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关东军要塞

合集下载

日军侵华的历史罪证

日军侵华的历史罪证

日军侵华的历史见证——孙吴胜山要塞探秘“九一八”事变后,侵华日军历时十余年在东北修建了号称“东方马奇诺防线”的17处军事要塞,这些要塞遗迹如见已成为日军侵华的历史见证之一。

被日本关东军当年叫嚣“小小的哈尔滨,大大的孙吴”的孙吴胜山要塞是其中较大的军事要塞之一。

笔者日前通过实地踏查胜山要塞遗迹,颇是感慨,而胜山要塞军事设施之全、涵盖面之宽泛也大大超出了笔者的想象。

一、胜山要塞遗迹概述胜山要塞位于黑龙江省孙吴县境内,也称霍尔莫津要塞,因其主阵地在胜山,人们习惯称其为胜山要塞。

该要塞位居孙吴县沿江满达民族乡境内,小兴安岭北麓丘陵山地之中,东邻逊克县,西连嫩江县,南接五大连池,北靠黑河市,东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相望,距孙吴县城40公里。

这里山峦起伏、青松翠柏、地势复杂、植物丰富,是天然的森林公园。

同时人稀地阔、凭山据险,可攻可守,是不可多得的军事要地。

1934年,日本关东军凭借上述天然的军事屏障之地,开始修建所谓“坚固的模范阵地”。

胜山要塞历时4年完成,总面积约350平方公里,防御纵深10——60公里,整个要塞基本上处于沿黑龙江中苏边境一线的制高点上,由胜山、北地区、东地区、南地区、讯比拉南方、毛兰屯6个野战阵地组成,形成既可防御苏军进攻,又可为日军进攻苏联提供火力支撑,摧毁苏境内部分军事设施的一线军事阵地和可用于固守的纵深防御阵地,在日军对苏进攻与防守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胜山要塞阵地工事分地上地下工事。

地上永久工事有碉堡、掩蔽部、指挥所、仓库、观察所、炮阵地、机枪阵地及野战掩体、堑壕、交通壕、反坦克壕等。

地下工事设有营房、仓库、通道、蓄水池、发电所、炊事房、弹药库等军事工程。

胜山要塞营房绵延10余华里,共构筑有25个兵营、5000余栋、20万间统一模式的青灰色砖房。

营房为半地下建筑,全部用钢筋水泥浇筑而成,仅胜山主阵地营房就有11个房间。

营房墙上设有直径60厘米,高400厘米的方形通道直达房顶外。

二战远东最后一战—日苏虎头决战

二战远东最后一战—日苏虎头决战

二战远东最后一战——日苏虎头决战位于黑龙江省东北的完达山脉,远远望去像一条身披翠绿风衣的腾飞巨龙,在这条翠绿巨龙的尾部隐藏着一个着名的小镇虎头镇。

虎头镇中深藏着一个二战时期日军遗留的一个重要的军事设施,也就是曾被日本帝国主义号称"东方马奇诺防线"的巨大地下军事要塞--虎头要塞。

1945年8月12日至26日,苏联红军与日本关东军在虎头镇这片土地上进行了一场极其残酷的大战,苏联红军一千多名官兵的热血洒在这片土地上,日军付出了两千多名官兵生命的代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枪声在这里终止。

如今的虎头镇座落在完达山脉之中,静卧在乌苏里江畔,被郁郁葱葱的杂树合抱着,是一片恬静雅致的土地上。

但当人们游览虎头军事要塞,走进那潮湿阴暗斑驳陆离的水泥隧洞时,顿感凉风飓飓、毛骨惊然,同时还会产生深深的耻辱,……这是一段解为人知的历史、也是一段颇具神秘色彩的历史第一章东方马其诺;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为永久霸占中国进而侵占苏联,在中苏边界3000多公里的边界线上修建了许多军事防御设施。

在修建这些军事防御设施的过程中,侵华日军发现位于黑龙江省东北角的虎林市虎头镇与苏联军事重镇达里涅列钦斯克市及远东大铁路隔乌苏里江相望,处在伯力--海参崴的中心点,"恰似正对符拉迪沃斯托克和乌苏里斯克咽喉的匕首,又象直插苏联滨海边疆区心脏部的长矛枪尖","凭借周边的大沼泽地带,完全可以抵制苏军的奇袭和机动作战",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于是日军决定在虎头镇修建中苏边界最大的军事防线。

1934年,日军开始在虎头镇修建军事防御设施,1939年,该防御设施的地下设施基本建成, 1943年,整个防御设施基本修建完成,耗用整整10年时间。

日军修建虎头要塞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一场大灾难,虎头要塞上堆积了千千万万个中国劳工的尸骨。

从 1933年起,日军从中国各地强征了数万的中国劳工,每年春天将这些中国劳工秘密送到虎头。

10集纪录片《帝国穴梦——侵华日军东北要塞探秘》

10集纪录片《帝国穴梦——侵华日军东北要塞探秘》
第二集:伪满洲国(Manchukuo)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利用前清废帝爱新觉罗溥仪在东北建立的一个傀儡政权。通过这一傀儡政权,日本在中国东北实行了14年之久的殖民统治,使东北同胞饱受了亡国奴的痛苦滋味。此傀儡政权“领土”包括现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全境、内蒙古东部及河北北部。当时中国南京国民政府不承认这一政权。当时国际上以日本为首的法西斯等国家或政府承认“伪满洲国”,国际联盟主张中国东北地区仍是中国的一部份,中国政府从未承认这一分裂中国领土恶劣行径的傀儡政权。
第七集:二战期间,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地区修筑了一条被称为“东方马其诺防线”的军事要塞防线。多年来这个浩大的军事要塞几乎鲜为人知,它东起吉林省珲春的中俄朝边境,中经黑龙江省中俄边境,西至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阿尔山中俄、中蒙边境,在绵延5000余公里的国境地带,分布有17处。
第八集:为了彻底占领中国东北,除派驻大批军队之外,日本政府还在本土招募了大批人员向东北移民,组成半兵半农的开拓团。所谓“开拓团”,实际上就是日本迁往中国的移民,也称“垦殖团”。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为在东北对抗俄国,创造“以主制客”的有利态势,提出必须“以移民为要务”,在10年内“向满洲移民50万”。
第一集
第二集
第三集
第四集
第五集
第六集
第七集
第八集
第九集
第十集
第六集:1934-1945年,侵华日军历时十余年,在东起吉林省珲春,中部经黑龙江省中苏边境,西至内蒙古海拉尔(今呼伦贝尔)和阿尔山5000公里的边境地带,共修筑17处要塞,要塞群共约1700公里,共有8万个永备工事。此外,还包括数以千计的永久性地下仓库、电站、通信枢纽部、给水站等附属军事设施和大量二、三线一般阵地和野战阵地及军用机场、军用铁路和公路,工程巨大。

在黑龙江边发现日军要塞

在黑龙江边发现日军要塞

在黑龙江边发现日军要塞
多年来在黑龙江某地一直流传着日军有一个要塞,可我一直也未发现。

去年冬天回了一次家,根据日伪档案资料的记载和我判断的位置告诉了我的二弟史义民。

他对寻找这一要塞很感兴趣,昨天他和几位朋友到了指定的位置,在那里确实发现了要塞,根据他的描述和发来的照片我判断这个要塞起码也有10多公里长。

现将部分照片发到本博上。

这是通向要塞的警备公路,七十多年了越野车还能上去
要塞公路两侧的树木都有碗口粗了
要塞上日军伪装的通气孔,隆冬季节还冒着气体
伪装的通气孔细部
关于这个要塞的具体位置还不能奉告。

关于这个要塞的发现情况我已告诉了在日本的萨苏,请他寻找相关资料,待他4月分从日本回来后,我们一起到那里考察。

侵华日军在中国东北边境地区修建的17个军事要塞

侵华日军在中国东北边境地区修建的17个军事要塞

侵华日军在中国东北边境地区修建的17个军事要塞●侵华日军在中国东北边境地区修建的17个军事要塞1934年至1945年的十几年间,日本关东军征用百万中国劳工,在[满、蒙、苏]4700多公里的边境地带上,侵华日军在东起吉林珲春,西至内蒙古海拉尔和阿尔山中苏边境地带,修筑了17处军事要塞,共约8万个永备工事。

要塞群相加约有1700公里长度。

其中包括数以千计的永久地下仓库,电站、通信枢纽部、给水站等。

附属军事设施,以及大量二、三线阵地,野战阵地、军用机场,军用铁路和公路等等,工程量极为庞大,侵华日军疯狂地将这一庞大的军事工程体系称为“东方马奇诺防线”。

17个要塞分别:珲春要塞、东宁要塞、鹿鸣台要塞、绥芬河要塞、观月台要塞、半截河要塞、庙岭要塞、凤翔要塞(兴山)、富锦要塞、虎头要塞、霍尔莫津要塞(胜山)、瑗珲要塞、黑河要塞、法别拉要塞、海拉尔要塞、乌奴耳要塞、阿尔山要塞。

(1)、海拉尔要塞于1934年6月动工,至1937年末竣工,要塞整个工程耗时约四年,地下军事工事为东西走向,均为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

各种工事总面积10000平方米,通道总长约4000余米,总面积5000平方米。

动用中国劳工13万人,工程完工后全部被日本杀害,解放后仅找到一位幸存者,连参与工程的日本非军方人员也在之后被全部遣返回国并严密监视,海拉尔河北岸[万人坑]内的嶙嶙白骨就是铁证。

(2)、乌奴耳要塞位于大兴安岭中段,内蒙古牙克石市乌奴耳镇,这里四面环山,滨洲铁路从这里经过,乌奴耳要塞于1944年开始修筑,分为乌奴耳阵地、博克图阵地、免渡河阵地、牙克石阵地。

修筑要塞的劳工,除被称之为特殊劳工的一少部分战俘外,多数在伪满洲国或内陆其统治区采取骗招、强抓、诱捕、秘密输送等形式获取。

乌奴耳要塞劳工数量多达10多万人,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有一部分没有完工,劳工几乎灭口,生还者微乎其微。

乌奴耳要塞是关东军唯一的一处纵深防御的内陆要塞,与海拉尔、阿尔山要塞形成西正面三角形配置,目的是作为第二防线,成为从西部保护齐齐哈尔和哈尔滨重要防线。

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建立的要塞有哪些?

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建立的要塞有哪些?

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建立的要塞有哪些?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参谋本部制定了《日本关东军对苏作战纲要》,妄图以我国东北地区为战略后方,侵略苏联。

为了造成对苏进攻势态,做好对苏作战准备,关东军在中苏边境划设了东部正面、东北部正面、北部正面和西部正面4个作战区域,并于1932年至1945年分3期在南起吉林珲春、北至内蒙古海拉尔约5000公里中苏边境的战略要地,面对苏联依山就势秘密修筑了l4处分别为“特”、“甲”、“乙”、“丙”、“丁”5种类型的军事要塞群。

据研究人员踏查统计,要塞群相加约1000公里,共有8万多个永备工事,由日本关东军组建14个国境守备队驻守。

当年的要塞,大部分在今黑龙江省境内。

其中大多已被发现,部分要塞也得到开发和初步研究。

(一)东宁要塞东宁与当时苏联隔绥芬河相望,过境后即达乌苏里斯克市,从乌苏里斯克市均有铁路、公路直达近在咫尺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是直接控制通往太平洋的交通要道。

因此,日本关东军不仅在东宁大量屯兵,还构筑了坚固异常的军事要塞。

东宁要塞群北起绥阳镇阎王殿,南至甘河子,由勋山、朝日山、丹鹿山、409高地、麻达山、三角山、甘河子、阎王殿、北天山、出丸山等地面、地下和山洞等军事筑垒组成,每个要塞的面积都在4万平方米以上。

出丸山要塞距苏联只有500米,几乎修到了苏军的鼻子下面。

2003年我们在东宁要塞考察时,站在山洞炮口位置,不远处的俄罗斯边防瞭望架清晰可见。

整个要塞群分为作战区、保障区和后勤支援体系三大部分。

山洞里不仅有完整的弹药库,还有发电室、监视所、供水、暖气和厨房等设施。

要塞群正面宽110多公里,纵深70多公里,共修建飞机场10个,军用公路1957公里,永备铁路400多公里,永久性工事400多处,300平方米以上的永久地下弹药库84个,野战炮阵地45处,仓库400多座,兵工厂1个、陆军医院4个、兽医院6个,最多时有关东军4个师团,1个旅团、两个守备联队,总兵力达l3万多人,军队将领最高为中将衔。

东宁要塞简介观后感

东宁要塞简介观后感

东宁要塞简介观后感哎呀,说起东宁要塞,那可真是个让人心里头五味杂陈的地方。

你想象一下,一片辽阔的土地上,藏着这么一座历史的伤疤,它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沧桑和沉重。

我第一次听说东宁要塞,是在爷爷的老故事里。

那时候我还小,以为就是个普通的城堡或者堡垒啥的,没想到一去看了,嘿,那可真是个震撼人心的大家伙!要塞的大门一打开,一股子历史的厚重感就扑面而来。

那些石头砌成的墙,高得能挡住天,厚得能扛住炮火,每一块石头都像是被岁月雕刻过的艺术品,但仔细一瞧,又带着几分战争留下的痕迹,坑坑洼洼的,像是在无声地控诉着什么。

往里走,一条长长的隧道映入眼帘,阴森森的,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些年在里面摸爬滚打的战士们。

隧道两旁的墙上,还挂着一些老旧的照片和介绍,每一张都让人心里头不是滋味。

那些年轻的脸庞,有的刚毅,有的稚嫩,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眼睛里闪烁着对胜利的渴望和对国家的忠诚。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个地下兵营,简直就是个迷宫啊!四通八达的通道,错综复杂的布局,让人一不小心就会迷路。

听说当年在这里驻守的士兵们,每天都要进行严格的训练和演习,就是为了能在关键时刻保卫家园。

我站在那些狭窄的通道里,仿佛能听到当年他们整齐划一的脚步声,还有那些坚定有力的口号声。

除了这些,东宁要塞还有很多让人感慨万千的地方。

比如那个巨大的炮台,虽然已经锈迹斑斑,但还能想象出当年它威风凛凛的模样。

还有那些散落在各处的战壕和掩体,每一个都承载着一段难忘的历史。

参观完东宁要塞,我心里头那个滋味啊,真是难以言表。

一方面,我为那些英勇的战士们感到无比的敬佩和感激;另一方面,我又为那段黑暗的历史感到无比的痛心和惋惜。

我想,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吧,它能让我们在感慨和反思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回到现在的生活,每当我想起东宁要塞,都会提醒自己要珍惜眼前的和平与安宁。

同时,我也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为祖国的繁荣和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毕竟,只有国家强大了,我们才能真正地挺直腰板做人!所以说啊,东宁要塞不仅仅是一座历史的遗迹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在回望过去的同时也能更加清晰地看到未来。

虎头要塞

虎头要塞

虎头要塞,这个名字对于革命知识非常丰富的我来说并不陌生。

记得在书上介绍的是,这个要塞是日本的绝对机密,也是日本打击苏联红军的重要部队,坐落在靠近哈尔滨的虎头山、虎北山、虎啸山等一片复杂的山区之中。

离苏联境内仅隔了一条河。

虎头要塞建设之初曾经抓过大批劳工去修建,一火车,一火车地拉,到最后十几万人没有一个人活着出过要塞的,可以说,只要进了虎头要塞,那么基本上就是进了虎口,有去无回啦。

虎头要塞也确实不简单,8月15日的时候,日本天皇已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向中国投降,可是投降电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没有发送到虎头要塞。

结果苏联攻来,所有虎头要塞的将士都进行了猛烈的反抗。

到了8月26日,仅有残军53人投降,活了下来。

其余数千名士兵要么是玉碎(日本古代武士习俗,在即将战败的时候,便切腹自尽,以表忠心了)、要么就是被苏军的炮火给干掉了。

原先,我以为虎头要塞只是日本人专门对付苏联的战略要地,且坐落在深山老林,也不太可能屠杀无辜的中国人。

可是看了这几部电影后,我才发现,我以前压根就想错了!前面说了,虎头要塞建设之初抓捕了大批中国劳工去为他们干活,结果一个都没回来,没有人知道那些劳工到底是怎么样了。

而看了《虎头要塞——一封没有发出的信》后,我才知道,那些中国劳工全部被日本人秘密射杀了。

原来,虎头要塞的修建本身就是日本的一级军事机密,不可外泄。

只要是见过虎头要塞的中国人(日本称支那人),哪怕只是一眼。

如果被日军发现,那便是死路一条。

那些中国劳工,大都是以一些无厘头的罪名被骗到虎头要塞来的,一开始那些日本官兵信誓旦旦地说只要要塞完工,所有劳工都能获得巨大的酬劳,所以一些中国劳工到死都还被蒙在鼓里。

要塞完工后,日本人假装用酒菜犒劳中国劳工,结果才吃到一半,日本人的机枪便全部喷出火舌,那些劳工,无一例外地都躺在了血泊里,有一些侥幸逃出来的劳工,也都饿死在了山野之中。

不仅如此,日本人还发明了一种“连坐”,俗称“诛九族”,就是只要一名劳工犯了错,其他十名劳工都得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秘的关东军要塞作者:车霁虹
来源:《百科知识》2012年第20期
1945年二战结束后,苏军在清理东北战场时对遍布在中苏、中蒙边境地带的日军要塞进行了破坏,只留下了军事工程遗迹。

战后这里又成为我国边防部队的军事禁区。

多年来,浩大的日军军事要塞深埋地下被荒草淹没,其历史真相鲜为人知。

因此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对于要塞人们只是传闻,充满着神秘,很少有人了解要塞的情况。

修建要塞的缘由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不仅武装侵占了中国东北,建立了所谓的“满洲国”,而且觊觎北部苏联远东地区。

为使东北成为进攻苏联的战略基地,日军在沿东北中苏、中朝、中蒙边境战略要地修筑了17处庞大的秘密筑垒地域——地下军事要塞。

从吉林珲春、黑龙江东宁一带开始,沿绥芬河市、鸡西虎头镇,再到富锦市、孙吴县、黑河市,又到海拉尔、阿尔山地区,绵延5000余千米。

日本关东军在东北边境修筑军事要塞是日本实施大陆政策和与沙俄政府推行远东政策战略对抗的继续。

日本武力占领东北后,军事进攻直逼“满”苏边境,积极制订侵苏作战计划,扩张备战,剑拔弩张,引起苏联的警觉。

1931年11月,苏联方面增加了贝加尔湖以东的特别远东军的实力。

翌年4月在边境若干地区加强了防卫,构建筑垒阵地,在海参崴重建已废弃多年的海军基地。

1933年10月,日军参谋本部作战课长铃木率道大佐视察国境地带后,决定配合“北进”计划沿边境地区修筑军事要塞。

经过一系列考察后,1934年5月12日,关东军司令部下达“关作命第589号”命令,当时称为“筑城计划”,要求:“一,我军将在国境地带之必要地点修筑阵地;二,第三师团长在东宁、绥芬河及平阳镇附近,第十六师团长在海拉尔附近,分别根据阵地修筑实施计划尽快施工。


要塞的修筑是在极其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

从1934年至1945年8月共分3期进行。

1934年到1940年是日本关东军修筑要塞的第一阶段。

经过策划和施工,东部正面的东宁、绥芬河、半截河、虎头,北部正面的霍尔莫津(胜山)、瑷珲、黑河,西部正面的海拉尔等8处要塞在1937年以前已修筑完成。

1938年2月14日,关东军编成第1~8国境守备队配置。

1939年到1940年,关东军在东部正面的五家子(珲春)、鹿鸣台、观月台、庙岭,北部正面黑河上游的法别拉等5处修筑军事要塞,并配置第9~13国境守备队。

从1940年开始,日本关东军修筑要塞除将重点放在已建成的国境阵地的扩充上、并在各要塞防线之间“填补”作业外,又在东北部正面修筑富锦和凤翔(今萝北)要塞,组建第14国境守备队,在西部正面大兴安岭乌诺尔开始修筑新的要塞工程。

前两期修筑的要塞主要用于对苏进行攻势作战和机动掩护。

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失利后,东北边境日军要塞的修筑进入第三阶段,开始转入防御。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关东军被大量抽调南方。

1945年日军作战方针采用抵抗的战略,东北要塞的修筑转向守势,主要采取防御措施,修筑大面积的地面阵地。

军事辅助设施
在东北边境地区,与修筑要塞相配套的还有军事辅助设施,如储存各种物资和军事器械的仓库,驻屯军队的兵营、医院、兵工厂等,以及边境地带的铁路、公路交通运输网、火车站、飞机场等。

1934年,满铁(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为满足关东军国境军运需要,实施“满蒙铁路网计划”,加快铁路的修筑,在通向东部和北部的国境地带修筑了7条战备铁路。

在“北边振兴计划”实施期间、增设边境地带重要铁路的同时,修筑京滨线等干线铁路的复线工程。

北安—黑河、牡丹江—虎林、敦化—图们等线路使要塞所在地与伪满重要城市联系起来,特别是林口到虎头的铁路线直达乌苏里江边人烟稀少的沼泽地带——虎头要塞,便于日军的迅速调动和各种军用物资输送到要塞。

铁路建设的同时也形成了要塞与其他地区联系的公路网。

“北边振兴计划”实施期间,新建公路7000千米,改建公路5800千米。

“关特演”(关东军特种演习)期间,在海拉尔、黑河、佳木斯、牡丹江地区紧急修筑公路1000千米。

在东北边境日军要塞中,东部正面的东宁、虎头、绥芬河、珲春、鹿鸣台、观月台、半截河、庙岭8处要塞是日本关东军准备发起主攻的重要地区,是对苏进攻的桥头堡。

东部要塞的分布占整个要塞防线的47%,侵华日军在东北边境要塞驻守相当多的兵力。

关东军认为东北边境日军要塞防线“远胜于德法在莱茵河国境的齐格菲防线和马其诺防线”。

虎头要塞
虎头要塞的军事工程大体由猛虎山、虎东山、虎北山、虎西山、虎啸山等5个大型军事阵地组成,其中以猛虎山为主阵地。

要塞设施完备,地下要塞依托山体在底部和中部挖掘,顶部浇灌水泥混凝土,厚度达20~50厘米。

要塞分数层,各要塞阵地通过在山中的地下坑道相互连接,地下有指挥所、发电所、水站、医疗所、休息室等,地面上有观测所、换气孔、射击口。

因虎头所处地理位置东濒乌苏里江,与苏联军事要冲伊曼城隔江相望,山岭起伏,西伯利亚铁路和伊曼河上的铁桥清晰可见,日军为此专门设置了一个重炮阵地,配备了当时日本陆军
唯一一尊最大口径41厘米的榴弹炮和其他口径的榴弹炮,目的是炮击西伯利亚铁路,切断苏军的军需物资和增援部队。

要塞由日军第四国境守备队驻守。

东宁要塞
东与俄罗斯接壤的东宁要塞是东北边境日军17个要塞中规模最大的要塞,主要由勋山、胜哄山、朝日山、麻达山、409高地、三角山等军事工事构成。

永久性阵地7处,用钢筋混凝土构筑重要部位的野战阵地达45处,一般性野战阵地3处。

各阵地修筑了坚固的地下要塞和地面永备工事,在面向边境的山坡上每个要塞均配备了大口径火炮,共配备240毫米火炮10门、300毫米火炮8门,形成交叉火力网。

阵地前沿设有防坦克壕,阵地之间的交通壕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坚固的地下工事中有士兵宿舍、炊事室、指挥所、被服库等。

东宁要塞驻扎着日军第一国境守备队。

驻军最多时有3个师团、1个旅团守备队、两个国境守备联队,兵力达13万之多。

海拉尔要塞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草原依托海拉尔周围高地而建的海拉尔要塞,主要包括敖包山阵地、北山阵地、南松山阵地、东南山阵地和东山阵地在内的5个主阵地和4个辅助阵地,占地21平方千米。

各主阵地修筑了许多钢筋混凝土碉堡、指挥所及观察所、火炮阵地。

阵地利用地形障碍,设有铁丝网和数道堑壕,还修建了宽5米多、深6米多的防坦克壕。

除东山阵地外,其他4个主阵地都构筑了地下工事,内有休息室、医务室、仓库、弹药库、伙房、指挥所、通气孔等,地下坑道呈拱形,高有2米,宽1.7米。

坑道两边排列有房间。

洞内所存物资可供1万多人在洞内生存半年之久。

因其规模庞大,建筑复杂,有人称海拉尔要塞为“地下城市”。

中国劳工与要塞的修建
东北边境日军要塞工程浩大,要塞的修筑是由数百万中国劳工艰苦劳作完成的,它凝聚着中国劳工的生命和血肉。

“七七”事变前,中国劳工主要来自伪满各地以及通过伪满在华北的劳动统制机构,如“大东公司”等,用强征和招骗的手段将大量中国劳工送往军事要塞。

“七七”事变后,除采取强征招骗抓“浮浪”外,大量中国抗日军队战俘作为“特殊工人”被送往东北边境军事要塞。

因此,修筑东北边境日军要塞的中国劳工主要有4种类型:一是由伪满“行政供出”和“国兵漏”组成的“勤劳奉公队”,半年至一年轮换一次,多是在距边境要塞有一定距离的公路、铁路等外围劳作;二是当地劳工,一般做杂役,难以接近要塞核心区域,仅做赶车、运货等劳役;三是招骗大量华北劳工和街道上抓来的“浮浪”,多在要塞区域或边缘劳作;四是作为战俘的“特殊工人”,多从事危险机密要塞的劳作。

以“招工”名义骗来的或被强制抓来的劳工被运送到要塞后,如同进入了人间地狱,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每天干十几个小时的重体力劳动,累死、病死和被打死的劳工数不胜数。

据有关资料统计,修筑东宁要塞的劳工达17万人之多。

由于要塞的修筑属于高度机密,工程结束时,日军为了保密,将劳工分期分批集体枪杀。

“昭和十八年(1943年)某日,由于要塞设施大体完成,俘虏劳工被集中在猛虎谷的洼地里,举行完工酒宴……突然重机枪喷出了火舌,刹那间,宴会场变成了血腥的屠场,到处是刺鼻的血腥味和堆积如山的尸体……日军守备队立刻将洼地填平了。

”在日军要塞遗址以及要塞附近还有掩埋着死难劳工尸骨的“万人坑”、“劳工坟”。

日本关东军修筑的要塞防线不同于欧洲法国的马其诺防线和德国的齐格菲防线那种单纯的军事工程,它是集政治(军事一体化)、经济(开发掠夺资源)、军事(国防设施建设)、殖民(大规模移民)为一体的综合性国境军事基地建设。

为此,日军在东北边境地区部署建立了三线大型军事区。

一线为防卫区,即建筑一系列军事要塞,用于进攻苏联时掩护和支援关东军大部队的战略基地,并防御苏军的进攻;二线为后方军事基地,用于策划军事行动,进行兵力集结与分散;三线为移民开拓区,日本开拓民强占中国土地居住耕种,便于补充兵源、安置退役军人。

1941年6月,德国发动侵苏战争。

日军寻机进攻苏联,积极在东北边境地区举行“关特演”,国境驻军也由30万迅速扩编为75万。

然而,欧洲战况并没有出现日军期望的有利时机。

1945年8月,苏军捣毁关东军要塞,要塞并非固若金汤,也没有真正发挥其阻挡苏军进攻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