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战争根源之浅析

合集下载

试论日本侵华的历史根源

试论日本侵华的历史根源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其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结合的产物,日本侵华也不例外。

本文就"日本侵华这一历史事件的必然性何在"这一问题,来寻找和探讨日本侵华的历史根源。

就时间而言,它始于亚洲的大门被欧美列强打开之后;就其发展程度而言,它又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步伐相一致;就其具体内容而言,又可划分为政治根源、经济根源、人口根源和思想根源等几个方面。

本文就是以其具体内容为载体,其他方面容入其中来论述的。

[关键词] 日本侵华政治根源经济根源人口根源思想根源[RESUME OF THESIS] As Marxist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tells us, the happening of any historical affair is a result of the inevitability and the contingency, so is Japanese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What‘s the inevitability of Japanese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is the content of this academic thesis. That’s to say,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and inquire into those historical source for Japanese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With regard to the time, it began with the door of Asia open by the big powers from Europe and America. As to the expand extent, it also marched in step with the developing of Japanese capitalism. As far as the specific substance is concerned, it lied in the political source, economic source, population‘s source and thought’s source, etc. This thesis mainly discusses the specific substance of the historical source.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includes the time and the expand extent.[KEY WORDS] Japanese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Political Source, Economical Source, Population‘s Source, Thought’s Source [!--empirenews.page--] 中国和日本本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中日两国人民有着数千年的友好交往,但到了近代,当中国逐步衰落后,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日本帝国主义却成了侵略中国的元凶之一。

浅析近代以来日本连续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浅析近代以来日本连续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浅析近代以来日本连续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摘要】日本是中国的邻邦,然而近代以来日本曾两次大规模地入侵中国,对中国奉行战争政策,其原因有:日本具有军国主义传统;弱肉强食的国际化背景;战争冒险的一再成功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

【关键词】近代日本;连续发动侵华战争;军国主义日本与中国虽有远古友好,但近代以来却纠葛不断。

从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开始,中国就不断遭到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人民蒙受巨大的灾难,并一步又一步的打断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步伐。

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日本对中国采取战争政策的原因,通过分析,有助于我们以史为鉴,更好的服务现在。

一、日本具有军国主义传统日本是一个国土面积有限的国家,仅37万平方公里,其中85%的面积为山地,呈狭窄形。

而且资源极为匮乏,但就这样一个地狭资源少的国家在曾多次入侵朝鲜、中国,同中朝两国人民为敌,使日本成为近代最富侵略性的国家之一。

(一)历史上日本曾多次与中朝交恶。

历史上日本对朝鲜发动过四次大规模的入侵行动,两次侵华战争,这充分证明日本人尚武,好战的本性。

第一次侵朝战争:4世纪中期,当时朝鲜半岛正值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百济想借日本对抗两国,结果引狼入室。

经过战争,日本迫使百济臣服成为朝贡国。

此后,随着大和国的日益强盛,日本进一步控制百济和新罗。

第二次侵朝战争:7世纪中叶,朝鲜半岛纷争升级。

655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合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百济请求日本援助。

大化改新后的日本,开始由农奴制向封建制转化。

为了转移国内守旧势力的锋芒和人民群众的不满,扩大在朝鲜半岛的影响,日本借机出兵朝鲜半岛。

第三次侵朝战争:其发动者是赫赫有名的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是彻底的扩张主义者,面对日本孤悬海外的生存空间,他梦想有朝一日能够染指东亚大陆,迫使朝鲜、菲律宾和中国等地向日本朝贡。

1591年16万日本陆军从斧山登陆,战火熊熊燃烧。

第四次侵朝战争:日俄战争后,日本强迫朝鲜政府承认“保护条约”,并设“统监”统治日本。

日本侵华失败的原因

日本侵华失败的原因

日本侵华失败的原因
日本侵华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店铺告诉大家日本侵华失败的原因吧!
日本侵华失败的原因
1.日本发动是法西斯侵略战争。

2.日本兵力少,难以拉开战线,有一定的局限性。

虽然武器先进,只是暂时的占了上风,最后也是失败。

3.日本人过于轻敌,看不起中国军队,中国军队虽然武器落后,但是中国军队有一种视死如归的精神,敢于以来犯之敌拼命特别是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大大的鼓舞是中国军队的士气。

日本人也有“武士道”精神,但是那种精神不是人用的。

4.日本人太急于求成,侵华战争还没结束,就把美国拉下水,美国当时已经是世界上的军事强国,经济强国了,虽然成功了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但是以美国当时的才力,物力,偷袭珍珠港几乎对美国的海军伤害不大,美国还是有能力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反击的,这样就等于对美国宣战(珍珠港以前美国还是中立国家),这样又给自己立了一个对手,而且是强大的对手,那时候中国已经拖住了日本2/3的兵力了。

5.美国的中途岛战争几乎灭了日本的全部海军,那时候日本已经没有才力再去建造强大的海军了。

6美国的原子弹加速了日本的投降,两个原子弹一个长崎,一个广岛,两个军火库城市被毁掉,日本已经没有武器供给了,只好乖乖的投降了。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与中国抗击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与中国抗击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与中国抗击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面前进行的伟大斗争。

这场战争不仅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全球反法西斯战争产生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论述日本侵略的原因和中国的抗击行动,以及他们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影响。

一、日本侵略的原因日本侵略中国的动因较为复杂。

首先,日本在军国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渴望成为亚洲霸主,并追求资源和市场的控制。

中国作为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国家成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目标。

其次,日本侵略中国还有政治意图,希望通过占领中国获得更大的国际影响力,并使中国成为其殖民地或附属国。

最后,日本还试图通过侵略战争转移国内的社会矛盾和经济危机。

二、中国抗击的过程中国人民在面对日本侵略时表现出了无比的勇气和决心。

中国国共两党联合抗日,推动形成了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了全国各阶层人民。

中国军民发动了抗日游击战争和正面战场的英勇斗争。

同时,中国采取了抗日战略的灵活应对,采取了阵地战、运动战和游击战的组合,有效地削弱了日军的实力。

中国还积极抵制日本的文化渗透和心理战。

三、中国抗击的意义中国抗日战争是华夏民族团结意识觉醒的标志,标志着中国从被动抵抗到主动进攻的转变。

这场战争不仅彰显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也改变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格局。

中国的抵抗激励了其他受到侵略的亚洲国家和全世界的民众,成为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一环。

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还取得了重要的战略意义。

抗日战争使中国军队得到了锻炼和壮大,为日后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同时,战争加速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推动了科技、工业和教育的发展。

中国人民通过这场战争提升了国家地位和对外影响力。

总结起来,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日本侵略与中国的抗击形成了激烈的对抗,双方各自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和战略。

中国的勇敢抵抗以及中国人民的顽强斗争精神印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为后世传承了爱国主义的火种。

这场战争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

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

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原因日本自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曾长期不断地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这当然有一系列的复杂的原因和背景,但归根结底,经济问题是日本侵华的最本质的和最重要的原因。

一、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特点决定其必然对外侵略扩张首先,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带有浓厚的封建性,这是日本对外特别具有侵略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日本明治维新虽然实行了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但是并没有彻底根除封建制度残余,它在经济领域遗留了大量封建因素。

如:日本的财阀组织,象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这些组织不是以银行为中心形成的,而是以家族血缘关系为中心结成的特殊形式的“家族康采恩”,其组织内部维持着森严的宗法式家族统治;在日本的工矿企业中,封建式的剥削方式,象师徒制度、包身工制度、罚款、减薪、减食等盛行;特别突出的是封建土地制度仍被部分地保留下来,因为明治政府在农村中实行的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是根据土地的实际支配权确立土地所有权,即由农民世袭租种的土地、农民短期租用的土地归出租人所有,典押的土地归受押人所有。

这就使在明治维新以前已拥有耕地面积三分之一支配权的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成为了土地的合法所有者,而占全国农户1/3的贫困农民则因丧失份地而成为佃农,出现了作为天皇专制政权在农村支柱的新的地主阶级。

与土地制度改革相适应的税制改革是由国家统一征收地税,并按地价计征,用货币交纳,地租一律直接向土地所有者征收。

所以,地税改革加强了地主对农民的掠夺。

由于高额地租和商人高利贷剥削,再加之农业商品化的扩大,加剧了自耕农的破产,进一步扩大了佃农的队伍。

然而,农村中个体农民的破产和土地所有权的集中并没有引起资本主义大农业的发展。

因为高额地租比经营农场更有利可图,因此,占有了破产农民土地的大部分地主和商人高利贷者,并不去雇佣农业工人经营资本主义大农场,而是把土地分成小块,租佃给破产农民,从中取得高额地租。

明治维新后,直至20世纪30年代,日本作为一个落后的封建的农业国的特征仍十分明显。

中国抗日战争历史背景与原因解析

中国抗日战争历史背景与原因解析

中国抗日战争历史背景与原因解析中国抗日战争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中日两国之间爆发的一场全面抗日战争。

这场战争带有强烈的民族解放色彩,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就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展开探讨,以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段历史。

一、历史背景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和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社会无法真正实现独立、统一和现代化。

此外,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和政治混乱等问题。

这些背景加剧了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的不满和反抗情绪。

二、日本侵华的原因日本对华侵略的原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

政治上,日本国内出现了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和军国主义势力的崛起,他们试图通过扩张疆土来实现国家的强大。

日本的侵略行动被披上民族自卫的幌子,然而实质上是为了满足其军国主义的野心。

经济上,日本需要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来维持其工业化和军事扩张的需求。

中国作为一个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国家,成为了日本的主要目标。

三、中国抵抗的原因中国决定抵抗日本侵略的原因在于民族精神的觉醒和国家利益的危机。

中国人民意识到只有奋起反抗,才能保卫家园和民族独立。

此外,中国还拥有强大的人力资源和地理优势,以及舆论战和游击战的经验。

这些因素使得中国决心与日本进行长期抗战,并争取最终的胜利。

四、抗战爆发与初期抵抗抗日战争最初爆发于1937年的七七事变,这是中国历史上对日本侵略最严重的一次事件。

中国中央政府发布了抵抗日本侵略的号召,全国人民纷纷响应并投入到抗战中。

起初,中国的抵抗力量相对薄弱,但中国人民展示了顽强的斗志和抵抗精神。

中国共产党起到了重要的领导和组织作用,中国红军的游击战战术成为中国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中国抗战胜利的关键时期中国抗战的发展经历了曲折和艰难,但其关键时期出现在1941年后。

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遭到美国的全面入侵,从而分散了其对中国的兵力。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加强了统一战线和民族团结,提高了国内生产能力和武器装备水平。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侵略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侵略的历史背景与原因

中国抗日战争日本侵略的历史背景与原因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从1937年至1945年间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全面抗战。

这场战争的发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多方面的原因。

本文将从中国的社会状况、国际政治形势和日本扩张主义等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社会状况:中国国内的腐败和分裂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

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了中国的领土,并向中国输出大量商品,加剧了中国国内的经济危机。

这种经济困境使得中国社会的矛盾日益加深。

同时,中国内部也受到了政治分裂和军阀割据的困扰。

国民党和共产党在1927年后发生决裂,使得中国的统一受到了巨大的困扰,各个地区陷入割据局面。

这种内部分裂导致了中国应对日本侵略的能力的丧失。

二、国际政治形势:世界大战与联合国的无力上世纪三十年代是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动荡时期。

在欧洲,纳粹党逐渐崛起,希特勒的侵略行为引起了整个欧洲的不安。

面对这一情况,各种国际联盟如国际联盟和后来的联合国无力应对日本和德国的威胁。

同时,日本政府在扩张方面也加大了力度。

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并逐渐向南方拓展领土。

然而,由于国际社会力量分散和国际联盟的无力,中国无法获得外部力量的有效支持,只能依靠自己对抗日本侵略。

三、日本扩张主义:对资源和市场的渴求日本扩张的根本原因是对资源和市场的渴求。

20世纪初,日本国内的资源和市场已然饱和,而其产业的需求仍在不断上升。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本政府决定通过侵略中国等亚洲国家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此外,日本军事集团也掌握了国内政权,他们对军事扩张采取了极端的态度。

这种侵略政策是日本社会的一种极端思潮的体现,也直接导致了中国抗战的爆发。

结语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了捍卫国家的独立和尊严而发动的一场正义战争。

这场战争的发生是由于中国的社会状况、国际政治形势和日本扩张主义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通过对这些历史背景和原因的了解,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背景和原因,进一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的根源与背景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的根源与背景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的根源与背景九一八事变,即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挑起的侵略中国东北的事件。

这一事件成为了日本侵略的起点,标志着中日关系彻底恶化,并为之后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埋下了伏笔。

本文将就九一八事变的根源与背景展开论述。

一、中国东北的地缘背景中国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是中国的重要战略地区。

该地区地缘位置重要,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对日本来说具有战略意义。

此外,中国东北还与俄罗斯接壤,使其对中日双方来说都存在着一定的地缘关系。

二、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潮九一八事变背后的根源之一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潮的兴起。

20世纪初,日本开始出现一股军国主义潮流,强调军事力量和扩张主义。

军国主义思潮的抬头推动了日本对外扩张的步伐,中国东北成为其攫取领土的首要目标。

三、日本经济压力与资源需求日本作为岛国,土地有限,无法满足其迅速增长的工业和人口需求。

为了维持经济增长和资源供应,日本需要寻求外部资源,其中包括中国东北所拥有的丰富资源。

因此,经济压力和资源需求也是九一八事变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中国政治分裂与防御薄弱20世纪初的中国正面临政治动荡和分裂的困境。

各地的军阀混战,国家权威受到严重削弱。

中国政局的不稳定使得东北的防御形势相对薄弱,为日本侵略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五四运动影响与中国民族主义抬头五四运动是中国青年学生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的影响推动了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抬头,民众对日本侵略行为的反抗情绪逐渐激增,这也进一步刺激了日本采取军事行动的决心。

六、国际政治环境的不利因素九一八事变发生之时,国际政治环境对中国非常不利。

在西方列强的干预下,中国近年来经历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和政治割让,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备受损害。

面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许多西方国家对中国持漠视态度或采取袖手旁观的立场,这无疑为日本侵略行为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

综上所述,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略的根源与背景的重要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相信世间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因果支配,人们常说的突然事件,其实也是有其因果支配,只是来得突然,未有心理及时间上的准备罢了。

中日之间的战争既在日人的掌控之中,也出乎国人的意料之外。

中国史学界一直把民国二十六年即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认定为日人侵华的全面开始,所以民间上到八十岁的长者,下到两三岁学语顽童,都知道八年抗战。

但日人学界却有中日十五年战争之说,从时间的差距中就可以看出一些问题。

日本人为何要侵华?其实日本人这一阴谋已酝酿百年之久,非一朝一夕之功。

先取高丽,琉球、再图支那,是日人几百年来的既定国策。

他们用几百年的时间去策划实施,并且一步一步去实现个人认为,日人侵华主要有以下三点重要因数。

日本方面必然性1、自然环境日本列岛位于亚欧版块和太平洋版块的接界处附近,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全球有十分之一的火山位在日本,在全国都时常会发生火山活动。

严重的地震则每一个世纪都会发生几次。

1923年9月1日的关东大地震。

东京地区的高楼在地震中悉数毁掉。

东京等地有许多古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精品之作在地震中化为一堆废墟,全国约有1/20的财产在地震中被大自然毁坏,人员伤亡不计其数。

另外自然资源也十分匮乏。

基于以上原因,日本一直在寻找一处适合居住的大陆,以及廉价甚至是可以无偿夺取的资源,而中国正符合他们的需求。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实行屠杀政策,把东北部分地区的中国百姓全部屠杀,然后从本国迁移了部分人口在这里生活。

2、民族文化—军国主义传统日本之所以走上侵略扩张道路,根子还在于它的民族文化中存在着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

这种传统的形成首先和日本的武士道密切相关。

日本历史上曾经历了很长的战国时期,大名领国群雄割据,混战不已,并逐渐形成了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

1192年,日本建立了第一个武士政权——镰仓幕府,从此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武士统治时代。

“武家习气”、“弓矢之道”与中国的儒家伦理相融合,就形成了忠君、节义、廉耻、武勇、坚忍等一整套封建伦理规范,统称“武士道”。

武士道的形成使武士意识大大强化了,它不但从伦理关系上加固了武士阶级,而且使武士的思想和行为特征更加明确了。

中国儒家伦理所倡导的儒雅之风,不但没有使日本武士变得像中国儒生那样弱不禁风,反而给嗜杀的武士罩上了儒雅的外衣,使其在血泊与文墨之间达到心理平衡。

封建武士经常为试刀而无故砍杀路人,然后彬彬有礼地朝死者鞠上一躬,说声“对不起”。

这典型地体现了日本武士所具有的文质彬彬和凶残嗜杀的双重性格。

这也是日本武士与西方强盗的不同之处。

在武士统治的数百年间,武士道一直被作为日本社会伦理的基本内容而加以宣扬,武士道潜移默化的熏陶,使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性格中具有强烈的强悍尚武的特点。

明治维新推翻了武士阶级的统治地位,废除了武士等级,但武士道却被日本统治者作为主导性的伦理传统继承下来,用以向国民进行灌输,甚至将武士道精神渗透到青少年的教育之中,千方百计地培养青少年的残酷心态。

比如,为了培养小孩子的胆量,深夜派他去死刑刑场取死人头,谁敢做就给谁奖励;给小孩喝红色的羹汤,让他体验喝血的感觉。

与军国主义密切相关的第二个因素是天皇制。

天皇制政体是明治维新保留的除武士道之外的另一个封建残余。

日本的天皇制有两个特点:一是万世一系,从未改姓,绝大多数日本国民对天皇有着绝对的精神信仰;二是天皇不掌握实权。

天皇制的这一特性,也被日本利用于军事领域。

日本军队实行所谓的统帅权独立制度,即军队的指挥权不归内阁而归天皇,日本军阀可以借助天皇的名义随意对外用兵,日本的政党体制对日本军方不起约束作用。

可以说,军国主义是日本侵略成性的根源所在,而武士道和天皇制,正是日本军国主义得以形成的精神支柱和政治基础。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日本踏上了军事立国的军国主义道路。

从西方列强的情况看,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带来对海外资源和海外市场的迫切需求,而世界政治经济的不平衡性和资本主义列强在政治组织力、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尤其是武器装备方面的优势,使它们得以通过暴力强行夺取海外资源,开拓海外市场。

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要比欧美列强晚得多,国力也相对较弱,因而日本统治者普遍怀有急起直追的心理,加之其固有的嗜杀黩武的武士道传统和天皇制政体的影响,所以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比欧美列强更多地借助于暴力性的对外扩张。

要通过暴力强行夺取海外资源和开拓海外市场,就必须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为此,明治政府以军事立国为根本国策,竭力扩充军备,迅速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最后一个因素是西方法西斯主义传入日本,形成法西斯军国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源自欧洲的法西斯主义思潮也开始在日本萌芽。

西方的法西斯主义和日本的军国主义可以说是一对异姓兄弟。

经过日本民间法西斯鼻祖北一辉和另一名法西斯思想家大川周明的介绍和鼓吹,法西斯主义思潮在日本尤其是日本军界迅速蔓延。

由北一辉、大川周明提出的法西斯思想经军内法西斯加以补充,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法西斯思想体系,即:通过“天皇归一”的忠君思想树立以天皇为绝对权威的“国体意识”;依靠军队进行“国家改造”,废除政党政治,打击保守派统治人物,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通过实行国家总动员建立总体战体制,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夺取远东霸权,完成“昭和维新”。

1936年二二六政变后,军政大权完全落入军部之手,日本的法西斯军国主义体制正式确立。

3、经济因素当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所爆发的经济危机的创伤尚未完全恢复的时候,由于日本为对外发动战争而加紧扩军备战,造成了通货膨胀、财政危机和人民生活的恶化,又导致了更为严重的经济危机的来临。

此时,“日本资本主义把摆脱经济危机的途径求之于不顾中国的抵抗而占据华北,然后建设日、满、华北经济圈,为此,竟不惜发动一场侵略战争。

”。

日本于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既是它企图称霸世界所采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它转嫁经济危机的直接的和必然的结果。

因经济危机使日本国内经济萧条,社会动荡。

政府扩大军事开支和军火产业规模。

这样结果只能选择战争。

4、政治因数:日人要想征服世界,中国的战略地位就显的非常重要。

如果有了中国这个大宝库,要人有人,要粮有粮,要钱有钱,那么日人必定能称霸世界,所以这个战略高地一定要拿下。

后来日本敢对美国宣战,很大因数是他们认为基本上已经征服中国,所以认为自己有本钱与洋人为敌,所以他们一直打着从洋人手中解放亚洲人民旗号。

这是他们称霸世界野心的最好表露。

从地缘政治来讲,拿下中国就等于拿下整个东北亚,同时为征服世界夯下牢固基础。

向北可取俄国和欧洲,西可进军印度和中亚,向南可控制整个大洋。

总之,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后来日本的整个战略部署也是按这个方针进行的。

同时,清朝末年的政治形势是多国列强染指中国,日本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经过“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之后,其元气大伤,国民厌战争情绪严重,反战暴动不断。

如:1918年8月3日,抢米暴动(亦称米粮暴动、米骚动)首先在日本富山县爆发。

1918年日本国内通货膨胀,米价居高不下。

同年8月因政府决定出兵西伯利亚、干涉苏俄革命,下令大量征集军粮,米商乘机哄抬米价,劳动群众愈加生活困难。

8月3日富山县中新川郡西水桥町的近200名家庭主妇举行示威,要求降低米价并冲进米店抢米,掀起反抗斗争。

6月,东、西水桥叮和滑川町千余居民以实力阻止大米外运,迫使町当局降低米价。

经报刊报导后,影响强烈。

至8月14日舱米风潮波及名古屋、京都、大贩等大中城市。

群众袭击米商,与前来镇压的军警搏斗,抢米暴动进入高潮。

9月17日抢米暴动平息,被捕者2万余,被起诉者7708人。

但军阀寺内正毅内阁深受打击而垮台。

日本当时国内和国际政治、经济等情况,不太允许其再次扩大战争规模,因此,当时日本进入温和派执政时期,但好景不长十多年后,随着1932年5月15日,日本首相犬养毅遭少壮派军人暗杀,数名海军少壮派军人冲进首相官邸,射杀犬养毅首相。

不久,另一批人分别袭击牧野伸显内官邮、日本银行、政友会本部和东京都警察厅等处。

入夜时分,农民组成的敢死队袭击东京附近的变电所。

暴动发生后,东京都警察厅立即动员15000名警官,全面警戒,是为“五一五事件”。

该事件的影响极广,最重要的结果是陆军的权力大增,结束了8年的政党内阁。

从此日本内阁由主战派的军人长期把持着,为全面侵华打下了政治伏笔。

5、历史因数:做为中国人,尤其是汉人不能不对中国文明史的两次倒退而感到惋惜,一次是蒙古人,一次是满洲人对中华文明的颠覆。

无论过去和现在一些出于政治目的的御用文人对元和清如何歌功颂德,但都不能掩盖其对中华古文化的迫害。

以中华文化继承者自居的日人,感到征服中国的可能性很大。

因为他们要比那些胡人更有资格入主中原。

明朝中叶,日本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也是最著名的野心家)丰臣秀吉刚刚对日本诸岛完成形式上的统一,就迫不及待地发动了颇有醉翁之意的两次“侵朝战争”,虽然因明王朝的强大而遭重创,但却并非毫无所获,因为丰臣在这场失败的战争中所创出的战略意图被他的“孝子贤孙”们奉为经典--征服朝鲜,而后以朝为跳板,征服中国。

甚至数百年后的20世纪初,日本主战派在其“侵华宣言书”--即著名的“田中奏折”中所“描绘”的“大陆战略”的中心战略也基本如此,所不同的仅仅是多了几个字--“进而征服世界”罢了。

19世纪末,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稍感强大,主战派的少壮军人们又把征“韩”搬上政事议程。

日本明治维新后,向外“开疆拓土”,陆上西进的目标是朝鲜和中国大陆。

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由此日本侵略势力进入朝鲜。

清朝与朝鲜有宗藩关系,日本极力破坏这种关系,在朝鲜造成与中国的尖锐矛盾和多次冲突。

1885年3月中日签订《天津会议专条》,确立了两国在朝鲜的对等地位。

此后日本即有计划地大力开展了针对中国的扩军备战活动。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帮助镇压。

日本政府表示对中国出兵“决无他意”。

但当清军入朝时,日本以保护使馆和侨民等为名大军入朝,于7月25日突袭中国北洋舰队,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时隔多年以后的,““九·一八事变”以及“七·七事变”,只不过是上面的历史延续罢了。

以上说明的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必然性,那么日本为什么有能力侵略中国?1、明治维新可以说,明治维新是近代日本历史命运的根本转折点。

日本早在明治维新之前就开始了对外侵略扩张,但基本没有达到侵略企图,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日本的国力不足以支撑其对外扩张,可谓心有余力不足;而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对外扩张几乎次次成功,主因就在于维新后的经济发展为其对外扩张提供了物质基础。

仅以武器装备为例,到全面侵华战争前夕,日本已能够批量生产当时所有的先进重型武器,如坦克、装甲车、大口径火炮、作战飞机、战列舰、巡洋舰、航空母舰和军用通信设备,其性能也与英美制武器相当,而当时的中国只能生产步兵轻武器和小口径火炮,重武器基本依赖进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