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史料看,,谁在真正抗日

合集下载

第15课_全民族抗战开始

第15课_全民族抗战开始
合 作
取得平型关大捷
太原 日军入京 大屠杀 会战
七 抗 七 标志 日 促成 抗日民族统一 事 战 战线正式形成 变 争
合 作 守卫平津
淞沪 撤离 南京失守 会战 上海
中国国民党
其他 会战
国民政府 迁都重庆
2、平津保卫战——英雄的赞歌
佟麟阁副军长、赵登禹师长相继为国捐躯
1937年7月28日—30日,平津失陷
激战
3.凇沪会战
八一三事件
1937年8月13日——11月12日, 上海失守
在四行仓库奋战的谢晋元团800 壮士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中国共产党的倡导
2.国共两党达成协议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公布国共 合作宣言,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情感升华―――注目现实、展望未来
2004年元旦上午,正当人 们辞旧迎新之际,小泉第 四次以日本内阁总理大臣 的身份参拜了供奉着东条 英机等甲级战犯牌位的靖 国神社。
小结
•一、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1、时间:1937年7月7日 2、地点:宛平城
3、性质:日本挑起的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
4、影响:揭开了中华全民族的伟大抗日民 族解放战争的序幕
1937年7月15 日,中共中央 向国民政府提 交了《中国共 产党为公布国 共合作宣言》。 9月22日,国 民党公布了此 宣言。至此, 国共第二次合 作正式形成。
返回
第八路军和第 十八集团军的 臂章和总司令 部证章。
八路军总司令朱德
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 (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共产党军队改称八路军和新四军 《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王炤泮

王炤泮

王炤泮有这样一位抗日英雄,他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死在了国民党的刑场上。

他是真正的民族英雄,他有功于国,有功于民族,竟被人为的尘埃掩埋了五十四年之久,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他的抗日功绩才得以重见天日,他就是郑桂林。

节选自于苏军《郑天狗》可是还有一位抗日英雄,他同样没有死在战场上,却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我党判了徒刑,他同样有功于国,有功于民族,但竟已被人为的尘埃掩埋了八十年之久,他的抗日功绩至今还没有重见天日,他就是郑桂林的生前挚友王炤泮。

笔者笔者QQ:6635962 昵称:北雁南飞笔者所了解的情况主要来自于亲人(由其是笔者二伯父)的亲口讲述。

同时笔者也查阅了一些相关书籍,主要有:《东北血痕》,印维廉,管举先著,中国复兴学社,1933年5月第一版。

《东北义勇军》,陈彬龢著,日本研究社发行,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五日出版。

《东三省义民血战记》,上海东北难民救济会,1932年9月18日版。

《东北抗日义勇军史》(上、下),温永录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东北抗日义勇军史》,潘喜廷、卞直甫、赵长碧、王秉忠著,辽宁人民出版社。

《辽西抗日义勇军》,穆景元、白俊山著,辽宁大学出版社。

《辽宁抗日风云录》,胡淑英、李秉刚著,辽宁人民出版社。

《辽西义勇军诗稿》,问昕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

《绥中县志》,绥中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

《绥中县辛未九一八变后大事记》,温继峤主修,康德元年(1934年)。

《义勇风云》,李文喜、陶国慷著,环球出版社。

《文史资料选编》(第四辑)东北抗日义勇军在绥中抗日活动史料专辑,绥中县政协文史资料选编委员会、绥中县档案馆编,1983年。

《东北巨变血泪大话史》,上海文化美术图画公司出版。

(1933)《东北抗日义勇军人物志》谭译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东北义勇军概况》阎宝航主编,东北抗日救国会出版社,1932年。

当然,限于有些书籍比较稀缺和财力等原因,笔者收集资料十分有限。

14年抗日战争

14年抗日战争

北洋军阀统治, 阶级矛盾尖锐 打倒北洋军阀 党内合作
中日民族矛盾上 升为主要矛盾 打倒日本 党外合作
合作坚持到抗战胜利
结果 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
全民族抗战的表现: ①抗战旗帜: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②抗战地域:真正的全国战争。前线军民抗日,后方全国救亡。 ③参战人员:全国各阶级、各阶层。 ④党派团结:全国各党派均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分裂对抗,求 同存异,在抗日基础上团结一致。 ⑤军队合作: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 游击队,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 ⑥抗战基础:广大群众,是抗战胜利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国民党先后有74名将军战死在沙场,其中佟麟阁、 赵登禹、张自忠等8名上将;吴克仁、 冯安邦等32 名中将;邹绍孟、王凤山等32名少将。
①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阴谋,使抗战成为持久战; ②为中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共 赴 国 难
全 民 族 的 抗 防御阶段(1937.7—1938.10)
淞沪会战
太原会战 平型关大捷
国 民 党 正 面 战 场
台儿庄大捷 武汉会战
广州、武汉先后失 守,抗战进入相持 阶段
徐州会战
台儿庄大捷
——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如何正确看待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
自1937年7月到1945年8月的8年中,中华民国政 府军发动大型会战26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 斗28931次。陆军阵亡、负伤、失踪3211419人。空 军阵亡4321人,毁机2468架。海军舰艇损失殆尽。
(3)抗战反攻阶段(1944—1945)
①背景: 国际: 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 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 国内:中共“七大”召开 1945年春 延安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案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案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牢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合作共赢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一、【课标要求】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二、【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以日军侵华线和中国抗战线两条线索纵深推进。

日军侵华线叙述日本帝国主义先后在华发动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侵华范围也从1931年的局部侵华到1937年的全面侵华。

侵华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在各个领域都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与此同时,另一条线索即中国抗战线亦方兴未艾,中国人民的抗战热情逐步高涨。

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抗日救国,华北事变后进一步调整政策,在瓦窑堡会议上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受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1937年七七事变后,年七七事变后,进入全面抗战阶段,进入全面抗战阶段,进入全面抗战阶段,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形成,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形成,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抗战期间,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抗战,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相对完整学习了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和日军诸多暴行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过程等史实,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习边界,探讨抗战时期各阶层政策变化的原因,深化对历史的理解;从时空角度绘制抗战形势图,探讨抗日战争与当时国际大背景的联系,构建大历史观;实地查找相关战抗日史料,涵养家国情怀。

四、【教学目标】1.通过时空定位,知道抗日战争从局部到全面的时空演变。

2.通过史料呈现与分析,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理解抗日民族统战线的形成过程,解释中共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课程标准】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一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上承第七专题中“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内战激烈”的重要内容。

在这种两方对战的大环境下,日本军国主义“趁乱起火”、抱有侥幸心理,发动局部侵华战争,是侵华战争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内战局势下“国军无暇顾及外敌、政府推行攘外安内政策”,也使得日军侵华过程顺利且迅速,最终演变为全面侵华战争。

由此可以看到本课是对上专题内容进一步延伸与发展,呈现现逻辑上的因果联系。

另一方面,本课讲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无到有、从初具雏形到最终确立的发展过程,而这一战线形成的最大特征就是形成以“正面、敌后两战场”相互配合的军事基础,为下一课《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除此之外,应该认识到抗日战争是反侵略斗争第一次完全胜利,不仅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在反侵略斗争中屡战屡败的屈辱史,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基;因此本课无论是在整个中国近代史、还是世界战争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标】1、利用相关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的分析,理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从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2、通过相关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的解读,知道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用史实回击当今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略的言论,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涵养家国情怀素养;3、通过地图和梳理时空坐标轴,明白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步步侵略,知道中国人民从局部到全面进行抗日救亡运动的史实,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培养铭记历史爱好和平的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教学难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图片导入[讲述]:同学们好,我们来看这样一张照片。

金冲及:抗战前夜中共中央战略决策的形成

金冲及:抗战前夜中共中央战略决策的形成

专题研究抗战前夜中共中央战略决策的形成金冲及提 要: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的一年多内,实现了战略性的转变:从十年内战到国共合作,从抗日反蒋到联蒋抗日,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到其实现。

这是一个艰难曲折和充满矛盾的过程。

本文着重从中共中央高层决策的视角,依据大量档案资料,对客观局势的复杂演变和主观认识的反复探索过程进行系统的考察。

关键词:中共中央 统一战线 西安事变 政治局会议从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到抗日战争爆发,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一次战略性的大转变:由国内土地革命战争转到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全民族抗日战争打下了基础。

经历了十年内战以后,要实现这样的大转变谈何容易。

在十年岁月中,中国共产党人积累的创痛和仇恨是很难淡忘的。

国民党对抗日的态度一时又令人难以捉摸,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依然一心想消灭共产党。

这样两个党要实现和解和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能不经过一段艰难而曲折的旅程。

看起来似乎难以想像的事情,最后终于变成事实。

对这个问题,许多学者已从不同角度作过细致的论述。

本文想着重从中共中央高层决策过程的视角,作一点探讨。

一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历史是无法割断的。

如果要全面论述这个问题,应该从更早说起。

为了节省篇幅,本文选择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作为考察的起点。

为什么选择1935年最后几个月作为考察的起点?那时,日本军国主义者正加紧对中国的侵略,特别是要把华北纳入它的直接控制之下,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的沉痛呼声便是在有关抗战前后国共关系研究的著作可参考胡绳主编: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1年;黄修荣: 国共关系七十年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程中原: 张闻天传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杨奎松: 西安事变新探 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研究 ,台北:东大这时喊出来的;在民族危机空前深重的刺激下,以一二九运动为起点,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日救亡浪潮蓬勃兴起,民众广泛觉醒,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成为人们的强烈要求;国民党当局由于自身统治遭受严重威胁,开始酝酿改变对日政策;共产国际七大结束不久,提出要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起草的 八一宣言 已经发表。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二)表格梳理正面战场的战争教师:向学生展示表格内应填写的内容,给学生1分钟的时间与自己所填写的内容进行核对(三)探究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国民政府告全体上海同胞书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后,日本侵略者停止了向国民党战场的战略性的进攻,逐渐地将其主要军事力量移到了解放区战场。

从这时起,国民党政府开始了它的政策上的变化,将其重点由抗日逐渐转移到反共反人民。

它采取了对日消极作战的政策,保存军事实力,而把作战的重担放在解放区战场上,让日寇大举进攻解放区,它自己则“坐山观虎斗”。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教师: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上的作用(一)过渡到敌后战场教师:请学生看教材150页“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向学生讲解战争形式的变化,解释何为“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打击日军的相关史实(二)通过解读左权的家书认识敌后战场我担心着你及北北,你入学后望能好好的恢复身体,有暇时多去看看太北,小孩子极需人照顾的。

此间一切如常,惟生活则较前艰难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

我也种了四五十棵洋姜,还有二十棵西红柿,长得还不坏。

今年没有种花,也很少打球……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

——左权致夫人刘志兰教师:给学生半分钟时间仔细阅读家书,向学生提出问题1.“左权家书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2.“生存条件为什么会这么艰难?(是谁造成的)”3.“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政策或措施?”4.“这封家书体现了左权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学生回答并给出答案。

“在地”与“他方”的陈词

“在地”与“他方”的陈词

“在地”与“他方”的陈词作者:王淼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24年第04期摘要:“日本侵华”“日据马来亚”是离散于母国外的马来(西)亚华人乃至全人类的历史之殇。

战时,马来(西)亚华人“以笔应战”,形塑马华小说抗战传统。

战后,不在场的新生代马来西亚华裔出于精神防御的自保需要与身份确认的强烈渴望,“小说”抗战。

新生代马华小说、马英小说经由新历史主义的叙事、不可靠的叙述,为官方大历史陈列的“抗战”提供“在地”与“他方”的双重陈词。

关键词:新生代马来西亚华人小说;抗战书写;精神防御;身份确认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数字化路径研究”(22Z048)作者简介:王淼(1998- ),女,陕西咸阳人,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华人文学。

一、引言之于以1937年“日本侵华”、1941年“日据马来亚”为主要历史语境的新生代马来西亚华人小说①,抗战书写是其文本不可忽略的重要内容。

学界对马来(西)亚华人小说中的抗战书写更是早有关注,呈现出重个案、轻宏观,重史料、轻文本,重马来亚华文小说、轻新生代马华小说(至于马英小说则关注更少)的面貌②。

在面对日本法西斯残暴行径时,南渡的中国人、“抗日卫马”的马共文人、马来亚本地的华侨都同祖国人民同仇敌忾,写下了不少具有“抗日救亡”使命的文字,为新生代马来西亚华人小说埋下“抗战”伏笔。

新生代马来西亚华裔③也不断以“抗战”作为小说写作的重要元素。

以黄锦树、黎紫书为代表的新生代马华小说家,以欧大旭(Tash Aw)、陈团英(Tan Twan Eng)为代表的新生代马英小说家记述或重述了侵略者的罪恶行径,为这段历史提供了“在地”与“他方”的双重陈词,提醒人们正视战争的代价,珍惜和平。

二、追踪源流:马华小说的抗战传统新生代马来西亚华人小说中的抗战书写并非“现代发明”,而是基于马华小说的抗战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日本史料看,谁在真正抗日!不知从何时起,一股妖气阴气开始弥漫在祖国的大地上,欺骗着善良的中国民众。

这股妖气摇唇鼓舌抹黑共产党的军队,歪曲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别有用心地为蒋介石歌功颂德,对蒋介石消极抗日招幡呐喊、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究竟谁真正抗日?我看,作为当时敌国的日本是最有发言权不过的了,他们才最清楚谁对自己打击最大,谁在真正抗日,他们最怕谁。

下面,披露部分日本史料,以还原于历史的真相!让中国人看清楚,谁才是真正的抗日英雄,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1.蒋介石对日本采取的“不抵抗政策”语录如果日本能担保中国本土十八行省的完整,则国民政府可同意与日本谈和,或可在不损我国尊严之前提下让出东北。

——国民政府密使许世英赴日本谈判转述蒋的口信(出自:1931年10月日本新闻)日本终究不能作我们敌人,我们中国亦究竟有须与日本携手之必要。

——蒋介石文《敌乎?友乎?中日关系之检讨》(1934年12月日本新闻)奢言抗日者,杀无赦。

——蒋介石在中日签定《何梅协定》后的讲话(1935年)2.蒋介石与日本签订的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1933年3月,日军占领热河,大举进攻长城各口,共军赤匪顽守抵抗,蒋介石国民军不战而败。

5月31日,国民党政府派熊斌与日本代表冈村宁次在塘沽签订停战协定。

规定中国军队撤至延庆、通州、宝坻、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以上地区以北、以东至长城沿线为武装区,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对东北、热河的占领,同时划绥东、察北、冀东为日军自由出入区,从而为日军进一步侵占华北敞开了大门。

《塘沽协定》内容: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元帅武滕信义,于昭和8年(1933年)5月25日,在密云接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所派军使、该分会参谋徐燕谋所提出的正式停战提议。

依此,关东军司令官元帅武滕信义,关于停战协定,委任全权于该军代表关东军副参谋长少将冈村宁次,在塘沽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所委任的停战协定全权、华北中国军代表、北平分会总参议、陆军中将熊斌,签订停战协定于下:一、中国军队一律迅速撤退至延庆、昌平、高丽营、顺义、通州、香河、宝坻、林亭口、宁河、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

尔后,不得越过该线,又不作一切挑战扰乱之行为;二、日本军为证实第一项的实行情形,随时用飞机及其他方法进行监察,中国方面对此应加保护,并给予各种便利;三、日本军如证实中国军业已遵守第一项规定时,不再越过上述中国军的撤退线继续进行追击,并自动回到大致大城一线;四、长城线以南,及第一项所示之线以北、以东地区内的治安维持,由中国方面警察机关担任之,上述警察机关,不可利用刺激日军感情的武力团体;五、本协定盖印后,即发生效力。

作为以上证据,两代表于此签名盖樱昭和八年五月三十一关东军代表冈村宁次(盖章) 华北中国军代表熊斌(盖章)(出自《中外约章汇要1689—1949》)1934年签订的《塘沽协定》,认可长城线是与伪满的政治分界线,默认了“满洲国”的存在,及日本对满洲国的控制。

3.蒋介石所谓“抗战”的底线蒋中正在1937年8月7日的国防联席会议上讲话:“许多人说冀察问题、华北问题,如果能予解决,中国能安全五十年”。

“有人说将满洲、冀察明白的划个疆界,使(日本)不致再肆侵赂。

划定疆界可以,如果能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的资源,日本不得有丝毫侵占之行为,这我敢做。

可以以长城为疆界。

”——国防联席会议记录(1937年8月7日)。

蒋中正就这样把以恢复七七事变以前的原状”,作为对日谈和的交涉条件。

但日本政府不理睬蒋中正的条件。

他们用行动回答了蒋介石,继续攻占上海、南京。

1938年1月11日日本政府的御前会议决定:“对中国现中央政府,帝国采取的政策是设法使其崩溃”;终止“陶德曼调停”(当时蒋介石企图通德国大使陶德曼与日本谈和);近卫首相于1938年1月16日发表“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声明。

1939年3月,蒋介石亲自指挥复兴社的杜石山、柳云龙与日本宣野长知、小川平吉在香港举行讲和谈判。

3月17日,柳云龙向宣野提出和平条件:必须“恢复卢沟桥事变前的状态”,“关于满洲,另行协定”。

小川、宣野对蒋中正的条件根本不予置理。

日本政府于1939年9月13日发表声明,决定扶植汪精卫成立中央政府。

香港日蒋谈和告吹。

(以上出自《小川平吉关系文书》卷2,东京1973年版,614页)4.国民党蒋介石抗战期间卖国反共的《和平意见》据日本档案《桐工作圆桌会议的经过概要》(1940年3月)、《今井武夫回忆录》收录的双方“对答记录”和中国方面3月10 日提出书面的《和平意见》记载,蒋介石的重庆代表在交涉中对日本方面作了大幅度的让步:(一)“满洲国的独立是既成事实”,蒋委员长“对此表示承认毫无异议”。

目前,中国方面主张中日“缔结特别协定,两国共同将其作为保护国”。

(出自:《今井武夫回忆录》第134、136、341页。

)(二)原则上同意“缔结防共协定及使内蒙地区特殊化”;万一“在国防上有必要时,可推迟一部分撤兵”。

(出自《今井武夫回忆录》第137、340页)。

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桐工作圆桌会议的经过概要》的表述是:“中国方面提出,当撤兵之际,在具体方法上,日本军可在必要地点,相当长期地延缓撤兵。

”(三)中国(即蒋介石国民党方,下同。

)放弃抗日容共政策“乃和平协定后中国所取之必然步骤”。

(出自:《和平意见》第二条;《今井武夫回忆录》第139页)。

重庆代表、最高国防会议秘书主任章友三强调:“自然停止抗日”;“中国正在努力剿共,所以防共问题可交给中国好了。

”(出自:《今井武夫回忆录》第132—133页。

)(四)可以把华北、长江下游地区作为“经济合作”地带。

(出自:《今井武夫回忆》第133页)。

“绝对同意”给日本臣民以在中国内地的居住、营业自由。

(出自:《和平意见》第五条;《今井武夫回忆》第139页。

)(五)中国招聘日本的军事、经济顾问。

(出自:《和平意见》第六条;《今井武夫回忆》,第139页。

)5.蒋介石卖国投敌“档案”揭秘1938—1940年秋,中日方有过三次议和,档案材料显示,蒋中正的国民政府一方,以苟安性质的“恢复七七事变以前的原状”作为“底线”,对日谋求妥协。

而天皇制日本的权力机构则明确决定要设法使中国现中央政府崩溃。

1938年7月,五相会议决定的《适应时局的对中国的谋略》规定,日本政府的方针是:“推翻中国现中央政府,使蒋中正垮台”。

在双方“底线”有天壤之别的交涉中,日本方面的条件一步步升级,变本加厉,而且对重庆寸步不让。

而蒋中正及其代理人却一味地单方面让步,答应诸如对“满洲国加派公使或大使”;缔结特别协定,认可伪满作为日本、中国的“保护国”,同意“讨共”,“用密约办理”;重庆放弃“抗日容共”政策,划内蒙为“特殊地区”;可以华北和长江下游作为“经济合作”地带;承认共同开发中国资源、接受日本顾问等等。

日本外相广田弘毅在1935年10月对中国驻日大使提出的所谓“对华三原则”,其内容是:一、中国取缔一切抗日运动,放弃依赖英美的政策;二、中国承认伪“满洲国”,树立中日“满”经济合作;三、中日共同防共。

11月至12月间,中日双方就“广田三原则”多次进行谈判。

1936年1月,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发表声明,说“国民政府既非全部承认三原则,亦非全然不承认”。

1936年11月间,蒋中正的代表张群曾和日本驻华大使川樾茂进行秘密谈判(出自:“高宗武参与其事”),谈判达成的条件之一就是承认“满洲国”。

6.蒋介石集团借抗战之名发国难财(第六部分的资料出自美国)二战中的最大丑闻:走私贪污军用物资。

1942年6月美国与中国签订《租借协定》,向中国提供价值为35亿美元的军用物质。

但这些援助物质,被腐败的国民党政府官员们视为“唐僧肉”,大家都试图从这里捞一把。

装满战略物质的卡车从印缅公路开进中国后,有很大一部分便下落不明了。

不久这些战略物质就出现在黑市上,不少军用物资还通过走私的方式卖给了日本人。

美国驻中国战区最高参谋史迪威也向罗斯福密报很多美援物质都流到了日本人手中,日本把国民党政府对军用物质的走私贪污称为“二战中最大的丑闻”。

宋氏家族借机大发国难财掌握国民党政府经济运营大权的宋氏家族,更是借机大发国难财。

50年后的1983年,美国公开了联邦调查局1943年的调查报告,其中这样写道:“宋氏家族对中国经济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他们对金钱的欲望更超过对政治的欲望,美国5亿美元贷款相当一部分已经装入了宋氏家族的腰包。

”,美国财政部甚至还有人把宋氏家族戏称为“宋氏贼团”。

蒋宋家族如此,结果是上行下效。

国民党军官也乘战争之机搜刮民财。

管辖河南战区的汤恩伯将军,借战争之名向农民征收“特别税”,把农民的最后一点存粮也强行夺走。

汤恩伯的苛税加上天候不好,造成了1942年到1943年的河南大饥荒。

当时河南农民有这样的口头禅:河南两大害,黄河和汤恩伯。

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到河南采访报道了那里饿殍遍地,人吃人的惨状。

河南大饥荒的报道在《时代周刊》刊登后,在美国引起很大反响。

美国人很反感中国政府不顾民众的需求,强征老百姓口粮的作法。

宋美龄看到《时代周刊》的报道后大怒,认为有损于中国政府的形象,要求《时代周刊》解雇写该报道的记者,但被《时代周刊》拒绝。

抗战8年货币发行量增加738倍1942年2月美国向中国提供5亿美元贷款后,要求中国汇报资金的使用情况,但重庆政府却在美元汇率上做文章。

当时法币和美元兑换的官价是20元法币兑换1美元,而黑市价格却是3000多元法币兑换1美元。

在重庆一包香烟按照官价兑换的价格为5美元,而在黑市上1美元就可以买到160包香烟。

重庆政府则按照官方兑换价向美方汇报美元的使用情况,自然是数字水增,在重庆国府的报帐中,修建一个公共厕所的造价都要1万美元,在美国传为笑谈。

重庆国府由于经济状况恶化,不得不靠增发货币的方式来维持财政。

据重庆国府公布的货币发行额:1938年23亿元、1939年43亿元、1940年79亿元、1941年151亿元、1942年底344亿元、1943年753亿元、1944年1894亿元、1945年10319亿元,抗战8年期间货币的发行量居然增加了738倍。

大量增发货币的结果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暴涨。

在重庆,不仅一般民众食不饱腹,连中流知识分子家庭的生活都陷入苦境,而政府的各级官员却乘机大发国难财,导致民怨载道。

人们对蒋介石政府失去了信任,转向支持共产党的人越来越多,国民党政权的倾覆已显露端倪。

7.蒋介石政府给日本伪军发放军饷说出来可能让人不信,国民党政府竟然给投降日本鬼子的伪军发放军饷。

这是世界史上千古罕见的“奇闻”,而这件奇闻就实实在在地发生在蒋介石身上。

战后有人开玩笑说,伪军没有战斗力,只是白白消耗日军粮食。

其实,不少伪军投敌后,并没有消耗日本人物资,而是享受着重庆的军饷,用非沦陷区人民的血汗钱帮日本人养伪军杀中国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