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歌发展脉络表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脉络
15
仔细阅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 佳,飞鸟相与还。"回答下列问题:
1、 前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 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 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2、 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后二句景物描 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 么联系?
16
参考答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 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苍苍,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 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 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4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 于归,宜其室家。人面桃花意象的来源。唐 崔护《题城南》
1、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四书五经: 《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诗》《书》 《礼》《易》《春秋》
2、代表作品:《卫风·氓》《秦风·蒹葭》《邶 风·静女》《豳风·七月》
《卫风·氓》:叙述女子从恋爱到被弃的经过。“士 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3
《秦风·蒹葭》:男主人公因失恋而惆怅,营造出一 幅秋水蒹葭、伊人道殊、可望不可即的萧索画面, 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南宋——李清照、辛弃疾、陆游、姜夔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
婉约派:柳永( )、秦观、贺铸、李清照( )等
格律派:周邦彦、姜夔、吴文英、王沂孙、张炎等
元:马致远、张养浩
2
先秦两汉: (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
一、(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我国第一 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 500年间周代的诗歌305首。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线索一、上古——口头歌谣二、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代表作家:屈原)三、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四、魏晋南北朝——1、建安文学(文学的自觉时代):⑴三曹(曹操、曹植、曹丕)⑵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3、两晋文学:⑴西晋:左思⑵东晋: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⑴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代表作《西洲曲》⑵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五、隋唐五代——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2、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国诗坛盛极一时的“双子星”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3、中唐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诗境诡谲)4、晚唐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温庭筠诗歌的风格特征:哀艳六、宋代——1、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2、苏轼(北宋时代最有成就的诗人)3、“诚斋体”:杨万里4、陆游(南宋诗坛当之无愧的盟主)宋诗特点(好议论、重理趣、以文为诗)七、元代——杨维桢(铁崖体)八、明代——高启、李梦阳与前七子、李攀龙与后七子九、清代——1、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2、国朝六家:王士祯、朱彝尊、赵执信等3、诗界革命(黄遵宪、梁启超等)词的发展史1、晚唐:温庭筠、韦庄2、南唐五代:冯延巳、李璟、李煜3、宋——⑴发展(以人物为线索):晏殊、欧阳修——柳永(长调慢词)——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善于用典,数量居两宋词人之首)⑵派别:婉约:柳永、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豪放:苏轼、辛弃疾、张元干等4、金元:元好问、萨都剌5、清:清初三大家(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6、元曲(小令、“叶儿”)前期(质朴自然)——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等后期(典雅工丽,远离现实)——张可久、乔吉、雎景臣等总结诗词发展规律1、发展规律:歌而诗,诗而词,词而曲。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

• 菩萨蛮 温庭筠
•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 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 思帝乡 韦庄
•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正当南宋诗人在浅吟低唱慷慨悲歌的时候,我 国北方少数民族所喜爱的胡乐与中原地区的里巷之 歌相结合,形成了词以后的又一种变体诗歌形式— —“曲”。
中 国 古 脉代 络诗 歌 发 展
• 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 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
• 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

代表作家:屈原(湘夫人、国殤)
• 汉代—— • 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 文人五言诗(汉末)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五言之冠冕”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曲萌生于金,繁盛于元,故称“元曲”。
元曲的代表作家: 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张养浩、张可久等。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 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 百姓苦。亡,百姓苦。
宋代——宋诗重理趣 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 , 杨万里(“诚斋体”)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陆游/书愤
•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_纳兰性德
•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第六节 清代诗文词的发展演变

第六节  清代诗文词的发展演变

第六节清代诗文词得发展演变总体而言,清代得诗文词成就未能超越前代,但就是名家迭出,流派众多,也不可轻视。

一、清代初期得诗文词(一)诗(1)清初得诗坛上,遗民诗人黄宗曦、顾炎武、王夫之等不满清廷得民族压迫与专制统治,所作诗篇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或表白气节,共同主题就就是抒发家国之悲与同情民生疾苦,风格悲壮沉郁,感慨深沉幽远,时代特色极为鲜明。

(2)同时得钱谦益、吴伟业两人均为官两朝,有失大节,但诗歌创作却较有特色。

特别就是吴伟业得歌行诗“梅村体”风行一时。

(3)清初诗论方面,诗坛领袖王士祯(号阮亭,又号渔阳山人)提倡“神韵”说。

其含义与锤嵘《诗品》得“滋味”说、司空图得“韵外之致”说大体相同,而以《二十四诗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与严羽《沧浪诗话》“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为最高境界。

她在《蚕尾续集序》说:“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酸咸,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酸咸之外者何?味外味也;味外味者,神韵也。

”她所谓神韵,就是指诗歌要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得特点。

(二)文散文方面,清初重要作家有魏禧、侯方域、汪琬等,被称为“国初三大家”。

其中魏禧观点卓越、析理透辟,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而侯方域则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文笔流畅恣肆,描写详尽委曲,被推为第一。

(三)词词至清代,经过元、明得中衰以后,重又呈“中兴”气象。

词家辈出,词作繁富。

(1)清初词坛,陈维菘效法苏、辛之豪放而开“阳羡词派”。

陈维菘一生作词1800多首,居古今词人之冠。

词作多反映明末清初得国家大事,有“词史”之称。

(2)朱彝尊“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张炎)差近”(《解佩令·自题词集》),推崇南宋姜(夔)、张(炎)之清空,开创“浙西词派”,形成“家白石而户玉田”得盛况。

(3)纳兰性德善作小令,长于白描,其词逼近南唐李煜,不但有“国初第一词人”之誉(况周颐《惠风词话》),甚而可以说就是清代最著名得词人。

清代诗词文发展脉络

清代诗词文发展脉络

清代散文与骈文
桐城派
1.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

2.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

3.方苞将自己的散文理论核心概括为“义法”二字,“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

刘大櫆是方苞的弟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姚鼐对古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前人的学说进行了融合和总结,使之更加具体化。

他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还提出“八要”来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融合落到实处;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

4.姚鼐不仅发展了桐城派的散文理论,而且还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桐城派散文体系。

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号称“四大弟子”。

诗歌发展脉络(简史)

诗歌发展脉络(简史)

名句积累
作者 王勃 王维 李白 杜甫 韩愈 贾岛 白居易 作品 名句 《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终南别业》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将进酒》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春雪》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题诗后》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琵琶行》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已亥杂诗
清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八、近代(1840-1919)
近代诗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到1919年五四运动 兴起前为止,将近100年左右的诗歌。它代表了一个历史 时期即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诗歌,也是从 传统的古典诗歌到现代意义的新诗的过渡,反映了新 的思想文化和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富有时代精 神。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六、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现实 主义文学与其他流派文学
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欧洲文学重要的转折期,浪漫主义文 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德国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发源地。海涅是当时德国杰出的浪 漫主义诗人,后期作品转向了革命民主主义。 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成就最高,“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 斯、柯尔律治和骚塞是第一代浪漫主义的代表,这派诗人中最 出名的是华兹华斯。 而随着欧洲民主主义运动的不断高涨,拜伦、雪莱和济慈 等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大大提升了诗歌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 上也有重大的突破。他们将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俄罗斯伟大的诗人普希金在浪漫主义中渗透着革命热情, 不但是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也实现了俄国文学真正的民 族化,他的《叶甫盖尼· 奥涅金》更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 之作。
四、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第六节清代诗文词的发展演变

第六节清代诗文词的发展演变

第六节清代诗文词的发展演变总体而言,清代的诗文词成就未能超越前代,但是名家迭出,流派众多,也不可轻视。

一、清代初期的诗文词(一)诗(1)清初的诗坛上,遗民诗人黄宗曦、顾炎武、王夫之等不满清廷的民族压迫和专制统治,所作诗篇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或表白气节,共同主题就是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风格悲壮沉郁,感慨深沉幽远,时代特色极为鲜明。

(2)同时的钱谦益、吴伟业两人均为官两朝,有失大节,但诗歌创作却较有特色。

特别是吴伟业的歌行诗“梅村体”风行一时。

(3)清初诗论方面,诗坛领袖王士祯(号阮亭, 又号渔阳山人)提倡“神韵”说。

其含义与锤嵘《诗品》的“滋味”说、司空图的“韵外之致”说大体相同,而以《二十四诗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和严羽《沧浪诗话》“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为最高境界。

他在《蚕尾续集序》说:“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酸咸,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酸咸之外者何?味外味也;味外味者,神韵也。

”他所谓神韵,是指诗歌要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

(二)文散文方面,清初重要作家有魏禧、侯方域、汪琬等,被称为“国初三大家”。

其中魏禧观点卓越、析理透辟,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而侯方域则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文笔流畅恣肆,描写详尽委曲,被推为第一。

(三)词词至清代,经过元、明的中衰以后,重又呈“中兴”气象。

词家辈出,词作繁富。

(1)清初词坛,陈维菘效法苏、辛之豪放而开“阳羡词派” 。

陈维菘一生作词1800 多首,居古今词人之冠。

词作多反映明末清初的国家大事,有“词史”之称。

(2)朱彝尊“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张炎)差近”(《解佩令•自题词集》),推崇南宋姜(夔)、张(炎)之清空,开创“浙西词派”,形成“家白石而户玉田”的盛况。

(3)纳兰性德善作小令,长于白描,其词逼近南唐李煜,不但有“国初第一词人”之誉(况周颐《惠风词话》),甚而可以说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

他与曹贞吉、顾贞观合称“京华三绝”。

清代文学史简明年表

清代文学史简明年表

清代文学史简明年表公元1644年(清世祖顺治元年)明亡。

清兵入关,清王朝统治开始。

顺治十八年(1661),清灭南明政权。

清初,钱谦益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钱谦益为“虞山诗派”领袖,作有诗《后秋兴》104首等,其散文标志着明末清初文风得转变。

吴伟业为“娄东诗派”领袖,作有七言长篇叙事歌行《圆圆曲》、《永与宫词》等,继承元白“长庆体"而有所发展,被称为“梅村体"。

明末清初以后,才子佳人小说逐渐流行,其早期作品有《玉娇梨》(张匀)、《平山冷燕》(张匀〔?〕)、《好逑传》(署“名教中人”)等。

公元1651年(清顺治八年)长篇弹词《天雨花》(陶怀贞)约作于本年前,为较早得弹词代表作品。

公元1654年(清顺治十一年)侯方域卒(生于1618年)。

侯方域与魏禧、汪琬并称“清初三大家"。

侯方域作有《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李姬传》、《马伶传》等。

魏禧作有《江天一传》、《大铁椎传》等.汪琬作有《陈处士墓表》等。

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金人瑞(圣叹)卒(生于1608年)。

金人瑞曾评点《水浒传》、《西厢记》等,与毛宗岗评点得《三国志演义》同为清初评点派小说戏曲理论代表著作。

黄宗羲得《明夷待访录》约撰于本年至次年间。

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杜濬、钱澄之、归庄、吴嘉纪、魏禧等。

均为清初得明遗民作家,创作中普遍存在着反清得民族思想或民主思想。

顾炎武作有《日知录》等。

王夫之作有《黄书》、《噩梦》及《薑斋诗话》等.公元1662年(清圣祖康熙元年)兴庄廷鑨私修《明史》狱,次年结案,杀70余人,株连近200人。

有清一代、“文字狱”接连不断,较历代为烈。

顺治至康熙初期诗坛,施闰章与宋琬齐名,时号“南施北宋”;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齐名,后称“岭南三家"。

公元1671年(清康熙十年)李玉卒于本年后(大约生于1610至1620年)。

李玉与朱鹤(素臣)等改革传奇创作,使之符合演出要求,形成“苏州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诗歌发展脉络图


人屈


《翁山诗
外》
《翁山诗
略》
屈大均诗以
屈原为楷模,效
法注重民生的
诗圣杜甫,但又
自铸伟辞,开辟
出自成一家的
“翁山诗派”,
形成词语璀璨
瑰丽、情感沉烈
恢宏、意象雄奇
的独特风范,将
文采美、性感美
与理性美有机
地结合在一起,
“他的文采美
发自情感美,而
情感美又遵循
着理性美,这种
完美的结合,使
得他的诗文具
有动人心魄的
艺术感染力。

人的空疏浅薄,恢复了诗
歌的风骚传统和斗争精
神,为清代诗歌的发展开
辟了道路。

其中以顾炎
武、屈大均最有代表性。




《陋轩诗
集》
他终日把卷苦
吟,写出了大量
反映社会黑暗,
民不聊生的诗
篇。

他的诗以其
真实而深刻的
内容和高度概
括的手法,反映
了当时劳苦大
众苦不堪言的
生活困境和自
己的思想感情。

清代


亥杂诗》表示态度和愿
望。

他以政论作
诗,但并不抽象
议论,也不散文
化。

实际他写得
多的还是五七
言“古体侓诗”,
七言的“近体
诗”,而以七言
绝句为大宗。


般趋向是不受
格律的束缚,自
由运用,冲口而
出。

这也以七言
绝句表现得最
突出。

富而深刻。

而表现方法也
十分多样,或直率,或奇
诡,散行中有骈偶,简括
中有铺陈,语言瑰丽古
奥。











郑珍《下
滩》
何绍基
创作倾向是“合
学人、诗人之诗
二而一之”。


诗派学古并不
主张机械地拟
古,他们也吸收
了宋人学唐而
“力破余地”的
艺术创造精神,
追求诗歌的独
创性。

成就较为突出的郑珍以
刻炼之笔出以平易面目,
确有独自风格。

不过由于
他们缺乏新思想,又或为
达官贵人,或为贫寒学
者,生活面狭窄,尽管尖
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也曾在他们的诗歌中激
起一点回响,但总体说
来,诗歌的现实内容是较
为贫乏的。

宋诗派至光绪
年间衍为“同光体”。

清诗简论课程作业







班级:140901 班
学号:14090101138
姓名:朱春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