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清代诗词

合集下载

第一-三章 清代叶诗文词

第一-三章  清代叶诗文词

2、朱彝尊 与王士禛同时驰名诗坛时有“南朱北王”之称,又称 “南北两大诗人” 。 (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晚年自号小长芦 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嘉兴)人。参修《明 史》,一生饱读诗书,著书甚丰。除《经义考》二百卷外, 尚有《明诗综》一百卷,《词综》三十卷,又有文集《曝 书亭集》八十卷,其中诗二十二卷,词七卷,文五十卷, 赋一卷。 其论诗,早期宗唐黜宋,年则由唐入宋。 早年诗作多抒发个人不平之愤。如《寂寞行》: 节物惊人往事非,愁看燕子又来归。 春风无限伤心地,莫近乌衣巷口飞。 后期多歌功颂德、交际应酬之作。
四、王士禛与康熙诗坛 康熙时期,统领诗坛的有施闰章、宋琬、王士禛、朱彝尊、 查慎行、赵执信等,一般称之为“清初六家”。 1、王士禛 A生平:(1634-1711),字子真,又字贻上,号阮亭, 又号渔洋山人,死后因避雍正(胤禛)讳,改称士正,乾 隆朝改士祯,原籍山东诸城,祖上迁居新城(今桓台县)。 著有《带经堂集》,又有选本《渔洋山人精华录》,此外 有《池北偶谈》、《居易录》、《香祖笔记》、《渔洋诗 话》等多种笔记。 B评价: 钱谦益称其诗“文富理繁,衔华佩实,感时之作,恻怆于 杜陵;缘情之会,缠绵于义山” 。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洎乎晚岁,文章愈富,名位 愈高,海内能诗者,几无不出共门下。主持风雅近五十年, 过于钱、吴远矣。”
从后期诗歌的主题来看,可分为两大类: 其一是以明末清初的历史现实为题材,志在以诗存 史。《永和宫词》、《洛阳行》、《临淮老妓行》、 《楚两生行》 、《捉船行》、《打冰词》、《临江参 军》、《圆圆曲》等。 另一主题是对痛失名节的悲吟。临终四绝其一: “忍死偷生廿载余,而今罪孽怎消除?受恩欠债应填 补,总比鸿毛也不如。”其四“奸党刊章谤告天,事 成糜烂岂徒然。圣朝反坐无冤狱,纵死深恩荷保全。” 赵翼《瓯北诗话》评云:“梅村出处之际,固不无 可议。然其顾惜身名,自渐自悔,究是本心不昧。”

清代文学第一章

清代文学第一章

• 《赠朱鉴纪四辅》云:十载江南事已非, 与君辛苦各生归。愁看京口三军溃,痛说 扬州七日围。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 旧征衣。东京朱祐年犹少,莫向尊前叹式 微。 • 沈德潜评曰:“词必己出,事必精当, 风霜之气,松柏之质,两者兼有。就诗品 论,亦不肯作第二流人。”(《明诗别裁》 卷十一)
江苏昆山顾炎武故居
要之接迹唐、归无愧色也。”
• 一、侯方域散文
• 侯方域(1618—1654)字朝宗,河南商丘人。与陈 贞慧、冒辟疆、方以智被誉为“为天下持大义者” 的“南明四公子”。他与陈贞慧、吴次尾作《留都 防乱公揭》,历列阮大铖之罪,声震南都。有《壮 悔堂集》10卷。代表作《李姬传》、《马伶传》。 散文往往将班马传记、韩欧古文和传奇小说手法熔 为一炉,形成清新奇峭风格,而尤以传记散文见长。
• 陈鼎《留溪外传》:“嘉纪独好书,尝拥书陋轩。 陋轩者,草屋一楹,环堵不蔽,与冷风凉月为邻, 荒草寒烟为伍,故人尽呼嘉纪为‘野人’,而野 人因自号焉。野人每晨起,即拥书枯坐。” • 洪亮吉《论诗绝句》:“偶然落笔并天真,前有 宁人后野人。金石气同姜桂气,始知天壤两遗 民。”
• 顾炎武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如金石掷 地有声。吴氏写身边琐事而真情勃发,真实亲切 如姜桂之气。
• 至于那些虽自称为遗民、或以遗民自居, 诗文作品中也抒发兴亡之感、寄寓故国之 思,但实际上却有过短暂的出仕新朝经历 的人,我们将其归入贰臣行列。
• 最早的遗民:商周之际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 首阳山。 • 中国历史上的两代“遗民”:宋代、明代
• 宋代:林景熙、郑思肖、谢翱、谢枋得等
• 明代: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屈大均、吴嘉纪等 • “遗民”产生的原因: • 二、士人的“君亲”、“君父”观念 •

第一章 清初的诗词文.doc

第一章  清初的诗词文.doc

第一章清初的诗词文第一节清初诗歌一、遗民诗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吴嘉纪、屈大均、申涵光等。

二、仕清诗人: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等。

“梅村体”三、国朝诗人:“南朱北王”、“南施北宋”“神韵”说。

两大审美特色。

一是重实;二是感伤。

一、遗民诗人:矢志不渝的期待者——顾炎武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入清后更名炎武,字宁人,江苏昆山人。

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诗人,又是著名的抗清志士。

有《亭林诗文集》,另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论著。

■顾炎武诗学主张:1、认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2、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

■诗作概况顾炎武的诗歌创作正是实践他的主张,在民族斗争激烈的年代里托事感时,洋溢着崇高的民族气节,高昂的战斗热情。

代表作有《京口即事》、《秋山》等。

这些诗作于清兵南下之初,作品中表达诗人不屈的意志,揭露清兵的残暴罪行。

在清初遗民诗人中成就最为突出。

他存诗四百多首,收在《亭林诗文集》中。

顾炎武诗歌特点一是围绕抒发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的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

绝少世俗应酬之作,即便是拟古、咏史、写景、唱和之作也是如此。

二是取材广阔。

三是诗风雄浑悲壮,苍凉沉郁。

这个特点,也是清初遗民诗人黄宗羲、王夫之、归庄等所共有的。

一、遗民诗人:投笔从戎,只是为了恢复明朝大业——黄宗羲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明末以反对阉党著名,清兵入关,积极投身抗清斗争,后隐居著述,屡拒清廷征召。

黄宗羲■黄宗羲诗学主张和诗歌特点:1、强调诗写现实;2、注重学问,推崇宋诗,与吴之振等选辑《宋诗钞》,扩大宋诗影响,推动浙派形成;3、诗歌感情真实,沉著朴素,具有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

一、遗民诗人:隐而著述——王夫之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湖南衡阳人。

明崇祯举人,曾从永历桂王举兵抗清,南明灭后隐遁归山,埋首著述,博通经学、史学和文学,贡献卓著,学者称船山先生。

《全清代诗词集》34500篇大全集卷1(1-200)

《全清代诗词集》34500篇大全集卷1(1-200)

《全清代诗词集》34500篇大全集卷1(1-200)颜渊山庄2021-01-26 19:29:53清代诗是指清代诗人创作的诗歌。

清代诗人善于借鉴前代,扬长补短,对于古典诗歌有所发展。

风格多样,其成就是超过元明两代,足以下启近代而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后劲的。

清代诗人、流派众多。

虽然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盛行,但仍不乏反映社会矛盾、暴露现实黑暗的作品,现实主义传统在一些具有进步思想和民族意识的作家中仍有继承和发展。

在技巧形式上不断追求创新,也为诗歌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艺术经验。

清初“遗民”诗人的作品大都敢于正视现实,反映那个时代的民族斗争,表现不忘故国的思想感情。

清代诗人善于借鉴前代,扬长补短,对于古典诗歌有所发展。

但清代的文字狱,使有些诗人畏惧政治的迫害,同时又迷惑于表面的承平,冲淡了对社会矛盾的深入观察和揭露,限制了清诗获得更高的成就。

然而总的看来,清代诗人不满于元诗的绮弱,明诗的复古和轻浅、狭窄的毛病,在技巧上兼学唐宋诗的长处,不断追求创新,并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流派纷呈,风格多样,其成就是超过元明两代,足以下启近代而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后劲的。

清初诗坛的主流是“遗民诗”。

在当时汉族人民和清朝统治者之间存在尖锐的民族矛盾的情况下,具有反清思想的明朝“遗民”诗人,他们有的直接参加抗清的政治、军事斗争,甚至以身殉难。

有的以流亡隐居或削发为僧保持气节,志行皎然。

他们写了不少表现民族大义、闪耀战斗光芒的诗篇。

有的诗篇因受禁锢而失传,但流传下来的还是富有反抗精神的。

这些诗人,主要有阎尔梅、傅山、黄宗羲、杜濬、钱澄之、归庄、顾炎武、吴嘉纪、王夫之、吕留良、屈大均、陈恭尹等。

其中如顾炎武的诗,宗法杜甫,以写易代之痛,词意坚实,风骨劲健。

王夫之的诗如正、补《落花诗》等,瑰丽奥衍,纵横排奡,寄托亦深。

阎尔梅吊古咏时之作,抒发黍离之悲,感情强烈。

钱澄之诗题材较广,抒写故国之思的作品激越苍凉,描写人民疾苦的诗凄急幽奥。

诗词欣赏清代诗选读

诗词欣赏清代诗选读

诗词欣赏清代诗选读诗词欣赏清代诗选读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独特的时期,其文化、文学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这个时代,许多杰出的诗人以其才华横溢的作品闻名于世。

本文将为读者精选一些清代诗词作品进行欣赏。

清代文人以诗词为自己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媒介。

他们通过丰富多彩的意象和精湛的技巧,描绘出了大自然的美景、人间的疾苦以及内心的感伤。

他们运用了各种各样的形式和题材,创作出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

以下是我们为您摘录的几首代表性的清代诗词作品:1. 《秋登宣城谢朓楼》——龚自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表达壮志凌云意境的七绝,作者龚自珍通过描绘壮美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人生的追求和对事业的豪情壮志。

2.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是一首以园林为背景的五绝,作者叶绍翁通过描绘游园的场景,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花开花落的感慨。

3. 《虞美人·听雨》——李煜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是一首以雨夜为背景的词作,作者李煜通过雨的意象,抒发了对岁月流转和人生沧桑的思考。

4. 《长恨歌》——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这是一首以长恨思乡为主题的长篇叙事诗,作者白居易通过赋予杨贵妃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场景描写,表达了对宫廷生活和权力游戏的批判。

第一章 清代诗文词的发展繁荣

第一章 清代诗文词的发展繁荣

他一方面以“义理、书卷、经济”的行文之 实扩大、充实言有物的内容;一方面对“神、 气、音节”等行文之道给予高度重视,大大 突破了言有序的范围。 二是提出了因声求气说,把“神气”与音节、 字句联系起来,为探寻义法奥妙揭示出门径, 使其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何为“因声求气”?
刘大櫆《论文偶记》
次,词家风格多样,流派纷呈。第三, 清词自有新品貌,新气象。 康雍乾时期的词作染上了一层凄苦迷离 的色彩。嘉道以后,词风激切尔幽愤。 清人之词大多都有审美理论为指导,使 清词创作更具理性色彩。
文字狱下词的兴盛
清,异族多猜,迭兴文狱。才子学士,既
不以科举热中,复不敢言辞贾祸,敛形远 害,群遁于朴实艰僻之途,是以考据笺疏 至兹物大。词本倚声,较难驰骋,幽微要 眇,可托孤愤。国初诸贤致力于此者,盖 欲消磨豪迈,自忘天下,固不徒寄感兴亡 之际也。(《清十一家词选· 自序》中正书局
四、王士祯及神韵说
王士禛(1634-1711),字贻上,号阮
亭,别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康熙 诗坛之主盟,标榜“神韵”说,获得 “清代第一诗人”(谭献《复堂日记》) 之称。 他认为诗的妙处要象南宗大画家所说的 “远人无目,远水无波,远山无皴”那 样,“略具笔墨”即可,以为闻此可得 诗家三昧。
2)翁方纲与肌理说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奚,直
隶大兴人。 所谓的肌理,包括以儒学经籍为基础的义理和 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要求以学问为作诗的根 底,以考证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文理统一, 思想和文辞谐和,做到外表空灵,内容质实。 结果客观上引导诗人脱离现实,从故纸堆中寻 找诗材。后来的学人之诗和宋诗运动,都由翁 氏肌理说推动而来。
在艺术成就上,陈词以豪放为主,风格

清代诗文词(第一章 第七章)

清代诗文词(第一章  第七章)

袁枚(1716—1797)
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主人,
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及 笔记小说《子不语》。 论诗标举性灵说,与沈德潜、翁方 纲的格调说和肌理说相抗衡,影响 甚大,形成了性灵派。
袁枚论诗崇尚性灵。所谓“性灵”包括 性情、个性和诗才。主张诗歌创作应抒写 性情(“性情以外本无诗”),表现诗人 的独特个性(“作诗不可无我”,“有人 无我,是傀儡也”),追求独创、自然, 重视作家的诗才,认为艺术构思中的灵机 与才气、天分与学识要结合并重。
以陈维崧为宗的词派。思想上尊崇词 体,摒弃词为“小道”“艳科”的传统观 念,继承《诗经》与白居易“新乐府”的 精神,创作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有“词史”之称。风格上,学习苏、辛以 豪放为主,有《迦陵词》《陈迦陵文集》 等。该派主要成员有:万树、蒋景祁、吏 唯园、陈维岳等。
朱彝尊(1629~1709)
《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 昔长如玦。但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 雪为卿热。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 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 春丛认取双栖蝶。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斜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中期领袖:厉鹗
浙西词派咏物词承朱彝尊而来,着力追求穷 形尽相,更有进境,形成盛况。
弊端:取材范围较窄,意境追求也较单一,重在
字句声律上用功夫,限制了创造的天地,给浙西 派带来堆填弄巧的风气,易走向枯寂、琐碎。
(一)张惠言(1761~1802) 是学者,又是古文“阳湖三家”之一, 更是著名词人。他与兄弟张琦合编《词选》 阐发了他的词学思想。

第一章 清代诗文的繁荣

第一章   清代诗文的繁荣

王夫之的“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 心自照人”,表明其缅怀明朝,不与清 统治者合作的思想。 B 、都有进步的思想。 C、在学术上开一代之风气。
他们都反对“王学”的空疏,提倡 经世致用。在文学上要求文学反映现实。
第二类诗人事业是由明入清的,但这 些人或者降清,或者参加清朝科举,又都 为清政权服务了。其中钱谦益、吴伟业、 王士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有《通志堂集》、《纳兰词》等传世。浣溪沙·ຫໍສະໝຸດ 念西风独自凉纳兰性德· 清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 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纳兰性德· 清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 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
C 、袁枚的“性灵说” 袁 枚 ( 1716——1797 ) , 字 子
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袁枚于诗,倡言“性灵”,自
由书写,不拘格套,与公安派主张 相似。
其诗清新隽永,雅洁灵巧,认 为“灵犀一点是吾师”,但有琐细 单薄之嫌。
3 清代词
清代出现了词的创作的中兴局面,出 现了较多的名作家和优秀作品,词论方面 也颇有建树。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派和 以陈维崧为代表的阳羡派是较有影响的两 个词派。
打破晚明以来词坛独尊花间的传统,扩大了词表现 生活的领域,在继承传统方面也有进一步的拓展,初步 走向了对前代对综合继承。
满族词人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 满洲正黄旗人。他是一个贵公子,工为词,直抒胸臆, 自然流丽,风格近似李煜。因任康熙皇帝侍卫,多次 奉命出塞,其中部分抒写边塞生活的小令,较有特色。
C、王士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苔》: ▪ 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 ▪ 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第五节:龚自珍
▪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别署羽琌山民,浙 江仁和(今杭州市)人。自称“庄骚两灵鬼,盘踞肝肠深” (《自春徂秋,偶有所触……》其三),其诗多用象征影喻, 想象奇特,文辞瑰玮,受庄子与屈原的影响较大,然而其中 贯穿一种诗人独有的凌厉剽悍之气。 ▪ 《咏史》 ▪ 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 《己亥杂诗》其170首 ▪ 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 ▪ 既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梦中身。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倾市侠收奇用,策动宫娥报旧恩。
▪ 多见摄衣称上客,几人刎颈送王孙。
▪ 死生总负侯赢诺,欲滴椒浆泪满樽。
▪ 自注:“朝宗归德人,贻书约终隐不出,余为世所逼,有负 夙诺,故及之。”
第三节:王士禛与康熙诗坛
▪ 王士禛(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山 东新城(今桓台县)人。
▪ 神韵说:《蚕尾续集序》:“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 可无酸咸,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酸咸之外者何?味外味也; 味外味者,神韵也。” ▪ 《再过露筋祠》 ▪ 翠羽明珰尚伊然,湖云祠树碧于烟。 ▪ 行人系缆月初堕,门外野风开白莲。 ▪ 《登白帝城》: ▪ 赤甲白盐相向生,丹青绝壁斗峥嵘。 ▪ 千江一线虎须口,万里孤帆鱼复城。 ▪ 跃马雄图余垒迹,卧龙遗庙枕潮声。 ▪ 飞楼直上闻哀角,落日涛头气不平。
第六节:陈维崧和阳羡词派
▪ 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陵,江苏 宜兴人。学习苏、辛,使豪放词大放异彩。 ▪ 《醉落魄·咏鹰》
▪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 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 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第二节:清初江左三大家
▪ 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 ▪ 一、钱谦益 ▪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一字牧斋,晚号蒙叟、绛云
老人、东涧遗老等,江苏常熟人。受其影响,在常熟产生了 虞山诗派,主要成员有冯舒、冯班、钱曾、钱陆灿等人。 ▪ 《狱中杂诗三十首》其十一 ▪ 三韩残破似辽西,并海缘边尽鼓鼙。 ▪ 东国已非箕子国,高骊今作下句骊。 ▪ 中华未必忧寒齿,群虏何当悔噬脐? ▪ 莫倚居庸三路险,请封函谷一丸泥。
▪ 二、吴伟业
▪ 吴伟业(1609-1671)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擅长 歌行,“梅村体”,代表作《圆圆曲》,p455。《四库全书 总目提要》评:“其中歌行一体,尤所擅长。格律本乎四杰 而情韵为深,叙述类乎香山而风华为胜,韵协宫商,感均顽 艳,一时尤称绝调。”
▪ 《怀古兼吊侯朝宗》
▪ 河洛烽烟万里昏,百年心事向夷门。
▪ 《灵隐寺月夜》 ▪ 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 ▪ 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 ▪ 一灯群动息,孤磬四天空。 ▪ 归路畏逢虎,况闻岩下风。
▪ 三、翁方纲的肌理说
▪ 翁方纲(1733-1818)论诗倡肌理说,主张“为学 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志言集 序》)“肌理”二字源于杜甫《丽人行》“肌理细 腻骨肉匀”之句,用来论诗,包括义理与文理。义 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 规范的思想与学问;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 结构、章句等作诗之法。义理为本,通变于法,以 考据、训诂增强诗歌的内容,融词章、义理、考据 为一。
第一节:清初遗民诗
▪ 一、顾炎武 ▪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
人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 ▪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 《海上》四首其一:
▪ 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千里自登临。 ▪ 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 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 ▪ 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烈士心。
▪ 《绝句》 ▪ 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 ▪ 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 四、岭南三大家 ▪ 屈大均(1630-1696)、陈恭尹(1631-1700)、梁
佩兰(1629-1705)合称“岭南三大家” 。
▪ 屈大均《通州望海》 ▪ 狼山牧草满,鱼海暮云黄。 ▪ 日月相吞吐,乾坤自混茫。 ▪ 乘槎无汉使,鞭石有秦皇。 ▪ 万里扶桑客,何时返故乡?
▪ 四、袁枚对性灵说的发展 ▪ 袁枚思想颇具离经叛道、反叛传统的色彩。他宣扬性情至上,
肯定情欲合理,在性与情上,主张即“情”求“性”(《书 复性书后》),突出尊情;在言志与言情上,认为“诗言志, 言诗之必本乎性情也”(《随园诗话》卷三)。他强调情是 其诗论的核心,男女是真情本源。
▪ 《马嵬》其二 ▪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 二、黄宗羲 ▪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人称梨洲先生,浙
江余姚人。推崇宋诗,与吴之振等选辑《宋诗钞》。
▪ 《山居杂咏》 ▪ 锋镝牢囚取次过,依然不废我弦歌。 ▪ 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 ▪ 廿两棉花装破被,三根松木煮空锅。 ▪ 一冬也是堂堂地,岂信人间胜着多。 ▪ 三、吴嘉纪(1618-1684),字宾贤,号野人,江南泰州 (今属江苏)人。
第四节:清中叶诗坛
▪ 一、沈德潜的格调说 ▪ 沈德潜(1673-1769)论诗原本叶燮,经其推演,以儒家诗
教为本,倡导格调说,尊唐抑宋,使诗歌“去淫滥以归于雅 正”(《唐诗别裁集序》),起到“和性情、厚人伦、匡政 治”的教化作用。 ▪ 二、厉鹗(1692-1752)继朱彝尊、查慎行为浙派盟主,主 张作诗参以书卷,学习宋人,好用宋代典故,有《宋诗纪 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