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苔》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合集下载

(清)袁枚《苔》赏析

(清)袁枚《苔》赏析

(清)袁枚《苔》赏析读诗:理趣横⽣,意蕴明彻⽽深邃⼀起读⾼中 2020-12-27⽆论是风⾥,还是在⾬⾥,我都在这⾥守候着你~苔清袁枚⽩⽇不到处,青春恰⾃来。

苔花如⽶⼩,也学牡丹开。

————————————【作品简介】《苔》是清代诗⼈袁枚创作的⼀⾸诗。

此诗歌颂了苔藓虽⽣活在阴暗潮湿之处,却有⾃⼰的⽣活本能和⽣命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丧失⽣发的勇⽓。

全诗把苔藓⼈格化,把诗⼈的感受、情绪融⼊到形象的塑造中,理趣横⽣,意蕴明彻⽽深邃,简约疏朗中具有浓重的哲理意味。

【注释】苔:苔藓。

植物中较低等的类群,多⽣于阴暗潮湿之处。

青春:指苔藓富有⽣机的绿意。

也:⼀作“亦”。

【赏析】这⾸诗独出蹊径,不仅全神贯注地写苔,⽽且把淡泊宁静、颂强质拙的⼈格融⼊这⼩⼩⽣命。

“⽩⽇不到处,青春恰⾃来。

”起笔以少总多,辞约旨达,明⾃点出苔的⽣存空间、环境特征及其蛰居⼀隅奋志孤进的品地。

常⾔道,万物⽣长靠太阳,这固然是实情。

但在“万物”之外,却还有这样⼀些⽣命,它们⽆缘享有太阳的厚爱也同样顽强地⽣存与发展。

苔,就包容在这低贱⽽可尊敬的⽣命圈中。

它地处阴湿,备受冷落,可依然卓⽴不群,有其独特个性、⾊彩、青春和存在价值。

这跃动的⼩⼩⽣命,不因⽩⽇不到⽽些许萎缩,相反,愈是环境恶劣,遭际险衅,就愈益励节亢⾼,显现出⼀派旺盛⽣机。

起笔两句正是对这弱⼩坚毅⽣命的极⼒推重。

“苔花似⽶⼩,也学牡丹开。

”这两句承上,借助⼤幅度联想,对苔的“青春”作形象发挥和补充,结实,峭拔,有钩之⼒。

诗⼈认为,苔花虽微⼩如⽶,⽆馥郁的芬⾹,⽆绚烂的⾊调,但作为跃动的⽣命,它与得天独厚的花王⼀样,从容⾃若,沉稳持重,竞放于⼤⾃然中。

尽管牡丹花⾊,艳冠群芬,苔的价值,鲜为⼈知,但由于苔的不⾃怜,不⾃弃,依其天性认真履⾏⼤地赋予的使命,执着地证明⾃⼰的存在,从⽽,在⾃重、尽⼼尽意的天平上,苔与牡丹,绝⽆贵贱优劣之分。

作为⼩⼩的咏物诗,《苔》的艺术个性颇可叹赏。

其⼀是物的⼈格化到了⽆痕迹。

苔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试题理解及答案

苔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试题理解及答案

苔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试题理解及答案苔是清代诗人、散文家袁枚创作的一首诗,借苔说理,表达了作者勇于实现自己的价值理想的思想感情。

下面作者为大家带来苔阅读理解及答案,以供大家阅读参考。

苔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1. 本诗中的“苔”有哪些特点?(2分)2. “借苔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

(4分)参考答案:1. 小、生命力旺盛(有活力等)、从容自信。

(意思对即可)2. 运用比喻、拟人,借写青苔花虽小,却毫不自惭形秽,要充满着自信,绽放自己的个性。

表达了作者要在逆境中坚强、自信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的理想。

【翻译】:春天明亮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照常在蓬蓬勃勃的生长,即使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一点也不自暴自弃,一点也不自惭形秽,依然象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

【赏析】:这是一首人生励志的小诗。

苔虽然在阳光不能照到的地方, 又那么渺小.到了春天,它一样拥有绿色,拥有生命. 花开微小似米, 但却一定要像牡丹一样尽情绽开. 因为在苔的心中,他和牡丹拥有同样的大地也同样头顶广阔的天空. 无名的花,悄然的开着,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

就算这样,它仍然那么执着的开放,认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

这也是我们生活中最可取的一种佳境。

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白日不到处”,是如此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可是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而这青春从何而来?“恰自来”,嗯,并不从何处来,而是生命力旺盛的苔藓自己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凭着坚强的活力,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苔也会开花的,当然,怪可怜的,花如米粒般细小,但难道小的就不是花吗?只要能够开放,结出种子,繁衍后代,便是生命的胜利。

所以,“也学牡丹开”,既是谦虚,也是骄傲!对的,苔花如此细小低微,自不能跟国色天香的牡丹相比,可是牡丹是受人玩赏而受悉心栽培的,而苔花却是靠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争得和花一样开放的权利——这世道并非仅为少数天才和英雄而存在的!从以上所述,可知这首短诗含意实在丰富,就如从一粒沙照见大千世界。

苔的诗词大意

苔的诗词大意

苔的诗词大意一、原文:《苔》清·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二、衍生注释:“白日不到处”:指阳光很少能照到的地方。

苔通常生长在阴暗潮湿、阳光难以抵达的角落。

“青春”在这里不是指年少时光,而是指苔的生机与活力。

“恰自来”表示这种生机自然而然地就拥有了。

“苔花”,苔所开的花,非常微小,像米粒一样。

“学”是效仿、学习的意思,尽管苔花是那么微小,但它也要像牡丹那样盛开。

三、赏析:主题:这首诗通过描写苔这种渺小却充满生命力的植物,表达了生命虽平凡渺小,但依然拥有追求绽放的权利与价值的主题。

情感:字里行间充满对弱小生命的尊重、鼓励与赞美之情。

虽然苔生长在不起眼的地方,它的花微小得像米,但依然有着像牡丹盛开那样的抱负,诗人对苔这种积极向上的表现持有一种赞赏态度。

表现手法:运用了对比和拟人的手法。

将苔花与牡丹对比,牡丹是人们眼中美丽、富贵、盛大的象征,苔花则极其微小不起眼,但苔花“也学牡丹开”,这里就赋予苔花人格化的行为,让苔花像人一样有学习、有志向,从而突出苔虽弱小却有着强大的内心世界和同样对美好的追求。

四、作者介绍:袁枚,清代诗人、散文家。

他性灵说诗论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

在生活中他喜欢游览山水,观察自然,所以能从平凡如苔的事物中发现美并作诗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悟。

创作风格清新自然,内容多反映生活情趣和韵味。

五、运用片段:例子一:学校要举办一个才艺表演节目的选拔。

小李本来自卑,觉得自己没什么特别的才能,不敢报名。

小张就劝他说:“你看袁枚诗里的苔花,‘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咱们虽然不是那些厉害的大明星,但咱们在这个小舞台上也能像苔花一样尽情地绽放自己的光彩呀,说不定就绽放出独特的魅力了呢!”小李听了这话,鼓起了勇气去参加选拔。

例子二:在一个小小的摄影展上,展出的都是业余摄影爱好者的作品。

这些作品没有那种专业大师的大气磅礴,但是每一张都充满了作者对生活细致的观察。

苔 袁枚 诗歌鉴赏

苔 袁枚 诗歌鉴赏

苔袁枚诗歌鉴赏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趣味。

其中,袁枚的《苔》是他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之一。

以下是这首诗的全文以及简要鉴赏:
《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鉴赏】
这首诗短小精悍,充满了哲理。

袁枚用这四句诗,赞颂了苔藓虽生长在阴暗潮湿、阳光难以照射到的地方,但仍然努力绽放,仿佛它也懂得如何像牡丹一样盛开,展示出生命力的顽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一句“白日不到处”描绘了苔藓所处的环境,暗喻了社会底层人民或那些不被重视的角落。

第二句“青春恰自来”则表达了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即尽管条件艰苦,青春活力依然存在,生命依然可以蓬勃发展。

第三句“苔花如米小”继续描绘苔藓的外貌特征,用“如米小”形容苔花的渺小,突出其平凡微不足道的特点。

第四句“亦学牡丹开”则富含深意,表面上是说苔花模仿牡丹开放,实则隐喻即便是最卑微的生命也有追求美好和向往光明的权利,它们以自己的方式默默生长,展现出一种不屈不挠
的精神。

整首诗以苔藓为切入点,借物抒怀,表达了诗人对普通人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的赞扬,以及对生命无论处境如何都应自强不息的肯定。

苔清袁枚的古诗解析

苔清袁枚的古诗解析

苔清袁枚的古诗解析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一首小诗《苔》。

袁枚一生,从事笔耕,为生计而奔波,足迹遍布江浙一带。

然而,他始终没有登上显赫的高位。

他曾自称为“平凡的文人”,并把“平凡”
作为他的诗的题目。

尽管如此,他的影响却日益扩大,成为清代文坛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

“白日不到处”,是苔的生长环境。

“青春恰自来”,是苔的
生命旺盛。

这一句中,袁枚运用了拟人手法,将苔藓赋予了生命,并以其为第一人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它的自信、自豪和绽放。

下一句“苔花如米小”,仍然是苔的写照。

虽然它的存在被人们所忽视,但它的生命力的确是旺盛的。

最后一句“亦学牡
丹开”,则是以幽默的笔调,写出了它的执拗、韧性和对美好
的追求。

这首小诗,虽然字数极少,但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启示。

它告诉我们:即使是在优越的环境中,我们也要不断努力、坚
持追求;即使我们的存在被人们所忽视,但我们仍然要有自信、坚持自我、追求自我。

诗歌袁枚《苔》赏析

诗歌袁枚《苔》赏析

诗歌袁枚《苔》赏析
《苔》是清代袁枚创作的一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界细微之物的观察和赞美之情。

下面是对《苔》的赏析。

首先,诗歌以苔为主题,用简洁明了的笔调描绘了苔的形态、色彩和特点。

“绿衣短袖何须说”,形象地表达了苔的短小、薄弱却又绿意盎然的特征。

“睡觉功夫膝上来”,把苔比喻为一种守候在大地上的生灵,寓意着苔对大地的陪伴和守护。

其次,诗人以苔为媒介,展现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和力量的源泉。

“不见不成桐”,表达了只有苔藓才能滋养成长出大树的道理,“耐寒长成翠花冠”,则昭示了苔藓坚强的适应能力和生命力。

最后,袁枚通过苔的形象,寄托了自身的情感和意境。

”微雨淋来初起债”,将微雨与苔的喜悦融为一体,营造出深入人心的诗意。

“星斗有情月有泪”,将苔与星月相比,表达了自然界万物都有情感和心绪的观点,给人以温馨、浪漫之感。

整体来说,袁枚的《苔》以简洁清新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界微小生命的力量和优美。

诗中的苔藓不仅是自然界的一种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寄托了诗人对坚强、适应和生命力的追求,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诗意。

《苔》鉴赏 精品

《苔》鉴赏 精品
❖ 这也是我们生活中最可取的一种佳境。
❖ 生活中象苔一样普通而执着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 人。
拓展阅读
《苔·其二》 各有心情在, 随渠爱暖凉。 青苔问红叶, 何物是斜阳。
《苔》鉴赏

(清·袁枚者:袁枚(1716-1797) 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 ,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 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 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 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 ,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 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他标举性灵说,形成了性 灵派。
❖ 苔虽然在阳光不能照到的地方, 又那么渺小。到 了春天,它一样拥有绿色,拥有生命。花开微小似 米, 但却一定要象牡丹一样尽情绽开。因为在苔 的心中,他和牡丹拥有同样的大地也同样头顶广 阔的天空。无名的花,悄然的开着,不引人注目 ,更无人喝彩。就算这样,它仍然那么执著的开 放,认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 给了这个世界。
❖ 译文: 明媚阳光照不到的地方,青春照样用心独自 萌动。哪怕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丝毫不自 惭形秽,依然像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 豪地盛开。
❖ 注释
❖ 1.“白日”:明媚的阳光。 ❖ 2."恰":用心。《说文》:从心,合声。恰,用心
也。苔生机蓬勃,努力展示出旺盛生命力。
这是一首人生励志的小诗

苔古诗赏析阅读答案_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苔古诗赏析阅读答案_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苔古诗赏析阅读答案_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泛舟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5分)(2)请联系实际,探究这首诗所表达的深刻道理。

(6分)参考答案(1)运用了对比(或者反衬)的手法(1分)。

一二句描写了雨后水涨,即使是大船行驶起来也轻快如飞的生活图景。

日行月转,地球上又一度春季到来,万物复苏,大地滋润。

江上的水涨起来了,巨船大舰在江上飘行,轻快如水漂鸿毛一般(1分)。

第三句写冰冻山寒,江流缓细,多人推拉,一条小船也移动艰难(1分)。

两幅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而突出了因水流大船行顺利的特点(1分)。

(2)厚积才能薄发(2分)大的船舰能够在江水中自由飘飞,就是因为与“向来”相比承载它的水流足够充足。

(2分)读书做学问,做任何事情,都要打好雄厚的基础,日积月累,才能驾驭自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分)二:1.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5分)2.诗歌用什么手法揭示了怎样的哲理?请简要赏析。

(6分)参考答案1.江边搁浅了一艘战船,人们费了很大的力气,怎样也移不动;昨天夜里一场春雨使得江水波涛汹涌,只见那大船如羽毛般轻盈自在地在水面上任意漂流?(搁浅,费力,春水,轻盈,漂流每点1分。

)2.诗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行事比作行船,艨艟比作羽毛;“搁浅”和“自在行”对比),揭示了人们行事在时势未到时的盲动无益和时机成熟时的畅通无阻;同时喻示人们悟道时豁然贯通的自在快乐。

(对比,比喻各1分,赏析1分;盲目无益,畅通无阻,悟道自乐各1分。

)注释(1)艨艟(音“蒙冲”):古代战船。

也作蒙冲。

(2)向来:从前。

指春水未涨之时。

(3)枉费:白费。

(4)推移力:推船使船移动的力气。

(5)中流:水流的中央。

赏析:《泛舟》,《观书有感二首》之其二,七言绝句,南宋诗人朱熹创作。

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枚《苔》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

导读:【原文】:
̦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注释】: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因居南京小仓山随园,世称随园先生,自号仓山叟、随园老人等。

乾隆四年(1739)进士,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后外放于江苏溧阳、江宁等地任县令。

乾隆十三年(1748)辞官,结束仕宦生涯,隐居随园。

他标举性灵说,与沈德潜、翁方纲的格调说和肌理说相抗衡,影响甚大,形成了性灵派。

【翻译】:春天明亮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照常在蓬蓬勃勃的生长,即使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一点也不自暴自弃,一点也不自惭形秽,依然象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

【赏析】:这是一首人生励志的小诗。

苔虽然在阳光不能照到的地方,又那么渺小.到了春天,它一样拥有绿色,拥有生命.花开微小似米,但却一定要象牡丹一样尽情绽开.因为在苔的心中,他和牡丹拥有同样的大地也同样头顶广阔的天空.无名的花,悄然的开着,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

就算这样,它仍然那么执著的开放,认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

这也是我们生活中最
可取的一种佳境。

【阅读训练】:
1.第一、二两句写出了“苔”怎样的特点?(2分)
2.“借苔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

(3分)【参考答案】:
1.生命力旺盛(有活力等)从容自信。

(2分)(意思对即可)
2.运用比喻、拟人,借写青苔花虽小,却毫不自惭形秽,要充满着自信,绽放自己的个性。

表达了作者要在逆境中坚强、自信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的理想。

(3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