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词文分析共50页文档

合集下载

清代的古诗词诗歌鉴赏

清代的古诗词诗歌鉴赏

清代的古诗词诗歌鉴赏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题材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我在此整理了清代的古诗词鉴赏,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清代的古诗词鉴赏11河中石兽纪昀〔清代〕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转转一作:再转)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

全文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

2临江仙·寒柳纳兰性德〔清代〕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裙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这是一首借咏寒柳而抒伤悼之情的词作,纳兰在词中咏物写人,亦柳亦人,委婉含蓄、意境幽远,可谓是其咏物词中的佳作,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曾这样评价这首词:“余最爱其《临江仙·寒柳》云:‘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言中有物,几令人感激涕零,纳兰词亦以此篇为压卷。

”清代的古诗词鉴赏21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纳兰性德〔清代〕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清代的诗词文

清代的诗词文

第七章清代的诗、词、文第一节清代的诗清诗数量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而且流派很多,诗话如林,呈现出唐宋以后诗歌创作的复兴局面。

清代诗歌的发展,分为两个时期:一、清初期(顺治、康熙两个朝代)清初诗人,就其生活道路,政治态度和诗歌风格可以分为两大类:反清的明末遗民和降清的明末遗民。

1、反清的明末遗民这些人入清后不同清朝统治者合作,积极投入抗清斗争,他们的诗歌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杜濬、归庄、阎尔梅、钱澄之、申涵光、吴嘉纪等。

其中成就最大的是顾炎武、屈大均、吴嘉纪。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出身于“江东望族“。

明末参加过复社,入清不仕,积极投入抗清的武装斗争。

抗清失败后他十谒明陵,遍游华北,到处奔走,不忘兴复。

有《日知露》、《亭林诗文集》。

顾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又说:“诗主性情,不贵奇巧”。

他的诗歌剧作重视地时间了他的这些主张,大都写国家民族兴亡的大事,有十分丰富的历史内容,或托物寄兴,或借景抒情,或吊古伤今,都充满着爱国热忱和民族情感。

诗风沉浑悲壮、苍凉劲健,诗如其人。

他的诗对清代诗歌,尤其是清初和晚清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品选《精卫》诗中作者以精卫自喻: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表示一定要以精卫填海的精神来从事恢复故国的事业,对于那些“有成窠”的燕雀,即那些降清的士大夫,表示了无比的轻蔑。

2、清代的明末遗民这些人虽也是明末遗民,但他们或者降清,或者参加清朝科举,或被清同志者聘请出山。

又都为清政府服务了。

有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施闰章、宋琬、毛奇龄、朱彝尊、陈维菘、姜宸英、彭孙遹、王士祯号称大家。

而以钱谦益、吴伟业、王士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

明万历进士。

官至侍郎,在南明福王政权中任礼部尚书。

清兵攻陷南京,他率领文官投降,任礼部侍郎,不久辞归。

以后又和抗清活动有联系。

写过一些怀念故国,悔恨平生的诗。

清代绝句咏怀篇诗歌鉴赏 Microsoft Word 文档

清代绝句咏怀篇诗歌鉴赏 Microsoft Word 文档

清代绝句咏怀篇诗歌鉴赏2009-04-04 23:20:28 阅读2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寤后清·沈谨学梦中得句十分欢,寤后沉思记不完①。

灯穗小于红豆子②,一窗风雨半床寒。

【简注】①寤:睡醒。

②灯穗:灯心余烬结成的灯花。

【赏析】文学史上流传着许多古代诗人为推敲词语,觅得佳句而绞尽脑汁的佳话,而灵感有时竟然在万籁俱寂的夜晚,悄悄潜入诗人梦中,以至产生“梦中得诗”的现象。

清代诗人沈谨学的这首诗就生动描述了自己的这种经历。

首句奇句突起,记述了梦中情境。

诗人在睡梦中突然灵感来袭,茅塞顿开,想出了若干佳句,平日里冥思苦索无收获,如今却得来全不费工夫。

所以,诗人用“十分欢”三字,鲜明表达了自己文思泉涌时喜出望外的心情。

次句则记述了醒来后的情况。

由于喜不自胜,诗人从梦中惊醒了。

他努力回忆沉思,想把梦中得到的佳句全部记录下来。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的天性的意识部分既不能预示灵感的来临,也不能预示灵感的离开。

”(雪莱)灵感像一位来去匆匆的不速之客,“神理凑合时,自然拾得”,“才著手便煞,一放手又飘忽去。

”(王夫之)因此,诗人沉思良久,方才梦中所得的那些佳句还是记不完全了。

无怪乎苏轼会发出“作诗火急追忘逋,清景一失后难摩”的感叹。

前两句诗,既鲜明表现了诗人梦中得句时由狂喜而沉思而惋惜的感情起伏,又真实反映了灵感所具有的偶然性、突发性及短暂性的特征。

末两句诗,移情于景,以景结情,更是耐人寻味。

诗人正为“记不完”而惋惜时,灯油却快熬干了,那残灯的灯花比一粒红豆子还显得微小,寒风冷雨由窗外扑入室内,以至屋里除了诗人刚睡过的半边床铺尚留余温外,到处冷气飕飕,连另外半边床也是寒冷的。

由此可见诗人生活的清苦孤寂,也可想见诗人做梦之前,必是伴着一盏青灯,寒窗苦吟,直到夜深倦极,这才打了一个盹。

而方才梦中得句的灵感,不正是诗神缪斯对于夜以继日地苦心追求者的酬报吗?诗人以哀景写乐的手法,真实表现了旧时代读书人的酸甜苦辣。

第八章 清代诗文

第八章 清代诗文

第二节 清初至清中叶词人词派
词到南宋而达于极盛。元明两代,词学中衰, 名作极少。到了清代,一时人才辈出,各种风格 流派争镳并驰,词人专集,多如繁星。 据《全清词钞》统计:初选得四千余家,成编 仍有3196家之多。被人称为词的“中兴”。 清人各家之词,在风格文体上仍未脱前人窠臼, 不论是学北宋或学南宋,学苏轼、辛弃疾之豪放 或学姜夔、张炎之醇雅,都未能超过模拟的对象, 而始终走在复古的道路上。从清初至清中叶,重 要的词派有:阳羡派;浙西派;常州派。
2、魏禧
1624—1681,号叔子、裕斋,江西宁 都人。具有民族思想,明亡,隐居讲学, 有《魏叔子文集》。他提出写好文章, “在于积理和练识”,为文学习欧阳修与 苏轼,其文叙述简洁,以论理论事文为主, 人物传记也极佳。流传很广的是《大铁椎 传》。
3、汪琬
1624—1690,号尧峰,江苏吴县(今 苏州)人。有《尧峰文钞》。著名作品有 《江天一传》等。
二、“文人之文”
“文人之文”一派,以侯方域、 魏禧、汪琬为代表,号称“清初 三大家”。他们的创作是明代唐宋
派文风的继续和发展,他们也有一些 写得较好的人物传记散文。其中,侯 方域的创作成就最高。
1、侯方域
1618—1655,字朝宗,河南商丘人。明末 参加复社,与陈贞慧、吴应箕等人一起,对权 奸魏忠贤及其依附者阮大铖之流进行过斗争。 入清后参加河南乡试,中副榜。不久病逝。他 能诗文,尤擅散文,提倡学习韩愈、欧阳修, 推崇唐宋八大家,同时吸收传奇小说的笔法, 文风奇肆。他的一些传记文,情节曲折,形象 鲜明,富有文学意味,部分作品反映了明末清 初的现实生活。
4、郑燮
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 化人。乾隆元年进士,出身贫寒,能诗善 画,以书画著称,作过几任廉正县官,比 较了解人民生活,主张作诗应反映社会, 注重民生,对王士禛、沈德潜的诗论,均 表不满。他的诗直抒性情,富有个性,能 正视现实,反映民间的疾苦。有《板桥 集》。

清代文学概说

清代文学概说


二、桐城派

2.刘大櫆


(1698~1779),字才甫,一字耕南。 他对“义法”理论进行丰富和拓展,以“义理、书卷、经济”扩 大“言有物”的内容,是姚鼐“义理、考据、词章”说的先导。 他还对文章的“神”、“气”、“音节”等要素给予重视,突破 了“言有序”的范围。 他的文章抒发怀才不遇,指摘时弊,以“雄奇恣睢,铿锵绚烂” 著称。
一、清初诗词

4.词的中兴



清初词坛出现了中兴的盛况,出现了以陈维崧为首的 阳羡词派、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和满族词人纳兰 性德。 纳兰性德(1654~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 山人,满州正黄旗人。康熙进士,一等侍卫。纳兰词 真挚自然,清新流丽,不事雕琢,风格与李煜相近。 蝶恋花· 出塞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 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 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 秋雨。
清代文学概说
第二节 清代散文
一、清初三大家

1.侯方域


(1618~1654),字朝宗,河南商丘人。早期为文流于词藻,功力 未深,后学唐宋八大家,转益多师后臻于成熟。 其为文或缠绵悱恻,声情并茂,或雄辩汪洋,纵横奔放。 尤其是他在写一些下层人物传记时,敢于突破文体壁垒,以小说 为文,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生动,使散文具有小说的特点。
二、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叶诗词

1.沈德潜的“格调说”

沈德潜(1673~1769)论诗原本叶燮,经其推演,论诗 以儒家诗教为宗,尊唐抑宋,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 推崇“温柔敦厚”,为此他选辑了《古诗源》、《唐 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等,影响颇大。 翁方纲(1733~1818)倡导肌理说,主张“为学必以考 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翁方刚的肌理,包括 义理和文理,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 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和学问,文理指“言有序”, 指诗歌的韵律、节奏、章法等。袁枚批评他“错把抄 书当作诗”是有道理的。

诗词意境解析清代诗词的特色与风格研究

诗词意境解析清代诗词的特色与风格研究

诗词意境解析清代诗词的特色与风格研究清代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色和风格,其中蕴含着深邃的意境。

本文将就清代诗词的特色与风格展开研究,分析其所表达的意境。

一、短小精悍,情感凝练清代诗词注重表达情感,以短小精悍为其特色之一。

清代诗人通过简练的语言,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诗词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和力量感。

例如,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的诗《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写道:“天下英雄谁敌手,一战成名江洲司。

”两句诗简短有力,通过“天下英雄谁敌手”的反问和“一战成名江洲司”的铿锵有力的表达,表现出诗人对英雄事迹的赞颂,情感凝练而深沉。

二、视觉意象,描绘自然清代诗词善于以精炼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色,通过视觉意象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并从中感悟诗人所追求的境界。

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的词《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中描写了秋天的美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通过对山水的描绘,给人以广阔、壮美的视觉感受,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秋天的深邃和宁静。

三、情感抒发,意境深远清代诗词倾注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生活哲理,通过抒发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创造了丰富的意境。

清代文学家袁枚的诗《浣溪沙·烟笼寒水月笼沙》中写道:“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诗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和对逝去岁月的惋惜,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愤怒和无奈,寄托了对家国沉沦的深情哀思。

四、古朴典雅,古风盎然清代诗词继承了古代文学的传统,风格上具有古朴典雅的特点。

清代诗人以古韵为基调,注重运用古典的词汇和修饰语言,使诗词充满了古风。

例如,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的词《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这首词以古韵为基调,选用了古典的修辞手法,使其呈现出古风盎然的特色。

综上所述,清代诗词的特色与风格主要表现在短小精悍、情感凝练、视觉意象、情感抒发、意境深远以及古朴典雅等方面。

全清诗原文与解析

全清诗原文与解析

全清诗原文与解析全清诗是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的代表之作,其风格独特,意境深远。

本文将为您呈现全清诗的原文及其解析,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优秀的文学作品。

全清诗原文如下:宫怨遣词史,梅花荐曲辞。

虚润坡云背,温存沼泽肌。

密欺棠树叶,悄逐菊花枝。

宴绝自是心,亡相未须悲。

全清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才情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以下是对该诗的解析:首先,全清诗采用了四言绝句的形式,每句只有四个字,形式简练,节奏明快。

这种形式符合古诗的传统,也能凝练表达诗人的情感。

全清诗以宫怨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对宫廷生活的不满与感叹。

宫怨的意思是宫廷中的怨恨,诗人通过此题材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社会现象和官场生活的失望与痛苦。

梅花与曲辞是全清诗中的重要意象。

梅花象征着坚强与孤寂,而曲辞则象征着诗人将内心的苦闷与羞愧借诗表达出来。

通过梅花荐曲辞的比喻手法,诗人传达了自己渴望脱离宫廷的心声。

接下来的两句“虚润坡云背,温存沼泽肌”,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切入诗人的内心感受。

“虚润坡云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虚无飘渺的心境。

“温存沼泽肌”则揭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温暖和对生活的珍爱。

全清诗的下两句“密欺棠树叶,悄逐菊花枝”,诗人通过描述植物和花卉的生长环境,表达了自己在宫廷内的无奈与窘境。

“密欺棠树叶”意味着诗人在官场中被隐瞒,被排挤。

“悄逐菊花枝”则传达了诗人在政治斗争中的孤单与无助。

最后一句“宴绝自是心,亡相未须悲”,诗中的“宴绝自是心”意指宴会的终结只让自己感到心灵的寂寞。

而“亡相未须悲”表明了诗人对官场中权力与欲望的淡漠和超然。

通过这首清代诗人袁枚的全清诗,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无奈与失望。

诗人以婉约的语言表达了对宫廷生活和政治权力的迷茫和抗争。

全清诗运用了形象化的描写手法,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义。

同时,诗中也透露了诗人的超然态度,对权力斗争和人事变迁持一种冷静的观察态度。

总之,全清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精湛的艺术才华,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珍品之一。

考试必备---清代文学要点总结 2(袁行霈古代文学史)

考试必备---清代文学要点总结  2(袁行霈古代文学史)

第八章清代诗文词第一节清初诗歌一、清初诗歌创作概况:清代诗歌最富成就的时期是清初时期,此期诗坛大致可分为易代之际和康熙时期两个阶段。

明清易代之际的诗坛主要为遗民诗人和由明入清并一度仕清的文人所把持。

遗民诗人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启蒙思想家及屈大均、吴嘉纪等为代表,他们的诗作具有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的共同主题。

由明仕清的诗坛名流以钱谦益、吴伟业和龚鼎孳为代表,人称“江左三大家”。

钱谦益对于明清诗风的转变起了关键作用;吴伟业擅的“梅村体”风行一代。

康熙年间,清初六大家出现,“国朝六家”中,施闰章和宋琬并称“南施北宋”。

王士禛和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

王士禛标榜神韵,朱彝尊为清诗中的浙派的领袖。

查慎行、赵执信并称为“南查北赵”,查慎行在清初学宋诗人中成就最高。

二、顾炎武和屈大均1. 顾炎武是明清之际的杰出思想家与著名学者,也是遗民诗人的杰出代表。

其诗不论是拟古、咏史、纪游、即景等,都贯穿着抗清复明和坚守气节的中心主题,如《秋山》、《京口即事》、《海上》、《精卫》等。

顾炎武诗歌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诗风沉雄悲壮,对转变明末清初的诗风起了一定的作用。

著有《亭林诗文集》、《日知录》等。

2. 屈大均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是清初遗民诗人。

他的诗大都缘事而发,现实内容十分丰富。

屈大均工于近体,五律尤胜,风格高浑雄肆,奔放纵横,在清初遗民诗人中独树一帜。

代表作品有《壬戌清明作》、《读陈胜传》等。

著有《道援堂集》、《翁山诗外》等。

三、钱谦益1. 钱谦益的一生都随政治风云起落沉浮,处于进退失据的尴尬状态。

他明末时为士林领袖,南明时谄事阉党,入清后屈身异朝,不久即隐居乡里,秘密从事抗清复明活动。

他的诗作就是其坎坷心路历程的写照。

著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代表作品有《狱中杂诗三十首》、《哭稼轩留守一百十韵》、《后秋兴》一百零四首等。

2.钱谦益诗骨力苍劲,托旨遥深,形成情辞沉郁、词藻富赡的诗风;而且他学养深厚,才思沛然,多有规模巨大的组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