次考试,单独为他列一张榜文,名字排在其他生员前面。
侍郎曾经对人说:“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当以容甫为老师。
王引之《汪容甫先生行状》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汪容甫先生行状王引之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
少孤,好学。
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
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
仪征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
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弨,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
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
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
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其见重如此。
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往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
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
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
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
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
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
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
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
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
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
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
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
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
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助书贾鬻.书于市鬻:卖B.先生往谒.谒:拜见C.称之不置.置:置办D.尚欲扬榷而陈.之陈:陈述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
汪容甫先生行状译文

• 他秉性朴实正直,仪容举止不加修饰,痛 恨当时人秉持的阴阳学说各类禁忌、佛家 道家神怪之说,不遗余力地斥责这类学说。 但是遇到好的句子、好的文章诗歌,却对 此称赞不已。他侍奉母亲十分孝顺,家境 贫寒没有钱财供养,就靠卖文章来供养, 在母亲身边服事效劳,再繁杂卑贱的事情 也不推辞。他在知心的老朋友去世后,对 他们的慰问比生前还要多,这大概是他性 情厚道成这样了吧!本文由南京溧水区第 二高级中学刘长军翻译,不当之处请多多 指教。
• 五十一岁,在杭州西湖上去世。 • 先生,是我父亲所推许佩服的人。他的学 识他的品行,我在父亲那里听说很久了。 但先生对我所说的《尚书》训诂,大加奖 励,认为我是个不死读书,懂得运用知识 加以变通的人,对我又有知己之感。我虽 不擅长写文章,尚且想约略举其大概,扼 要记述下来,来告知后世的人。
• 先生对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 学,无不总观通览。于是普遍广泛地查考 夏商周三代制度礼仪,对于文字训诂、名 象数,用自己论说叙录的文补充,写成 了《述学》内外篇。他又精通《春秋》, 著有《春秋述义》,见识不凡,卓然不群, 大家都说这是唐以来所未有的。他写文章 以经、史为根柢,用汉、魏文学培育教化, 不沿袭欧、曾、王、苏之派,而是取古人 作准则、规范,所以成就卓越见解独到, 自成一家之言。
先生前往投靠他给他撰写了黄鹤楼铭歙县孝廉方正程瑶田把它书写在石头上嘉定通判钱坫用篆字书写碑额先生对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无不总观通览
汪容甫先生行状 译文
• 王引之
• 汪容甫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幼年丧父,喜爱学习。 因为家境贫困不能购买书籍,帮助书商在集市上卖书,于 是博览经史百家书籍,过目成诵。二十岁时,参加提学考 试,以《射雁赋》应试,列扬州府第一名,补诸生。诗古 文词日益精进。仪征盐船着火,烧死的人不计其数,先生 做《哀盐船文》,航编修(航应为杭,姓氏。编修:古代 史官之一,宋代设编修官修国史实录、会要等,明清翰林 院设编修,并无实质职务。命题人审核不注意,这个错误 犯得太不应该。)杭世骏为之写了序,认为这篇文章写的 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从此他声明大振。当代大儒朱筠学 士,卢文昭学士,看到先生所写的文章,都赞叹称赏认为 他是个奇才。
语文文言文翻译-汪容甫先生行状

汪容甫先生行状王引之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
少孤,好学。
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
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
仪征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
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弨,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
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
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
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其见重如此。
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往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
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
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
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
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
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
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
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
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
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
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
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
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
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
从小失去父亲,爱好学习。
因为贫穷不能买书,帮助书商在市场卖书,于是读完了经史百家之书,看过就能背诵。
二十岁,参加提学试,以《射雁赋》考取第一,补附学生,诗和古文词逐渐进步。
仪征载盐的船被大火围困,烧死无数,先生作了《哀盐船文》,杭世骏为之作序,认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王引之《汪容甫先生行状》阅读答案原文及翻译

2017江苏高考文言文翻译:王引之《汪容甫先生行状》阅读答案原文及翻译王引之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
少孤,好学。
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
仪征盐船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就是名大显。
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弨,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译文】:汪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士。
小得时候父亲就去世了。
非常贫困没有钱买书,就帮助书商在街上卖书,趁机把经史百家得经典书籍都读遍了,而且她有过目不忘得才能。
二十岁时候,应提学得邀请参加考试,写了《射雁赋》得了第一,被补为附学生,诗古文辞每天都得到进步。
仪征得盐船遭遇大火,被烧死得人无法计算,先生写了《哀盐船文》,编修杭世骏写了序文,认为先生写得文章惊心动魄,一字千金,因此在世上名声大显。
当世得学识渊博得儒生像朱筠、卢弨,瞧到先生写得文章,都惊叹、赞赏,认为她就是奇才。
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
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
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其见重如此。
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往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
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
【译文】:汪先生二十九岁得时候,开始专门研习经书,侍郎谢墉担任江左提学,特地录取先生为拔贡生。
每次考试,单独为她列一张榜文,名字排在其她生员前面。
侍郎曾经对人说:“我超过容甫,就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当以容甫为老师。
”她被瞧重到如此程度。
朱文正担任浙江提学,先生前去拜访她,回答叙述扬州割据得现状与为气节而死得人。
写了三千字得《广陵对》,广泛得综合古今文字,这篇文章可以成为天下奇文了、尚书毕沅担任湖广总督,招来文学之士。
《哀盐船文》汪中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哀盐船文》汪中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乙卯日,仪征盐船失火,烧毁船只一百三十艘,淹死和烧死的人共有一千四百多。
当时,盐的运输都要直接运到目的地,从东边的泰州开始,一直到西边的汉阳,运输过程要经过半个天下。
而仪征是控制船只往来的重要关口。
江面上船只罗列,桅杆遮蔽天空,将江面都堵塞了,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小城。
然而,在一个晚上,所有的船只都被烧毁了,剩下的只是烧焦的船体和尸体,这真是一场惨烈的灾难啊!当时,玄冥之神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万物都在休息。
阴气凝结,寒冷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
黑色的灾异之气突然出现,阳光也被遮蔽了。
人们正在尽情地享受欢乐,却不知道死亡的阴影已经笼罩了他们。
突然间,狂风大作,无数的孔窍发出怒吼。
江水奔腾,大地颤抖,巨大的声音在空旷的天地间回荡。
在这个时候,火灾发生了。
火星四溅,火势迅速蔓延,整个船队都被火海包围。
人们惊恐地呼喊着,四处逃窜,但火势无情,很快就将他们吞噬。
有些人在火海中挣扎,有些人则被浓烟熏倒,最终失去了生命。
他们的尸体漂浮在江面上,随着江水漂流,直到消失在远方。
这场灾难让我感到无比的悲痛和震惊。
我无法想象那些无辜的人们在火海中的痛苦和恐惧,也无法想象他们的家人和朋友在失去他们后的悲伤和绝望。
这场灾难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我希望那些在灾难中失去生命的人们能够得到安息,也希望他们的家人和朋友能够尽快走出悲痛,重新开始他们的生活。
同时,这场灾难也让我对命运产生了一种惶惑和恐惧之情。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灾难,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
我感到自己在命运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和无助,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和困难。
我希望能够找到一种力量,一种能够让我安心的力量,让我不再感到惶惑和恐惧。
《哀盐船文》是一篇充满悲痛和感慨的文章,它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也让我对命运产生了一种惶惑和恐惧之情。
我希望能够通过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关注生命,珍惜生活,同时也希望能够找到一种力量,让自己不再感到惶惑和恐惧。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王引之《汪容甫先生行状》原文及翻译

王引之《汪容甫先生行状》原文及翻译王引之原文: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
少孤,好学。
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诵。
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
仪征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先生为《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
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学士文弨,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
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
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
侍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其见重如此.朱文正公提学浙江,先生往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
毕尚书沅总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
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人以为“三绝”.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
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有。
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之善,则称之不置.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
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
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
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
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
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译文: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
从小失去父亲,爱好学习。
因为贫穷不能买书,帮助书商在市场卖书,于是读完了经史百家之书,看过就能背诵。
二十岁,参加提学试,以《射雁赋》考取第一,补附学生,诗和古文词逐渐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骈文复兴的原因
• 1.古文之弊日益显露。 • 宋代理学家原本否定古文,到了元代刘将孙提出 古文和道学合一,形成文统道统合一的思潮。明 代宋濂是这种思潮的倡导者,到了清代,桐城派 继承此道,形成“桐城义法”,义理的具体内容 就是程朱理学。这种思潮导致古文家不能深入生 活,写出反映生活现实的文章,也不能直抒胸臆, 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品,只能空谈性理,内容陈 腐形式呆板。
《哀盐船文》
• 27岁时所作,被誉为骈文中的绝作。 此文一出,轰动京师,当时主讲扬州安定 书院的杭世骏认为“惊心动魄,一字千 金”。
一、概述这次火灾造成巨大伤亡和损失的惨况,发出悲痛的感慨。将叙 事、写景、言情融为一体,作为全文的领起,以统摄全篇。 二、渲染失火前一个冬末傍晚的阴惨气氛,描述灾难袭来之前的环境和 凶兆。 三、再现了大火爆发、“齐千命于一瞬”的怵目惊心的场景。 1、描绘了由“星星如血”到烈焰冲天的火势。 2、写出船民张惶呼救、奋力挣扎,终于被腥风鼓动、火舌吞噬的惨状。 3、描绘死者的碎衣被絮和船木的“墨查炭屑”,飘浮江面,流人海中的 惨景。 四、五段写出遇难者急难相助和逃生无路的景况,写遇难者身体的惨状。 六、结尾既写出死者亲属的哭祭,也写出作者对这次死难者的安慰和哀 悼。
• 第二,流派众多。清代骈文,千姿百态, 异彩纷呈,虽然没有什么独创,但是前代 所有的流派,无不再现于此时。如以时代 分,则有所谓魏晋派、六朝派、三唐派、 宋四六派。地域分,有常州派,仪征派。 体格分,有清俊、博丽、矜练、圆熟四派, 其他分法还有,不再举例。
• 第三,有明显的地域性。清代,江浙一带是文化 最发达的地区。清代骈文名家基本上集中在江浙 地区。 • 第四,骈、散之争又趋激烈。骈文自唐宋两次古 文运动之后,优势地位被动摇了,又经过元明两 代统治者提倡的程朱道统相结合的韩愈、欧阳修 的文统思潮之后,骈文地位已然很低。从晚明时 期骈文开始复苏,到清代又发展起来,取得了和 桐城古文平分秋色的地位。
• 清代骈文的总体特点 • 第一.作家众多。清代写作骈文的人数之多, 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与之比拟。 • 陈耀南《清代骈文通义》第三章《举作者》 列举了95家。
• 清代初期骈文代表作家有陈维崧(1625~1680), 着有《湖海楼集》;毛奇龄(1623—1716),着有 《西河全集》。乾隆、嘉庆年间,写骈文的作家 人才辈出,除胡天游、汪中外,还有袁枚、邵齐 焘、刘星炜、孙星衍、吴锡麒、洪亮吉、曾燠、 孔广森等,号称骈文八大家,是清代骈文的黄金 时代。而清代后期则有王闿运、李慈铭、刘开、 梅曾亮、方履镶、周寿昌、董基诚、董祜诚、赵 铭、傅桐等,被称为晚清骈文十大家。其中王闿 运、李慈铭成就较高,然已是清代骈文的强弩之 末了。
• (3)运笔圆活,富于辞采。此文既有全景 的鸟瞰,又有局部的刻划;描写之中情感 洋溢,叙事之末归于议论,笔法灵活,气 脉贯通,一洗传统骈文板重、粘滞之弊。 此文的语言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既有骈 文句式整齐、音律和谐的优点,又骈散兼 行,挥洒自如,似信笔写成,故语言典雅 而不失其自然,工整而不失其生动。
• 乾、嘉时期的作者,如胡天游、邵齐焘、 袁枚等人,基本上继承陈维崧的倾向,以 才气词藻取胜;但胡文比较奥衍奇肆,邵 文比较清刚矜炼,袁文比较奔放诙谐,各 有特点。如孔广森、孙星衍,则转而追求 高华典雅之致;吴锡麒、曾燠则转而追求 委婉清隽之风;他们这种风格上的变化, 又使大的流派之中存在风格不同的小流派。
• 在清初的“学人之文”与稍后的考据学风 的影响下,清代文人多数是学问广博的, 他们胸中的典实丰富,写骈文取给方便, 所以清代骈文盛行,其成就超过元明两代。 多数作者是接轨六朝唐宋,以写“四六体” 的骈文为主。这个大流派在清初的作者, 以陈维崧为最著,其文气势雄伟,情藻丰 富,为一代骈文的发展,起了开张风气的 作用。
• (2)情感流走,控纵自如。此文通篇流贯 着哀矜痛苦的悲悯之情,这六朝骈文长于抒情、善于夸饰的特点, 讲究对偶和用韵恰恰增强了文章的咏唱情 味和声调之美,更显凄楚动人;其次是把 用典、藻采化解在对场面和人物的具体描 写中,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
汪中
• 字容甫,江都(今属江苏)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贡生, 后绝意于仕进。汪中出身孤苦,幼年无力求学,由寡母启 蒙。后因依书商为佣,才有博览经史百家书籍的机会。他 禀性耿直,疾恶如仇,尤其能不囿时俗,讽谕权贵,对封 建礼教和传统思想敢于立异说,标新论,因此被当世视为 狂徒,使他受到种种冷遇和迫害。汪中一生坎坷,怀才不 遇,他只得依靠当幕僚和卖文为生。 • 汪中一生以学问自傲,置文艺于末位,“中之志乃在 《述学》一书,文艺又其末也。”但实际上汪中最受世人 瞩目的是其骈文创作,与洪亮吉并称为“清代骈文之两颗 巨星”。梁启超甚至认为,“清代自夸其骈文,其实极工 者仅一汪中”。在骈文创作上,他取材现实,情感上吐自 肺腑。艺术上“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悲愤抑郁, 沉博绝丽。
• 3.朴学兴盛 • 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倡导经世致用之学,反 对宋儒空谈性理,注重汉唐人的注疏,开考据之 风。后来清代政治高压,文人不再谈经世,专心 考据,考据学家精于经学、史学、小学,博览汉 魏六朝文,容易引发他们对骈文的兴趣。同时桐 城派用户程朱理学,其作品难免有理学家的空疏 之弊,汉学家就以骈文来矫其弊。所以清代骈、 散之争往往表现为学术上的汉学与宋学之争。骈 文大师汪中、洪亮吉都是汉学家或者不满宋学的 人。
• 乾隆年间,袁枚写了《胡稚威骈体文序》、 《与友人论文第二书》、《与友人论文第 二书》等文,提出如同自然界奇偶相生, 骈文和散文不可偏废,且“骈体者,修词 之尤工者也”。阮元提出骈文是文之正宗, 古文是“直言之言,论难之语”,是笔而 不是文。
• 第五,形式无新变,内容狭窄。正统骈文 自宋以后,体制没有新变。清代骈文,虽 然流派多,但只是重复前人老路。内容一 般为歌颂升平,应酬交接、徜徉山水,自 适皋壤。
• 因为古文有弊端,引起部分文人的反感, 于是出现了两个结果,一是出现了一些敢 于言情直抒胸臆的作品,一是刺激了骈文 的复苏。
• 2.统治者的提倡。 • 清朝统治者鼓励文人整理研究古代文献, 又鼓励文人写八股文,八股文是骈文之变 种,其中的股对即是骈偶。清代读书人考 中进士以后,如果入选翰林院当庶吉士, 要靠律赋。律赋要求对偶精切、音韵和谐、 骈四俪六,博物洽闻。读书人多为此磨砺, 所以即便是古文家也会作律赋。之刺激了 骈文的复兴。
• 少数作家与上述大的流派不同,他们取法 魏晋,文章四言短句较多,不拘守四六句 的对偶,肃穆古淡,善叙名理,以汪中、 洪亮吉为代表。汪中文磊落不平,而能出 以闲适微婉,余味深长,论者称其品格为 最高。
• 清文总集,有王昶的《湖海文传》、王先 谦的《续古文辞类纂》等,沈粹芬、黄人 辑的《国朝文汇》,收1300余家的文 10000余篇,选录最富。专选骈文的,有吴 鼒的《八家四六文钞》、曾燠的《国朝骈 体正宗》等。
• 本文描写扬州江面盐船失火,人声哀号、 衣絮乱飞的惨状和大火前后的氛围,对船 民的不幸遭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 (1)叙事生动,描写细致。文章描述失火 情状,一面以时间先后为主轴,统率整个 事件的描写次序;一面又从失火时的环境、 氛围、船民垂死挣扎及死后形骸枯焦的各 种凄惨景象展开,多方面地再现出当时火 焰冲天、烟雾迷漫、群声嘶号、焦尸浮江 的惨况;描绘逼真,设喻贴切,令人有身 临其境之感。
请添加文字
清代骈文综述
• 骈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 朝。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其基本特 征,一是普遍使用对偶,二是大量采用典故,三是句式大 体整齐,四是要求一定声律,五是讲究雕琢藻饰。骈文由 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唐宋的古文 运动,打击了骈文的泛滥,开拓了散文的广阔领域,恢复 了散文的传统地位。但骈、散文并没有绝对严格的界线, 骈文所以受到非难,根本在于它“饰其词而遗其意”的形 式主义倾向,并不是这种形式本身绝对不可以应用。所以 骈文虽一再受打击,被排斥于文苑之外,它依然成为官僚 文士一种应用文形式。唐宋以来,骈文并未绝迹。明末 “复社”作家提倡并写作骈文。清初亦有不少作家写骈文, 著名的如陈维崧等。到了清中叶,出现了更多的骈文作家, 呈现“中兴”的气象,成为与“桐城派”古文尖锐对立的 一个文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