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写过四句诗

合集下载

自成一家的袁枚

自成一家的袁枚

• 六十五岁以后,袁枚开始喜欢上了游山玩水,游遍 名山大川,浙江的天台、雁荡、四明、雪窦等山, 安徽游过黄山,江西庐山,广东、广西、湖南、福 建等地,喜爱品茶的他自然也会尝遍各地名茶,并 且将它一一记载下来。他描写常州阳羡茶:‚茶深 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较龙井略浓‛。提 到洞庭君山茶,他说:‚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 而绿过之,采掇最少。‛此外如六安银针、梅片、 毛尖、安化茶等,也都有所评述。 • 此外还写下许多茶诗,如《试茶》诗:‚闽人种茶 如种田,郄车而载盈万千;我来竟入茶世界,意颇 狎视心逌然……。‛
清史稿· 袁枚传(一)
清史稿· 袁枚传(二)
天才颖异。论诗主抒写性灵,他 人意所欲出,不达者悉为达之。士多 效其体。著随园集,凡三十馀种。上 自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其名。海 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然枚喜声色, 其所作亦颇以滑易获世讥云。卒,年 八十二。
―随园老人”——袁枚
2. 袁枚的文学思想
– 文以才气见长,尤以诗名天下,与赵 翼、蒋士铨合称‚江右三大家‛。有 《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 志怪小说集《子不语》等。 – 清新灵巧的风格。 – ‚性灵说‛
及时行乐
• 袁枚公然宣称自己好咏、好吃、好色、好钱、好游、 好友、好花鸟泉石。每遇佳肴,必命家厨登门求教, 甚至‚以轿迎其女厨来园制造‛,于是,有了著名 的《随园食单》。 • 在美色方面,袁枚是比较放浪随意的,且毫不 避讳。他曾说:好色不必讳,不好色尤不必讳,人 品高下,岂在好色与不好色?他举例说,卢杞一个 小老婆也没有,依然是小人;而谢安挟妓东山,依 然堪称君子。
袁枚之性灵说
• 与公安派相较,袁枚的性灵说更有针对性,更有反道学、反传 统的特点。 • 诗歌并非说教的手段
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 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

袁枚《所见》诗意及赏析

袁枚《所见》诗意及赏析

三一文库()〔袁枚《所见》诗意及赏析〕
《所见》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袁枚《所见》诗意及赏析,欢迎阅读。

《所见》原文
牧童①骑黄牛,
歌声振②林樾③。

意欲④捕⑤鸣⑥蝉,
忽然闭口立⑦。

▲注释
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③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④欲:想要。

⑤捕:捉。

⑥鸣:叫。

⑦立:站立。

《所见》诗意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袁枚最出名的古诗

袁枚最出名的古诗

袁枚最出名的古诗袁枚(侠谐)是清代中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散文家,他的诗歌作品以抒情和咏史为主,以其独特的才华和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称赞。

下面是袁枚最出名的古诗的相关参考内容。

1.《临江仙·梅》梅,当代诗人眷恋的一种花朵,而袁枚更是对梅花情有独钟。

这首《临江仙·梅》正是他对梅花的赞美之作。

诗中以临江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梅花在寒冷的冬季中傲然开放的精神,以及梅花带给人们的温馨和希望。

2.《烟柳行・荷叶》袁枚的诗作常常以自然为主题,传达出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烟柳行・荷叶》是一首写荷叶的诗。

通过对荷叶独特的形态、气息和长势的描绘,表达了袁枚对自然界奇妙和不可思议之处的赞美。

3.《续韵小重山·新丰初至蓝桥驿》此诗是袁枚游历新丰的时候所作,抒发自己的旅游之情。

通过写蓝桥驿的景色和心情,诗中融入了对当地人的描写和描绘自己旅途的疲惫与喜悦之情,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

4.《临江仙·夏日维扬》这是袁枚另一首脍炙人口的《临江仙》系列之一,以描绘江南夏日的景色为主题。

诗中表现出夏日天空晴朗明亮,绿树成阴,江水向东流去的景色,以及人们戏水嬉戏、吹起箫来的场景,带给读者一种清凉与愉悦的感觉。

5.《夜行船夫唱晚》此诗是描写夜晚行船的船夫所唱的歌曲,在诗中,袁枚巧妙地通过行船船夫的歌声,将读者带入了夜晚的江河之中,感受着夜晚的宁静与凉爽。

6.《女萝》袁枚以较平实生动的笔调和流畅的表达,描写了一位名叫“女萝”的美丽女子。

诗中通过对女萝容貌的形容,以及对其品德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女性美丽和高尚品质的尊敬和赞扬。

总结:袁枚最出名的古诗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题,通过独特的观察和表达方式,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真挚感受。

除此之外,他还通过描写旅行、夜晚和美丽女性等主题,深入人心地展示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理解。

袁枚的诗作充满了写实和情感,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名家诗词】清·袁枚的诗

【名家诗词】清·袁枚的诗

【名家诗词】清·袁枚的诗【诗人简介】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曾外放江南地区任县令,先后于江苏历任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于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与赵翼、张问陶合称“性灵派三大家”。

代表作品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

【五言律诗】春寒重裘逢二月,神手步芳林。

残雪有余色,百花无竞心。

踏青苔影薄,禁火客愁深。

倾耳碧溪畔,黄鹂迟好音。

十一月十三日冷水步夜起玩月霜月两澄鲜,孤篷夜悄然。

自携双鬓雪,独对一江烟。

僵树立如铁,寒星摇满天。

横斜几枝桨,也学榜人眠。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秋夜论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七言律诗】伤心伤心六十三除夕,都在慈亲膝下过。

今日慈亲成永诀,又逢除夕恨如何?素琴将鼓光阴速,椒酒虚供涕泪多。

只觉当初欢侍日,千金一刻总蹉跎!赤壁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

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

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获纷纷。

我来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

春晴今岁天公大有情,一冬无雪又春晴。

红梅但觉飞香久,绿草何曾借雨生。

双燕翅如迎晓日,百花心更望清明。

风光如此须行乐,莫管头颅白几茎。

箴作诗者倚马休夸速藻佳,相如终竟压邹枚。

物须见少方为贵,诗到能迟转是才。

清角声高非易奏,优昙花好不轻开。

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处来。

澶渊路出澶河水最清,当年照影见亲征。

满朝白面三迁议,一角黄旗万岁声。

金币无多民已困,燕云不取祸终生。

行人立马秋风里,懊恼孱王早罢兵。

景泰陵雨帝当年一曲阑,西山藁葬草漫漫。

袁枚的苔古诗

袁枚的苔古诗

袁枚的苔古诗
袁枚的《苔》诗如下:
绿叶如舞翠如眉,远山似黛近如丝。

峰峦秀拔皆生态,水滴银河每一泻。

岩开石径行人过,林密花繁鸟自啼。

闲坐潭边无限意,红楼梦里探青碑。

这首诗以“苔”为主题,描绘了苔藓的生长环境和景象。

首联写出了绿叶飘舞、茂密如眉的美丽情景,二联则展示了远山近丝、峰峦秀拔的壮观景致。

三联通过描述岩径和花鸟来表现苔藓的生态环境,四联则表达了闲适惬意的心境和对历史文化的向往。

整首诗语言简洁,却别具一格,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形象描写。

袁枚以苔藓为突破口,通过抒发其细腻、清新、雅致的特点,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结合起来,表达了对自然和历史文化的深切感悟。

这首诗成为了文学史上著名的苔藓诗之一,被誉为“苔藓颂”。

苔 袁枚 诗歌鉴赏

苔 袁枚 诗歌鉴赏

苔袁枚诗歌鉴赏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趣味。

其中,袁枚的《苔》是他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之一。

以下是这首诗的全文以及简要鉴赏:
《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鉴赏】
这首诗短小精悍,充满了哲理。

袁枚用这四句诗,赞颂了苔藓虽生长在阴暗潮湿、阳光难以照射到的地方,但仍然努力绽放,仿佛它也懂得如何像牡丹一样盛开,展示出生命力的顽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一句“白日不到处”描绘了苔藓所处的环境,暗喻了社会底层人民或那些不被重视的角落。

第二句“青春恰自来”则表达了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即尽管条件艰苦,青春活力依然存在,生命依然可以蓬勃发展。

第三句“苔花如米小”继续描绘苔藓的外貌特征,用“如米小”形容苔花的渺小,突出其平凡微不足道的特点。

第四句“亦学牡丹开”则富含深意,表面上是说苔花模仿牡丹开放,实则隐喻即便是最卑微的生命也有追求美好和向往光明的权利,它们以自己的方式默默生长,展现出一种不屈不挠
的精神。

整首诗以苔藓为切入点,借物抒怀,表达了诗人对普通人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的赞扬,以及对生命无论处境如何都应自强不息的肯定。

清朝诗人袁枚的诗词汇总

清朝诗人袁枚的诗词汇总

清朝诗人袁枚的诗词汇总清朝诗人袁枚的诗词篇一《寄聪娘》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袁枚。

其古诗全文如下:一枝花对足风流,何事人间万户侯。

生把黄金买别离,是侬薄幸是侬愁。

【翻译】一个像花一样的女人足以让我满足,人间的万户侯又算得了什么呢?硬生生的为了黄金导致了离别,这是我的薄情也是我的愁。

《湖上杂诗》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袁枚。

其古诗全文如下: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

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翻译】葛岭的花都在二月开放(作者闲来无事,在湖滨郊游踏青),一路上游人络绎不绝,都说想做神仙,而我的心境与他们的不一样,我一点也不羡慕神仙,只羡慕那些少年。

《咏钱》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袁枚。

其古诗全文如下:人生薪水寻常事,动辄烦君我亦愁。

解用何尝非俊物,不谈未必定清流。

空劳姹女千回数,屡见铜山一夕休。

拟把婆心向天奏,九州添设富民侯。

【翻译】人生打柴汲水本是平常事,动辄要钱可就使我也发愁。

懂得用钱何尝不是好人才,绝口不提未必就算真清流。

官人徒劳j巴钱千遍万遍数,就是拥有铜山也能一夜休。

我想把这番婆心向天诉奏,请在普天之下多设富民侯。

《独秀峰》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袁枚。

其古诗全文如下: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翻译】全然找不到来龙去脉,只见一座高峰突然出现,高可入云,直插南斗。

桂林山水本来就十有八九奇绝卓异,而独秀峰更是。

几百级阶梯拾级而上才能到达它的峰巅,尽览全城风光,轻雾弥漫。

青山尚且可以矗立如琴弦,人生孤立无援又有何所谓。

《推窗》作者为清代文学家袁枚。

其古诗全文如下:连宵风雨恶,蓬户不轻开。

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

【翻译】一连几夜狂风暴雨,我家那柴门也不轻易打开了。

好几天不见,青山好像得了相思病;我一推开窗户,它就一下子扑入我的眼帘。

清朝诗人袁枚的诗词篇二《春日偶吟》作者为清代文学家袁枚。

其古诗全文如下:拢袖观棋有所思,分明楚汉两举时。

古诗苔读后感800字高中生

古诗苔读后感800字高中生

古诗《苔》读后感第一篇《苔》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以苔藓为象,寓意人生的哲理。

读完这首诗,我深受启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

诗中的“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四句,让我明白了无论生活中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放弃希望,要坚持下去。

苔藓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阳光无法直接照射到,但它依然能够顽强地生长,开出美丽的花朵。

这就像我们的人生,虽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诗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两句,让我明白了生活中的美,往往隐藏在平凡的细节中。

苔藓的绿色和草的青色,虽然看起来普通,但却给人带来了无尽的生机和活力。

这就像我们的生活,虽然平凡,但却充满了美好。

我们应该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享受生活的每一刻。

诗中的“请君莫笑池塘水,应是绿肥红瘦。

”这两句,让我明白了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华丽,而在于内在的丰富。

苔藓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它却有着坚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美。

这就像我们的人生,不应该只追求物质的富饶,而应该追求精神的丰富。

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有意义。

诗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两句,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就在于简单和自然。

苔藓的生长并不需要太多的条件,只要有一点点的水分和阳光,它就能够生长得很好。

这就像我们的生活,不需要过于复杂和繁琐,只需要简单和自然,就能够过得很舒服。

读完《苔》这首诗,我深受启发。

这首诗让我明白了无论生活中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放弃希望,要坚持下去;让我明白了生活中的美,往往隐藏在平凡的细节中;让我明白了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华丽,而在于内在的丰富;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就在于简单和自然。

这些都是我从这首诗中学到的宝贵的人生哲理,我会将这些哲理应用到我的生活中,让我的生活更加美好。

第二篇《苔》是清朝文人袁枚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绘了一片苔藓生长在石头上的场景,以此寓言人生的艰辛和坚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斗胆说出“《六经》尽糟粕”的清代诗人袁枚写过四句诗:美人看花去,忘却身是花。

花如有所知,愿开美人家。

其实“月明”方显得“星稀”,花儿真的开在了美人家,未必适得其所。

“妾貌如花被花妒”,古人对美女早有“闭月羞花”的形容。

因此,花如有所知,当似林处士笔下的“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正所谓“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才对。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之美,尤其是女性之美更是上帝最伟大的杰作。

加之在古老的华夏,家族观念及节烈观念远非外邦人可比,所以古往今来,女子的别称相当多,尤其是对于美女的称呼,可谓琳琅满目,个中不少趣闻轶事颇值得考释。

是故考查女子的别称,不仅具有民俗的意义,亦不难从中窥见文化意识和思想观念的流变。

“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这是孔老夫子贬低妇女的名言,鲁迅先生毫不留情地指出:不知这“女子”是否也包括孔圣人的母亲!“女子”二字为古今通称,泛指所有女性。

与“女子”类似的泛称还有唐朝所使用的“萧娘”一词。

“萧娘”是从与“萧郎”相对而来。

“萧郎”本指姓萧的男子。

《梁书·武帝纪(上)》便曾用“萧郎”称梁武帝萧衍。

后来引申为所有的男子。

因此,与“萧郎”相对应的“萧娘”便指代所有的女子了。

周邦彦《夜游宫》词曰:“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

”杨巨源《崔娘》诗:“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都是用“萧娘”泛称女子。

“红粉青蛾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

”前人对于妇女的代称,首先是从服饰着眼的。

因此“巾帼”、“裙钗”、“红裙”、“金钿”、“粉黛”、“红粉”以至于“妆次”,在古代诗词中都是女子的代称。

“巾帼”指我国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式。

“帼”也有“巾”的意思。

据《晋书·宣帝纪》载:“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

”这里“亮”即诸葛亮,“帝”指的是司马懿,诸葛亮骂阵挑战,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送给司马懿一些妇人的头饰,嘲弄他太不像男子汉。

“钗”是妇女固定头发用的两股簪,“钿”是妇女嵌金花的首饰,“黛”是古代女子用来画眉的青黑色的颜料,类乎现在的眉笔。

“红粉”则是胭脂和铅粉,这些都是女子的案头必备之物品,用以代称女子顺理成章。

白居易在其名篇《长恨歌》中,一边说“宛转蛾眉马前死”,用“蛾眉”代杨玉环,一边说“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粉黛”代称其它宫女。

在其另一诗《醉赠张秘书》里又说:“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

”揭露了纨绔子弟们醉生梦死声色犬马而不学无术的丑态。

“红妆”则是从“钗”、“钿’等具体的服饰到束妆完毕,以整体的盛妆代称女子。

如《聊斋志异·西湖主》:“红妆数辈,拥一女郎至亭上坐。

”“妆次”的“次”作“中间”解,如“胸次”指胸间,这里犹言“梳妆台边”。

旧时书中对女子用作敬词,如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张珙百拜奉启芳卿可人妆次”,这里“芳卿”、“可人”和“妆次”都是代称崔莺莺。

以身份地位代称妇女的不多,但至少可以找到“士女”、“寒女”和“大家闺秀”、“小家碧玉”两组。

“士女”即“仕女”,旧指官宦人家的“贵族”妇女。

《敦煌曲子词·菩萨蛮》中便有“清明节近千山绿,轻盈女士腰如束”的描写。

可以想见,“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的织女和“血指流丹”的渔女是不会如此俏丽飘逸的。

顾名思义,“寒女”指穷苦人家出身贫寒的女子。

杜甫名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彤庭”原指汉代以红色漆中庭的皇宫,后泛指皇宫。

诗圣慨叹:王公贵族所坐分的财帛,本是出自贫苦女子之手啊!其“哀民生之多艰”的高标令人敬仰。

“大家闺秀”旧称有钱有势人家的女儿,而“小家碧玉”的“碧玉”二字并不似南方以珠为宝,称女孩为“珠女”,或后人称美女为“玉人”。

汉代《乐府诗集》收有《碧玉歌》,其中引《乐苑》注释道:“《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

”碧玉,汝南王妾名。

《乐府诗集》收《碧玉歌》三首,后两首首句皆为“碧玉小家女”,由此可知这位名叫碧玉的妾出身贫寒,后来人们就把贫家女称为“小家碧玉”了。

旧时敬称富家女孩还有“千金小姐”一称。

元代张国宾《薛仁贵》第四折:“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请自稳便。

”以德能代称女子者亦有几例。

如“才女”指有才华的女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巧妇”指聪明能干的妇女。

“英媛”指贤德的女子,“英”指杰出,“媛”代称美女。

晋代诗人傅玄《艳歌行》说:“妙哉英媛德,宜配侯与王”,赞叹虽发自内心,却不无“凤凰要把高枝站”的封建意识。

“哲妇”一称更耐人寻味。

从字面上看,“哲”指明达有才智,“哲妇”当是“才女”加“英媛”,该是褒义。

但《辞源》释名:“多谋虑的妇女”,这就大大值得推敲。

“机敏聪慧”、“善解人意”可谓“多谋虑”,但“居心叵测”、“诡计多端”何尝不是“多谋虑”呢?偶读《诗经·大雅》,忽然发现了“哲夫成城,哲妇倾城。

”朱熹传曰:“哲,知也。

城,犹国也。

哲妇,指褒姒也。

”说男子有知即本领大有方略可以立国,而“妇人以无非无仪为善”,——不作坏事不讲仪容就好,“女子无才便是德”嘛。

而“哲妇则适以覆国”——太有谋虑,有“知”,就像褒姒一样,会毁了周幽王的江山社稷。

是故,“哲女’’并非褒扬女子明慧,而是充满了女人是“祸水”或“尤物”的封建气息。

旧时对有文才的女子还有“扫眉才子”和“柳絮才媛”两称。

“扫眉”即画眉毛,指女子,加“才子”二字,意为女才子。

郁达夫《日本谣》之八:“扫眉才子众三千,万里桥边起讲筵。

”后来干脆用“扫眉”二字代“扫眉才子”。

清余怀《板桥杂记·轶事》:“秋风团扇,寄兴扫眉,非沉溺烟花之比”。

“柳絮才媛”自“咏絮才”而来。

据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意。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谢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后来就把有诗才的女子称为“咏絮才”。

清代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五:“然微云夫婿,柳絮才媛,艳句流传,亦可谓倡随佳话矣!”“微云”是吟咏天月明净,夫婿有“微云”之才,妻子又有咏絮诗情,夫唱(“倡”通“唱”)妇随,自然传为佳话。

此外,对文才极高的女子,古代还有“不栉进士”一称。

据唐代刘讷言《谐噱录》载:一个叫关图的人,妹妹极有文才,她常常对别人说:“有一进士,所恨不能栉耳”。

“栉”是男人束发用的梳篦。

这位女子自视甚高,认为已经达到“进士”水准,只可惜旧时不许女子科考,即“不能栉”。

“一唱雄鸡天下白”,进入新社会,女子扬眉吐气,毫无愧色地自立于各行各业,因此出现了“半边天”的代称。

意为妇女同样有移山填海、顶天立地的力量。

倘若那位“不栉进士”生于当世,该不会再有怀才不遇的浩叹了吧!“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人的生命总是沿着自己的轨迹运行着。

就年龄而论,女子从小到老各年龄段均有代称。

唐代对小女孩有一个亲昵而别致的美称叫“小茶”。

诗人元好问曾为一位五岁女孩题诗曰:“牙牙学语总堪夸,学念新诗似小茶。

”因为这位幼女能够背诵元好问的诗歌数首。

而“似小茶”说明“小茶”的年龄当大于五岁,那背诗的小女孩颇有“幼年少成”的可爱。

果然从明代朱有熄的《元宫词》中寻到了“进得女真千户妹,十三娇小唤茶茶”的字句。

“女真”是满族祖先,五代始称女真。

“千户妹”无疑是大家闺秀。

重要的是我们由此得知,“小茶”或“茶茶”的年龄当在十三四岁之际。

那么,为什么用“茶”代女孩呢?据唐代李匡义《资瑕集·阿茶》所解释,“茶”为“宅家”二字的急语连读:“公、郡、县主,宫禁呼为宅家子。

盖以至尊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不敢斥呼,故曰宅家,亦就陛下之意。

至主公以下,则加子字,亦犹帝子也……急语乃以宅家子为茶子。

”是故“小茶”则是十三四岁的“茶子”。

此说之外,我们认为,这里以“茶”代女孩子与前述以花喻人不无联系。

中国文化当中,形容女子多用植物,如莲足、杏眼、“樱桃点绛唇,杨柳小蛮腰”等。

因此,用植物尤其是用花代称女子者不胜枚举。

如称美女为“名花”,美女有了婆家或意中人曰“名花有主”。

称仪态万方的美丽女子为“国色天香”,其实这四个字正是唐代诗人李正封咏牡丹的诗句“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的浓缩。

试想,夜不易观花,花香却已染衣,酒足以醉人,花仍然能够酣酒,可见色香皆非一般。

苏东坡《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也是以海棠花比美女。

五代后周人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明皇当政期间,“秋八月,太液池有千叶白莲数枝盛开”,李隆基与众贵戚“宴赏焉。

左右皆叹羡久之”,大有无与伦比之慨,不料唐明皇指着杨贵妃向左右贵戚说道:“争如我解语花?”——怎么能比得上我这位善解“君”意的花一样的美人呢?自此,“解语花”成了聪颖的美女的代称。

直到今天,我们还在称社交场合中活跃美丽的女子为“交际花”,称学校中最漂亮的姑娘为“校花”,称以美貌作摆设,没有多少真才实学的女子为“花瓶”,都是取了“花”的相似点或引申义。

殊不知“茶”与“花”正是密不可分的同类,其鲜嫩美丽、青翠香洁常可等量齐观。

明代高濂《饮馔服食笺》曰:“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是故,称小女孩为“小茶”类似于今天称少年儿童为“祖国的花朵”,亦是情在理中的事。

“小茶”之外,古时闽粤一带称女孩为“珠娘”,也泛指青年女子。

南朝梁代的任防在其《述异记》中解释说:“越俗以珠为上宝,生女谓之珠娘,生男谓之珠儿。

”“越”在此指越民族,古时江浙粤闽之地为越族所居。

“青蛾”也是少女的代称。

诗人江淹的《水上神女赋》:“青蛾羞艳,素女惭光”,说神女之美,让妙龄少女也羞对其艳丽,惭愧于神女的光彩。

从古到今,人们都曾用“黄毛丫头”称呼女孩子。

“黄毛丫头”原意是毛发还没全黑的女孩,后亦用作年轻女子的谑称或鄙称。

郭沫若的五幕历史剧《屈原》第一幕:“你这黄毛丫头!你怕我不能惩治你!”而且,古代也曾用“小娘子”、“小妮子”等称呼少女。

“小娘子”既可以指自己的女孩,也可以指他人的女孩。

如干宝《搜神记》中写道:“徐元指王大夫养女曰:‘只此小娘子便是大夫冤家矣。

”’到唐宋时节,“小娘子”则成了对年轻妇女的通称。

“小妮子”原指女孩子,宋元后多指婢女,如元代白仁甫的杂剧《东墙记》:“有个小妮子,是小姐使唤的梅香。

”据《诗经·采蘋》所载,少女还有“季女”一称。

“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讲的是祭祀宗室的事,朱熹注曰:“尸,主也。

齐,敬貌。

季,少也。

”意思是女孩子小小年纪,已经承担了祭祀的主妇的职责,“尤见其质之美”。

少女的代称古亦有“娇倩”二字。

“娇”为娇小可爱,“倩”为美丽。

清代袁于令《西楼记·之任》:“想念西楼娇倩,生死相期,一朝打散如浪萍。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西风东渐,少女的称谓中又多了两个“外来妹”,即“天使”和“安琪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