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清朝诗人袁枚抒写的诗词
袁枚十首有名的诗及译文

袁枚十首有名的诗及译文摘要:1.袁枚简介2.十首有名的诗2.1.《登柳州城楼》2.2.《临安春雨初暖时》2.3.《夜泊牛渚怀古》2.4.《马嵬》2.5.《赤壁怀古》2.6.《春夜喜雨》2.7.《枫桥夜泊》2.8.《乌衣巷》2.9.《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2.10.《早梅》3.译文3.1.《登柳州城楼》译文2.2.《临安春雨初暖时》译文2.3.《夜泊牛渚怀古》译文2.4.《马嵬》译文2.5.《赤壁怀古》译文2.6.《春夜喜雨》译文2.7.《枫桥夜泊》译文2.8.《乌衣巷》译文2.9.《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译文2.10.《早梅》译文正文:袁枚是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诗人和散文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真挚感人而著称。
这里我们将介绍他的十首有名的诗及其译文。
1.《登柳州城楼》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译文:登上柳州城楼,眼前展现的是一片辽阔的荒野,海天相接,满目愁思。
狂风猛吹,摇撼着水中的荷花;密雨斜飘,淋湿了墙头的薜荔。
层层的树木遮挡着视线,蜿蜒的江流如同九曲回肠。
我们同来到这个百越民族文身的地方,却依然音信不通,令人感叹。
2.《临安春雨初暖时》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译文:昨夜小楼东风吹拂,令人回忆起故国的情景,实在无法忍受这明月光照着故国。
3.《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泊船,客中亭水江天阔。
译文:夜泊牛渚,面对辽阔的江天,心中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4.《马嵬》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译文:你可曾看到,青海那边,自古以来白骨累累无人收敛。
新死之鬼倾诉冤屈,旧鬼哭泣,天阴雨湿,哀怨之声啾啾不停。
5.《赤壁怀古》对海而唱《观沧海》。
译文:面对大海高唱《观沧海》。
6.《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袁枚最出名的古诗

袁枚最出名的古诗袁枚(侠谐)是清代中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散文家,他的诗歌作品以抒情和咏史为主,以其独特的才华和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称赞。
下面是袁枚最出名的古诗的相关参考内容。
1.《临江仙·梅》梅,当代诗人眷恋的一种花朵,而袁枚更是对梅花情有独钟。
这首《临江仙·梅》正是他对梅花的赞美之作。
诗中以临江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梅花在寒冷的冬季中傲然开放的精神,以及梅花带给人们的温馨和希望。
2.《烟柳行・荷叶》袁枚的诗作常常以自然为主题,传达出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烟柳行・荷叶》是一首写荷叶的诗。
通过对荷叶独特的形态、气息和长势的描绘,表达了袁枚对自然界奇妙和不可思议之处的赞美。
3.《续韵小重山·新丰初至蓝桥驿》此诗是袁枚游历新丰的时候所作,抒发自己的旅游之情。
通过写蓝桥驿的景色和心情,诗中融入了对当地人的描写和描绘自己旅途的疲惫与喜悦之情,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
4.《临江仙·夏日维扬》这是袁枚另一首脍炙人口的《临江仙》系列之一,以描绘江南夏日的景色为主题。
诗中表现出夏日天空晴朗明亮,绿树成阴,江水向东流去的景色,以及人们戏水嬉戏、吹起箫来的场景,带给读者一种清凉与愉悦的感觉。
5.《夜行船夫唱晚》此诗是描写夜晚行船的船夫所唱的歌曲,在诗中,袁枚巧妙地通过行船船夫的歌声,将读者带入了夜晚的江河之中,感受着夜晚的宁静与凉爽。
6.《女萝》袁枚以较平实生动的笔调和流畅的表达,描写了一位名叫“女萝”的美丽女子。
诗中通过对女萝容貌的形容,以及对其品德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女性美丽和高尚品质的尊敬和赞扬。
总结:袁枚最出名的古诗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题,通过独特的观察和表达方式,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真挚感受。
除此之外,他还通过描写旅行、夜晚和美丽女性等主题,深入人心地展示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理解。
袁枚的诗作充满了写实和情感,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五言律诗清代

五言律诗清代1、《苔》袁枚〔清代〕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春天和煦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苔藓仍旧长出绿意来。
苔花虽如米粒般微小,依然像那高贵的牡丹一样热烈绽放。
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2、《十二月十五夜》袁枚〔清代〕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更鼓声,忙碌的人们陆续入睡,市井的吵闹声慢慢平息下来。
吹灯入睡发现房间更加明亮,原来是月光与白雪交相映照在窗上,使房间显得更加明亮。
这首诗描绘一幅了夜深人静,但更鼓声声,吹灯欲睡,月照雪映,窗更明的幽冷夜景。
全诗简洁晓畅、清新可喜。
这首诗形象地写出了夜之静,雪之明,表现出诗人孑然一人夜中赏雪景的独特感受。
3、《舟夜书所见》查慎行〔清代〕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漆黑无月的夜里,河面上飘着一艘渔船,孤独的灯光像是一点萤火。
微风轻拂,吹起簇簇细浪,水面上的光点被吹散,如同满河星光。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
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4、《清风涛》徐骏〔清代〕莫道萤光小,犹怀照夜心。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别看萤火虫散发的光亮小,但它依旧有着照亮夜晚的雄心壮志。
微风又不认识字,为什么要胡乱翻书呢?徐骏因风吹乱了他的书页,引发诗兴,吟了一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便招致了杀身之祸。
清朝当权者认为,“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是诗人在嘲讽清朝统治者不识书,不适合统治。
5、《题游侠图》郑燮〔清代〕大雪满天地,胡为仗剑游?欲谈心里事,同上酒家楼。
大雪漫天,前路艰难,为何还要仗剑而游?如果想要一诉心中不快,那就一同去酒家喝酒畅谈吧。
最新清朝诗人袁枚抒写的诗词

篇一】清朝诗人袁枚抒写的诗词:《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这首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
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 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
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
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
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
“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
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
“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
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
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
遣兴袁枚注释及译文

遣兴袁枚注释及译文《遣兴》是清代诗人袁枚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
这组诗作于公元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表现作者写诗的态度和见解。
一、作品原文遣兴其一爱好由来着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⑴。
其二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⑵。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多为绝妙词⑶。
二、注释⑴“阿婆”二句:比喻老年写诗还似少时用心。
初笄(jī基),古代女子成年称及笄,这里是刚成年的意思。
头未梳成,比喻诗未改定。
⑵灵犀一点:作者论诗重“性灵”,此即指性灵。
旧说犀牛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见《汉书·西域传赞》颜师古注。
唐李商隐《无题》诗:“心有灵犀一点通”。
⑶解用:懂得用,会用。
三、白话译文其一由于爱美求好下笔总是很困难,一首诗总是要反复修改才会心安。
好比年迈的阿婆还如刚刚及笄的女孩,头发未梳好就不许看。
[1]其二只要肯下功夫,就能做出好诗。
这种创作是没有老师的,凭借的只是瞬间的灵感。
夕阳、花草这样的普通景色,都会因为灵感触发下的灵活运用而成为绝妙的诗句。
四、作者简介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人、诗论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袁枚少有才名,擅长诗文,1739年(乾隆四年)中进士。
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等。
分享你的世界。
清袁枚的诗

袁枚(1716-1797)是清代文学家,以散文和诗歌著称。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被誉为“性灵派”的代表人物。
1.《临江仙·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远离天池一万里,烟花三月下扬州。
2.《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己亥杂诗·其五》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4.《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晚春》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袁枚十首有名的诗及译文

袁枚十首有名的诗及译文摘要:1.袁枚及其诗歌简介2.袁枚十首有名的诗歌列表及作者简介3.袁枚诗歌的特点及影响4.结语正文: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
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富有哲理和情感著称,是清代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以下是袁枚十首有名的诗歌及其译文:1.《登柳州城楼》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译文:The tall tower stands a hundred feet high, where one can reach the stars with one"s hand.I dare not speak loudly, for fear of 惊动the gods in heaven.2.《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限天,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译文:At night, the 牛渚and the Xi River are limited by the sky, if you want to see thousands of miles, you need to climb to a higher floor.3.《寒夜客来茶》寒夜客来茶,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译文:On a cold night, a guest comes for tea, the bamboo stove boils and the fire turns initial red.The usual moon by the window, only with plum blossoms, it is different.4.《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译文:The red beans grow in the south, when spring comes, they will sprout several branches.I wish you would pick more, for this is the most missed.5.《赠别二首之一》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袁枚的苔古诗

袁枚的苔古诗
袁枚的《苔》诗如下:
绿叶如舞翠如眉,远山似黛近如丝。
峰峦秀拔皆生态,水滴银河每一泻。
岩开石径行人过,林密花繁鸟自啼。
闲坐潭边无限意,红楼梦里探青碑。
这首诗以“苔”为主题,描绘了苔藓的生长环境和景象。
首联写出了绿叶飘舞、茂密如眉的美丽情景,二联则展示了远山近丝、峰峦秀拔的壮观景致。
三联通过描述岩径和花鸟来表现苔藓的生态环境,四联则表达了闲适惬意的心境和对历史文化的向往。
整首诗语言简洁,却别具一格,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形象描写。
袁枚以苔藓为突破口,通过抒发其细腻、清新、雅致的特点,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结合起来,表达了对自然和历史文化的深切感悟。
这首诗成为了文学史上著名的苔藓诗之一,被誉为“苔藓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清朝诗人袁枚抒写的诗词:《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
这首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
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
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
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
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
“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
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
“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
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
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
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
诗人曾经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篇二】清朝诗人袁枚抒写的诗词:《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鉴赏: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不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文思。
白居易的《长恨歌》,在揭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而造成政治悲剧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二人爱情悲剧的同情。
袁枚此诗却能不落俗套,另翻新意,将李、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
《长恨歌》和《石壕吏》是为人所熟知的诗篇,其创作背景均为安史之乱。
它们一以帝王生活为题材,一以百姓遭遇为主旨,恰好构成鲜明的对照。
《马嵬》是乾隆十七年(1752)袁枚赴陕西候补官缺,路过马嵬驿所作,共4首。
袁枚与爱妾分别,远赴陕西,实属身不由己,联想到白居易《长恨歌》所写李杨情事,认为百姓的生离死别不胜枚举,李杨二人的生离死别并不值得同情。
当年流传的而且又写入《长恨歌》中的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七喜相会的爱情故事,并不值得歌唱,因为人世间还有能拆散夫妻的“银河”不知有多少夫妻经受了生离死别的痛楚。
像石壕村里那样儿子战死而媳妇守寡,老翁逾墙而老妪应征之类夫妻诀别的情景,比玄宗和贵妃的爱情悲剧更能催人泪下,涕零如雨了。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下层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泪比长生殿上多”一句,揭露了社会上的种种不幸迫使诸多夫妻不能团圆的现实。
全诗借吟咏马嵬抒情,提倡诗歌要多反映人民苦难生活的主张,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文学创作观点。
此诗虽为抒情之作,实际是议论之诗。
前两句借马嵬为题提出论点,后面两句借用典故论证上述观点。
论点和论据的材料本来都是旧的,但作者化陈腐为新奇,使其为自己提出新的观点服务,旧的也变为新的,颇有点铁成金之妙。
全诗正如作者自己所云:“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
袁枚的这首《马嵬》很有意思,从题到文,处处有典故,然而又都是大家熟知的典故,所以读起来觉得很通俗,但诗中又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很值得回味。
题目是“马嵬”,就是唐玄宗被逼处死杨贵妃的地方—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
当时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逃亡四川,途经马嵬驿,部队不肯西行,最后迫使唐玄宗处死了杨国忠和杨贵妃。
袁枚的诗就是对这件事有感而发。
第一句的“长恨歌”,指的是白居易着名的长诗《长恨歌》,其中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写得缠绵悱恻,令人同情。
第二句的“银河”,则是指牛郎织女的故事,他们被银河阻隔,也是很悲惨的。
第三句的“石壕村”,是指杜甫所写的《石壕吏》,诗中有一对老夫妻,因官府抓人当兵而分离。
第四句的“长生殿”,是唐皇宫中的一座宫殿,《长恨歌》中有诗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是说唐玄宗与杨贵妃在一起海誓山盟。
第一句是因史事有感,第二句讲人间离散多,第三句举一个例子,第四句将它与第一句的史事相比。
这真是往复回旋,如环无端,句句引人遐想,句句发人深思。
【篇三】清朝诗人袁枚抒写的诗词:《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赏析:
全四联均写景,无一句议论,无一句抒怀,但却弥漫着凄清的氛围,渗透着悲凉的情思。
细细品味,如饮醇酒,回味无穷。
首联"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秋夜"本已凄清冷寂,而所访者又是"秋士",更暗寓幽怨之意。
古人云:"春女怨,秋士悲"。
所谓"秋士"即谓暮年不遇者,借园主人当属此类。
袁枚自己虽曾步入仕途,任过县令,但因升迁无望等原因,早于七年前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
两人在感情上是相通的,诗人此行"访秋士"即是以此为前提的。
当诗人步入借园,首先听到的"水上音"就是笛声。
这笛声作为一种听觉意象是全诗的中心意象。
它是借园主人心声的流露,感情的寄托。
诗在首联引出"水上音"之后,中间两联即集中笔墨对其进行描写。
但诗人并没有单纯地去描写笛声,而是以视觉意象"月色"及嗅觉意象"藕香"作为陪衬烘托,使笛声意味更加丰富感人。
颔联"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乃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一笛"指笛声,"酒人"指微醺的借园主人,他在借酒消愁之后,还嫌不足,又以笛声抒其情怀。
在中国古诗中,笛声基本上都是幽怨悲哀的意象,这首诗中的"笛声"也不例外。
"一笛酒人心"抒发的乃是"秋士"不遇的哀愁之心,而描写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仿佛笛声也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更增添了笛声凄怨的情韵。
笛声感情虽然哀怨,但借园主人吹奏技巧却十分高超,故颈联一转云:"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笛声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同时水中飘来了红藕的幽香,与笛声交织往还,好像笛声也具有了香气。
作者先闻"水上声",既产生了感情的共鸣,又陶醉在音乐的享受之中,所以久久伫立,直到笛声结束,才想起要与友人相会。
尾联云:“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此联乃回应首句,当作者在秋夜听完友人的一曲笛声之后,终于迎来了与"秋士"的相逢之时,但他们却久久的相对无语,身影沉浸在流泻的月光下,显得格外宁静;他们的衣襟被清凉的窗露沾湿了,犹如他们的心灵也被凄清的笛声净化了一般。
友人的心声已在笛声中倾诉殆尽,作为知心朋友,作者对此已经领会和理解,无须多问,亦不必多言,两人心灵达到了高度的默契。
诗的收束像不尽的笛声的余音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歌的主旨在于表现作者与李晴江作为知音的深厚友谊,诗中却无一语表达此意,只是写自己夜访友人听其"月下吹笛"时的景象与两人相逢时无言的情
状,但自有一股感情之泉流注全篇,这也正体现了袁枚"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随园夜话》)的诗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