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2016_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27《短文两篇》校本作业(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福建省漳州市2016_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18《短文两篇》校本作业(新版)新人教版

福建省漳州市2016_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18《短文两篇》校本作业(新版)新人教版

18.短文两篇一、积累运用。

1. 下列带点词语的拼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褶.(zhě)皱劫.(jié)难B、遗骸(..hái)蟾蜍.(yú)C、两栖.(qī)深渊.(yuān)D、追溯.(suó)衍.(yǎn)射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的生活。

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使这种变化加快。

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A、似乎常常可肯定B、似乎一直可应该C、几乎常常可能应该D、几乎一直可能肯定3.把下列句子压缩到最简形式。

①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②“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4.下面语段中划线部分有五处语病,请选择其中的三处加以改正。

几年前,①在彩电市场严重滞销的情况下,②长虹电器厂大幅度率先降价销售,虽然亏了本,但赢得了产销两旺,③经济效益一下子迅速跃居全国同行业前茅。

④通过长虹电器厂的经营理念,使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⑤企业如果善于运用“亏本”策略,就能取得柳暗花明或锦上添花;⑥反过来,死死把住“只赚不赔”的框框,不肯牺牲眼前的小利,弄不好到头来是连血本都会亏掉的。

第____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____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____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根据语段内容,在方框内写一句恰当的话。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与参考答案《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与参考答案学习目标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阅历。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4.学习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学习过程一、基础学问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堕落()点缀()苦熬()贪欲()牙龈()雏形()丰硕()累累()沉甸甸()玲珑剔透()2.解释下列词语贪欲:堕落:冉冉:雏形:丰硕:繁弦急管:红灯绿酒:玲珑剔透:回味无穷:二、理解探究1.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运用了什么写法?2.“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好”的含义。

3. 《第一次真好》在支配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三、合作释疑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苦痛?既然苦痛,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2.《行道树》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3、《第一次真好》中为什么说坚固累累的柚子树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4. 短文末句说:“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四、课内精读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5)题。

①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异。

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尝?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行磨灭的印象?②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

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岛孵出来。

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突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

”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

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宠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完整版)短文两篇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完整版)短文两篇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短文两篇》练习题成语和名句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现在常用来赞美客观条件并不优越而主观因素好的一些事物。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现在常用来形容居住环境的幽雅,生活安适。

七、对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居有仙之山德馨,临有龙之水志远八、填空:①文章主旨: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②《陋室铭》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山和水;虚写的是仙和龙。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德馨”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陋室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作者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诸葛亮,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

运用类比,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④刘禹锡以因仙、龙成名的山、水来比自己德馨而不陋的陋室,用陋室内外的情景,衬托自己的德馨,而自比古贤,表现出自己安贫乐道的崇高情怀。

⑤文中以“陋室”二字扣题,以“德馨”二字统领全篇。

九、全文分三层。

①开头到“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②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③从“南阳诸葛庐”到最后,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

十、用原文语句回答:1)、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情趣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表明陋室主人居室内生活和品行高尚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5)、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6)、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8)、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11)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惟吾德馨13)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同步精品练习(新·整理成套)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同步精品练习(新·整理成套)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同步精品练习一.基础知识填空。

1.《陋室铭》的作者是,字,是朝人。

2.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的文体,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这种文体有的特点。

3.《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的修辞方法。

4.《爱莲说》的作者是,代道州人,家.5.《爱莲说》运用写法,作者所托“物”是指,所言的的志是。

6.作者写莲的过程中,又写了菊、牡丹等花,这种写法叫,这样写的作用是,本文写“莲”的品质,用作正面映衬,用作反面映衬。

7.“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是指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是一篇文是。

二.理解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有龙则灵()2.斯是陋室()3.惟吾德馨()4.草色入帘青()5.鸿儒()6.白丁()7.无丝竹之乱耳()() 8.调素琴()9.无案牍之劳形()() 10.阅金经()11.可爱者甚蕃() 12.出淤泥而不染()13.香远益清() 14.亭亭净植()15.濯清涟而不妖()() 16.不可亵玩焉()17.陶后鲜有闻() 18.同予者何人?()19.宜乎众矣() 20.不蔓不枝()三.默写1.《陋室铭》一文中表现环境优美的句子是。

2.《陋室铭》一文中表现交友之雅的句子是。

3.《陋室铭》一文中表现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4《陋室铭》一文中表现陋室不陋的句子是。

5.《陋室铭》一文中的主旨句是。

6.《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7.《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8.《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9.“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10.文章的主旨句是11.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四.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福建省漳州市2016_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3《蜡烛》校本作业(新版)新人教版

福建省漳州市2016_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3《蜡烛》校本作业(新版)新人教版

3.蜡烛一、积累运用。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偷袭.( ) 拂晓..( )()地窖.( )..( )()瓦砾鞠躬..( )()揣.( )在怀里..( )()巍匍匐..( )()颤巍2.下列句子的空缺处应依次填入的一组词语是()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________着一个小小的坟堆。

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________着柔和的火焰。

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________了,但是它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________。

A.耸立闪耀淹没闪烁B.耸立闪烁埋没闪耀C.矗立闪耀埋没闪烁D.矗立闪烁淹没闪耀二、课内阅读。

①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②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③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

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

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④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老妇人就取出火柴来,很耐心地再把蜡烛点燃。

1. 作者为什么要对那支大蜡烛的来历进行补充?2. 第2段和第3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老妇人育乞西的黑色围巾,有什么用意?3.课文语言准确精当,刻画人物生动形象,试结合课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一段中的“还”字是否多余?(2)第二段中的“揣”字妙在何处?4.试从选文中找出表现老妇人虔诚的态度和对苏联红军战士的深厚感情的词语。

三、课外拓展。

圣诞夜休战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它发生在1944年圣诞夜。

靠近比利时边境的德国亚尔丁森林区有间小木屋,住着一户人家,娘儿俩是为了逃避盟军轰炸才躲到这儿来的。

八上语文27课课堂作业本答案短文两篇

八上语文27课课堂作业本答案短文两篇

八上语文27课课堂作业本答案:短文两篇篇一:八上语文课堂作业本第27课答案八上语文课堂作业本第27课答案积累运用一:1:职业 2:憎恶 3:兴起4:这二:B三:1: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男有分,女有归3:外户而不闭阅读理解四:矜寡孤独闭而不兴五:1:通“举”,推举2: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六:1:因此人们不仅仅奉养自己的父母,不仅仅抚养自己的子女。

2: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七:人人能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能安居乐业,能够“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嘟24 大道之行也1.(1)职业、职守(2)憎恶(3)兴起(4)这 2.B3.(1)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男有分,女有归。

(3)外户而不闭。

4.鳏寡孤独谋闭不兴5.(1)通“举”,选拔(2)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6.(1)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2)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7.有三个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8.有。

《桃花源记》其实就是“大同”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

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体现出本文中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91.信 2.高兴 3.假如4.难道10 1.齐王派使者访问赵威后2.我奉使命出使赵威后11 本指平民百姓,末指贵族12她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人篇二:语文八年级上册27课《短文两篇》梯度练习答案27课《短文两篇》梯度练习的答案一、基础达标1.给加点字注音。

①夕日欲颓(tuí )②与奇者(yù )③藻、荇交横(zǎo)(xìng)....④怀民亦未寝(qín )⑤念无与为乐者( yǔ ) .2.解释加点字。

①交相辉映②消散③坠落④潜游在水中的鱼⑤考虑、想到⑥参与,这里指欣赏⑦共同,一起⑧ 形容水的澄澈⑨ 争相跳⑩(窗户)3.文学常识填空。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习题1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习题1 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
1.给加粗字注音。

①夕日欲颓②未复有能与奇者③藻、荇交横
2.解释加粗字。

①五色交辉:②晓雾将歇:
③夕日欲颓:④沉鳞竞跃:
⑤念无与为乐者: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⑦相与步于中庭:⑧庭下如积水空明:
3.填空。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南北朝时南朝的____________。

②《记承天寺夜游》是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所写,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为“____________”。

4.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一)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参考答案
1.①tuí②yù③xìng
2.①交相辉映②消散③坠落④潜游在水中的鱼⑤考虑、想到⑥参与,这里指欣赏⑦共同,一起⑧形容水的澄澈
3.①陶弘景②宋苏轼三苏
4.写景上都写令人赏心悦目之景,但前者是融天下美景于一文,而后者是洞庭湖一处之景。

抒情上都抒发欣喜之情,但前者表达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后者则表达迁客骚人宠辱皆忘的愉悦之情。

2016-2017八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小测(修订版)

2016-2017八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小测(修订版)

龙实八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文言文小测班级姓名座号26.三峡一、重点字词:(7分)1.自.三峡七百里中:2.自.非亭午夜分:3.略.无阙处:4.略无阙.处:5.不见曦.月:6.至于夏水襄.陵:7.沿溯阻绝..: 8.虽.乘奔御风:9.虽乘奔.御风: 10.春冬之时.:11.绝.山献多生怪柏: 12.良.多趣味:..13.属引..凄异: 14.哀转久绝.:二、重点句子:(12分)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6、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7、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选择题:(6分)1、下列加点字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B. 良.多趣味忠厚善良.C. 或.王命急宣或.凭或立D. 虽.乘奔御风虽.人有百手2、下列加点字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哀转久绝.沿溯阻绝.B. 绝.山献多生怪柏会当临绝.顶C. 夜久语声绝.以为妙绝.D.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处逢生3、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高耸险峻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景象。

B、作者写景,有采用大笔点染的手法,如写春、冬之景,便着“素”“绿”“清”“影”等字。

C、文章在内容上以动态写山,波澜骤起;以静态写水,文气舒缓。

D、文章语言骈散结合,节奏有张有弛。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一、重点字词:(8分)1.山川之3.五色交辉5. 四时俱备7. 晓雾将歇9.夕日欲颓11.实13.自15. 未复有能与二、重点句子:(6分)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一、积累运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五色交辉..()(2)晓雾将歇.()(3)夕日欲颓.()(4)沉鳞竞跃....()()(5)有能与.其奇者()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③实是欲界之仙都。

④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回答下列问题。

⑴用原文回答问题:⑵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二、课内阅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⒈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⑴五色交辉..()⑵晓雾将歇.()⑶夕日欲颓.()⑷沉鳞..竞跃()⒉翻译文中画横线句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⑵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⒊发挥想像,描述一下画浪线句子所呈现的景象。

⒋这篇小品文写景富有特色,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请作简要的赏析。

三、课外拓展。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

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

轻舠⑥飞出,牙人⑦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中人曰:“捞笋!”鼓枻⑧飞去。

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

(张岱《天镜园》)注:①浴凫堂:天镜园中一个堂名。

②樾:树荫。

③兰荡:湖名。

④明瑟:明净新鲜。

⑤破塘: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

⑥轻舠:小船。

⑦牙人:商人。

⑧枻:船桨。

1.解释下列加粗词。

(4分)①晓雾将歇()②夕日欲颓()③类若乘空()④无可名言()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两项是()()A 、四时俱.备字俱.碧鲜B、实是.欲界之仙都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 、山川之.美园丁划小舟拾之.D、但有惭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

4.(甲)文表达了陶弘景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乙)文中同样表明作者张岱这一生活情趣的句子是5.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分别用“清流见底”“水木明瑟”突出“水”的清澈明净。

这与“皆若空游无所依”、“游鱼戏石,直视无碍”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B、甲乙两文都选择代表性的景物入文,都从远近、高低、动静、色彩搭配入手,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觉器官进行描绘。

C、甲乙两文写景,不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特征,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作者独特的情感。

D、(甲)文在写景的基础上进行议论,表达情感。

(乙)文则先写景,再描写商人卖笋、仆人捞笋的场面,富有生活情趣。

《记承天寺夜游》一、积累运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念.无与.乐者(2)盖.竹柏影也(3)遂至....中庭..承天寺寻张怀民(4)相与步于(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6)月色入户.(7)欣然..起行(8)怀民亦未寝.(9)水中藻荇交横..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二、课内阅读。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下面的加点词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遂.至承天寺( )⑶怀民亦未寝.( ) ⑷相与..步于中庭(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三、课外拓展。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方山子传》节选【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

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遂至承天寺(2)相与步于中庭(3)余告之故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D、问余所以至此者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断两处)(2分)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4分)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一、积累运用1.⑴交辉:交相辉映。

⑵歇:消散。

⑶颓:坠落。

⑷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争着跳跃⑸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2.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②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③实在是人间天堂。

④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3.⑴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⑵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二、课内阅读1.⑴交相辉映⑵消散⑶坠落⑷潜游在水中的鱼2.⑴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⑵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略4.略三、课外拓展1.消散;坠落;好像;说出2. B C3. ①从谢灵运以后,已不再有能欣赏这奇山妙水的人了。

②形状有如象牙一样白,如雪一样白,如花藕一样鲜嫩,如蔗糖一样甜。

4.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5.B附:《“天镜园浴凫堂”》翻译天镜园浴凫堂,高高的槐树,幽深的竹篁.林荫千层,坐对兰荡,一泓湖水荡漾,水木明亮,瑟瑟多姿,鱼乌藻荇,好像大乘空灵境界一样。

我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的全是绿色,推开窗子,打开书卷,所有的文字,全是一样的青碧鲜绿。

每年春末,破塘笋必经过这里。

轻舟飞出,牙商就选择最大一株笋抛掷到水面上。

呼唤园中人说:”捞笋!”然后划桨飞逝而去。

园丁划小舟拾起大笋,形状有如象牙一样白如雪。

嫩如花藕,甜如蔗糖。

煮着吃食,无可名言,只有惭愧。

《记承天寺夜游》一、积累运用1.(1)考虑,想到和,一起(2)原来(3)于是到(4)一起散步在(5)只是我们罢了(6)门(7)高兴的样子(8)睡觉(9)交错纵横2.(1)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2)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4)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二、课内阅读1.⑴考虑,想到⑵于是,就⑶睡觉⑷共同,一起2.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 (即“庭下……盖竹柏影也”);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4.旷达、豁达三、课外拓展1.(1)遂:于是,就(2)相与:一同,共同 (3)故:缘故,原因2.B3.(1) (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动身出门。

(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或陈慥),为什么在这里?4.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5.①苏轼:被贬官;方山子:“不遇”②苏轼:寻友、赏景:方山子:隐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