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文

合集下载

清朝的古诗词有哪些

清朝的古诗词有哪些

清朝的古诗词有哪些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文化遗产中包含了众多优秀的古诗词作品。

清代古诗词主要以宫廷诗词和民间诗词为主,风格兼容并蓄,丰富多样。

下面是一些代表性的清朝古诗词及其相关内容。

1.《浣溪沙》- 清·纳兰性德《浣溪沙》是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被誉为纳兰词的代表作之一。

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怀念别离之情,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词中的意境优美,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情感。

2.《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清·曹雪芹《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清代晚期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园的思念之情,对家国沦陷和个人遭遇的痛惜之情。

3.《满江红·怒发冲冠》- 清·文天祥《满江红·怒发冲冠》是明末清初抗元诗人文天祥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是文天祥振臂高呼,表达对国家疾苦和民众痛苦的愤怒之情,是一首激昂慷慨的抗争之作。

4.《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清·黄景仁《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清代黄景仁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黄州的定慧院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在困厄之境中对生活与自然的思索和感悟。

5.《青玉案·元夕》- 清·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它以元宵佳节为背景,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词中融入了作者深深的思考和感慨,是一首婉约而富有情感的佳作。

6.《念奴娇·书江西造口壁》- 清·杨慎《念奴娇·书江西造口壁》是清代学者杨慎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描绘了江西造口壁的神奇景色,同时也抒发了对祖国乡土的深深眷恋之情,是一首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作品。

7.《声声慢·寻寻觅觅》- 清·杨慎《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杨慎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以追忆故友为主题,以细腻的描写描绘了诗人寻找和怀念故友的心情,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之情。

清代文学特点

清代文学特点

清代文学特点清代文学是指清朝时期(1644年-1912年)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创作风格。

清代文学有着独特的特点,包括文体多样性、思想内容丰富、格调高雅、注重古文复兴等。

清代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文体多样性。

在清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文学创作活动非常活跃,涌现出了许多不同的文体形式。

除了继承元明时期的诗、词、曲等传统文体外,还有新的文体形式如小说、戏曲等的兴起。

清代小说以纪实写实为主,以《红楼梦》、《西游记》等作品为代表,展现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

戏曲方面,清代京剧成为当时最主要的戏曲剧种之一,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戏曲艺术形式,深受人们喜爱。

清代文学的思想内容丰富多样。

清代是一个政治动荡的时期,社会风气相对封闭,但文人士大夫们仍然积极思考社会、人生和人性等问题,并将这些思考融入到自己的文学作品中。

清代文学作品中涉及的主题很广泛,有的探讨人性的善恶、有的反映社会的黑暗面、有的关注女性的地位与命运等。

例如,《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揭示出封建社会的腐败和人性的弱点。

第三,清代文学的格调高雅。

清代文学注重文人的修养和雅正,强调文学作品的品位和风格。

清代文人在作品中追求形式的严谨和内容的深沉,注重表达的技巧和修辞的精妙。

这种高雅的文学风格体现在诗词中的典雅和曲调的婉转,小说中的文笔细腻和情感的真挚,戏曲中的表演技巧和音乐艺术等方面。

清代文学作品多以文人士大夫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为主题,以精巧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出文人的情怀和情感。

清代文学注重古文复兴。

清代文人致力于古文的研究和发扬,提倡古文的修炼和应用。

清代文人通过对古代文学经典的研读和模仿,力求在作品中表现出古人的风采和精神。

他们在创作中追求古文的简练明快、含蓄深沉,力图达到古人文学作品的水平。

清代文人将古文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风和文学风格。

清代文学具有文体多样性、思想内容丰富、格调高雅、注重古文复兴等特点。

清代文学——精选推荐

清代文学——精选推荐

清代文学鸦片战争以前的清代文学,上承明中叶,属近古期第一段。

又集中国古代文学之大成,各种文体再度辉煌,蔚为大观。

○第一节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文化专制:独尊程朱理学1编书与禁书控制社会文化思想的方式之一是编书。

《明史》《康熙字典》《渊鉴类函》《佩文韵府》《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

乾隆年《四库全书》收经史子集典籍三千四百馀种,近十万卷,为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之一大总汇。

“将近三千馀种,六七万卷以上,几与《四库》现收书相埒”2日益严苛的文字狱大兴文字狱,案件之繁多,株连之广,惩治之残酷。

汉学兴盛乾嘉汉学从学术源流,清初的顾炎武,学术精神上,则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的结果。

埋头于古文献里,文字训估、名物考证、古籍校勘、辨伪、辑佚。

桐城古文正宗的确立古文原本包括应用散文和文学散文,明末清初的小品文和迹近小说的传纪文,显示文学散文发展。

桐城派理论奠基人方苞提出“古文义法”说,“言有物言有序”,讲求“雅洁”“义法”说,以雅正文辞,简明有序地记事、议论。

排挤文学性散文的倾向。

姚鼐“义理”、“考据”“辞章”的三合一,“神理气味”与“格律声色”,相抵牾。

处于乾嘉汉学方盛之际,与汉学沟通,而欲考据与词章之合一。

迎合当时统治阶级的意图而为古文,配合学风为古文,风靡一时。

文学的滞化现象汉学之学术思想渗透进诗歌和小说领域。

1翁方纲肌理说。

王士礻真神韵说,将诗尚含蓄蕴藉的特点强调到极致,变得不可捉摸,与现实拉开距离。

沈德潜悉依儒家诗教,尚温柔敦厚,中正和平,声雄韵畅,统归于格调,成“盛世之音”。

2小说:《东周列国志》作者自谓“有一件说一件”《野叟曝言》《镜花缘》以逞才学为能事,添入学问、技艺,便违背了小说艺术的本性。

清中叶文学的背离文学的滞化现象。

○第二节清代人文思潮与文学清初的学术转向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反宋明理学,改变明代空言心性的虚浮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致力于研究历史上的典章制度,从历史的治乱兴衰中探究治世之道,即所谓“当世之务”。

清代文学作品

清代文学作品

吴伟业
圆圆曲 吴伟业
一、作家作品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太仓(今属江苏)人。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为翰林院编修,官至左庶子。曾从张溥游,参加过复社。弘光朝,任少詹事,因与马士英、阮大铖不合,乞假归里。入清,官秘书院侍读、国子监祭酒。顺治十三年,因母丧辞归。诗、词、文、曲均有较深造诣,以诗歌成就为最大。部分诗作内容与明末史事有关,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描绘。七言歌行最为擅场,号称“娄东派”。有《梅村家藏稿》。
【提示】
(一)这首悼亡词,抒写了对亡妻卢氏的知己之感,其中隐含有他自己对人生无味的感喟。
(二)上片写暮春季节对亡妻的哀悼,集中抒发了妻子死后自己的孤单伤感。下片设想爱妻在另一世界的境况,担心欲结来生知己而不得,流露出对悲剧人生的忧惧之心。全篇痴语入骨,情深辞苦,令人不忍卒读,体现纳兰词“哀感顽艳”的特色。
[2]季子:汉槎在兄弟中最幼,故称。
[3]悠悠:漫长貌。慰藉:安慰。
[4]搏:袭击。
[5]覆雨翻云:形容人情反覆无常。
[6]冰与雪二句:意谓汉槎在欺凌之下只能日久对付。冰与雪:喻恶劣环境、遭遇。周旋:犹言对付。
[7]泪痕句:劝慰汉槎不要过分难受。汉王章贫困时,卧牛衣中与妻对泣,见《汉书·王章传》。牛衣:用草或麻编制成的覆盖物,给牛御寒用。
清代另一散文流派是“阳湖派”,创始人是常州阳湖人恽敬和张惠言。
此外,还有袁枚、蒋士铨、汪中、洪亮吉等骈古文名家。
鸦片战争前后,社会急剧动荡,为了挽救国家与民族危机,龚自珍、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仁人志士怀抱宏图,立志社会改革,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言之有物,富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如梦令
二、诗文讲解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清代骈文

清代骈文


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乙卯,仪征盐船火,坏船
百有三十,焚及溺死者千有四百。是时盐纲皆直达 ,
东自泰州,西极于汉阳,转运半天下焉。惟仪征绾
其口。列樯蔽空,束江而立。望之隐若城郭。一夕
并命,郁为枯腊 ,烈烈厄运,可不悲邪!
▪ 于时玄冥告成,万物休息。穷阴涸凝,寒威凛 栗。黑眚拔来,阳光西匿。群饱方嬉,歌咢宴食。
尚腾哀而属路。或举族之沉波,终狐祥而无主。悲 夫!丛冢有坎,泰厉有祀。强饮强食,冯其气类。 尚群游之乐,而无为妖祟!人逢其凶也邪?天降其 酷也邪?夫何为而至于此极哉!
▪ 汪中骈文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在于他的学 问、文采,更在于他有真情实感,作品贴近 生活,能够选取独特的角度,“状难写之情, 含不尽之意”(李详《汪容甫先生赞序》)。 这类作品是保守而脱离实际的桐城派作家写 不出的。
▪ 《词选》选录唐、五代、宋词凡44家、116 首。他有感于浙派词的题材狭窄,内容枯寂, 在《词选序》中提出了"比兴寄托"的主张, 强调词作应该重视内容,"意内而言外","意 在笔先","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 "低回要眇,以喻其致";同于"诗之比兴变风 之义,骚人之歌","不徒雕琢曼词而已"。
▪ 第二,流派众多。清代骈文,千姿百态,异 彩纷呈,虽然没有什么独创,但是前代所有 的流派,无不再现于此时。如以时代分,则 有所谓魏晋派、六朝派、三唐派、宋四六派。 地域分,有常州派,仪征派。体格分,有清 俊、博丽、矜练、圆熟四派,其他分法还有, 不再举例。

▪ 第三,有明显的地域性。清代,江浙一带是文化最 发达的地区。清代骈文名家基本上集中在江浙地区。

清代的文学作品

清代的文学作品

清代的文学作品1. 《己亥杂诗·其五》 - 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 《论诗五首·其二》 - 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3. 《竹石》 - 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 《村居》 - 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 《苔》 - 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6. 《长相思·山一程》 - 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7. 《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 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8. 《论诗绝句》 - 赵翼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9. 《安宁道中即事》 - 王文治夜来春雨润垂杨,春水新生不满塘。

日暮平原风过处,菜花香杂豆花香。

10. 《暮春》 - 翁格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11. 《台湾竹枝词》 - 钱琦竹舍茅檐似画图,疏篱都夹绿珊瑚。

不教夜雨空阶滴,添种芭蕉三五株。

12. 《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其二》 - 纪昀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

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

13. 《岁暮到家》 - 蒋士铨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14. 《韩城行》 - 吴镇良人远贾妾心哀,秋月春花眼倦开。

忍死待郎三十载,归鞍驮得小妻回。

15. 《再过露筋祠》 - 王士禛翠羽明珰尚俨然,湖云祠树碧于烟。

门外野风开白莲。

清代的文书制度2

清代的文书制度2

清代的文书制度清代的文书可分为:皇帝专用文书和官府往来文书两大类。

皇室专用文书又可分为两种:一是皇帝处理公务,发布政令使用的谕书、诏书、诰命、敕、廷寄等皇帝专用的下行文书;二是臣下向皇帝奏事建言的题本、奏折等专呈皇帝阅批的上行文书。

臣下向太子、诸王禀报事项的启、表等亦属上行文书。

“谕书”分“谕”和“旨”二种。

“谕”和“旨”的分别是:皇帝特地下的命令称“谕”;皇帝因奏请而下的命令称“旨”。

“谕”、“旨”是皇帝日常发布命令的主要文书。

“谕”和“旨”均为折叠式文书,由白纸墨书,每幅高26厘米,宽11.5厘米。

因载体用折式,又称作“谕折”。

皇帝亲自朱笔写的“谕旨”称为“朱渝”。

由大学士等代拟奏呈御览后,再用朱笔写于黄折纸上的“谕旨”也称为“朱谕”。

谕书每幅6行,每行写12至24字不等。

谕书的写法是:开首直书“谕×××”,接着叙所谕之事,文尾以“特谕”字眼结束,最后写上发出的年、月、日。

清末用电报拍发的“谕旨”称为“电旨”。

“诏书”是皇帝向全国臣民颁布重要政令的一种文书。

“诏书”的正本是用大幅染黄纸做成,为卷轴式,一般高76厘米,长190厘米。

颁诏时须在开安门宣读,由礼部刊印副本后分送各衙门宣读张挂,照旨贯彻执行。

“诰命”是朝廷封赠五品以上官员及世爵承袭者用的一种文书。

“诰命”用五色或三色丝织成。

文字由翰林院撰拟,中书科缮写,内阁盖“制诰之室”印后颁发。

“诰命”分:“龙边诰命”和“锦面犀轴”两种。

凡封镇国公以下,奉恩将军以上者用“龙边诰命”;封蒙古贝子、辅国公等则用“锦面犀轴”。

“廷寄”是清代才有的公文形式。

雍正继位后常通过亲信大臣用寄信的方式秘密传旨。

设置军机处后“廷寄”开始广泛使用。

廷寄的撰拟,先是由皇帝向军机大臣指示机宜,承旨拟稿后进呈,皇帝阅定后由军机处密封发出。

“敕”也是清代办理政务的一种文书,规格稍低一些。

敕分“敕命”和“敕书”。

敕命用于封赠六品以下官员及世爵有袭次者。

清代诗词文

清代诗词文

清代诗词文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之一。

在这个时期,诗词文化达到了一个极其繁荣的阶段,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人和作品。

清代的诗词文以清新脱俗、婉约含蓄、典雅细腻为特点,展现了诗人们细腻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在清代的诗词文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康熙时期的徐渭、袁枚、郑板桥等文人。

他们的作品以情感真挚、艺术性强为特点,既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又有对个人情感的表达。

例如徐渭的《木犀歌·淅沥》中写道:“淅沥红英满地,蕃茂绿蔷薇。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时光的流逝的感慨。

此外,乾隆时期的袁枚更是以其清新自然、情景交融的作品而闻名。

他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描绘了一个秋天的景象,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的变化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袁枚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给人以深深的印象。

除了诗歌之外,清代的文人还创作了大量的词曲作品。

词是一种以音乐为伴奏的文学形式,清代的词曲作品以唐诗为基础,形式多样,含义丰富。

乾隆时期的文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清代词曲作品中的佳作,通过描写蝉声唤起了人们对逝去时光的回忆和对生命的感慨。

清代的诗词文不仅表达了文人的个人情感和思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的精神。

这些作品以其深邃的感情、纯净的语言、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

清代的诗词文不仅是文化遗产,也是人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窗口。

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感受到清代文人们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追求,从中汲取灵感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散文及骈文
清文的数量远超前代,近年柯愈春编《清集簿录》收清人诗文集近16000家,《清史稿·艺文志》及补编收清人文集4575种。

清文的质量不如唐宋。

它鲜明的特征是骈文、散文争奇斗艳,制约二者消长变化的则是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与强调文学独立价值及抒情功能的观念的交锋和对峙。

一、清初散文
清初散文可分两类:
1、“学人之文”:
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主要从文章内容上抨击晚明散文空疏,强调文章经世致用社会功能,以议论文见长。

2、“文人之文”:
以侯方域、魏禧、汪婉为代表,主要从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纤佻,倡导恢复唐宋散文传统,以传记文见长。

黄宗羲散文:
黄宗羲:清代著名史学家。

著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定》及《明夷待访录》等,编纂《明文海》500卷。

《明夷待访录》为政论集,共分《原君》《原臣》《原法》等13篇,其锋芒所向,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具有鲜明民主主义思想。

散文朴实无华,笔锋犀利。

侯方域散文
侯方域,有《壮悔堂集》。

散文往往将班马传记、韩欧古文和传奇小说手法熔为一炉,形成清新奇峭风格,而尤以传记散文见长。

《李姬传》表现明末秦淮名妓李香君明大义、辨是非,不阿附权贵的高尚品德;反面人物阮大铖等均形象生动。

文字简练,叙事分明,情节曲折,具短篇小说特点。

魏禧散文
魏禧有《魏叔子文集》。

其文有凌厉雄杰、刚劲慷慨之气。

叙事简洁,又善议论。

内容多表彰抗敌殉节志士,具强烈的民族意识。

《大铁椎传》是传世名篇。

汪琬散文
汪琬著有《尧峰文钞》。

散文叙事有法,朴实流畅。

反对“以小说为古文辞”,观点偏于正统。

代表作为《江天一传》。

二、“桐城派”及清中叶散文
(一)“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因代表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

“桐城派”文论:方苞首先提出“义法”主张。

“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技巧。

他要求文章形式服从内容,语言“清真雅正”和“雅洁”,去掉“冗辞”,直到“一字不可增减”。

刘大櫆是方苞弟子,论文以“法”为主,主张模仿古人的“神(指文法高妙)气(文章气势)”、“音节”和“字句”,把其师的“义法”具体化,对桐城派理论起了承前启后作用。

姚鼐是桐城派理论集大成者,他提倡“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

“义理”是程朱理学;“考证”是对古代文献、文义、字句的考据;“辞章”是文章辞采。

这些主张充实了散文的写作内容,是对方苞“义法”说的补充和发展。

姚鼐在美学上提出用“阳刚”、“阴柔”区别文章风格。

“阳刚”即豪放,“阴柔”即婉约。

两大风格相互配合,相互调剂,生出多样风格。

姚鼐又发展了刘大櫆的“拟古”主张,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为文章八要。

从掌握形式(格、律、声、色)进而重视精神(神、理、气、味),最终达到高境。

姚鼐著有《惜抱轩全集》,所编《古文辞类纂》风行一时,有力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

姚鼐代表作《登泰山记》:
主要描绘泰山风雪初霁的壮丽景色。

写作特点:以时间为顺序,以游踪为线索,依次记叙作者游泰山的历程和所见到的景色,剪裁得体,详略分明;描写泰山景色时重点突出;描写处处显示时令特色。

阳湖派:
以恽敬、张惠言为代表,是“桐城派”的分支。

古文理论与“桐城派”基本相同,但文章较有气势,不拘谨枯淡。

三、汪中及其他骈文作家
清初骈文家:有陈维崧、吴绮、章藻、毛奇龄等。

清中叶骈文家:有胡天游、汪中、阮元、孔广森、洪亮吉等。

清代骈文家主张骈散并重,人称“汉魏派”。

其中,以汪中成就最高。

汪中,骈文不拟古人,不堆辞藻,“长于讽谕”,气势浑厚,感情真挚,独具一格。

传世名篇是《哀盐船文》《广陵对》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