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苔》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含赏析)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塞下曲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赏析“月黑雁飞高”。

(2)请描述“大雪满弓刀”所展示的画面。

【答案】(1)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及背景。

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逃跑。

(2)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

他们就象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必胜的信心,勾勒出将士们的勇气和英姿。

【解析】【分析】(1)本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

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

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2)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虽然站立不过片刻,刹那间弓刀上却落满了雪花。

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

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满怀着必胜的信心。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据此描述即可。

故答案为:⑴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及背景。

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逃跑;⑵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

他们就象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必胜的信心,勾勒出将士们的勇气和英姿。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⑵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及详细答案

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踏莎行(宋)晏殊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1.请对下阕中的“藏”字进行赏析。

2.词中划线的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案】1.“藏”字突出了翠绿的树叶藏得住黄莺的身影,生动地表现出树木生长茂盛、浓阴繁密之景,与上片“树色阴阴”形成呼应。

2.抒发了作者对韶光易逝的惆怅、对春将归去的惋惜。

【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

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文的主旨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

这类试题涉及到古诗的“炼字”技巧。

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

如有修辞格,可综合起来分析作答。

过片“翠叶藏莺,珠帘隔燕”两句,分写室外与室内,一承上,一启下。

“翠叶藏莺”句说翠绿的树叶已经长得很茂密,藏得住黄莺的身影,与上片“树色阴阴”相照应;用“藏”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地写出了初夏树木生长茂盛、浓阴繁密之景。

据此理解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此词描绘暮春景色,上片写郊外景,下片写院内景,最后以“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作结,写到日暮酒醒梦觉之时,原来词人午间小饮,酒酣入睡,等到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西斜的夕阳正照着这深深的朱门院落。

字里行间抒发了作者对春光易逝的惆怅和对春将归去的惋惜,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据此理解作答。

2.古诗阅读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②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桶,天上接行杯③。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①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

②迥:远.③行杯:传杯而饮。

历代文人写下过许多有关“洞庭湖”“岳阳楼”的传世佳作。

范仲淹著有《岳阳楼记》,孟浩然创作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写下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材料作文袁枚小诗“苔”写作指导及优秀范文

材料作文袁枚小诗“苔”写作指导及优秀范文

材料作文袁枚小诗“苔”写作指导及优秀范文阅读下面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清代诗人袁枚的《苔》写道:“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 春天,明媚的阳光照不到的地方,生命照常在萌发,照常在蓬蓬勃勃地生长,即使那种如小米粒般微小的苔花,也不自暴自弃,也不自惭形秽,依然像美丽而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

要求: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③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④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以清代诗人袁枚的小诗《苔》带给我们的启示为内容,要求我们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结合最熟悉的生活,抒发最真挚的情感。

在审题立意方面,关键是要读懂《苔》这首小诗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根据“春天,明媚的阳光照不到的地方,生命照常在萌发,照常在蓬蓬勃勃地生长”我们可以立意“平凡与伟大”“梦想”“追求”等;根据“即使那种如小米粒般微小的苔花,也不自暴自弃,也不自惭形秽,依然像美丽而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我们可以立意为“自信”“自强”“坚韧”等。

我们可以据此写一篇记叙文,叙写自己像“苔”一样的奋斗经历,不屈人生;也可以写一篇议论文,议论“梦想” “行动”的重要性,议论“平凡与伟大”的关系等。

【优秀范文1】为梦想奋斗——由苔花“也学牡丹开”所想到的苔花虽如米粒小,也如牡丹尽力开。

只因为苔花拥有坚定的信念,不愿终其一生庸碌无为,努力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

可见个人不懈地努力与奋斗终会成就人生,获得属于自己的美丽与精彩。

积极向上的心态,不甘平庸的信心能够为我们的成功埋下伏笔。

诚然与那些如虹一般横空出世,光彩照人的天才、明星相比,我们就如同墙角那微不足道的青苔一样,默默无闻。

但我们不应因自己的微小而妄自菲薄,甘于平庸。

积极进取应该成为生命的主旋律。

怀着一颗不羁的心,带着信心,与拼搏同行,我们终会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纵然我们不是天才的诗人,起初的歌唱就卓越非凡,但我们终能成为苦吟的诗人,一步步接近成功;纵使卑微如青苔,但只要生命里流淌着不甘平庸的血液,眉宇里饱含着上进的昂扬;只要有一颗积极进取的心,有一个努力奋斗的灵魂,苔花也可以像牡丹一样骄傲的绽放!坚定的信念,永不轻言放弃的决定心能够为我们的成功增添筹码。

古诗词阅读理解练习含答案解析 苔(袁枚)

古诗词阅读理解练习含答案解析 苔(袁枚)

古诗词阅读理解练习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袁枚
其一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其二
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

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注]袁枚,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1. 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白日不到处”点明了青苔的生长环境,这是一个不利于生命成长的地方。

B. “青春恰自来”是说人的成长是自然的过程,耐心等待,青春自然会绽放。

C.“也学牡丹开”运用比拟手法,表现出苔花虽小,却勇于绽放自己的精神。

D. “随渠爱暖凉”描写了青苔长在水渠边,既喜欢温暖,也喜欢阴凉的习性。

E.青苔之“问”,正是因为它生长于“白日不到处”,不知道“斜阳”为何物。

2. 第二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D(答对1项给2分,2项给5分。

B“青春”指春天,不是指人生的青春;也没有“等待”之意。

D“渠”是“它”的意思;“爱暖凉”是指万物有的喜暖,有的爱凉。


2.①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和自由。

红叶喜暖,青苔爱凉,都出自它们内心的选择,而一个“随”字,道出了对不同选择的尊重和肯定。

②人要安于自己的选择,不必羡慕他人。

青苔生于阴凉之地,不知斜阳为何物;对红叶的反问中,流露出一种安然自适的态度。

《何必“也学牡丹开”》阅读练习及答案

《何必“也学牡丹开”》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何必“也学牡丹开”》一文,完成后面小题①“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近来,因央视《经典咏流传》的热播,清人袁枚的这首沉寂了300余年的小诗《苔》,被荧屏内外无数的目光点燃了。

在节目里,支教老师梁俊和贵州乌蒙山区的孩子们以发自生命深处的天籁之音,动情地演绎了这首区区二十字的小诗。

这首诗唱哭了作为评委老师的庾澄庆和曾宝仪,更感动了生活在各个中心或角落的人们。

②然而,感动过后,我们不妨作个反躬自省:除了被《苔》里的励志气息感染之外,我们是否怀着对如米小的苔花(乌蒙山区的孩子们)居高临下的怜悯,或者对如米小的自我隐秘的哀怜?诚然,这种对人对己的怜悯本不必置评,但其背后所隐含的价值取向却值得探讨。

也就是说,在世俗的价值刻度上,苔花远逊于牡丹,苔花“也学牡丹开”是积极向上之举,反之则是不思进取乃至自暴自弃了。

③那么,苔花到底该不该“也学牡丹开”呢?我以为大可不必。

④完全可以设想,苔花虽然“如米小”,却不甘于自身所限,执意突破卑微却独特的自我,“也学牡丹开”,并借助奇迹终于像牡丹一样开花。

此时,人们势必会大为惊叹,热烈赞美苔开出的花。

倘使苔花有灵,她是该庆幸呢,还是该失落?显然,人们之所以赞美苔花,根本上还是因为牡丹花之美,而非苔花本身之美。

那么,正如耶稣所言,“一个人得到了整个世界,却失去了自我,又有何益”呢?苔花竭尽全部的生命力量,不是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我,而是勉强沦为被众人赞美的他者,那么苔花的生存意义与价值又在哪里呢?⑤日人松尾芭蕉有首著名的俳句:“当我细细看,呵!一棵荠花,开在篱墙边。

”不难看出,荠花的处境与苔花基本一样,但荠花并不像苔花那样汲汲于像牡丹开出花来,她只是在无人注意的篱墙边浅斟慢酌,悠悠然地绽放着自己的天性之花,没有羞怯,更没有哀怜。

在“人为世界立法”的眼光中,荠花或许是卑微的、灰暗的;但以荠花观荠花,她并未觉得自己处于穷乡僻壤之中,也不会感觉自身渺小,她是完整的、无可替代的,不容任何知识化、比较性的眼光去撕裂她,评定她。

2020-2021中考语文培优易错试卷(含解析)之诗歌鉴赏附详细答案

2020-2021中考语文培优易错试卷(含解析)之诗歌鉴赏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答张十一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⑤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⑥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

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

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②筼筜(yún 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

③踯躅:杜鹃花科。

④恩波:皇帝的恩泽。

⑤炎瘴:南方湿热致病的瘴气。

⑥斗:通“陡”。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一幅清晰鲜明的水墨画,绘出春山明净,春江空阔之景。

B.颔联“筼筜竞长”运用了拟人手法,把“筼筜”人格化,写活了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

C.颈联是全诗的关键之句,抒发了诗人自知生命将在这炎热的瘴气中白白葬送,以致无法报答皇恩的痛苦。

D.尾联含蓄委婉,看罢友人的书信顿觉白发增加一半,表达了对年华逝去的哀伤,以及与友人同感共悲的哀痛。

其中“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

E. 本诗是赠答诗,张十一客给韩愈的诗中有“鲛人远泛渔舟火,鹏鸟闲飞雾里天”的句子,韩愈也用此“闲”字回答了他此时自在悠闲、无所事事的状况。

2.诗歌前两联在景物描写上有“远近结合”和“以声衬静”的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1.BD2.(1)远近结合,点面结合。

第一联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并且第一句为远景;第二联则是两组近景特写。

(2)动静结合,以声衬静。

山村是宁静的,但是猿的哀蹄打破了宁静,反而更突出此处环境的幽静。

【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A项,诗歌的首联“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

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

属于白描勾勒,并非浓墨重彩。

2020-2021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0-2021中考语文培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阮郎归·初夏苏轼绿槐高柳咽新蝉。

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沈烟。

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

琼珠碎却圆。

1.词的上片采用以动衬静手法,突出了环境的特点。

2.试分析下片最后两句中“弄”和“碎”两字的妙处。

【答案】1.清幽(寂静)2.一个“弄”字表现出佳人戏水时天真、可爱、喜悦的情态;一个“碎”字把水珠四射,破碎落地的动态表现的十分生动。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上片写初夏已悄悄来到一个少女的身边。

以落棋之声惊醒昼眠来以动衬静,突出环境的清幽(寂静)。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以棋声烘托环境的幽静,而棋声能“惊”她的昼眠,读者可以想象,在这么静的环境中,她大概已经睡足,所以丁丁的落子声便会把她惊醒.醒来不觉得余倦未消,心中没有不快,可见首夏清和天气之宜人。

一个“弄”字表现出佳人戏水时天真、可爱、喜悦的情感;一个“碎”字把水珠四射,破碎落地的动态表现的十分生动。

【点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答题模式: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2.湖上徐元杰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展开想象,描写“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所展现的画面。

2.全诗写出游人怎样的心情?诗中的哪个词语印证了你的判断?【答案】1.在一棵棵开满红花的树间,无数只黄莺在不停地鸣叫;波平如镜的湖面四周,生长茂盛的青草,一只只白鹭在湖面上自由飞翔。

【优质文档】苔阅读答案-word范文模板 (20页)

【优质文档】苔阅读答案-word范文模板 (2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苔阅读答案篇一:源源本本_阅读答案源源本本床垫晒过了,被单和窗帘等织物浆洗过了,冬菇和黄花菜因吸饱了阳光,黄灿灿地都密封贮存起来。

一切都准备好,就等梅雨季节来临。

可是,每天每天,太阳若无其事准时上班,阳光已慷慨得近似奢侈。

道路依然干燥。

人们开始频频眺望天空。

在乡下,农民们优郁地在田埂上走来走去,抽水机也搬出来了。

报纸开始排出抗旱消息。

望雨的心情犹如守候一位爱唠叨的老朋友。

来得密了真觉得烦,在该来不来的时候,无论手上忙着什么,心总是慌慌地倾听着门外。

于是忆起小时候背着书包在水洼边流连而屡屡迟到的事。

尤其夏日骤雨初歇,无论马路上有多少灰尘和落叶,积水依然澄清,映出明净的天空,冉冉的云和摇动的树枝。

童话里说有个孩子,失足掉进水洼,竟漫游了一个奇异的世界。

至今我还信,只是这扇门需用幻想的眼睛来叩开。

覆着绿苔的清泉,在怪石间迂回跳跃的小溪,卵石铺底的河流,都能使人喜悦。

人在经过水的沐浴之后,重新变得柔韧、挺拔、新鲜。

我曾经问我的老师蔡其矫:“何以有水源的地方都会唤起一种感动?”“因为,”他偏着头,仿佛听着心中的流水之声。

“生命起源于水。

”他接着问:“除了水,你最喜欢什么?”“植物。

”我不假思索地口答。

家中长辈们常说,我的手刚能离开母亲的衣角独立行走时,立即攥住了一支“草籽花”。

我时常无限惊异于植物自己的语言和表情。

经过训练的手可以创造闻名的插花艺术,但大自然花的部落却有自己的组合方式,而且更加和谐、优美,具有竞争的蓬勃生机。

四岁的儿子对我说,“妈妈,葡萄还绿的时候摘它,它很痛,要是红了,它很高兴让我们采。

”我惊讶地间:“你怎么知道的呀?”“因为我使劲拽,绿葡萄紧紧抓住枝条,熟了的时候,我们要忘了采,它就难过地一颗一颗落在地上。

”我弯腰摸摸孩子的脸,像母树以枝条拂过它的腋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

(6分)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9.本诗中的“苔”有哪些特点?(2分)
10.“借苔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

(4分)
答案:
9.小、生命力旺盛(有活力等)、从容自信。

(意思对即可)
10.运用比喻、拟人,借写青苔花虽小,却毫不自惭形秽,要充满着自信,绽放自己的个性。

表达了作者要在逆境中坚强、自信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的理想。

【翻译】:春天明亮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照常在蓬蓬勃勃的生长,即使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一点也不自暴自弃,一点也不自惭形秽,依然象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

【赏析】:这是一首人生励志的小诗。

苔虽然在阳光不能照到的地方, 又那么渺小.到了春天,它一样拥有绿色,拥有生命. 花开微小似米, 但却一定要象牡丹一样尽情绽开. 因为在苔的心中,他和牡丹拥有同样的大地也同样头顶广阔的天空. 无名的花,悄然的开着,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

就算这样,它仍然那么执著的开放,认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了这个世界。

这也是我们生活中最可取的一种佳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