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发动灭亡中国
中国近代史纲要ppt六

1927年6月,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义一在东京召开 “东方会议”,抛出名为《对华政策纲领》的侵略中 国方针,公然将中国领土分为“中国本土和满蒙”, 阴谋把中国东北地区分割出去,使之变成日本的殖民 地。1927年7月25日,田中义一又拟订了对华侵略计划 ,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阐述了侵略中国的方 针政策,提出了日本新大陆政策总战略:“欲征服中 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日 本获得中国的资源后,就可以进而征服印度、南洋诸 岛、中小亚细亚乃至欧洲。”《田中奏折》还制定了 具体的侵略步骤:第一步占领台湾,第二步占领朝鲜 ,第三步占领满蒙,第四步征服整个中国,第五步征 服整个世界。
返回
日本教科书中的插图
日本兵在 中国的街 头吃饭
返回
3、当前日本当局在侵华问题上的言行
满纸荒唐言: 关于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战争的目的:“(我 们试图)从欧美列强的统治下解放亚洲,并在日本 的领导下建设大东亚共荣圈”。 关于“九· 一八”事变:此次事变完全由中国 方面引起。而且日军仅仅是“炸毁了南满铁路” 。 关于卢沟桥事变: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 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 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
二、局部抗战和救亡运动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 民族的深重灾难
1、日军残暴的殖民统治
政治上:扶植傀儡政权,实行以华制华。
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 在华中发动“清乡运动”; 对占领区人民实行疯狂迫害,制造惨绝 人寰的大屠杀及惨案。
⑴“南京大屠杀” ⑵细菌战和毒气战 ⑶制造了许多南京大屠杀式的惨案。
返回
1、日军残暴的殖民统治
目 的 : 把 沦 陷 区 的 经 济 变 为 它 的 附 庸 经 济 。
近现代史纲要——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军队中的 部分爱国官兵进行了局部抗战。中国 共产党开始同国民党官兵的抗日合作。 在东北,中共满洲省委同以原东 北军为主体的抗日义勇军进行合作。
坚持抗日的 东北义勇军
1933年5月,原西 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 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 同盟军,并谋求同共产 党合作。在同盟军中工 作的共产党员约有300 人。北路前敌总指挥吉 鸿昌不久加入了中国共 产党。 察哈尔民众抗日 同盟军在行进中
曾经在李宗仁身边工作过 的程思远先生,在他写的《我 的回忆》中披露了这样一个情 况: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 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 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 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 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 把它向蒋介石转述,蒋也表示 赞成。不久,即发给国民党每 个军官一本《论持久战》。
吉鸿昌
在中国共产党关于救亡图存、全民抗战 的号召和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1935年 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示 威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 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等口号,这就是‚一二· 九‛运动。
“一二· 九党为什么能实现第二次合作?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本章概述:
基本特征: 全民族反侵略战争 三条基本线索: 一对主要矛盾 日本帝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两条抗战路线 和两个战场
国 共
片面 全面
正面 敌后
三个发展阶段 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1.灭亡中国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 “按明治大帝遗策, 第一期征服台湾,第 二期征服朝鲜等,皆 已实现。惟第三期之 灭满蒙,以便征服中 国领土尚未实现。‛ 日本侵华的东方会议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敌对状态,红军、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形
成了民族统一战线。
27/ 51
中共中央发布《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
1936年5月、《停战议和一致抗日》 9月, “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对蒋介石的政策
对蒋介石的政 策 “反蒋抗日” “逼蒋抗日” “联蒋抗日”
起止时间 1931年9月中旬—1936年5月初 1936年5月——同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前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整个抗日战争时期
一、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1.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140
日本的大陆政策
也称大陆经略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 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
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
1927年 “东方会议”、 “对华政策纲领”
1927年7月 “田中奏折” ,宣称:“惟欲征服支那,
28/ 51
4. 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146
“停止内战,改组政府,出兵抗日” 成为国内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结束
29/ 51
5.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47
8月,国共两党达成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 八路军 (后改18集团军) 南方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9.22 ,国民党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
52/ 51
中国最后取得胜利,“亡国 论”是错误的
(2)毛泽东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战略防
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
(3)意义:阐明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揭示了抗日战争 的发展规律,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侵略战争

卢沟桥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1、日本在其占领区的残暴统治 1895年《马关条约》后,对台湾进行了50年的殖民
统治。1931年开始对东北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 随着日本入侵,大片国土为日军占领,占领区的殖
民地化迅速出现。 集中表现在日伪傀儡政权的建立、日本的殖民经济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 的侵略战争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1、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 19世纪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
道路,逐渐发展为军国主义国家。 1927年日本田中义一《对华政策要领》,欲
征服满蒙,日本成为亚洲的战争策源地。 1929年日本受经济危机影响,日本决心以侵
南 京 大 屠 杀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后来又对抗日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 仅在山东、苏皖等7个根据地,中国军民被 杀害达318万人。
日军还悍然使用细菌战、毒气战。到处残 害劳工,强征慰安妇。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
军事工业为主导的重工业急剧发展。 政治上,逐渐法西斯化。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2、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 经过长期的准备,日本帝国主义于1937年
7月公然发动大规模的全面侵华战争。 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
桥附近,突然向中国驻军进攻,中国官兵 奋起抵抗。 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
掠夺与殖民文化的推行。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2、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 侵华日军犯下了空前严重的罪行给中华民
近现代史第六章

第六章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
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了一系列事端,这一系列事端被称为“华北事变”。
国民政府正在全力“围剿”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对日本实行不抵抗主义和“攘外必先安内”的妥协方针。
1937年7月7日,驻丰台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炮轰宛平城,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驻军奋起反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全面抗战新阶段。
1940年3月,在日本的操纵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日本侵略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第一,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30万人以上的“南京大屠杀”第二,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
第三,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中共中央先后选派罗登贤、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赵一曼等到东北,加强中共满洲省委及各级地方党组织的领导力量。
1934年六月,各抗日游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2月,又改建为东北抗日联军。
在东北,中共满洲省委同以原东北军为主体的抗日义勇军进行合作,其领导人之一李杜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2年1月28日,驻上海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蔡廷锴、蒋光鼐的领导下抵抗日军,中共中央号召各界民众组织义勇军,支援十九路军作战。
(1.28事变)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并任同盟军总司令。
同盟军北路前敌总指挥吉鸿昌不久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以及国民党内李济深、陈铭枢等反蒋爱国人士在福州举行抗日反蒋事变。
1934年4月,由中国共产党提出,宋庆龄、何香凝、李杜等1799人签名,发表了《中国人民对日作战基本纲领》。
一二•九运动及其意义:华北事变后,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
学生们喊出“反对华北自治统治”、“打到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游行队伍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
近代史纲要考点整理3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1、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2、抗日战争的爆发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突然向中国驻军进攻,中国官兵奋起抵抗。
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
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国民党当局的基本政策“攘外必先安内”,采取不抵抗主义;与其形成鲜明对照是是,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1、一二九运动与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1)华北事变:2)瓦窑堡会议为了实现在新的形势下政治策略的转变,1935年12月25日,党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
瓦窑堡会议是遵义会议后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是解决政治路线问题。
2、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1)经过: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以民族大义为重,置个人毁誉和集团的安危于脑后,于1936年12月12日,为了实行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张杨两将军毅然在西安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并通电全国。
2)和平解决经过深入的反复的讨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
根据这一方针,党中央应张杨的邀请派周恩来、叶剑英、秦邦宪组成中共代表团,骑马赶到延安机场,然后乘张派来的飞机飞往西安。
周恩来以国家民族大义的崇高精神和析理入微的恳切言词,终于说服了杨。
也使得蒋不得不改变其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发表抗日通电,开始“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1、国共合作,共赴国难在中国共产党的多次催促下,国民党中央通讯社1937年9月22日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表现出一定的抗日积极性。
《中国近现代史》抗日战争

1935年开始,日本入侵华北, 让华北政权“特殊化”,策动华北 五省两市“防共自治运动”,制造 傀儡政权。并开始着手全面侵华的 准备。
3、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日本相继占领了北平、天津、太原、济南、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城市。 1938年10月后,日本侵华政策调整:
淞沪会战(1937.8.13—11.12)
中国兵力:70万 日本兵力:30万
中国伤亡:30万以上 日军伤亡:6万左右
美国报纸发表的图片《中国娃娃》 (被日军轰炸后的上海火车站)
忻口会战(1937.9.13—11.8)
中国兵力:28万 日本兵力:7万
中国伤亡:10万 日本伤亡:2万
抗战殉国的第一位军长 郝梦龄
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以后,出现了中途妥协和内部分裂两大危险
中国共产党提出三大口号: 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 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 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
(3)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和同顽固派作斗争的策略原则
发展进步势力
策略总方针 → 争取中间势力
孤立顽固势力
策略原则 → 有理 有利 有节
A . 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B. 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建立和发展汉奸组织;
c. 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1、殖民统治
在中国的东北和其他占领区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 生杀予夺、掠取资源和财富、奴化教育
2、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
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 (1)民主主义革命 (2)社会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抗日战争

南京大屠杀 期间,我国 遇难者达三 十余万人。
对儿童的活体解剖
拓宽视 野
2、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 日本在东北设立“南 满铁路株式会社”和 “满洲重工业股份公 司” 两大垄断企业, 在关内设立“华北开 发股份公司”和“华 中振兴股份公司”, 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 脉,肆意掠夺中国的 资源。
日本发行 的南满铁 路股票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 中流砥柱
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1937年8月,中共 洛川会议制定了抗 日救国十大纲领, 强调要打倒日本帝 国主义,关键在于 使已经发动的抗战 成为全面的全民族 的抗战。
洛川会议旧址
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 东在《论持久战》中系统 阐明了持久抗日战争的总 方针。他科学地预测了抗 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 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 略反攻三个阶段。并指出,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属于 中国。
汪精卫在伪政权办公室
汪精卫加入轴心同盟国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2、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
(1)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1937年12月,震惊中外的 “南京大屠杀”,公然进 行杀人比赛,死者达30万人以上。 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开展大规模的“扫荡”,实行 “三光”政策。 日军的731部队悍然实行细菌战、毒气战。造成大量 中国居民死亡,甚至实行“活体解剖”。 日军在占领区残害中国劳工,强迫一些中国妇女充当 “慰安妇”。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2)在东北:
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 1932年,日军扶持拼凑伪“满洲国”。伪“满洲国” 在“日满共同防卫”的借口下,确认日本在中国东北 的一切权益。 中国东北三省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勿忘国耻!
中国
• 中国刚刚走出近两千 • 党派相争,政治格局 混乱。 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 综合国力落后。 • 北洋政府的残暴统治 • 国民政府的腐败 • 共产党实力尚薄弱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实施
一: 1927年日本田中义一《对华政策纲要》, 欲征服满蒙 使“大陆政策”进一步发展和 具象化,日本成为亚洲的战争策源地。
3.在占领区掳掠和残害中国劳工。
辽源万人坑: 辽源万人坑是日伪统治时期辽源煤矿死难矿工文物馆:又名 辽源矿工墓,位于吉林省辽源市市区西北约8公里处。全 称为"日伪统治时期辽源死难矿工纪念陵园"。位于辽源市 西北8公里,在辽源矿区西南,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日 本侵略者为把辽源的矿山变成"以战养战"的物资供应地和" 以华治华"的集中营,在矿区设立了法西斯统治机构,在 掠夺大量煤炭的同时,制造了6个万人坑、7处尸骨点和1 处"炼人炉"。为了不忘历史,缅怀死难的矿工,1963年, 辽源煤矿工人在这里建立起了永久保护尸骨展馆和矿工纪 念碑。。
三:华北事变 • 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之后,随机入侵中国华 北地区。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一系列 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华北政权的“特殊 化”要求。华北成为日军可以自由出入的 真空的地带。接着,日军又策划华北五省 两市“防共自治运动”,制造傀儡政权。
四:卢沟桥事变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7月31日),又称卢 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为中国抗日战 争全面爆发的起点。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 演习时,夜间日本军队以有己方士兵失踪为借口, 要求进入宛平县城调查。遭到中华民国拒绝后, 日本军队于7月8日凌晨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发动 进攻,中华民国国军抵抗。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 一个连仅余4人生还,余者全部壮烈牺牲。七七事 变是日本全面侵华开始的标志,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制作人——视传班第三组成员
• 战争发生的背景
1. 日本 2.中国
日本
• 政治背景:
• 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之 后,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 义道路,并逐渐发展成军 国主义国家。第一次世界 大战之后,日本军国主义 势力进一步控制政权,对 内镇压人民,对外侵略扩 张。
经济背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一:对占领区的残暴统治
1.早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就在台 湾开始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掌控人民生死, 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和同化政策, 开展“皇民化”运动。 2.1931年占领东北,开始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 建立伪“满洲国”。华北事件后,占领整个华北 区。
4.强迫中国妇女、欺骗日本妇女充当慰 安妇。
• 从1937-1945年8月15日,8年中,除西藏、 西康、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 四川外,我国其它省份皆遭日军铁蹄践踏, 伤亡人数达3500多万,直接和间接财产损 失共达620多亿美元,冻死、饿死者不计其 数,被抓到日本的华工大约1000多万,从 1874到1945日本侵华时期,中国非正常死 亡累积人数至少达2.8亿,经济损失50万亿 美元。
1929年10月,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席卷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 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那么 基于这样的原因,国内的各种矛盾激化,势必导致社 会动荡,政局动荡.在这样的形势下,就有两条路线 摆在政府的面前. 一是在本国内部化解矛盾,罗斯 福采取的就是这样的方法,及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二是转嫁危机,而发动战争就是最好的方式. 一方 面可以拉动工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稳定这回. 另一方面,可以获得巨额的战争赔款来缓解经济上 的危机.德国,日本正是采取的这样的方式。
二: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 日本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和部分地区的殖 民统治,犯下了空前严重的罪行,给中华 民族造成了严重的灾难。
1.大屠杀
日军对占领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制造的惨案不计其数。1937年,日军占领 南京,进行了烧、杀、淫、掠、“大竞 赛”。及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2。实行细菌战、化学战,对中国军民进 行人体活体实验。
二:
九一八事变 •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国 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 华的开端。 •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 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 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 “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 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 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 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
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 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 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 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 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 血!”的响亮口号。 • 抗日战争由此全面爆发,日军挑起的七七事变 带来了中国长达八年的浴血抗战……
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东北地方当局和国民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
政策。据说事变发生前,蒋介石于8月16日致电 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 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此即所谓“铣 电”,但这封电报的真实性至今无法证实,张学 良晚年否认有此电。)当时,日本关东军不到两 万人,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16.5万人,在关 内还有近十万人。东北军部队多次接受张学良不 准抵抗的训令,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 自发英勇抵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