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词文发展络

合集下载

清代诗歌史的过渡与衔接

清代诗歌史的过渡与衔接

清代诗歌史的过渡与衔接清代诗歌史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从明朝诗歌的衰落中走出来的,并且在这个时期,诗歌的发展经历了许多的变化和新的尝试。

这个时期的诗人们,本着对传统的尊重和对新事物的接纳与创新,对诗歌创作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形成了属于清代特有的诗歌风格。

清代诗歌史的过渡与衔接,是指清初的文人在向前发展的时候,承接了明朝遗留下来的传统与瑕疵,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诗歌创作,逐步形成了清代的新诗风格。

这种风格是在明朝诗歌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而形成的,同时也兼收并留了唐宋诗歌的优秀作品,是一种完全独特的诗歌风格。

清代诗歌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清初文人的传承和发扬。

在这个时期,清代文人对明朝前期的文学和诗歌特别是明朝晚期的废弛诗歌采取了一种反对的态度,而对于唐宋诗歌则是一种继承的态度。

在这个时期,文人注重写作技巧及标准,推崇格律诗。

此时,康熙、雍正两朝的著名诗人有傅杰、张祜、高启、熊本等。

他们奉行“典雅”之学,追求“诗不离典型”、“不偏不倚”、“形式上雕琢,意境淡泊”的诗歌理论,力求表现闲适自然的生活情趣。

第二阶段是“诗华派”及其反对者的兴起。

在一些文人的推动下,元章、康海、邵子平、刘繇等一批词人声援上海派的诗歌创作,组成“诗华派”,主张厚德载物,以情感为中心,追求自然与诗情相融合的创作手法,使诗歌艺术达到临摹、感应、升华三个层次。

此时,康熙、雍正时期的著名诗人有黄景仁、史青、屈大均、魏泰、邹应龙等。

这种“诗华派”被一些反对者所指责,声称其创作流于华美生硬,忽视形式结构和意象意境。

第三阶段是清代诗歌的新风暴的兴起。

在这个时期,由于新事物的不断涌现,对于传统文学和诗歌也提出了新的需求,文学和诗歌也发展出了新的特点和风格。

同时,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一些文人开始反思传统思想体系的局限性,尝试将其与西方文化相互融合,以创造新的文化形态。

在这个时期,著名的诗人有纪晓岚、王士祯、龚自珍、郑板桥等,他们推崇自由、现实主义和民族精神,以个人情感为主题,注重诗歌的感性和形象。

第六节 清代诗文词的发展演变

第六节  清代诗文词的发展演变

第六节清代诗文词的发展演变总体而言,清代的诗文词成就未能超越前代,但是名家迭出,流派众多,也不可轻视。

一、清代初期的诗文词(一)诗(1)清初的诗坛上,遗民诗人黄宗曦、顾炎武、王夫之等不满清廷的民族压迫和专制统治,所作诗篇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或表白气节,共同主题就是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风格悲壮沉郁,感慨深沉幽远,时代特色极为鲜明。

(2)同时的钱谦益、吴伟业两人均为官两朝,有失大节,但诗歌创作却较有特色。

特别是吴伟业的歌行诗“梅村体”风行一时。

(3)清初诗论方面,诗坛领袖王士祯(号阮亭,又号渔阳山人)提倡“神韵”说。

其含义与锤嵘《诗品》的“滋味”说、司空图的“韵外之致”说大体相同,而以《二十四诗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和严羽《沧浪诗话》“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为最高境界。

他在《蚕尾续集序》说:“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酸咸,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酸咸之外者何?味外味也;味外味者,神韵也。

”他所谓神韵,是指诗歌要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

(二)文散文方面,清初重要作家有魏禧、侯方域、汪琬等,被称为“国初三大家”。

其中魏禧观点卓越、析理透辟,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而侯方域则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文笔流畅恣肆,描写详尽委曲,被推为第一。

(三)词词至清代,经过元、明的中衰以后,重又呈“中兴”气象。

词家辈出,词作繁富。

(1)清初词坛,陈维菘效法苏、辛之豪放而开“阳羡词派”。

陈维菘一生作词1800多首,居古今词人之冠。

词作多反映明末清初的国家大事,有“词史”之称。

(2)朱彝尊“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张炎)差近”(《解佩令·自题词集》),推崇南宋姜(夔)、张(炎)之清空,开创“浙西词派”,形成“家白石而户玉田”的盛况。

(3)纳兰性德善作小令,长于白描,其词逼近南唐李煜,不但有“国初第一词人”之誉(况周颐《惠风词话》),甚而可以说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

他与曹贞吉、顾贞观合称“京华三绝”。

第六节 清代诗文词的发展演变

第六节  清代诗文词的发展演变

第六节清代诗文词得发展演变总体而言,清代得诗文词成就未能超越前代,但就是名家迭出,流派众多,也不可轻视。

一、清代初期得诗文词(一)诗(1)清初得诗坛上,遗民诗人黄宗曦、顾炎武、王夫之等不满清廷得民族压迫与专制统治,所作诗篇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或表白气节,共同主题就就是抒发家国之悲与同情民生疾苦,风格悲壮沉郁,感慨深沉幽远,时代特色极为鲜明。

(2)同时得钱谦益、吴伟业两人均为官两朝,有失大节,但诗歌创作却较有特色。

特别就是吴伟业得歌行诗“梅村体”风行一时。

(3)清初诗论方面,诗坛领袖王士祯(号阮亭,又号渔阳山人)提倡“神韵”说。

其含义与锤嵘《诗品》得“滋味”说、司空图得“韵外之致”说大体相同,而以《二十四诗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与严羽《沧浪诗话》“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为最高境界。

她在《蚕尾续集序》说:“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酸咸,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酸咸之外者何?味外味也;味外味者,神韵也。

”她所谓神韵,就是指诗歌要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得特点。

(二)文散文方面,清初重要作家有魏禧、侯方域、汪琬等,被称为“国初三大家”。

其中魏禧观点卓越、析理透辟,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而侯方域则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文笔流畅恣肆,描写详尽委曲,被推为第一。

(三)词词至清代,经过元、明得中衰以后,重又呈“中兴”气象。

词家辈出,词作繁富。

(1)清初词坛,陈维菘效法苏、辛之豪放而开“阳羡词派”。

陈维菘一生作词1800多首,居古今词人之冠。

词作多反映明末清初得国家大事,有“词史”之称。

(2)朱彝尊“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张炎)差近”(《解佩令·自题词集》),推崇南宋姜(夔)、张(炎)之清空,开创“浙西词派”,形成“家白石而户玉田”得盛况。

(3)纳兰性德善作小令,长于白描,其词逼近南唐李煜,不但有“国初第一词人”之誉(况周颐《惠风词话》),甚而可以说就是清代最著名得词人。

清朝诗歌风格走向

清朝诗歌风格走向

清朝诗歌风格走向
清人在继承前代文学传统的同时,对此前的所有文体进行了全面的融合与贯通,各类文体在此前出现了复兴,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极大成式的文学景观。

清代诗歌不仅数量多、作家众、流派纷呈、风格多样,而且题材广泛,几乎涉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已经走向衰微的古代诗歌又呈现出“中兴”的局面。

主要诗派有吴伟业为代表的娄东派、钱谦益为代表的虞山派、王士禛的神韵派、沈德潜的格调派、翁方纲的肌理派、袁枚的性灵派。

各派之外,还有许多优秀诗人。

清代直承成两宋,发展词的抒情功能,呈现词人纷起、词派林立的“中兴”局面,出现了以陈维崧为宗主的阳羡派、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词派,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及被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纳兰性德。

清代诗词文发展脉络

清代诗词文发展脉络

清代散文与骈文
桐城派
1.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

2.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

3.方苞将自己的散文理论核心概括为“义法”二字,“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

刘大櫆是方苞的弟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姚鼐对古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前人的学说进行了融合和总结,使之更加具体化。

他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还提出“八要”来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融合落到实处;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

4.姚鼐不仅发展了桐城派的散文理论,而且还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桐城派散文体系。

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号称“四大弟子”。

清代的诗歌和文化趋势

清代的诗歌和文化趋势

清代的诗歌和文化趋势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又复杂的时期,其中文化方面的发展也是千姿百态,其中包括了诗歌文化的繁荣和流行。

本文将重点阐述清代诗歌的发展和文化趋势。

一、清代诗歌的发展1.继承和创新清代的诗歌传承了唐宋以来的传统,但同时也有了一定的创新。

无论是文学思想还是艺术表现形式,都有比较大的改变。

清代诗歌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古体诗,即继承唐宋诗风的诗歌形式;二是近体诗,即在传统诗歌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型诗歌。

2.诗歌风格和主题清代诗歌的风格和主题多样化,从五音到七言等不同形式。

在内容方面,清代的诗歌关注了社会现实和政治议题,抒发了人们的感情、思想和生活状态。

如洪昇的《霜天晓角》表达了他对乡土生活的感怀之情;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则反映了他对时局的担忧和对祖国未来的深思。

二、文化趋势1.文化多元清代文化呈多元化的态势,不再像明代那样学术为主,而是涌现出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

文化领域的多元化是社会生活多元化和经济发展的体现,很好地反映了清代社会的复杂性。

2.西化潮流自十七世纪以来,欧洲的文化和思想开始进入中国。

清代文化中不缺乏吸收西方文化、思想和科学知识的思想家。

这些人除了学习外国知识,还对中国文化提出了质疑,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开放和改革。

3.士人文化清代是一个以士人文化为主的时代,士人文化包括了思想体系、礼仪、文学、娱乐和政治等方面。

士人文化的兴盛推动了文化知识的普及,也决定了社会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和思想倾向。

三、结语清代的诗歌和文化趋势有很多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地方。

在政治和社会历史的背景下,清代社会和文化都经历了繁荣兴盛和变化多端的过程。

认识和学习清代的诗歌和文化趋势,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清代历史、文化和精神传统的理解,而且可以为我们的未来提供启示和借鉴。

清代诗词的时代背景探析

清代诗词的时代背景探析

清代诗词的时代背景探析1. 引言1.1 概述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从1644年开始,持续了近300年,涵盖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多个朝代。

在这个时期,封建制度逐渐加强,社会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与此同时,清代也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发展时期之一,其作品丰富多样、风格各异。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采取三个主要部分来探讨清代诗词的时代背景。

首先将介绍清代社会政治环境和文化思潮演变对于诗词创作的影响;接着将讨论文人士大夫阶层在清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将探究清代诗词的题材和风格特点,并通过名家及其代表作品欣赏来突出。

1.3 目的本篇长文旨在深入分析清代诗词创作背后的时代背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时期创作出来的精彩之作。

通过对社会政治环境、文化思潮演变以及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地位和作用的探讨,读者将能够更好地把握清代诗词的发展脉络和创作动力。

此外,通过对清代诗词题材和风格特点的分析,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其独特之处并欣赏到其中蕴含的美学价值。

(注意:由于输入限制,请确保以上内容不超过200个字)2. 清代诗词的背景2.1 社会政治环境清代,始于1644年明朝灭亡,终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清代初期的社会政治环境呈现出了明显的变化。

作为满洲人的清朝入主中原,国家形势发生重大变革。

满族统治者在执掌政权后,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然而,满清在推行各项政策时也面临着来自汉族士绅和民众的不满和反抗。

在社会结构方面,清朝采用了封建制度,并将自己视为正统中国王朝的延续。

整个社会分为四个等级:贵族、士人、农民和手工业者。

这种等级制度使得文人士大夫阶层成为社会中最有声望和权力的群体之一。

2.2 文化思潮演变清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

在此期间,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衰落,西方文化快速传入,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思想上,中国经历了从封建专制到启蒙思潮的过渡阶段。

第一章 清代诗文词的发展繁荣

第一章 清代诗文词的发展繁荣

神韵说的根本特点:追求一种空寂超逸、
不着形迹的境界。 王氏神韵诗多为模山范水、批风抹月的写 景纪游之作,皆冲和淡远,清新空灵,含 情绵邈而出之纡徐曲折,惨淡经营却不露 斧凿痕迹,有天然不可凑泊之致。其诗的 音节流利跌宕,词句明隽圆润,寓意深藏, 如撮盐入水,浑然无迹,只可意会,不可 言传。
:“积字成句,积句成章, 积章成篇,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 神气出矣。”“凡行文多寡短长,抑扬高下, 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 可以言传。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 而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其要只在读古人 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 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 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 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 金石声。”
2)翁方纲与肌理说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奚,直
隶大兴人。 所谓的肌理,包括以儒学经籍为基础的义理和 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要求以学问为作诗的根 底,以考证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文理统一, 思想和文辞谐和,做到外表空灵,内容质实。 结果客观上引导诗人脱离现实,从故纸堆中寻 找诗材。后来的学人之诗和宋诗运动,都由翁 氏肌理说推动而来。
三、清中叶诗歌发展走向及概貌
在残酷政治压迫和文化专制下,诗歌开始
离开现实主义道路,向着拟古主义和形式 主义的方向发展。 伴随着对诗歌艺术的探索,诗人们提出了 各种不同的理论主张,并由此形成若干流 派,诗歌创作进入多元发展的局面。
1)沈德潜与格调说
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长
钱谦益论文论诗,一面倡“情真”“情至”
以反对模拟;一面倡学问以反对空疏。所 以他既说:“文章者,天地英淑之气,与 人之灵心结习而成者也”。又说:“根于 志,溢于言,经之以经史,纬之以规矩, 而文章之能事备矣。”(《周孝逸文稿 序》)其文,常把铺陈学问与抒发思想性 情糅合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诗词文发展络
————————————————————————————————作者:————————————————————————————————日期:
清词的发展脉络
流派时间代表人物特点影响
阳羡派清初陈维崧悲慨健举
萧骚凄怨
以豪情抒悲愤
陈维崧尊词体,以词并肩“经”“史”。

摒弃“小道”和“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继承诗经和新乐府精神,敢拈大题目,写出大意义。

反映明末清初的国事,无愧“词史”之称。

冲破了“词为艳科”的畛域。

对词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浙西词派清初到清
中叶朱彝尊(清
初代表)、厉
鹗(清中叶
代表)
标举醇雅风格,蕴藉空
灵,无轻薄浮秽之弊,也
不落浓艳媚俗。

即使艳情
咏物,也力除陈词滥调,
独具机杼,音律和谐。

重在字句声律上用功夫,限
制了创造的天地,也给该派带
来了堆填弄巧的风气
纳兰性德(与曹贞吉、顾贞观合称“”京华三绝)清初纳兰性德词主情,崇尚入微有致。

爱情词低回幽渺,执着缠
绵。

哀郁凄婉的情调贯穿
全词。

纳兰词真挚自然。

婉丽清新,善用白描,不
事雕琢,运笔如行云流
水。

常州派清中叶到
晚清张惠言、周

张词气势雄健,风格俊
逸。

词风较为质实,但其
内容范围仍然比较狭窄。

主张尊词体,提高词的地
位,倡导意内言外、比兴
寄托和“深美宏约”之致。

周济以艺术审美眼光推
崇词体,突出词的“史”
性与时代盛衰相关的政
治感慨;对词的比兴寄托
从创作于接受上肯定。

①张惠言主张尊词体,提高词
的地位,倡导意内言外、比兴
寄托和“深美宏约”之致,对
扭转词风和指导风气起到了积
极作用。

②周济一方面并纠正
了浙派的浅滑甜熟,使常派真
正风靡开来,笼盖晚清时期的
词坛,一方面创作与理论脱节
对艺术审美和技巧认识较缜
密,个人词作却为如人意。

流派时间代表人物特点影响
遗民诗人清初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吴嘉纪
屈大均所作诗篇或悲思故国,或
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
或表白气节,共同主题就
是抒发家国之悲和同情
民生疾苦,风格悲壮沉
郁,感慨深远。

反映易代之际惨痛的史实与民
族共具的感情,笔力遒劲,沉
痛悲壮,肇开清诗发展的新天
地。

虞山诗派(宗宋)清初钱谦益所作诗歌叙事抒情,个体
兼擅,尤工近体,七言律
师情词怆恻,沉雄苍凉,
有杜甫之风。

“钱”强调时代、遭遇和学问
的重要性,建立起“诗有本”
的真情论,以真诚的具有时代
意义的感情为核心,性情、世
运、学养三者并举;主张转益
多师,兼采唐宋,补救明七子
模拟盛唐与公安、竟陵的粗疏
草率、幽深孤峭,确立有清一
代诗风,起了“导平先路”的
作用;产生了虞山诗派。

吴伟业与“梅村体”(宗唐)清初吴伟业“梅村体”的题材、格式、
语言情调、风格、韵味等
具有相对稳定的规范,以
故国怆怀和身世荣辱为
主,又突出叙事写人,多
了情节的传奇化。

它以人
物命运浮沉为线索,叙写
实事、映照兴衰,组织结
构,设计情节,极尽俯仰
生姿之能事。

“梅村体”叙事诗约有白首,
把古代叙事诗推到新的高峰,
对当时和后来的叙事诗创作起
了很大的影响。

南施北宋清初施闰章
宋琬施闰章宗法唐人,反对浮
华,工于五言,风格空灵
淡泊,冲闲淡远,委婉忠
厚,较多文人高雅的格调
和诗教的品质。

宋琬擅七言,风格雄深磊
落,虽跌遭变故,困厄多
余欢愉,时发激昂悲愤之
音,但总的表现委婉中
正,怨而不怒,
清代入仕诗人从“南施北宋”
开始,民族意识所造成的沉重
心态,已经逐渐淡化,他们的
诗歌已经开始以新的面貌来与
现政权取得和谐的相处。

流派时间代表人物特点影响
神韵说清初康熙
诗坛王士禛
“神韵”具有含蓄深蕴、
言尽意不尽的特点。

其山
水诗,风致清新,词句明
隽圆润,音节流利跌宕,
代表了其诗的主要成就
和特色。

格调说清中叶沈德潜在文学创作上主张以儒家诗教为本,尊唐抑宋,以唐诗的格调表现封建社会的政治与伦理思想。

其诗歌古体摹汉魏,近体法盛唐,诗作多雍容典雅,平庸无奇,为典型的台阁诗体。

肌理说清中叶翁方纲肌理说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

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据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性灵派清中叶袁枚
赵翼
将士铨
(乾隆三大
家)
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
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
人的真性情。

他对清代以
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
予以全面排斥。

他的这种
反传统、求创新的特点,
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
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

性灵派的成就主要为诗
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


《春日杂诗》于恬淡宁静中透
出轻松活泼的生活气息,十分
舒畅自然;《马嵬》命意新颖,
感情倾向也发生了根本转变,
堪称为人民代言的诗歌。

清代散文与骈文
桐城派
1.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

2.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

3.方苞将自己的散文理论核心概括为“义法”二字,“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

刘大櫆是方苞的弟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姚鼐对古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对前人的学说进行了融合和总结,使之更加具体化。

他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还提出“八要”来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融合落到实处;将多种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种。

4.姚鼐不仅发展了桐城派的散文理论,而且还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桐城派散文体系。

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号称“四大弟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