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诗人袁枚抒写的诗词
袁枚最著名五首七言绝句

袁枚最著名五首七言绝句袁枚,字伯温,号子静,清代江南地区的文学家,擅长诗文创作。
他的诗文作品广泛流传,在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其中,袁枚最著名的就是他的五首七言绝句。
本文将逐一介绍这五首七言绝句,并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意蕴。
第一首:《赴武昌觐见父亲师表老旧山差题十首》父亲师表老旧山,儿来代子与乡间。
无灯无火寻缘女,乱石崎岖护短篘。
幽情自闭花草远,匮乏通衢风日还。
奉证乞身惟一表,长江未济传闻还。
这首诗是袁枚赴武昌探望父亲的情感抒发。
他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父亲的孝心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并以平凡的场景写出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整首诗句通顺流畅,情感真挚,充满诗意,给人以深深的思考与触动。
第二首:《春夜喜雨》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以春夜喜雨为题材,表达了欢欣之情和对美好事物的描绘。
袁枚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将闷热的夏天与雨后清凉的春天形象鲜明地对立起来,突出了喜雨的美好和带来的欣喜。
诗中形象生动,意境深远,给人以舒畅之感。
第三首:《偶作去年元夜作》总角之官待明年,算来晓得是元年。
一年到头皆是冷,却在元宵睡到天。
生甘再煎何时得?恶树重叶千年年。
曾为蛇蝎阻人意,权奋风云莫问年。
这首诗以元夜为背景,写出了诗人寻常生活中的感慨和思索。
袁枚通过元夜的时刻,抒发对生命之短暂和对年华流逝的思考。
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将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表现出来,使诗歌更具感染力,让读者在共鸣中产生共鸣。
第四首:《满庭芳·半云半雨寒侵浣》半云半雨寒侵浣,夜色故年分外残。
笑断丝郎系女郎,枉度明光谢弟兄。
益helv我乡从梦出,斗转星移地自宽。
路舫父亲赴南楼,惆怅青天泪血漂。
这首诗以满庭芳为题材,写出了诗人情感的复杂和对生活坎坷的感慨。
袁枚运用意象的对比,表达了凄凉的场景和人们的敍事。
诗句格律工整,表现出诗人独特的思维和感受,给人以强烈的视听享受。
第五首:《忆江南·十里荷花劲深邈》十里荷花劲深邈,万缕千丝接应蕉。
袁枚十首有名的诗及译文

袁枚十首有名的诗及译文摘要:1.袁枚简介2.十首有名的诗2.1.《登柳州城楼》2.2.《临安春雨初暖时》2.3.《夜泊牛渚怀古》2.4.《马嵬》2.5.《赤壁怀古》2.6.《春夜喜雨》2.7.《枫桥夜泊》2.8.《乌衣巷》2.9.《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2.10.《早梅》3.译文3.1.《登柳州城楼》译文2.2.《临安春雨初暖时》译文2.3.《夜泊牛渚怀古》译文2.4.《马嵬》译文2.5.《赤壁怀古》译文2.6.《春夜喜雨》译文2.7.《枫桥夜泊》译文2.8.《乌衣巷》译文2.9.《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译文2.10.《早梅》译文正文:袁枚是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诗人和散文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真挚感人而著称。
这里我们将介绍他的十首有名的诗及其译文。
1.《登柳州城楼》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译文:登上柳州城楼,眼前展现的是一片辽阔的荒野,海天相接,满目愁思。
狂风猛吹,摇撼着水中的荷花;密雨斜飘,淋湿了墙头的薜荔。
层层的树木遮挡着视线,蜿蜒的江流如同九曲回肠。
我们同来到这个百越民族文身的地方,却依然音信不通,令人感叹。
2.《临安春雨初暖时》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译文:昨夜小楼东风吹拂,令人回忆起故国的情景,实在无法忍受这明月光照着故国。
3.《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泊船,客中亭水江天阔。
译文:夜泊牛渚,面对辽阔的江天,心中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4.《马嵬》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译文:你可曾看到,青海那边,自古以来白骨累累无人收敛。
新死之鬼倾诉冤屈,旧鬼哭泣,天阴雨湿,哀怨之声啾啾不停。
5.《赤壁怀古》对海而唱《观沧海》。
译文:面对大海高唱《观沧海》。
6.《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袁枚最出名的古诗

袁枚最出名的古诗袁枚(侠谐)是清代中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散文家,他的诗歌作品以抒情和咏史为主,以其独特的才华和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称赞。
下面是袁枚最出名的古诗的相关参考内容。
1.《临江仙·梅》梅,当代诗人眷恋的一种花朵,而袁枚更是对梅花情有独钟。
这首《临江仙·梅》正是他对梅花的赞美之作。
诗中以临江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梅花在寒冷的冬季中傲然开放的精神,以及梅花带给人们的温馨和希望。
2.《烟柳行・荷叶》袁枚的诗作常常以自然为主题,传达出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烟柳行・荷叶》是一首写荷叶的诗。
通过对荷叶独特的形态、气息和长势的描绘,表达了袁枚对自然界奇妙和不可思议之处的赞美。
3.《续韵小重山·新丰初至蓝桥驿》此诗是袁枚游历新丰的时候所作,抒发自己的旅游之情。
通过写蓝桥驿的景色和心情,诗中融入了对当地人的描写和描绘自己旅途的疲惫与喜悦之情,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
4.《临江仙·夏日维扬》这是袁枚另一首脍炙人口的《临江仙》系列之一,以描绘江南夏日的景色为主题。
诗中表现出夏日天空晴朗明亮,绿树成阴,江水向东流去的景色,以及人们戏水嬉戏、吹起箫来的场景,带给读者一种清凉与愉悦的感觉。
5.《夜行船夫唱晚》此诗是描写夜晚行船的船夫所唱的歌曲,在诗中,袁枚巧妙地通过行船船夫的歌声,将读者带入了夜晚的江河之中,感受着夜晚的宁静与凉爽。
6.《女萝》袁枚以较平实生动的笔调和流畅的表达,描写了一位名叫“女萝”的美丽女子。
诗中通过对女萝容貌的形容,以及对其品德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女性美丽和高尚品质的尊敬和赞扬。
总结:袁枚最出名的古诗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题,通过独特的观察和表达方式,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真挚感受。
除此之外,他还通过描写旅行、夜晚和美丽女性等主题,深入人心地展示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理解。
袁枚的诗作充满了写实和情感,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袁枚著名的诗精选

袁枚著名的诗精选(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策划方案、规章制度、祝福语、诗歌美文、名言大全、教育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schem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blessings, poems and essays, famous quotes, educational materials, composition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袁枚著名的诗精选袁枚提出的“性灵说”是清代诗坛最重要的诗歌理论之一,他一生至少创作了六千三百余首诗,其中的代表作《小仓山房诗集》收录了271首咏史怀古诗。
五言律诗清代

五言律诗清代1、《苔》袁枚〔清代〕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春天和煦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苔藓仍旧长出绿意来。
苔花虽如米粒般微小,依然像那高贵的牡丹一样热烈绽放。
苔藓自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诗人能看到这一点并歌而颂之,很有眼光!2、《十二月十五夜》袁枚〔清代〕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更鼓声,忙碌的人们陆续入睡,市井的吵闹声慢慢平息下来。
吹灯入睡发现房间更加明亮,原来是月光与白雪交相映照在窗上,使房间显得更加明亮。
这首诗描绘一幅了夜深人静,但更鼓声声,吹灯欲睡,月照雪映,窗更明的幽冷夜景。
全诗简洁晓畅、清新可喜。
这首诗形象地写出了夜之静,雪之明,表现出诗人孑然一人夜中赏雪景的独特感受。
3、《舟夜书所见》查慎行〔清代〕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漆黑无月的夜里,河面上飘着一艘渔船,孤独的灯光像是一点萤火。
微风轻拂,吹起簇簇细浪,水面上的光点被吹散,如同满河星光。
这首诗好似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
这首诗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特别鲜明。
4、《清风涛》徐骏〔清代〕莫道萤光小,犹怀照夜心。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别看萤火虫散发的光亮小,但它依旧有着照亮夜晚的雄心壮志。
微风又不认识字,为什么要胡乱翻书呢?徐骏因风吹乱了他的书页,引发诗兴,吟了一句“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便招致了杀身之祸。
清朝当权者认为,“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是诗人在嘲讽清朝统治者不识书,不适合统治。
5、《题游侠图》郑燮〔清代〕大雪满天地,胡为仗剑游?欲谈心里事,同上酒家楼。
大雪漫天,前路艰难,为何还要仗剑而游?如果想要一诉心中不快,那就一同去酒家喝酒畅谈吧。
袁枚最出名的十首诗

袁枚最出名的十首诗一、《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解: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牧童骑着黄牛,唱着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忽然,他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蝉,便立刻停止唱歌,静静地站在那里。
通过对牧童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表现了儿童的天真活泼和对自然的热爱。
二、《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注解: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苔藓却长出了绿意。
苔花虽然如米粒般微小,却也像牡丹一样努力绽放。
这首诗赞美了苔藓虽处逆境却积极向上的精神,鼓励人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要勇敢地展现自己的价值。
三、《马嵬》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注解:不要总是吟唱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长恨歌》,人间也有许多像牛郎织女一样的离别悲剧。
杜甫诗中的石壕村夫妻离别之泪,比长生殿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泪水更多。
此诗表达了对普通百姓苦难的同情,对帝王爱情的反思。
四、《春风》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
注解:春风就像尊贵的客人,一到来就使大地变得繁华。
它吹走了千山的积雪,归来时留下了万国的鲜花。
诗人把春风比作贵客,形象地表现了春风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五、《十二月十五夜》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注解:深沉的更鼓声一阵紧似一阵,渐渐的人声也消失了。
吹灭油灯,窗户更加明亮,因为月光照在雪地上,反射出明亮的光芒。
这首诗通过对夜晚更鼓、人声、灯光和月色雪景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冷的氛围。
六、《山行杂咏》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
青山似茧将人裹,不信前头有路行。
注解:山路十里崎岖不平,半里较为平坦。
一座山峰刚送走,另一座山峰又迎面而来。
青山像蚕茧一样把人包裹起来,让人不相信前面还有路可走。
此诗描写了山行的艰难和景色的奇特,表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感慨。
七、《遣兴》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注解:由于真正的爱好,写诗的时候总觉得下笔艰难。
清朝诗人袁枚抒写的诗词

【导语】袁枚是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散⽂家、⽂学评论家和美⾷家。
袁枚提出的“性灵说”是清代诗坛最重要的诗歌理论之⼀,他⼀⽣⾄少创作了六千三百余⾸诗。
下⾯就给⼤家分享下清朝诗⼈袁枚抒写的诗词,欢迎阅读!【篇⼀】清朝诗⼈袁枚抒写的诗词:《所见》 牧童骑黄⽜,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
赏析: 这⾸的第⼀句平平⽽起,不着痕迹。
第⼆句调⼦突然⾼昂,旋律突然加快,从⽽形成⼀个⾼潮。
⼀⼆句描写了⼩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在、⽆忧⽆虑的⼼情和盘托了出来。
他⼏乎完全陶醉在⼤⾃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字。
正因为⼼中欢乐,才不禁引吭⾼歌,甚⾄于遏⾏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
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
写牧童的⼼理活动,交代了他“闭⼝⽴”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深潭,戛然⽽⽌。
“忽然”⼀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地表现了出来。
“忽然”发⽣了变化:由响⽽静、由⾏⽽停,把⼩牧童闭⼝注⽬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
⽽“闭”和“⽴”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
全诗纯⽤⽩描⼿法,紧紧抓住⼩牧童⼀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牧童⾮常机灵的特点,让⼈倍觉⼩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反映⼉童⽣活的诗篇,诗⼈在诗中赞美了⼩牧童充满童趣的⽣活画⾯。
诗⼈先写⼩牧童的动态,那⾼坐⽜背、⼤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
“此时⽆声胜有声”。
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然,把⼩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这⾸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的艺术效果。
诗的语⾔,明⽩如话,质朴⽆华,⼗分本⾊。
⾄于下⼀步的动静,⼩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清袁枚的诗

袁枚(1716-1797)是清代文学家,以散文和诗歌著称。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被誉为“性灵派”的代表人物。
1.《临江仙·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远离天池一万里,烟花三月下扬州。
2.《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己亥杂诗·其五》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4.《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晚春》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诗人袁枚抒写的诗词
【篇一】清朝诗人袁枚抒写的诗词:《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赏析:
这首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
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
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
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
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
“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
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
全诗纯用白描手
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
“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起伏变化中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效果。
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
同时这首诗不顾及格律,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
综观全诗,它所描绘的和平、宁静和优美如画的田园风光,所刻划的活泼、自在和天真无邪的牧童形象,表现了诗人的一种“真性情”。
诗人曾经说过“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毋庸讳言,诗所描绘、所刻划的,正是诗人毕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强调的“真性情”。
【篇二】清朝诗人袁枚抒写的诗词:《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鉴赏: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不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文思。
白居易的《长恨歌》,在揭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而造成政治悲剧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二人爱情悲剧的同情。
袁枚此诗却能不落俗套,另翻新意,将李、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
《长恨歌》和《石壕吏》是为人所熟知的诗篇,其创作背景均为安史之乱。
它们一以帝王生活为题材,一以百姓遭遇为主旨,恰好构成鲜明的对照。
《马嵬》是乾隆十七年(1752)袁枚赴陕西候补官缺,路过马嵬驿所作,共4首。
袁枚与爱妾分别,远赴陕西,实属身不由己,联想到白居易《长恨歌》所写李杨情事,认为百姓的生离死别不胜枚举,李杨二人的生离死别并不值得同情。
当年流传的而且又写入《长恨歌》中的关于唐玄宗和杨贵妃七喜相会的爱情故事,并不值得歌唱,因为人世间还有能拆散夫妻的“银河”不知有多少夫妻经受了生离死别的痛楚。
像石壕村里那样儿子战死而媳妇守寡,老翁逾墙而老妪应征之类夫妻诀别的情景,比玄宗和贵妃的爱情悲剧更能催人泪下,涕零如雨了。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下层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泪比长生殿上多”一句,揭露了社会上的种种不幸迫使诸多夫妻不能团圆的现实。
全诗借吟咏马嵬抒情,提倡诗歌要多反映人民苦难生活的主张,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文学创作观点。
此诗虽为抒情之作,实际是议论之诗。
前两句借马嵬为题提出论点,后面两句借用典故论证上述观点。
论点和论据的材料本来都是旧的,但作者化陈腐为新奇,使其为自己提出新的观点服务,旧的也变为新的,颇有点铁成金之妙。
全诗正如作者自己所云:“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
袁枚的这首《马嵬》很有意思,从题到文,处处有典故,然而又都是大家熟知的典故,所以读起来觉得很通俗,但诗中又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很值得回味。
题目是“马嵬”,就是唐玄宗被逼处死杨贵妃的地方—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
当时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逃亡四川,途经马嵬驿,部队不肯西行,最后迫使唐玄宗处死了杨国忠和杨贵妃。
袁枚的诗就是对这件事有感而发。
第一句的“长恨歌”,指的是白居易着名的长诗《长恨歌》,其中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写得缠绵悱恻,令人同情。
第二句的“银河”,则是指牛郎织女的故事,他们被银河阻隔,也是很悲惨的。
第三句的“石壕村”,是指杜甫所写的《石壕吏》,诗中有一对老夫妻,因官府抓人当兵而分离。
第四句的“长生殿”,是唐皇宫中的一座宫殿,《长恨歌》中有诗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是说唐玄宗与杨贵妃在一起海誓山盟。
第一句是因史事有感,第二句讲人间离散多,第三句举一个例子,第四句将它与第一句的史事相比。
这真是往复回旋,如环无端,句句引人遐想,句句发人深思。
【篇三】清朝诗人袁枚抒写的诗词:《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
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赏析:
全四联均写景,无一句议论,无一句抒怀,但却弥漫着凄清的氛围,渗透着悲凉的情思。
细细品味,如饮醇酒,回味无穷。
首联”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秋夜”本已凄清冷寂,而所访者又是”秋士”,更暗寓幽怨之意。
古人云:”春女怨,秋士悲”。
所谓”秋士”即谓暮年不遇者,借园主人当属此类。
袁枚自己虽曾步入仕途,任过县令,但因升迁无望等原因,早于七年前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
两人在感情上是相通的,诗人此行”访秋士”即是以此为前提的。
当诗人步入借园,首先听到的”水上音”就是笛声。
这笛声作为一种听觉意象是全诗的中心意象。
它是借园主人心声的流露,感情的寄托。
诗在首联引出”水上音”之后,中间两联即集中笔墨对其进行描写。
但诗人并没有单纯地去描写笛声,而是以视觉意象”月色”及嗅觉意象”藕香”作为陪衬烘托,使笛声意味更加丰富感人。
颔联”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乃是
脍炙人口的名句。
”一笛”指笛声,”酒人”指微醺的借园主人,他在借酒消愁之后,还嫌不足,又以笛声抒其情怀。
在中国古诗中,笛声基本上都是幽怨悲哀的意象,这首诗中的”笛声”也不例外。
”一笛酒人心”抒发的乃是”秋士”不遇的哀愁之心,而描写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仿佛笛声也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更增添了笛声凄怨的情韵。
笛声感情虽然哀怨,但借园主人吹奏技巧却十分高超,故颈联一转云:”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笛声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同时水中飘来了红藕的幽香,与笛声交织往还,好像笛声也具有了香气。
作者先闻”水上声”,既产生了感情的共鸣,又陶醉在音乐的享受之中,所以久久伫立,直到笛声结束,才想起要与友人相会。
尾联云:“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此联乃回应首句,当作者在秋夜听完友人的一曲笛声之后,终于迎来了与”秋士”的相逢之时,但他们却久久的相对无语,身影沉浸在流泻的月光下,显得格外宁静;他们的衣襟被清凉的窗露沾湿了,犹如他们的心灵也被凄清的笛声净化了一般。
友人的心声已在笛声中倾诉殆尽,作为知心朋友,作者对此已经领会和理解,无须多问,亦不必多言,两人心灵达到了高度的默契。
诗的收束像不尽的笛声的余音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歌的主旨在于表现作者与李晴江作为知音的深厚友谊,诗中却无一语表达此意,只是写自己夜访友人听其”月下吹笛”时的景象与两人相逢时无言的情状,但自有
一股感情之泉流注全篇,这也正体现了袁枚”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随园夜话》)的诗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