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袁枚的“性灵说”

合集下载

袁枚性灵说分析

袁枚性灵说分析

.1.袁枚「性靈說」分析國立中山大學碩二馮玉婷一、「性靈」說之詩學淵源有清一代,學術風氣趨於匯整前說,清詩論亦見此特色;但因個人性格與偏好不同,對前人說法理解亦有出入,即使力求圓融,不免仍有輕重之分,遂可別為「神韻」、「格調」、「性靈」、「肌理」四家。

「神韻」說為王士禎(1634-1711)所倡,「格調」說由沈德潛(1673-1769)提出,「性靈」說為袁枚(1716-1798)力主,「肌理」說乃翁方綱(1733-1818)建立;四家各領風騷,其中「神韻」與「性靈」二說較為接近。

袁枚雖言:「我奉漁洋如貌執,不相菲薄不相師」1,主要論調實與漁洋皆變化自司空圖(837-908)、嚴羽(約1200前後在世)、袁宏道(1568-1610);諸人主張雖有小異,若著眼率皆重視言外之意、真情至性、興趣韻味等共通性,則不妨視為講求藝術美感之一脈相承者。

袁枚性格放任跌宕、不喜拘束,天才特出兼有自成家數之志,是以不喜歸附;儘管今人細究其說可發現士禎、宏道蹤跡,袁枚卻未嘗自言踵繼二人。

然欲廓清袁氏詩論內容,實不能忽視二人可能之影響,故謹撮述袁宏道、王士禎主張於下,以窺袁枚「性靈」說之詩學淵源。

1袁枚:《隨園詩話》卷二:「阮亭先生自是一代名家,惜譽之者既過其實,而毀之者亦損其真。

須知先生才本清華,氣少排奡,為王、孟、韋、柳則有餘,為李、杜、韓、蘇則不足也。

余學《遺山詩論》,論詩一絕云:『清才未合長依傍,雅調如何可詆諆?我奉漁洋如貌執,不相菲薄不相師』。

」(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以乾隆庚戌本與隨園自刻本為底本),頁48。

.2.第六屆南區五校中國文學系研究生論文研討會(一)袁宏道「貴真」主張李贄(1567-1602)《童心說》倡「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2童心即真心,是文學創作的根本,其說為公安三袁所繼承;公安派基本主張重視個性與自然,袁宏道為代表人物。

袁氏貴「真」,以為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化,一人有一人之情感,唯「變」方能存「真」,二者相輔相成而後有韻趣。

清诗概述48性灵说之袁枚

清诗概述48性灵说之袁枚

清诗概述48性灵说之袁枚清诗概述48——清史札记之四十四我楚狂人四、清诗流派184.性灵说1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

他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

他的这种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

性灵派的成就主要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

如《春日杂诗》于恬淡宁静中透出轻松活泼的生活气息,十分舒畅自然;《马嵬》命意新颖,感情倾向也发生了根本转变。

性灵说可说是明代公安派的余绪,其代表人物袁枚,前文在“清代散文”中已经说过,这里先说袁枚的诗歌。

(1)袁枚与他的诗1袁枚是一位多产的诗人他主张的“性灵说”在当时独树一帜。

“性灵说”对流行于当时诗坛的各种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和扫荡,一改清诗风貌,影响深远。

袁枚所标举的“性灵说”诗论以情为本,主张“诗写性情”,即从诗歌的创作内容出发,要求诗歌创作主体抒发真情实感,以真情去充盈诗作的内容。

这是其诗论的核心部分。

在他看来,诗人唯有抒发真情,才能体现出诗歌自身的抒情本质,才能表现出自然清新、生动活泼、风趣别致的艺术魅力。

他不仅把抒发真情作为采集和鉴赏诗歌的标准,而且以身作则,在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中一以贯之,创作出很多富有真情的诗文作品。

袁枚除了要求诗歌创作主体要抒发真实情感之外,还对诗人要具备一定的诗才天分道出了自己的见解。

袁枚认识到因为每个人的诗才禀赋各有所异,就会呈现出“笔性灵”和“笔性笨”的情况,于是就生发出禀赋灵性与创作灵感之间的关系,强调了诗才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他甚至用夸张、过分的语言把天分的作用提升到一个绝对的地位。

其实,袁枚在认识到“才”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同时,并没有否定学识的重要性。

他清晰地认识到每个人的性情各异,所以诗歌创作要情出于己,体现出“著我”的精神,强调“作诗,不可以无我”,激烈反对一切束缚诗歌抒发真情的制约因素,高呼“但须有我在,不可事剽窃”。

“性灵”说与诗法论——论袁枚诗学的综合向度

“性灵”说与诗法论——论袁枚诗学的综合向度

“性灵”说与诗法论——论袁枚诗学的综合向度
段宗社
【期刊名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41)001
【摘要】袁枚是激进主义诗论家,又是深知创作甘苦的诗人。

所以他的"性灵"诗学一方面讲究性情、灵机和天分,另一方面还要求博雅,广泛汲取前人艺术经验,对音节、体格等艺术法度也颇有讲究。

融会"性灵"说和诗法论使袁枚诗学呈现出复杂性与矛盾性,也使他异于明代公安派而呈现出清代诗学特有的综合性特征。

应从"性灵"说与诗法论的矛盾与综合角度对袁枚诗学作全面理解。

【总页数】5页(P101-105)
【作者】段宗社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苏轼与中国诗学"活法"说论考——从以文为诗、以文为赋等说起 [J], 曾明
2.吕本中诗学“活法”说考论——从“江西诗派”的“句法”、“音律”、“锻字炼句”等说起 [J], 曾明;王进
3.各有心情在——由袁枚山水咏物诗看其性灵说的自然旨趣 [J], 张绍华
4.袁枚性灵说的诗学价值 [J], 雷娜;胡慧荣
5.废名“诗的内容”说与传统性灵诗学——兼论其对中国现代抒情诗理论的建构意义 [J], 赵黎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袁宏道与袁枚“性灵说”差异比较

试论袁宏道与袁枚“性灵说”差异比较

试论袁宏道与袁枚“性灵说”差异比较概要:公安派是晚明时期反对前后七子复古主张,高举“性灵”大旗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它对晚明、清代直至五四时期的文学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

即使袁枚概不承认其性灵与公安三袁有继承关系,但从文学历史角度而言,两者的“性灵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研究梳理其差异也是必要的。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讲究主观感受的真情流露,以真情示人,以真情为诗。

同样,袁枚作诗“提笔先须问性情”,好诗需要自抒情愫,自披胸襟。

虽二人都主张“真”,但袁宏道强调非理性,主张释放人未被社会化的天性,具有反理性导向。

“无闻无识真人所作”,“闻识”包括名教义理、礼法纲常等社会规范以及人文经验知识,是与“真”相对立的理性。

要求脱离一切形式表象,人的社会产生的规则等理性存在,回归本真,使真性情保持纯粹。

如《独坐》:胸臆知难尽,行藏为可陈。

摊书嫌字小,烹水试茶新。

拨闷占茅卜,祈归拜上神。

闲云与倦鸟,终是一流人。

袁宏道在诗中直接流露了他的倦意与空虚,他觉得难以表达清楚他此刻的心情,从看书嫌字太小,品茶又嫌不醇厚,为了解闷去占卜,无聊拜拜上神,但是这些尘世的东西,社会经验的理性,都不能够撩拨他心中的真情,排遣他的闲闷,只有闲云跟倦鸟这种自然意象才能与其心中的天然本性一致,独坐时候的真性情流露,是抛开一切理性而抒。

而袁枚“性情得其真”、“其情之动而不同者,皆随其性之昏明高下流露者也”。

诗中的性情随内心之“真”而流,认为同时期崇尚浮华的诗人在诗中矫饰喜怒哀乐,缺乏“真气”。

可见,袁枚强调的是性情“真”的流露,拒绝违心之作,反对虚假的情感。

所以,袁枚在被贬时所作《落花》,内心怨尤自怜毫无虚假之情:空谷半枝随影堕,阑干一角受风偏。

佳人已换三生骨,拾得花钿更黯然。

袁枚在此诗中深情流露,比深闺儿女更加孤独,月下枝影摇曳,阑干一角看风,孤影自怜,蹲下身子拾花钿,诗人心中的哀怨与诗中斑斑可见,胸臆之真发露无遗,他不是为了作诗而造假性情,也没有在诗中夸大或虚饰其胸臆,因目前的处境而哀,由诗可见其怨,无虚无假。

试论袁宏道的“性灵说”

试论袁宏道的“性灵说”
是对 于世 间万 物和 谐相 处 的关 注 。上述 对 陛”和 “ 灵”
摘 要 : 明代袁 宏道 的 “ 性灵 说”在 中国 文学 史上 占有 重要 的地 位 ,其 倡导 的真 情、 文趣 、通 变 等思 想 内涵为 后 世 的诗 文创 作产 生 了深 刻 的影响 。体 现 了封建 时代 文人 的 自我 觉醒 和反 叛精 神 ,为 当 时的文 坛带 来 了一股 新鲜 的 文学 思潮 ,也对后 世 的诗 文创 作产 生 了深远 的 影响。 关键 词 :袁 宏道 ;性灵说 ;真 情 ;文趣 ;通 变
明朝 晚 期 的统 治 者大 力 加 强 中央 集 权 ,皇 帝 的权 力 凌驾 于 一 切权 力 之 上, 封建 统 治 空前 强 化 。在 思想 文 化 方面 , 统 治者 大 力宣 扬 程朱 理 学 以禁 锢 文 人 的思 想 ,大 兴文 字 狱 以加 强 对 文人 创 作 的控 制 ,残 害 了诸 多 有声 望 和才 气 的 文人 。在 经 济 领域 ,由于 前 期 统 治者 实 施 了一 系 列 开 明政 策 ,到 了 中后 期 ,农 业 手工 业 得 到 了迅速 发 展 ,催 生 了 资 本 主 义 萌 芽 。“ 在 文 学 领 域 ,儒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诗 教 更 是 以其 独 尊 的 态 势 、 极 端 的 方 式 将 人对 本 真 的 思 考 禁 锢。 ”…复 古模 拟 论调 出现 在 了文 学领 域 ,以后 七 子为代 表 的文人 极 力 推 崇复 古 主义 。在 这 种 背 景下 , 明代 后 期 的公 安 派 向复 古主 义 文 风发 起 了挑 战 ,而 反 对 复古 风 潮 的主 要代 表 人 物则 为 袁 宏道 ,其 文 学 思想 的 核心 是 抒 写 性 灵 ,“ 性灵 说 ”也构 成 了袁 宏道 主要 的创作 理论 。 “ 性 灵 ”的 涵 义 及 溯 源 “ 性 灵 ”是 由 陛 ”和 “ 灵 ”两 个 字 组 成 的 ,首 先 , “ 从 训 诂 角 度 看 ’字 ,它 是 指 所 有 生 物 的本 性 ”【 2 】 。

袁枚的性灵说及其诗歌创作

袁枚的性灵说及其诗歌创作

伪 险恶 , 指出了封 建制度 的不合理 。袁枚 在诗歌 中直 接抨击封建制度 , 这不仅需要超卓识见和过人胆量 , 而
且 也 正 是 其 真 性 情 的 自然 流 露 。 2 以平等、 . 民主 的 态 度 尊 重 下 层 人 民 。 虽 然 身 在
袁枚 巨大的影 响。他宣扬性情至上 , 肯定情欲合理 , 强 调情是其诗 论 的核 心 , 女 是真情 的 本源 。他 在《 男 遣
兴》 诗 中说 :郑 孔 门前 不 掉 头 , 朱 席 上 懒 勾 留 。 明 一 “ 程 ” 确表示对孑 子 以来 的儒学特别是 程颐 、 熹 的理 学 的 L 朱 反叛 。他还认 为“ 宋学 有 弊, 汉学更 有 弊” 进 而 质疑 , “ 六经 ”公开宣称“ 经虽读不全信” 并借庄子的话抨 , 六 , 击“ 六经尽糟 粕” 《 然 作》 。他 的言 行 可谓 大胆 出 (偶 ) 格、 惊世骇俗 。他对虚伪 的假道学深恶痛绝 , 常常借机 加 以嘲讽抨击 , 表现 出封建社会 末期个性 解放思 想的 再次苏醒。 这些思想体现在文学理论 上, 就是 他的“ 性灵说” 。 袁 枚 的 “ 灵 说 ” 在 内 容 上 包 括性 情 、 性 和 诗 才 性 , 个 三个要素 。袁枚认 为“ 情 以外本无 诗” “ 性 ,若夫 诗者 , 心之声也 , 性情所 流露者也 ” “ ,天性多 情句 自工 ” 。就 是说诗生于性情 , 性情 是诗 的本 源和灵魂 。他所说 的 性情 , 就是真情。诗人 内心 要有真情 实感才 有创作 构 思的可能性 , 诗歌 中的景 物形象归根 结底也是 为 了体 现“ 的。而这种性情要表现出诗人的独特个性 。因 情” 此, 袁枚又认为“ 诗 , 可 以无我 ” “ 作 不 ,有人 无我 , 是傀 儡也” 。就是说没有个性 的诗人所作 的诗就 如同受人 摆布的“ 傀儡” 缺乏真正的生命力 。没有个性 , 就丧 , 也 失了真性情 。他在 《 续诗 品》 中专辟“ 著我 ” 品 , 一 就是 明确提倡创写 “ 有我” 旨。这是性灵说 审美价值 的核 之 心 。袁枚还进一步认为 , 仅有性 情 、 个性是 不够 的 , 还 应具备表现这一切 的诗才 。“ 诗人无才 , 不能役典籍运 心灵 ”有诗才 的人在 进行艺术构 思时才会 产生 灵机 , , 善 于把握灵机 , 易于成篇 。这里所说的灵机 , 就是今人 所谓灵感。艺术构思 中的灵机与才 气 、 分与 学识要 天 结合并重 。 这 三 个 方 面 的 有 机 结 合 , 成 了 完 整 的 诗 歌 理 论 构 体 系, 是晚明公 安派文学 主张 的隔代复兴 , 为清诗开创 新 的局 面打下 了坚实 的理论基础。

“性灵”说与诗法论——论袁枚诗学的综合向度

“性灵”说与诗法论——论袁枚诗学的综合向度

“性灵”说与诗法论——论袁枚诗学的综合向度段宗社【内容摘要】袁枚是激进主义诗论家,又是深知创作甘苦的诗人。

所以他的“性灵”诗学一方面讲究性情、灵机和天分,另一方面还要求博雅,广泛汲取前人艺术经验,对音节、体格等艺术法度也颇有讲究。

融会“性灵”说和诗法论使袁枚诗学呈现出复杂性与矛盾性,也使他异于明代公安派而呈现出清代诗学特有的综合性特征。

应从“性灵”说与诗法论的矛盾性角度对袁枚诗学作的全面理解。

【关键词】性灵;诗法;博雅【基金项目】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古代文论中“法”的形态与理论的现代阐释研究》(10BZW028)【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 710061【作者简介】段宗社,陕西凤翔人,文艺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从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袁枚(1716-1798)“性灵”说在创作上偏向率性任情一边,代表艺术上有意追求的法度规范论在他的诗论中应该不占什么重要地位。

他屡屡言及,“必欲繁其例、狭其径、苛其条规,桎梏其性灵,使无生人之乐,不亦傎(颠)乎!”[1](补遗卷三“四”)明确把艺术法规条例视为抒写性灵生趣的反面。

在总体诗学兴趣上,他提倡诗写性情,以为七子派的唐宋之辨,属于一种毫无意义的门户之见(详见下文),所以他主张“提笔先须问性情,风裁休划元明清”[2](卷四《答曾南邨论诗》)。

他以为诗的工拙问题,内在于性情,不可从性情以外去追求:“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

情之所先,莫如男女。

”[3](卷三十《答蕺园论诗书》)“宦途少累神先定,天性多情句自工。

”[2]卷(三十《读白太傅集三首》)儒家强调“有德者必有言”(《论语·宪问》),把诗人高昂的道德境界作为诗歌具有艺术性的前提。

与之不同的是,袁枚“性灵”说把充沛饱满的自然之情作为优秀诗歌的前提。

但也应看到,袁枚性灵说虽继承了明代公安派所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之说,而作为优秀诗人的袁枚的理论趣味毕竟与公安派之率性浅俗有很大不同。

从“言志”到“言己”:袁枚“性灵说”与乾隆后期自利性话语的传播

从“言志”到“言己”:袁枚“性灵说”与乾隆后期自利性话语的传播

从“言志”到“言己”:袁枚“性灵说”与乾隆后期自利性话语的传播本文作者郑宇丹教授摘要“性灵说”始于南朝,经由刘勰的《文心雕龙》回归“诗言志”的传统。

清乾隆年间的袁枚试图以“真性情”消解礼教的束缚,将诗学的重心由“言志”转向“言情”。

在此过程中,随园给予袁枚对外交往的空间,诗话给予袁枚臧否文坛的权力,一个用“温和—生产—利润”原则扩散话语权力的模式得以建立,“言己”成为此模式的重要表征。

在文网密布的乾隆朝,“性灵说”的存活是“去政治化”的结果,也意味着士人阶层价值取向的异化,从以“言志”为核心的精神传统,逐渐走向重利轻义的一面。

这种文化的下行加剧了中国近代的社会危机。

关键词袁枚;性灵说;乾隆时期;诗言志;文化传播;话语;价值观乾隆一朝,恰如其年号所寓意的,曾出现“天道昌隆”的局面。

其时,清朝疆域空前辽阔,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人口从乾隆六年(1741)的1.43亿激增至乾隆六十年的2.97亿,国库存银达7 300万两以上;文化方面亦取得卓越成就,完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四库全书》的编撰。

然而,盛中藏衰,尤其在乾隆后期,看似枝繁叶茂的帝国已面临深刻危机——土地兼并愈发严重,贫富分化不断加剧;社会风气骄奢靡费,各级官吏贪腐无度。

最令人诟病的是乾隆一朝的文字狱,总计135起,占清朝全部文祸的80%左右。

乾隆帝像在这样一个动辄因文获罪的年代,却有一人“以诗、古文主东南坛坫,海内争颂其集”,桐城派领袖姚鼐为此称叹:“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不仅如此,他还因文致富,广收弟子,放情声色,得享82寿岁。

此人便是袁枚,曾获“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的美誉。

因名气与大学士纪昀不相上下,更有“南袁北纪”之说。

然而,与历代正统文人所获“清誉”不同,有关袁枚的评价“毁誉参半”。

既有乾嘉时期的文学家洪亮吉将袁枚与白居易相提并论,赞其“性灵句实逼香山”;又有同期史学大家章学诚贬其“乃人伦之蟊贼,名教所必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袁枚“性灵说”
“性灵说”是古代试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

清代袁枚的倡导最力。

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未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

“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要直接抒发诗人的真实情感,是对人自然心声的流露。

基于源远流长得历史,袁枚的“性灵说”主要是在当时具体的社会政治条件和文艺思想斗争下的产物。

它是在李贽童心说的直接启发下产生的,反对对理学的束缚,批判当时文坛复古模拟风气。

从诗歌创作的主体出发,从真情、个性、诗才三个方面论证了诗人应率真地表达感情,表现个性,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畅,破除雕章琢句、堆砌典故、以学问为诗。

关键词:性灵、真情、诗才、个性、反格调
一.“性灵说”的渊源
古典文论中首先采用“性灵”一词的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原道》中说:人之所以是“有心之器”,而不同于自然界的“无识之物”,即在于人是“性灵所钟”,有人的灵性。

《文心雕龙·序志》中说:“岁月飘忽,性灵不居”,亦是指人的心灵。

其后南朝钟嵘在其《诗品》中则直接以“性灵”论诗的本质。

他曾评论阮籍《咏怀》诗可以“陶性灵,发幽思。

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基于此,他还提倡抒发感情的“直寻”、抨击“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等,这些都直影响了后来袁枚性灵说的核心内容。

唐代诗文中“性灵”一词更为普遍。

一是沿用南北朝“性灵”的含义,如皎然说:“真于情性,尚于作用”(《诗式》);二是对其的发展与开拓,如高适《答候少府》中“性灵出石象,风骨超常伦。

”等将“性灵”与“才”相联系。

宋代杨万里反对江西诗派剽袭模拟,“掉书袋”的习气,主张“风趣专写性灵”,推崇“天分”,对性灵说产生了很大影响,与后来袁枚的性灵说的内涵十分接近。

明代李贽提出了著名的“童心说”,强调要用“赤子之心”作文,反对假人
假事,认为“天下之至文”都是“童心”的体现,实质就是要表现“真性灵”,反对儒家礼义的约束。

同一时期的公安三袁反对明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的思想,提出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如袁宏道在《识张幼于箴铭后》中:“性之所安,殆不可强,率性而行,是谓真人。

”而袁枚的“性灵说”正是在李贽和公安三袁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

二.社会环境对袁枚“性灵说”的影响
袁枚生活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政局稳定,社会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因素活跃。

清朝统治者为加强思想控制,大力推行程朱理学,在思想界形成了“非朱子之传义不敢学,非朱子之家理不敢行”的局面。

此外又辅之以八股取士、文字狱等高压政策。

袁枚的“性灵说”旨在反对宋儒鼓吹的“存天理,灭人欲”,肯定“人之大欲”的合理性。

其次,他还竭力破除“道统”之说,认为并非言必称周公、孔子不可,亦不必囿于四书五经,即便是普通的技艺也可视为“道”的体现,强调“学在躬行,不在讲也。


当时文坛学古、考据之风盛行,人们斤斤计较于字句的来历、格律的工整,丧失了对文学精神本身的把握。

沈德潜的“格调说”和翁方纲的“肌理说”甚是流行,袁枚正是针对这种风气而提出自己的理论。

三.袁枚“性灵说”的思想体系
袁枚“性灵说”的理论核心是从诗歌创作的主观条件出发的,强调创作主体必须具有真情、个性、诗才三方面的要素。

(一)“性情”论
袁枚自称“天才多情句自工”,其性灵诗的主要特色正在于书写自身的真实情感。

首先,诗人内心须有真实的情感,才有创作构思的可能性。

袁枚吸取了李贽的“童心说”的观点,倡导“赤子之心”,反对“伪笑佯哀”的矫揉造作之情,认为“风情之至者,其文未有不至者”,诗歌是诗人心底的声音,性情的流露。

更要以真性情感发人心,“能入心脾”的诗,才是好诗。

袁枚真性情诗首推悼亡诗,如《哭阿良》中记述了袁枚三女夭折是全家悲痛、慌乱、甚至几乎丧失理智的情景,语言平浅,渗有浓浓悲情,令人动容。

再如《瘗梓人诗并序》:
……汝为余作室,余为汝作棺。

瘗汝于园侧,始觉于我安。

本汝所营造,使汝仍往返。

清风飘汝魄,野麦供汝餐。

胜汝有孙子,远送郊外寒。

永远作神卫,阴风勿愁叹!
梓人指的是建造随园的一个土木工人,对于一个劳动工人之死,作者并未视如草芥,不仅为之作棺、下葬,还怀有真诚的思念之情。

其中有二人平等关系的描述,仿佛与一老友促膝长谈,显得朴实而真切。

袁枚一生游遍名山大川,他的山水景物也被赋予别致地审美情感,表现表现而来自然美德千姿百态。

如他在《水西亭夜坐》中写“明月爱流水”,“水亦爱明月”,将水与明月赋予性灵,同时又映衬出诗人“爱水兼爱明月”的性灵。

其次,袁枚张“诗写性情,惟吾所适”,诗文中所蕴含的感情要深厚、浓郁,从而批判理学对人情的束缚。

他曾讥讽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而六朝拟乐府诗盛行的状况为“编抄经句,毫无意味”,故“诗教大衰”。

同时他认为诗应该挣脱理教束缚,走进“情”的各个领域,所以很推崇情诗。

他在《答蕺园论诗书》中的一段言论称:“且夫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

情所最先,莫如男女。

”借男女之情公开与伪道学相抗衡。

如《寄聪娘》:
思量海上伴朝云,走马邯郸日未曛。

刚把闲情要抛扯,远山眉黛有逢君。

聪娘是袁枚的宠妾,此诗写于袁正赴陕西任职,由于相思心切,竟把“远山眉黛”误当做心上人看待,生动细致,缠绵悱恻。

(二)“诗才”论
袁枚还特别重视“笔性灵”,强调诗人有才质、气质,容易掌握诗歌的创作规律,才能以真性情感发人,创作出犹如“天籁”的诗篇。

《随园诗话》第七卷载:
诗有音节清脆,如雪竹冰丝,非人间凡响,皆有天性使然,非关学问。

袁枚认为诗式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并不是凡夫俗子可以玩赏的,有时某些没有吟过诗的人却可能是真正的诗人,而一些读书万卷、精通此词法的文人反而不能写出真正的好诗。

当时翁方纲一派诗人崇尚汉学考据之风,“以学为诗”,袁对此批驳道:“经学深渊,而诗多涩闷,所谓学人之诗,读之令人不欢。

”强调诗才对一个诗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性,书卷不能代替性灵,却可“欲其助我
神气耳”。

袁枚在艺术创作上提出一种“天籁”的自然天成的状态,诗人对生活素材的提炼,经过不露痕迹的文字加工,形成一种自然平淡之美,认为诗“宜朴不宜巧”、“宜淡不宜浓”。

同时赞同杨万里“风趣专写性灵”,认为有性灵者应该以真切的感受描绘出生动、新颖、感人的形象,如他“梧桐知秋来,叶叶自相语”、“花似有情来作别,半随风去半升堂”等诗句别致地写出自然景物的灵性,道出自己独有的审美感受与情趣。

(三)“个性”论
袁枚的性灵说强调诗人的创作个性,所谓“著我”,要“独抒性灵”、“自己胸臆”,反对拟古、格调说。

《随园诗话》卷十说:
人闲居时,不可一刻无故人,落笔时,不可一刻有古人……不学古人,法无一可。

竟拟古人,何处著我。

他所谓的“独立”、“著我”并不是离开古人,而是通过学习古人,达到自成一家,诗歌的本来意旨在于抒发一己的性情。

并且在艺术构思和表现上要“出新意,去陈言”,风格不拘泥于一格,鼓励诗人发扬独创精神。

如他在《题叶花南庶子空山独立小影》中高自己“爱独不爱同”,并劝诫其他诗人“各立一峰”。

文学史上拟古、仿古之风始终难以绝迹,考古之风在乾嘉时期更是盛行。

袁枚把独创诗称为“作诗”,将拟古诗贬为“描诗”,主要批判沈德潜的“格调说”,而沈的格调说的理论正是上承明七子的复古主义主张的,他曾说:“明七子学唐,是西施之影”,人们喜欢西施却不悦于“西施之影”的。

并指出“蔽千古而不知今”是学者的“大病”。

袁枚曾自道其思想为“郑、孔门前不掉头,程、朱席上懒勾留”,可见他鄙视汉学的态度。

四.影响
袁枚的“性灵说”顺应了时代的进步的潮流,突破程朱以来传统理学的观念,使诗歌从“仁义道德”的藩篱下解放出来,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强调“自我”。

在他笔下诗歌不再是卖弄学问、考取功名的工具,而是用一颗性灵的“赤子之心”加上富有才华和激情的诗句,书写个人对生活的感受,见识与情趣。

袁枚弟子张问陶对他极其钦佩,曾将他的《船山诗草》命名为《推袁集》,近代著名文论家
刘熙载也吸取了袁枚的观点在其《艺概·诗概》中云:“诗不可有我而无古,更不可有古而无我”。

林钧《樵隐诗话》评价袁枚“盖诗主性灵,此千古不灭之论也。


另一方面,其中也存在一些弊病。

“性灵说”主张感情的真实表达,不加以政治道德的规范,对色情宫体诗亦加以肯定,像《姑苏纪事》一类的记叙歌妓生活、玩赏青楼女子的篇章显然是糟粕,对后世产生了不良影响。

章学诚对其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在《文士通义·书坊壳诗话后》中称他:“造然饰事,陷误少年,蛊惑闺壶”。

近代朱庭珍称:“袁既以淫女狡童之性灵为宗,专法香山、诚斋之疾”。

此外,袁诗中反映社会深刻意义的诗不多有些诗写无聊的生活琐事与为皇帝歌功颂德,价值不高,部分诗的一意象重复,不符合其创新的艺术主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