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学人为骈文正名

合集下载

“骈文之名”的出现、赋的演变、《赋谱》、学制【转载】

“骈文之名”的出现、赋的演变、《赋谱》、学制【转载】

“骈文之名”的出现、赋的演变、《赋谱》、学制【转载】吕双伟受中华文化和语言特质影响而生的骈文,不仅是汉语言形式美呈现的极致,也是华夏文化观念悖论碰撞的结晶。

一方面,深受儒家实用理性文化观念影响的古代文人,一直以来,就是主张学以致用,表现在文学上就是言志载道,美刺讽谏;另一方面,以形式美为本体特征的骈文,却追求对偶铺排和典事丽辞,运单成复,将文本复杂化,内容陌生化、学院化,违背了中国文学的实用理性观念。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种在悖论观念下的文体,竟然成为六朝一代之文学,同时也是唐代文章的主体部分。

毫无疑问,骈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独特的文化、历史意义。

那么,到底在何时,骈文之名出现呢?清末孙德谦记载:或问曰:“骈文之名,始于何时?逮至国朝,别集则有孔巽轩《仪郑堂骈体文》、曾宾谷《赏雨茅屋骈体文》、董方里《栘华馆骈体文》;总集则有曾宾谷《骈体正宗》、姚梅伯《骈文类苑》;选本则有李申耆《骈体文钞》、王益吾《骈文类纂》,而古人有其名乎?”答之曰:“是固未之深考。

以《文心》言则谓之‘丽辞’,粱简文又谓之‘今体’,唐以前却无骈文之称。

自唐而后,李义山自题《樊南四六》。

宋王铚所著为《四六话》,谢伋又有《四六谈麈》,明王志坚所选之文亦言《四六法海》,当是并以‘四六’为名矣。

其实六朝文只可名为‘骈’,不得名为‘四六’也。

证之《说文》,‘骈,训驾二马’,由此类推,文亦独一不成。

刘彦和所云:‘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即其说也。

《庄子·骈拇》:‘枝指出乎性哉!’此则言增赘旁出,非其本义矣。

昔人有言,‘骈四俪六’,后世但知‘四六’为名哉!我朝学者,始取此骈字以定名乎?”[2](p71—72)对于“骈文之名”,孙德谦虽未深考,但对骈体文的发展轨迹,做了精要的勾勒。

他肯定“唐以前无骈文之称”,自晚唐李商隐以“四六”代指骈文,命名别集后,宋、明沿袭之。

其中,认为《文心雕龙》“丽辞”指代六朝骈体文,并不确切。

清代骈文

清代骈文


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乙卯,仪征盐船火,坏船
百有三十,焚及溺死者千有四百。是时盐纲皆直达 ,
东自泰州,西极于汉阳,转运半天下焉。惟仪征绾
其口。列樯蔽空,束江而立。望之隐若城郭。一夕
并命,郁为枯腊 ,烈烈厄运,可不悲邪!
▪ 于时玄冥告成,万物休息。穷阴涸凝,寒威凛 栗。黑眚拔来,阳光西匿。群饱方嬉,歌咢宴食。
尚腾哀而属路。或举族之沉波,终狐祥而无主。悲 夫!丛冢有坎,泰厉有祀。强饮强食,冯其气类。 尚群游之乐,而无为妖祟!人逢其凶也邪?天降其 酷也邪?夫何为而至于此极哉!
▪ 汪中骈文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在于他的学 问、文采,更在于他有真情实感,作品贴近 生活,能够选取独特的角度,“状难写之情, 含不尽之意”(李详《汪容甫先生赞序》)。 这类作品是保守而脱离实际的桐城派作家写 不出的。
▪ 《词选》选录唐、五代、宋词凡44家、116 首。他有感于浙派词的题材狭窄,内容枯寂, 在《词选序》中提出了"比兴寄托"的主张, 强调词作应该重视内容,"意内而言外","意 在笔先","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 "低回要眇,以喻其致";同于"诗之比兴变风 之义,骚人之歌","不徒雕琢曼词而已"。
▪ 第二,流派众多。清代骈文,千姿百态,异 彩纷呈,虽然没有什么独创,但是前代所有 的流派,无不再现于此时。如以时代分,则 有所谓魏晋派、六朝派、三唐派、宋四六派。 地域分,有常州派,仪征派。体格分,有清 俊、博丽、矜练、圆熟四派,其他分法还有, 不再举例。

▪ 第三,有明显的地域性。清代,江浙一带是文化最 发达的地区。清代骈文名家基本上集中在江浙地区。

关于骈文,你了解多少?

关于骈文,你了解多少?

关于骈文,你了解多少?文字按一定的章术法式予以排列组合,便成了文章。

有一种文章体裁为中国所独有,那就是骈(音:[pián])文,又称俪文。

“俪文律诗为诸夏所独有,今与外域文学竞长,惟资斯体。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骈文起源于两汉,“由西汉而渐进至东汉”,极盛于两晋南北朝。

这种文体以双句﹙即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与藻饰。

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者,又称四六文,常作为骈文的别名。

四六文多以四字六字相间为句,世称骈四俪六。

刘勰把骈偶的形成归于自然:“造化赋形,支体必双。

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文心雕龙·丽辞》﹚“八股文实骈俪之支流,对仗之引申。

”(钱钟书《谈艺录》)“俪”字本义为配偶,引申为成双成对,或对偶。

“俪辞”指对偶的词句。

“对语俪辞,盛行于俗”。

“骈”字的含义与“俪”相同,其本义是两匹马并驾前躯。

所谓骈俪文乃是以对句为主的文章。

所谓对句,即对偶句。

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均见范仲淹《岳阳楼记》)与对偶句并行的是散行句。

先秦古文一篇之中,既有对偶句也有散行句。

散行句中也有句散而意偶或句偶而意散的。

对偶显齐整,散行显活泼。

整齐的对偶或许呆板,要用散行句使之生动,散行句欠齐整,要用对偶句凸显庄重。

何处用对偶,何处用散行,都要适应文章内容的需要,构成奇偶错综的变化。

构成对偶的句子也要适应这种需要而有所变化。

试看李斯《谏逐客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这两句是对偶。

下两句若用同样的写法,“东迎蹇叔……东求丕豹……”,联用三个“东”字就重复了,故后两句便不指明方位。

(NEW)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NEW)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目 录2015年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考研真题(回忆版)2015年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4年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考研真题(回忆版)2014年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3年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考研真题(回忆版)2013年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1年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考研真题(回忆版)2011年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09年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考研真题(回忆版)2015年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0*10)1.诗言志2.神魔小说3.摩罗诗力说4.茶馆体戏剧5.古希腊悲剧6.百年孤独7.叙事学8.六书9.汉语拼音方案10.文化语言学二、论述题(任选二题,25*2)1.骈文的体制和发展演变。

2.抗战后现代派诗歌的变化。

3.根据奥斯汀和夏洛蒂勃朗特小说分析18、19世纪英国文学女性形象的变化。

4.有人说离开文学理论,建立起科学的文学研究是不可能的,你怎么看。

5.汉藏语的分类及互相的异同。

2015年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705文学语言综合知识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0*10)1.诗言志答:“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主要是指“赋诗言志”。

《诗经》的作者关于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这种观念的萌芽。

作为一个理论术语提出来,最早大约是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

后来“诗言志”的说法就更为普遍。

《尚书·尧典》中记舜的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

简述清代骈文

简述清代骈文

简述清代骈文㈠骈文复兴⑴清初陈维崧、毛际可倡导→中期袁枚、孔广森、吴、曾燠、李兆洛等肯定。

⑵阮元《文言说》视骈文为正统,将骈散之争推向高潮;吴的《国朝八家四六文钞》,曾燠《国朝骈体正宗》,李兆洛《骈体文钞》宏扬骈文正脉,扩大影响。

⑶陈维崧骈文如《与芝麓先生书》《苍梧诗序》等,开风气。

⑷至雍正、乾隆之际,胡天游承上启下,作品如《大夫文种庙铭》《禹陵铭》《逊国名臣赞序》等。

⑸“骈文八家”:由吴选辑袁枚、邵齐焘、刘星炜、孙星衍、吴锡麟、洪亮吉、曾燠和孔广森八人的骈文为《国朝八家四六文钞》而来。

⒈袁枚骈文流丽生动,文藻秀逸,有独抒性灵、自然活脱的特色。

⒉邵齐焘崇尚汉魏,用典较少,以文气流宕,清刚矜练为长。

⒊洪亮吉与孙星衍是常州派骈文代表,轻倩清新。

但孙才力苦弱,洪则情辞相辉如《游天台山记》《戒子书》《出关与毕侍郎笺》等。

㈡汪中(1745—1794)与洪亮吉并称“汪洪”,骈文成就最高。

内容取材现实,情感吐自肺腑,艺术“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风格遒丽富艳,渊雅醇茂,且用典属对精当妥帖,被视为清代骈文复兴的代表。

代表作《哀盐船文》。

㈢李兆洛与恽敬、张惠言合称“阳湖三家”,私淑姚鼐,主张骈散并行。

《骈体文钞》选录战国至隋代认为属骈体范围的文章774篇,分32类。

虽选有部分秦汉散文如贾谊《过秦论》、司马迁《报任安书》、诸葛亮《出师表》等,也是在溯源意义上取录,借以证明骈文与古文的亲缘关系,目的“欲合骈散为一,病当世治古文者知宗唐宋不知宗两汉”。

(《清史稿》本传)不免矫枉过正,把有些散文当作骈文看,具有扬骈抑散倾向;但对桐城派后学兼采骈文之长,重视诸子百家文章,产生启迪和影响。

“骈文”简说及简史

“骈文”简说及简史

“骈文”简说及简史中国古代,有一种文体叫“骈文”,流行近两千年,亦曾繁盛了近千年。

何谓“骈文”。

“骈文”,是“骈体文”或“骈俪文”的简称。

“骈”,为两马并驾一车。

《文选·扬雄(子云)·甘泉赋》云:“骈交错而曼衍兮,㟎(tuǐ)嶵(zuì)隗乎其相婴。

”“俪”,原义为“成对”“配偶”,引申为“并列”“对偶”。

《左传·成公十一年》:“鸟兽犹不失俪。

”《注》:“俪,耦也。

”所以,“骈文”或“骈体文”“骈俪文”,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的文章”。

说细一点,骈文的标志性特征有——第一,就是须以“对偶句”为主。

这不是说文中不能有“散句”,古代骈文名篇中亦有“散句”,然而若不是“对偶句”占绝大多数,便不能称为“骈文”了。

第二,讲求韵律,但又不被其所羁绊。

“骈文”在音律上,处于“散”、“韵”之间——既不同于“散文”又不同于“韵文”。

第三,讲究“用典”和词藻华美。

“用典”,可以高度凝缩且显得高深;华美,则彰显文采亦标表贵族气。

当然,学者们还有分析出“骈文”更多特征的,如《中国骈文发展史》,列出其特征二十五个;《骈文通论》,认为其有十三个。

过于专业的探讨,可以不去涉猎,仅就前述三点,已足够有概括性。

“以对偶句为主”,是以汉语汉字特点为基础的“美学追求”。

汉语汉字主要特点,是单音节、多声调。

据此,中国的上古文人,便逐渐自觉地在追求“语句的平行、对偶”和音律上的变化及和谐。

例如,宋玉的《神女赋》:“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五色。

”汉及以后,此种追求愈加明显。

如——司马相如《上林赋》:“修容乎礼园,翱翔乎书圃。

”西晋张载《七哀》:“汉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

”南朝沈炯《经通天台奏汉武帝表》:“承眀既厌,严助东归;驷马可乘,长卿西返。

”南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对“语句的平行和对偶”做了总结,说:“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从《古文辞类纂》到《骈体文钞》

从《古文辞类纂》到《骈体文钞》
文 的文 学态度 ,一 方 面打击 着 骈文 在文 学史 上 的声名 ,一方 面又 不 自觉 地 充 当着骈 文 复
兴的标靶 ,刺激着乾嘉及其后来 的学人 ,为骈体正名努力地寻找历史资源。
二 、《 骈体 文钞 》 成书考
李兆洛及其 《 骈体文钞》 ,是嘉庆一朝对有清 以来骈文压抑状况 的一种集 中反弹 ,
子集 阅之 ,其所论多谬 ,漫无可取 。而当局者以私交入儒林 ,此宁足 以信后世哉?大家 自当力为其所 当为者 ,书成 以待天下后世公论 ,何必竞之于此一时哉。……至于文章之 事 ,诸君亦了解。凌仲子至以 《 文选》为文家之正派 ,其可笑如此 。 ① 所 谓 “ ” 当局者 以私交人儒林 ”实指阮元主持 《 国史儒林传》 而予 以抨击 ;同时更将骈文看成卑于八 股文的文体 “ 时文之体 岂不尊 于四六乎” 。以桐城为首 的古文派 ,这种鲜 明的排斥骈 ②
坠壑 ,如惊兕乍起 ,鸷鸟复击 ,而神龙天矫于雨雹交集之中。 ① 许多骈文家颇具 时名 。 ” 他们从创作 出发 ,在古文派的攻讦下形成一股重新评估骈散的风气 。如袁枚 的 《 胡稚威 骈体 文序 》 中说 :
收 稿 日期 :2 0 0 9—0 9—0 1
作者简介 :李文辉 。中山大学 中文 系O 8级硕士
从 《 文辞 类 纂 》 到 《 体 文钞 》 古 骈
李文辉
( 中山大 学 中文 系,广 东 广 州 50 7 ) 125
【 内容提要 】清代骈文的中兴 ,既表现 于骈文名家辈出,也表现 于骈文理论的
极盛 。从骈 文创 作 需要 出发 ,骈 文 理 论 在 清 中叶及 后 期 涌现 出诸 多为 骈 文 正
启 发 。同篇 中袁枚 还说 :
“ 古圣人 以文 明 ,道 而 不 讳修 词 。骈 体 者 ,修 词之 尤 工 者 也 ,六 经 滥 觞 ,

骈文的体制和发展演变

骈文的体制和发展演变

骈文的体制和发展演变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一种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

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

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发展演变:①魏晋以来,由于骈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内容的表达往住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文笔分裂后,骈文就成为和散文相对举的一种文体。

骈文盛行于六朝,庾信的《哀江南赋》便是代表。

他一方面描写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则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对故国怀念之情。

②唐代前期,骈文是普遍使用的文章样式,大量的章、奏、表、启、书、记、论、说多用骈体写成,从贞观初至开元末的一百一十馀年间,如今可看到的策文全是骈体,无一例外。

不过,唐代骈文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自初唐“四杰”始,不少作品已于工整的对偶、华丽的辞藻之外,展示出流走活泼的生气和注重骨力的刚健风格,如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其落霞孤鹜之景,一坏六尺之情,英思壮彩,珍词秀句,已为人千古传诵;杨炯的《王勃集序》、卢照邻的《释疾文》等也都情文并茂,灿然可观。

进入盛唐以后,骈体文风有了更大的改变。

首先是“燕许大手笔”张说、苏颞,在骈文写作中崇雅黜浮,运散入骈,展示出雍容雄浑的气势;接着是大诗人李白,将诗的笔法情调注入文中,破板滞为流动,变用典为白描,如其《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说理抒情简洁明快,如行云流水。

骈文发展到中唐陆贽手里,已达变化的极致。

他的奏议较彻底地去除了此前骈文的丽辞浮藻,不用典,不征事,而代之以充分的散体文气,如《论裴延龄奸蠹书》长达六千馀字,言事详备,说理深刻,既纡曲宛转,又晓畅易懂。

骈文去赘典浮辞,走向平易流畅的过程,反映出文风正在不知不觉的变化之中。

文风的这种变化,反映了散文领域中要求改革的愿望。

③中唐古文运动以后,骈文稍告衰落。

经过宋初作家多方面的探索,针对晚唐五代文风进行革新的思潮逐渐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初学人为骈文正名
自从骈文产生以来,揭示其弊端、否定其存在价值的言论就屡见不鲜,尤其是唐、宋及明代古文倡导者在这方面态度尤为激进。

到了清代,这种观念依然流行,如清初的姜宸英就强调“易排而散”,“力芟六代浮华之习”(《五七言诗选序》)。

再如方苞也强调古文不能入“魏、晋、六朝人藻丽俳语”(《书方望溪先生传后》)。

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清初一些骈文批评家站出来为骈文正名,从各个角度入手,论证骈文的存在价值。

一、直接从正面立论,强调骈文的存在价值。

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毛先舒和田雯。

毛先舒在其《陈迦陵俪体文集序》中直接指出:“原夫太极,是生两仪,由兹而来,物非无耦。

日星则珠联而璧合,华木亦并蒂而同枝。

关关锵锵,鸣必相和;镳镳俟俟,聚斯为友。

物类且尔,况于人文者哉!是皆天壤自然之妙,非强比合而成之也……或谓三古六经,气留淳朴;先秦西京,体并高古。

焉用骈组,聿开浮华?岂知‘万邦九族’之语,已见诸《虺诰》;‘水湿火燥’之句,亦载于《文言》。

嚆矢权舆,引厥端矣。

至若武灵王之论骑射,丞相斯之谏逐客,往复征引,排比颇多;战国龙门,云何损格?”从天理、物理、人文等多个角度立论,直接从正面论证骈文产生的必然性及其存在价值,同时,又列举史实,证明骈词俪语早已存在于历史典籍之中,颇为文章增色,进而彰显其存在价值。

田雯的《学政条约序》也从正面立论:“国家取士,二场用表,三场用策,所以观士子排偶之文,考古今通达之识也。

奉行既久,视为具文,遂有四六不知何体,策问不知何事。

非临场倩人,即率意妄作,以为主司点策数判,无事须此。

不知四书经义,止试一场,而表策独试两场。

其得土苴弃之乎!夫排偶之文,莫工于崔蔡,次则为徐庾,又次则为郑穆,为眉山,悉有法度,可师多士。

”一方面从科举选士的需要入手,说明骈文存在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标举历代骈文大手笔的骈文创作成就,特别指出其骈文“悉有法度,可师多士”一点,进一步证明骈文的存在价值。

二、从骈散关系角度切入,论证骈文的存在价值。

在这一点上,傅作辑和黄始是突出代表。

傅作辑在《思绮堂文集序》中指出:“世尝谓散行、排偶两体判不相类,甚或左排偶而右散文,似不谙个中三昧者。

试观章子是集,措词雅,对仗工,而其开阖顿宕,起伏照应,盘旋空际,一气折行,何尝不可作韩欧大家读耶?”结合章藻功的骈文创作实际,强调骈、散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批评尊散轻骈的观点,认为骈文家也可以堪比韩愈、欧阳修一样的文章大家。

黄始在《听嘤堂四六新书广集序》中说:“理者,文之经也;词章者,文之纬也。

文无定格而词章之用亦无定体,故可以古可以今,可以奇可以正,可以散行可以比偶,虽体用各异,而终归于理之当而已矣。

”认为文无定格,亦无定体,所以既可以散,又可以骈,关键是看所言之理当与不当。

同时,他还以自然之道比文章之道,揭示骈文与散文之关系:“日、星丽乎天而光华常旦,川、岳附乎地而经纬恒新。

是日、星、川、岳,天地之大文也。

使天有其日、星,而无云霞为之披拂,雨露为之濡润,则天亦颓然其光华尔;使地有其川、岳,而无波涛为之潆洄,草木为之掩映,则地亦庞然其经纬尔。

曷以穷生态之奇,宣物华之盛哉?文章之道亦然。

西京而下暨唐宋诸大家之文,文之日星、川岳也;魏晋而下自六朝以迄唐初诸子比耦之文,文之云霞、雨露、波涛、草木也。

龙门、昌黎、欧、苏诸家发其光华,彰其经纬而无徐、庾、谢、鲍、王、杨、卢、骆诸子为之披拂焉,濡润焉,潆洄而掩映焉,则文之体终未备,文之奇终未宣,文之精英光怪终未毕呈而畅露。

故大家之文与比耦之文不可不并传也。

”(《听嘤堂四六新书序》)他将散体古文比喻为日、星、川、岳,骈体文比喻为云霞、雨露、波涛、草木,二者相辅相成,共造生态之奇,宣物华之盛,缺一不可。

所以二者只可并传,不能偏废。

以此为基点,他还从文法的角度进行分析:“或者曰:‘大家之文起伏呼应,宾主开阖,莫不有法,故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若夫比耦之文不过选声谐律,句栉字比。

雕虫小技,壮夫弗为耳。

’呜呼!是未知大家之文固贵乎法而比耦之文亦未始离乎法也。

大家之有起伏呼应,宾主开阖则选声谐律,句栉字比之中未始无起伏呼应,宾主开阖也。

(骈文)序事则
有起伏,有呼应而虚实之法备焉矣;用事则有宾主,有开阖而反正之法备焉矣。

况乎叙述而后先有次,敷陈则轻重有体。

箴则有讽有规,颂亦无谀无滥。

掇景而风云起其笔端,摛情则啼笑生于字里。

莫不极天人之奥义,写物类之妍思,则诚哉比耦之文与大家之文不得不相辅而并传也。

”(《听嘤堂四六新书序》)文中将骈体文的行文之法与散体古文一一对比,说明骈文在行文方式上与散体古文一样,起伏开合,皆有法度,其表现功能丝毫不逊于散文,不仅可以与散体古文并行传世,而且还可以相辅相成,所以其存在价值毋庸置疑。

三、先破后立,强调骈文的存在价值。

所谓“先破后立”,就是首先破除否定骈文的观点,进而证明骈文的存在价值。

如陈维崧和许自俊就是如此。

陈维崧在《词选序》中指出:“客或见今才士所作文间类徐、庾俪体,辄曰:‘此齐、梁小儿语耳。

’掷不视。

是说也,予大怪之。

”“夫客又何知,客亦未知开府《哀江南》一赋,仆射在河北诸书,奴仆《庄》《骚》,出入《左》《国》,即前此史迁、班椽诸史书,未见礼先一饭。

”首先批驳某些人否定和蔑视骈文的错误,这是“破”;然后又从正面立论,阐述骈文的存在价值:“盖天之生才不尽,文章之体格亦不尽。

”“鸿文巨轴,固与造化相关,下而谰语卮言,亦以精深自命。

要之穴幽出险以厉其思;海涵地负以博其气;穷神知化以观其变:竭才渺虑以会其通。

”文中把徐、庾骈文摆在与《庄子》《楚辞》《史记》《汉书》等名著同等的位置,从而彰显其价值。

同时又特别指出:由于作家才性资质不同,文章体格也不相同,因而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文章体制进行创作,所以排斥骈体,强求一律是不公平的。

许自俊在其《四六初征序》中也是有破有立:“说者曰:古大儒不屑为丽句,故司马不习四六。

不知温公以辞知制诰,非不能为丽句也……至今读王僧虔《劝进》、赵丞相《遗表》,令人色飞心动。

读李敬业《讨武后檄》,江浩《宣布中原诏》,令人慷慨呜咽,泣下沾巾。

古之忠臣名将,倚马作露布,草檄愈头风,其英杰雄伟之气,飞扬拔扈之才,皆能随风生珠玉,掷地为金石,何至以寒蛩之唧唧,笑仙凤之喤喤哉!”以事实为依据,先批驳“古大儒不屑为丽句”之说的荒谬,然后以王僧虔《劝进表》和骆
宾王《讨武后檄》等颇具影响力的骈文名篇为依据,证明骈文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其他如陈维崧之弟陈僖,在其《陈迦陵俪体文集序》中也是有破有立:“朱子亦曰:‘东汉文章,渐趋对偶,其气日卑。

’此昌黎讥其衰飒,子厚以为骈拇者也。

然高文大册,代有伟人,而折柳寄梅,不无逸致。

声偶之学又何可少也?今观家兄其年所著,锦心绣口,玉佩琼琚;思若涌泉,辞如注水……皆足以发奎璧之光而传之千百世也。

”首先对否定骈文的论断加以批判,主要是以史为据,说明骈文代有大家,不可或缺;然后以其兄陈维崧的骈文创作成就为依据,论证骈文的存在价值,认为骈文可以“传之千百世”。

此外还有沈心友、吴寿潜等骈文批评家也是有破有立,论证骈文存在的价值,这里不再赘述。

总之,在清代初期,伴随着骈文批评的深入开展,特别是骈、散论争的深入,对骈文存在价值的分析和探讨成为当时文学批评中的重要议题,为清代骈文复兴做好了理论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