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词文
婚礼的祝福诗词清代

婚礼的祝福诗词清代
1.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茫茫人海中相遇,分明是千年的姻缘。
在这雪花纷飞的季节,你们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真心地祝愿你俩幸福美满,共谐连理。
2.佳偶天成喜盈盈,鞭炮齐名乐融融,心似花开美滋滋,结伴洞房莫嬉戏,红光暖心浪漫夜,枕边相伴到天明,相亲相爱到白头
4、东方之日兮。
彼姝者子,在我室兮。
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东方之月兮。
彼姝者子,在我闼兮。
在我闼兮,履我发兮。
5、何彼襛矣,唐棣之华!曷不肃雝?王姬之车。
何彼襛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
其钓维何?维丝伊缗。
齐侯之子,平王之孙。
清朝的古诗词有哪些

清朝的古诗词有哪些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文化遗产中包含了众多优秀的古诗词作品。
清代古诗词主要以宫廷诗词和民间诗词为主,风格兼容并蓄,丰富多样。
下面是一些代表性的清朝古诗词及其相关内容。
1.《浣溪沙》- 清·纳兰性德《浣溪沙》是纳兰性德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被誉为纳兰词的代表作之一。
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怀念别离之情,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词中的意境优美,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情感。
2.《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清·曹雪芹《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清代晚期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园的思念之情,对家国沦陷和个人遭遇的痛惜之情。
3.《满江红·怒发冲冠》- 清·文天祥《满江红·怒发冲冠》是明末清初抗元诗人文天祥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是文天祥振臂高呼,表达对国家疾苦和民众痛苦的愤怒之情,是一首激昂慷慨的抗争之作。
4.《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清·黄景仁《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清代黄景仁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以黄州的定慧院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在困厄之境中对生活与自然的思索和感悟。
5.《青玉案·元夕》- 清·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它以元宵佳节为背景,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词中融入了作者深深的思考和感慨,是一首婉约而富有情感的佳作。
6.《念奴娇·书江西造口壁》- 清·杨慎《念奴娇·书江西造口壁》是清代学者杨慎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描绘了江西造口壁的神奇景色,同时也抒发了对祖国乡土的深深眷恋之情,是一首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作品。
7.《声声慢·寻寻觅觅》- 清·杨慎《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杨慎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以追忆故友为主题,以细腻的描写描绘了诗人寻找和怀念故友的心情,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之情。
纳兰性德的清代诗词《长相思·山一程》阅读

纳兰性德的清代诗词《长相思·山一程》阅读《长相思·山一程》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
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
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
作者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注释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榆关那边走去。
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
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赏析清初词人于小令每多新创意境。
这首《长相思》以具体的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是即小见大的佳作。
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
正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背离中驻营夜宿,“夜深千帐灯”,似是壮伟景观,实乃情心深苦之写。
白日行军,跋涉山水,到夜深时仍灯火通明,难入梦乡,这是因思乡而失眠。
于是转入下片乡情思恋之笔。
“一更”又“一更”的重叠复沓,于听风听雪的感觉中推移着时间过程,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而心烦意乱,怨夜太长。
说“聒碎乡心梦不成”,其实是作者乡心聒碎梦难成,情苦不寐,只觉得风声雪声,声声扣击入心窝,难以承受。
在“乡园”时是不会有这种令人痛苦的声响的。
将主观因素推诿客观,语似平淡,意更深沉。
此类迁怒归咎于风雪声写法,心理情态能充分表现出来。
清代的古诗词诗歌鉴赏

清代的古诗词诗歌鉴赏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题材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我在此整理了清代的古诗词鉴赏,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清代的古诗词鉴赏11河中石兽纪昀〔清代〕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转转一作:再转)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
全文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
2临江仙·寒柳纳兰性德〔清代〕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裙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这是一首借咏寒柳而抒伤悼之情的词作,纳兰在词中咏物写人,亦柳亦人,委婉含蓄、意境幽远,可谓是其咏物词中的佳作,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曾这样评价这首词:“余最爱其《临江仙·寒柳》云:‘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言中有物,几令人感激涕零,纳兰词亦以此篇为压卷。
”清代的古诗词鉴赏21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纳兰性德〔清代〕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古诗词原文

古诗词原文古诗词原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
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古诗词原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词原文1失题宋代蒋之奇三十六湖水所潴,其间尤大为五湖。
中间可以置邮戍,隐然高阜如覆盂。
大开名园治亭榭,时燕朱履为欢娱。
高台雄跨一千尺,熙熙乐国游华胥。
堂轩峻叠青壁滑,老蚌放开明月珠。
苍龙脱角莹且泽,鲜瓜自与风雷俱。
郏家女子已仙去,尚有故井存通衢。
淩波罗袜尘欲起,冉冉玉水翻红蕖。
摇辉蘸影弄姿媚,粉黛醉倒无人扶。
牡丹芍药开四达,品第未必扬州殊。
武陵迷春无处问,杳杳仙路来盘纡。
流杯插花欢客饮,霏霜溅雪来坐隅。
序贤祈爵发鸣镝,传花叠语争喧呼。
主人能诗有仙格,锦囊丽藻纷披敷。
拟驱轻驾逐烟客,旷浪尘外天为徒。
梦得池塘生春草,一句我知今古无。
西归定蹑瀛峤顶,气象早已居蓬壶。
甘棠留爱在他日,好事传作淮南图。
古诗词原文2答李生清代曾国藩我年廿四登乡贡,始与刘蓉相追陪。
延津双创忽会合,深夜挂壁鸣风雷。
勋名自谓凌管乐,文采何曾怯邹枚。
岂知羲和鞭日月,头上光阴火急催。
老刘偃素不称意,酸寒一衿初受裁。
我虽置身霄汉上,器小仅济瓶与罂。
立朝本非汲黯节,媚世又无张禹才。
似驴非驴马非马,自增形影良可咍。
囗天广殿棵云开,飞房结构要群材。
倦眼相遍天下土,焉知吞国有颜回。
李生年少风骨峻,骁腾汗血龙所服。
平地一朝能九例,欲与老刘争崔克。
万里辞家来从我,如金受治玉受锤。
所轮只有一心喻,献璞翻为两足灾。
世上升沉日子变,得失于我有何哉!朝来告别问何往,迎妇塞外调高洪。
长安自是别离海,新婚便作锦绣堆。
离情吉语议消说,新诗抄句千琼瑰。
我有一言生听取,冰案乃为福之媒。
富贵绮罗遭鬼瞰,忧患可以坚筋骸。
陈平终非贫贱客,王章莫忘辛苦怀。
边关十月雪融天,劝生为我尽一杯。
古诗词原文3告少年近现代陈独秀太空暗无际,昼见非其形。
众星点缀之,相远难为明。
八桂诗词 清代卷

八桂诗词忻城县清代卷莫增清搜集整理莫宗诏简介:莫宗诏(1649-----1714),字贞恪,号一轮。
世袭忻城土县第十任土官。
作品:古风独正山芝邑危岩独正立,擎天一柱当中出。
飘飘霖雨落银河,皎皎明星环系臂。
黄鹄高翔止半腰,大鹏欲飞难舒翅。
彩江如练被光辉,叠石峥嵘旁道侍。
绝顶池开千叶莲,风回松鹤烟云织。
采芝绮里作歌来,跨鹿仙翁徐按辔。
草木森森长翠微,岗陵叠嶂宝珠翠。
取之不尽用有余,谁识中含太极义。
借问何如有此山,六鳌驾海扬波至。
方壶员峤并崔巍,积翠流光无二致。
莫元相简介:(1667-----1730),字绍基,号伯藩。
世袭忻城土县第十四任土官。
作品古风过斗二隘峭壁层峦奇且怪,相传此处斗二隘。
回环百里势临空,重叠千山多窒碍。
霭霭浮云逼面生,青青林木张华盖。
四时天气暗阴晴,万壑烟光迷远黛。
鸟道羊肠去路艰,攀藤附葛行人惫。
我来勒马驻高峰,剑气光芒侵上界虎啸风生两腋间,鸟啼花落春常在。
何须别地觅天台,耸翠如斯聊可爱。
仰探碧落抹残霞,俯视群山皆下拜。
五律夏日登黄竹岩二首凭眺俯层巅,风光满目前。
山高多障日,岩窄半窥天。
暑气林间尽,诗思醉里添。
披襟一笑傲,万壑应相连。
其二爽气蒸幽谷,薰风连绮延。
酒浇东井日,箭射火云天。
细数莲花落,回瞻石笋县。
芝城山信好,松竹两争妍。
莫振国简介:莫振国(1690-----1729)字文懿,号卓臣,世袭忻城土县第十五任土官。
作品:七律游西山寺西山胜迹自天开,著屐登临载酒来。
雨润丹崖光似洗,风回松壑净无埃。
追寻故址余仙栾,欲读残碑半土灰。
坐对深林听鸟语,几回不禁意徘徊。
莫震简介:莫震,原名欺,字子诚,又字芹陵,忻城县莫氏土司官族。
住忻城县韦村(今忻城县安东乡桃源村维新屯)。
作品:七律韦村家在韦村西复西,左通山径右通溪。
清流缭绕环门注,绿树浓荫翼瓦齐。
秋霁观鱼吹浪跃,春阴听鸟对花啼。
分明一幅闲人谱,留与诗翁作话题。
五律静而轩即事二首筑室无规模,人呼逸士家。
醉耽春色酒,病赏海棠花。
案上书潦乱,阶前草蔓斜。
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9篇)

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9篇)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9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1潼关原文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清代·谭嗣同《潼关》译文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注释潼(tóng)关:关名。
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终古:自古以来。
簇(cù):丛聚。
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束:约束。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解:懂得。
赏析此诗打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明;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原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
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诗的打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原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原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
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原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
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分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
鹊桥仙·七夕 清代纳兰性德诗词

鹊桥仙·七夕清代纳兰性德诗词《鹊桥仙·七夕》原文:《鹊桥仙·七夕》清代:纳兰性德乞巧楼空,影娥池冷,佳节只供愁叹。
丁宁休曝旧罗衣,忆素手、为予缝绽。
莲粉飘红,菱丝翳碧,仰见明星空烂。
亲持钿合梦中来,信天上、人间非幻。
译文:闲步信足,不觉已到前院。
彩楼已然搭好,和去年此时的一样:华丽的让人眩晕得手足无措。
然而,时过境迁,佳人早已不在,茕茕孑立的我看谁在这样沉迷的夜乞巧!相必此情此景,就连汉宫秋月下夜夜笙歌的影娥池亦只能任凭一潭吹皱的池水空叹了吧!我的心生出还旋寂寞的藤,沿着彩楼蜿蜒,零零落落,缠缠绕绕,纠纠结结。
当年你濯濯素手为我缝绽的锦衣华服始终不敢穿在身上——那都是满满的你笑颜如花的念想啊!我的侍从……!不关今日将如何忙乱,也一定要牢记我的叮咛,千万不要触碰那些早已沉压柜底的旧罗衫啊! 夜,无视我的抗拒,准时地来到了。
纤云弄巧,今夜的美我不忍享用。
也罢,众人皆沉迷于她锦袍缎裳不可企及的魅惑,那么就让我,独驾一叶扁舟,流淌在北海中央,许能寻回昨日你的倩影。
我至亲至爱的人哪,你是否看到菱蔓交缠,扯出粉莲涩涩娇羞。
它娉娉婷婷,多像你!试图握紧你的我的手落空了。
抬头仰叹:璀璨的繁星啊,这良辰美景,亦不过你我想对!哦……那是你吗?手持我送你的妆盒袅娜而至?故人诚不欺我也——!天上人间,你我之恋,弥久恒远……。
《鹊桥仙·七夕》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为七夕悼念亡妻而作的一首词,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爱妻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彼此之间的感情的思念。
作者简介: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
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
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
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 代 诗 词 文
第一节 清代诗歌
数量巨大。徐世昌《晚晴簃诗汇》收录
诗人6l00多人,诗作27600多首。
流派众多。清初有爱国派,尊唐派,宗宋 派,神韵派;清中叶有格调派,肌理派, 性灵派。各派主张不同,诗风各异。
诗体发展。叙事功能有较大开拓。大量新 型乐府体、五七言体等长篇叙事诗,各种 诗体的组诗,记事、抒情、写景,挥洒自 如。
诗 词
园诗歌的艺术传统,将神韵说发展为一套 系统的诗歌理论。他强调“兴会神 到”“得意忘言”“不着一字,尽得风
文 流”,以清淡闲远未诗歌最高境界。所谓 “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
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
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
清 代
2、赵执信
赵执信在其诗论著作《谈龙录》中对 王士禛诗论和诗作提出的批评,要点有
清
《圆圆曲》
代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诗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夭亡自荒宴。 词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文 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 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
清 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
袁枚的论诗主张“性灵说”。提倡“提 笔先须问性情”,“诗人者,不失其赤子 之心者也”,“作诗不可以无我”,认为 “诗有性情而后真”。既反形式主义,又 反拟古主义,体现了一种革新精神,有一 定进步意义。但是,它也有缺乏深刻社会 内容的局限性。
清 代 诗 词 文
“性灵说”
第一,从诗歌的本质来看,“诗者,由情 生者也”,“性情以外本无诗”。
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
文 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阑。 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
清 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
代 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 诗 专征萧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 词 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
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
文 教曲伎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 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代 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 诗 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唯有泪沾衣。
薰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
词 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坐客。 文 坐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
清 白晰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
代 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 诗 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 词 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
诗 词
疾《贺新郎》中: “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谈节义,两姓事君王。
代 进退都无据,文章哪有光? 诗 真堪覆酒瓮,屡见咏香囊。 词 末路逃禅去,原是孟八郎。 文
诗歌内容:
清 ①表达了失国后作为遗民的痛楚和屈 辱;
代 ②描写了战后民生的困苦之状; 诗 ③倾吐了自己劫后存生的余悸,“抱 词 蔓摘瓜余我在,执手俱为未死人”; 文 ④唱出了听到抗清前线捷报的狂喜;
“梅村体”:
清 指的是清初诗人吴伟业的一种诗体 风格。梅村是吴伟业的号,“梅村体”
代 的诗歌,内容上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 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
诗 艺术上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 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的写
词 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 采藻缤纷,晚唐温庭筠、李商隐的风
文 情韵致,以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 剧性。代表作是脍炙人口的《圆圆曲》 《永和宫词》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吴诗“歌行一体,尤所擅长。格律本乎 四杰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 韵协宫商,感均顽艳,一时尤称绝调。”
风格上基本学盛唐,但早期冲淡学王、孟, 中岁风骨遒壮,学杜甫,偶学李白之浪漫, 晚年复归宗王、孟,而兼学宋,直接影响到 查慎行的主体学宋的转化,其被视为浙派开 山祖师亦在于此。
清 4.施闰章 主张作诗要言之有物,反对空泛虚华。
代 所以他的诗歌也以反映民生疾苦的题 材最著名。
诗 在艺术上,以汉魏盛唐为宗,作品字 词 稳句炼,以工力法度著称,擅长五言
清 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代 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 诗 一斛明珠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 词 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文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清 代 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
⑤也咏出了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沉 痛,;
⑥以及对忠君这一人生理想的质疑。
清
代 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 集》等。主张“转益多师”,“有本”
诗 词
(性情)、“有物”(学问), 其诗 词藻华美,才气纵横,尤工七律。 《投笔集》中怀念故国,悔恨平生,
文 颇有佳作。 《后秋兴》:大型七律组诗,叠杜甫
2.入仕诗人:
清 (1)钱谦益: 清初宗宋派领袖。 代 万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诗 明末时为东林党领袖。
词
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建
文 立南明小朝廷时,他被任命为礼部尚书。 他还因出色的文才,被视为文坛巨擘,
江左三大家之一;
柳如是:
清
本名杨爱,后改名柳
代
隐,字如是,又称河 东君,因读宋朝辛弃
《秋兴》八首原韵,8首一组,13组
共104首。其规模之大,造诣之精,
令时人难望项背。
清
代 (2)吴伟业: 清初尊唐派领袖。
诗 词
《梅村集》存诗1000多首,其主要内 容是感慨朝代兴亡和悲叹自身失节。
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
文 家” 。
自叹
清 误尽平生是一官,弃家容易变名难。 代 松筠敢厌风霜苦,鱼鸟犹思天地宽。 诗 词 文
第二,性情又总是具体个人的性情,所以 作诗须讲求自我个性,不可因袭他人,所 谓“诗者各人之性情耳,与唐宋无与也” 。
第三,从具体创作来说,他强调要有 “才”、有“灵机”。
第四,在以性情、灵机为前提的情况下, 也重视学习古人、精心磨炼,主张“不学 古人,法无一可”,要在继承传统中求创 新,克服了公安派不注意继承传统的缺陷。
有学问,有方法。把诗歌引向“考据入诗”的
故纸堆,成了令人生厌的学问诗。
清
2、“肌理说”
中国清代翁方纲提出的诗论主张。他
代 提出“为诗必以肌理为准”,肌理本 诗 来是指肌肉的纹理。翁方纲借用肌理
词 论诗,肌理包括义理和文理,要求作 诗以学问为根底,以考据入诗,做到
文 内容质实而形式雅丽,实际是为了在 诗歌创作中进一步加强对儒家思想的
执信、查慎行等。以王士禛影响
最大。
(一)清初前期
清 1.遗民诗人: 代 (1)顾炎武:
有《亭林诗文集》传世,存诗四百
诗 多首。他主张“文须有益于天下”, 词 “诗主性情,不贵奇巧”,反对摹拟。
其诗抚事感时,同情人民悲惨遭遇,充
文 满深厚民族感情,格调慷慨悲壮,苍劲 沉郁。
《秋山》、《海上》、《精卫》等, 抒写亡国之痛和复国决心,对清初和晚 清诗坛影响巨大。
两大审美特色。一是重实;二是感伤。
清 一、 清初诗歌 清初90多年,诗歌分前后两期:
代 (一)前期诗人: 分遗民诗人和入
诗 词
仕诗人两类。遗民诗人保持气节, 关注现实;入仕诗人出处尴尬, 多表现伤感情怀;
文 (二)后期诗人: 多重形式技巧, 喜立派别门户,与现政权和谐相
处。主要有王士禛、朱彝尊、赵
香径尘生乌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
诗 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词 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文
清 代 诗 词 文
(二)清初后期 王士禛与康熙诗坛
1、王士禛
有 《 带 经 堂 集 》《 渔 洋 诗 文 集 》《 渔 洋诗话》等传世。左右诗坛数十年,论诗 提倡“神韵”。擅七言近体,善融情入景, 创幽静闲远境界,引人入胜,如《江山》 《真州绝句》等。
二、清中叶诗歌
清
清中叶政治高压、文化专制、汉学兴盛。
代 诗歌向着拟古、形式方向发展。出现了尊唐 的“格调派”、宗宋的“肌理派”,继承晚
明主情的“性灵派”。
诗 (一)沈德潜及其“格调说” 词 1、沈德潜 著有《归愚诗文集》。诗多歌
文 功颂德粉饰太平,有封建卫道气。诗选、诗 评影响颇大。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
《明诗别裁集》《国朝诗别裁集》《说诗啐
语》。
清 “格调说”: 明清时代的一种诗论。明前后七子
代 论诗推崇盛唐,主张从格律声调上学 习古人,提倡格调。至清沈德潜又加
诗 词
上温柔敦厚的“诗教”,虽然,他主
张诗歌要“言之有物”,但其内容, 主要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文 “格调说”对“神韵说”空疏浅陋的 弊病有所补救,但它维护传统“诗
教”,基本属封建正统派诗论。
清 厉鹗 代 有《樊榭山房集》,又编有《宋诗纪
事》,扩大了宋诗派的影响。
主张作诗参以书卷,学习宋人,好用
诗 宋代典故。 词 其诗主要是写山水,以杭州和西湖风 文 景为主,遍及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厉鹗的诗作,病在好用僻典、故事, 用意也过于深刻,但一些近体短篇, 仍能表现出他的孤寂的性格,有一种 出俗的幽深清寒之意。
(二)翁方纲及其“肌理说”
清 代
1、翁方纲 精金石考据之学。倡“肌理说”,
诗作无成就。
翁方纲的论诗主张“肌理说”。认为
诗“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词“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也” 他把思想意义(义理)与组织结构(文理)、学问
文 材料(肌理)统一起来,认为作诗不在力求神韵, 不在死守格调,也不在空谈性情,而在读书,
诗 三:一是“神韵说”过于玄虚缥缈, 二是王氏只取一格,眼界太狭,
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