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菩萨蛮》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菩萨蛮》原文及赏析

《菩萨蛮》原文及赏析菩萨蛮,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花溪碧”“晚云烘日”等。
本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
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菩萨蛮》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菩萨蛮》原文及赏析篇1菩萨蛮·乌丝画作回纹纸原文乌丝画作回纹纸,香煤暗蚀藏头字。
筝雁十三双,输他作一行。
相看仍似客,但道休相忆。
索性不还家,落残红杏花。
赏析/鉴赏此篇写春暮时节闺人怀远的孤寂情景。
上片借物托比,化用王彦乱等人诗句,写其孤独寂寞,无聊无绪。
下片折转,先写分别时的情景,再转到写此时此际。
低徊婉曲,结处含悠然不尽之意,耐人寻味。
《菩萨蛮》原文及赏析篇2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朝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愁予一作:愁余)《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译文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苦难之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还是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悲鸣。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注释菩萨蛮:词牌名。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
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
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可怜:可惜。
愁余:使我发愁。
无数山:很多座山。
鹧鸪:鸟名。
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赏析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
古诗菩萨蛮·春来春去催人老翻译赏析

古诗菩萨蛮·春来春去催人老翻译赏析《菩萨蛮·春来春去催人老》作者为宋朝诗人张元干。
其古诗全文如下:春来春去催人老。
老夫争肯输年少。
醉后少年狂。
白髭殊未妨。
插花还起舞。
管领风光处。
把酒共留春。
莫教花笑人。
【前言】《菩萨蛮·春来春去催人老》是南宋词人张元干所写的一首词。
这首自抒情怀的词作,语言朴质自然,明白晓畅,语意显露,造句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又不落前人窠臼。
【注释】⑴晦:阴历月末。
⑵输:负。
⑶白髭(zī):嘴边的胡子发白了。
⑷管领:主管的意思。
⑸教:使,令。
【翻译】春来春去时光如飞催人老,我怎肯轻易输给年轻人?酒醉之后像少年一样狂放不羁,胡子白了根本没有关系。
头上插着花起身狂舞,要尽情地享受春光。
让我们举杯共同留住春天,不要让花儿笑人们不懂惜春。
【赏析】这首春词是用少女眼光中的暮春景象展现她蹙眉惜春的心态。
欧阳炯的《三字令》“春欲尽,日迟迟”一首,从春尽人不归的艺术角度,运笔随意而着重于刻画佳人的无限相思。
至于抒发青春难驻,临老伤春的感觉,张先的《天仙子》具有代表性。
上片云:“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青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这种时光易逝的送春感触,写得神韵高妙,但词人流露出的情绪却是深沉和忧愁的,有着无穷的感伤。
张元干这首词的艺术构思与上两首不同,情调旷达酒脱,可谓别具一格。
首先从词的组织结构来看,词人没有采用上景下情的框架,而紧扣送春留春的主旨,直抒情怀,一气呵成。
起句“春来春去催人老”,即写出了作者对春去的内心感应。
春来春去,时光匆匆易逝。
这对于垂老之人,最容易引起心情的翻腾。
张先词的“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所流露的是一种人事纷繁、朱颜易改的感伤情调。
这首词中所承接的是“老夫争肯输年少”。
词人虽然已是“老夫”,但是心中没有悲感,还具有年青人的活力。
正是这种不服老的自在洒脱的襟怀,才能生发出插花起舞、把酒留春的势态,使上下片一气呵成。
《菩萨蛮》的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

《菩萨蛮》的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演讲致辞、祝福语、名言句子、感悟故事、心得体会、总结报告、工作计划、党团资料、条据书信、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speeches, blessings, famous quotes, sentences, insights, experiences, summary reports, work plans, party and group information, and rules Letters, contract agreement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菩萨蛮》的意思及全词翻译赏析“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张先《菩萨蛮-玉人又是匆匆去》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张先《菩萨蛮-玉人又是匆匆去》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原文】
《菩萨蛮-玉人又是匆匆去》
玉人又是匆匆去,马蹄何处垂杨路。
①残日倚楼时,断魂郎未知。
阑干移倚遍,薄幸教人怨。
②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
【注释】
①玉人:喻人容貌美丽如玉,既可喻男子也可喻女子,这里指心爱的男子。
②薄幸:薄情,负心。
教:让,使。
【译文】
郎君又匆匆去了!蹄声杳杳,垂杨怎拴得住?你不知道,夕阳下失魂落魄地倚楼遥望的味道! 转来转去,对负心人总咽不下这口气。
谁能像明月那样多情,跟着我走来走去。
(章亚昕译)
【赏析】
此词也写闺怨,交织着爱与恨的情绪。
心爱的人走后,这个女子在夕阳下倚楼远眺,企盼着他回来,但一次次的等待都成了泡影,不禁又怨恨起他的薄情来。
最后两句用明月有情来反衬人的无情,语极沉痛。
《菩萨蛮》宋词原文及鉴赏

●菩萨蛮李师中子规啼破城楼月,画船晓载笙歌发。
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
佳人相对泣,泪下罗衣湿。
从此信音稀,岭南无雁飞。
李师中词作鉴赏此词作于词人岭南卸任之时。
全词景色清丽,感情深挚,意境深远。
词为“题别”而作,通篇围绕一个“别”字做文章。
上片起句写临别前情景。
词人将要离开广西了,黎明之前子规鸟就不住地啼呜,把他从梦中唤醒。
他举头看看窗外,一弯残月高挂西天,好象是被子规啼破了似的。
这一句写出了早起之景、临别之时第、归去之思和离别之情。
乍看上去,出语自然;细细吟味,含意无穷。
第二句写词人乘着华丽的官船将要出发,虽为写实,但实中带虚,所谓“晓载笙歌”者,乃是以“笙歌”兼指吹奏笙歌的乐妓,用语甚美,耐人寻味。
三、四两句尤为入妙。
画船清澈的江中从容而行,只见两岸荔枝,娇红欲滴;蒙蒙烟雨,笼罩万家。
这完全是画境,同时也是诗境,读之令人陶醉。
过片二句写别情。
佳人,谓画船中乐妓。
这里不仅补足“笙歌”一词之意,而且进一步发抒离思。
一位清正的地方官将要离任了,佳人也无法挽留,与词人相对而泣,滚滚热泪,湿透罗衣。
这里让佳人把惜别的.泪水倾泻出来,虽不够含蓄,但热烈真诚。
结尾二句,系预想别后情景,对不可能继续通信表示耽心。
“岭南无雁飞”,据陆佃《埤雅》云,雁飞不过衡阳,因南地极燠。
广西岭南,故鸿雁更难飞到。
此处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符合当地特点,显得十分妥贴。
此词妙选词炼字、首句“子规啼破城楼月”中的“破”字便是范例。
子规、城楼、月,本是三个互不相干的概念,然着一“破”字,遂连成一体,形成浑一的境界。
古诗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翻译赏析

古诗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翻译赏析《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先。
其古诗全文如下:忆郎还上层楼曲,楼前芳草年年绿。
绿似去时袍,回头风袖飘。
郎袍应已旧,颜色非长久。
惜恐镜中春,不如花草新。
【前言】《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是宋代词人张先的作品。
此词以感春怀人为主要内容,表达了年轻女子对自己爱人的思念之情。
全词以颜色贯穿全篇,并用以巧妙运思、穿针引线,在运思、谋篇方面自出机杼,别具一格,有陈中见新之处。
【注释】⑴菩萨蛮: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
⑵楼前芳草年年绿:此句化用淮南小山《招隐士》赋“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及王维《山中送别》诗“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⑶镜中春:指镜中女子的容颜如春光般姣好。
【翻译】心中思念情郎,于是登上高楼远望。
楼前的芳草,一年一绿,如今又是春天来到。
这青翠的绿色仿佛情郎离去时所著衣袍的颜色。
分别时,他不忍离去,回首凝望,衣袖随风飘动。
一别数年,他崭新的衣袍恐怕已经变旧了吧。
新绿的颜色也已经暗淡无光了吧。
其实韶华易逝,就连镜中的容颜也一年一年减色,不像芳草那样岁岁依旧。
【鉴赏】这是一首以感春怀人为内容的闺怨词。
它在运思、谋篇方面自出机杼,别具一格,推陈出新。
全词以颜色贯穿全篇,并用以巧妙运思、穿针引线。
词之上片着眼于颜色的绿与绿之相同,使空间隔绝的近处芳草与远方行人相连结,使时间隔绝的此日所见与昔日所见相沟通,从而使楼前景与心中情融会为一,合为词境。
下片着眼于颜色的新旧差异,使回忆中的昔时之袍与想像中的此日之袍相对Org照,使身上衣与境中人相类比,使容颜之老与花草之新形成反比。
起首“忆郎还上层楼曲”一句通过闺中少妇登楼望远的视线,把她的一颗愁心送到远方游子的身边。
登楼望远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多从空间落想,怅望行人此去之远。
第二句“楼前芳草年年绿”,则从时间落想,因见芳草“年年绿”而怅念行人远行之久。
张先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译文

张先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译文嘿,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张先的《菩萨蛮·忆郎还上层楼曲》。
“忆郎还上层楼曲。
楼前芳草年年绿。
绿似去时袍。
回头风袖飘。
” 这说的是呀,想着情郎就登上高楼去眺望。
楼前的芳草啊,年复一年地绿着。
那绿色就像情郎离去时穿的袍子,回头看那风飘起的衣袖。
哎呀,这女子对情郎的思念都藏在这年年绿的芳草里啦。
“郎袍应已旧。
颜色非长久。
惜恐镜中春。
不如花草新。
” 情郎的袍子应该已经旧了吧,颜色也不能长久保持鲜艳。
真担心自己在镜子里的青春容颜,还比不上那新生的花草呢。
这女子多愁善感的哟,害怕时光流逝,自己的美貌不再,而情郎还未归来。
你看这词里的女子,满心满眼都是对情郎的牵挂和思念。
登上高楼,望着那不变的芳草,想起情郎的袍子,心里头酸酸甜甜的。
又担心自己青春不再,那种患得患失的心情,像不像咱们有时候等待爱人时的纠结?
其实呀,古人的情感和咱们现在也有相通的地方。
思念一个人的时候,心里头总是七上八下的,一会儿盼着他快点回来,一会儿又担心这担心那。
这女子的心思细腻得很,把那种又爱又怕的感觉都写出来啦。
咱们读这首词,就好像能看到那个站在高楼上痴痴守望的女子,能感受到她心里的那份深情。
说不定咱们自己也有过这样为了爱情牵肠挂肚的时候呢。
怎么样,朋友们,这首词是不是很有意思?你们有没有类似的思念或者牵挂的经历呀,快来和我分享分享!。
北宋张先这首有趣的宋词《菩萨蛮·牡丹含露珍珠颗》,傲娇女和情郎打情骂俏,男方善解风情

北宋张先这首有趣的宋词《菩萨蛮·牡丹含露珍珠颗》,傲娇女和情郎打情骂俏,男方善解风情张先是北宋著名词人,他曾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而被好友苏轼调侃为“一树梨花压海棠”。
读了他的这首《菩萨蛮》,可见张先是一位十分有情趣的人,难怪人家愿意嫁给他。
檀郎:晋代美男子潘岳小名檀奴,古人常用“檀郎”表达对所爱慕男子的称呼。
朵朵牡丹花,晶莹剔透的露珠如一颗颗珍珠,一个花容月貌的美人出现在帘前,折了一枝牡丹花轻轻一嗅,仿佛在和花儿比美。
旁边的情郎见到这幕,看得都怔住了。
美人于是笑着问情郎:“我和牡丹花,谁更美丽?”情郎故意说道:“牡丹花呀,比你漂亮多了!”美人娇柔的脸上带着嗔怒:“你看吧,花儿是比我强,可是它能像我一样和你这样打趣吗?”这首词的开始,作者并没有直接写美人的模样,而是先向我们展现一株娇艳的牡丹花,就像影视剧中的第一个镜头,往往不是主人公,而是周围的场景,或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或是一队疾驰的马兵,以此表现人物或烘托气氛。
接着主人公从帘子中“犹抱琵琶半遮面”姗姗而来,出现在花的旁边,我们似乎看到她拈花一笑的画面。
显然,她对自己的容貌是十分自信的,于是就对一旁的郎君撒了个娇,问他自己和花哪个更美。
这是一个考验男人恋爱智商的问题。
热恋中的女子,最怕男人不解风情,随时都希望对方哄她开心。
若是碰到恋爱智商不高的男士,比如《射雕英雄传》郭靖那种,可能随便答一句:“当然是你漂亮!”回答虽然很正确,但是却不能让女孩满意,因为这种回答像是在敷衍。
词中的这位小哥哥是个有情趣的人,他故意说花比女孩美,想看看对方的反应。
女孩也很机智,她说既然花更美,可它能陪你说话吗?本词的另一个版本,最后一句是“一向发娇嗔,碎挼花打人”,是说女孩很生气,把花都捏碎了,显得更加傲娇。
“花强妾貌强”这个传神之问,在很首诗词中都被借鉴,比如李清照《减字木兰花》:“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花簪斜鬓,徒要叫郎比并看。
”唐伯虎《妒花》:“佳人晓起出兰房,折来对镜化红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先《菩萨蛮》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张先的词《菩萨蛮>》全文赏析及注释翻译
菩萨蛮①
张先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②,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③,玉柱斜飞雁④。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注释]
①菩萨蛮:唐教坊曲名。
②秋水:暗喻眼波。
③玉柱斜飞雁:筝柱竹制,上窄下宽中空,似飞雁状,十三筝柱排列,恰似一组斜飞的雁阵。
一弄;一曲。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十三弦:唐宋时教坊用筝均为十三弦,唯清乐用十二弦。
秋水:形容美目明澈如秋水,白居易《咏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
”。
春山眉黛:《西京杂记》:“文君姣好,眉争如望远山”,后因以山喻美人双眉,古人以黛色(青黑色颜料)画眉,故称眉黛。
译文
歌女用哀筝抚弄一曲《湘江曲》,能声声萦耳,尽写湘江上的绿意。
纤纤细指、十三筝弦,慢慢地将曲里的幽恨诉说。
古筝的音像艺女的秋波一样漫过坐席,离愁别绪在她的手中蕴生;弹到惆怅满怀时,只见她眉头皱的很低很低。
【译文二】
筝弦一拨弹起哀怨的《湘江曲》,一声声写尽湘波绿涛。
纤细的手指在十三根弦上飞动,细细地传出内心的恨愁。
筵席上她秋水般的眼睛慢抒柔情,筝上玉柱排列宛如斜飞的大雁。
弹到伤心断肠的时候,她那青黛色的双眉紧蹙到一起。
【评点】
此篇咏歌女弹筝,描写了其在酒筵上陪酒弹筝时的婉转情态。
既写筝曲的哀怨感人,也通过描写歌女弹筝的动作、神态表现歌女的美丽多情和内心的哀伤,刻画了一个内在和外貌皆美好的歌女形象。
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歌女弹筝技艺的欣赏之情,同时也透露出对其深深的同情。
词的上片描写了歌女的筝声。
“哀筝一弄《湘江曲》”,筝弦一拨弹起哀怨的《湘江曲》,表面上是说筝声哀怨,实则反映了歌女幽怨的内心世界;“声声写尽湘波绿”承接上句,意思是歌女所弹奏的《湘江曲》,琴声洋洋盈耳,让人觉得好像听到湘江的水声,从侧面烘托出歌女高超的技艺。
“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二句,写的是歌女弹筝的动作,只见她纤细的手指在十三根弦上飞动,淋漓尽致地弹出娥皇、女英的
不幸。
歌女能将幽恨“细传”,足见其技艺高超,而所传的幽恨也是双方所共有的。
下片词人着力刻画了歌女弹筝的情态,“当筵秋水慢”,“秋水”比喻女子眼波清澈。
“慢”字意为凝神,表现了歌女的全神贯注;“玉柱斜飞雁”,筝上玉柱排列宛如斜飞的大雁。
在古诗词中,飞雁常与离愁别恨相连,这里虽描述筝柱之形,其实仍在写弹筝女子的幽恨;“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随着乐曲进入断肠的境地,她那青黛色的双眉紧蹙到一起,表现了其凄凉和悲哀的情绪。
此词妙在蕴藉,既写筝声,又写人;但最终是写人,写人的幽恨。
词人巧妙地把主客观、声与情有机地融成了一体,通过对歌女情感的细述,委婉地流露出这位弹筝女子内心的哀伤和幽怨。
全词言辞清美婉丽,情感真挚凄哀,风格含蓄深沉,声情交融,意浓韵远。
[赏析]
这是一首咏弹筝歌妓美貌和技艺的词。
词中字里行间突出此弹筝者似乎有无限心酸和苦楚在通过乐曲抒发、倾吐。
亦赞扬此乐女的高超技艺:可见听者是弹奏者的“知音”。
下阕是弹筝女的特写,突出眼和眉。
眼波也像秋水一样动人。
微妙地表达出弹筝女的心理变化。
全词清新婉丽,情意真挚而又含蓄深沉。
首词写一位弹筝女子以便一曲《湘江曲》,声情并茂,哀艳动人。
以水喻声,把《湘江曲》化为可见的湘江绿波,同时又借典传情,把乐
曲中蕴含的哀怨通过“湘水之神”这一浪漫的悲剧故事传出。
开头两句,描写一位歌女秦筝曲时“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的情景,十分细腻动人,这是一位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的女子。
“纤指”二句,写其指法细腻,传幽恨。
“当筵”二句,写弹者之姿态,听众之感受。
“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写弹者之多情。
"背景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因演奏而更动真情,双眉微蹙,含情脉脉,以外在之神态传内在之深情,意态凄婉,精致蕴藉。
写弹者之多情,以听琴而联想到湘江传说的悲剧,让人听来伤感不已。
这些画龙点睛的侧笔,我们完全可以想见她那与心灵同样美好的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