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 清 袁枚

合集下载

袁枚《所见》古诗赏析

袁枚《所见》古诗赏析

袁枚《所见》古诗赏析袁枚《所见》古诗赏析《所见》清代: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注释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③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④欲:想要。

⑤捕:捉。

⑥鸣:叫。

⑦立:站立。

赏析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

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

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

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

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

“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

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的诗篇,诗人在诗中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

“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

袁枚《所见》诗意及赏析

袁枚《所见》诗意及赏析

三一文库()〔袁枚《所见》诗意及赏析〕
《所见》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袁枚《所见》诗意及赏析,欢迎阅读。

《所见》原文
牧童①骑黄牛,
歌声振②林樾③。

意欲④捕⑤鸣⑥蝉,
忽然闭口立⑦。

▲注释
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③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④欲:想要。

⑤捕:捉。

⑥鸣:叫。

⑦立:站立。

《所见》诗意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袁枚《所见》诗意及赏析

袁枚《所见》诗意及赏析

袁枚《所见》诗意及赏析导读:《所见》原文牧童①骑黄牛,歌声振②林樾③。

意欲④捕⑤鸣⑥蝉,忽然闭口立⑦。

注释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③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④欲:想要。

⑤捕:捉。

⑥鸣:叫。

⑦立:站立。

《所见》诗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所见》赏析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

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

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

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

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

“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

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

“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所见》原文及知识点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所见》原文及知识点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所见》原文及知识点【原文】所见(清代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知识点】注释: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作者简介: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创作背景: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小住仓山畔,悠悠三十年”(《松下作》),其主张抒写性情,所写多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空灵流利,新奇眩目。

此诗也即是诗人在生活中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后停住歌声准备捕捉蝉的这一幕场景后,诗兴大发而创作。

赏析: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袁枚《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袁枚《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袁枚《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所见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
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袁枚古诗所见全诗及诗意原文及译文

袁枚古诗所见全诗及诗意原文及译文

袁枚古诗所见全诗及诗意赏析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翻译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袁枚(1719~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清代诗人,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所见袁枚

所见袁枚

最佳答案
所见
【清】袁枚
牧童⑴骑黄牛,
歌声振⑵林樾⑶。

意欲⑷捕⑸鸣⑹蝉,
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题解】
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

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

“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朗诵指导】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

所见_牧童骑黄牛_古诗鉴赏_清_五言绝句_袁枚

所见_牧童骑黄牛_古诗鉴赏_清_五言绝句_袁枚

鉴赏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继续描写神态。 第三句是过渡,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 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 如千尺瀑布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 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 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鉴赏
“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到静、由行而停,把 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 “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 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 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 天真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鉴赏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 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鉴赏
“牧童骑黄牛”平平而起,不着痕迹。“歌声振 林樾”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这两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 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 “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 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 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 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 才不禁引吭高歌,响彻树林。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看到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 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想要捉到它。
创作背景
袁枚热爱生活,辞官后侨居江宁,所写多为士大 夫的闲情逸致,空灵流利,新奇眩目。此诗也即是诗 人在生活中看见一个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 蝉的叫声后停住歌声准备捕捉蝉的这一幕场景后,诗 兴大发而创作。
作者介绍
袁枚(1716年—1797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 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 清代诗人、散文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历任溧水、 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 随园,吟咏其中。广收弟子,提倡妇女学文,女弟子尤多。 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 家”。其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年级重点古诗解释班级( ) 姓名( )1.所见(一下)【清】袁枚牧童⑴骑黄牛,歌声振⑵林樾⑶。

意欲⑷捕⑸鸣⑹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题解】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

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

“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2.夜书所见(三上) 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

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笆。

[解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3.乞巧⑴【唐】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⑵,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⑶。

【注释】⑴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⑵碧霄:浩瀚无际的天空。

⑶几万条:虚指,比喻多。

【译文】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仰望天空,似乎有牛郎和织女在喜鹊桥向会。

家家户户在秋月下乞巧,不知道穿尽了几千条红丝线啊。

【题解】《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

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赏析】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

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线几万条。

”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

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

4.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作者介绍翁卷:字灵舒,今浙江温州人,南宋“永嘉四灵”之一。

他喜欢吟诗,工于刻画。

注释川:河流。

子规:杜鹃鸟。

雨如烟:细雨像烟雾一样。

才:刚刚。

了:完结,结束。

插田:插种稻秧。

翻译山地和平原都披上了绿装,河水上涨,看上去白茫茫的一片,细雨蒙蒙,杜鹃鸟的叫声不时从林中传来。

农村这个时候是最忙的,几乎没有闲下来的人,他们刚刚忙完了养蚕,紧接着又要忙着插秧了。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江南农村四月的风光,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绿意盎然;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但繁忙的农夫却无暇欣赏这自然美景,他们刚忙完了养蚕的事,又开始插秧了。

诗的后两句明白如话地道出了春末夏初时分农事的繁忙,从而表现出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更表达出他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5.嫦娥宋陆游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江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解】:1、深:暗。

2、长河:银河。

3、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4、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韵译】:云母屏风染上一层浓浓的烛影,银河逐渐斜落启明星也已下沉。

嫦娥想必悔恨当初偷吃不死药,如今独处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评析】:就内容而论,这是一首咏嫦娥的诗。

然而各家看法不一。

有人以为歌咏意中人的私奔,有人以为是直接歌咏主人公处境孤寂,有人以为是借咏嫦娥另外有所寄托,有人以为是歌咏女子学道求仙,有人以为应当作“无题”来看。

我们姑且当作歌咏幽居寂处,终夜不眠的女子。

以此而论,着实写得贴情贴理。

语言含蕴,情调感伤。

6.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做的酒浑浊,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怀疑会无路可行的时候,忽然看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又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注释:①腊酒:一年腊月酿制的酒。

②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

豚,猪,诗中代指猪肉。

③山重水复:一重重山,一道道水。

④柳暗花明:绿柳繁茂荫浓,鲜花娇艳明丽。

7.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翻译: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太匆忙。

8.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解释: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

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

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

作者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故园无此声”看似无理实则有理,故园岂无风雪?但同样的寒霄风雪之声,在家中听与在异乡听,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

)【按】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难怪王国维评价“容若词自然真切”。

这首词更可贵的是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

一句“夜深千帐灯”不愧“千古壮观”。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

【榆关】即今山海关【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故园】故乡【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赏析: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

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

9.牧童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註释: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完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欣赏天空中的明月。

赏析:《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10.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译文: 两个儿童坐在一只如扁舟般的小船上,奇怪的是他们在船上却不用篙和棹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简析: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11.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词】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绿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面又美好--那满头白发是谁家的公婆父老?大儿,豆地锄草身在河东,二儿,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欢喜是小儿的调皮神态,横卧在溪头草丛-- 剥食着刚刚摘下的莲蓬.【说明】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

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

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12,天净沙•秋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黄昏降临了,落日衔住了山尖,一抹晚霞映照在天边,原野上那孤零零的小村落被笼罩在浓浓的暮色里,炊烟袅袅,在农户家的房顶上升起,枝叶枯黄的树干上,落着归巢的乌鸦,凄冷的聒噪着。

远远的,从天边飞来一只大雁,将孤单的身影投在溶溶的暮色中。

重重叠叠的山岭葱郁,苍翠,碧绿的河水潺潺流淌着,流向很远很远的地方。

山上,河边,长满了色彩斑斓的花草,在瑟瑟秋风中摇曳着。

13.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古诗今译:桂花从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来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桂花本来就洁白如玉,在月光的照耀下更显得晶莹。

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吴刚为什么要跟桂花树过不去,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的吧!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

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