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诗词文

合集下载

清朝的古诗词有哪些

清朝的古诗词有哪些

清朝的古诗词有哪些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文化遗产中包含了众多优秀的古诗词作品。

清代古诗词主要以宫廷诗词和民间诗词为主,风格兼容并蓄,丰富多样。

下面是一些代表性的清朝古诗词及其相关内容。

1.《浣溪沙》- 清·纳兰性德《浣溪沙》是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被誉为纳兰词的代表作之一。

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怀念别离之情,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词中的意境优美,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情感。

2.《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清·曹雪芹《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清代晚期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园的思念之情,对家国沦陷和个人遭遇的痛惜之情。

3.《满江红·怒发冲冠》- 清·文天祥《满江红·怒发冲冠》是明末清初抗元诗人文天祥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是文天祥振臂高呼,表达对国家疾苦和民众痛苦的愤怒之情,是一首激昂慷慨的抗争之作。

4.《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清·黄景仁《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清代黄景仁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黄州的定慧院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在困厄之境中对生活与自然的思索和感悟。

5.《青玉案·元夕》- 清·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它以元宵佳节为背景,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词中融入了作者深深的思考和感慨,是一首婉约而富有情感的佳作。

6.《念奴娇·书江西造口壁》- 清·杨慎《念奴娇·书江西造口壁》是清代学者杨慎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描绘了江西造口壁的神奇景色,同时也抒发了对祖国乡土的深深眷恋之情,是一首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作品。

7.《声声慢·寻寻觅觅》- 清·杨慎《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杨慎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以追忆故友为主题,以细腻的描写描绘了诗人寻找和怀念故友的心情,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之情。

清代描写月亮的古诗《月夜》

清代描写月亮的古诗《月夜》

清代描写月亮的古诗《月夜》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清代描写月亮的古诗《月夜》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清代描写月亮的古诗《月夜》《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像。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正月十五夜》(唐)苏道味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

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唐)崔液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二.月亮的古诗10首一、唐·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译文:光明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似乎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深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二、唐·刘方平《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译文: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蔽在黑夜里。

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由于你听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三、唐·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与我相伴。

咏物抒怀的古诗词

咏物抒怀的古诗词

咏物抒怀的古诗词1、《竹石》清代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卜算子·咏梅》宋代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咏柳/柳枝词》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春夜喜雨》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梅花/梅》宋代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6、《长歌行》两汉佚名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7、《石灰吟》明代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8、《菊花》唐代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9、《相思》唐代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0、《蜂》唐代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清朝中秋节古诗词有哪些呢

清朝中秋节古诗词有哪些呢

清朝中秋节古诗词有哪些呢清朝中秋节古诗词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代表作品:1. 康熙皇帝《寒食》寒食时节到南园,柳条枝很有情缘。

上山采薇秋已老,春满荆枝恨难忘。

这首诗是康熙皇帝写于清代的《寒食》中的一首诗歌,描述了中秋时节去南园采摘柳枝,回忆起春天树下的美好时光。

2. 爱新觉罗·亲王颙琰《登楼望月》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是乾隆皇帝的六弟,亲王颙琰于清代所写,描绘了登楼望月的美景,以及将西湖美景与西子美女相比喻的意境。

3. 曹雪芹《红楼梦》草木知人心,疏枝不近人。

我留单于伴飞燕,休教檐落乱萧萧。

这是《红楼梦》中黛玉和宝玉在中秋之夜(农历八月十五)的对话,表达了黛玉怀疑世人的真心以及阻止宝玉空想寄情的意愿。

除了以上作品,清代还有很多其他的中秋节古诗词,描绘了中秋的明月、家庭团聚、思乡等主题。

这些古诗词通过对中秋节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团聚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再如,袁枚的《中秋月》、龚自珍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等,都是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的佳作。

清代的中秋古诗词不仅以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为主,还融入了丰富的情感,抒发了人们对家人和亲朋好友关怀、思念之情。

在这些诗词中,我们能感受到古人对中秋节的热爱和想象力的发挥,也能从中了解到清代人们对美好生活、家庭团聚的向往。

中秋节的古诗词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通过文字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和人情的敏感,使我们在享受月光的同时,也能从中体会到情感的温暖和生活的美好。

《全清代诗词集》34500篇大全集6(1001-1200)

《全清代诗词集》34500篇大全集6(1001-1200)

《全清代诗词集》34500篇大全集6(1001-1200)颜渊山庄2021-01-31 10:23:10清代诗是指清代诗人创作的诗歌。

清代诗人善于借鉴前代,扬长补短,对于古典诗歌有所发展。

风格多样,其成就是超过元明两代,足以下启近代而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后劲的。

清代诗人、流派众多。

虽然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盛行,但仍不乏反映社会矛盾、暴露现实黑暗的作品,现实主义传统在一些具有进步思想和民族意识的作家中仍有继承和发展。

在技巧形式上不断追求创新,也为诗歌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艺术经验。

清初“遗民”诗人的作品大都敢于正视现实,反映那个时代的民族斗争,表现不忘故国的思想感情。

清代诗人善于借鉴前代,扬长补短,对于古典诗歌有所发展。

但清代的文字狱,使有些诗人畏惧政治的迫害,同时又迷惑于表面的承平,冲淡了对社会矛盾的深入观察和揭露,限制了清诗获得更高的成就。

然而总的看来,清代诗人不满于元诗的绮弱,明诗的复古和轻浅、狭窄的毛病,在技巧上兼学唐宋诗的长处,不断追求创新,并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流派纷呈,风格多样,其成就是超过元明两代,足以下启近代而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后劲的。

卷61001.《删丹道中其二》清代· 廖树蘅早稻如云被陇黄,一般风物似湖湘。

渠分燕尾靴纹细,村落鸡啼午饭香。

1002.《雷雨连日愁卧作歌与厚石》清代· 祝哲昨雨我不出,今雨客不来。

关门听雨夜复昼,瓦沟激溜墙殷雷。

从横淫潦没阶砌,蓊郁梵宇青蒿莱。

江湖有兴不可即,枕簟那得窗花开。

君居菜园静,我居米市杂。

我欲携鸱夷,醉眠就君榻。

高城风断远饮虹,霁月婵娟倚阊阖。

徘徊咫尺阻相见,蹇卫何堪烂泥踏。

颓然坐卧忧万端,脚故不袜头不冠。

君虽得第仍冷官,砚凹笔秃杯常乾。

平生读《易》识损益,一囊之粟妻孥欢。

季氏对饮真渴骥,群儿绕座如翔鸾。

世间荣贵任趋附,粪土蜣螂孰回顾。

但愁秉烛虚夜游,庭下百虫警秋露。

他乡会合岂能久,明日阴晴问歧路。

1003.《山家》清代· 朱霈一峰行过一峰深,到得山中日渐沈。

清代诗人顾炎武的诗词

清代诗人顾炎武的诗词

清代诗人顾炎武(1613-1682)是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他的诗词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以下是一些著名的顾炎武诗词全文:
1.《精卫》:
翩翩精卫鸟,飞行万里天。

海滨遗恨事,衔石报仇冤。

浪涛涛何汹涌,风急急且翻篇。

矢志填沧海,何惧苦辛艰。

2.《海上》:
茫茫东海波连天,天边大月光团圆。

舟子相呼过海岸,商人指点认烽烟。

一曲红儿歌宛转,千年白骨恨纠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狱中示子》:
悠悠岁月在,怀抱何时开?
父子今分散,相思首重回。

青松生石上,翠竹倚栏回。

大有乾坤事,无言泪满襟。

4.《岁寒堂》:
岁寒堂前松柏长,曾是君子停车骑。

今来堂上宾客稀,唯有松声杂雨滴。

寒梅破雪独自开,清香满目春风吹。

知音难觅无知己,千古风云同一悲。

5.《桃花扇》:
桃花扇底江南水,烟柳长堤处处春。

世事悠悠共长短,人生乐事何穷已。

百年兴废随流水,千古风华共飘零。

唯有桃花扇底水,年年依旧照江滨。

他的诗词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清代张令仪的诗词

清代张令仪的诗词

疏帘淡月·秋夜
晚秋时节,新霜初降,西风萧瑟,落叶纷飞,
孤怀难安顿,残灯下,感叹音容消逝,魂魄难接。

风入松·秋花
秋花依偎苔阴,微雨带来薄寒,
相思泪斑斑,遗照幻生,
黄衫子映葵心,翠袖娇柔,
白玉斜簪,独抱幽怨,啼蛩悲吟。

临江仙·咏美人放风筝
清明时节,美人放风筝,纸鸢飞扬,玉腕牵丝,莲步轻移,身轻欲随风,微晕脸潮红。

眼儿媚·其一·雨窗即事
轻寒细雨,莺燕慵懒,
花柳柔弱,替花愁绝,
天应入梦,人如中酒,常则恹恹。

踏莎行·芳尘春迹
斗草闲阶,秋千芳径,
落红软处,雨后沙浅露微痕,
苍苔翠滑,檀屑铺匀,
金莲娇衬,晚风欲起,
马嵬人去,屐廊空留恨。

浣溪沙·杏花
残梅雪未消,暖风催放杏花梢,
斜傍绿杨,晴光下杏花半醉,
烟雨中更娇,只愁深巷到明朝。

《庭院深深·己亥清明》
前岁清明游兴畅,扁舟西子湖头,六桥烟景,天涯歌吹,金粉簇层楼;今岁石门酬令节,山光树色清幽,暖风轻扬,桃花流水,别有丹丘。

《两心同·秋夜听虫声》
小院黄昏,晚凉时节,
盼月升,听蝉嘶,早换络纬,
吟风终宵呜咽,草虫饶舌,
秋来况只有侬知,胸次恶欲和伊说,絮语相依,不烦深责。

清代的红色诗词。

清代的红色诗词。

清代的红色诗词1.《即目》
年代: 清作者: 林则徐
万笏尖中路渐成,远看如削近还平。

不知身与诸天接,却讶云从下界生。

飞瀑正拖千嶂雨,斜阳先放一峰晴。

眼前直觉群山小,罗列儿孙未得名。

2.《柬全小汀》
年代: 清作者: 林则徐
蓬山俦侣赋西征,累月边庭并辔行。

荒碛长驱回鹘马,惊沙乱扑曼胡缨。

但期绣陇成千顷,敢惮锋车历八城。

丈室维摩虽示疾,御风仍喜往来轻。

3.《出嘉峪关感赋》
年代: 清作者: 林则徐
严关百尺界天西,
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
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
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千古险?
回看只见一丸泥。

4.《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年代: 清作者: 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5.《次韵答陈子茂德培》
年代: 清作者: 林则徐
送我凉州浃日程,自驱薄笨短辕轻。

高谈痛饮同西笑,切愤沉吟似《北征》。

小丑跳梁谁殄灭?中原揽辔望澄清。

关山万里残宵梦,犹听江东战鼓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清代的诗、词、文第一节清代的诗清诗数量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而且流派很多,诗话如林,呈现出唐宋以后诗歌创作的复兴局面。

清代诗歌的发展,分为两个时期:一、清初期(顺治、康熙两个朝代)清初诗人,就其生活道路,政治态度和诗歌风格可以分为两大类:反清的明末遗民和降清的明末遗民。

1、反清的明末遗民这些人入清后不同清朝统治者合作,积极投入抗清斗争,他们的诗歌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杜濬、归庄、阎尔梅、钱澄之、申涵光、吴嘉纪等。

其中成就最大的是顾炎武、屈大均、吴嘉纪。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出身于“江东望族“。

明末参加过复社,入清不仕,积极投入抗清的武装斗争。

抗清失败后他十谒明陵,遍游华北,到处奔走,不忘兴复。

有《日知露》、《亭林诗文集》。

顾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又说:“诗主性情,不贵奇巧”。

他的诗歌剧作重视地时间了他的这些主张,大都写国家民族兴亡的大事,有十分丰富的历史内容,或托物寄兴,或借景抒情,或吊古伤今,都充满着爱国热忱和民族情感。

诗风沉浑悲壮、苍凉劲健,诗如其人。

他的诗对清代诗歌,尤其是清初和晚清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品选《精卫》诗中作者以精卫自喻: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表示一定要以精卫填海的精神来从事恢复故国的事业,对于那些“有成窠”的燕雀,即那些降清的士大夫,表示了无比的轻蔑。

2、清代的明末遗民这些人虽也是明末遗民,但他们或者降清,或者参加清朝科举,或被清同志者聘请出山。

又都为清政府服务了。

有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施闰章、宋琬、毛奇龄、朱彝尊、陈维菘、姜宸英、彭孙遹、王士祯号称大家。

而以钱谦益、吴伟业、王士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

明万历进士。

官至侍郎,在南明福王政权中任礼部尚书。

清兵攻陷南京,他率领文官投降,任礼部侍郎,不久辞归。

以后又和抗清活动有联系。

写过一些怀念故国,悔恨平生的诗。

钱诗名很大,被推为一代宗师,著有《投笔集》。

他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

他论诗及对明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也反对“公安派”的空疏、“竟陵派”的狭窄。

主张写诗要“有本”,做到既有性情又有学问。

他是宗宋派的领袖,对清代诗歌的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在其影响下,崇尚宋、元,一时成为风气。

吴伟业(1609—1671):字骏公,晚号梅村,江南太安人。

在“江左三大家”中,实首屈一指。

他写诗学唐人格调,是当时尊唐派领袖。

他的诗社会内容丰富,大豆是追怀往事,感慨平生,字里行间渗透了兴亡之感、家国之恨。

他也有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的痛苦,描绘了农村的破败景象。

他长与歌行:《圆圆曲》、《永和宫词》、《鸳湖行》、《楚西行》是其代表作。

《圆圆曲》以陈圆圆和吴三桂的悲欢离合故事为线索,展现明末清初的广阔历史画面,寄托了诗人的兴亡之感。

篇中对吴三桂为个人私利而以国家、民族利益作交易的贩卖行为的批判,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

吴伟业的诗歌将李商隐色泽浓丽的笔法和白居易铺排的特点结合起来,形成自己沉郁苍凉、气势磅礴,语言华丽,格律严谨,开阖自如,声色并妙的风格。

其缺点是情绪低沉,用典过多。

王士祯(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

他是神韵派诗人的代表。

论诗以神韵为宗,创作力求超脱,认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的最高境界。

他认为古人作诗,只取灵感到来的那一瞬间所获得的“超妙”来构成意境,不像古人只在篇章结构上下工夫。

其实,他说的“神韵”是要求诗歌有一种淡远的境界和含蓄的语言。

处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王士祯未能引导诗人面对现实,只着眼于形式,追求虚无缥缈的“神韵”,只能使诗人脱离现实,削弱诗歌的现实性与战斗性。

王士祯的诗缺少现实内容(深刻的社会内容),摹山范水,咏古吟物是他最喜欢写的题材。

但其诗在艺术上也确有可取之处,特别是近体小诗,写得融情于景,意味悠长。

如《真州绝句》:红干多是钓人居,柳陷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写渔村夕照,红日西斜,江边一切都抹上红色,树荫下一片叫卖鲈鱼之声,生机盎然。

二、清中期清代中叶,在残酷政治压迫和文化专制下,大批知识分子钻进故纸堆里,使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所代表的进步文风发生了转变,诗歌开始离开现实主义道理,向着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方向发展。

就诗歌创作的成就而言,清中叶不如清初。

清中叶诗歌流派,大体上沿着清初尊唐、宗宋的路子,发现了格调派、肌理派、性灵派,也产生了许多有影响的作家,其中影响最发的是沈德潜、翁方钢、袁枚。

他们各代表一流派。

郑燮诗无所依傍,自成一派,也很有特色。

1、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

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乾隆年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著有《归愚诗文集》、《说诗晬(zu ì)语》,另外还编选了《古诗源》、《唐体别裁》、《明诗别裁》、《国朝诗别裁》等诗集,体现了其诗论。

沈是继王士祯后,的诗坛大家,根据他的老师叶燮在《原诗》中提出的理论,创“格调说”。

他作诗重格调,首先强调诗歌要为封建政治和社会教化服务。

他说:“诗教之尊,可以和性格,厚人伦,匡政治,感神明。

”从这种封建的功利主义出发,他提倡“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

其次,强调学习古人的法度和格律,要长久地沉浸在古诗之中,“充养既久,变换自生,可以换却凡骨也。

”他说:“诗不学古,谓之野体。

”他主张在广泛学习古人诗法的基础上,掌握古人的声律和模拟古人的格调。

“格调说”仍是一种拟古主义的诗歌主张。

翁方钢(1733—1818)字正之,号覃溪,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

乾隆时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诗文之外,精通金石考据之学,著有《复初斋诗文集》。

翁论诗既不满于“神韵说”,也不满于“格调说”。

认为“神韵说”肤浅空疏,“格调说”则过于食古不化,所以另辟“肌理说”,以补前二者之弊。

“学者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言志集序》)。

“诗必砰诸肌理而文必求其实际,(《延晖阁集序》)。

2.袁枚(1716—1797):字子才,好简斋,又称随园先生,浙江钱塘人。

乾隆时进士,做过江宁等县知县,中年以后辞官,筑随园于江宁小白上上,过着闲适的生活。

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及笔记小说《新齐谐》,袁枚是性灵派的代表,他论诗标举性灵。

:“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

”“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作诗不可无我。

”“诗有性情而后真。

”(《随园诗话》)即是主张:①张写诗必须表现诗人自己的个性才情和亲身感受②主张写诗要创新,事物在发展,诗歌也应随之变化。

“味欲其鲜,趣欲其真”,把真实的感受同诗人的个性,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这就是“性灵说”真谛。

“性灵说”反对模拟古人,认为“诗有工拙,而无古今”,讽刺神韵派是“贫贱骄人”,格调派是“木偶演戏”,肌理派是“开古董店”。

他认为“温柔敦厚”的诗教,不过是是教的一个方面,并不代表孔子诗教的全部内容,也不是唯一准则,他主张用“兴观群怨”来代替。

袁枚的诗空灵、流利、新巧,确是从作者心灵中来,也表现了诗人的个性。

如《马嵬驿》。

分析《马嵬驿》“莫唱当年《长恨歌》,人家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3.郑燮:在袁枚之前,独立于拟古主义诗风之外的郑燮,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诗人。

(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出身贫寒,乾隆元年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

因救济灾民,得罪上司,托病辞归,晚年在扬州卖画为生。

有《郑板桥集》。

他是绘画史上有名的“扬州八怪”之一,以画竹闻名。

他的画随意挥洒,笔情纵逸。

此外,他还擅长书法,熔铸篆、隶、行、楷于一炉,看上去歪歪斜斜,大大小小,而极富意趣。

郑燮为诗人率意写真,也很有个人特色。

郑的诗歌主张:①诗歌创作要“自树其帜”,“直抒血性”。

此观点与袁枚相近,但比袁枚更注意诗歌的现实性和社会性,他认为诗歌要“歌咏百姓之勤苦”,他品评王维、赵子昂,说没“平生诗文,可曾一句道着民间痛痒!”他赞扬杜甫,认为“只一开卷,阅其题次,一种忧国忧民忽悲忽喜之情,以及宗庙丘墟、关山劳戎之苦,宛然在目。

”②反对拟古,认为“作文必欲法前古”。

如“婢学夫人徒自苦”。

第二节清代词宋代以后,元明词家寥落,有成就的不多。

到了清代,作家辈出,填词一时蔚然成风,所以有人把清代视作词的中兴期。

一、清初期清初词人最著名的是被称作清初三大家的陈维菘、朱彝尊、纳兰性德,他们分别代表着清初词坛三种不同流派和风格。

1、陈维菘(1605—1682):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

他是明末著名复社文人陈贞慧之子,少负才名。

康熙十八年应博学鸿词试,由诸生受翰林院检讨。

他诗文渊博,才气纵横,诗文俱佳,骈文称一代名手,而一词成就最大。

著有《湖海楼诗文词全集》,其《迦陵词》共有1629首词,创作之富,为清代词人之冠。

陈维菘是阳羡(宜兴汉代称阳羡)派的领袖。

他的词,师法苏轼、辛弃疾、受辛词影响尤深。

当时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和民生疾苦,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所以《迦陵词》序中说他的词:“或驴背清霜,孤蓬夜雨;或河渠送别,千里还人;或酒旗歌板,须髯奋张;或月榭风廊,肝肠掩抑;一切谈谐狂啸,细泣幽吟,无不寓之于词。

”如《贺新郎·纤夫词》。

分析《贺新郎·纤夫词》上片写朝廷征发纤夫(櫂(zhào)船郎)),使乡下鸡犬不宁的景象,和被抓者受虐待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的愤慨和对人民的同情;下片描写一个被捉去拉纤的“丁男”,与他的“草间病妇”,诀别时的悲惨情景,临别叮咛之语,字字血泪,令人不忍卒读。

陈词风格豪放,气魄雄伟,取景壮观,语言率直俊爽。

古代豪放派词人作壮谱,多用长调,陈词切能在小令中慷慨高歌,抒其号炮买之情,意到笔随,毫无拘束。

被称为清代豪放派的领袖。

但陈词数量多,有些词难免显得粗糙,而且往往一发无余,含蓄不够。

2、朱彝尊(1629——1709),字锡畅,号竹姹(chá),浙江秀水人。

他是浙西词派的创始人和领袖。

极力推荐宋代词家姜夔、张炎,提倡“字琢句炼,归于醇雅”。

要求词具有古雅峭拔的格调,疏淡清远的意境,和谐而严谨的音律。

他的词构思精巧,描写细腻,风格清远而醇雅。

如《桂殿秋》:“思往事,渡红干,青蛾低映越山看。

共眠一舸听风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但朱认为“词则宜于宴嬉逸升,以歌咏太平(《紫云词序》)。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他的词大都内容空虚,意境不高。

可他又说:”善言词者,假闺房儿女之言,通之于《离骚》,变雅之义,此尤不得志于时者所宣寄情焉耳”(《陈纬红盐词序》)。

所以,他自己的词作,无论记游、怀古、咏物、言情,大都有所寄托。

朱有些词过于雕琢字句,讲求声律,不免有堆砌釜凿之痕,失去自然朗畅的本色。

3、纳兰性德(1654—1685)少数民族词人,字容若,号楞枷山人,满州正黄旗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